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2.《祝福》教案_(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课 祝福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课 祝福教案

2、祝福·教案【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重点]为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难点]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 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祝福》说课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祝福》说课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祝福》说课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祝福》说课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祝福》说课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祝福》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祝福》的结构和人物形象。

3. 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理解小说《祝福》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祝福》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分析小说《祝福》的结构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祝福》的意义和价值。

2. 分析小说《祝福》的思想和人文内涵。

四、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小说《祝福》前言和作者的寄语。

2. 课堂讲解:介绍小说《祝福》的作者鲁迅和其文化背景。

3. 课堂分析:分析小说《祝福》的结构和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4. 课后作业:让学生阅读小说《祝福》的文本内容,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方法:1. 课前预习:通过让学生阅读小说《祝福》前言和作者的寄语,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文化背景和主题。

2. 课堂讲解:通过介绍小说《祝福》的作者鲁迅和其文化背景,让学生理解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3. 课堂分析:通过分析小说《祝福》的结构和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4. 课后作业:通过让学生阅读小说《祝福》的文本内容,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考试、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 学生通过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2. 电子产品:电脑、投影仪等。

3. 图书馆、网上文献等。

八、教学实施:1. 预习部分:讲解小说《祝福》的前言和作者的寄语。

2. 讲解部分:介绍小说《祝福》的作者鲁迅和其文化背景。

3. 分析部分:分析小说《祝福》的结构和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4. 作业部分:让学生阅读小说《祝福》的文本内容,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祝福》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注意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倒叙写作手法。

4、体会祥林嫂的悲剧色彩,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难点与重点】1、故事情节2、倒叙的作用3、祥林嫂的生活与人生【教学方法】点读法、引读和分析、合作与探究、归纳和总结【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笔下有这样一个人物:她,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面容枯瘦,目光呆滞、头发蓬乱。

她的名叫祥林嫂,她是旧中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她以自己的悲惨遭遇鞭笞者黑暗的社会,惊醒着愚昧的世人,昭示着“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中国妇女的凄惨人生,它定格在一代代读者的心里,让我们铭记和惊醒。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去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1、阅读全文,按小说的基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思考:本文开头写的是什么?为何将结尾放在前面?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背景和结局;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阅读追根兴趣,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3、情节概括序幕:鲁镇准备祝福结局:祝福之夜惨死开端:逃避初到鲁镇发展:被逼卖到贺家高潮:再寡再到鲁镇尾声:鲁镇正在祝福第二课时了解祥林嫂的一生一、祥林嫂的人生轨迹1、教师引导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2、学生筛选信息,阅读归纳主要事件。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学说祝福的话,来表达对同伴和亲人的祝福。

2、设计和装饰祝福卡。

活动准备:1、挂祝福卡的树。

2、将不同形状的卡纸用红绳子穿起来。

活动过程:一、祝福大比拼。

1、幼儿已经收集了大量的祝福语,我们都会说,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会说的祝福语多。

2、幼儿分成两组进行说祝福语比赛,规则不能说重复的话,看哪一组说的祝福的'话多。

二、装饰祝福卡。

1、选择适合自己祝福语的卡片。

例如:圆形祝福老人身体健康、心型送给同伴。

2、用彩笔画出对亲人和同伴的祝福。

老师做巡回指导。

三、祝福树。

1、幼儿自己将画好的祝福卡片装饰在树上。

2、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祝福卡是送给谁的。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篇二」一、教案设计学生分析:大班孩子临近毕业,孩子们即将离开幼儿园,成为一名小学生。

他们有很多不舍,舍不得幼儿园、舍不得老师、舍不得幼儿园的弟弟妹妹对于朝夕相处在一起的弟弟妹妹们,她们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对于我们中班的弟弟妹妹也有很多心理话想对哥哥姐姐说。

