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课程设计报告
基于rfid的定位系统课程设计
基于rfid的定位系统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在定位系统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描述RFID定位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流程,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
3. 学生能掌握与RFID定位相关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RFID技术设计简单的定位系统,完成系统的搭建和调试。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运用相关软件对RFID定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RFID技术产生兴趣,激发探究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2. 学生能够关注RFID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改变。
3.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尊重他人意见,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与电子学的跨学科课程,以项目式学习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实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RFID技术原理:介绍RFID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分类及其在定位系统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自动识别技术”第2节“RFID技术”2. RFID定位系统组成:讲解RFID定位系统的结构、各组成部分功能及其工作流程。
教材章节:第四章“物联网定位技术”第1节“定位系统概述”3. 应用案例分析:分析RFID定位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仓储物流、智能制造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物联网定位技术”第3节“定位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4. 数据分析与处理:介绍RFID定位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
教材章节:第五章“数据处理与分析”第1节“数据采集与处理”5. 实践操作:设计RFID定位系统实践项目,进行系统搭建、调试和数据采集分析。
rfid期末课程设计
rfid期末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应用领域。
2. 学生能掌握RFID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后端数据库。
3. 学生了解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RFID知识,设计简单的RFID应用系统。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RFID读写器的使用方法和调试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评估RFID系统的性能和优化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认识到RFID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
3. 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关注RFID技术的发展动态,具备持续学习的意愿。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学科选修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未来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RFID基本概念:介绍RFID的定义、发展历程。
- RFID工作原理:讲解RFID系统的能量传递、数据传输过程。
- RFID系统组成:分析标签、读写器、后端数据库等组成部分。
- RFID应用领域:阐述RFID在物流、交通、医疗等行业的应用案例。
2. 实践操作:- RFID设备认识:学习RFID读写器、标签等设备的使用方法。
- RFID系统搭建:动手搭建简单的RFID应用系统,如门禁系统、物品追踪等。
- 系统调试与优化:学习如何调试RFID系统,提高系统性能。
3. 教学大纲:- 第一周:RFID基本概念、发展历程。
RFID识别技术课程设计总结
RFID识别技术课程设计总结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工作流程;2. 掌握RFID系统的核心组件,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天线;3. 了解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场景及其优势。
技能目标:1. 学会使用RFID读写设备进行数据读取和写入操作;2. 能够分析RFID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 培养学生运用RFID技术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RFID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课程内容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RFID技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要求:1. 教师应充分准备教学资源,包括PPT、实验设备等;2.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3.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RFID技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 基本原理:- 无线电频率和电磁波传播;- 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标签、读写器、天线;- RFID技术的分类:主动式、被动式和半主动式。
3. 工作流程:- 标签的激活与识别;- 数据读取与写入;- 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通信协议。
4. 应用场景:-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防伪与追溯;- 智能交通与身份识别。
5. 技术优势与挑战:- RFID技术的优势:无需视线、自动识别、可重复使用等;- 面临的挑战:隐私保护、标准统一、成本控制等。
6. 实践操作:- RFID设备认识与使用;- 数据读取与写入实验;-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RFID的课课程设计
RFID的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掌握RFID系统的基本构成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RFID系统的构成和操作方法,了解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RFID技术进行信息识别、数据读取和设备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关注和认识,增强学生对RFID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的兴趣,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RFID系统的构成和操作方法、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1.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频率分类、标签和读取器的组成等。
2.RFID系统的构成和操作方法:介绍RFID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标签、读取器、天线和数据处理系统,以及RFID系统的操作流程。
