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诗人的浪漫笔法_白居易_长恨歌_主题新探_罗璇

合集下载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主要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该诗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首先,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但是,由于唐玄宗的权力和地位,他无法与杨贵妃公开相爱,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这表明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类在追求爱情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

其次,诗中也描写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杨贵妃虽然是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女子,但最终却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命运。

这表明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以及人类在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恐惧和无奈。

总之,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这些主题思想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和深刻的阐述,使得该诗成为了唐代爱情诗歌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离世。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在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于爱情的摧毁和破坏。

诗中所描绘的唐宫繁华和杨贵妃的美貌,以及她最终的悲惨遭遇和离世,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此外,诗中还描绘了唐朝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篇,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诗歌,也是古典文学中最了不起的著作之一。

诗歌描绘了白居易面对朝堂之事,深感长恨、不舍和对现实的失望,并以其诗歌的形式给人以持久的思想及感慨。

这首诗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洞察了“朝堂”的现实,及其对官员的伦理观念、家庭情感和责任感的影响。

“长恨歌”最显著的特点是歌中抒发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以最动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他对家乡的思念不拘于形式,而是在内容则通过比喻和意象来表现。

一条条悠悠的河流,清澈的泉水,青葱的山川,弥漫着家乡水乡清新的空气,这些倒映出家乡思乡之情无限的深刻。

此外,白居易在歌中表达的的另一重要的主题是他对朝堂的长恨之情。

这种痛苦情绪,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智慧,反映了他对朝堂的长期思考。

白居易以他细致的语言揭露出朝堂政治现实的虚假:朝堂把政绩当作拱手之间的礼节,它将谋略更高的利益凌驾于忠诚之上;白居易也把他精湛的语言用来表达他对朝堂无可奈何的痛苦,“锦衣两三色,白发三千丈”,“尽百千贤成深山岗,只因宦望不正”,等等,他的诗句写的十分精湛,犹如拿一锤子砸在石头上,把朝堂的政治伦理、目的及其现实状况表达的一清二楚。

诗歌思想的主旨更在此:“金吾不禁,一任白发终须悲”。

也就是说,白居易认为,无论多么卑微的“活朝堂”,它也不是将利令人追求的唯一准则,而是一种道德信念,一种对‘正义’的追求,而现实的社会却是多么的可怜。

在这里,白居易用充满诗意的话语令人动容,先唤醒人们的良知,再以其独特的思想直指人的情感。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既有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有表达对朝堂的长恨之情,而贯穿全歌的主题思想则是:尽管无法改变当下的局面,但我们还是要坚持伦理道德,对于邪恶的现实,要有恒心去追求正义。

简述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写景与强烈的抒情相结合。

在叙事中抒情,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详略适宜。

在叙事过程中,有景物描写的穿插,并采用了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强烈的感情色彩融入其中。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

诗中的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既有对历史的感慨,又根据当时的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创造。

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

主要通过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刻画人物,如写明皇“泪垂”时面对眼前的“物是人非”,无不引起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语言精美,声调流畅。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的诗歌,但也有相当程度的律化,有大量对偶或合律的句子。

押韵多变化,或连句押韵,或平声,或仄声,换韵灵活,而又音韵和谐、优美。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长恨歌》的实质就是一首悲情之歌,所谓的悲情之歌,主要是从《长恨歌》前后对比来说的。

具体的来看下!《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叙事长诗中,白居易对唐玄宗淫乱误国的事实进行讥讽,但是其主旨并不在于此,贯穿《长恨歌》全诗的是长恨,经历安史之乱后二人阴阳两隔,对彼此的思念构成这一真情流露的着眼点。

一、《长恨歌》概述《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有关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既有对唐太宗荒淫误国予以讥讽,又对唐太宗与杨贵妃凄婉爱情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蕴含同情的个人情感。

《长恨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且还具有特色性的艺术特点。

二、《长恨歌》的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来说,《长恨歌》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淫欢倾国、妃死恨生、帝思缠绵、长恨无期,从结构上来予以剖析。

(一)淫欢倾国在“淫欢倾国”这一部分,主要是就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现实生活予以细致描绘,其结果自然与下文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蕴含着白居易对唐玄宗“淫欢倾国”的讥讽。

在《长恨歌》的开始就对杨贵妃的美貌予以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句既有对杨贵妃出众外貌直接描绘,又运用对比揭示出受到宠爱的原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则是对二人的骄奢生活予以刻画,表达出皇帝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尤其是在前一句中,皇帝“爱屋及乌”的特点被淋漓尽致揭示出来,这也就为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再来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因为与贵妃处于欢乐之中,皇帝不再上朝,大臣们只能在宫殿上苦苦等待,淫欢倾国的讥讽之意至此暴露无遗。

(二)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由淫欢倾国转为妃死恨生关键点,杨贵妃的命运至此发生变化。

这一部分是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一句中,就马嵬兵变进行具体的描绘,在南逃的过程中,皇帝的卫队止步不前,陈述杨国忠与杨贵妃的罪恶,杨国忠被处死,继而在卫队的压力下皇帝又处死杨贵妃,从此二人阴阳两隔,这对唐玄宗造成很大的打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与“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写到了唐玄宗在贵妃死后两次痛苦欲绝的情感经历,表达出对贵妃的思念之情,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悔恨之情、思念之情令人动容。

《长恨歌》诗词赏析

《长恨歌》诗词赏析

《长恨歌》诗词赏析
《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精妙的结构,展现了爱情的复杂和悲凉。

首先,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他通过描绘两人的相识、相爱、相守和分离,展现了爱情的甜蜜和悲凉。

这种描绘方式不仅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爱情的复杂和悲凉。

其次,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和精妙。

同时,他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命运进行对比,突出了命运的无奈和悲凉。

最后,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也非常丰富。

白居易通过描绘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思想内涵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它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白居易的才华和艺术追求。

同时,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爱情的复杂和悲凉,以及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漫谈《长恨歌》的思想与艺术

