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 2)教育程度:从教育程度对劳动力流动的决策看,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
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 3)迁移距离与迁移成本: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
动者数量就会随之下降。迁移距离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劳动力的流动:①通 过劳动就业信息影响劳动力的流动;②通过迁移成本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商 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流动性。劳 动力的流动从本质上讲是劳动力的 自主寻优选择行为。劳动力流动会 发生相应的直接或间接流动成本, 还要付出心理上的代价。但人们由 此预期在长期内获得更高的收益。 因此,又可以说,劳动力流动是一 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4
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
8
• 地域之间的流动(多选): • 1、地区之间的流动; • 对工资和就业条件的比较是地区流动的
最重要的因素。 • 2、国家之间的流动。 •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存在着更大的决策障 碍。
9
四.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性?(简答题)
1)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 2)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 3)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 4)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流动。 • 5)从经济落后国家地区向经济发达国家 和地区流动。
• 1、自愿性; • 2、自由选择性。
5
二.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多选)
• 1)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实现。
• 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别。
• 3)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享有充分的就业自主权。 • 社会分工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6
3.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分析?(简答题)
• • • • • •
描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换规律。 优点: 缺点: 书P124-125.
劳动力流动名词解释
劳动力流动名词解释劳动力流动是指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个人经营的小型企业和第三产业中,由于职工或雇主原因造成的劳动力变更的现象。
包括季节性流动、不稳定的流动以及阶段性流动等各种类型。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流动还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人为无序流动。
流动工人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直接关系到城市化建设和社会稳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此问题,采取措施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努力实现农民非农化,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并在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劳动力流入地区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输出地区搞好农业开发和扶贫工作,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特点流动就业和流动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国家维护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我国当前的劳动力流动情况却与国际标准严重背离。
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无序流动的结果,必然是城乡劳动力结构的倒置,而这又必然反过来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一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从而使发达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工所得到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越来越低,流动期间工资和待遇支出占收入比例上升,且流动时间越长,所付出的劳动越多,流动期间收入减少的可能性也越大。
二、我国劳动力流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劳动力市场信息供给不足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供给不足表现为: (1)供给方式单一。
现行制度下,政府控制劳动力市场的重点是就业服务体系,即通过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完成劳动力供需信息的双向传递。
但目前劳动力市场的职业介绍机构与其他部门一样也仅仅起到向用人单位介绍用工需求信息的作用,而无法主动搜集求职者的求职信息和职业技能要求。
( 2)缺乏专业的信息收集网络。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主要依靠政府组织的大量中介机构来搜集和发布,这些机构规模普遍较小,信息传播速度慢,效率低下。
三、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流动一、劳动力流动概述1、劳动力流动定义:劳动者根据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异和自身条件,在国际间、地区间、产业间、部门或行业间、职业和岗位间所选择的迁移或转移行为。
2、劳动力流动含义:劳动力流动的主体是劳动者;流动的原因是市场条件和自身条件的差异;流动的范围是在国际间、地区间、产业间、部门或行业间、职业和岗位间;流动是劳动者所做出的迁移或转移决策。
