歌剧赏析
歌剧艺术赏析
歌剧艺术赏析歌剧艺术是一种非常独特且曲调优美的音乐类型,其具有栩栩如生的表现力和情感表现。
它由古典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三个不同的方面组成,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歌唱。
在演出过程中,表演者们通过歌唱、舞蹈和台词展现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同时也向观众传递音乐和戏剧的美。
歌剧艺术最早起源于意大利,然后在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得到普及。
在其最初的形式中,歌剧艺术主要是一种豪华的演出形式,仅限于贵族观众,而后来,这一艺术形式也逐渐普及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歌剧不仅是高雅艺术,也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娱乐形式。
不管身处何地,观赏歌剧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它的美。
观赏歌剧不仅可以享受到悦耳动听的音乐,还可以欣赏到高超的表演技巧。
歌剧的表演需要表演者具备良好的音乐才能和戏剧演技,同时还需要具备高超的舞蹈技巧。
观赏者可以通过欣赏表演者的精湛技艺,感受到歌剧艺术中所蕴藏的无穷魅力。
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可以是戏剧、情节剧、喜剧、哀剧等等。
每种类型的歌剧作品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茶花女》、《卡门》、《托斯卡》等歌剧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卓越的审美价值。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体验到不同派别歌剧艺术的魅力。
除了歌剧作品本身的魅力外,歌剧的服装、舞台设计等也是一大看点。
歌剧的服装设计精美,可以反映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背景。
在歌剧的演出过程中,观众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服装、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这些都是歌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当今的歌剧艺术中,除了传统的欧洲歌剧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创作自己的歌剧作品。
中國歌剧的发展也已经开始逐渐融入到国际歌剧舞台中。
例如由中国艺术家杨洪基执导和编创的《草原之恋》以及中国原创歌剧《青藏高原》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些作品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歌剧文化的内涵,也意味着中国歌剧文化的崛起。
总体而言,歌剧艺术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形式,在不断吸引着观众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歌剧《卡门》 之音乐鉴赏
歌剧《卡门》之音乐鉴赏WZMC2010姓名:学号:歌剧《卡门》之音乐鉴赏《卡门》是一部音乐创意和戏剧效果都十分出色的作品,是一部真正综合概括了19世纪抒情艺术的歌剧,也是一部在艺术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剧。
作曲家比才的代表作品——歌剧《卡门》,一百多年来一直是世界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并且久演不衰的作品。
作为法国杰出的作曲家,比才是浪漫主义终结和现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尼采曾称他为“地中海的太阳”,也曾受到李斯特的高度赞扬。
(一)内容介绍四幕歌剧《卡门》是梅拉克和阿莱维根据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这部歌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之一,也是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它以生动鲜明的音乐语言、丰富巧妙的和声配器手法以及强烈感人的戏剧性发展,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卡门》是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学,它用音乐鲜明地刻画出性格相异的人物形象,并且集中刻画了卡门热情泼辣、酷爱自由的性格。
《卡门》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中间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
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流畅,具有炽热的西班牙音乐特色。
所有这些音乐又通过严谨的戏剧逻辑组合为一体,紧凑而简练,表现了真实的生活,使其成为雅俗共赏、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一部伟大作品。
这部歌剧还包含了许多首在音乐会最常见的选曲,最着名的是序曲和“哈巴涅拉舞曲”,重要唱段如“米剀拉的咏叹调”、“花之歌”和“斗牛士之歌”等都是歌剧文献中最精彩的部分。
这部歌剧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比才通过对女主人公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刻画,强烈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自由,体现了他对全部生活的坚定信念。
(二)作品分析《卡门》虽然描写的是爱情、欲望、嫉妒、仇恨的悲剧,但因为剧中有大量的对话,所以它的体裁是喜歌剧,可见当时的歌剧和喜歌剧之间的区别并不是从内容来考虑,而完全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比才的最大优点,也是他最深刻的独特性,就是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因素:民间因素、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并成功地将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点。
歌剧茶花女咏叹调赏析
歌剧茶花女咏叹调赏析歌剧《茶花女》是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所创作的一部著名歌剧,它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歌剧中的咏叹调是其中一首著名的唱段,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而广受好评。
咏叹调是歌剧中的一种重要唱段,通常由主要角色在剧情发展中的关键时刻演唱。
在《茶花女》中,主人公维奥莱塔在第一幕的咏叹调中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情感纠结。
这首咏叹调以其悲伤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咏叹调的旋律首先以悠扬的小提琴独奏开始,随后维奥莱塔的歌声悠扬而哀怨地响起。
她唱到,“我是如此年轻,我是如此美丽,我是如此幸福”,表达了她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她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她唱到,“命运对我如此残酷,我注定要孤独一生”,表达了她对未来的绝望和无奈。
在咏叹调的高潮部分,维奥莱塔的歌声更加激昂,她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她唱到,“我不想被束缚,我要追求自由的爱情”,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坚定和勇敢。
然而,最终她意识到自己的爱情是不可能实现的,她唱到,“我知道我是注定要孤独一生的”,表达了她对爱情的绝望和无奈。
咏叹调的结尾部分,维奥莱塔的歌声渐渐减弱,最终消失在悠扬的小提琴旋律中。
这首咏叹调以其悲伤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刻地展现了维奥莱塔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除了旋律动人外,咏叹调的歌词也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
歌词中充满了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和绝望。
这些歌词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触及了观众的情感,使人们对剧情产生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歌剧《茶花女》中的咏叹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刻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它是歌剧中的一首经典唱段,也是威尔第创作的杰作之一。