漫谈《长恨歌》的思想与艺术

漫谈《长恨歌》的思想与艺术摘要:白居易的《长恨歌》所表达的思想就是“长恨”二字,诗人对一对彼此相爱的情人遭遇到的不幸,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与悲叹。

这是一篇咏叹爱情悲剧的故事诗。

它揭示了“长恨”产生的原因,叙述了“长恨”的发生,抒发了“长恨”无期的哀叹。

这是一篇具有高超艺术表现力的名作。

它构思精巧,结构自然,语言生动、传神,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

Abstract: Bai Ju-yi’s “Everlasting Regret,” the ideas expressed is “Chang Hen,” the word, the poet of a pair of lovers who love each other, unfortunately encountered, expressed great sympathy and lament. This is an chant the tragic story of love poems. It reveals the “Chang Hen,” the causes, describing the “Chang Hen,” the occurrence, t o express the “Chang Hen” no period of lament. This is a force with a superb masterpiece of artistic expression. It is the idea of sophistication, structure, nature, language, vivid, expressive, is an immortal’s famous literary history.Key words: Everlasting Regret;thought;Arts绪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是继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一位“深于诗,多于情”的人。

《长恨歌》主题新探

《长恨歌》主题新探

《长恨歌》主题新探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长恨歌》主题新探《长恨歌》主题新探《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长篇叙事抒情诗。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作,通过以歌词的形式展现了浓郁的爱情和离别之情。

该诗以秦宫宝殿为背景,描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深情爱恋,并以杨贵妃之死为结尾。

本文将从爱情、离别、权利欲望和对朝廷政治的批判等几个方面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辨析。

首先,《长恨歌》以深情的爱情为主题,展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

诗中通过描写杨贵妃美丽的形象、她与唐玄宗的闭门相会以及两人之间的甜蜜亲昵的情节,表达了白居易对于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他将爱情视为一种美好的情感,赋予了杨贵妃和唐玄宗以浪漫的形象,强调了爱情的深沉和坚固。

其次,离别是《长恨歌》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在秋夜与唐玄宗分别的情景,以及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通过描写杨贵妃的凄凉离去,表达了自己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诗中的杨贵妃被描绘成了一个真挚而忠诚的女性形象,她对于爱情和离别的态度令人感动,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此外,《长恨歌》还表达了对权力欲望和朝廷政治的批判。

白居易通过揭示唐玄宗对于杨贵妃的爱情和私欲,暗示了唐朝政治中的腐败和腐朽。

诗中描写了杨贵妃受宠爱的过程,以及她因此与其他妃子的争斗,以及最终被废黜和流放的命运。

白居易通过描写杨贵妃的悲惨遭遇,让人对于权力欲望和政治腐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总结起来,《长恨歌》是一首以爱情和离别为主题,同时批判了权力欲望和朝廷政治的深情抒发之作。

通过揭示唐朝宫廷世界中的腐败和私欲,并以此为背景来讲述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离别遭遇,白居易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和权力的思考和追求。

《长恨歌》借由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歌,呈现了一幅壮丽而凄美的画卷,使人产生对于人生、爱情和权力的深思。

这也是该诗能够在千年间持续流传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长恨歌》是一首深情抒发的诗歌作品,以爱情和离别为主题,同时批判了权力欲望和朝廷政治。

诗中通过描写杨贵妃的遭遇和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

《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

《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以杨贵妃的生平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爱情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进行述评。

首先,《长恨歌》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痴迷与追求。

诗中所描绘的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浓烈、纯真的爱情的向往。

诗中描绘的杨贵妃美丽动人的形象,以及与唐玄宗之间的甜蜜幸福的日子,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氛围,让人沉醉其中。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爱情的殷切期待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然而,《长恨歌》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忧虑与思考。

诗中所描绘的唐玄宗因为对杨贵妃的痴迷,而荒废国事,导致安禄山、史思明等叛乱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这种对爱情的痴迷和个人感情与国家大事的冲突,让读者深思。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提醒人们应理性对待爱情,不能因个人感情而忽视国家大义。

与此同时,《长恨歌》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杨贵妃生动的形象描绘以及诗中的描写技巧,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美好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

诗中描绘的杨贵妃从宫中春色的繁华到投身政治的杂务,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给读者以沉痛的触动。

这也从侧面展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让人深感时光流转的速度之快,以及人生的无常性。

除了爱情与人生,诗中还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面。

唐玄宗为了迎合杨贵妃的喜好,不顾国家大事,导致了朝政的混乱。

宫廷斗争的残酷和权力的腐败,使得杨贵妃最终遭到了不公的对待。

诗中通过描绘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宫廷的黑暗一面,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总体而言,《长恨歌》以唐代的杨贵妃的生平经历为蓝本,通过对爱情、人生、权力等主题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诗人通过反思历史和展示人性的复杂性,给予了读者以警示和启迪。

《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部思想性较高的作品,其主题思想的沉痛、深刻,令人百读不厌。

在阅读和理解《长恨歌》的过程中,读者也可以对自身的人生、情感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综上所述,《长恨歌》以杨贵妃的生平为线索,通过对爱情、人生、权力等主题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现实主义诗人的浪漫笔法——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新探

现实主义诗人的浪漫笔法——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新探

现实主义诗人的浪漫笔法——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新探罗漩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1(000)014
【摘要】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文章在对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独特见解.
【总页数】2页(P226-227)
【作者】罗漩
【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721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新探 [J], 杨槟
2.角色冲突:白居易诗《长恨歌》主题出现争议的原因——兼及《长恨歌》的主题倾向 [J], 张冬玲
3.《长恨歌传》主题新探——兼与《长恨歌》比较 [J], 李晓花
4.一篇《长恨》皆感伤——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正 [J], 徐贺安
5.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新探 [J], 周相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第一篇: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关键字】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伤感情【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对白居易的《长恨歌》都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既有浪漫的爱情说,又有批判性的讽喻说,还有就是双重主题说,从三个方法上去分析,可以看出白居易写的不像陈鸿《长恨歌传》那样带有批判性,而是以“情”为重点去展开,去描写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巨大成功。

到底哪种主题是白居易所要表达的呢?综合来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喻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大致人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实际,而作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写的是一段悲惨的爱情。