3、劳动力流动的类型:⑴按流动的时间可以分为:永久性迁移、常年型流动、季节型流动、临时型流动⑵按流动的空间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流动、扩散型流动、替代型流动、水平型流动、垂直型流动、跨越国境型流动⑶从流动的意愿上分为:自愿型流动、非自愿型流动⑷在劳动力流动方向上分为:单向型流动、往返型流动、对流型流动⑸从劳动力流动的范围和职业上分为:企业组织内部的流动、职业间的流动部门、或行业之间的流动、劳动力的产业流动、劳动力市场间的劳动、地区之间的流动、就业与失业之间的流动、角色转换流动4、劳动力流动的必要条件⑴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⑵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
⑶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⑷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专门化。
⑸劳动者本身的条件。
5、劳动力流动规律⑴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⑵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
⑶体力劳动力向脑力劳动力流动。
⑷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⑸经济落后地区或国家的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流动。
二、国际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按照WTO的界定,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是服务贸易的四种交付方式之一,受《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S)及其附件的约束。
GATS将国际间劳动力流动视作自然人移动。
在GATS关于自然人的几种分类(公司内部调任人员,商务访客,合同服务提供者,独立专家)中,与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相关的主要是“合同服务提供者”(contractual service suppliers)。
劳动经济学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 专业技术人员的地区流动率可能会更高一些:专 业技术人员的家乡观念一般比低技能劳动者淡薄; 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专门化,常常需要跨地区寻 找工作;远距离迁移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低技 能劳动者一般承担不起,只有高工资的专业技术 人员才有能力做到。
• 移民的经济影响:
• 移民有害于当地的体力劳动者:当移民增加了体力
劳动的供给,从事体力劳动的当地劳动者的工资和就业水 平下降下到降W了2。DN如3O图。所示,当地劳动者的工资总额由W1BN1O,
• 移民可能有利于全体本地人:
–“廉价”劳动的移入有利于这类劳动的消费者。
–上重升体到力W劳2动AC的。雇主显然受益,如图所示,利润从W1AB –那些与非熟练移民没有密切替代性的劳动者,受益于
复习思考题
• 1、劳动力流动 • 2、简述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模型 • 3、移民的经济影响 • 4、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 5、我国劳动力流动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
解决?
力市场的经济影响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劳动力的流动实质上是人 力资本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人力资本模型可以被用来理解 和预测自发的劳动力流动。
• 劳动力迁移的公式:如果与流动相联系的收益现值超过了与之
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那么劳动力的迁移就会发 生。估计劳动力流动净收益的公式为:
• 劳动力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 影响:
• 美国的劳动力流动程度最高 •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率低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
• 二、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 1、区域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
劳动经济学第5章 劳动力流动
• 非法移民往往没有资格享受当地政府的福利计划,直 接或间接支付着税收,可能增加当地人口的总收入。
• 总的来说,移民因迁入这个发达的区域而获益,当地 居民人口也收益。
第三节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 的问题与对策
•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分
(五)年龄
劳动力流动的高峰年龄是在20岁-24岁之 间。因为首先一个人越年轻,那么他从人力资 本投资中所能够获得的潜在收益也就会越高。 其次,年轻人的心理迁移成本相对较低。
(六)教育
较高的教育水平确实有较高的迁移率。
30岁-34岁的美国公民的迁移率(%),1993-1994年
教育水平 在同一州内部的各县 在各州之间迁移的
(年) 之间迁移的人员比例 人员比例
9-11
3.9
2.7
12
4.4
2.6
13-15
4.8
3.3
16
4.9
4.4
17 及其以上
6.7
5.0
26
(七)职业与技术等级
• 职业流动性的高低可用职业流动率大小来表 示。
• 职业流动率是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 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 反比。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推-拉”理论 迁出地的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产生的激发机制 经济因素的另一方面是区域经济规模水平,决定了其人 口承载力和劳动就业容量。
(三)失业率
市场宽松的时候,辞职率上升;反之,辞职率 下降
(四)家庭
许多经验研究发现:未婚比已婚更容易流动; 妻子就业阻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 越不容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劳动力流动名词解释
劳动力流动名词解释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的空间转移和迁移,也就是劳动者离开原来的地区到其他地方去寻找工作。
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推动劳动力市场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
劳动力流动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受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的。
劳动力流动是相对的,是通过合法手段、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的人员转移。
它的根本目的是使每一个公民都有机会得到更好的职业与最适宜的工作岗位。
