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与簪笔
笔的别名64例
笔的别名64例笔的别名 64 例斑管⽑笔。
以斑⽵为杆,故称斑管。
《怀素上⼈草书歌》:“铜瓶锡杖倚闲庭,斑管秋毫多逸意。
”元⽩朴《阳春曲•题情》:“轻拈斑管书⼼事,细折银笺写恨词。
”元汤舜民《⼀枝花•春思》:“闲拈斑管学张草,静对黄花诵楚骚。
”元汪元亨《雁⼉落过得胜令•归隐》:“风⽉供斑管,烟霞拥翠裾。
”宝管⽑笔的雅称。
《孽海花》第四回:“磨⾹⿊,润宝管,⾏⾏写定。
”宝帚⽑笔的异称。
宋陶⾕《清异录•宝帚》:“伪唐宜春王从谦喜书札,⽤宣城诸葛笔,号为‘翘轩宝帚’,⼠⼈往往呼为‘宝帚’。
”宝相枝⽑笔名。
宋陶⾕《清异录•宝相枝》:“开平⼆年,赐宰相张⽂蔚、杨涉、薛贻(矩)宝相枝各⼆⼗,龙鳞⽉砚各⼀。
宝相枝,斑⽵笔管也,花点匀密,纹如兔毫。
”彩毫画笔;彩笔。
亦指绚丽的⽂笔。
唐⽺⼠谔《忆江南旧游⼆⾸》:“曲⽔三春弄彩毫,樟亭⼋⽉⼜观涛。
”唐温庭筠《塞寒⾏》:“彩毫⼀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
”宋晏殊《胡捣练》:“谁把彩毫描得,免恁轻抛掷。
”宋傅察《和鲍守次韵林德祖⼗四⾸》:“银钩落纸彩毫轻,醉写新诗⼊禁亭。
”犹彩笔。
唐黄滔《喜侯舍⼈蜀中新命》:“五⾊彩毫裁凤诏,九重天⼦豁龙颜。
”昌化笔神名,因以代笔。
《嫏嬛记》卷上引宋⽆名⽒《致虚杂俎》:“笔神⽈佩阿,研神⽈淬妃,墨神⽈回氐,纸神⽈尚卿,笔神⼜⽈昌化。
”宋胡仲⼸《将乐县》:“⼭如昌化到,⽔似⼷阳溪。
”翠管指⽑笔。
唐李远《观廉⼥真葬》:“⽟窗抛翠管,轻袖掩银鸾。
”宋柳永《凤衔杯》:“想初襞苔牋,旋挥翠管红窗畔。
”明孙柚《琴⼼记•家门始终》:“全凭翠管,巧将⼀段春织,风流写⼊宫商调。
”宋张纲《浣溪沙》:“腊⽇银罂翠管新。
潘舆迎腊庆⽣⾠。
卷帘花簇锦堂春。
”⼨管指笔。
南朝江淹《萧骠骑让太尉增封表》:“具烦⼨管,备黩尺史,旷旬浃景,祈指遂宜。
”唐鲍溶《秋怀》:“恩荣不可恃,天道归⼨管。
”宋王安⽯《再⽤前韵寄蔡天启》:“侯⽅习篆籀,⼨管静尝擪。
”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本经史⽽为词章,盍展长才于⼨管?”⼨翰⽑笔的代称。
2021-2022学年北京物资贸易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北京物资贸易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语言天才赵元任黄延复赵元任具有非凡的语言方面的天赋。
据说,他的耳朵可以辨别各种语言。
在一星期以内,他就可以学会一种语言,能听,能说,而且说得很好。
1920年,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来清华参观讲学,赵元任任翻译,并陪同罗素周游全国各地,每到一个地方,他就用当地的方言翻译。
亲友们都鼓励他向语言方面深造,于是他于年底辞去清华教席,准备到国外去专攻语言学。
1921年6月,他与杨步伟医生结婚后,便一同出国。
先觅定哈佛大学哲学讲师的职位。
1922年又去法国莎娜学院专门研究语言学一年。
至此他已初步奠定了“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基础。
赵元任可以称得上是精通汉语,但绝不单是一位汉语学家。
在外国语方面,据他自己说:“在应用文方面,英文、德文、法文没有问题。
至于一般用法,则日本、古希腊、拉丁俄罗斯等文字都不成问题。
”特别是出国定居以后,他有机会遍游欧美各地,了解和学习各国各地的语言现象,简直到了广通博达的地步。
他讲古今汉语和各地方言,能够用上述随便哪个国家的古语和方言举例作比较。
他操各国语音同他说汉语“国语”和方言一样细致入微。
有一次,他在索邦用法语讲演,用纯粹的标准国定的法国语音,讲完了,听众对他说:“你法国话说得真好,你的法国话比法国人说得都好。
”赵元任是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人。
关于他在这个领域里的成就,还在30年前,北京大学教授、前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先生曾作过这样的评价:“他的学问的基础是数学、物理学和数理逻辑,可是他于语言学的贡献特别大。
近三十年来,科学的中国语言研究可以说由他才奠定了基石,因此年轻一辈都管他叫‘中国语言学之父’。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清华大学校庆70周庆座谈会上的发言中说:“赵元任可以称为中国第一代语言学家,我学语言学是跟他学的,我后来到法国去,也是受他的影响。
文房四宝知识1
笔墨纸砚知识笔的知识(1-6)(一)毛笔的由来“笔”在我国古代指毛笔。
据传,毛笔是蒙恬发明的,“蒙恬是谁呢?”他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员大将。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军击溃匈奴,收复了大片土地。
当时秦始皇军纪是严明的,凡重大军情均限时呈报,延误者都以极刑处置。
蒙恬为了奏报战争的事非常伤脑筋。
因为当时奏章均用刀刻竹简,很费时。
一急之下,蒙恬拽过麻做的枪缨捆在竹杆上,蘸墨在绫帛上写了一道奏章。
但因为不太好使用,蒙恬用过之后便随手把它仍到石灰坑里。
后来,蒙恬又受命修北部长城,由于秦皇防患心切,不断询问工程进展情况,蒙恬手下的秘书几乎天天熬夜赶制竹简上奏进度。
竣工之日,蒙恬报功心切,决定亲书奏折,但刻竹简太慢,他想到上次扔到石灰坑里的东西,便捞上来再试用,结果发现比上回好用多了,便很快在白绫上写了奏章。
以后,蒙恬常用这种“笔”写奏章,制笔的笔须也改用狼毛,并且给它取了名,曰“笔”,意为用毛和竹制成的。
其实,依据文史推断,毛笔的发明创造渊源更为久远,也有一个逐渐改进的过程。
我国毛笔产生发展的这一脉络,已被我国文物工作者在出土文物的整理发掘中所证实。
一九二七年,我国考古文物工作者在蒙古发现了西汉时代的毛笔;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在长沙两处发现战国时代的毛笔;一九七五年在湖北发现秦始皇时代的毛笔。
较早的毛笔,使用的是木杆,杆端劈开几瓣,将兽毛夹在其中,再用细线扎实,笔头旧损时可随时更换;(即古人所谓的“退笔”)稍后出现了竹杆笔,笔头和笔身连成一体,并有可包容全笔的笔套。