于是设计这样一个互动活动目标设计:1、在与哥哥姐姐的互动中,理解诗歌内容,尝试创编诗歌。

2、能大胆的说出自己对哥哥姐姐的祝福,体验这份珍贵的友情。

过程设计:一、哥哥姐姐送祝福(理解诗歌内容)二、弟弟妹妹送祝福(尝试创编诗歌)三、互赠送礼物资源设计:哥哥姐姐准备一句话(诗歌形式);中班幼儿准备小礼物评价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

教学内容正确充实,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突出重点,能联系实际。

教师教学环境有序、互动、民主、和谐。

教师为人师表,有探求新知的热情二、课堂实录一、哥哥姐姐送祝福(理解诗歌内容)(大班三位小朋友进教室)t:大班的哥哥姐姐马上要毕业了,要离开生活了三年的幼儿园,她们有很多心里话想跟你们说。

让我们用掌声欢迎哥哥姐姐。

(“弟弟妹妹好”,“哥哥姐姐好”互相问好)。

让我们听听哥哥姐姐的心里话。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1. 理解《祝福》的情节及主题; 2. 掌握《祝福》的情节转折和人物性格; 3. 提高阅读、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2.人物性格的揭示;3.文学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文本理解通过师生共同朗读、研读《祝福》这篇短篇小说,结合学生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祝福》的情节。

(2)重点讲解重点讲解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内容。

(3)语感鉴赏通过对文本中高峰部分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祝福》的语言艺术和意蕴。

2. 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导读法帮助学生精度掌握故事情节,了解文本大意和基本思路。

(2)研讨式教学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旨在激发学生“一语双关”的思考模式,提高学生的文学会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环节设计(1)学生朗读《祝福》全文;(2)导读与研析,理解故事情节;(3)学生自读文本,挑选本文中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词和句子;(4)学生讲述自己所选字句的含义和人物角色的性格;(5)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 教学方法和手段(1)语音语调训练学生在朗读《祝福》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语音语调进行训练。

(2)个别辅导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评价(1)语文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的提高;(2)自主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3)对于艺术及文化的鉴赏能力的提高。

2. 对教学的评价(1)教师的课堂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达成预定教学目标;(2)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授课技巧是否得当,是否吸引学生参与;(3)学生的反应和评价。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认为还需要更加多方面的训练和考虑,让学生阅读这种文本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及表达方式,并能体会到意蕴。

同时也需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能够自主发现文本的问题,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2课《祝福》优质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2课《祝福》优质教案
三、提问: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 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 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 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①设置悬念,有吸引力;②对比强烈,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明确 2: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 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
2
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 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 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 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三、合作探究: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1、鲁四老爷: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特点? 明确:①④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②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 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 “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
第二课 《祝福》 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 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 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3、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学设计2:第2课 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学设计2:第2课 祝福

祝福一、教学目标通过讲解《祝福》,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欣赏小说中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

3、掌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知识归纳总结鲁迅人生的几次转折点1、家道破落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2、弃医从文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

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

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3、痛苦的婚姻1906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终于不很情愿的启程回国。

母亲想让鲁迅回家完婚,鲁迅回答说,让姑娘另嫁人为好。

但母亲却来电报说:母病速归。

回家后的第二天,婚礼举行。

夫人是朱安,鲁迅曾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小脚,没有文化,比鲁迅先生大三岁,与鲁迅先生实在没有共同语言,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维持了十九年。

到1925年3月,鲁迅收到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于是开始了新的生活。

鲁迅时年45岁,许广平27岁,朱安48岁。

翌年,鲁迅与许广平离京,于1927年在上海同居。

这段漫长而痛苦的婚姻给鲁迅先生影响很大,使他对中国的妇女问题有更深切的体会。

也可以说小说《祝福》是这个思考的结晶。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一一、课文引入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并布置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下面请位同学来讲讲《祥林嫂的故事》。

(用电脑把相关情节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强形象性。

)二、学生讲述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

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买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

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

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

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

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

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

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

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

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三、寻找凶手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祝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中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祝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中必修3语文教案