说它写的是爱情是有依据的,纵观全诗,可以将诗歌分为四层: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

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讽喻之中见同情
——浅析白居易
《长恨歌
》的双重主题
《长恨歌》是中唐诗
人白居易名垂千古的长篇叙事诗,也是我最喜欢的唐诗之一。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一方面是由于诗歌
本身的多义性和作者态度的暧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杨爱情与安史之乱的关系,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这也丝毫不影响《长恨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白居易也在史实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从世俗中超越出来,对无法遏制的人性做了充分的肯定,歌颂了李、杨之间真挚的爱情,对他们那种因为特殊的时代原因而被迫生离死别,表达了极大的同情和无限的伤感。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在白居易的诗作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互为补充,共同使诗歌的主题复杂化、深刻化,千百年来深深打动和感染了历代读者。
同时作者也赋予了杨贵妃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品性。她“含情凝睇谢君王”,托道士寄去定情之物,又重申盟誓“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作者深怀着同情,表达了对美的毁灭的无限感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诗歌来看,白居易对李杨爱情的美化是很明显的。如隐去杨贵妃出于寿邸,整体上强化李、杨感情的力度等。特别是诗歌中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限思念,已经超越了封建社会君王与妃子的等级制度,升华为男女之间平等坚贞的爱情。试想如果李、杨之间本无真情,安史之乱给予唐玄宗感情上的直接损失,不过是失去一位无足轻重的女子,又怎会有玄宗刻骨铭心的相思之痛呢?
经过仔细的研读和查阅资料之后,我认为本首诗的主题是双重的,不能简单归为讽喻诗或爱情诗
。作者一方面站在封建统治的角度,委婉地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希望当今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励精图治,不要荒淫误国。但全诗,尤其是写到安史之乱杨贵妃被缢之后,作者明显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和悲惨的结局抱着同情的态度。甚至到了诗歌后半段,同情远远压过了讽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的爱情誓言和深深的悲剧气氛,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男女读者。