通过对咏叹调的赏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歌剧《茶花女》的精髓和内涵,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歌剧茶花女赏析
歌剧茶花女赏析《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著名歌剧之一。
该歌剧以19世纪巴黎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命经历,展现出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爱情和人性的复杂性。
下面将对该歌剧的主要内容和情节进行分析和赏析。
1. 剧情梗概《茶花女》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是巴黎的一名高级妓女,她的美貌和聪明才智吸引了年轻的男子阿尔芒。
两人陷入热烈的爱情中,但因阿尔芒的父亲反对,两人的爱情被迫分离。
玛格丽特的健康遭到严重损害,她最终在阿尔芒的陪伴下病逝。
2. 主题思想该歌剧主要关注人的命运和爱情,探讨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歌剧通过玛格丽特的物质和精神空虚以及她从卑微到高傲的个性塑造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特征。
同时,阿尔芒与他的父亲也是歌剧中突出的人物,通过他们的冲突来揭示社会阶层的对立和维护家庭名誉的作用。
3. 音乐特点该歌剧音乐的特点是格调高雅、手法鲜明。
它深受意大利式唱腔的影响,以及法国浪漫主义音乐、德国古典音乐的元素。
音乐采用了叙事式的旋律,表现了情感的变化和情节的发展。
同时,它大量使用了管弦乐的伴奏,使音乐更加丰富和华丽。
4. 角色塑造该歌剧中的主要角色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生命观念。
玛格丽特是该歌剧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她热情、美丽、敏感但也深受孤独、虚荣和自私的折磨。
阿尔芒的形象也非常深刻,他的爱情故事表现出自由、自我价值的探求,同时也体现了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他在家庭责任和爱情之间无法取舍,最终成为了一个孤独的人。
5. 表演手法《茶花女》是一部充满挑战的歌剧,演员需要兼顾歌唱和表演两个方面。
演员需要强大的表演和演唱技巧,以展现角色的身份、情感和心态。
演员的唱腔要清晰、优美,表达出角色的内心世界。
演员的表演要真实、细腻,塑造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同时,演员还需要在舞台上演绎生动的情节,以吸引观众眼球。
莫扎特歌剧赏析
莫扎特歌剧赏析莫扎特作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歌剧作品对于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莫扎特几部经典歌剧的赏析。
1.《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被誉为莫扎特最伟大的歌剧之一,以爱情、骗局、调侃和秀场的方式讲述了故事。
莫扎特巧妙地将每个角色的情感和性格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也充满了喜剧的氛围。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夜女神合唱”和“婚礼合唱”,这两段音乐集体和个人都赋予了巨大的能量和感情。
2.《唐·乔望尼》这是莫扎特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以传统神话故事中的邪恶、惊悚和欲望为主题。
歌剧的主人公是典型意义上的反面人物,深受吸血鬼和女妖的影响。
莫扎特使用了大量富有戏剧性的手法,从而使这个惊悚的故事具有了更高的深度和维度。
此外,莫扎特的音乐更向前迈进了一步。
用十分实验性的方式整合了喜剧,悲剧和冷峻剧情的情感元素。
3.《魔笛》这部歌剧是莫扎特最复杂和最深刻的作品之一,以宗教和哲学为主题。
它询问了很多永恒的问题, 如何知道真相, 如何处理不同的观点, 生与死的意义, 爱和责任。
在音乐上,裘尼特和塔米诺的爱情充满了浪漫主义, 让我们自然地感受到复杂的情感。
魔术师萨拉斯托也是一位伟大的角色,戏剧性和音乐性之间的平衡点很完美。
4.《多媒体的乐趣》这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采用了自然主义的手法来描述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道德和社会问题。
这部歌剧具有一些喜剧元素,但同时也有很突出深思的亮点。
例如,莫扎特以一种非常明亮而亲切的方式,使男性和女性的不平等关系得到了深刻的反思和揭示。
这里有许多有趣的音乐场景,使听众时时处在一种幸福和放松的状态下。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
《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典歌剧。
它以一个小山村的白毛女为主角,以
她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表现了苦难的生活、对敌人的仇恨以及人民的团结与斗争精神。
这
部歌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性质,而且在于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
现。
歌剧以传统的器乐开场,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乐曲中穿插了锣鼓和古琴等民
族乐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场节目既有昂扬的激情和雄壮的气势,又充满了呼
唤和感人的情绪。
这种开场方式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不朽魅力。
歌剧的歌曲采用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使剧情更加真实以及感人。
如“白毛女之爱情”等经典歌曲,将白毛女和她爱人的爱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唱出了深情厚爱,慷慨赴义的英
雄气质。
再如《灰色的天空》这首歌曲,以悲怆而庄重的曲风,表达了农村人民在艰苦卓
绝的环境中的愁苦和茫然。
这些歌曲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乐曲创
作的绝佳水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浓重气息和博大精深。
《白毛女》歌剧通过细腻的音乐表现、完整的剧情头有原则地阐述了一个农村女性的
成长历程,展现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坚毅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深刻表现了中国农民
的斗争历程。
这场歌剧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凝聚精神和奋斗精神。
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
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歌剧《白毛女》赏析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
剧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剧本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的。
主题思想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全剧分五幕十六场,该剧的音乐采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
它继承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借鉴西洋歌剧形式技法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崭新道路。
1945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首演于延安。
歌剧版《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北风吹》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
《扎红头绳》节奏欢快活波跳喜悦,曲调流畅、优美。
它于北风吹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充分表达了喜儿心中盼望、喜悦的心情。
《太阳出来了》宽广、明亮、兴奋而充满希望,如太阳光芒四射,激奋、有力显示了已经解放的人民的力量。
经过不断的修改,《白毛女》最终成为新中国最经典的一出文艺作品。
首先是歌剧,然后是芭蕾舞剧,还曾被拍成电影和改编成京剧。
其中芭蕾舞剧的音乐部分由严金萱主创,芭蕾舞剧版在歌剧的这些艺术特点和基础上,结合舞蹈的特点进行二度创作,并承接了歌剧版的一些经典旋律。
1965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首演。
【关于歌剧之白毛女的赏析】。
关于《歌剧赏析》的知识点
《歌剧赏析》知识点
1、什么是艺术?
