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立场上的反思与批判——茅盾、郑振铎和瞿秋白的侠文化批评话语再审视

合集下载

试析瞿秋白的文学批评理论

试析瞿秋白的文学批评理论

试析瞿秋白的文学批评理论试析瞿秋白的文学批评理论论文摘要: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艺大众化问题,是瞿秋白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认为瞿秋自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工具论”色彩,而贯穿其中的政治血脉则是“阶级斗争”,它反映了当时革命文艺队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瞿秋白也以此建立起一套具有典范意义的文学批评模式。

论文关键词:文学理论;瞿秋白;文学;政治;大众化在中国现代的文艺理论家中,瞿秋白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位,他的文艺思想是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如果仅从文学角度考虑,就很难将他从众多的文艺理论家中凸现出来,尤其是当政治家瞿秋白和文学家瞿秋白渐渐合而为一,最终在我们面前叠印出一个有着巨大复杂性的“文人”形象时,从文学或政治的单一角度出发的任何探讨与研究都有可能失之偏颇。

因此,简单而安全的办法是:不仅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而且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因为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特殊爱好;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敏感又必然使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理论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一种政治式写作。

瞿秋白的文艺论着就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式写作,而且还是一种比较规范的马克思主义式的写作。

这就正如罗兰·巴尔特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写作从根源上说,表现为一种以其基本原理为支撑,运用的是一种政治和知识的语言,并且是间接断定性的,因为这种写作的每个字词只不过是紧紧指示着一组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支托着它的原则。

”也就是说瞿秋白的文艺论着所表达的,是一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带有政治色彩的知识语言,对文艺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演的文艺观。

而支撑它的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面是:瞿秋白自从走上政治的不归之路后,虽屡有波折,但毕竟始终浸淫其中。

因此,早年对于文学的向往也好,爱好也好,终究没有导引他走单纯的文学之路。

茅盾、鲁迅和郑伯奇的新文学观考辨r——以《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选集导言为例

茅盾、鲁迅和郑伯奇的新文学观考辨r——以《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选集导言为例

茅盾、鲁迅和郑伯奇的新文学观考辨r——以《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选集导言为例任杰【摘要】茅盾、鲁迅和郑伯奇分别为《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三卷小说选集撰写的导言以不同的文学流派、团体为中心,对新文学前十年小说创作实绩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总体来看,三人评判小说创作的标准和书写导言的策略皆有所不同,但整体上又不同程度地倾向现实主义原则,显示了他们各具特点的新文学观.这不仅和当时现实主义成为文学主流有关,而且反映出了各文学阵营之间的微妙关系,从中也可窥见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文学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7)004【总页数】6页(P90-95)【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选集导言;新文学观;现实主义【作者】任杰【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90 引言20世纪30年代中期,赵家璧主编十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聘请参与了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如茅盾、鲁迅、周作人、郑伯奇、郁达夫等为各卷编选者,由蔡元培撰写总序,各卷编选者撰写所负责选卷的导言。

