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大思政”格局的构建
浅议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
浅议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高校的“大思政”工作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觉悟,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自我认同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项工作。
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思政教师是“大思政”工作的主力军,要构建好“大思政”工作格局,需要加强思政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思政素养。
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加强思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要加强对思政教师队伍的引进和选拔,通过增加岗位和职称晋升的机会,吸引更多优秀的思政教师加入到高校的“大思政”工作中。
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需要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育教学方案。
可以通过开设思政教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举办思政教育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还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教育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校“大思政”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通过开设社团活动、举办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术和艺术等领域有所突破和展示。
加强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大思政”工作不仅要注重理论教育,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增加学生的创新创业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需要明确工作目标和定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努力。
只有做好以上各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并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对策1. 引言1.1 大思政教育方兴未艾在当今社会,大思政教育正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思政教育的概念和实践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大思政教育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当前,在大思政教育的推动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思政教育倡导全面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政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助力他们成为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
随着大思政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和推进,未来高校思政教育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丰富多彩的发展前景。
1.2 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政教育在“大思政”视域下面临诸多困境。
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新颖性和实效性,不能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现行的思政教育往往与学生的思想认知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师资队伍的短缺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大困境,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社会需求与思政教育脱节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高校思政教育无法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无法有效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高校思政教育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学生的思想教育成效难以量化和评估,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这些困境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亟需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2. 正文2.1 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单一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单一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一大困境。
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时,往往采用框架化、死板化的教学内容,内容呈现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浅析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前沿视点QIAN YAN SHI DIAN 浅析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黄彦菁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市 200240)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大学生构建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面对日益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高校应构建大思政视野,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校 思政教育 大思政所谓大思政是指基于全局的视角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认识,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明确社会主义发展观,明确专业学习方向以及职业发展目标的“总的方法”[1]。
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大思政的内涵进行了充分研究,主流观点认为大思政是将思政课程与日常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体系,除了重视思政课教育外,也强调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达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育人目的。
那么,在新的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应积极探索构建大思政视野下的思政育人模式,不仅能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也能帮助大学生回归理性、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1 建立健全日常思政教育体系在大思政视域下除了思政课教育外,日常思政教育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育人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思政实践活动中逐步回归生活与学习,认识到生活生态与教学生态间存在的逻辑关系。
日常思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辅导员与高校后勤人员。
就辅导员来说,应将情感教育、日常管理工作作为抓手,积极把马克思主义方法、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进来,树立立德树人观念,关心学生,对学生做好学习、生活的指导,并适时开展思政教育。
同时,把思政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拓展以及综合考评中,督促大学生提高个人的思政素养,自觉从实践中去学习。
另外,要加强宿舍管理,思政教师应积极与宿管员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完善宿舍管理机制与教学内容。
要加强宿舍养成教育,以创建文明卫生寝室为契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
高校课程思政三大体系构建
高校课程思政三大体系构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任务提供有效保障。
本文将从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所包含的三大要素出发,探讨如何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三大要素是:主线思政课程、专业思政课程和综合思政课程。
主线思政课程作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主线思政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全面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等重要内容。
主线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觉悟,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意识,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做出积极贡献。
专业思政课程是将思政教育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这门课程通过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
专业思政课程的设置应该贴近学生实际,从传授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综合思政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思政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各类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综合思政课程中,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构建完善的高校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