2、什么是歌剧
3、歌剧三度创作的过程
4、构成歌剧的四大元素
5、交响乐的特征
6、音乐的表现要素
7、交响乐队的编制
8、交响乐之父及其创作的作品数量
9、意大利歌剧三杰
10、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
11、欧洲最早的歌剧院
12、乐器之王
13、近代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及其代表成就
14、十大著名歌剧
15、歌剧的体裁类型
16、歌剧中的声乐及器乐分为哪几种形式
17、音乐史上第一位歌剧大师及其代表作
18、基督新教的代表曲目
19、《圣母颂》的由来
20、十七世纪法国歌剧的起源
21、世界上最早的芭蕾学校是在哪一年由谁创办
22、最早芭蕾完整的动作和体系包括哪些。
23、浪漫时期芭蕾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24、古典芭蕾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25、歌剧《卡门》的作者以及创作年代
26、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
27、京剧音乐的构成
28、京剧四大名旦
29、样板戏的8大代表作品
30、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及其主要贡献
31、延安的新秧歌运动
32、新型秧歌剧的特点及代表剧目
33、中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
34、如何看待新时期歌剧创作的两极分化趋势。
歌剧《茶花女》赏析
赏析歌剧《茶花女》茶花女是近期看过的一部较完整的歌剧。
其实直到上歌剧鉴赏才确切地知道这就是歌剧。
茶花女描述了一段凄美又感人的爱情故事。
剧中女主人公是一位来自乡下的贫苦女子,长得花容月貌,倾国倾城,迫于生活的无奈,来到了巴黎,开始了自己的卖笑生涯。
由于相貌端庄,一时成为巴黎贵族们争相追逐的对象,因为随身佩戴着一朵茶花,人称茶花女。
不幸的是玛格丽特得了肺病,可是,在一次舞会中,玛格丽特结实了阿尔芒,他疯狂地爱着她并征服了她。
一曲咏叹调《饮酒歌》,激情四射,热情洋溢,圆润美妙又动情的歌声,倾诉着他对玛格丽特得爱慕之情。
轻快地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淋漓精致地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整首曲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爱情的伟大。
原本被生活麻木了的玛格丽特再次感受到真爱的存在,获得了重生,毅然决定放弃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跟着阿尔芒到乡下过着纯朴的二人生活,远离世俗。
可是好景不长,在阿尔芒的父亲知道了他们的关系后极力反对,并以与阿尔芒断绝关系威胁他们。
玛格丽特忍受着内心巨大的痛苦,放弃了这段凄美的爱情,重返风花雪月的生活。
不知道真相的阿尔芒无比痛苦,多次在舞会羞辱玛格丽特,原本已经身心重创的女主人公再也经不起自己最深爱的人的打击了,就此卧病不起。
歌剧的最后一幕,玛格丽特脸色苍白,孤寂痛苦,无人探望。
凄凉的歌声,撕心的痛,没有人知道。
看着自己一天一天恶化的病情,她感到痛苦甚至恐惧,我的心也无比难受。
就这样,直到死去,她也未能见上自己心爱的人一面,一个人静静流着无声的眼泪,伴着虚弱的歌声,带着永远的遗憾,永远离开了世界。
这段唯美而凄凉的爱情故事久久感动着我,为女主人公的遭遇感到同情,也为他们的爱情感到惋惜。
剧中精彩又真挚的表演,让我感动不已。
虽然对歌剧了解不多,但我认为,艺术能带给人感动,给人启发,让心纯粹地投入,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这只是个人的一点小小感受,总而言之,真的很喜欢歌剧鉴赏这门课,也让我对中国歌剧有了很多的了解,并热爱它。
魅影歌剧艺术赏析
魅影歌剧艺术赏析魅影歌剧是一部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音乐剧,首次在1986年在伦敦上演。
这部音乐剧以法国小说家加斯顿·勒鲁的小说《魅影》为基础,讲述了一个充满悬念和浪漫的故事。
魅影歌剧的音乐和舞台设计都备受赞誉,成为了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魅影歌剧的音乐。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以其精湛的音乐才华而闻名,他为这部音乐剧创作的音乐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
其中最著名的歌曲莫过于“魅影的歌声”和“思恋你”。
这些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歌词深情动人,能够深深触动听众的心灵。
此外,魅影歌剧的音乐还融合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元素,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的时尚气息。
除了音乐外,魅影歌剧的舞台设计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舞台设计师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将19世纪巴黎的街道、歌剧院和地下水道等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特别是魅影的藏身之处——地下水道的设计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通过灯光、布景和特效的完美结合,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诡异的世界,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
舞台上的服装和化妆也十分精致,每一个角色的形象都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魅影歌剧最让人难忘的地方莫过于其深刻的情感表达。
故事讲述了一个天才音乐家魅影和歌剧女主角克里斯汀之间的爱情故事。
魅影因为长相丑陋而被社会所排斥,但他的音乐才华却是无与伦比的。
他为了保护克里斯汀,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惜使用暴力手段。
而克里斯汀则陷入了对魅影和歌剧院老板的感情纠葛之中。
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不由得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心痛。
总的来说,魅影歌剧是一部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音乐、舞台设计和情感表达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它不仅在音乐剧界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成为了流行文化中的经典代表之一。