解放后甘肃发掘的一座东汉墓中还发现了簪笔。
这种毛笔合汉尺一尺,为当今的二十三厘米,制笔法如前,只是笔头根缠线处加了固定漆,笔杆尾部削尖。
据考证,秦汉人为携带方便,把笔杆的尾部削尖,簪在发髻或冠上,随时可以使用,所以谓簪笔。
山东汉墓中的壁画上所描绘的祭祀人,冠上都簪有笔。
(二)毛笔的发展在毛笔的发展过程中,笔杆变化并不明显,因为笔杆优劣主要在于圆直与否,所以一般都以竹杆作用场。
古代笔的种类
古代笔的种类
古代的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毛笔:古代最常用的书写工具之一,利用动物毛制成,如狼毫、羊毫等。
毛笔具有吸水性好、笔触敏感等特点,适合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创作。
2. 笔簪:一种二合一的笔具,顶上镶嵌着钗簪形状的装饰物。
当需要使用时,可以将钗簪抽出为笔,方便携带。
3. 羽毛笔:使用鹅毛、孔雀毛等鸟类羽毛制作的笔,常见于古代欧洲文化中。
羽毛笔具有弹性好、书写流畅的特点。
4. 策:一种镶嵌有金属笔尖的笔具,常用于印信篆刻。
5. 筆囊:是一种专门用来盛放笔的袋子,古代常用来装载多支毛笔或羽毛笔。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笔的种类,每种笔具都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
毛笔变迁史|“书不借笔,犹如行不由径”,从削尖竹木到笔管书字
毛笔变迁史|“书不借笔,犹如行不由径”,从削尖竹木到笔管书字前言常言道“字如其人”,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一手好字的追求从来没有间断过,中国特有的工具——毛笔,也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古人发明出来的。
虽然现在的毛笔已经不再实用,但是作为书画最重要的文具载体,还是有很多人对毛笔这种书写工具青睐有加。
白居易曾经有诗云“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说的就是紫毫笔繁琐的制作工艺,足可见在古代人们对毛笔有多重视了。
那么毛笔到底是谁发明的呢?不同朝代的毛笔又有什么不一样?毛笔的起源根据相关出土文物的鉴定,我国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在一下彩陶上发现有毛笔绘制的花纹,同时甲骨文中也有“聿”这个字(这是笔的古代形式)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推辞,毛笔的历史非常的悠久,殷商时期出土的文物上也可以发现朱笔留下的痕迹还有文字。
一般认为,毛笔是秦国的大将军蒙恬发明的。
《史记》中曾经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
文房四谱中也有“昔日蒙恬造笔”的记录,所以现在大部分还是认为毛笔就是蒙恬将军制造的。
河北衡水侯店到现在还被称为是毛笔的故乡,蒙恬是秦朝的大将,在秦朝之前,人们传递消息一般都是用刀刻字,这种传递消息的办法非常的缓慢,传递战报非常的缓慢,因为刀刻的速度很慢,蒙恬作为大将,对于战事不能快速的传递非常的心急。
有一天蒙恬出去打猎,打到了几只兔子,蒙恬拖着兔子回到营地的路上,发现兔子的尾巴在地上弯弯曲曲的划出来的痕迹,突然灵机一动想到,这样的痕迹很像笔画出来的痕迹,那么兔子的尾巴可以用做制笔呢?就把兔子毛剪下来,绑在了竹子上,却发现兔毛根本存不住墨水,就像拿手指蘸着墨水在绢上画一样,蒙恬一气之下不那只“兔毛笔”扔了出去。
几天之后,蒙恬上山时发现了被自己扔掉的笔,经过几天的风吹日晒这支笔的笔毛出现了变化,蒙恬这个时候再用这支笔书写,发现非常的好用这就是最初毛笔的样子。
近代的学者对于是不是蒙恬创造了毛笔这件事上颇有争议,虽然有史料记载毛笔是由蒙恬创造的,但是现在有人认为蒙恬只是进一步改造了毛笔。
中国茶道毛笔属于什么
中国茶道毛笔属于什么中国茶道毛笔属于文房四宝茶道器具中国茶道毛笔是一种特殊的毛笔,专门用于书写和绘画茶道相关的内容。
它既是文房四宝之一,也是茶道重要的器具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国茶道毛笔的起源与发展、特点和使用方式,并探讨其在茶道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起源与发展毛笔作为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毛笔还是用来绘画的,后来逐渐应用于书写领域。
而茶道毛笔作为一种特殊的毛笔,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茶道正逐渐形成,人们开始将茶道与文学艺术相结合。
毛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房用具,非常适合与茶道相配合,因此茶道毛笔应运而生。
二、特点中国茶道毛笔具有以下特点:1. 毛质优良:茶道毛笔一般选用国产的鼠毫,鼠毛细而柔软,不易脱落,能够提供更好的书写和绘画效果。
2. 笔杆精美:茶道毛笔的笔杆多采用原木制成,经过精心雕刻和抛光,不仅美观,也符合茶道的雅致和纯洁。
3. 丰富的功能:除了书写和绘画,茶道毛笔还可以用于描绘茶道壶、茶杯、茶叶等相关图案,使茶道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4. 品质要求严格:茶道毛笔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一支毛笔都需要经过挑选、裁剪、削尖等环节,最后由专业的毛笔师傅进行检验,确保其质量优良。
三、使用方式茶道毛笔的使用方式与普通的毛笔略有不同,它需要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1. 湿笔法:在使用茶道毛笔之前,需要将笔尖蘸湿,这样可以使毛笔更加柔软,书写起来更加流畅。
2. 轻握杆尾:茶道毛笔的使用,需要轻握笔杆的尾部,通过手指指尖的力量来控制笔迹的轻重。
这样可以使毛笔更加自如地在纸上书写,保持笔迹的稳定性。
3. 控制水墨流量:茶道毛笔书写时需要掌握好水墨的流量,既不能过湿,也不能过干。
过湿会导致字迹模糊,过干则无法书写。