随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劳动力的非农化与职业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从全球范围看,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仍将以职业转移为主。
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劳动力的合法流动,即国内移民和归化;另一类是非法的劳动力流动,包括政府官员及专家流动、经济文化人才流动等。
劳动力流动产生的条件有: 1、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2、产业结构失衡;3、商品价格偏高;4、人口结构变动;5、人口数量增加。
3、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这已引起决策层的重视。
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劳动者个人的素质、能力、劳动态度、努力程度和个人所具备的社会经济条件。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弱势群体,如下岗、失业、困难户、贫困者等,他们既无力利用自己的某些优势来获得较好的收入,又没有办法利用别人的某些劣势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
四、中国的人口流动格局特点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的福利体系,并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让民众充分了解其意义,尽快形成舆论导向,真正的关心这部分人,使其在没有任何歧视待遇的情况下,能够平等的参与竞争,而不会出现某些地方盲目追求外来人口,而不考虑当地承载能力的状况。
五、中国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展望1、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将会呈现出二元化的特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2、经济全球化将会给我国带来更多的劳动力需求; 3、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劳动力流动的成因1、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劳动力流动,在某些情况下也被称为劳动力迁移,一般包含多重含义,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行业性流动。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J.R.Hicks)指出: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差异,其中主要是工资差异,是劳动力迁移的首要原因。
芝加哥大学教授沙斯特德(Sjaastad)发表了题为“劳动力迁移的成本与收益”的经典论文,阐述了伴随迁移的主要经济成本与收益。
美国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W·Schultz)的迁移成本——效益理论。
劳动力流动与人口流动的不同劳动力流动是一个比人口流动有着更严格限制的题目。
劳动力流动通常不考虑父母迁移的儿童和退休人员在退休时或退休后的流动。
退休人员的移动和在职人员的移动受不同的原因所支配。
退休人员经常是流动到气候宜人和那些生活费低的地方,因为这样能够增大他们退休金的实际价值,从社会保障中得到更多收益。
劳动力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通过特定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严格的行政控制手段,对劳动力在不同工作单位和经济部门之间的流动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因此,个人的职业流动率是很低的。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前,北京、无锡、珠海三个城市的劳动者中职工从事一份工作后,大约需要15到20年才会有一次工作变动。
而这一间隔时间在80年代缩短为10年,90年代更缩短到5年左右。
这意味着劳动者的流动频率大大地加快了。
尽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必须认识到,我国的职业流动率还是相对较低的,特别是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30%以上,这一比例与日本横滨20世纪70年代的比例(34.9%)大致相同,但却远远高于美国底特律1970年的比例(13.9%)。
第五章_劳动力流动
其他因素:流入地的语言、政治环境、文
化背景、气候和环境质量等
刘易斯模型
Hale Waihona Puke 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劳动力流动,在现代
发展经济学中有两个基本解释:一是刘易斯(A•Lewis)的
“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二是托达 罗(M•P•Todaro) “关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模型”。
前者强调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后者强调农村城镇化就 地吸收农业游离出来的劳动力,进而把农村剩余劳动力问 题与农村城市化的分析统一起来 。
来自劳动力市场的证据:
单身的青年劳动力跳槽频率高 已婚且有孩子的工人相对稳定 对四川劳动力的研究表明,移民中已婚者为 49.8%,,而非移民已婚者的百分比为81.3%
因素三:受教育水平
受教育水平越高,人们获得劳动力市场信 息的能 力越强,信息搜寻成本等流动成本越低, 因而越容易流动。
19
(2)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相对于资本和自然资源来说,人口如此众多, 以至于在这种经济部门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 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数的国家里,劳动力的无 限供给是存在的。 在现行的两部门工资存在明显差异条件下,传 统农业部门对现代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会远远超过 需求。不仅如此,如果现代部门预期收入提高, 不仅传统部门的过剩劳动力会转移到现代部门, 就连就业于传统部门的必要劳动力也会向现代部 门转移。因为这时,他们将不满足于自己在传统 部门的收入,我国近年来所出现的大量土地撂荒 20 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托达罗模型 哈里斯对托达罗模型的修订
促进我国劳动力城乡流动机制的对策
第六章--劳动力流动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非经济 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
年龄 教育程度 流动距离 失业率 工会力量 国家和地方政策 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条件 国际环境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优化决策
社会标准 企业标准 劳动力标准
劳动力迁移理论