《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通过对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的鉴赏,把握人物形象。

3、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求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1、通过对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的鉴赏,把握人物形象。

2、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求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1、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求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培养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知识链接]背景资料见《教参》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1〕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

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教学过程]一、相似类比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人物悲剧。

欣赏童话故事片段类比:影片中的小女孩在一个圣诞节狂欢的夜晚,手捧火柴微弱的温暖,在美丽的梦境中飞去了天堂。

《祝福》中的祥林嫂同样在充满着节日欢快的气氛中,带着对鬼魂的恐惧寂然地死去。

二、温故知新,感悟名句1、同学们所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名言有哪些?2、请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名言。

三、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问题: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理一理他们和祥林嫂的关系?〔投影展示〕2、作者为主人公祥林嫂安排的结局是什么?明确:祝福之夜在祝福声中凄然死去。

四、文本解读,合作探究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到依据,证明这种看法。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从文中去找寻依据)明确:根据学生答案,投影简节的概括:立春之日,丈夫死去〔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40段〕暮春之际,痛失爱子〔67段〕迎春之时,凄然死去〔28段〕——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2、哪些人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元凶〞?〔此问题解决形式:焦点访谈〕五、赏析肖像描写体味人物悲剧1、读下面三段选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2.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2.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2. 祝福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及其把“我”作为叙述人的意义。

2、分析鲁四老爷的形象2.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及体味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及其把“我”作为叙述人的意义难点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及体味语句的深刻含意教学过程:一、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1、小说中的“我”是一种什么身份的人?明确,“我”是一个远离闭塞、衰败和萧索鲁镇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

(这一点可从“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谈话是总不投机”等句子中看出)2、有感情地朗读语段——从“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样林嫂的事”至“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思考:①如何理解“我”对祥林嫂的回答“说不清”。

②“我”是否同情样林嫂的命运,又如何理解“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一句话。

明确‘①对于祥林嫂灵魂有无的发问,“我”的回答有三句话,“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第一句在“我”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却是似疑实断的答案,这对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是一个冲击。

第二句在“我”已意识到给对方增添了苦恼,于是支吾其辞,而在“祥林嫂”由此获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

第三句“我”的禽棍之辞,在祥林嫂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到来。

总之,‘我”的动机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然而,相反的结果却表现了‘我”的软弱无力。

②“我”预料中面又不愿发生韵事终于还是发生了。

从“我”与“短工”的对话中可看出“我”对祥林嫂是抱有扳大同·情心的。

样林嫂的惨死曾令“我”诧异和惊慌.但这种精神的危机,“只是暂时的事”,程快“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且为了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已决计离开鲁镇。

这充分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精神道德上的不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

《祝福》说课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祝福》说课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祝福》说课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四川剑阁县白龙中学教师蒲茂贤二一年五月于广西桂林【设计意图】教学小说,一般的程式是介绍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提炼主题思想,讲解写作特点。

本设计拟突破这样的程式,设计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之善于发现问题,学会学习。

【设计提要】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构成。

即:1.祥林嫂没有春天。

2.祥林嫂为什么要出逃;3.祥林嫂的经济账单。

【设计实施】1. 祥林嫂没有春天。

(提问)和煦的春风,是会吹拂在每一个有生命人的身上的,而祥林嫂怎么会是个没有春天的人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风又绿江南岸”,古人的这些诗句道出了春天的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谁不喜欢春天呢?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鲁迅小说《祝福》,作品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却是个没有春天的人。

同学们能否在对课文的研读中,来证明老师的观点呢?(明确)⑴祥林嫂是在立春之日没了丈夫的。

⑵.她又是在孟春之时逼迫改嫁。

婆婆借口开春事忙,将她绑架回去,原来是也许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的。

回家不久,用绳子一捆,塞到花轿里,在她的一路嚎哭中抬到男家。

从她撞香案头破血流,可见其身心受到摧残。

⑶。

在“夫死从子”的封建礼教时代,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后,唯一希望所系的儿子阿毛又在暮春之时被狼衘去了,精神受到严重打击。

