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思路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教师多给学生一个问题,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适时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让学生体验能学习,会学习的成功喜悦。
2、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要紧扣文本进行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深入品味、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美,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3、以“月”为明线索,以“感知美;欣赏美;探究美;抒写美”为暗线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模式
“默读寻月之迹(自主学习)——细读品月之韵(合作学习)——研读悟月之情(探究学习)——延读写月之景(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月亮的踪迹。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美。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激趣导入
月亮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文人墨客留下许多咏月的佳句。
你的脑海中闪现了哪些诗句?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随着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去追寻月亮的足迹,看看你会有哪些新体会?——月迹贾平凹(板书)。
追问:贾平凹“凹”的读音并解释。
屏示作者简介: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著作有小说《秦腔》
《浮躁》《废都》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等。
二、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
1、默读课文,了解月亮的踪迹。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美。
三、默读——寻月之迹
一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1、圈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都是什么样的?(用横线画出来)
默读方法:注意力集中;不动唇,不指读;
一分钟五百字;抓住主要信息。
温馨提示:参考课本右边的批注
展示学习内容:
1、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教师检测“面面相觑倏忽袅袅掬着沙粗糙嫉妒酥酥”的读音及词意。
动手写难写的字。
2、镜中月——“那竹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孩子又在哪找到了月亮?
院中月——“它果然在院子里,……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杯中月——“我们都看着那酒杯,……可怜儿的样子。
”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
河中月——“河水细细的,……灿灿地闪着银光。
”
眼中月——“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
空中月——“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板书)
小结:由此可见,月迹就是月亮的足迹。
月亮的足迹看不见‘摸不着,但作者通过镜子,院子,酒杯,河水,眼睛等一个又一个的实体,把虚幻的月迹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实在是妙!
追问:文章可分几个层次?
盼月——寻月——议月
四、细读——品月之韵
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月?找出来细细揣摩,并说说你的理解。
温馨提示:
可结合文中句子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可从欣赏语言的角度来谈(如:拟人;动词、叠词等)
1、先自主再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展示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
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照在院中粗粗的桂树上,疏疏的枝上,疏疏的叶上,累累的骨朵上。
这种清澈透亮,幽静柔美的意境实在是美妙至极。
“玉玉的”写出了月光如玉般温润透明;“银银的”写出了月光如银般的灿烂;用叠词,既写出了月光的特点,又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流畅,还能引人无限遐想。
2、积累一组叠词:
款款的满满的玉玉的银银的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袅袅的
淡淡的痒痒的酥酥的灿灿的白光光的
若让你写月,你会用哪些词?生谈。
3、作者在写月时,还加入了人物的对话,分角色朗读课文6——21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读。
尤其是三妹的话。
我和弟弟听了三妹的话愿意吗?
“羡慕”、“嫉妒”、“争执”大家都向往美好的事物。
展示交流后明确:月亮的变化之美、形态之美、传说之美、月下的意境美,孩子把月亮想像的更美,人人都向往月亮的感情美。
五、研读——悟月之情
跳读课文,在孩子们的心里,月亮究竟是个什么?
1、学生找出具体句子后有感情朗读。
“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
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2、交流对上面语段的理解。
明确:月亮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美好的事物属于每一个中国人。
把“月亮”比作“印章”,天空就是一个巨幅纸页,纸页上的作品是我们所有,“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的天空。
拥有了宇宙。
孩子的想像奇特,霸气!
孩子们因拥有美好的事物,拥有了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大家都觉得满足了”。
孩子因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很美。
3、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补写“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_____,它就有了哩。
”
明确:美好的事物只要你愿意追寻,愿意分享,愿意努力去寻找……,它就有了。
这就是本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
小结:
本文记叙了几个孩子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和到处映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月迹”既是月亮的足迹,也是孩子追寻月亮的足迹,追寻美好事物的足迹,还是孩子心灵升华之迹。
4、在孩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一个人,谁?奶奶
奶奶是指引孩子们追寻美的引导者,奶奶这个引路人美。
小结:奶奶美,月亮美,孩子的想像美,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美,孩子因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最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第2篇】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初读,寻月之迹
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品读,赏月之美
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
[归纳明确]: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
(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
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五)拓展,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挑选一处用两三句话续写(建议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小结
当孩子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看不到这美丽的'月亮,寻不到那令人难忘的月迹了。
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附板书】
寻镜眼
月院好水
迹杯
月亮无处不在
美好无处不在
[附资料]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充分调动你的想象力,运用叠词、拟人的修辞手法,挑选一处写下去。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
儿上发现了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磁花盆
儿上发现了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锨刃儿
上发现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第3篇】
教材简析
《月迹》见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七课。
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一、导入新课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
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月出于东山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二、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为主)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读课文,读后交流。
)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
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
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有桂树,还有人。
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突然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精读课文,答记者问
1、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将每人提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可不全部解决)。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
3、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予以解答。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道:“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6、这篇文章的语言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1、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神奇,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强烈。
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
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2、一轮圆月挂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这个心理过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衬了这种好奇心;也表现了孩童的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也恰恰反衬了这种争强好胜之心;最后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都觉得满足”,没有任何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来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更表明孩童们之间本没有任何隔阂,弟兄姐妹一家亲。
4、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
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是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见到了瞳中之月。
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引领进新的高尚境地。
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5、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
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伤感之情。
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写离人赏月,而是写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同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
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
这一切,都使得文章不落窠臼,有耳目一新之感。
6、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弥漫着鲜活的、纯真的孩童气息。
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
在孩童们那里,月亮运行“是长了腿的”;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议论月亮时,“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直接把月亮与好相联系;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
五、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写作特点:
①线索清晰
②富于童趣
③立意丰富而深刻
六、课后学习
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
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
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一切与星空有关的人与事都可以写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