一、二战之前的迁移理论 (一)瑞文斯汀法则
人口迁移的六个法则:一是有关人口迁移与距离。二是有 关迁移的时间,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女性人口更倾向于短 期迁移,男性人口则长、短期兼而有之。三是人口迁移总 会遇到不同的阻碍,因此净迁移总是小于总迁移。四是农 村人口比城市人口更容易迁移。五是迁移有利于制造业和 商业的发展,并被商业和制造业的繁荣吸引。六是迁移的 主要动力是经济原因。
三、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决策
NRP
n t 1
Bt1 Bt2 (1 r)t
(C1
C2 )
其中,NRP为净收益现值,Bt1为t年从新职业中取得 的直接预期收益, Bt2为t年从新职业中取得的间接预 期收益,C1为劳动力流动的直接成本,C2为劳动力流 动的间接成本,n为预期工作的年限,r为贴现率。
原则,取消了强制手段。
三、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性 (一)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二)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三)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流动 (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五)经济落后地区或国家向经济发达地
区或国家流动
第二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因 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
舒尔茨明确地把劳动力流动看作人力资本投资五种方 式之一,既然是一种投资行为,只有当流动收益大于 流动成本时,人口流动才会发生。 达凡佐把流动成本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心理成 本。 史杰斯泰德同样把人口流动看成提高人力资源生产率 提高的一种投资,把流动成本分为货币成本和非货币 成本,把收益分为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
第3章劳动力流动
2020/11/26
第3章劳动力流动
3.4 工作搜寻
w
在简单的劳动力市场模型中,
当市场达到均衡时,所有劳
SL
动力应该在同一市场出清的
工资水平下就业,但现实的
w*
E
情况是,一方面几乎同质的 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异非常
大,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
DL
的劳动力都能够在市场提供
的工资水平下就业,工作搜
L*
L 寻理论就是用于解释这些现
2020/11/26
第3章劳动力流动
3.1.3 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
年龄 家庭:如已婚男子比单身男子更不易流动;如 “父母在,不远游” 教育(见下表) 迁移的距离: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与迁移的距 离成反向变动 职业与技术等级 劳动力市场
2020/11/26
第3章劳动力流动
资料来源: G.Ehrenberg & S.Smith:《现代劳动经济学》,P313,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9
工作调整(Job Turnover):劳动力在 本地更换行业和职业
工作搜寻(Job Search) 劳动力迁徙(Migration):劳动力在 地区间的流动
2020/11/26
第3章劳动力流动
不同年代就业者平均变动工作所需时间
时期
1949年以前 1950-1965 1966-1979 1980-1989 1990-1994 1995-1998
2020/11/26
第3章劳动力流动
3.5.2 劳动力国际迁移对 输入国的影响
对劳动力输入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对劳动力输入国的其他影响
2020/11/26
第3章劳动力流动
(1)对输入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2024年劳动力流动情况的报告
2024年劳动力流动情况报告在2024年,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科技发展的迅猛进步,劳动力流动对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2024年劳动力流动情况的各个方面。
一、国际间劳动力流动2024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国际间劳动力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全球大约有2亿人在国外工作,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在发达国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劳动力流动大国包括中国、印度、菲律宾等,这些国家的工人远赴海外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
二、互联网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给劳动力流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通过互联网,求职者能够方便地在国内外寻找和应聘工作。
同时,雇主也能够更加便利地招聘海外优秀人才。
线上平台的兴起,如LinkedIn、Indeed等,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三、技术移民和人才流失技术移民成为2024年劳动力流动的一个重要方向。
发达国家通过吸引高素质技术人才,助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这也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特别是那些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2024年,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采取措施,通过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来留住人才。
四、地区内劳动力流动除了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外,地区内的劳动力流动也逐渐加强。
随着企业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办公点,劳动力流动变得更加频繁。
跨地区工作的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和专业人士,这也为地区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五、劳动力流动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劳动力流动虽然带来了很多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劳动力流动可能导致源地的人力资源短缺,特别是技术人才的流失。
其次,劳动力流动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文化冲突、移民权益保护等。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管理和规范劳动力流动。