⑷.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祥林嫂终于在迎春之际死去了。

在鲁镇祥和的祝福声中,在漫天风雪的街头,祥林嫂带着对魂灵的有无的疑问悄然无声的离去了。

实际上,她是在对春天的向往和对春天的绝望中离开人世的。

【点拨】作者刻意把祥林嫂的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关键情节,都安排在春天,由此可见,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苦命人。

作者将生机盎然的春天赋予祥林嫂作自然背景,通过对她悲惨命运的描写,鲜明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环境的恶劣。

罪恶的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是产生祥林嫂没有“春天”的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达到批判封建社会、揭露封建礼教罪恶的目的。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

2.分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和个体因素。

3.领悟鲁迅先生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祥林嫂的形象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难点:鲁迅先生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的小说为什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1)祥林嫂的形象分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和个体因素(2)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柳妈的形象特点祥林嫂的婆婆形象祥林嫂的邻居们形象4.分析小说主题引导学生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1)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摧残(2)封建迷信对祥林嫂的束缚(3)封建社会对祥林嫂的冷漠5.鲁迅先生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1)细节描写祥林嫂的言行举止祥林嫂的心理活动(2)象征手法祥林嫂的头发祥林嫂的衣物(3)讽刺手法祥林嫂的邻居们的态度祥林嫂的婆婆的言行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精彩段落。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探讨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摧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的小说为什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第二课时1.分析人物形象祥林嫂的形象分析悲惨命运性格特点悲剧的社会根源和个体因素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柳妈祥林嫂的婆婆祥林嫂的邻居们第三课时1.分析小说主题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摧残封建迷信对祥林嫂的束缚封建社会对祥林嫂的冷漠第四课时1.鲁迅先生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第五课时1.课堂小结2.作业布置熟读课文,背诵精彩段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小说,领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3第一单元祝福教案(2)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3第一单元祝福教案(2)

《祝福》教案教学目标: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时数三课时预习指导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介绍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1.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祝福》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祝福》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本文情节结构。

2.了解小说中塑造人物的几种方法,培养学生口头评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3.感知典型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作用,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重难点】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对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层理解。

【教学设想】
1.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2.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多用问题引导,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
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已己、阿Q、祥林嫂,孔已己是有姓无名;阿Q
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
物――祥林嫂。

二、检查预习
1.采用齐读、板书结合的形式,确认“学案”中有关文学常识、字音、字形、词义的答案。

*强调基础与文本结合,加深印象,明确用法。

2.抽查学生对名句的感悟,简要谈谈自己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突出时代特征和作者的个人风格
三、速读感知
1.学生自读,划分全文结构,复述故事情节。

“学案”中已有要求,不需要给出太多阅读时间。

课堂上重在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内容。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时间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悬疑式导入)(导语)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最常用是“归乡”模式,在“我”的“故乡”鲁镇上,我们认识了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他们的命运和“我”几乎缠绕在一起,今天我们重回鲁镇,去认识一位“苦人儿”祥林嫂,看一看“我”在她的命运进程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二、阅读发现(一)问题呈现在反复的自我安慰中加剧了自己的惶恐,并发展成为一种负疚感,无疑也浸透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深深的责任感。

在家家户户准备“祝福”的气氛中,祥林嫂终于默默地走完了她的人世的路。

“我”的焦虑与惶恐也渐次消散:“渐渐地会舒畅起来”“懒散而且舒适”“一扫而空”了。

(三)“我”真的会如此彻底地心安么?从“我”的心理反应上看,文本的批判指向是什么呢?有何现实意义?1、学生独立思考2、集体交流后,教师点拨不会,“我”舒畅和鲁镇的祥和是在祥林嫂的死亡阴影中的,“我”的安然的背后是深广的忧愤。