四、在茶道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茶道毛笔在茶道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帮助茶人书写茶谱和茶帖,还在茶道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茶道毛笔记录了丰富的茶道知识和经验,保留了茶人的智慧和心得。
中国古代笔的演变
中国古代笔的演变
中国古代笔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从最早的竹简、木简到后来的毛笔、硬笔,中国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笔具。
最早的中国古代笔可以追溯到商代。
那时候,人们使用的主要是竹简和木简,用于记载文字和绘画。
这些竹简和木简被磨成尖锐的形状,成为最早的笔。
虽然这种笔没有毛笔那样的灵活性,但它们已经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书写和绘画的热爱和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笔逐渐出现在中国的文化舞台上。
毛笔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候的毛笔是用动物的尾毛制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笔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毛笔的质量和使用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毛笔的出现使得中国书法艺术的表现更加丰富多样,书法家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笔触和线条展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毛笔的基础上,中国古代笔又出现了硬笔。
硬笔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书写工具。
与毛笔相比,硬笔更加方便使用,适用于快速书写和绘画。
硬笔的出现使得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许多人开始使用硬笔进行书法创作。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笔的演变经历了从竹简、木简到毛笔、硬笔的过程。
每一种笔具都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艺术发展。
这些古代笔具的演变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也
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毛笔还是硬笔,它们都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通过这些古代笔具,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感受到古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古代的笔 -回复
古代的笔
古代的笔,一般用毛笔,也称为“软笔”。
毛笔的笔头是用兔毛、羊毛、鹿毛等动物毛发或植物纤维制成。
在古代,人们使用毛笔写字、画画、签名等,因为毛笔的笔头柔软,可以写出多种笔画,且蓄墨量大,可以保持长时间的湿润状态。
毛笔的笔杆一般用竹、木、骨、玳瑁、象牙等材料制成。
在古代,人们会在笔杆上涂上各种色彩或装饰,以增加其美观性。
另外,古代也有用“硬笔”的,比如战国时期的楚笔、敦煌汉笔、日本正仓院藏唐代鸡距笔等。
这些硬笔的笔头是金属或宝石制成,笔杆则有金、银、铜、铁、玉等各种材质。
总的来说,古代的笔既有软笔,也有硬笔,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使用场景。
文房四宝之:毛笔
文房四宝之:毛笔毛笔(Chinese brush,writing brush),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
被列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
历史沿革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
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湖南长沙出土的那支笔,竹杆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笔头夹在劈开的竹杆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
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区看,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
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从聿从竹”的记载。
史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
传蒙氏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制笔方法是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笔头毛塞在腔内,毛笔还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笔。
蒙氏造笔后统称为笔。
汉代时毛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开创了在笔杆上刻字、镶饰的装潢工艺,如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两墓中各出土一支刻有“白马作”和“史虎作”的毛笔;二是出现了专论毛笔制作的著述,如东汉蔡邕著《笔赋》,这是中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结束了汉代以前无文字评述的历史;三是出现了“簪白笔”的特殊形式。