当时各编选者写的导言基本上都对十年文学发展历史进行了总结、评价,据赵家璧说诸导言的作用是“论述该一部门的发展历史,对被选入的作家和作品进行评价”。

[1]97在后来的文学发展中,这些导言其实“已远远地超出为各卷书导读的功能,相当深刻地影响了几十年来现代文学史的写作”。

[2]62并为后来者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

茅盾、鲁迅和郑伯奇分别负责《小说一集》《小说二集》《小说三集》的编选和撰写导言工作。

通过这三篇导言,他们对新文化运动前十年小说创作的实绩进行了概括、总结和评价。

作为新文化运动主要当事人,他们都是以一个前十年期间的创作者和批评者的视角来看待这十年的小说实绩,又都是对历史进行了“回头看”,“这就赋予诸导言一种品格,既以著名的新文学者检讨新文学本身,遂使诸导言成为新文学开创史的现身说法,或自我证明”。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1、五四时期(1916—1927):是一个年轻的翻 译家、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 2 、大革命时期( 1927—1929 ):“矛盾“的茅 盾。 3、日本时期(1929——1930):创作成熟期. 4、左联时期(1930—1937):创作辉煌期。 5、抗战时期(1937—1945):继续创作期。 6.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1949—1981)。
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一)积极建设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二)茅盾是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
《鲁迅论》、《冰心论》、《徐志摩论》、《落 花生论》,《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一集· 导言》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 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 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 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 是我国目前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 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最高文 学奖项之一,每四年评选一次。茅盾文学奖 在中国文坛影响较大。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一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
茅盾( 1896—1981 ),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 是发表小说《幻灭》时 用的笔名。 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有 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 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 奠说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 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茅盾小说能够反映时代全貌,其创 作与历史事变同步发展。如果把其 作品按其反映的历史时代先后排列 起来,“五四”运动以后近半个世 纪内现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变化、各 阶层生活动向及彼此冲突,都得到 充分的艺术反映。 茅盾创作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 感,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从 “五四”运动到解放战争前夕的中 国社会编年史。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茅盾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茅盾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茅盾
【—
第一天
语文总结之茅盾】,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茅盾是写历史画卷的大手笔,概括历史完整画卷的巨匠。

茅盾(1896年7月4日至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宏,字为炎兵。

浙江桐乡汉族。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之一,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茅盾创作《子夜》时,明确地提出要“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
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他把吴荪甫设计
成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便于“联系农村与都市”。

上海也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

它成就了茅盾面向世界的开放文化心态和精湛的写作
风格。

“文革”期间,他秘密撰写了《霜叶红如二月花》的《续集》和回忆录《我走过的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去世。

总结:通观茅盾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复杂斗争,寻觅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心物的音容笑貌。

郑振铎猫PPT课件

郑振铎猫PPT课件
9
主题思想解读
01
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通过描绘猫的日常生活和离世后的情景,郑振铎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
尊重。他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关爱身边的动物和自然环境。
2024/1/25
02 03
情感与责任的交织
在文章中,郑振铎不仅表达了对猫的深厚感情,还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 生命逝去时应承担的责任。这种情感与责任的交织,体现了作者对人生 的深刻思考。
猫与其他动物的关系
通过描绘猫与其他动物的相处情景,表现出猫在自然界中的 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丰富猫的形象。
18
2023
PART 05
情感表达与共鸣传递
REPORTING
2024/1/25
19
作者情感渗透
描述细腻
郑振铎通过对猫的形态、动作、神态 的细致描绘,将自身对猫的深厚情感 渗透到字里行间。
拟人化手法
2024/1/25
动物情结
人们对于动物有着天然的 亲近感,通过描写动物来 传递情感更容易引发读者 的共鸣。
文化背景
作品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 、民间信仰等元素,与读 者的文化背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契合,也 有助于引发读者的共鸣。
21
情感传递方式研究
语言运用
郑振铎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通 过描绘、比喻、象征等手法,将
情感巧妙地传递给读者。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通过对猫叫声的描 写,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动的形象。
13
艺术手法探讨
01
02
03
拟人化手法
通过赋予猫以人的情感和 性格特点,使文章更加生 动有趣。
2024/1/25
对比手法
将猫与其他动物或人进行 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和 可爱之处。