在未来的岁月里,相信魅影歌剧会继续为观众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感动。
歌剧赏析.ppt
威尼斯歌剧
出名原因有二:一个是把罗马歌剧的舞台设置 效仿,建大剧院。不同于罗马的是,这个剧院 也向市民阶层开放,于是吸引了大批欧洲各地 的观众,在节假日(比如狂欢节)跑来观赏。 17世纪下半叶,成了全欧的歌剧中心。
《奥菲欧》 ——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蒙特威尔第 :中世纪晚期最重要的牧歌作曲家,也是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奠基人 ;
1681《善善恶恶》中确立了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基本 创作程序:由快-慢-快的三拍子构成三个部分,第一 部分是快速的双拍子段落,有许多琶音和装饰音,第 二段是缓慢的插段,第三段为急速的三拍子段落,音 乐带有舞蹈性格。这种格式,是交响曲的先驱。
法国歌剧
1659年上演了法国第一部本土歌剧作品 《波莫内》,由皮埃尔·贝林作剧,康贝尔 作曲 ;
德国歌剧的曙光--因哈德·凯泽尔
第一部歌剧《国王的牧羊人》。以歌剧《穆罕默德二世》 而成名。凯泽尔一生共写了116部歌剧,成为这一时期最 杰出的歌剧作曲家。
凯泽尔的歌剧特点: 歌剧很像威尼斯歌剧,炫技的咏叹 调魅力甚至超过了意大利歌剧,他还采用自由、不受任何 节奏或曲式布局严格限制的咏叹调旋律及纯德国风格的歌 曲。与意大利歌剧相比,他的兴趣更多于复调织体、趣味 盎然的数字低音伴奏和多样化的咏叹调旋律,具有鲜明的 纯德国风格。
乐剧
(music drama)十九世纪德国作曲家瓦格 纳对自己歌剧作品的称谓。他以此表示他对乐 队以及戏剧、舞台设计等因素的高度重视,强 调歌剧的“综合艺术”特性,而不像其他作曲 家那样把歌唱放在首要位置。
音乐剧
( musical comedy )音乐剧,也称作“音 乐喜剧”,或者更确切地称为“美国音乐剧”。 十九世纪末发源于美国的百老汇(Broadway, 美国纽约的娱乐中心、戏剧活动的重要阵地)。 内容从轻松幽默的到严肃深刻的都有,但常常 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音乐风格较为通俗, 有时是融合了严肃和通俗音乐风格的混和 体。
图兰朵歌剧欣赏
《图兰朵》歌剧赏析欣赏了歌剧《图兰朵》后,搜索了些歌剧的相关知识,以及《图兰朵》的故事背景和资料后,了解了歌剧是西欧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建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当我从这几个方面再看此剧时,更具体的、真切的感受到这部歌剧的伟大,如此多方面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宏伟丰富的视觉盛宴。
下面我将着重从戏剧文化,音乐角度进行探究。
一、《图兰朵》简介《图兰朵(Turandot)》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改编的三幕歌剧。
为人们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普契尼在写到柳儿自刎时去世了,其徒弗兰科·阿尔法诺(FrancoAlfano)根据普契尼的草稿将全剧完成。
该剧主要讲元代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朵,时刻牢记着祖先暗夜被掳走,并含辱死去而产生的仇恨,她发誓要杀尽异国王子,以王子们的首级来祭奠祖母的亡魂。
于是,图兰朵设下了猜谜征婚的陷阱,猜中者可当驸马,猜不中就处死。
流亡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夫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
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各方反对来应婚,答对了这三道谜题,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
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撒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
公主捉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并且严刑逼供。
柳儿保守秘密,告诉公主卡拉夫的名字叫“爱情”后饮刃自刎。
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
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
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王子的名字叫“爱(Amora)”。
二、从戏剧文化看图兰朵该剧舞台背景极为精细大气,人物服装较地道,外国人穿起来颇有一股时光逆转的感觉,首先出场的宣读圣旨的大臣就把我震撼到了,严肃的妆容,那胡子,可怖的长指甲,一身官府,庄重近似残酷的唱腔不时配合身边人民一惊一乍、躲闪害怕,实在妙绝,比中国的戏剧更能体现古代那种人心惶惶的气氛。
歌剧《茶花女》鉴赏
赏析歌剧《茶花女》在音乐鉴赏这门课中,我第一次认真地接触音乐剧,歌剧之类的作品,对于喜欢流行音乐的我,我觉得这类作品还是比较高雅的,不能深刻的理解它的含义。
我对《茶花女》这部作品的印象尤为深刻,非常喜欢。
因为是意大利文,所以听不懂,只能从他们演唱的情感、表情和肢体中领会,幸好有老师的解释,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顺利的看了这部歌剧的第一幕,后来,课余时间也把二,三两幕完整的看了。
但是,我只能感悟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茶花女》是一部三幕歌剧,歌剧描写了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维奥莱塔才华出众,是一位出名的妓女。
她与阿尔弗雷德·阿尔弗雷德相爱,但是,受到阿尔弗雷德父亲的干扰,她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又被阿尔弗雷德误会,最后带着无法实现爱情与家庭幸福的遗恨,离开了人间。
从整部歌剧看来,我觉得很注重心理描写,男女主人公在演唱时感情真挚,很富有表现力,整部歌剧先喜后悲,落差很大,却处理的不觉突兀。
在看完之后,我觉得在喜剧部分很多地方就已经奠定了维奥莱塔最终以悲剧收场。
第一幕,我就看见茶花女维奥莱塔在华丽的客厅中,她游走在各色的人群中,招呼客人,微笑频频,她能够左右逢源,而且非常的漂亮,很受欢迎。
大家饮酒欢乐,谈笑风生,合唱《快乐人生》,气氛十分的欢乐。
接下来,是我们很熟悉的《饮酒歌》,阿尔弗雷德经不起维奥莱塔热情恳求,他唱出著名的《饮酒歌》,这支咏叹调曲风非常的轻快活泼,很有活力。
大家都融合在这欢乐的气氛中,举杯高歌。
《祝酒歌》虽然很著名,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阿尔弗雷德和维奥莱塔的那首二重唱《幸福的日子》,我觉得非常的优美,很有感情。
在维奥莱塔身体不好的时候,阿尔弗雷德回到厅中陪伴着她,并向她表达了多年的爱慕之情,他真挚的感情和甜蜜的语言把维奥莱塔感动了,茶花女对他耍起了小小的花腔,唱出那玩世不恭的轻俏旋律。