3.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介绍RFID技术在物流、零售、制造、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4.RFID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RFID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的创新、标准化和产业化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RFID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创新前景。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RFID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RFID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效果。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RFID设备,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RFID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rfid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报告
rfid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其分类;2. 掌握RFID技术在物流、制造、零售等行业的应用场景;3. 了解RFID技术在物联网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会使用RFID设备进行基本的数据读取和写入操作;2. 能够分析并解决RFID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3. 培养学生运用RFID技术进行创新设计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RFID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技术的好奇心;2. 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和影响。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动手能力较强。
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特点,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引言:RFID技术简介,包括其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国内外应用现状。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2. RFID技术原理:- 电磁波传播原理;- RFID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标签、读写器、天线和后端处理系统;- RFID标签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RFID技术原理3. RFID技术应用:-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零售与防伪;- 制造与资产管理;- 其他行业应用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第三章 RFID技术应用4. 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物联网概述;- 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关键作用;- RFID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四章 RFID与物联网5. RFID系统实践操作:- RFID设备认识与操作;- 数据读取和写入实验;- 实际应用场景分析与问题解决。
RFID双频运动计时课程设计
RFID双频运动计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双频运动计时的功能及应用场景。
2. 学习并掌握计时系统的构建方法,了解其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过程。
3. 了解运动计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使用RFID设备进行双频运动计时的实际操作。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计时系统的搭建与测试。
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科技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关注绿色可持续发展。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通过运动计时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荣誉感。
本课程针对年级特点,结合RFID双频运动计时技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RFID技术原理及其发展历程。
- 双频运动计时系统的构成、功能与应用场景。
- 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2. 实践操作:- RFID设备的认识与使用方法。
- 双频运动计时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 实际运动场景下的计时操作与数据分析。
3. 教学案例:-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运动计时案例,分析其原理和操作过程。
- 结合现实生活,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运动计时项目。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RFID技术原理及其发展历程,双频运动计时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二课时:双频运动计时系统的构成、功能与应用场景,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课时:RFID设备的认识与使用,双频运动计时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第四课时:实际运动场景下的计时操作与数据分析,教学案例分享与讨论。
rfid系统课程设计
rfid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工作流程,掌握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关键特性。
具体目标如下:1.描述RFID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天线。
2.解释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包括发射、接收和解码过程。
3.列举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如物流、交通、医疗等。
4.分析RFID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
5.能够使用RFID设备进行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6.能够分析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RFID解决方案。
7.能够对RFID系统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RFID技术的兴趣。
2.使学生认识到RFID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RFID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工作流程,以及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关键特性。
具体安排如下:1.RFID系统的基本原理:介绍RFID技术的起源和发展,解释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
2.RFID系统的组成:讲解RFID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天线,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3.RFID系统的工作流程:详细介绍RFID系统的工作流程,包括发射、接收和解码过程,并通过动画或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4.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列举RFID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如物流、交通、医疗等,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
5.RFID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RFID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RFID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工作流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讨论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和优势,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