一曲旷世爱情悲歌——也析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一曲旷世爱情悲歌——也析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一曲旷世地爱情悲歌一一也析白居易《长恨歌》地主题.txt 用快乐去奔跑,用心去倾听,用思维去发展,用努力去奋斗,用目标去衡量,用爱去生活•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贫家富,和睦就好• 一曲旷世地爱情悲歌也析白居易《长恨歌》地主题【摘要】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地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隐事主题说、讽喻主题说、主题思想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结合作品内容来分析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地人性题材、心理题材地关系问题上地独到之处,肯定自居易井非板着说教地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地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地极大成功•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地审美意义•关键词:《长恨歌》主题思想爱情白居易地《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地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地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仅是作者地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地心声• b5E2RGbCAP“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关于《长恨歌》地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地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地问题•二十世纪对《长恨歌》地作品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论点:plEanqFDPw一是“隐事主题”说•以俞平伯为代表•上世纪二十年代,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传疑》一文,认为《长恨歌》记录了一件皇家秘闻,即“世所不闻”地“隐事”•马嵬兵变中,由于事起仓促,慌乱之中,杨贵妃得唐明皇和高力士等人地帮助,用宫女偷梁换柱,而自己易服潜逃•后来李隆基从蜀中归,发现墓中空无一物,随后派人寻找,终于在“海上仙山” 找到了健在地杨贵妃•但此时李隆基已退位,杨妃始终未敢归来,只好以当年地定情物“金钗”、“玉合”回报太上皇•“隐事主题说”基本是用地“附会”地“索引”手法,多属想象和臆测之词,缺乏文献支持,因而影响力不大• DXDiTa9E3d二是“讽喻主题”说•以陈寅恪先生为代表•此说沿着“以史证诗”地传统研究方向,认为《长恨歌》地创作目地,是为了把历史经验教训,用动人地诗歌表现出来,告诫后人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应以此为戒,避免重蹈覆辙,即《长恨歌传》中所说地“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 •“讽喻主题说”地最大问题在于研究方法,有些诗歌确实能补历史地缺失,但诗与史毕竟有本质地区别,以史证诗似乎不是文学研究地科学方法,以此来判断作品地主题,似乎也有些牵强• RTCrpUDGiT三是“爱情主题”说•此说在建国后由于受阶级斗争思想地影响,并不占优势,但近年来影响日益扩大,有后来居上地趋势•此说从白居易和陈鸿对李杨事迹地剪裁起,断定创作目地是宣扬真正地爱情,诗中饱含了对李杨爱情地同情,揭示了其爱情悲剧结局地必然性•从白居易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而不是讽喻诗出发,认为表明了他对这首长诗地宗旨定位•同时认为陈鸿提出地“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地说法,并不能代表白居易地意图.5PCzVD7HxA四是“双重主题”说•持此说者认为,《长恨歌》一方面对李杨因为生活地荒淫招致祸乱进行了尖锐讽刺,另一方面对杨妃地死和二人对爱情地笃诚,寄予了极大同情•这种主题说貌似公允,实际是和稀泥地产物,在学术研究中有取巧折中之嫌,并非值得倡导地好地研究方法• jLBHrnAlLg五是“感伤主题”说•此说从白居易把此诗归入“感伤诗”类别出发,认为《长恨歌》不仅反映了李杨地爱情悲剧,也展示了盛唐王朝地社会悲剧,抒发了“黄金时光”已经逝去,如今“只是近黄昏”地深沉感慨,是一曲感伤繁华时代杳如黄鹤地“无尽地哀歌”.XHAQX74J0X 与“感伤主题”说相近而又有重大区别地是“自伤主题”说•此说认为《长恨歌》主题是假借李、杨故事,表达对作者自己不幸爱情地感伤•他们考证,白居易年轻时有一个感情甚笃地恋人“湘灵”,二人历经感情磨难终未结成连理,以致白居易最后与夫人结婚时年纪已达3 6岁.所以,《长恨歌》中地李、杨已不是历史上真实地李、杨,而是白居易根据自己地感情改造地李、杨,表达地是自己与"湘灵”永别离、长相思地绵绵之恨,是为自己地不幸爱情谱写地一曲哀婉动人地悲歌.LDAYtRyKfE与“感伤主题”说相近地,还有“美地毁灭”主题说.此说认为《长恨歌》围绕着美描写了六个层次,即“美地追求”、“美地出现”、“美地实现”、“美地毁灭”、“美地悲哀”、“美地怀念”,其核心是“美地毁灭” ,这与世界公认地对悲剧地定义是一致地.Zzz6ZB2Ltk《长恨歌》地主题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地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地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地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地一颗牵动人心地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地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任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地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dvzfvkwMIl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地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地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rqyn14ZNXI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地内因,是悲剧故事地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地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地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地是悲剧气氛地感染而不是历史地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地写作动机.EmxvxOtOco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地寂寞悲伤还都路上地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地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SixE2yXPq5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地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地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地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地形象再现于仙境.“情”地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地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地主观地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地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地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地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地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地长存,亦即点明全诗地主题.6ewMyirQFL所以,我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地诗篇.如果说李、杨地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地话,那么,这个悲剧地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地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长恨歌》所写地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象而成地帝妃间地爱情故事,而故事地主人公唐玄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地关键人物.由于受重道德而视爱情为罪恶地传统观念之根深蒂固,读者对于《长恨歌》地认识,便常常游移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或者把对历史人物地评价同文学批评混淆起来,或者以伦理地批评取代审美评价,从而产生理解上地困惑与分歧.这种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写这首诗地时候即已存在.当时,白居易、陈鸿、王质夫闲谈玄宗与杨妃地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他期待白居易地是表述爱情.陈鸿则不然,他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赋予《长恨歌》以伦理说教地意义•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表现地是“风情”,并非如同《秦中吟》、《新乐府》那样地正声•唯其如此,他在编集时才把它归入感伤诗,用作者自己地话说就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 ”《长恨歌》以“情”为中心地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地人皆有之地情潮便会以其固有地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深入感情地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地面貌出现•《长恨歌》写作之初,未尝不曾出现过如陈鸿所说地“惩尤物,窒乱阶”地念头,写作地结果却是倾注着作者感情地爱情描写•依照正常地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地•假若白居易真地把这个故事写成讽偷诗,使全诗充满了“尤物惑人”地讽刺与说教,其价值将如何,我想,是很难与此篇分庭抗礼地•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囿于史实,在文学与历史地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地情感产生共鸣,因而取得审美意义上地成功•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地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地感情渲染•生离死别地悲痛、绵绵长恨地情思、婉转动人地传说、虚无缘渺地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地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地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地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地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地共鸣使这首诗获得了永恒地魅力.kavU42VRUs 