然而,劳动力流动也给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劳动力的流动能够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劳动力流动名词解释
劳动力流动名词解释劳动力流动是指人口在年龄、性别、职业和收入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变化,它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单向移动,即劳动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非自愿移动。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劳动力必然要走向农村,进行农业劳动力流动。
正是这种社会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运动规律,才形成了劳动力流动的客观经济根源。
由于人们所受教育程度、职业素质、工作能力等因素不同,当某些劳动者不能适应现有工作岗位的需要时,他们必然要求调整就业岗位,寻找更能发挥其特长的就业机会,这种劳动者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并通过各种途径到新的就业地区去寻找合适岗位的流动,就是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内容。
2、劳动力流动的两种方式:4、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引起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地区转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兴起,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步向沿海地区转移。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较高,致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在沿海地区打工。
这些劳动力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被称为“民工”,到内地被称为“农民工”。
5、劳动力流动的三种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劳动力流动有三种不同的情况,即劳动力迁出、劳动力迁入、劳动力停留。
1、人口迁移,又称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是指人口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空间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口再生产运动过程。
包括: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两个部分。
2、一般说来,在一定条件下,劳动力迁移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第一,迁移者有移居的欲望。
这里的移居欲望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希望离开故乡;二是希望脱离父母。
第二,移居地有吸引力。
第三,存在着接纳劳动力的基础设施。
第四,对劳动力的迁出地和迁入地都有较强的意愿。
3、大致可以把人口迁移分为三种类型:移入型迁移、输入型迁移、迁出型迁移。
1、人口的迁移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第二节劳动力流动的原因、途径和特点一、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二、特点1、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短期性的特点。
第7章 劳动力流动理论
• 第三阶段是2001—现在,在更为市场化的条件下推
进,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正在酝酿对户籍制度 进行实质性改革。
27
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 问题分析
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是两者作为前提条件的。一是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动,提出了转移的必要性。
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提出了转移的可能性。除这两个条件之外,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说 生产的社会化和阶层的变化决定了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性。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化销售的情况下,
流动才可能发生。
•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劳动力也不断要求发生转移和流动。
3
• 表5-1 不同年代就业者平均每次工作变动所需的时间(年)
4
• 表5-2 调查城市与其他数据分年龄组工作单位变动次
数均值比较(城市与国家)
5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与成因
• 劳动力流动的成因可从三方面加以认识:
• 1、生产社会化和经济产业化运动,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劳动力发生较大的流动
•
随着工农业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必然要大规模地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中国三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系数
系数较高说明在该产业中相对于产值比重而言,劳动力的比重 较小,反之,说明劳动力的比重偏高。上表反映了一个不发达 的二元经济社会的特征,即农业存在着大量的过剩余劳动力。 其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需要将其大规模转向工业趋向。
29
5.2 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 对策
• 应降低劳动者偏高的流动成本 • 将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看待 • 强化劳动者的流动激励,通过财政援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劳动力流动的成因1、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劳动力流动,在某些情况下也被称为劳动力迁移,一般包含多重含义,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行业性流动。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J.R.Hicks)指出: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差异,其中主要是工资差异,是劳动力迁移的首要原因。