rfid实验课程设计
rfid实验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RFID实验,使学生掌握RFID的基本原理、工作流程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进行电子标签读取、数据解析和简单系统设计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提升其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其对新技术的探究兴趣和科学精神。
1.理解RFID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2.掌握RFID系统的组成和运作机制。
3.了解不同类型的RFID标签及其特点。
4.能够操作RFID读写设备,进行电子标签的读取和写入。
5.能够利用RFID技术进行简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能够对RFID采集的数据进行基础的分析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新科技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对物联网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RFID系统的组成、RFID技术的应用及其在物联网中的作用。
1.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介绍RFID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及其发展历程。
2.RFID系统的组成:详细讲解RFID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标签、读写器、天线和数据处理系统。
3.RFID技术的应用:分析RFID技术在交通、物流、生产管理和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4.RFID在物联网中的作用:阐述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在未来发展趋势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1.讲授法:用于讲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系统组成和应用场景。
2.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RFID技术的具体应用和操作流程。
3.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RFID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最新版的RFID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rfid课程设计报告仓库管理
rfid课程设计报告仓库管理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掌握仓库管理中RFID技术的使用方法。
2. 学生掌握RFID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标签、读写器、天线和后端数据处理系统。
3. 学生了解RFID技术在物流、制造和零售行业中的应用案例,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RFID设备,进行仓库管理中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2. 学生具备利用RFID技术优化仓库管理流程的能力,提高库存管理效率。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仓库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认识到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高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步提高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RFID技术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物联网技术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操作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我国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物联网和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 物联网的定义与架构- RFID技术的历史与发展2. RFID技术原理与系统组成:- RFID标签、读写器、天线的工作原理- RFID系统的数据传输与处理流程3. RFID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 仓库管理流程概述- RFID技术在入库、出库、盘点等环节的应用案例4. RFID设备操作与数据处理:- RFID设备的安装、配置与使用方法- 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技巧5. 优化仓库管理流程:- 分析现有仓库管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利用RFID技术优化库存管理、提高作业效率6. 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培养:- 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RFID设备-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案例分析与讨论:- 分析国内外RFID技术在仓库管理领域的应用案例- 讨论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业中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与教材紧密关联。
rfid考勤课程设计
rfid考勤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其在考勤系统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RFID考勤系统的组成部分,如标签、读写器、天线和后端处理系统。
3. 学生能够了解RFID考勤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及其优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设计简单的RFID考勤系统。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熟练使用RFID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3. 学生能够运用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共同完成RFID考勤系统的搭建和测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培养对信息科技的兴趣和爱好。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学生能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分享经验,培养集体荣誉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RFID技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未来进一步学习信息科技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引入RFID技术概念:讲解RFID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地位。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RFID工作原理:阐述RFID系统中的标签、读写器、天线和后端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RFID考勤系统组成与应用:介绍RFID考勤系统的组成部分、应用场景及其优势。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4. RFID设备操作与维护:教授RFID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维护技巧和注意事项。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RFID考勤系统的搭建和测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 教材章节:第三章6.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RFID考勤系统的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 教材章节:第四章7. 小组讨论与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rfid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rfid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设计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领域,使学生掌握RFID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工作流程及其在物联网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历史与发展趋势。