首先,高校应强化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有高尚的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思政课教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省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需要建立多元多层、科学有效的工作测评体系,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科学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指标体系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1.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提供科学标尺。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把握科学评价的原则,将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内容具体可测化、可操作化的规定和准则,形成一个评价者在评价中应用于评价对象的标准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评价过程中不能靠主观印象和个人情感进行判断,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及评价有据可依。
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及权重系数表达了各指标在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和重要性,需要紧紧围绕党委领导下的评价机制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平台搭建、对标党中央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政治要求和政治素养等核心内容,促进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认同,进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引导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和工作方向,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分清轻重缓急,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基本盘。
2.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标体系在指导高校开展工作中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提供逻辑前提,要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需要一定的尺度和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同样需要表现为一定尺度标准进行量化评价,无论评价标准是否足够科学,但始终是评价过程中的逻辑前提。
通过实际评估和不断优化评价标准和增减指标体系,才能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评价标准模糊抽象、不明确具体,评价过程人云亦云、评价尺度和准则漂浮不定的情况;从而避免评价标准片面、错误的情况,避免得出错误的评价结果和导向。
同时要始终认识到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不能简单的模式进行套用和复制,应该与当前工作的实际和具体场景和现有条件相结合,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按照性质和层次结构进行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大思政格局
大思政格局
大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大思政课程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
所谓“大思政”,就是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理念和体制机制,旨在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和有效协同的体制机制,打好组合拳,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育人,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课”建设必须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
讲好“思政课”不容易,个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切身感悟到要讲好“思政课”有“五难”,即讲准了难、讲透了难、讲活了难、讲信了难和讲好了难。
“思政课”要达到“政治上有高度、理论上有深度、情感上有温度、文化上有厚度、创新上有力度、评价上有效度”等要求也不是一朝一夕立刻实现的。
“课程思政”建设要全面着眼于高校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和落实到所有课程教育之中,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点,细致梳理和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真正把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升专业课程的综合育人成效,从而使“课程思
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建构
“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建构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
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学生的需求,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也给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大思政”理念,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建构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向,也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和创新。
【总字数:215】1.2 问题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缺乏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和参与度。
一些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重视,认为思政课程“无用”或“无趣”,难以引起他们的主动学习和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建构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导致教育教学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协同。
一些学校在思政教育方面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导致思政教育缺乏深度和广度。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建构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卓越性。
【内容结束】1.3 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
通过整体性建构,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大思政”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建构有利于加强学校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形成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构建“大思政”格局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构建“大思政”格局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文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焦 扬1丿要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 作体系贯穿学科 体系、教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 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兴衰,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在上海市教育大会上,市委明确提出,必须教材体系、管理体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系,实现德育与智本任务,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努力构育、体育、美育、劳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率先实现教育融合发展,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境内境外、网 上网下四联动,形 成全党全校齐抓 立德树人,学校党 委、院系党委和党支部三线联动保障立德树人的生 动局面。
育现代化、建成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
这充分体现了上海市委带头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的坚定意志,体现了市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加快推进上海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责任担当。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定办好思政课“主心骨”。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近 年来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我们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 新,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不断提升,涌现了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思政课教师。
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高举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新思想讲准、讲活、讲好;坚持“八个相统一”,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让学 生坐得住、听得进,走出去、学进去,更解渴、更提气;坚持学科驱动,厚植思政课理论底蕴,以 学科建设反哺教育教学,以理论创新促进教学创新;坚持能力提升,对照“六个要”的要求,练好内功,提升能力,强化支撑,为办好思政课提供坚强保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努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2019年第2期吉林财经大学党委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合力开创具有吉林财经大学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学校先后出台了《吉林财经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吉林财经大学创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实施办法》两个指导性文件,同时为了落实“大思政”工作的具体责任,学校党委针对基层党建、政治理论学习、教师队伍建设、党政队伍建设、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了六个配套文件,形成了“1+1+6”的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