两人一个追一个拒,到后来却逐渐缠绕在一起,茶花女尽管表面上还在推拒,实则芳心已落。
宴会的结束不得不让他们道别,茶花女也取下胸前的茶花送他,彼此相约次日再见。
麦克白夫人歌剧赏析
麦克白夫人歌剧赏析《麦克白夫人》是一部由意大利作曲家乔凡尼·威尔第创作的歌剧,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改编而成。
这部歌剧首次于1847年在伦敦上演,至今仍被广泛演出并备受赞誉。
《麦克白夫人》以其深刻的音乐和戏剧性的情节而闻名,深受观众喜爱。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部歌剧的故事情节。
故事发生在苏格兰,主要围绕着苏格兰国王麦克白和他的夫人莱迪·麦克白展开。
麦克白在一次战斗中获得了胜利,得知了三位女巫的预言,他将成为苏格兰的国王。
麦克白的野心被激起,他开始谋划谋杀国王,并登上王位。
然而,他的罪行和野心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
莱迪·麦克白也因为她的野心和罪恶感而痛苦不堪,最终走向了疯狂和死亡。
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剧性的冲突和人性的探索,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罪恶的后果。
在音乐方面,《麦克白夫人》展现了威尔第的音乐天赋和对戏剧情节的深刻理解。
歌剧中的音乐既有激昂的战斗场面,又有动人的爱情旋律,还有令人心碎的悲剧曲调。
威尔第通过音乐巧妙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人物。
尤其是在莱迪·麦克白的角色中,威尔第通过音乐将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此外,歌剧中的唱腔也是其一大亮点。
从麦克白的雄壮威武到莱迪·麦克白的悲伤哀怨,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唱腔和表现方式。
歌剧中的唱腔不仅展现了歌手们的声音美妙,更是对角色性格和情感的生动演绎。
观众在欣赏歌剧的过程中,往往会被这些动人的唱腔所打动,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歌剧中的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
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都栩栩如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苏格兰王国。
而演员们身穿华丽的古代服装,更是为角色的塑造增添了分外的魅力。
观众在观赏歌剧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音乐和唱腔感受到情感的震撼,还可以通过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和戏剧性。
总的来说,《麦克白夫人》是一部充满戏剧性和音乐性的精彩歌剧。
西方歌剧赏析PPT课件
(五)戏曲音乐与歌剧音乐
戏曲音乐包括:声乐(唱腔、念白)和 器乐(小型合奏的文场和打击乐演奏的 武场)两大部分。
万变不离其宗
歌剧音乐,不可随意沿用或套用。
三、歌剧的戏剧性特征
(一)音乐的戏剧性 戏剧性:音乐艺术中所谓戏剧性,
实质上只是一种借喻而已,表示两 个或几个具有对立性格的音响符合 的对立冲突。 立意 冲突 心理 (二)戏剧张力与音乐张力 戏剧张力:情节高潮到了之前戏剧 动作所能承受的情绪负担。 高潮 互补 形式美
(三)音乐主导
歌剧,其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和完整 性而取得自身的独立性。这种独立 性又是与特定的戏剧结构和人物关 系紧密相连的。要完善地展示音乐 化的戏剧,音乐(声乐、器乐)必 然成为关键性要素。
二、歌剧与戏剧之比较
(一)时间艺术 音乐与戏剧的相同之处: 首先,都是在时间流程中展开,具
有不间断性。 其次,两者的作品都具有发展性。 再者,两者都必须通过素材的内在
就本质而言,传统歌剧的剧中人物 不用日常生活的语调说话而用优美 的歌声唱出内在的思想感情。
(三)文学血缘
题材 情节 角色 语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歌剧音乐
角色的抒情、叙述通过独唱表示。 重唱立体地表现出同一时间中不同人物
的心理。 合唱在歌剧中表现群体形象。 在歌剧中,独唱、合唱和重唱以及乐队
间奏等成分邮寄组成完整的结构。
第一章 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一、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形式 (一)歌剧的概念 “歌剧”(opera):按照中文译
名的字面,顾名思义,即以歌唱方 式演出的戏剧;按照意大利原文, 即一种把戏剧发展建立在独立音乐 结构基础上的艺术样式。 “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
(二)综合艺术
歌剧如何赏析
歌剧如何赏析歌剧是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歌剧不仅具有音乐和舞蹈的优美旋律,还通过剧情和角色的塑造,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那么,如何欣赏歌剧呢?,要充分了解歌剧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歌剧通常是以音乐、戏剧或舞蹈的形式演出,剧情和角色是支撑音乐和舞蹈的重要元素。
因此,了解歌剧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和舞蹈,以及更好地欣赏整部作品。
,要注意歌剧的音乐和舞蹈。
歌剧的音乐和舞蹈是支撑整个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和舞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比如歌剧中的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爵士音乐等。
同时,舞蹈也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可以更好地展现角色的情感和角色的发展。
,要关注歌剧中的角色和表演。
歌剧中的角色和表演也是欣赏歌剧的重要方面。
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比如歌剧中的国王、公主、魔术师等,通过他们的表演,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和角色性格。
同时,表演也是重要的欣赏方面,因为表演可以更好地展现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要充分感受歌剧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歌剧是一种艺术形式,既有音乐、舞蹈,也有剧情和角色。
因此,欣赏歌剧时,要充分感受歌剧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可以是通过音乐、舞蹈、剧情和角色的表现来感受,也可以是通过思考和反思来理解。