革命文学思潮的兴起

革命文学思潮的兴起




文学阶级性的论争:梁实秋
• 《文学与革命》(1928-6《新月》1 卷4期)中说,“文学家所代表的是 那普遍的人性,一切人类的情思, 对于民众并不是负着什么责任与义 务,更不曾负着什么改良生活的担 子。所以文学家的创造并不受着什 么外在的束缚,文学家的心目中并 不含有固定的阶级观念,更不含有 为某一阶级谋利益的成见”。
革命文学的论争
• 革命文学的作家问题论争 • 革命文学的“真实”问题论争 • 文学的阶级性论争
革命文学作家论争:蒋光慈/郁达夫
• 蒋光慈《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太阳月刊》1928年1月1 日),提出新、旧作家的问题。“旧作家与旧世界的关系太深了, 无论如何,不能即时与旧世界脱离。”“振兴中国文坛的任务, 不得不落到这一批新作家的身上来了”,“这是因为这一批新的 作家被革命的潮流所涌出,他们自身就是革命”,“不但了解现 代革命的意义,而且以现代的革命为生命,没有革命便没有他们” • 茅盾《欢迎太阳》(《文学周报》),“究竟文艺作品的创造是 全凭本身的经验呢?还是也可凭客观的观感?我以为总是凭借客 观的观察为合乎通例。” • 鲁迅《革命文学》(1927年10月21日《民众旬刊》5期),“我 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 写的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 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 郁达夫〈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文学〉( 1927 年 2 月 1 日 〈洪水〉3 卷 26 期),“我在此地敢断定一句,真正无产阶级的 文学,必须由无产阶级者自己来创造,而这创造成功之日,必在 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
文学阶级性的论争:梁实秋
•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1929-10《新月》2卷6期)从文本、 作者、读者三个方面反驳文学阶级性的论点。 • 文学是必须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一个资本家与一个劳动者不同 的地方是有的,遗传、教育、经济、生活不同,但他们还有相同 的地方。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 都有爱的要求,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都有伦常的观念,都企 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 • 作者是属于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跟他的作品没有关系。托尔斯 泰出身贵族,但他对平民的同情是无限量的;马克思也并不是无 产阶级中的人物,终身贫苦的约翰逊博士,他的志行高洁吐属文 雅比贵族有过之而无不及 • 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大多数永远是愚蠢的,永远是 与文学无缘的。鉴赏力有无跟阶级不相干。贵族资本家尽有不知 文学为何物者,无产的人也尽有鉴赏文学者。创造文学固是天才, 鉴赏文学也是天生的一种福气。

从两种文本看革命知识分子的另面人生——茅盾和瞿秋白的知识分子心态分析

从两种文本看革命知识分子的另面人生——茅盾和瞿秋白的知识分子心态分析

Vo . . 12 No 3
J1 06 u.2 0
从 两种文本看革命知识分子的另面人 生
— —
茅盾 和瞿 秋 白的知识 分 子 心态 分析
周 景 雷
( 海大 学 艺术 学院 , 宁 锦州 110 ) 渤 辽 200

要 :瞿秋 白就义前 的《 多余 的话》 茅盾早期的《 三部曲是两种早期革命 知识分子在 革命 问题 上进 行 自我解剖 的 和 蚀》
之间会有好几次的往复冲突, 我的情绪忽而高亢灼热 , 忽而跌下去 , 冰一般冷。这是因为我在那时会见了几 个 旧友, 知道 了一些痛心的事, ——你不为威武所屈的 人也许会因亲爱者的乖张使你失望而发狂。这些事将 来也许会有人知道 。这使得我的作品有一层极厚的悲 观色彩, 并且使我 的作品有缠绵幽怨 和激 昂奋发的调 子同时存在” j 在这段话 中,亲爱者的乖张” 【" , 3 “ 就是 指瞿秋 白的“ 左倾” 盲动主义( 蚀》 从《 三部 曲的意象来 说, 未尝就不 是指 共产 国际 )对 于此 点 , 盾无 比矛盾 , 茅 ( 此时取此笔名正是此意)一方面对亲爱者表示同情 , , 另一方面又对亲爱者 的错误表 示痛心 , 正是在这种尴 尬 隋境 中, 茅盾表现 出了苦闷。可以说这种苦 闷既是 对 革命 发展前 途 的苦 闷 , 是 在 对 亲 人理 解 了之后 的 也 苦闷与无奈。但茅盾并没有消沉 , 而是从中透出“ 激昂 奋发” 的调子, 正像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所说 : 我已经这么做 了, 我希望 以后能够振作 , 不再颓 唐; 我相信我是一定能的, 我看见北欧命运女神 中间的
胜任” 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的共产党员出 自内
心深处的忏悔 。这是一个真正的不考虑个人得失 的无
收 稿 日期 : 0 6一O 2 20 I 7