一、增强定力,扎实学习,擎起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旗帜近年来,学校党委不断增强定力,抓好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使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学校的理论学习突出“严、实、活”,保证学习效果,中组部基层党建重点任务督查调研组到学校进行党建工作督查调研时,高度肯定了学校党建工作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的成效。
同时,学校大力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以理论武装思想,学校经济学院被中宣部确定为重点支持建设的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校办学术期刊《当代经济研究》被中宣部确定为重点支持建设的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期刊。
二、激发活力,丰富载体,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和主阵地学校以师德师风考评为抓手,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新教师入职宣誓和从教30年教师表彰座谈为载体,坚定教师理想信念和职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2019年第。
搭建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
搭建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探索摘要:在高校,很多部门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
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却并未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导致效果不显著。
本文在明确大思政教育模式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从机制、队伍、科研、教学、网络平台等五大方面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最大限度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大思政教育就是指高校整合并有效运用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挖掘并有效运用高校所在的区域特色文化传统等,通过思政工作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思政队伍、教育内容、思政教学与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整体改革与系统优化实现全校思想教育的最大合力、最大作用力。
这种整合了优势资源和力量的大思政教育体系顺应了现代教育的潮流和规律,调动一切有生力量参与思政教育,搭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必将大大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一、搭建“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时代发展和适应大学生思想实际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当代大学生所处时代的总体特征。
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观念以及各种思潮对学生人格、世界观的形成造成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校学生人数的增长,但质量参差不齐。
这些都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思政教育模式力图更好的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提供理念指引。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创新的必然要求当前,大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都涉及方法论研究,但是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论。
大思政教育的构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在尊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性和对象的多样性以及差异性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以期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三)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创新的需要大思政教育以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和能动性为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工作方法上重引导轻灌输,采用劝导式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课程思政: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1. 引言1.1 意义重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
高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监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设高校特色思政课程体系,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深入发展,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全面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更有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正文2.1 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一体系应该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和措施,以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全面发展,并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职能,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风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关系,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还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思想政治讲座、座谈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
还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性。
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是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计划,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字数不够,请及时添加】。
2.2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构筑“五位一体”大思政格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8年3月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孙正聿教授团队和卢革宇教授团队获批“吉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二、坚持文化熏陶,培育和涵养新时代吉大文化,不断增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党委坚持以优秀文化教育人、鼓舞人和熏陶人。
一是抓好“四大工程”,培育吉大文化。
学校努力打造了符合学校文化建设的四大工程,即“吉大精神凝聚工程、校园文化塑造工程、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程、大学文化引领工程”,注重在师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营造人文浓郁、特色鲜明、品格高尚、兼具历史传统和时代风格的吉大文化。
二是坚持高雅文化进校园,陶冶高尚情操。
近年来,国家京剧院经典剧目演出、厦门爱乐乐团交响音乐会、十年之约———周昔非张百成周饮和书画展、吉林大学-喀山音乐学院艺术交流周暨中俄音乐节等高雅艺术先后走进学校,为师生端上一桌桌丰富的文化大餐。
三是加强文艺创作,传播先进文化。
学校师生倾情出演的大型原创话剧《唐敖庆》在校园演出多场,场场爆满,该话剧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参加全国汇演获得一致好评。
先后举办了“庆祝建校71周年”纪念学校先贤活动,第三届吉林大学“喜庆十九大共筑中国梦”主题合唱比赛,全国首届“互联网+”大赛等文化活动,繁荣了校园文化。
三、坚持人文关怀,构建营造和谐稳定环境,不断增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学校党委坚持建章立制,盯住问题做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一是建立制度,规范教书育人行为。
制定印发《吉林大学教师考核工作实施办法》,使教师考核评价工作更加系统化、专业化,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学校。
制定实施《吉林大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明确责任主体,坚持“党政同责”原则,贯彻“一岗双责”要求,全面落实“13项责任”。
制定实施《吉林大学举办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读书会、文化沙龙和课堂教学等活动的管理办法》,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大思政”格局中谈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区域治理WISDOM EXCHANGE“大思政”格局中谈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 张皎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影响高校思政课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体队伍。
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是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与“大思政”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一环。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科研与教学能力需要提高,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与从业背景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需要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需要有效凝聚学科方向,增强队伍向心力量;也要在“大思政”格局中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7-0229-0002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思政”工作格局中的前线队伍,同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排头尖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主体队伍,“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地位,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整体性、规范性。