芝加哥大学教授沙斯特德(Sjaastad)发表了题为“劳动力迁移的成本与收益”的经典论文,阐述了伴随迁移的主要经济成本与收益。
美国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W·Schultz)的迁移成本——效益理论。
劳动力流动与人口流动的不同劳动力流动是一个比人口流动有着更严格限制的题目。
劳动力流动通常不考虑父母迁移的儿童和退休人员在退休时或退休后的流动。
退休人员的移动和在职人员的移动受不同的原因所支配。
退休人员经常是流动到气候宜人和那些生活费低的地方,因为这样能够增大他们退休金的实际价值,从社会保障中得到更多收益。
劳动力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通过特定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严格的行政控制手段,对劳动力在不同工作单位和经济部门之间的流动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因此,个人的职业流动率是很低的。
不同年代就业者平均每次工作便多所需的时间单位:年从上表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前,北京、无锡、珠海三个城市的劳动者中职工从事一份工作后,大约需要15到20年才会有一次工作变动。
而这一间隔时间在80年代缩短为10年,90年代更缩短到5年左右。
这意味着劳动者的流动频率大大地加快了。
尽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必须认识到,我国的职业流动率还是相对较低的,特别是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调查城市与其它数据分年龄组工作单位变动次数均值比较(城市与国家)调查发现在这三个样本城市中,在自己职业生涯中从未改变工作单位的个人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均在30%以上,这一比例与日本横滨20世纪70年代的比例(34.9%)大致相同,但却远远高于美国底特律1970年的比例(13.9%)。
同时,对年龄分组后的进一步分析和比较结果说明,在不同的年龄段中,中国就业者的职业流动次数都要远远低于日本和美国就业者。
2、 劳动力流动的成因对劳动力流动的研究表明,70%~80%的人移动是由于经济原因,其中,大约30%的人是为了改变职业和工作。
也就是说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动因是最直接、最主要的,这种动因是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 1、 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自然因素:人口的绝对密度以及数量 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
2、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劳动力供求的不同。
获得工作机会的多少是该地区具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统一质量的劳动力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工资收入不同,造成劳动力的国际或地区间迁移,即从低工资地区向高工资地区移动。
4、 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繁荣时期:流入 衰退时期:流出 5、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资本流入与流出、外货收入与支出 6、 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雇主与雇员之间匹配不吻合:流动出现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模型1、 单个劳动者资源流动的经济分析通常,劳动力流动基于以下两种假设。
其一,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迁移的行为。
其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流动的自由选择性。
∑=-+-=T1t jt )1(B C r B tot 净收益现值jt B 为在t 年从新工作j 中所获得的效用;ot B 为在t 年时从原来的工作o 中所获得的效用;T 为在工作j 上的预期工作时间;r 为贴现率,C 为流动过程中的效用损失(直接成本和心理成本)如果某人的净收益现值大于0,则意味着受益期望大于由于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货币和心理的综合成本,此人将会进行流动。
如果某人的净收益现值小于0,改任将不会流动。
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两种工作之间的效用差(ot B -jt B )越大,净现值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流动。
2、 非法流动与移民:外来劳动力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 两种相反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非法流动或移民剥夺了一个当地居民或合法移民的工作机会另一种观点认为,非法流动和移民从事的工作是仍和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所不愿干的。
事实上,上述两种观点都未免太简单化了,因为它们忽视了供给和需求曲线的斜率。
123工人人数第三节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1、年龄在决定谁会迁移的问题上,年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统计表明,劳动力流动的高峰年龄是在20~24岁之间。
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者,每年都有一定量的人员进行跨地区流动。
首先,一个人越年轻,那么他从人力资本投资中所获得的潜在收益也就会越高。
其次,迁移成本中的相当大一部分是心理上的,其中主要包括由于离开朋友、市区社区联系以及丢掉因熟悉周围环境而享有的收益等所造成的心理损失。
2、家庭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
在年龄、学历相同的情况下,已婚劳动力比单身劳动力更不易流动,而且当那些已婚劳动力的配偶已有满意的工作或工作收入较高时,他们就不易流动,特别是配偶双方都有较高的工资时,举家流动就更加不容易了。
此外,家庭中的子女对劳动力的流动也是一个限制因素。
3、教育较高的教育水平确实使得人们具有较高的迁移率。
图4、迁移的距离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与迁移的距离呈反方向变动。
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动者数量就会随之下降。
其一,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者获得工作机会的信息就越有限。
其二,与迁移本身以及迁移之后回去看望朋友和亲戚的交通问题有关的货币成本以及迁移的心理成本,显然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上升。
而高智力的劳动力的流动却往往背离这一规律,又是正好相反,出现远距离流动人数反而增加的现象。