论郑振铎的侠文化批评话语

论郑振铎的侠文化批评话语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论郑振铎的侠文化批评话语作者:陈夫龙, CHEN Fu-long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刊名:三明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ANMING UNIVERSITY年,卷(期):2010,27(1)参考文献(4条)1.郑振铎论武侠小说 20002.郑振铎我们所需要的文学 20003.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19924.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 1999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陈夫龙.Chen Fulong郭沫若的创作与侠文化精神[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4)2.罗璞《鹿鼎记》中的市民话语与消费主义[期刊论文]-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8)3.张文哲.ZHANG Wen-zhe江湖世界的"侠"和"义"--现代武侠小说的江湖文化特征[期刊论文]-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17(3)4.项裕荣.高华生试论宋代文言武侠小说的因袭与局限[期刊论文]-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5.刘日良试论《鹿鼎记》中韦小宝式的历史文化逻辑[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9)6.张可佳论韦小宝的"朋友主义"[期刊论文]-绥化学院学报2005,25(2)7.方明星.FANG Ming-xing文化的反思与构形——《红楼梦》、《鹿鼎记》深层文化范式比较[期刊论文]-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8.李晓婧.LI Xiaojing中国侠文化与法治[期刊论文]-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9.刘艳玲20世纪80年代以来《聊斋志异》与侠文化专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2010(1)10.刘士杰.靳伟英哈克贝利·费恩和韦小宝朋友观的异同[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8(19)本文链接:/Periodical_smgdzkxxxb201001009.aspx。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评价综述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评价综述

瞿秋 白以其 革命 领 袖 与 文学 家 , 乃 至 翻译 家 的 几 重资质 , 使其 研究 涉及 党 史 、 文 学史 、 文 学批 评 史 、
译介 等多重领 域 。“ 概 括地说 , 关 于文 艺大 众化 问题 ,
习, 我们应 当同着他前进 ” 。1 9 3 3 年 2月初 , 瞿 秋 白和 杨之 华夫妻第二 次在鲁 迅家 中避 难 , 整整 1 个 月 的时 间里 , 双方有 了进一步 的了解 。据 杨之华 和许 广平 生
何 霞
( 西 华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 四川 南充 6 3 7 0 0 0 )

要: 《 鲁迅杂感选集 ・ 序 言》 是瞿秋 白关 于鲁迅 杂文研 究 的集 中体 现, 也是 他文 学批评 实践 的辉煌顶 点 。自从
1 9 3 3 年 发 表 以来 , 该文 就一 直 受 到 社 会 和 学术 界 的广 泛 关 注 和 评 价 。文 章 旨在 梳 理 历 史 上 对 《 序 言》 的评 价 , 并 且 试
在思想斗 争史上 的重 要地位 ” , 号召“ 我 们应 当 向他学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1 1 — 0 4
作者 简 介 : 何霞 ( 1 9 9 1 一) , 女, 江苏 常 州 人 , 硕士研究生 , 研 究方 向 :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 乡学院 学报
中一段 赞赏有加 : “ 作 这种评价 的还 只有何凝 一个 人 。 同时 , 看 出我攻击 章 士钊 和 陈源 一类 人 , 是将 他 们作
至连鲁 迅五 四时 期 的 小说 都 不 予 承认 , 认 为 阿 Q 时
代早 已过 去 。鲁 迅 腹 背 受 敌 , 对 社 会 十 分 失 望 。为

