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III)苏教版选修7

合集下载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学会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特色等。

(3)提高古典文献阅读能力,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魏公子列传》。

(2)学会对比分析,将《魏公子列传》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拓展视野。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史记》的文学魅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2)通过学习魏公子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3)学会正确对待历史与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魏公子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3. 学会对比分析,提高古典文献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

2. 魏公子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3. 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魏公子列传》,了解文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魏公子列传》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实例,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6. 情感共鸣:通过讨论魏公子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古典文献阅读能力。

4. 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教案:《魏公子列传》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能够:
1. 理解魏公子列传的情节和背景;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态度;
3. 学习魏公子的个人品质和处事原则;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魏公子列传的情节和背景;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态度。

三. 教学内容及方法:
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魏公子列传》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阅读《魏公子列传》,理解故事的情节和背景;
3. 分析:讨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态度,以及作品的主题;
4. 评析:分析魏公子的个人品质和处事原则,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 总结: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四. 教学资源准备:
1. 电子版或纸质版的《魏公子列传》教材;
2. 针对《魏公子列传》的课堂教学设计。

五. 教学安排:
1. 第一课时:导入和背景介绍;
2. 第二课时:分析情节和背景;
3. 第三课时:分析思想和态度;
4. 第四课时:分析魏公子的个人品质和处事原则;
5. 第五课时:总结和讨论。

六. 教学评价方式: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价;
3. 对学生的课后反思和思考进行评价。

七.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忠诚、友情、勇敢等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在其中的地位。

1.2.2 魏公子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解魏公子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成就及去世原因。

1.2.3 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分析魏公子身上的美好品质,如忠诚、仁爱、勇敢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

2.1.2 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

2.2 教学难点2.2.1 分析魏公子事迹中所体现出的高尚品质。

2.2.2 理解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忠诚与友情。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3.1.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事迹中所体现出的品质。

3.1.3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课堂导入通过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在其中的地位,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事迹中所体现出的品质。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魏公子的事迹和品质。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5.2 评价方式5.2.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魅力,培养爱国情怀。

(2)学习魏公子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魏公子列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

2. 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介绍魏公子的历史背景和成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文中的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5. 实践提高:(1)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魏公子列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及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本节课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无忌、信陵君等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3)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人物的魅力,激发对历史的兴趣;(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三、教学重点1.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3. 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2.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3. 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评价历史人物。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7. 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作业,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7史记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7史记

苏教版语⽂⾼⼆⾼中语⽂《魏公⼦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7史记江苏省江阴市成化⾼级中学⾼中语⽂《魏公⼦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7(史记)⼀、课⽂特点和教学设想此⽂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物的⾔⾏去表现⼈物,近年⾼考⽂⾔⽂阅读⽂段⼤都属这种类型。

因此,此课的教学,将这类⽂章的结构思路作为⼀个重点。

在词句⽅⾯,课⽂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些词类活⽤现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

课⽂较长,采⽤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法,并选出重点句⼦进⾏翻译训练。

共⽤三课时完成。

⼆、教学⽬标设计(⼀)进⼀步了解⼈物传记的写法。

(⼆)积累⽂中⼀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种常见的⽂⾔句式。

(三)了解本⽂中⼀些词的多义现象。

(四)体会《史记》的叙事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围绕七个问题对⽂章内容进⾏分析理解:(⼀)全⽂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第1、2⾃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起什么作⽤?(⼆)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的交往从⽽体现他“仁⽽下⼠”的?(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六)如何评价侯⽣献窃符的奇谋及“公⼦从其计,请如姬”?(七)对侯⽣“以⾄晋鄙军之⽇北乡⾃到,以送公⼦”如何看待?四、教学过程设计第⼀课时教学要点: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训练⼀、导⼊以对联导⼊:有史公作传如⽣,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信陵君为战国四公⼦之⼀,后⼈为纪念他,在⼤梁(今开封)建有信陵君祠,这是许振祎题于信陵君祠的⼀联。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的情况及战国四君⼦,“⼠为知已者死,⼥为悦已者容”。

课⽂中以较⼤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制度。

⼠,即知识分⼦。

这些⼈有较⾼的⽂化素养或有⾼强的武艺,他们或⾛公室,或⼊私门,以⾃⼰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些最杰出的⼈物能以布⾐⽽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和复习“之”“以”“为”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言行的刻划去把握人物性格3、体会纪传作品的一般的结构特点[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择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