2.掌握RFID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应用系统。
3.理解RFID技术在各类应用场景中的工作原理和实施策略。
4.熟悉RFID技术的标准体系和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
5.能够分析并选择合适的RFID解决方案。
6.掌握RFID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7.能够运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物流管理、资产管理等。
8.具备一定的RFID系统调试、优化和故障排除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新兴技术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增强其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
2.使学生认识到RFID技术在信息化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RFID技术概述:介绍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趋势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2.RFID系统结构:详细讲解RFID系统的核心组件,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应用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RFID技术原理:深入解析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包括信号传输、数据编码和解码等关键技术。
4.RFID应用场景:介绍RFID技术在物流、制造、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案例。
5.RFID系统设计:讲解RFID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系统需求分析、方案选型、系统架构设计等。
6.RFID标准与法规:阐述RFID技术的标准体系,以及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rfid简单课程设计
rfid简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RFID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和分类;2. 学会分析RFID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了解其优势和局限性;3. 掌握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RFID技术设计简单的应用系统,解决实际问题;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RFID系统的仿真和测试;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RFID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3. 引导学生关注RFID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RFID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RFID基本概念:介绍RFID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2. RFID工作原理:讲解RFID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天线等组成部分的功能;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3. RFID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分析RFID在物流、制造、医疗等行业的应用案例;教材章节:第二章。
4. 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详细介绍RFID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性能指标及选型方法;教材章节:第三章。
5. RFID应用系统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RFID应用系统;教材章节:第四章。
6. RFID系统仿真与测试:教授学生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RFID系统的仿真和测试;教材章节:第五章。
7. 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完成实际的RFID应用项目;教材章节:第六章。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本课程共计16课时,教学内容按照以上顺序进行,每部分内容分配2课时。
RFID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
RFID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工作流程、组成部分及功能。
2. 学生掌握RFID系统中常用的编码和调制技术,了解不同频段的RFID技术应用特点。
3. 学生了解RFID技术在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认识到技术的实用价值。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设计简单的RFID系统应用方案。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RFID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查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RFID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学生认识到RFID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RFID技术概述- 章节一:RFID技术背景及发展历程- 章节二:RFID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二部分:RFID技术原理- 章节三:RFID编码与调制技术- 章节四:RFID频率标准及频段特点- 第三部分:RFID技术应用- 章节五: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案例- 章节六:RFID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案例- 第四部分:RFID实践操作- 章节七:RFID设备安装与调试- 章节八:RFID系统故障排查与维护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RFID技术概述:2课时-RFID技术原理:4课时-RFID技术应用:2课时-RFID实践操作:4课时3. 教材关联内容:- 《信息技术》教材第四章:自动识别技术- 4.1 自动识别技术概述- 4.2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 4.3 RFID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4.4 RFID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RFID技术。