政治情态中的文艺论战——瞿秋白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批判”探微

政治情态中的文艺论战——瞿秋白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批判”探微
呢?
血 》一 文写得好 。而 这些过度热情 的反应 ,使得冯
被挤 出中央政治局后 ,组织 上并没 有给瞿秋 自 安排新工作 。作 为党 的核 心人 物 ,突然 被悬置 ,他 只好 以请 病 假 的方 式 进行 角 色重 新 定位 。杨 之华 说 : “ 自在 这个时期 ,一 如往常 ,把 全部心思都 秋 集 中在工作上 。他 当时每天 工作 和学 习的时间总 在 十几 个小 时 以上 ,而且 总是 按部就 班 ,有条 有理 。 10I 1 江汉 论 坛
雪峰 出于对 曾经 的领导者 的尊 敬就势请教 。瞿秋 白
于是便 乐得抓住机会 对左翼 文化 工作 发表 意见——
对一个被 迅速沉默化 的战士来说 ,有 机会 出声是令
人振奋 的。 自此 ,瞿秋 白与 “ 左联”发生联 系。
正是 出于暂时安 居以及 与 中共党组织 接上关 系
的喜悦 ,使瞿秋 自得以顺利完成从政 治革命 到文学
事件之一 。拥 有政治革命 家和文学家 双重身份 的瞿
秋 白 ,曾介入过为数不 少的文艺论 战活动 ,且 都集 中于上海 “ 左联 ”时期 。和许多人被 动卷入论 争不

的 .他都想 办法买来看 ”的情况看 ,也表现 出他试 图在文艺战线上突破 自我。
在此之外 ,瞿秋 白还 主动多方创造折返 文艺战 线 的条件 :连续两次写信 给郭质生 ,请 寄俄文文学
现代 文艺论 战的政治情 态特征——政 治空 间争夺 的 实质与现 实利害迂 回的策略 性 ,而且表 露 出瞿
秋 白文艺思想在 革命政 治实践初期 的特点 :政 治性和 战斗性 。
关键词 :文 艺论战 ;政治情态 ;瞿秋 白;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批 判
中图分类号 :I0 . 文献标识 码 :A 2 66 文章编号 :10 — 5X( 0 ) 8 0 — 4 0 3 84 2 1 0 - 10 0 1 l

论郑振铎的侠文化批评话语

论郑振铎的侠文化批评话语
21 0 0年
2月






Fe 2 0 b. 01 Vo _ N0. l 27 1
第 2 7卷
第 1期
J OURN ANMI NI AL OF S NG U VERS T I Y
论 郑 振 铎 的侠 文 化 批 评 话 语
陈 夫 龙
( 山东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山 东 济南 2 0 1 ) 5 0 4
Ab t a t I e gZh n d oS rt a c p , h o u a i f h v l u o e s a o t i gt o wi u o n r ' f t r s r c : n Zh n e — u ’ c i c l o e t ep p lr y o i ar s v l d s me n d t o r u t s u u e i s t c o n h h o h c y
c n e ti e s e i lt e ,Z e g Z e — oS c i c ld s o r e o h v l u u tr a e p s i e p a t a in f a c ; o tx n t p c a i s h n h n d ’ r a i u s f c ia o s c l e h d t o i v r ci lsg i c n e h m u t i c r u h t c i h we e ,t loh d al t f e i b el tt n o v r i a s a v t l mi i . o oi n a i ao Ke r s h n h n d o; e c i c l d s o r e o h v l u u t r c i a o s n v l ; e d e -o td n t n lb d y wo d :Z e g Z e - u h t r ia ic u s f c ia o s c l e;h v l u o es t e p- o e a o a a t r u r h r i

郑振铎瞿秋白瞿秋白瞿秋白瞿秋白中...