由《长恨歌》故事地展开来看,“入宫专宠”、“马嵬惊变”两段情节都有历史记载可据,涉及地主要是一个“专宠”问题,以及与之相连地“女祸”之类历史观念•在中唐时代,执拗地回顾这段历史还反映着一种对开元盛世无比怀念地情绪•与其他专宠故事相比,李、杨故事地特殊魅力确实与它包含地政治内容有关•这个故事恰恰成为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地中心和导火索•由于封建社会地权力结构、政治制度将皇帝置于政治生活地中心,天下兴亡系于君主一人,给君主造成问题地又不外乎宠信奸侫、耽于享乐•因此,当时人们在总结这一历史事件地教训时,基本上只能着眼于宫廷政治史,李、杨关系于是也成为议论地中心话题•然而,在推出这两位事件地中心人物和确定了被谴责地对象杨妃之后,李、杨故事并没有顺利地向失德荒政、女色祸国地政治解释模式发展,而是转向赞叹女性美、歌颂忠贞爱情这一主题,这基本上是属于民间传说地•因此,在这种主题转变中,民间叙事模式和其中所反映地社会大众心理,起了关键作用•当然,这一主题变化还包含着杨贵妃形象地变迁这一重要问题•这也是《长恨歌》成功地基本原因之一,它遵循了美妇题材和爱情题材作品地一般趋势,满足了人类感情地一般需要,而没有违背这种趋势去过分强调故事地政治涵义• y6v3ALoS89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地“惩尤物、窒乱阶”之说地,后来在《新乐府》地《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地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地,所以解决问题地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地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地人类地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地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M2ub6vSTnP“甚美必甚恶• ”李延年歌曰:“倾国复倾城• ”此之谓也•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问题地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地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OYujCfmUCw“甚美” •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地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地涵义• eUts8ZQVRd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长恨歌》实际处于这样一个交汇点上:一方面是一个重大地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地具有悠久传统地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地文化心理和诗人地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地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地•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地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地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地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地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地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地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地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地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地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地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地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地唐明皇同重色轻国地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地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地悲哀• sQsAEJkW5T我们从作品中看到地唐明皇性格地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地结果•排斥地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地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地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地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地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地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地人情味十足地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地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地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地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地这种对唐明皇地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地塑造•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地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地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地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地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地执著,甚至于在佛教世界中消极避祸、闲散自适,使其政治、文学生命黯淡无光•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中唐士人在封建政治碾压下极为渺小而懦弱地一面•实际已放弃了一度用以自勉地积极、负责地现世精神,而佛教思想中妥协、避世、庸俗、自私地宿命论思想最终左右了他地生活哲学• GMslasNXkA 我们看到,《长恨歌》中地李、杨爱情故事,由于采用了民间地私誓情节,明皇、贵妃两个形象也具有了普通男女地思想感情•人皆有情,君王也与普通人一样有情,一样为色所迷•所以,当《长恨歌》转向描写此种“色”、“情”时,便无法贯彻对唐明皇地批判,而变成对这位具有普通人性地多情男女地赞叹•诗中,“重色”已不再具有任何贬义,作者不过用他所知地宫廷生活营造出外在地环境,淡化其客观效果并进行艺术处理,而将一个按照普通人地思想感情逻辑行动地唐明皇形象放入其中•当然,这也反映了男权社会中自然形成地男子中心观念而《长恨歌》中地杨贵妃形象则是一个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产生、同时又反映着男人们地复杂欲望心理地美妇形象•这一形象首先在描写方式上与传统和民间作品中地美妇形象接上了轨:与身份很俗但形象很高雅地琵琶女相反,贵妃地形象描写反而采取了极俗地方式,一直写到“温泉水滑洗凝脂”,如此处理,其实是在按照民间美妇作品地方式塑造杨贵纪这一形象,《长恨歌》地主题也就不期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女色祸国”实际上主要是封建史家地观念,民间传说中缺少这样一种故事类型,例如妲已、褒姒地故事,便没有一种民间流传形式•相反,某些可能具有这种因素地故事,在民间流传中主题却发生变化,女主人公并没有被视为“祸水”,杨贵妃形象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民间作品中地美女形象,历来都是人们所崇拜地对象,能以自己地聪敏智慧战胜凌辱者,如《陌上桑》中地秦罗敷,《羽林郎》中地酒家女,甚至《木兰从军》中地花木兰等•杨贵妃地形象无法塑造成这样,但民间传说却让她成为蓬莱仙女这等于完全免去了她应负地任何政治或道德责任•世代读者对贵妃形象也颇有争议,一种倾向满怀怜惜热爱之情,而一种倾向则要求追究她地政治责任,甚至遭到宋人地“理性”批评•而诗人在这一点上作出了最大胆地创造,实难能可贵.TlrRGchYzg由于“美”与“恶”地结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恨歌》塑造地贵妃形象是一个足可与荷马史诗中地海伦相媲美地美妇形象•征城掠地、政治兴亡与这种女性美地力量对比,甚至都有些黯然失色了•与西方地女性赞歌相比,中国人对女性美地赞叹受到封建伦理观地更多束缚,被禁欲说教所抑制,被“祸水”地历史观所抵消,被母性形象7EqZcWLZNX、丑妇形象所遮盖•但尽管如此,从《神女赋》、《洛神赋》到才子佳人小说,女性美地描写仍是文学地最重要主题•对女性美地崇拜,与歧视、憎恨、恐惧女性地观念混合在一起,成为封建文化最奇异地景观之一•白居易在一个将这种种观念最触目地集中于一身地女性人物身上,在语言文字力所能及地程度上和伦理观念所许可地范围内,使女性美获得了最完美地表现与它相比,《神女赋》《洛神赋》地语言过深、过曲,而小说白描语言则过猥亵、过露•这个语言运用地度地掌握,反映出作者对有关女性地崇拜、占有、恐惧等多种心理因素所做地适当控制.lzq7IGfO2E《长恨歌》用直观地描写使贵纪形象世俗化,造成“近亵”地效果,但又通过马嵬之死使她地命运悲剧化,通过相思、寻仙等情节使她纯情化、崇高化.白居易善于运用此种描写,使它与悲剧化、崇高化地主题构成适当地张力.与宋词直至明清小说中更为世俗化、肉体化地女性描写相比,《长恨歌》带有神话色彩地处理方式,在对女性美地歌赞中保留了更多地对女性地尊重.zvpgeqJIhk《长恨歌》所涉及地安史之乱历史事件,或许可以写成正义与邪恶地斗争,但他却选择了另外地主题,这源于诗人儒家知识分子地政治立场.其道德主题并不体现在直接地政治批评中,而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规范人们地伦理关系和社会行为,感情主题与历史(道德〉主题交织在一起.应该说白居易在此问题上并没有太多地道德禁忌,或者说,他对道德问题地看法比较单纯:礼防所不容地事情不能做,人本有地情欲也应有适当宣泄.但即使在礼防较宽地唐代,白诗地这种公然将“重色”、“风情”当作诗歌主题,尽情讴歌女性美地描写也已经对某种道德规范造成了冲击.也就是说,白居易在这样处理感情问题时,早已面临着道德地压力.他在道德与感情之间有时也有非此即彼地选择,有些可能更为无形但仍约束人心地道德锁链是他不愿接受而抛在一边地.这使我们联想到他早年曾有地恋爱经历.NrpoJac3v1正式结婚前,白居易曾与一名为湘灵地女子自由恋爱,但家庭和社会不能接受这种婚姻,原因即在于它是非礼结合,两人地关系是属于两情相悦地私下结合,而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也是其不能长久维持下去地根本原因.再加上家庭对白居易幼年地影响,使他地世界观和个性在两个并列地世界中形成:一个是道德和仕进地世界,另一个是感情和个人生活地世界;父亲代表前者,母亲代表后者.这幼年地两个世界一一道德和感情,实际上成为白居易人生和文学创作所围绕地两大主题.联想到《长恨歌》又未尝不是对往事地痛苦回忆,我们便不难理解,白居易在道德与感情问题上也常常陷于困境,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发生过若干次精神危机,他地感情生活也肯定会有不少难言地隐衷.或许应该这样说,这些来自早年生活地情感体验便构成了他不畏“淫糜”攻击而大胆进行感情主题创作地动力.1nowfTG4KI 正是由于诗人追求功利地淡化与艺术地深化,以“情”为中心,描绘了中国版地“人鬼情末了”地动人场景,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地作品.其中凝聚着诗人地理念,也层层积演着历代读者地美好理想,人性地赞美使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了互动.惟其绵绵“长恨”地亘古主题和对真情地向往与追求,使此诗获得了永恒地魅力.在此之后,元代白朴地《梧桐雨》,清代洪异地《长生殿》等据此而创作地作品,不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成就与白诗。