这说明,在我国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对流动距离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
同时也说明,不同地区的生产结构对人员素质结构有着不同的要求。
如内地的高智力劳动者倾向于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5、职业与技术等级职业流动是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给的调整和劳动者的职业选择过程。
职业流动率是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流出率与技术等级成反比。
技术水平越高,流动率越低。
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流动率要比熟练工人的流动性小得多。
从劳动供给方面来看,专业技术特长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教育和训练,劳动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改变职业不仅使“人力资本”不能回收,而且也无法“获利”;从劳动需求来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较高的报酬和较高的职业稳定性等职业优越性明显,使劳动力一般不放弃自己的专业,因为专业流动率低。
第四节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1、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以劳动力流动的地域和职业特征为依据,可以将劳动力流动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1地域之间这种类型是指劳动力的职业没变,但可能实在地区之间或国家之间进行流动。
2行业之间劳动力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这种情况相对很少。
3职业之间劳动力的居住地并未发生变动,但是职业发生了变化。
4岗位之间劳动者依然从事以前所从事的职业,而且居住地也没有发生变动,只是从一个单位换到另一个单位,或是从原来单位的某一个工作岗位换到了另一个工作岗位。
2、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劳动力流动的意义第一,流动能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第二,流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第三,能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劳动力流动的代价劳动力流动对雇主、雇员和整个经济可能也会产生某些负面作业。
对雇主来说,当一个有经验的工人离职而又一个缺乏经验的工人替代时,雇主就要支付训练费用,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承担新工人生产效率低所带来的损失。
对雇员来说,某些流动可能会造成失业以及承受经济和心理损失的费用。
劳动力流动需要支付大量的经济和心理损失费用、承担失业的风险和痛苦,社会也要为此付出代价。
劳动力流动效率远低于预期效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劳动力流动并非完全是自愿性选择流动,如被解雇和辞退等2、劳动者本身对工作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劳动者的流动3、不能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完全信息,这也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及其流动的合理性4、劳动力选择职位和工作范围的有限性也限制了劳动力流动的频率并影响其和合理性3、资源流动的收益与评价劳动力市场的结果是具有自由选择权的工人和对劳动力具有需求的雇主双方共同决定的。
如果工人为了得到更高的工资或由于其它方面的原因而主动辞职,这种行为可以被看作自动离职,这种离职是由雇员自己造成的;而由雇主所造成的离职,则被称为非自愿离职或解雇。
不管怎样,如果工人不是在消息非常闭塞的情况下,自愿流动的结果一般来说都能够提高工人对工作的整体满足程度。
经济收益的提高是工作满足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证据表明,在年轻人中,多数年轻人离职后的工资增长幅度要比他们继续留在原来的工厂工作的工资增长要快。
雇主通常是对工人的自愿辞职持反对态度的。
这是由于在高度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流动频繁是的雇主难以对工人进行特殊的培训,而这种培训对雇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雇主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来降低离职率,竭力降低在工人工作期间所支出的每小时的固定成本。
第五节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劳动力流动是市场配置劳动力的客观要求,他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活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革已经发生重要影响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
劳动力从地生产率、低收入部门(农业)向高生产率、高收入区域(城市)和部门(如工业)的转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
就目前来看,在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有以下四大流向:一是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二是由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三是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四是有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和单位流向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单位,或者技术雄厚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流动。
流动的范围也将打破各种界限,逐步扩大:一是由企业内部流动发展到企业之间流动二是由省市内部流动发展到省市之间流动三是由国内流动发展到国际之间的流动我国现存的国际之间的流动类型主要有两种形式:劳务出口和从国外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从我国城乡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历史来看,劳动力流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这一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数量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国家在这一阶段实施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