汉代官员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笔的尾部削尖,插在头发里或帽子上,以备随时取用。
祭祀者也常在头上簪笔以表示恭敬。
“白马作”毛笔出土时就是在墓主头部左侧。
至元代、明代时,浙江湖州涌现出一批制笔能手,如冯应科、陆文宝、张天锡等,以山羊毛制作羊毫笔风行于世,世称“湖笔”。
自清代以来,湖州一直是中国毛笔制作的中心。
毛笔书法的工具
毛笔书法的工具毛笔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一门非常优美的艺术形式。
在毛笔书法的创作过程中,选用的工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将会就毛笔书法的工具展开详细的讨论。
毛笔是毛笔书法的关键工具之一。
毛笔,通常是由羊毛、兔毛、黄鼠狼毛、狼毫、狗毫、马毛等动物毛发制成,而其中又以狼毫和黄鼠狼毫为最佳。
狼毫毛笔毛质细而有弹性,写出来的线条变化多样,有模有样。
而使用黄鼠狼毫创作,其毫质较粗,但是略带一分柔韧,因而能营造出笔势洒脱、自由恣意的书法风格。
不过,毛笔的质量不是唯一的因素,个人喜好和风格也会影响。
不同的书法家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心情选择不同的毛笔,在创作中显现出丰富、多样的笔画。
除毛笔外,砚台也是毛笔书法的重要工具之一。
砚台的主要材料是石灰石,研墨时与水反复研磨,使石灰石逐渐磨成均匀细腻的墨汁。
好的砚台具有形状美观、石纹鲜明、研墨容易、墨汁质地浓稠等特点。
一个砚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创作出来的毛笔字(或画)的质量。
砚台可以分为多种规格,以及石头的颜色等级。
最常见且最普遍的砚台为四季青石,它具有大理石质地的特点,但是有更高的韧性和更少的糯度,能够让墨汁均匀分布。
在创作时,砚台还可以放置在制作好的墨盒或墨脯上面,方便书画家取墨。
再来是纸张。
毛笔书法所使用的纸张种类繁多,如宣纸、手工纸、现场纸、棉纸以及日本和韩国的特殊纸张等等。
其中,宣纸是中国传统的书画纸张之一,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广泛应用。
宣纸的作用不仅是打底,也是毛笔书法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
优质的宣纸通常没有缩水、断裂和乌纹,具有一定的厚度和稠密的质感,表现出来的墨水的渗透率较好。
一些毛笔书法家还常常选用特殊纸张,以及柿子纸来尝试新式的效果。
最后是墨水。
与普通的墨汁不同,毛笔书法使用的墨水要求不仅颜色饱和、黑白分明,而且还要具有不同的韵味感。
有时候,书法家还会在墨水中加一些水、酒、茶或草药等物质,用于增强墨汁的特质以及表现筆画的褪墨感,使作品更具个性化的味道。
中国古代男子簪饰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头发备受重视,不仅影响人的形象风范,更蕴含了鲜明的社会意义。
垂髫、总角、束发、结发,千丝万缕、盘根错节地牵引着人生的每一步。
无论男女成年后都束发盘髻,各种发饰应运而生,簪即位列其中。
簪,先秦时期多称“笄”,通体呈长针形,直身,簪首略粗,以下逐渐收束趋细,尾端多磨砺成圆珠状的水滴,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
与女子式样繁多的饰品相比,簪是男子最重要的头饰,主要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
由于男子在社会政治中居于主体地位,饰于男子之首的簪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状况、民情风俗及伦理准则等。
一、男子发簪形制丰富多样男子以簪束髻的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的各地文化遗存中即可见各式发簪。
这一时期发簪多由兽骨加工而成,竹木、螺贝、玉石等亦不鲜见。
簪身纤小细长,形制古拙朴陋,造型简洁精练,簪首多磨制成圆形或方形。
考古发现,陕西姜寨遗址的男童头顶上就插着两支骨笄。
①商周时期,随着严明的服饰制度的建立并逐渐完善,出现了光洁莹润的金、铜等金属发笄,来自海洋花纹色彩斑斓的玳瑁簪成为赵国使者向楚国逞奇眩异的工作者简介:黄清敏,女,福建武夷山市人。
硕士,闽江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古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古代男子簪饰文化黄清敏(闽江学院福州350108)摘要发簪与古代男子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自新石器时代绵延不衰,贯穿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
男子发簪形制多样、是男子身份地位的象征,渗透于他们人生礼俗的各个环节,融会于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意象里。
它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展示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风向和思想观念,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男子发簪①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元君庙仰韶墓地[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93.具,“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①秦汉以后,发簪的打造原料日趋多样化,除了金、银、铜等柔软而易加工、延展性好的金属质料广泛运用,一些贵重材料如流光溢彩、变幻瑰丽的琉璃、质地细腻而有柔韧性的犀角、青绿色而有光泽的翠羽、坚韧而耐磨损的玉石等都进入发簪材质的行列,发簪制作工艺更加雅致细腻,样式变化多端。
