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六中2014冲刺高考最后1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六中2014冲刺高考最后1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2012年的圣诞节,成千上万的美国家庭打开报箱,都看到一封灰色的“讣告”:在一张俯拍自空中的黑白照片上,一幢Art Deco风格的摩天大楼,从纽约曼哈顿的街区耸起,宛如一座墓碑。
照片中央一行大字标题:#LAST PRINT ISSUE(最后一期印刷版)。
这就是美国第二大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印刷版最后一期的封面。
那墓碑般的大楼,是2010年和杂志本身一同被收购的前《新闻周刊》大厦。
②由此,杂志业多年偶像之一的《新闻周刊》,已经变得不可以被称作杂志了。
到2012年年底,它已转变成为一家网站,一个移动应用平台,一家会议公司,但却不再是印在纸上的一个图文集合。
塞迪称,走向数字化最终“解放”了杂志,它原有的品牌被印刷版的“形式”和“经济学”所束缚了。
这准确道出了印刷媒体今天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报纸和杂志的成本结构完全不具备合理性。
③出产一份报纸是昂贵的。
数据显示,美国报纸平均下来,管理成本占14%,纸张16%,印刷20%,发行9%,广告开销14%,最后留给内容生产的只有27%。
可以看到,近一半的报纸运营费用被用在物理生产过程中,而不是编采活动上。
当读者越来越多地在网上获取新闻,印刷出来的报纸注定会变得较为昂贵,成为一种利基产品,甚或是一种奢侈品。
④当然,报纸步入黄昏还有其他的原因。
比如,读者群的日渐匮乏。
报纸要想继续存在,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读者支撑。
然而,由于人们注意力的转移,以及年轻人未能发展出一种新闻阅读习惯,报纸的读者在不断萎缩。
游戏、社交媒体、明星文化都在和报纸争夺注意力,NPR的首席执行官加里·奈尔甚至极而言之:30岁以下的人不读报,即使他们的年龄增长,也不会读。
⑤另外,报纸的商业模式日暮途穷。
平面广告不断下滑,虽说数字广告正在缓慢地弥补这个缺口,但数字广告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平面广告下降的速度。
结果是,所有报纸都面临大幅度的成本削减,因此牺牲的是新闻采编的力量。
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媒体到处扩散:博客、网络报纸、搜索引擎、新闻集聚服务和社交媒体,导致了内容生产和复制的便利;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报纸订阅和广告的下降,而这反过来,又使得即使最严肃的报纸也只能生产少量的原创内容。
⑦这正是格雷厄姆家族忍痛割弃他们已拥有四代的《华盛顿邮报》的原因。
他们面对报业转型的惊涛骇浪无能为力,因为这样的转型要求的不仅仅是止跌补损、保持盈利,还需要投资未来。
对未来的投资也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报纸的社会意义问题。
所以《华盛顿邮报》的掌门人唐·格雷厄姆坦率承认,即使不出售,这份报纸也能生存一阵子,但是“我们想要的不只是活下来”。
(选自胡泳《报纸的未来》)
1.联系上下文,对②段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报纸杂志选择数字化的形式,极大地拓展了报道的内容。
B.传统报纸杂志因生产制作成本所占比例偏大,难以为继。
C.印刷媒体今天陷入困境的原因是经济压力大,入不敷出。
D.数字化报纸会缩减成本,也会增加编采活动的资金投入。
2.下面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由《新闻周刊》最后一期印刷版说起,认为如果成本结构合理,传统的报纸就能生存更长时间。
B.④⑤⑥段紧承③段,分别从读者群、商业模式、互联网方面,继续分析传统报业日渐委顿的根本原因。
C.文章开头写圣诞节《新闻周刊》被收购,结尾写格雷厄姆家族忍痛割弃《华盛顿邮报》,形成首尾呼应。
D.①②段提出传统报业生存问题,③~⑥段分析具体原因,⑦段总结,得出观点。
总体上属于总分总结构。
3.⑦段中唐·格雷厄姆说:“我们想要的不只是活下来。
”请简要阐述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
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
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苏轼《李君山房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宣子适鲁适:去往
B.季札聘于上国聘:聘任
C.然学者益以苟简苟:草率
D.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足“满足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有悦于人之耳目其皆出于此乎
B.拾其余弃以自补问征夫以前路
C.既已涉其流吾其还也
D.盖将老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在本文中,作者认为既能满足适用,又能让人看着心情愉快,并可以持续使用而不损毁的,只有书籍。
B.②段主要继续因为古人求书艰难,所以读书都十分刻苦,因而能成就非凡,超越当今的学生科举之士。
C.③段交代李氏山房的来历和藏书于此的目的,进而印证①段的观点,并赞美了李公择的“道德文章”。