所以,此课的教学,将这类文章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

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所以稍加补充归纳。

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并选出重点句子实行翻译训练。

共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一、导入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二、听读要求:1、掌握自己读不来的字的字音。

2、大致理解文意三、讨论全文大致提纲明确:1-2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3-4具体写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亲迎候生、数请朱亥5-12窃符救赵四、朗读1、2两段(一)参照注解,理解句意(二)重点词句讲解礼而下士无贤不肖谦而礼交之以其富贵骄士(三)讨论概括1、2两段大意。

第二段三句话各写什么内容。

从哪些方面介绍信陵君的?五、朗读3、4两段(一)重点词句讲解往请修身洁行以监门困故公子从车骑不让公子颜色愈和遍赞宾客数请之故不复谢虚左(二)讨论哪些细节体现了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这两段中写出了候和朱的什么性格特征?这两段与前两段有什么关系?六、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二2、熟读全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第三部分一、朗读5、6两段(一) 重点词句讲解留军壁邺实持两端以观望冠盖相属于魏而魏救不至且公子纵轻胜讨论 1、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求救? 2、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和信陵君的态度怎样二、朗读7、8两段(一)练习:解释加点词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独不怜公子Z耶约车百余骑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尚安事客因问以至J鄙军之日(二)复述候所献之计(三)讨论:从主客决别、信陵君辞而复返中体现了什么?请如姬盗兵符表现了候的什么品质?侧重写谁?三、朗读9-11段1、重点词语讲解矫魏王令袖四十斤大铁椎椎杀公子遂将晋鄙军举手视公子2、讨论:候为什么北向“自刭”?四、朗读最后一段这个段起什么作用五、总结讨论1、“窃符救赵”一事叙得相当完整,试分析其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并掌握《魏公子列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评价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能够概括并阐述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魏公子列传》。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魏公子与其它人物的差异。

(3)运用历史背景知识,理解《魏公子列传》的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名士的风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魏公子列传》的故事情节。

(2)分析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

(2)如何评价魏公子的行为和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魏公子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特殊句式和词语,引导学生正确评价魏公子的行为和品质。

5.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魏公子与其它人物的差异。

6. 课堂小结: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3. 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目,了解古代名士的风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表现,了解本节课对学生的长远影响。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图像资料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魏公子列传》的艺术特色;(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及古今异义词;(3)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史记与其他史书的区别;(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魏公子的行为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史记的文学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2)学习魏公子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史记》的艺术特色;(2)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3)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及古今异义词。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词语的含义及用法;(2)魏公子形象的分析;(3)对史记写作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的地位及作者司马迁;引导学生关注《史记》中的列传部分,导入本课《魏公子列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出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并对古今异义词进行注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2)对比《史记》其他列传,了解史记的写作特色。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点评其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写作手法。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魏公子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史记》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史书中的相关人物传记,如《史记》中的其他列传、《汉书》、《后汉书》等,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史记》艺术特色的理解。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教案标题:《魏公子列传》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通过阅读《魏公子列传》这一名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案适用于中学高年级学生,适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魏公子列传》,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重点:1. 理解《魏公子列传》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古代文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并能够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证据和例子。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魏公子列传》原文及翻译版本。

2. 学生阅读材料和课堂讨论的问题。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可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并提问古代文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 提出《魏公子列传》这一名篇,介绍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 阅读理解(15分钟):- 学生阅读《魏公子列传》的部分章节,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生回答与阅读相关的问题,检验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3. 文化讨论(15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提出相关问题,如:魏公子的命运是否受到古代文化的制约?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他的选择和决定?-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4. 批判性思维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 提出问题,如:魏公子的选择是否正确?他有没有其他的选择?他的命运是否可以改变?-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辩论。

5. 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化讨论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表现。

-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启示和教训,以及如何将古代文化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苏教版选修高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高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高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教案一:魏公子列传的导入与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魏公子列传》的作者杜牧和作品背景;2.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主题和故事情节;3.熟悉《魏公子列传》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点:1.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主题和故事情节;2.分析《魏公子列传》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风格。

教学难点:1.分析《魏公子列传》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风格;2.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讲授、分组讨论、个案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学生观看一段影片《魏公子列传》的片段,引发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兴趣,并讨论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第一印象。

二、概述《魏公子列传》(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杜牧及其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对杜牧及其作品的兴趣。