古之风雅物——毛笔
古之风雅物——⽑笔笔(⽑笔)、墨、纸、砚称「⽂房四宝」。
在古代中国,它们总是同⽂⼈⼠⼤夫的书斋⽣活相关,⽂⼈⼠⼤夫赋予了它们深沉含蓄的魅⼒,它们也成就了⽂⼠温⽂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
其中当⽑笔最为值得把玩。
⽑笔的来历春秋战国,诸侯称雄。
此时,各国对⽑笔的称呼都不同。
吴国(今江苏)叫「不律」,楚国(今湖北)叫「插(⽵)」。
秦始皇统⼀中国后,⼀律称为「⽑笔」。
⽽⽩居易称笔为「毫锥」,《寄微之》诗云:「策⽬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如今⽤的⽑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长城的将军蒙恬⾸创。
当下还有有知名的「蒙笔」,⼜称「蒙恬精笔」、侯店⽑笔。
⽑笔挑选⽑笔是⽤兽⽑扎成笔头,再粘结在管状的笔杆上制成的。
⼀⽀好的⽑笔应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
「尖」就是笔锋尖锐;「齐」就是修削整齐;「圆」就是笔头圆润;「健」就是⽑笔弹性强,写出的字锐利矫健。
我国最有名的笔是出⾃浙江湖州的湖笔,河南的太仓⽑笔,河北的侯店⽑笔以及湖南湘阴的长康⽑笔江西的⽂港⽑笔。
湖笔⼯艺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房四宝」,汉族传统⼿⼯技艺之⼀。
湖笔「三义」:「三义」指精、纯、美。
这是从技术说的。
「精」指拣、浸、拨、梳、结、配、择、装72等道⼯序都⼀丝不苟;「纯」指选料严格细腻,以「千万⽑中选⼀毫」的态度进⾏;「美」指形、⾊及配合的⽑杆、刻书、装潢等⾼度统⼀。
「四德」:「四德」指「齐、锐、圆、健」。
这是从从书写效果上说的。
「齐」指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锐」是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钩捺;「圆」指圆转如意挥扫⾃如;「健」指健劲耐⽤,不脱散败,有弹⼒⽽显书者笔⼒。
晓得制笔⼯艺,学了鉴笔之法后,如此雅物,是不是已⼼痒难耐,想要买来试上⼀试?si妹已为诸位备好~【购买途径】途径⼀:扫描下⾯⼆维码,长按识别,进⼊购买页。
途径⼆:回复关键字获取链接回复关键字【⽑笔】,获取购买页链接,点击链接,进⼊购买页进⾏⽑笔购买。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雅物哦,如:。
簪笔
汉语词汇
01 解释
目录
02 出处
簪笔,汉语词汇,拼音zān bǐ,释义是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 束。指仕宦。中国古时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亦有把笔插在头上,方便随时记事,称为簪笔。
解释
1、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来自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 2、指仕宦。
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张守节正义:“簪笔,谓以毛装簪头,长五寸,插在冠前,谓 之为笔。言插笔备礼也。”
《汉书·赵充国传》:“﹝张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颜师古注引张晏 曰:“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
《汉书·昌邑王刘贺传》:“﹝刘贺 ﹞衣短衣大袴,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颜师古注:“簪 笔,插笔於首也。”
《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仆射、 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隋薛道衡 《从驾幸晋阳》诗:“方观翠华反,簪笔上云亭。”
《明史·李世祺传》:“簪笔执简之臣,接迹囹圄;考盘薖轴之士,抗声鸿举。”
清陆以湉 《冷庐杂识·改官诗》:“簪笔雍容志已虚,不如归去旧蓬庐。”
谢谢观看
笔的历史是什么
笔的历史是什么
笔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人类文明进入文字绘画时代,用来传递信息的信息书写工具,它有很亏元的历史。
一,我国最早的戴毛笔:
魏晋簪笔之风不再时行,笔杆逐渐变短。
三国时有魏国人韦诞,字仲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有文才,善辞章,并以制笔和墨闻名当时,他所制之笔,人称韦诞笔,著有《笔经》一卷留世。
二,隋唐笔:
隋唐的毛笔,笔头短而硬,以安徽宣城的笔风行天下。
量高超,它们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
现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中国之唐笔,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镶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拨镂碧色之管的。
三,元代笔:
元代,宣州笔声名煊赫的地位逐渐由湖笔(即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笔)代替。
这是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所造成的。
四,现代的笔:
现在钢笔、铅笔和中性笔最就行了,着几乎是在一个世纪逐渐发展要变而来的。
相传毛笔是秦代大将蒙恬创造的。
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上就有“蒙恬造笔”的记载;南朝周兴嗣《千字文》中也有“恬笔伦纸”之说,都把蒙恬作为制造毛笔的始祖。
近几十年,随着考古新发现,毛笔的产生,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文房四宝中放毛笔的东西叫什么(记得先准备好这9种物件)