文本的批判指向了人性,缺乏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注。

现在的人,也能想起“躲猫猫”,也能想起“马加爵”。

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悲剧?难道不是社会么?真正应该从《祝福》中读到的,是对弱者的关怀,是社会的平等,是人性的呼唤。

让我们三省其身,想想自己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就和鲁迅文中的嘴脸相契合,再想想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去看看农民工现在过得究竟是什么日子,那一幢幢大楼,哪一间能属于他们?再看看那些每天会议厅,饭店,洗浴中心三点一线的高官生活得是如何滋润。

《祝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祝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祝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祝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祝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2. 掌握小说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子;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2. 重要的词汇和句子;3. 文学审美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2. 课堂演示与小组合作相结合;3. 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课前问答学生自己组成小组,互相提问对小说《祝福》是否有所了解并回答。

2. 课堂讲解教师介绍小说《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3. 学生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小说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进行详细的读书笔记,并就读书笔记和个人见解讨论。

第二课时1. 课前提问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有关小说《祝福》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并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其中的内在含义。

2.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基于讲解与讨论得出的结论,进行小组合作,分别分析小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并做出总结性的报告。

3. 班级分享每个小组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汇报,并进行班级分享和交流。

第三课时1. 课前问答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游戏: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图像化,并让学生一起完成这个互动游戏。

2. 课堂技能演示学生通过小说情节的图像化呈现,进行技能演示,同一时间段内,其他学生要称赞他们的表演,培养学生的文艺审美和批判性思维。

3.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并就学生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指导。

五、教具准备:1. 课件;2. 小说《祝福》;3. 读书笔记本。

六、课后作业1. 总结性报告,对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做出个人见解;2. 教师留给学生一些关于小说《祝福》的问题,在下一次上课时,学生要做出个人答案和小组分析报告;3. 学生布置作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写一个关于小说的读后感,并进行班级分享。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第一课时)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第一课时)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第一课时)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第一课时)鲁迅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等等许多作品,其中有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还有真诚善良、忠厚的普通保姆长妈妈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二、关于作者鲁迅(略)三、关于写作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这一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社会问题,有时就不免产生怀疑,感到失望。

所以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作者此时忧愤的心情。

《祝福》这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与摧残,揭示了它们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四、分析课文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

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学设计3:第2课 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学设计3:第2课 祝福

祝福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并掌握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3、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

4、了解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色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学习小说环境布置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3、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转换。

(三)情感目标:1、准确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2、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二)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

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二、解题1.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过程及步骤预习:1.字词。

钝dùn响幽微寒暄xuān第2段瓦楞wǎléng朱拓tà第3段间jiàn或乞丐qǐ gài 第10段悚sǒng然踌蹰chóu chú 第17段不更gēng事第20段谬miù种第30-31段淡然俨yǎn 然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第32段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 第34段颊jiá 周正第50、56、60段沸反盈天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荸荠bíqí 絮絮xù第68、69、72、74段呜咽yè 驯xùn熟桌帏wéi 讪讪shàn 第79段敛liǎn第83、87段怔怔zhēng zhēng | 咀嚼jǔ jué赏鉴渣滓zhāzǐ瞥piē第96、98、99、101段拗niù不过蹙cù缩诡秘门槛kǎn窈yǎo陷惴惴zhuì zhuì第112段歆享xīn xiǎng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2.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

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副词。

有时候;偶尔。

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ó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

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

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

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

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sè象声词。

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

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ù xù1.语繁不断貌。

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1.低声哭泣。

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1.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

也作盘跚。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

又叫初春。

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

仲zhò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因处春季之中,故称。

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

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

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

同样有暮冬、深冬。

夏末。

3.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教师指导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

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

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时间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四、分析作者安排情节的匠心: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中的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从而领会《祝福》的主题。

1.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这种采取倒叙手法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明确:一是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二是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4.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

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

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

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5.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

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

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6.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

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

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

(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

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

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

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第二课时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讨论归纳: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

(善良温顺)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勤快耐劳)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讨论归纳: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