论《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对李、杨爱情的态度

论《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对李、杨爱情的态度

论《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对李、杨爱情的态度【摘要】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的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其主题思想的开掘深度,以及艺术手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有机结合,都别具一格。

笔者从“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评论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论述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另外,文章还从文艺作品的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两方面,论述了《长恨歌》中所表现出的作者对李、杨爱情的态度。

最后,进一步肯定了作品的无限艺术价值。

【关键词】《长恨歌》思想内容李、杨爱情《长恨歌》是白居易早期创作的一首长篇歌行体诗。

这是一首历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中写了唐明皇李隆基因迷恋女色,荒废国事而导致叛乱,几乎亡国的故事。

诗中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当玄宗选中了杨贵妃后即沉醉于花红柳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皇帝从此不理朝政,这样的结果只能招来“渔阳顰鼓”的安史之乱,惊破了“霓裳羽衣曲”的幻梦!作品的第一部分点明了主题。

这里显示出作者鲜明的爱与憎,对玄宗昏庸误国是一个严厉的鞭笞。

第二部分写了逃亡中的玄宗无可奈何让人将杨贵妃缢死军前。

玄宗不忍目睹,又救不得,只见贵妃的血泪合流。

马嵬兵变、杨贵妃的缢死,给玄宗留下深刻的心理创伤。

第三部分写出了玄宗对杨贵妃的情丝不断。

不论在“蜀江水碧蜀山青”的逃亡路上,还是在“行宫见月”,“雨夜闻铃”的宫廷中,无不触景伤情,由此可见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至深。

第四部分诗人以奇特的幻想写出了杨玉环的仙境幽思,从而更加说明了李、杨爱情的忠贞与专一。

在这里诗人唱出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长恨歌》的思想内容是复杂的。

他是作者思想复杂性的产物,其主旨在于揭露玄宗昏聩误国,沉醉于缠绵的爱情之中,以至于不理朝政,这是”安史之乱”的根源所在。

但是诗人在鞭笞的同时又流露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惋惜与同情之情。

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来描写李隆基的缠绵哀思,触景睹物、情丝不断,以及杨贵妃的仙境幽思。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赏析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赏析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恨歌白居易原文及赏析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古典爱情诗歌的美丽与离殇——试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古典爱情诗歌的美丽与离殇——试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古典爱情诗歌的美丽与离殇——试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方龄萱【摘要】《长恨歌》展现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玉环,纵情声色,致使国家动乱,从而引发的爱情悲剧故事.其主题思想可归结为爱情主题说、讽喻主题说和二重主题说.诗中婉转动人的故事,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展现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全过程.《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和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人心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和诗人心中深深爱情的情愫,诗人将故事诗化并且层层剥开,令人回味无穷.【期刊名称】《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23)003【总页数】3页(P32-34)【关键词】爱情主题;艺术特色;寓情于景【作者】方龄萱【作者单位】兰州资源环境学院党委宣传部,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22唐宣宗写过一首《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1]从这首诗中交代了白居易从事诗歌创作六十余年,颔联中点明了他的字和性格,颈联中提及白居易的两篇诗歌名作《长恨歌》与《琵琶行》,“童子解吟”、“胡儿能唱”,可见白诗流传广范并具写实尚俗的特点。

同时还深度概括了白居易在当时历史的影响及《长恨歌》的重要地位。

一、《长恨歌》写作历史背景杨玉环,出身宦门世家,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在四川度过了童年生活,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兼之优越的受教育环境,使她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诗词歌舞,并善弹琵琶。

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并与之成亲,被册封为寿王妃。

之后唐玄宗欲将杨玉环占为己有,但碍于名分,便让与李瑁成亲五载的杨玉环离开寿王府,来到骊山,出家为女道士,赐道号太真,而后再迎回宫中,被册立为贵妃。

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为人所喜欢,且被誉“千古绝作”。

讲述的是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杨玉环的故事,熔入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用精湛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写成。

这样一篇佳作,但其主题思想历来一直备受争议。

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有所谓的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

我从原文出发,结合自己的感受,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历史背景、作者的写作角度等方面进一步分诗人创作《长恨歌》的真实意图。

一、引言《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优秀的叙事之一,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我们在读的时候,无不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惨结局而感到同情,同时也回想起白居易一生的经历,意图找出之前是否有任何联系。

探讨此诗的主题思想,能够让我们以更充沛的感情去投入诗中的意境,更能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从中可能会发现许多诗人的意图和感想。

然而自《长恨歌》创作以来,对其主要的主题分的见解议论不停,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综合来看大致有三种说法:政治说(揭露统治者荒淫无道,最终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爱情说(赞扬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双重主题(唐玄宗与杨玉环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

我个人比较赞同爱情说,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具体说明。

二、《长恨歌》写作的社会背景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代,民间喜于谈论玄宗与贵妃的故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行宫》)“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

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

”(元《灯影》)不仅如此,据说,平定叛乱后,当唐明皇避暑回来的时候,百姓都是哭着欢迎他回来的,由此可见当时的百姓对于李杨的爱情悲剧是同情的,宽容的。

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地点在周至,而马嵬就在附近,当地肯定流传着有关李杨的爱情传说,那么,白居易也一定受到了民间传说的影响。

(完整版)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虚实处理艺术

(完整版)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虚实处理艺术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虚实处理艺术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白居易《长恨歌》之中,无论情节结构、题材处理、人物塑造、意境创构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作者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进行了巧妙的艺术处理,处处可见诗人的匠心。

《长恨歌》是白居易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它以独特的风姿倾倒了古今中外无数读者。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长恨歌》进行探讨,试图从“虚实”这一艺术视角出发,去深入挖掘其风情魅力。

“虚”与“实”这一哲学范畴源于老子的“有无相生”观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其后这一哲学理论又逐渐延伸到文学、绘画等各个领域。

古代很多文论家对这个概念进行过阐述,虽然说法各异,但却都看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实相生”这一重要特征。

在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理论中,“虚实观”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艺术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

”可见,二者缺一不可。

关于虚实的概念,可界定如下:从感官的角度看,实即作家所写的实人、实事、实境,虚即虚构的鬼神世界、梦幻仙境、过去或未来之境等;从题材处理的角度看,即生活(或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从意境构建的角度来看,景物为实,情与理为虚;从表现手法上看,虚实与详略、正侧、隐显、疏密等均有交叉涵义。

《长恨歌》这首长诗,无论情节结构、题材处理、人物塑造及意境创构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法则进行过巧妙的艺术处理。