一、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其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工作。
在国家战略层面中,服务国家思想意识工作,致力于理论研究与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从学校层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在完成学校基本教科研任务的基础上,对接省市校党群机关,为当地党委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因此,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管理任务,是一项政治任务。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课程思政: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课程思政是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
体系的关键环节。
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
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高校需要为教师
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机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育
能力,从而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的思政化
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观念。
课程思政需要重视课程的思想性、深度和广度,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等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
的同时,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学方法的思政化
教学方法对于课程思政的实现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互
动式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想政
治教育。
四、学生的参与度和思想引导
高校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中来。
例如,设置专门
的课程思政论坛和课堂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
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对学生成长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如何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
如何构建“⼤思政”⼯作体系2019-09-29实现思想政治⼯作⽅向从“隐性引导”向“显性引导”、思想政治⼯作队伍从“教育者”向“宣导者”、思想政治⼯作⽅式从“单项灌输式”向“双向沟通式”的三⼤转变,构建⼯团齐抓共管、⼈⼈都是“思政宣传者”的“⼤思政”⼯作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的不断深化,国有发电企业职⼯的⽣活⽅式、利益诉求、价值观念等趋于多元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更加复杂,给思想政治⼯作的开展带来了⼀些新问题和新挑战。
“五偏”要不得⽬前,⼀些国有电⼒企业思想政治⼯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五个“偏”,即认识上偏浅,内容上偏虚,实践上偏软,⽅法上偏硬,投⼊上偏少。
⼀是认识上偏浅。
不可否认,在国有发电企业中,仍有不少⼈对思想政治⼯作的地位和作⽤认识不到位,肤浅地认为政治是“空的”,思想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既发不了电,也产⽣不了经济效益,觉得抓⽣产是⾮完成不可的“硬任务”,思想政治⼯作则是可做可不做的“软指标”,因此把思想政治⼯作视为额外“包袱”,避之唯恐不及,即使落实起来,也是“⾛过场”。
⼆是内容上偏虚。
不少⼈对思想政治⼯作“究竟怎么开展”、“开展成什么样”做不到⼼中有数,有些⼈在⼯作上习惯于依赖上级布置,按部就班地执⾏,以⽂件落实⽂件,以会议落实会议。
在⼯作内容上“虚对虚”、“空对空”,与企业改⾰发展的中⼼扣得不紧,与职⼯群众的实际需求贴得不紧,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抓得不紧,空喊⼝号,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致出现“⼯作反复搞,成效不明显,问题照样出”的怪现象。
三是实践上偏软。
由于⼀些基层企业的思想政治⼯作者是兼职的,或者“⼀岗双责”,受精⼒有限的影响,在开展思政⼯作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形成“有⼈说、⽆⼈管、缺⼈⼲”的现象,⼯作⼒度偏软,执⾏⼒低下。
四是⽅法上偏硬。
在开展思政⼯作中,有些⼈居⾼临下,将职⼯群众贴上“被教育者”的标签,拿不出平等沟通的姿态,不深⼊基层,不⾛近职⼯,习惯坐在办公室“发发⽂件”,“打打电话”,⽣硬地采取“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式,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和“对症下药”,导致绝⼤部分⼲部职⼯对思想教育、政治学习兴趣不浓,热情不⾼,使思想政治⼯作失去了⽣机和活⼒。
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实践与研究
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实践与研究1. 引言1.1 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必要性在当今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是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和领导者的摇篮,其育人责任至关重要。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学生,让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具有开拓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才能为未来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教育机构,高校不仅要注重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加入,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必然选择,对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背景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研究背景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校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新方向。
通过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大思政”育人格局也可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针对这一背景,开展关于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实施这一新型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通过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分析实践路径和案例,评价实践效果,可以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浅议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
浅议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大思政”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国高校校园中至关重要,直接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等众多方面。
在这个讲究全面教育、育人为本的时代,大思政的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和优化。
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需要多方面的工作。
首先,高校应该从教学内容上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和融合。
其次,高校要加强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再者,高校需要建立全面覆盖的思政教育体系。
最后,高校要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在教学内容上,高校需要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程中。
这并不是强制性质的,而是指在教学中对学生灌输政治观念、价值观以及历史意识等,使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国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高校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中不仅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很多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因此,高校需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思政教育素质和能力。
全面覆盖的思政教育体系是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覆盖的思政教育体系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政教育和针对不同群体的思政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应该涉及到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各方面内容,还应该注重对大学生活的全面浸润。
而针对不同群体的思政教育则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背景,对思政教育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和创新实践。
最后,高校需要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这意味着高校需要把思政教育从抽象的理论和形式上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
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从而真正意义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要务去实践。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立德树人向纵深发展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立德树人向纵深发展作者:林道前来源:《中国德育》2024年第02期统编版思想政治课程注重课堂内外的联系,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