郑振铎瞿秋白瞿秋白瞿秋白瞿秋白中...
鉴 于 基 督 教 青 年 会 的背 景 ,《新 社 会 》 在 当 时 算 不 得 是 最 激 进 的 杂 志 ,但 仍 然 不 见 容 于 反 动 的 政 治 势 力 。反 动 政 府 查 封 、基 督 教 青 年 会 撤 资 使 得 青 年 知 识 分 子 们 在 这 本 杂 志 里 的探 索 戛 然 而 止 。青 年 知 识 分 子 们 怀 着 “我 是 少 年 ”的 激 情 奋 笔 疾 书 ,却 在 现 实 的威 逼 下 只 能 无 奈 地 做 “孤 独 的提 灯 者 ”,在 孤 独 的文 化 启 蒙 道 路 上 亦 步 亦 趋 。最 终 青 年 知 识 分 子 们 被 迫 放 弃 以 《新 社 会 》 以及 《人 道 》为 依 托 的 文 化 集 结 地 ,心 怀 文 化 救 国 的 美 好 愿 望 ,在 “心 的 声 音 ”所 在 的 领 域 — 文 学道路上继续努力 。
第 二章 梦之 孕育 : 学 习西方 与反 思 中国 .......................................................……12 一 、引荐 西 方 理 论 ...................................................................................……“…12 二 、研 究 中国社会 问题 .................................·.....···......··.·····························……17 三 、“革命 的时机到 了 ! ”............................................................................……21

浅析论郑振铎的侠文化批评话语

浅析论郑振铎的侠文化批评话语

浅析论郑振铎的侠文化批评话语论文关键词:郑振铎侠文化批评话语武侠小说论文摘要:在郑振铎的批判视野中,武侠小说的流行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他站在革命者立场上,找到了武侠思想和国民劣根性的联系,对武侠小说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全盘否定。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郑振铎的侠文化批评话语具有积极的实意义,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郑振铎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关注现实的社会和人生问题,反对游戏的、消遣娱乐的文学观,坚持艺术为人生的主张,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在对待武侠小说的态度上,他找到了武侠思想和国民劣根性的联系,站在革命者立场上,从挽救民族性格、拯救国民灵魂的高度,对武侠小说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全盘否定。

在《论武侠小说》中,郑振铎把武侠小说的流行视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当今之事,足为“人心世道之隐忧”者至多,最使我们几位朋友谈起来便痛心的,乃是,黑幕派的小说的流行,及武侠小说的层出不穷。

这两件事,向来是被视为无关紧要,不足轻重的小事,决没有劳动“忧天下”的君子们的注意的价值。

但我们却承认这种现象实在不是小事件。

大一点说,关系我们民族的运命;近一点说,关系无量数第二代青年们的思想的轨辙。

因为这两种东西的流行,乃充分的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劣根性;更充分的足以麻醉了无数的最可爱的青年们的头脑。

在这里,郑振铎把武侠小说和黑幕派小说相提并论,并称为最使人痛心疾首、关系民族命运的大事,不仅表现出了民族的劣根性,更足以麻醉青年们的头脑。

正是在这种清醒的理性认识指导下,他深深感到“为了挽救在堕落中的民族性计,为了‘救救我们的孩子’计,都有大声疾呼的唤起大众的注意的必要”。

进而,郑振铎把斗争矛头指向了清末的武侠热:像《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即《七侠五义》之原名)以及《七剑十三侠》、《九剑十八侠》之类。