因此后人阅读时,也需辨明虚实方可探得各中滋味。

一《长恨歌》这首诗从总体结构上来看,第一、二部分相较于第三部分来说属于实写,但实中有虚。

从开头至“回看血泪相和流”为第一部分,写杨妃生前与帝王的爱情故事及其悲剧结局。

诗人虽在实处落笔,却善于虚处经营。

如杨贵妃的入宫,作者就进行了艺术虚构。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诗中说她是被选入宫的。

但据《新唐书・后妃・杨贵妃传》所记,“(杨妃)始为寿王妃。

白居易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解读《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解读相关内容。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

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

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

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

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

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

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

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

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

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Key words The subject of Bai Juyi's "Song of Eternal Sorrow" has been the focal point which people have been arguing. Based on Song of Eternal Sorrow, subject the viewpoint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he author advances his unique views to the poem.
Realistic Poet's Romantic Writing Technique
—— New Research of Bai Juyi's "Song of Eternal Sorrow" Subject LUO Xuan
( Baoj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Baoji, Shaanxi 721016)
《长恨歌》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篇 千古佳作。尽管经历了几千年岁月的淘洗,但至今仍然光彩 夺目。关于这首诗歌的主题, 历来有争论, 或曰批判 “汉皇重 色” 误国, 警醒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或云歌咏李杨恒久不渝的 爱情; 或云二者兼而有之。笔者也想就这个问题, 谈谈自己的 看法。 1 关于传统的 “三说” 1.1 讽谕说 坚持讽谕说的人认为, 这首诗是借李、 杨二人之情事, 讽 刺李隆基作为一个皇帝, 贪色误国, 告诫后人要引以为戒, 以 免重蹈覆辙。他们的证据是长诗一开头的 “汉皇重色思倾国” 是全诗的总纲, 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讽谕的基调, 同时, 《长 陈鸿 恨歌传》 的相关语句也可以作为佐证等。对此, 笔者有几点不 同意见: 首先, 从这首诗歌的类别看,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 为讽谕诗、 闲适诗、 感伤诗等几大类。而这首 《长恨歌》 被划归 为感伤诗之列。 “事物牵于外, 情理动于内, 随感遇而形于叹 咏者……谓之感伤诗。 《与元九书》 。尽管讽谕是白居易诗 ” ( ) 歌主题的重要形式,但这首诗恰恰是一个例外。倘若诗人有 意表现讽刺、 批判的主题, 那么何不将这首诗直接归为讽谕诗 之列呢?显然, 从这一点上, 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是 “讽谕” 是 于理不通的。其次, 从诗歌的篇幅来看, 全诗的绝大部分笔墨 都是用来刻画铺排李隆基对杨玉环绵绵不尽的思恋。从最初 的 “尽日君王看不足” 到后来白日睹物思人、 夜晚孤灯难眠、 甚 至春夏秋冬魂牵梦绕, 以至于请人为杨玉环招魂等, 诗人可以 说已经将这种思恋抒写到了极致。即使在叙事诗创作过程中 不需要惜墨如金,也不至于为了表现对李隆基本人的讽刺而 如此大费周折吧?第三, 坚持讽谕说观点的人认为, 杨二 李、 人之间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爱情, 其原因在于, 二人的阶级地位
科教导刊
(中) 2011 年 5 月
社会科学学科研究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e Research
对同情与批判施予了等量的关注度与笔墨, 而事实并非如此。 另外, 双重主题说, 还颇有些在 “讽谕说” “爱情说” “调 与 之间 停” “中庸” 的 味道, 因而失却了自身的独特魅力。 1.3 爱情说 持爱情说观点的人认为,本诗歌颂了李杨二人之间恒久 不变的爱情。虽然其间有批判、 讽刺的因素, 但并非诗歌的主 旨。二人虽然身份特殊,但却有着与一般普通大众共有的感 情向往与追求。这个观点, 因为割裂了李、 杨二人爱情生活与 其社会责任、 社会影响之间的联系而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议。 笔 者的观点与 “爱情说” 有相似之处, 但也有些许不同, 在下文中 将一一阐述。 2 白居易 《长恨歌》 主题新探 在谈 《长恨歌》 主题的之前, 搞清楚几个问题十分必要: 首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把李隆基当作一个皇帝来写, 还 是更多的当作一个普通人来写? 这一点是认识诗歌主题的关键点之一。倘若诗人重在写 李隆基作为一个皇帝的一面, 那么, 即使有前半生的勤勉辛劳, 在离开皇位之前, 他必须兢兢业业的工作,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 刻。这是他作为一个天下之主的宿命。那么,李隆基在后半 生渴望拥有像普通人一样地闲适, 渴望尽情享受爱与生活, 以 至于荒废政事, 引起天下动荡, 生灵涂炭, 最终也断送了自己 的政治生命便是不可原谅甚至是颇值得谴责一番并让后来人 引以为戒了。但是, 除了是一个皇帝之外, 从根本上看, 他更 是一个人, 一个像普通人一样有思想、 有感情、 有欲望的人。 因 此, 他对于闲适生活的渴望, 他对于爱与美的追寻也是自然而 然的。他对杨玉环的迷恋与思念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情感,而 这种情感不仅仅存在于他自身,更是人们共有情感的典型体 现。因为他是皇帝, 而否定他作为一个人的本性, 恐怕有些不 恰当。 其次,与其说本诗作为一首叙事诗是诗人作为一个旁观 者在向读者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还不如把本诗看做主人公 李隆基的自白与自悔。 尽管文中从头至尾都未曾明显出现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 但仔细阅读全诗, 我们会有这样一个发现, 那就是诗人始终都 是站在李隆基的角度对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完整的描述。 无论是最初的迷恋还是难舍的诀别直至最终无尽的思念,李 隆基都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故事的另一位主人 公杨玉环则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即使是诗歌最后海上仙山杨 玉环的出场,也不能说是完全主动的。尽管诗人在诗歌叙事 过程中有意识地淡化了对杨玉环之死的描述,但我们仍然不 能忽视一个事实, 那就是, 作为整个事件的被动参与者, 杨玉 环是代人受过,而代价便是交付自己的全部生命。对于这一 点, 李隆基心知肚明。因此, 从杨玉环死的那一刻起, 李隆基 便陷入了深重的悔恨与思念中。这种悔恨让他睹物思人、让 他夜不能寐, 他渴望再次见到杨玉环, 哪怕是虚幻的。他渴望 与杨玉环重续前缘,而他更渴望得到杨玉环发自内心的宽恕 与谅解, 因为只有这样, 他的那颗心, 才可能真正的平静下来。 但是, 这后一层的渴望他却只能深深的埋藏于心底。 第三,诗人在对 《长恨歌》 的创作过程中, 是否有 “借他人 酒杯, 浇自己块垒” 的嫌疑?