歌剧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舞蹈、剧情和角色的表现,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欣赏歌剧不仅需要充分了解歌剧的背景和故事情节,还需要仔细欣赏歌剧的音乐和舞蹈,关注歌剧中的角色和表演,充分感受歌剧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拜恩戈尔德歌剧《Die toto stadt》赏析
拜恩戈尔德歌剧《Die toto stadt》赏析《Die tote Stadt》是拜恩戈尔德的一部著名歌剧作品,也被称为《The Dead City》。
这部歌剧第一次于1920年在科隆首演,自那以后一直备受喜爱。
它是基于作家Georges Rodenbach的小说《Bruges-la-Morte》改编而成,通过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幻想的探索,展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
本文将对《Die tote Stadt》进行赏析,深入探讨其音乐、剧情和主题等方面。
我们来看看这部歌剧的音乐特点。
拜恩戈尔德以其复杂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风格而闻名,而在《Die tote Stadt》中,他巧妙地将迷人的旋律、华丽的管弦乐和深刻的情感表达结合在一起。
在歌剧中,可以听到引人注目的音乐主题,例如由主角Paul的思绪和情感驱动的旋律,以及通过管弦乐表达的不安和矛盾的情绪。
拜恩戈尔德还巧妙地使用合唱和重唱来增强戏剧的张力和戏剧效果,为观众呈现出一场音乐盛宴。
让我们来看看《Die tote Stadt》的剧情。
故事发生在布鲁日(Bruges),主人公是一个叫Paul的年轻人,他失去了心爱的妻子Marie。
Paul试图通过将自己封闭在家中,并将妻子的房间变成了一个圣坛,来逃避对妻子的死亡的悲痛。
当他遇到了一个名叫Marietta的女演员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Marietta与Marie长相相似,使得Paul在她身上看到了对妻子的继续生存的希望。
情感的混乱和内心的矛盾使得Paul最终无法摆脱对逝去妻子的思念,他试图通过杀死Marietta来结束对过去的迷恋,但最终他意识到,过去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整个故事通过歌剧的方式表现出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来谈谈《Die tote Stadt》所表达的主题。
这部歌剧主要围绕着对爱情和死亡的探索展开,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状态的描绘,展现出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间的冲突。
Paul试图通过对Marie的思念来逃避对现实的痛苦,试图找到一个替代品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经典歌剧赏析
经典歌剧赏析1.什么是歌剧?有什么特征?歌剧是以歌唱方式演出的戏剧,把戏剧的发展建立在独立音乐结构上的一种艺术形式。
以音乐(重要组成部分)和戏剧为主,综合诗歌、舞蹈、舞台美术2. 歌剧的起源第一部歌剧: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妮》(Dafne),在弗洛伦萨的贵族科尔西家中演出。
由一个序幕和六个场景组成,讲述了古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的爱情故事。
3. 歌剧的声乐部分:●宣叙调:●咏叹调:4. 器乐;器乐部分通常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或前奏曲,早期歌剧还间有献词性质的序幕(包括声乐在内)。
在每一幕中,器乐除作为歌唱的伴奏外,还起联接的作用。
幕与幕之间常用间奏曲连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
5. 歌剧的体裁样式正歌剧:正歌剧指最早出现于17、18世纪以神话及古代英雄传奇故事为题材的意大利歌剧。
最初与意大利趣歌剧(喜剧)相对而言,后流传至西欧各国。
意大利正歌剧在1680年间渐渐定型,是一种严肃的歌剧。
在18世纪中逐步衰亡,成为一种历史上的名称。
(重要角色多采用阉人歌手,没有男低音,只有弦乐)喜歌剧:盛行于十八世纪。
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
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大歌剧:大歌剧是19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法国的一种严肃歌剧,它通常是四或五幕的大型歌剧,反映历史性内容,追求奢华的舞台效果,在剧中穿插华丽的芭蕾舞场面,不用干念宣叙调,采用大合唱和大乐队等宏大场面。
如罗西尼的《威廉*退尔》轻歌剧(小歌剧):通俗,抒情,如《风流寡妇》孰轻歌剧:抒情歌剧形成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风格自由,贴近生活,有古诺的《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比才的《卡门》乐剧:是由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在歌剧基础上加以改革而创立的一种新样式,它结合了文学、表演和音乐,成为一门庞大的综合艺术形式。
连续性歌剧(音乐连续不断),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6. 歌剧和音乐剧的区别第一部:《快乐的少女》;交代事件快,情节发展快音乐剧,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以现代舞和爵士舞为多)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
拜恩戈尔德歌剧《Die toto stadt》赏析
拜恩戈尔德歌剧《Die toto stadt》赏析1. 引言1.1 介绍拜恩戈尔德歌剧《Die toto stadt》拜恩戈尔德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作曲家,他创作的歌剧《Die toto stadt》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歌剧于1929年首次上演,讲述了一个充满神秘和戏剧性的故事。
在曲调婉转之中,展现了对人性、宿命和爱情等主题的思考。
这部歌剧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巧妙地融合了古典和现代的元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角色塑造精致细腻,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展现出拜恩戈尔德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Die toto stadt》的情节发展扣人心弦,主题探讨深刻而引人思考。