2.介绍《魏公子列传》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风格。

三、深入分析(2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包括其性格特点、言行举止、形象描写等。

并讨论这些形象是否符合故事的主题和文学风格。

2.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总结《魏公子列传》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2.引导学生思考《魏公子列传》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风格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和主题的表达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五、个案分析(10分钟)教师选择一个关键片段进行个案分析,分析该片段中的人物形象、言行和文学风格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杜牧的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其人物形象、文学风格和意义。

同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魏公子列传》的改编创作,以表演、漫画、小说等形式展示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体会其人格魅力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4.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本文介绍了魏公子魏无忌的生平事迹,重点描绘了他与信陵君、朱亥的友谊,以及他在战国时期的英勇事迹。

2.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体会魏公子的品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魏公子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语法结构。

3. 讲解分析: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重点分析魏公子的言行举止,揭示其人格魅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交流对魏公子的认识。

5. 总结提升: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魏公子的品格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其精神品质。

四、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归纳整理课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语法结构。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品格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事例分析魏公子的英勇事迹和道德品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将魏公子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拓宽视野。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魏公子列传》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资料:魏公子的历史背景资料、其他历史人物的介绍等。

魏公子列传教案3苏教版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3苏教版教案

《魏公子传记》教课设计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车颖教课目的:经过小组自主学习、自主命题检测、怀疑等方式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句。

剖析信陵君人物形象,理解司马迁寄寓在信陵君身上的感情。

认识司马迁在塑造人物时运用的方法。

教课过程:一.导入大家知道战国“四公子”时哪四位吗?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

司马迁也在《史记》中为这四人分别作了传:《魏公子传记》《孟尝君传记》《平原君传记》《春申君传记》大家看这四个标题,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对,不是《信陵君传记》,而是《魏公子传记》,那么,称“公子”和称”信陵君”从感情上来讲有什么不同吗?“公子”更显其仰募亲昵。

占有关人士统计,《魏公子传记》全文中,司马迁称“公子”总合次,可见其敬慕非同一般。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魏公子传记》,看看司马迁是如何为他仰募信陵君作传的。

二.累积重要字词对于文中重要字词句,我们已经经过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命题、组与组之间互测互批。

此刻我手上的是做了满分的小组,分别是:其余小组都是或多或罕有问题的,下边我们就有请有关命题小组,将做错的字词投影,并解说正确答案,大家注意听,一同评判是做的小组错了,仍是命题小组的答案有问题。

任意取出一组全对的,幻灯显现,看一看能否是真的没有错误。

最后,我们每个小组还整理了一些问题,请大家此刻看一下,可能有的我们前方提到了,请你划掉,有的,做检测的小组做了答案,你们立刻稍作沟通,认可的划掉,最后,还有迷惑的,请写到黑板上。

写的时候,请在问题前写上你要求援的小组,问题后边注明是哪一小组发问的。

被求援的小组上黑板帮助解答,其余同学评判能否正确。

教师再做评论。

三.文本研究(一)司马迁为何这样仰募魏公子?扫清了字词的阻碍,我们能够更好的研究文本,前方我们说了,司马迁对魏公子有一种仰募之情,那我们第一就来商讨一下,司马迁为何这样仰募魏公子?(请个小组沟通,一人主讲,其余成员增补,沟通好的小组,把你们的沟通结果做个简单归纳,而后写到黑板上,每个小组最多写两点,你能够选择你们最确立的,也能够选择你们以为最独到的。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1. 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体会其人格魅力和历史价值。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和议论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3.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学习《魏公子列传》全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2. 知识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

3. 鉴赏技巧: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和议论抒情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

2. 难点: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和议论抒情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图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魏公子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和议论抒情的特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相关历史背景。

六、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魏公子列传》中的精彩片段。

3. 调查魏公子的生平和事迹在历史上的影响,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魏公子列传》的理解程度,包括人物、事件、情感等方面的理解。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现。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翻译、背诵、写作等方面的表现。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3)能够领悟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段落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主要内容。

(2)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3)领悟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的主旨。

(2)对比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作者、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结构、主旨。

(2)解析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

5. 练习巩固:(1)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及时批改作业,反馈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练习成绩:对学生的练习成绩进行评价,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魏公子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学会通过对比来把握文章主旨。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魏公子列传》。

(2)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典故和人物关系。

(3)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阅读兴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魏公子的高尚品质和忠诚精神。

(2)了解友谊、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要词语、典故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礼仪、风俗习惯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料。

3.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掌握基本情节。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片段,分析魏公子的忠诚、友谊等美德。

5. 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加深对魏公子及其他历史人物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问和讨论。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魏公子的生平事迹,感受其英勇善战、忠诚仁义的形象。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魏公子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魏公子的英勇善战、忠诚仁义形象。