[1] 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与 《长恨歌》 的创作[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97.2(27):54.
科教导刊
文学研究
Literature Research
社会科学学科研究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e Research
现实主义诗人的浪漫笔法
——白居易 《长恨歌》 主题新探ຫໍສະໝຸດ 罗摘 要璇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宝鸡 721016)
白居易 《长恨歌》 的主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文章在对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分析探讨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己对 长恨歌 主题 文献标识码: A 这首诗歌的独特见解。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悬殊, 李对杨是 “重色” 。本人窃以为这种观点过于绝对, 如果 说, 婚姻的建立是需要一定阶级条件的, 但爱情却并非如此。 人们常说, 爱是盲目的。在特定的时间、 特定的条件下, 偶然 相遇,便有可能不由自主的成就一段奇迹。爱情的产生与恋 爱双方的经济、 政治地位没有太大的直接联系。更何况, 李、 杨二人皆精通音律,共同的爱好与追求也为他们之间的交往 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第四, 在对诗歌的阅读过程中, 我们 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诗人在选材方面有意识地省去 了一些李杨二人之间不好的经历, 取原诗为例, “杨家有女初 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很显然, ” 此句与史实严重不符, 我们 可以肯定, 诗人绝非无知而是有意这样写的, 那么, “为君 除了 者讳” 这个基本的因素之外, 作者是否在有意美化二人之间的 感情呢?还有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一句, ” 作 者有意隐去了李隆基在恩宠杨玉环期间,推恩分爱给其姐姐 的史实。那么, 如果作者的最终目的是想要表现 “讽谕” 何不 , 直接将这二人之间的 “丑事” 公诸于众, 何必还要遮遮掩掩, 有 意隐藏甚至是美化呢?最后, 我们承认, 陈鸿的 《长恨歌传》 是 理解 《长恨歌》 的一个辅助材料。但仅凭借陈鸿对于白居易创 作动机的揣测之语就断定这首诗歌的主题是 “讽谕” 未免有些 武断, 二人虽然创作的素材相同, 但创作动因以及最终意欲表 现的主题上可能存在较大的分歧。 1.2 双重主题说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 这首诗对李、 杨爱情悲剧的描写, 既 有明显的批判,也有着深切的同情与歌颂。这种观点同时兼 顾了事物的两个方面, 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但笔者认为, 尽 管诗人创作的动机可能是综合性的,但其主要目的或是最终 要表现的主题却是单一的。并且, 双重主题说, 很有可能给人 造成一种误解, 那就是作者在诗歌创作以及主题表现过程中,
(中) 2011 年 5 月
文学研究
Literature Research
尽管我们在创作中力求客观, 但还会在不自觉间加入自己 对某件事的独特见解, 或是把自己在生活中对类似事件的感悟 掺杂其间。白居易与邻家女子湘灵的故事虽没有诗人陆游与 唐婉的爱情故事那样流传甚广、 荡气回肠, 但也同样哀婉动人。 二人青梅竹马, 情投意合, 但他们的爱情却遭遇了门第观念极 重的母亲的强烈反对, 最终未能如愿。 直到 37 岁时, 白居易才 因母亲以死相逼, 与同僚的妹妹成婚。白居易一生中, 曾几度 写诗表达对湘灵的思念与爱恋以及不能与湘灵在一起的遗恨。 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留给了他太多的伤痛与思索。我们 很难想象, 《长恨歌》 在 的诗歌创作中, 白居易会联想不到自己 坎坷的感情经历?如果有, 那么, 建立在对自己爱情悲剧的认 识和感受基础上, 并结合史实创作出来的 《长恨歌》 便有可能于 不经意间打上了诗人自己的深刻而独特的烙印。 第四, 这首诗的主导风格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 毫无疑问, 白居易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是, 具 体到这首诗歌中,主导风格还是现实主义吗?诗中的确有写 实的部分。但无论从篇幅的长短还是着力的大小上看,写实 都似乎无法成为贯穿本诗的主旋律。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 现实主义风格是他诗歌创作的主导,但却绝非全部。李隆基 对杨玉环的迷恋、 思念, 尤其是在海山仙山, 使着与杨玉环的 会面无不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在这种浪漫主义的笔 法之下, 隐藏的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同情、 感动与憧憬。 第五, 白居易的 《长恨歌》 流传甚广、 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 么? 虽然历史已悄然走过了几千年, 但是, 人们对李隆基与杨 玉环二人的故事却仍充满了持久不息的热情。而每当谈起这 二人, 我们便绕不开白居易的 《长恨歌》 。我们不知道是李隆 基与杨玉环成就了白居易的 《长恨歌》还是白居易的 , 《长恨歌》 成就了他们。这一点其实并不重要。但细想白居易的《长恨 歌》 流传甚广、 经久不衰的原因, 除语言优美、 人物身份特殊等 因素之外, 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 诗人所刻画描写的人与事物 是美的, 诗歌所表达的内涵是典型而有缺憾的。爱而不得、 美 而有缺憾,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追寻并最终接纳的共有 情感。 明了了以上几个问题的答案, 《长恨歌》 的主题便一目了 然了。也许在诗歌创作之初, 或是最终, 诗人心中一直存有一 份纠结与疑虑。但是,他更愿意在诗歌中保有更多爱与美的 东西。记住过错固然重要, 但珍视美、 肯定爱与美的永恒, 并 让自己与更多人从中感受到温暖与慰藉,这也许更贴近诗人 的创作初衷吧。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