D.④段交代作者希望读书终老的志趣,并说明作本记的缘起是友人所求和勉励当今学子珍惜读书机会。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译文:
(2)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
译文:
(3)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分)
秋暮寄友人
贾岛
寥落关河暮,霜风树叶低。
远天垂地外,寒日下峰西。
有志烟霞切,无家岁月迷。
清宵话白阁,已负十年栖。
8.对本诗的有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柳永《八声甘州》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一句,与此诗首联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颈联写自己虽有心吟赏烟霞,过着萧散自在的生活,但漂泊流离的现实生活,却让内心迷惘。
C.诗歌紧扣题意,前四句重在写景,表现“秋暮”特征;后四句意在抒情,体现于友人的情谊。
D.本诗体现“岛瘦”的艺术风格,意象清癯,意境缺乏杜诗的磅礴大气,语言平实,明白如话。
9.周汝昌先生认为“远天垂地外”是本诗“最奇的一句”,请作具体分析。
(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分)
甲: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①,②。
③,④。
⑤,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乙:①,任重而道远。
(《论语》)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贾谊《过秦论》)
③开琼筵以坐花,。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④,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⑤,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其二)》)
⑥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岁月深处,大地上的房子开过花
冯文柯
岁月深处,大地上的房子开过花。
公路从两排高矮无序的房子中间穿过。
同伴告诉我,过了镇街,靠右拐,快要到了。
雨还在下,镇子是湿的。
抬头看天,粉末一样的东西飘到脸上。
我不知道自己一直在想我们要去的那个村庄。
等我弄明白时,却无论如何想像不出它应该是什么样子。
其实,这个村庄在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对我来说都不重要。
许多村庄在我的回忆中已经失落了,包括对我极其重要的村庄,比如我故乡的小村庄。
多少年来,我在想像中再现它,再现它极其细微的部分,再现它朴实美好的一切。
我在想像中依靠它来应对冬天的严寒,从它那里得到亲切和爱的感觉。
一切都在变,现在,那个村庄变得连一口新鲜空气也没有了,我的心灵因此而疼痛。
可是,我们要去的村庄或许是不一样的,是一般中的个别,至少它不会再给我痛的感觉,因为我只是过客,一个过客而已。
长长的镇街过去,拐弯,小镇没有跟来,镇街上的电器商店、农药商店没有跟来。
它们是不会自己拐弯的,我回了一次头,看见小镇落在了身后。
天空这时一下子伸展开来,远处,三条抛物线自然交合,固定出清晰又朦胧的圆滑山影;近处,两个三角形树冠在高于山影的地方红着黄着,引人注目。
小路两边,是大片大片的橘子树,我们在橘园中行走。
进入我们要去的村子,一切都静悄悄的。
这种静是青灰色的,散发出幽幽气息,像炊烟,又像雾气,有来自民间的暖意,又有源于时间深处岁月之外的冷漠。
我们在村子里遇见一位姓徐的中年人,他说自己刚刚忙着安顿橘儿,安顿完了,在村子里转转。
橘儿,你听,是橘儿而不是橘子,就像叫儿叫女一样。
同伴说,我们想看一看村子,这里与别的村子不一样。
是不一样,走了几条小巷,随处可见被废弃的古老房子。
据说是明清时的建筑,房主盖了新房,这些老房空下来,很快要拆掉了。
我的同伴向姓徐的中年人打听这些房子的历史,我独自到一个业已废弃的院落里去,在那里站了很久。
古老的房子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门上,窗上,都镂空雕花,图案繁复美丽。
可惜,没有人住,它们显得疲惫而又苍老。
天空仍然飘着看不见的雨。
院落一角,短墙低矮,顶部摆着一串有花饰的半圆瓦。
这该是房脊上的抱瓦吧,一片瓦上一朵花,花瓣茎叶棱角分明。
在房子的最高处,花儿给谁看?青灰色的瓦,花儿没有着色,人是分辨不出的。
给天看?给天上的云和鸟看?风从那些花旁经过,雨、雪、日光、月光和三百多年的灰尘都曾经在花瓣上落脚。
古老的房子曾经是人在大地上的居所。
并不高穴堂皇的居所内部,有过幸福,有过温情,也有过苦难。
生活是平庸的,世俗的,但平庸和世俗没有使人忘却尊严。
田野上的人们在古老的房子里生儿育女,生老病死,在形而下的低处劳作,把形而上的东西则安置在房子的最高处。
离开橘园里的村庄时,我带走了一页抱瓦。
此刻,屋外阳光流动,稠稠的阳光在我面前积了厚厚的一层。
我看着抱瓦被阳光照亮的部分,看着抱瓦上深刻的花儿,我觉得自己又一次穿过镇街,在两个三角形树冠后面的小村庄里游荡。
那些古老的房子,在我面前就是一朵尚未凋谢的花儿。
(选自《散文》)
11.结合全文,请概括作者的行踪和相应的感情变化。
(6分)
答:
12.稳中画线句中的“形而下”“形而上”分别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5分)答:
13.文中先写下雨后写阳光,请分析这几处描写有何作用。
(6分)
答:
14.文章最后一句:“那些古老的房子,在我面前就是一朵尚未凋谢的花儿。
”请结合全文,探究“花儿”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