近年来,海南省文昌中学以统编版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为基础,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类课外资源,精心设计实践主题,开拓延展实践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知行统一,促使学生形成高尚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的立德树人效果。
一、开发和利用学科资源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基础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然而要在高中阶段有限的时空内高效开展实践活动,就需要教师对学科资源和内容进行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让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过程中发挥力量、提供助力。
(一)淡化课内课外界限课内学习获得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为课堂活动奠定了基础,而课堂活动又有助于迁移、深化课内学习。
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又统一于教学。
学校强调课前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以便教师在课内教学中移情入境,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时政热点、社会聚点、本地实际等,综合运用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议题式等教学模式,坚持将课堂教学“小课堂”与课外实践“大课堂”相结合,把“大道理”变为“小案例”,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使学生在深化学科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增强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比如,新冠疫情发生后,学校思政课围绕“共抗疫情,你我同行”“疫情大考的中国答卷”“致敬白衣天使”等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实现了课内课外学科知识一体化的思政课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强化学科资源整合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层次复杂、载体众多,因此需要协调目标、内容、载体,并形成合力。
思政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学科领域,还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资源融合,合理利用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努力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作者:暂无来源:《山西教育·管理》 2019年第11期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很多高校开展了“青春告白祖国”系列活动,生动展示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的丰硕成果,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强国志向、报国行为。
这一堂“思政大课”,体现了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仅仅理解为开设一门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课。
办好思政教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筹划,要融入青少年终身学习、全方位受教的过程中来对待。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扎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从某种角度来讲,思政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工作,因而必须坚持唯实以求,不能搞花架子;坚持唯效是图,不能走形式。
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将思政铸魂融入到素质教育全过程,才能保证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思政教育“不缺席”、思政学习“不掉队”。
无论课上还是课外,思政教育都要更加注重启发性教育。
有人说,这是当前思政教育的一块“短板”。
但从目前成果来看,我们完全有能力将之变成守正创新的“潜力板”。
面向未来,思政课教学还需在思想启迪、理论武装和实践指导等环节,下功夫、做细活。
一方面,改变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探索案例教学等新方式,以理论的视野解读时代的需求、把握发展的脉搏。
另一方面,理论学习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夯实思政教学的深度。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奋斗一线感悟人生启迪、在红色基地汲取精神力量。
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EXPERIENCE经验交流编辑 祁 娜11OCCUPATION 2021 11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文/欧阳惠平 刘颂新一、“三融合”推动红色铸魂红色文化与教学改革相融合湖南省湘潭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不断探索红色资源育人模式。
2017年,学院试行“课前五分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即全院每一位任课教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两节)中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开展“中国党史、理想信念与时事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与创新、中华历史与杰出人物”等红色资源的思政教育,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教学常规环节。
2018年,学院正式推行《湘潭技师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方案》。
一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形势与政策”等理论课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专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师利用湖南本地红色革命资源和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湘籍红色人物的光辉人生历程与宝贵精神财富,开展课堂讨论 ,充分利用“红色宝藏”,凝聚红色力量。
二是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广泛开展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和答疑)、看(观看影像资料)、写(撰写读书心得)等活动,使红色文化教育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
三是不断强化课程思政建设,鼓励一线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传承革命精神,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发力。
红色文化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学院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丰富、伟人英雄辈出的地域优势,在毛泽东、彭德怀等伟人故里以及在雷锋纪念馆、湖南党史馆等地,建立“红色课堂”,组织开设“行走的思政课堂”,在对红色人物的深入解读过程中铸魂育人,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学院注重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学院团委会同系部组织学生前往老年公寓、农村等地关心老人和留守儿童,开展“一张纸献爱心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思政教育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表达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大思政”格局的构建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得
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大思政”格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完善工作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工作机制必须要完善,以保证工作的实施效果。
完成高质量的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创建一支既懂理论又擅长实践的专业团队;并建立健全的工作组织,
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目标,严格的行动计划,并将工作内容和方法纳入到绩效考核之中,将
工作的成效进行动态评估。
二、强化师生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必须要以服务师生为根本,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实用性、及
时性、针对性强的方式进行工作开展。
对于师生来说,学校必须积极关注、抓好、丰富服
务工作,为学生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建设完善的服务网络,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增长的
改造活动。
同时,学校还应创新思想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思
想差异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其成长中的疑惑、迷惑和困惑。
三、提高智力支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必须要有广泛的思想库和智力支撑。
智力支撑要包括学术研究、学术沙龙、研究团队、智库建设、研究PPP等一系列模式,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的科学化水平。
学校应该积极扶持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鼓励学者创办智库。
并将校内
研究的成果对外发布,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这些举措提高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质
量。
四、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必须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兴趣。
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文化讲座、社会实践、文艺比赛、校园文化节、运动会等,以创
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
队精神,从而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