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工作流程及系统组成;2. 掌握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物流、智能制造、防伪等;3. 了解RFID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2. 学会使用RFID相关设备,进行简单的数据读取和写入操作;3. 能够运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RFID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对我国RFID技术发展的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3. 引导学生关注RFID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个体差异,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课程结束后,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教学效果,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教学内容1. 引言:RFID技术概述,包括其定义、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2. RFID基本原理:包括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部分及关键技术。
教材章节:第二章 RFID技术原理3. RFID系统组成:详细介绍RFID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标签、读写器、天线及后台系统。
教材章节:第三章 RFID系统组成4. RFID技术分类与标准:讲解RFID技术的分类、国内外标准及其特点。
教材章节:第四章 RFID技术分类与标准5. RFID应用案例分析:分析RFID在物流、智能制造、防伪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五章 RFID应用案例分析6. RFID实践操作:指导学生使用RFID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包括数据读取、写入及系统配置。
RFID物品查找系统课程设计
RFID物品查找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RFID物品查找系统,使学生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掌握RFID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了解RFID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会使用RFID设备进行物品的识别和追踪;能够独立完成RFID系统的设计、搭建和调试;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RFID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及其与物联网的关系。
2.RFID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标签、读写器、天线和数据处理系统。
3.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物流、生产制造、交通、医疗等。
4.RFID物品查找系统的实际操作:设备选型、系统设计、编程调试等。
5.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成功的RFID应用案例,探讨其经验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教师讲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分组讨论RFID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RFID技术在实际中的作用和价值。
4.实验法:动手搭建RFID物品查找系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购置RFID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RFID车辆计数系统课程设计
RFID车辆计数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工作流程和应用场景。
2. 学生掌握车辆计数系统的设计原理,能够解释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3. 学生能够描述RFID车辆计数系统在实际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RFID车辆计数系统方案,并进行模拟实施。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车辆计数数据进行分析和简单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增强对现代信息科技的认识和探索精神。
2.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结合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RFID车辆计数系统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RFID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理解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标签、读写器、天线和后端处理系统。
- 掌握RFID的工作频率、数据传输方式及其在自动识别技术中的应用。
2. 车辆计数系统设计基础- 学习车辆计数系统的设计原理,包括系统架构、传感器布局和数据处理。
- 分析实际案例,理解RFID在车辆计数中的应用优势和实施要点。
3. 系统设计与模拟实施- 制定RFID车辆计数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硬件选型、软件配置和系统集成。
rfid硬件课程设计
rfid硬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RFID系统的构成及各部分功能。
2. 学会分析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场景,了解其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案例。
3. 掌握RFID硬件设备的选型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RFID设备。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RFID硬件系统,并进行调试与优化。
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工具对RFID硬件设备进行配置和管理。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技术及RFID硬件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新技术的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在项目实践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强化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让他们认识到RFID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结合学生特点,课程目标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要求方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RFID硬件知识,为从事物联网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RFID技术概述:介绍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RFID系统的构成及工作流程。
- 教材章节:第一章 RFID技术基础- 内容列举:1.1 RFID基本原理;1.2 RFID系统构成;1.3 RFID发展历程。
2. RFID硬件设备:分析RFID硬件设备类型、性能参数,以及选型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 RFID硬件设备- 内容列举:2.1 RFID设备类型;2.2 RFID设备性能参数;2.3 RFID设备选型方法。
3. 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讨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场景,分析不同行业中的应用案例。
- 教材章节:第三章 RFID应用与案例分析- 内容列举:3.1 RFID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场景;3.2 行业应用案例分析。
rfid阅读器课程设计