文房四宝中放毛笔的东西叫什么(记得先准备好这9种物件)所谓文房四宝中的第一件那就是“笔”,学习毛笔书法,我们当然要准备好毛笔这个最基本的物件,我们在选择毛笔上要注意毛笔的大、中、小之分,不同大小的毛笔,对于创作的作品,写出的字也是有所不同的,像特大的斗笔和提笔,就适合书写一些匾额或者是大字。
也可以按笔锋来分,毛笔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分,长锋写出的书法作品线条比较流畅,短锋写出的作品比较浑厚,中锋写出的作品中和了长锋和短锋毛笔的优点,所以初学毛笔书法的朋友们,比较建议选择狼毫中锋毛笔,比较方便日常的练习,更容易上手。
说完毛笔,我们再来说说文房四宝中的“墨”,古人多是在写字前先磨墨,现在写书法多选用墨汁,写起来要简单省力很多,练字的墨汁和创作作品不同,可以按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自己经济条件能够接受的墨汁即可,练习毛笔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习好的,所以墨汁也是一个消耗品。
我国传统毛笔书法常用的文房四宝中有“笔、墨、纸、砚”,练习书法常用的是宣纸,宣纸大家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宣纸分为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纸,不同工艺制作而成的宣纸,写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初学者比较建议选择半生半熟的宣纸,比较适合书法的书写和练习。
说完文房四宝中的前三种物件,我们再来说说文房四宝中的第四种“砚台”,砚台是用来盛放墨汁的,古代人是要用砚台来磨墨,可我们现在写书法基本用的都是墨汁,所以在砚台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带盖子及水槽的火锅砚,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墨汁干得慢一些,不会照成不必要的浪费。
火锅砚中间部位是用来放墨汁的,外圈一圈是用来加水的,每次写完字后,直接用盖子盖好,这样可以减慢墨汁干硬的速度,方便我们下次使用,对于初学者每日练习书法还是很适用的,不需要每天去重新加墨汁,既帮我们节约了时间,也帮我们节约了墨汁,不会照成浪费。
练习毛笔书法,我们是用毛笔蘸取墨汁书写的,所以为了防止有墨汁透过纸弄脏桌子,所以建议大家配上一块毛毡,写字前先将毛毡铺在桌子上,然后再铺上宣纸练字。
学书法要用的东西
学书法要用的东西除了笔墨纸砚以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准备上:字帖、毛毡、镇纸、笔洗、笔帘、笔架、笔筒、描红纸、铅笔、印章、印泥等。
当然以上列举也不尽全面,作为初学也基本上够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工具都是器!但如果要说“利器”还需要专门研究选择!强烈建议广大初学者不要只图便宜!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笔墨纸砚的选择方法:第一、毛笔一、分类:1、按笔头大小:小、中、大、屏、联、斗笔。
2、按笔锋(头)长短:短、中、长锋笔。
3、按制作材料(性能):软、硬、兼毫笔。
二、挑选:1、大小长短:大白云;初学者一般用大白云大小的就可以了。
2、材料性能:兼毫笔;初学者用3羊/7狼的大白云较为合适。
3、工艺质量:圆(从笔尖看笔肚是一个比较饱满的圆)、尖(笔锋有尖而不突然)、齐(捏开笔头尖齐一条线)、韧(按下笔锋韧而回弹)健(笔毫强健不易掉断)。
初学者或家长如果不会挑选,最好由老师帮助挑选。
三、注意:1、新笔要用温水泡开,顺锋捏干蘸水,再捏干,像这样反复四五遍清洗干净笔毫内的胶质材料。
2、用完后要清洗干净笔头,顺着笔锋捏干,捋直、笔头朝下悬挂起来。
第二、墨(古代用墨块研磨,现在常用批量生产的瓶装墨汁)一、分类:1、性质:油烟墨和松烟墨。
2、外形:液体墨和固体墨。
二、选择:书法用墨一般多选用油烟墨或选用市面上较好的北京墨汁(一得阁)、中华墨汁等。
第三、纸(较硬、光滑、吸水性差的纸不能用)一、分类:工业用纸、印刷用纸、书写用纸。
书法用纸又分为:宣纸、元书纸、毛边纸。
宣纸又分为:生宣、熟宣、半生熟;单宣、夹宣、多层宣;三尺、四尺、六尺等。
二、选择:尽管有些人认为熟宣适合练习楷书,但是个人认为书法特别是书法作品中的大字书法一般选择用生宣,为了适应以后创作书法作品还是以生宣作为训练用纸比较合适;具体:洁白、细腻、韧性好、纹理匀,吸水性好,墨色层次清晰。
第四、砚(现今用墨盒的较多)由于现今大多人都选择用现成的墨汁创作,因此砚如今大多作为工艺品存在于收藏家的藏室中。
笔墨纸砚处万里河山起
笔墨纸砚处万里河山起笔、墨、纸、砚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每个朝代对于它们的称呼都不同,比如南唐以来的宣笔、徽墨、宣纸、歙砚,而元代以后湖笔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又恢复了生机。
江南无所有,文房是一家。
笔毛笔的历史更为悠久,秦朝之前各地对毛笔的叫法不一,楚国称毛笔谓“聿”(吁),燕国称笔谓“弗”,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毛笔才有了统一的名称。
宣笔可以说是毛笔的起源,因为很久以前宣城就有“毛颖之技先天下”之说。
古代毛笔与现代毛笔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古代毛笔为了便于人们别在头发或冠巾上随身携带而将笔尾部削尖,因此古人有“簪笔”之说。
自秦到宋制笔主要集中在宣城,并与宣纸一起长期被列为“贡品”。
宣笔的制作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
据考证,制作上乘的宣笔所用之兔毛应为秋天所捕获的长年在山涧野外专吃野竹之叶,专饮山泉之水的成年雄性毛兔之毛,而且只能选其脊背上一小撮黑色弹性的双箭毛。
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取之不易。
只有这样的兔毛所制成的毛笔才能达到尖、齐、圆、锐的要求,也才能被书画大家视之为“掌上明珠”,称之为“珍宝”。