这部歌剧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也在后世留下深远影响,被广泛认为是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拜恩戈尔德歌剧《Die toto stadt》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在音乐、剧情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展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才华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体验。
1.2 概括歌剧内容《Die tote Stadt》是拜恩戈尔德的一部著名歌剧,是他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歌剧讲述了主人公Paul对已故妻子Marie 的沉思与追忆,他想逃避现实而聚精会神地沉浸在她的回忆中。
当他遇到了类似Marie的女子Marietta时,他开始陷入混乱和纠结之中。
歌剧通过Paul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爱情、死亡和理想化的追求,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作品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热情和怀旧情感,同时也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人情感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Die tote Stadt》通过细腻的音乐表达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意义深远的音乐世界。
整部歌剧充满了令人难忘的旋律和令人深思的情感,是一部让人沉浸其中的经典之作。
2. 正文2.1 歌剧《Die toto stadt》的背景故事《Die tote Stadt》(《死城》)是奥地利作曲家埃尔希·冯·科尔涅戈尔德的一部歌剧作品,于1920年在科隆首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戏曲发展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编辑本段发展时期1、萌芽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2、繁荣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
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
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
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
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编辑本段黄金岁月1、元代戏剧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
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2、明代戏剧由于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
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
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
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
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
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
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
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
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
3、清代戏剧《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爱故事。
《长生殿》不是简单的爱情剧,它是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诉说众人皆知的李杨爱情故事。
帝妃间“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与天上人间的不尽思念,是洪升对至情理想的讴歌与悲剧性呼号;与此同时,在剧中展示的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长幅画卷里,又分明寄寓着洪升的民族兴亡感和对帝王“溺情误国”的政治批判。
所以,《长生殿》对李杨形象的塑造,赞扬针砭兼而有之。
洪升笔下的情,包容着善与否两个对立的方面,这是他和他的作品难以克服的矛盾。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
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徵。
这些特徵,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2、中国歌剧产生的独特历史背景众所周知,欧洲大歌剧是在16世纪末形成于意大利,从18世纪到19世纪,歌剧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在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而我们中国的歌剧,却是到20世纪20年代才处于萌芽状态,并且是从一种儿童歌舞剧的模式开始的。
20世纪初,在中国也曾有过欧洲大歌剧的演出,后来也有中国的艺术家试着创作过欧洲模式的大歌剧。
但是,那时候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不具备发展欧洲大歌剧的土壤,更缺乏观众基础。
所以当时欧洲模式的大歌剧,在中国仅仅是昙花一现。
中国歌剧的萌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变迁和群众的需要而产生的。
20世纪初,为了宣传白话文,音乐家黎锦晖创作演出了一种儿童歌舞剧,这就是中国歌剧的萌芽。
到三、四十年代,那时为了宣传抗战,中国的艺术家们创造了许多载歌载舞的音乐戏剧演出,例如秧歌剧的盛行。
一直到1945年大型歌剧《白毛女》问世,才开始被称为中国歌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被称之为“民族新歌剧”的音乐戏剧模式。
实际上,“民族新歌剧”是在群众运动中诞生的,更确切的说是为了宣传的需要而产生的。