rfid阅读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RFID(射频识别)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2. 学生能描述RFID阅读器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学生了解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独立操作RFID阅读器,进行基本的数据读取和写入。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并解决与RFID技术相关的问题。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RFID应用系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RFID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学科,结合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RFID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1. 引言:介绍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 章节关联:课本第三章“物联网技术概述”2. 理论知识:- RFID工作原理及其分类- RFID标签、阅读器、天线等组成部分的功能- RFID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物联网中RFID技术的角色与发展趋势- 章节关联:课本第三章“射频识别技术”3. 实践操作:- RFID阅读器的使用方法与操作步骤- 数据读取和写入的实际操作演示- 学生分组进行RFID应用系统设计及实现- 章节关联:课本第四章“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4.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课时:引言、理论知识学习- 第二课时:实践操作,阅读器使用方法与操作步骤-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设计RFID应用系统- 第四课时:展示与评估,总结反馈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内容,使学生在掌握RFID技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rfid的课程设计c
rfid的课程设计c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掌握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操作流程,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运用RFID技术的能力。
1.了解RFID技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掌握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标签、读写器和数据处理系统;3.理解RFID技术的原理,包括无线通信、数据传输和信号处理;4.熟悉RFID技术的标准体系和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5.能够运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物品追踪、身份识别等;6.具备搭建简单RFID系统的能力,进行相关实验和应用开发;7.学会使用RFID相关设备和软件,进行数据读取、分析和处理;8.能够分析RFID系统的性能指标,评估其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RFID技术的兴趣;2.使学生认识到RFID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3.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在RFID技术应用领域有所作为。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
1.RFID技术概述:介绍RFID技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使学生对RFID技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RFID系统组成:讲解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标签、读写器和数据处理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RFID技术原理:深入剖析RFID技术的原理,包括无线通信、数据传输和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
4.RFID标准体系:介绍RFID技术的标准体系和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让学生了解行业规范和发展动态。
5.RFID应用案例分析:分析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6.RFID系统性能评估:讲解如何分析RFID系统的性能指标,评估其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
7.RFID实验与实践: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搭建简单RFID系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有关rfid
课程设计有关rfid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应用领域;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使用RFID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认识到RFID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学生将能够:1.描述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解释RFID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使用RFID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4.提出解决方案,利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5.展示对RFID技术的兴趣和信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1.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RFID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工作原理。
2.RFID系统的组成:讲解RFID系统包括标签、读写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等组成部分。
3.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探讨RFID技术在物流、制造、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4.RFID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教授如何正确使用RFID设备,并进行维护和故障排除。
5.RFID数据采集和分析:引导学生使用RFID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教学大纲将按照以下顺序安排教学内容:1.第一周: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2.第二周:RFID系统的组成;3.第三周: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4.第四周:RFID设备的使用和维护;5.第五周:RFID数据采集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RFID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分享观点和经验。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RFID应用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RFID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增强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信专业电子系统课程设计B》课程设计报告系别: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0802班学生姓名:同组同学:指导教师:(课程设计时间:2011 年2 月21 日——2011 年3 月5 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目录1.课程设计目的 (2)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2)3.1 RFID实验系统电路图 (3)3.2RFID实验系统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 (4)3.3 RFID实验系统主要芯片资料 (6)3.4实验程序代码 (7)3.5实验步骤 (9)3.6电路调试过程 (9)3.7调试电路遇到的问题 (11)4.总结 (12)参考文献 (12)1.课程设计目的(1)熟悉和掌握RFID的一般组成和工作原理;(2)认识RFID技术的特点及优势;(3)初步了解到RFID的应用现状和前景;(4)通过实验熟练掌握RFID实验系统各工作部分的工作原理、高频电路的一般调试方法;(5)进一步巩固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严谨的实验作风。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1)RFID实验系统组成(2)RFID实验系统工作过程接通阅读器电源后,高频振荡器产生13.56MHz方波信号,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输送到天线线圈,在阅读器的天线线圈周围会产生高频强电磁场。