所谓尖、齐、圆、键是这样的含义:尖:笔锋要尖如锥状,功用为利于书写钩、捺等笔画;齐:笔毛铺开后,锋毛平齐,功用为利于吐墨均匀;圆:笔根为圆柱体,圆润饱满,覆盖之毛均匀,功用为书写时流利而不开叉。
键:笔锋在书写绘画时有弹性,能显现笔力。
墨墨,是书写、绘画的色料。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作为书写材料。
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
至汉代,终于開始出现了人工墨品。
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
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状等。
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笔与簪笔
毛笔与簪笔
一、古代毛笔形制特点
我国很早就有使用毛笔的记录,远在新石器时代,彩陶装饰已用绘制,商朝也有用毛笔写字的证据,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当时的毛笔出土。
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当属195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山的一处楚墓里出土的一支战国中后期竹杆毛笔。
随后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楚墓,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也出土了三支秦笔。
1987年湖北荆门包山楚墓也发现了当时的毛笔实物。
这些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比较早的毛笔实物了。
汉代发现的毛笔实物较多。
1931年,在古居延发现西汉毛笔一支。
1972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49号东汉墓中又出土了一支毛笔,笔杆为竹制,并刻有隶书“白马作”三字;又同址2号墓也出土了毛笔一支,笔杆上刻有隶书“史虎作”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167号西汉早期墓葬,1978年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1979年甘肃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也都有毛笔出土。
江苏连云港地区20世纪末期曾连续出土三支汉代毛笔,即西郭宝汉墓与尹湾汉墓出土的毛笔。
上述出土的毛笔实物,其形制大体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毛笔的笔杆下端粗,上端削尖而尖细,而对比唐代和宋代的毛笔实物(图4、5)[4][5]看,毛笔笔杆下端粗上端细的特点完全消失了(表一),此中原因,实与古代的簪笔制度很有关系。
二、簪笔的出现
簪笔是汉代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最早记载簪笔的是《史记》,《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这样的记载还有《汉书·武五子传第三十三》:“四年九月中,臣敞入视居处状,故王年二十六七,为人青黑色,小目,鼻末锐卑,少须眉,身体长大,疾痿,行步不便。
衣短衣大绔,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
”又有《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初,破羌将军武贤在军中时与中郎将宴语,道:车骑将军张安世始尝不快上,上欲诛之,家将军以为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
安世用是得免。
”张晏云:“囊,契囊也。
近臣负囊簪笔,从备顾问,有所记也。
” 颜师古注:“簪笔者插笔于首。
”可见,簪笔就是官吏奏事时,把毛笔插在耳边,以备随时记录。
簪笔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
汉代还没有高型家具,当时人们是席地跪坐,书写时没有高桌高椅作为凭借,完全是悬肘而书,当时虽然有几和案,但不是作为书写的辅助家具。
因此当时官吏奏事,为了要随时记录言语,毛笔无处搁置,为求方便,即插头上耳边一侧。
与此相适应,当时的毛笔形制,不仅笔杆都很长,而且都是末端削尖,其原因,就是为了便于簪笔。
出土的汉代毛笔实物恰恰印证了这点,出土的一些汉画像石,也直观地反映了这个史实。
三、簪笔演变与毛笔形制的变化
从两汉到三国和两晋时期,簪笔逐渐由实用形式向纯粹的礼仪形式过渡,并且形成了制度化。
《隋书·礼仪七》引用曹魏故事:“白笔,案徐氏《杂注》云:‘古者贵贱皆执笏,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
今之白笔,是遗象也。
’《魏略》曰:‘明帝时大会而史簪笔。
’今文官七品已上,通之。
武职虽贵,皆不也。
”,是羽毛作的装饰品。
所谓笔,就是形式上象征簪笔而已。
又西晋崔豹《古今注·舆服第一》说:“白笔,古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
”很清楚地表明了簪笔作为一种象征或者一种礼仪来体现,已不具备奏事记言的实际功能,到了
这时,簪笔仅仅是当时高级文官的象征性标志了。
汉时书之于简牍,笔无处搁置,即插耳边一侧,簪笔本处于实用,到魏晋后才成为官制具文,限于御史或文官使用,由此簪笔发展成为“簪白笔”。
白笔,就是不用蘸墨的新笔,所以笔头是白色的。
在这里,原来实用的毛笔转化为起装饰作用的白笔,已经远离原来的实用,仅起装饰功能了。
于是簪笔已完全由原来的习俗演变为官员的簪白笔礼仪。
这在魏晋南北朝的史实中有大量记载。
如《晋书·舆服志》:“笏,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之于腰带,所谓绅之士者,笏而垂绅带也。
绅垂长三尺。
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