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寓意和魏公子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品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用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魏公子的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分析课文,讲解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4. 讨论课文,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魏公子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际交往能力。

5. 总结课文,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

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魏公子列传的主题。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用法。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分析魏公子的英勇善战、忠诚仁义品质。

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苏教选修7

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苏教选修7

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苏教选修7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苏教选修7教学目标: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2、分析艺术手法,解读人物性格教学设计:一、导入:战国四公子: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贾谊《过秦论》这四君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本文将要讲述的是魏公子信陵君在在他的门客的帮助下援救赵国的故事。

二、背景介绍〔投影:形势图〕战国末期,即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

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

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

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

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保障了两国的安全.三、理解第一段1、教师示范讲解第一段,抓重点难点词句.2、请从文中找一个短语概括信陵君的品质。

仁而下士这种品质对魏国的帮助是什么?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3、学生朗读第一段四、落实第二三段基础知识1、学生口头翻译二、三两段,划出重点和难点。

〔提前预习〕2、小组讨论难点。

3、集体交流重点和难点。

〔补充文化常识〕五、分析艺术手法,解读人物性格1、二三两段是通过信陵君礼遇侯生、朱亥来表现具体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质的,司马迁对这两个事件的记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落实:详写礼遇侯生,略写礼遇朱亥。

2、第二段是通过哪几件事具体表现信陵君礼遇侯生的?〔用原句回答〕a往请,欲厚遗之。

b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c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d侯生遂为上客。

3、自迎夷门侯生这个情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III)苏教版选修7一、教学目标(一)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二)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三)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四)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分析: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

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

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

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

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

赵国局势非常紧张。

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分析: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

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命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分析:(1)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

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

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

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

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

(2)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

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

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

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分析:(1)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

作者写侯生的自到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2)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

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

(3)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

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

(八)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分析:文章第一、二部分为第三部分窃符救赵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写窃符救赵成功,正是上文所写信陵君“仁而下士”“交结侯嬴”的结果。

窃救符赵过程,是全文的主体。

从情节看,第5自然段秦兵围邯郸是情节的发生;第6~8自然段是情节的发展;第9~11自然段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第12自然段是尾声。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有关背景常识。

1.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

被删节的部分有:①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中华书局版本第3段);②留赵后,却赵封,与赵处士毛公、薛公游,倾平原君客(同版本第10~11段);③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同版本第12段);④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第13段);⑤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第14段)。

以下略叙魏亡及汉高祖常祠公子。

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

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

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这大约是指前266年以后的事。

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窃符救赵,又是违背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胜利,但公子仍不敢回来。

留赵十年,秦军“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玉才迫不得已请他回来,做了上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的职务。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卒后十八岁而魏亡。

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

2.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

士,即知识分子。

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

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

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

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

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

(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

基本方式:逐段进行(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

步骤: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生质疑并作解答。

补充注释如下:(1)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

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

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

(2)今日嬴之为(w8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

关键是这个“为”* 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wèi。

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

(3)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

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

“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

(4)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sh)i)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出兵救赵)。

(5)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解释“失”,不确。

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针,“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

(6)屏人间(ji4n)语——间,应训“隔离”。

课文注释以“悄悄地”释“间”,不确。

“间”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秘密地”,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容。

(7)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文注释有误。

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

袖,藏于袖。

“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

(三)分析结构层次。

1.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圆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板书可以只写出其中加点的字)。

(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

(2)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

(3)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

(4)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

(5)交代秦国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

(6)平原君让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

(7)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

(8)写朱亥与公子俱行。

(9)写朱亥椎杀晋鄙。

(10)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

(11)写侯生北乡自到。

(12)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2.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

提问学生: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5)至(12)。

]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5)写事件背景,(6)写情节开端,(7)、(8)写发展,(9)、(10)写高潮和结局,(11)、(12)是故事的尾声——有的选本将(10)、(11)段合并,不妥。

结局是救赵成功。

课本将(11)独立出来是正确的,应划入尾声。

前四段跟这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1)是史传体裁的体例;(2)介绍主人公思想作风,“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3)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4)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

附板书(可以边讨论边写):3.教师小结。

《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

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

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

(四)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

提出下列两个问题,让学生阅读后作答:1.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

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资格继承王位的。

)2.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仁而下士”。

补充:“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是对“仁而下士”的解释。

这一点,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

)(五)诵读第二部分(主要是第3段)。

1.学生齐读一遍后,复述故事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