当应答器线圈靠近阅读器线圈时,一部分磁力线穿过应答器的天线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在应答器的天线线圈上产生一个高频交流电压,该电压经过应答器的整流电路整流后再由稳压电路进行稳压输出直流电压作为应答器单片机的工作电源,实现能量传送。
应答器单片机在通电之后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会不停的通过输出端口向外发送数字编码信号。
单片机发送的有高低电平变化的数字编码信号到达开关电路后,开关电路由于输入信号高低电平的变化就会相应的在接通和关断两个状态进行改变。
开关电路高低电平的变化会影响应答器电路的品质因素和复变阻抗的大小。
通过这些应答器电路参数的改变,会反作用于阅读器天线的电压变化,实现ASK调制(负载调制)。
在阅读器中,由检波电路将经过ASK调制的高频载波进行包络捡波,并将高频成分滤掉后将包络还原为应答器单片机所发送的数字编码信号送给阅读器上的解码单片机。
解码单片机收到信号后控制与之相连的数码管显示电路将该应答器所传送的信息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实现信息传送。
3.1 RFID实验系统电路图(1)阅读器电路图(2)应答器电路图3.2 RFID实验系统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阅读器部分)①高频振荡器本实验系统采用的石英晶体与门电路构成的多谐振荡器。
多谐振荡器是一种自激振荡电路,该电路接通电源后利用电容的充放电,当输入电压达到与非门的阀值电压VT时,门的输出状态即13.56MHz载波信号产生模块发生变化继而产生一定频率和幅值的矩形脉冲和方波。
②高频功率放大器本实验系统采用由高频晶体管C2655组成的丙类功率放大器。
电路结构如下图所示高频功率放大器③包络检波电路(电路图如下图所示)检波过程,主要是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和检波负载RC的充放电过程。
利用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只能充放电的特性来达到平滑脉冲电压的目的。
④比较电路(比较电路由LM358组成,如下图所示)比较器主要是用来对输入波形进行整形,可以将正弦波或任意不规则的输入波形整形为方波输出。
滤除检波波形中杂波的干扰,避免因为电压太小而造成单片机会因为无法识别而不能解码或解码错误。
比较电路⑤解码显示模块当2051接收到应答器发送的编码信息后,2051中存储有该应答器所对应的一卡通余额,并将其译码和显示输出。
P1.3、P1.4分别作为2位八段数码管的片选输出,P1.0、P1.1、P1.5、P1.6分别连接CD4511的四个数据输入端。
四位的二进制BCD码输入4511后,经过解码转换为1位的十进制数,并控制一个共阴极的数码管显示数字。
P1.3控制个位数的输出,P1.4控制十位的输出。
当2051有译码输出时,两个数码管所显示的数字就会由初始化的“00”变为相应的数值,并停留一秒。
译码显示模块3.3 RFID实验系统主要芯片资料①74HC04六反相器(引脚图)②LM358电路结构和引脚功能图74HC04六反相器 LM358③AT89C2051引脚排列图P1口:P1口是一组8位双向I/O口。
P3口:P3口的P3.0——P3.5、P3.7是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7个双向I/O口。
RST:复位输入XTAL1:振荡器反相放大器的及内部时钟发生器的输入端。
XTAL2:振荡器反相放大器的输出端。
④CD4511A 0~A3:二进制数据输入端,即为为8421BCD码输入端。
BI:消隐输入控制端,当BI=0 时,不管其它输入端状态如何,七段数码管均处于熄灭(消隐)状态,不显示数字。
LE:锁定控制端,当LE=0时,允许译码输出。
LE=1时译码器是锁定保持状态,CD4511输出被保持在LE=0时的数值。
LT:测试输入端,当BI=1,LT=0 时,译码输出全为1,不管输入DCBA 状态如何,七段均发亮,显示“8”。
它主要用来检测数码管是否正常。
Ya~Yb:为数据输出端,即译码输出端,输出为高电平1有效。
VDD:正电源。
VSS:接地。
3.4实验程序代码1.应答器发码程序MOV SCON ,#80H ;设置工作方式2MOV PCON ,#00H ;SMOD=0 波特率不加倍MOV R0,#86HLOOP: MOV A,R0 ;取发送数据MOV C,P ;奇偶位送TB8MOV TB8,CMOV SBUF,A ;读取数据WAIT: JBC TI,NEXT ;判断发送是否结束,TI=1时跳转 SJMP WAIT ; TI=0时,在次此循环NEXT: ACALL DELAY ;延时SJMP LOOPDELAY: MOV R7,#0AH ;延时DEL: MOV R6,#0FFHDJNZ R6,$DJNZ R7,DELRETEND2.阅读器解码程序ORG 000HLJMP MAINORG 0023HLJMP INTERUPUTMAIN: MOV P1,#00H ;系统初始化MOV R0,#86HMOV SCON,#90H ;串口工作方式2,并允许接收MOV PCON,#00H ;置SMOD=0,波特率不加倍CLR RISETB EA ;开串口中断LOOP: SJMP DISPLAYSJMP LOOPINTERUPUT:CLR RI ;接收中断标志清零MOV A,SBUF ;读取接收数据MOV C,PJNC LPO ;进位为零则判断接收未结束将数据;送入86H,接收结束则中断返回JNB RB8,TEMP ;进位为1判断接收未结束中断返回MOV R0,A ;接收结束则将数据送入86HRETI ;中断返回LPO: JB RB8,TEMPMOV R0 ,ATEMP: RETIDISPLAY::MOV A,R0 ;显示部分CLR P1.4 ;片选SETB P1.3LCALL DISPLCALL DELAYCLR P1.3SETB P1.4LCALL DISPLCALLDELAYCLR CRETDISP: RRC AMOV P1.0,CRRC AMOV P1.6 ,CRRC AMOV P1.1,CRETDELAY: MOV R7,#0AH ;延时DEL: MOV R6,#0FFHDJNZ R6,$DJNZDJNZ R7,DELRETEND3.5实验步骤1检测元件好坏,根据原理图查找芯片的有关资料;2综合查找的相关资料以及实验原理图绘制RFID实验系统的的线路图3根据线路图焊接电路板.;4测量电路各静态工作点;5完成程序设计、接通电路,并进行调试检测电路是否正常;6设计外观;7封装。
3.6电路调试过程3.6.1阅读器部分1.测试稳压电源模块将7805的1引脚接+12V直流电源,在2引脚用万用表测试其输出电压。
2.载波信号测试(输出信号的频率应为13.56MHz,输出信号的幅度应为3V左右)①1引脚波形图②13引脚波形图③12引脚波形图3.高频功率放大器①C点波形调试将C点接入示波器,调节RP2使C点波形最大(信号幅度应为20V~30V)。
下图为C点波形图②阅读器线圈波形调试,C点波形最大时将阅读器线圈的正极接入示波器,调整可调电容C9,使该点信号幅度达到最大(信号幅度应为55VP-P~80VP-P,且波形很好)。
下图为阅读器线圈输出波形图4.初始显示将阅读器程序烧入单片机后数码管显示正常为“00”3.6.2应答器部分1.应答器耦合信号的检测将万用表接在应答器天线L4耦合信号输入端,检测该点的信号电压,将应答器天线L4靠近阅读器天线线圈L2,加电后观察信号幅度。
(该点信号幅度应为10VP-P~15VP-P)实际测量时该点电压为15V。
2.芯片供电电路的检测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10V档分别测量LS7805的1端整流输入和3端稳压输出电压值,(整流输入电压应为5~7V, 稳压输出电压应为3.5~5V)实际测量整流输入电压为5V, 稳压输出电压应为3.5V3.编码脉冲信号的检测:用数字存储示波器检测单片机输出的编码脉冲信号(该点信号幅度应为1V 左右)。
实际幅度为1.2V。
单片机3引脚输出波形如下图所示4.ASK调制信号的检测用数字存储示波器测量应答器天线上ASK调制信号,调整应答器天线L4与阅读器天线线圈L2的相对位置,观察ASK调制信号(该信号幅度应为10VP-P~15V。
)实际波形幅度为15V。
应答器线圈调制信号波形如下图所示5.检波输入信号的检测用数字存储示波器测量检波管D1的正极,观察ASK调制信号(信号幅度应为10VP-P左右)。
实际波形幅度很小,导致无法得到检波输出信号。
(实验进行到此)。
3.7调试电路遇到的问题1.最初检测阅读器线圈时,波形已能达到预期状况,但一段时间后波形出现变化,与预期状况不符。
调节可调电容C9波形仍未正常。
通过对前级电路的测试发现74HC04芯片烧毁,芯片不能正常工作,导致高频载波电路瘫痪,无法产生正常载波信号。
调整方法:更换芯片,在下面的测试中注意及时切断电源,保证芯片正常工作。
2.应答器感应线圈电压达不到预期效果,电压值过小。
查找过程:①更换7058,将其换为LS7058,电压值仍然偏小;②调整线圈匝数,电压值略有升高,但仍不满足系统要求;③切断应答器线圈与稳压电源的连线,电压值仍然偏低;④将应答器线圈与稳压电源的连线重新焊接好,取下单片机,切断放大器T4与线圈连线,电压值达到预期效果,说明负载中的单片机或放大器出现问题;⑤焊接好T4与线圈连线,继续测量线圈电压,电压值下降,说明电路中放大器T4出现问题;调整:将原来的放大器拆下,重新焊接一测试通过的放大器,测试感应电压电压,电压值达到实验要求。
单片机正常工作,调制信号也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