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簪之,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不簪,加内侍位者乃簪之。
”《宋书·志第八·礼五》和《南齐书·志第九·舆服》都有类似记录。
由此更可以看出,两晋南北朝时,簪笔已趋规范,并且已经成了礼仪服饰制度的一个规定。
这时的簪笔,不但已把原先实用的毛笔远远地排除在外,就连汉代的实际簪笔形象也相去甚远了,这可以从河南洛阳宁懋石室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石中看出。
沈从文先生在评论此画像石时说:“由此可知,晋南北朝绘画中,仿簪笔制度使用‘白笔’,如簪道由后插入顶发,已难得应有形象。
北朝高级官吏由戴漆沙笼冠,由后上升悬垂一缨穗于额间,或称垂笔,也由簪笔发展而来,则就本来形象相去甚远。
”
到唐朝时,簪笔仍被朝廷作为冠上的饰物而制度化。
《旧唐书·舆服志》:“诸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及爵则不簪。
”其形制,根据张守节《史记正义》的解释:“簪笔,谓以毛装簪头,长五寸,插在冠前,谓之为笔,言插笔备礼也。
”可以看出唐时的簪笔特点,这已经和魏晋南北朝又有不同了,即以此代替发簪,但“插笔备礼”的实质是一致的。
经唐至宋,簪笔制度仍保留,不过,这时它的名称和形制再次发生了变化。
《宋史·志第一百四·舆服三朝服》:“礼官言:皇子邓、庆、恭三王,遇行事服朝服,则七梁额花冠,貂蝉笼巾,金涂银立笔,真玉佩,绶,金涂银革带,乌皮履。
”又曰:“诏文思院制造一曰进贤冠,二曰貂蝉冠,三曰獬豸冠,皆朱衣朱裳。
宋初之制,进贤五梁冠: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立笔。
”上面讲的立笔,就是唐以前的簪笔,据《宋史·志第一百五·舆服四·诸臣服上》记载:“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
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绯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于冠后。
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服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则可以看出,宋代又在唐代基础上变异其制:削竹为杆,裹以绯罗,顶端附以彩丝,以代笔毫,一般和朝冠连在一体,无须簪插。
这可以从明代王圻的《三才图会》所绘的插图中看到。
元朝未见有簪笔的记载,这可能和元朝的统治阶级是少数民族,从而取消了汉民族某些制度有关。
然而到明朝时,统治阶级对整顿和恢复汉族礼仪十分重视,废除元朝服制,采用唐宋的服饰制度。
因此,簪笔制度再次显现出来,当然,它是以宋朝的立笔面目出现的。
《明史·志第四十三·舆服三》:“一品至九品,以冠上梁数为差。
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前后玉蝉。
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后金蝉。
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前后玳瑁蝉。
俱插雉尾。
”可知明代的立笔形制和宋代又有小异,即把笔杆弯成数折,折数越高,爵位越高。
清朝时,统治者强令汉族男子依照满族习俗,剃出额发,结发为辫,还强迫军民穿着满族服装,唯妇、儒、隶、伶、婚、丧不在禁限。
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礼仪朝服,取消汉制,簪笔这种礼仪形式,此时才
真正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簪笔退出实用转而成文官冠饰标志,这种演变对毛笔形制的影响关系极大。
魏晋南北朝到唐,是中国古代起居方式和家具形制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垂足坐逐渐代替了席地跪坐,家具形制也从低矮向高型发展,到唐中期以椅子和桌子为代表的高型家具已经定型,到宋已经完全转化。
起居方式和家具形制的变革,引起书写方式的变革,书写可以伏案进行,毛笔也可以随手搁置在高桌之上,这样就没有必要再把毛笔插在耳边,毛笔末端也就不必再削尖。
因此,簪笔的演变和毛笔的形制设计特点是相互关联的,由于簪笔“记言备事”实用功能被礼仪化,毛笔的形制特点也跟着发生了变化,礼仪化簪笔的“笔”,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真正的毛笔,其“笔”只是代表了原来毛笔所具有的文化含义而已。
晋人书写的坐姿与执笔姿势分析
《史记集解》曰:坐,跪也,表明古人是跪着坐的。
“跪坐”的标准姿势是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也许是文字的抽象所使然,“ ”(女)字的构形与“跪坐”有别,其臀部悬起不着脚跟,似为虚坐。
先民常见的坐姿还有“单膝跪坐”、“蹲居”、“立坐”、“箕踞”以及“盘坐”等。
“单膝跪坐”即一膝立起,一膝跪地,跪地一侧的臀部贴于脚跟上。
“蹲居”即双脚落地,两腿弯曲,臀部不着地。
“立坐”即双脚落地,两膝立起,臀部着地。
“箕踞”即两腿分开,微屈其膝,臀部着地,有如簸箕。
“盘坐”即交胫(盘腿),臀部着地。
这些坐姿中,箕踞最舒适,蹲居次之,跪坐则最不舒适。
如果没有跪坐的习惯,坐不了多久,便会双腿发麻,难以忍受。
古人很讲究坐姿,《礼记·曲礼上》云:坐毋箕。
《弟子规》亦云:勿箕踞。
在传统文化中,箕踞被认为是非常失礼的,蹲居也不礼貌,
而令人难受的跪坐却被视为文明的举止。
为何如此呢?有学者解释说,古人的下衣不全,跪坐可以防止下体露出。
晋人的坐姿,我们可从《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看出。
1961年在南京西善桥地区的南朝墓室中出土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
图中的荣启期是春秋时代的名士,他与七贤有共同之处,故被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