因为中国传统戏曲,不适合现实内容的表达,而中国观众又最喜爱并习惯于载歌载舞的戏剧形式,艺术家们才创造了一种崭新的音乐戏剧形式“民族新歌剧”。
“民族新歌剧”既不是西方传统歌剧在中国的翻版,也不是中国戏曲的延续。
“民族新歌剧”的特点,首先是以戏剧为主体,有了剧本之后再配以音乐。
其次是不但注重歌唱,更加注重道白和表演。
它的演唱是基于自然的发声方法。
继承民族艺术传统,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同时又借鉴欧洲大歌剧的创作技法,来创造一种新的音乐戏剧模式。
所以称它为“民族新歌剧”,又主要是为了区别于“旧戏曲”。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在于当时它以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形式、全新的视角、全新的音乐以及全新的演唱,创造了一种为广大群众非常喜闻乐见的音乐戏剧品种。
特别是由于它的大众性,与群众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它的演出效果在当时恐怕是任何音乐戏剧所难以比拟的。
其演出场次和观众不计其数。
以上就是“民族新歌剧”诞生的历史背景。
二、中国歌剧曾有过一个繁荣的时代歌剧《白毛女》一问世,“民族新歌剧”便如雨后春笋,接连涌现出大量新剧目,诸如《血泪仇》、《赤叶河》、《王贵与李香香》、《长征》、《打击侵略者》等等。
从而《白毛女》便成了民族新歌剧的代表作品,不但在中国广泛演出,还到东欧和前苏联巡回演出,也曾被蒙古国家音乐剧话剧院翻译演出,后来又被日本改编为芭蕾舞剧,成为中国现代最有影响的舞台剧目之一。
直到现在,仍然是我们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保留剧目之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曾经有过一个空前繁荣的歌剧时代。
三、中国歌剧的断层与复苏文化大革命经过了整整十个年头,中国歌剧的发展完全中断了。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中国文艺才得以复苏。
但是歌剧人才已经严重流失,歌剧队伍也逐显老化。
歌剧工作者们毫不气馁,重整旗鼓。
剧院先是恢复过去的一些保留歌剧剧目,接着便启动歌剧新作品的创作工作。
特别是80年代接连不断的全国歌剧汇演,催生了歌剧新作品的涌现。
仅我们中国歌剧舞剧院,便接连推出了一大批歌剧新作品。
诸如《星光啊星光》、《韦拔群》、《救救她》、《贺龙之死》、《月娘歌》、《古兰丹姆》等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歌剧《伤逝》和《原野》的问世,开始突破了民族新歌剧原有的模式,翻开了中国歌剧新的一页。
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敞开了久久封闭的国门,港台文艺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展开,使歌剧艺术家们打开了眼界。
无论是创作方法、艺术风格,以及审美取向,都有了极大的改变。
特别是轻歌剧和音乐剧的引进,使新创演的剧目均在原有的艺术模式上迅速突破,这就自然地使“民族新歌剧”的称谓不再被沿用。
当时所创演的歌剧新作,无论是《白毛女》模式,或西方歌剧模式,或轻歌剧模式,以及音乐剧或歌舞剧模式的作品,统统被称之为中国歌剧。
当然,这种“中国歌剧”的概念,还只是一种相对的统称。
不过这种发展,已经是十分可喜的了。
如大型歌剧《原野》,就是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原创歌剧。
《原野》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民族新歌剧”。
作曲家以宏观全剧的庞大气魄和完整的音乐结构,使戏剧冲突一层层展现。
如序幕坟场的“原野大合唱”,是管弦乐与人声的交响组合,合唱没有剧诗,甚至没有明显的旋律,却是痛苦、悲愤的呼号与狞笑的交响。
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毛骨悚然的震撼,把人吃人的黑暗时代表现得入骨三分。
特别是“阎王殿”一场戏前的大段独立乐章,为仇虎复仇前后的心理巨变作了生动的描述。
剧中无论是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以及道白,都严密而有机地组合在戏剧矛盾发展的完整交响结构中,整个歌剧一气呵成。
因此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一大收获。
4《白毛女》的基调是浪漫主义的。
这种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安排和抒情歌唱之上,剧本通过这些方面,尽力表现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
在喜儿形象的塑造中,不断地加强主人公的反抗性,删除有损形象完美的内容,就是为了使她能够更完整地体现劳动人民坚贞不屈的反抗统治者的美德,使群众看到她们认为应该如此的形象。
在情节安排上,坚持深山生活和与黄世仁窄路相逢等,都使喜儿的绝不屈服、绝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得到充分的表现。
用供果痛击黄世仁的场面,替千万个受害的人们发泄了心头的怒火。
而歌剧的特点又使人物有可能畅快地通过歌唱来发抒胸臆,向观众直接打开自己的心扉。
整个《白毛女》就象一座喷发的火山一样,倾泻出长期蕴积在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对地主阶级的仇恨之情。
所有这些方面,共同地构成了《白毛女》的浓郁的浪漫主义色调。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象《白毛女》这样兼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两者又能结合得相当和谐的作品,是并不多见的。
当然,从全剧来看,前半部分(从一开始到喜儿从黄家出走)现实主义更多一些,后半部分(即喜儿在山中的生活)主要是浪漫主义的了:前后表现手法上的这种变化,正反映了《白毛女》在加工修改过程中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色调。
《白毛女》是创造我国的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
它在群众艺术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同时也借鉴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创造新歌剧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首先在音乐上,运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但它既不是民间小戏的扩大,也不是传统的板腔戏或宫调戏。
它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利用富有民族风味的音乐曲调来表现剧中人的性格特征。
河北民歌“小白菜“,原是封建社会中受后娘欺压的儿童歌谣,作者利用它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