他们曾在三十年前,掀动过一次轩然的大波,虽然这大波很快的便被近代的文明压平了下去—那便是义和团的事件。

革命文学思潮的兴起

革命文学思潮的兴起
革命文学思潮的兴起
(1920-1930)
“革命与文学”的讨论
• 1920年,北京大学社会学、哲学系的师生出来一个社 团,出版《评论之评论》 • 费觉天1921年7月给郑振铎写信,认为能使革命成功的 不是社会运动家而是革命的文学家,希望郑振铎等研 究文学的人注意这个问题 • 郑振铎写了“文学与革命”,发表在《文学旬刊》上, 支持费觉天的观点。他说“现在所有的不是鸳鸯蝴蝶 派变相的小说家诗家,就是空谈爱自然的作者”“最 高等的不过是家庭黑暗婚姻痛苦,学校生活,与纯粹 母爱的描写者”,而“叙述旧的黑暗,如士兵之残杀, 牢狱之残状,工人农人之痛苦,乡绅之横暴等情形的 作品绝无仅有”,提出“把现在中国青年的革命之火 燃着,正是现在的中国文学家最重要最伟大的责任”
革命文学作家论争:李初梨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文化批判》2期),指出 “无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文化批判》 期 产阶级文学的作家,不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的出身 者,不一定会产生出无产阶级文学”。 “我以为一个作家,不管 他是第一第二……第百第千阶级的人,他都可以参加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只要他“牢牢地把握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战斗的 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 自然生长性和目的意识性》 《自然生长性和目的意识性》(1928年9月15日《思想月刊》2期), 年 月 日 思想月刊》 期 从理论上阐述“为什么无产阶级的出身者,不一定会产生出无产 阶级文学”的问题。他依据列宁等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和“革 命知识阶级”的理论,指出无产阶级自己只能“自然性”地产生 “革命意识”,而自觉性的革命意识的获得“必须待革命的智识 阶级的参加,而且只有从外部才能注入”
《中国青年》的革命文学倡导
•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1923-10-22在 上海创刊,1927-10-10停刊,由恽代英、邓仲夏、萧楚女等人编 辑。 • 他们先反对青年从事文学,主张青年要研究“正经学问”,认为 想做新诗人的都是“懒惰和浮夸两个病症的表现” • 但上海大学的学生反对这种观念,认为富于革刺激性反抗性的革 命文学,以宣传思想、振作革命的精神,使革命达到“事半功倍 之效” • 恽代英、邓仲夏、萧楚女等人才提倡革命文学鼓励文学家多做 “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 • 《中国青年》发表瞿秋白、王秋心、蒋光慈、吴雨铭、刘一声

文学批评的当下反思——试析茅盾文学批评的价值

文学批评的当下反思——试析茅盾文学批评的价值

文学批评的当下反思——试析茅盾文学批评的价值论文摘要:当代文学批评的尖锐、浮躁和意气,凸显出茅盾文学批评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美学品格。

当下视野中的茅盾文学批评,有其现实借鉴意义,具有异世而同时的比照和反思价值。

茅盾文学批评开阔的历史识见和浓郁的社会气息、他批评视角的及物性、他作为批评家的勇气和正直以及他对异域思想理论资源的理性态度,都值得当下文学批评深思。

论文关键词:文学批评;当下反思;茅盾在唯政治的紧箍咒卸去以后,中国当代文学在短短的30多年间,经历了所谓的“先锋就是自由”的狂欢,也尽情地进行过唯艺术的形式与意义的探险,终于迎来文学相对独立发展的繁荣时期。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也进行了巨大的自我变革,从原来被捆缚在社会政治战车上的附属工具,开始转变为尽量去同步参与文学变革进程的滚滚潮流,从而也完成了自身艰难的蜕变和独立。

在这种寻找自身意义生长点的变革过程中,尽管当代文学批评也在不断地左冲右突,但其当下结局却是让人悲哀的。

诚然,政治威权曾经把文学批评变成婢女和传声筒,甚至是驯服文学家的棍子。

但是,当政治威权不再占据第一位压力的时候,当代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一样,在越来越强大的现实功利迷雾面前,迅速地被淹没在商业化的喧嚣之中。

然而,当我们回望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批评史时就会发现,在20世纪20年代就从事文学批评的茅盾,在当下文学批评现状参照中,却显示出了他文学批评实践的特异质素和思想的独特品格。

当下中国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驳杂的语境,也凸显出茅盾作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家的借鉴价值。

茅盾明确的左翼立场、一直以来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踏实客观的编辑态度、扎实的创作成绩、稳健的文学批评作风、巩固的文学史地位,都成为考量当下文学批评的最好历史借鉴。

一、当下文学批评的困境显然,和茅盾所在时代不同的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政治“帮忙”地位的褪去,并没有让它变得更纯净和犀利。

相反,长期以来为主流意识形态“帮忙”的惯性,在政治威权退隐深幕之后,商业的力量迅速地走上前台,取代了政治威权,成为当代文学批评寻找现实力量的靠山,文学批评转而变为商业大潮的“帮忙”者。

瞿秋白对华岗《中国大革命史》的批评论析

瞿秋白对华岗《中国大革命史》的批评论析

瞿秋白对华岗《中国大革命史》的批评论析
衡朝阳
【期刊名称】《党史研究与教学》
【年(卷),期】2006()3
【摘要】瞿秋白对华岗《中国大革命史》的批评,立场问题是核心,但其实质是双方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差距,事实上,由于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瞿秋白和华岗更多地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趋向,即对资产阶级的看法和中国革命道路的分析,都存在“左”的倾向,而这其中掩盖着的知识分子的心态的变化,在他们的论述中,也初见端倪。

【总页数】6页(P82-87)
【关键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立场
【作者】衡朝阳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3
【相关文献】
1.中共五大瞿秋白批党内第一种病是“讳疾忌医” [J], 李颖;
2.中国现代文学革命史观的兴起与反思——以瞿秋白为中心 [J], 傅修海
3.中国美术理论界的“三大伪命题”——简析评论界的错误提法与正确解释 [J], 刘晓林;
4.华岗著《1925-1927中国大革命史》重版前言 [J], 廖盖隆
5.政治、科学与历史:华岗革命史学观念研究 [J], 黄广友;孙宜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种人”与左翼文学批评-最新资料

“第三种人”与左翼文学批评-最新资料

“第三种人”与左翼文学批评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批评显得粗糙但充满活力,出现了如鲁迅、瞿秋白、冯雪峰、周扬和胡风等一大批文学批评家,为左翼文学批评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创作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

新时期以来充分肯定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批评的积极意义,也反省其中的一些“左”倾思想,但较少顾及同时期作家的反应。

其实某些“左”倾倾向当时已经受到很多作家的质疑,他们的声音可以为我们重新认识左翼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观察角度。

“第三种人”论争正是这样的一次重要对话。

一、文学批评“危机”与“第三种人”的历史生成“第三种人”论争是左翼文学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论争。

文学史对这次论争的叙述简洁明了,实际上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释也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就拿“第三种人”的概念来说,也一直存在多方面协商的过程。

左翼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多将其视为“中间派”,而施蛰存则将其重新“改正”为“作者之群”。

诚如他所言,苏汶最初的确是将“第三种人”界定为在“智识阶级的自由人”和“争着文坛的霸权”的“不自由的,有党派的’阶级”之外的人。

苏汶在另一篇文章中将“第三种人”更明确地界定为“那种欲依了指导理论家们所规定的方针去做而不能的作者”。

可见苏汶最初是将“作者之群”放在左翼文学批评家和作家的对立逻辑中展开。

批评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但也离不开文本,批评家与作家也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所以也难免会发生龃龉。

1932年1月份丁玲主编的《北斗》杂志第2卷第1期征集了二十多位作家讨论“创作不振之原因及其出路”,参与的作家包括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陈衡哲、郑伯奇、戴望舒和张天翼等,甚至还有邵洵美。

除去没有发表意见或者没有涉及的作家之外,大部分将“创作不振之原因”归之于作家的小资产阶级意识,没有阶级的觉悟,缺乏“辩证唯物法的眼光”,认为正是这些原因导致文学创作公式化概念化,需要“克服自己封建的,小资产阶级的,同路人的习性”才是“文学的正确的途径”(蓬子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革命者立场上的反思与批判——茅盾、郑振铎和瞿秋白的侠
文化批评话语再审视
作者:陈夫龙, Chen Fulong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9,54(5)
1.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1992
2.茅盾中国文论二集·封建的小市民文艺 1991
3.郑振铎论武侠小说 2000
4.翟秋白吉诃德的时代 1985
5.茅盾中国文论二集·玉腿酥胸以外 1991
6.瞿秋白谈谈《三人行》 1985
7.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 1985
8.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 1999
9.周葱秀瞿秋白鲁迅论侠文化 1995(04)
10.洪子诚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5卷(1949-1976) 1997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dsdxb-rwshkxb200905004.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