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几何相位分析的Nb-Si{001}界面应变研究

合集下载

SiC(001)表面重构与多型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SiC(001)表面重构与多型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SiC(001)表面重构与多型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SiC(001)表面重构与多型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SiC作为一种半导体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如高温、高压和高电子迁移率等,
在电子器件和能源器件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而SiC晶体结构多样,其中SiC的多形体包括beta-SiC、alpha-SiC和3C-SiC,而SiC表面结构的变化则在研究SiC的表面功能化、催化及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因此,本研究将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SiC(001)表面的重构及其对多形体的影响,旨在深入挖掘SiC的表面结构对材料性能和应用的作用机制,为SiC相关器件的设计和制备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和方法:
1.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SiC(001)表面的不同重构模型和多形体的结构参数和电子性质的变化。

2.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不同表面重构和多形体的成因和影响机制。

3.基于得到的结果,探讨表面重构和多形体对SiC功能材料的应用潜力。

研究计划:
第一年:研究SiC(001)表面的重构模型及其对多形体的影响,完成计算程序的开发和验证,并撰写论文。

第二年:深入探索不同表面重构的成因和影响机制,对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年:探究表面重构和多形体对SiC功能材料的应用潜力,撰写完整的研究成果报告,并进行论文投稿。

预期成果和贡献:
本研究将系统性地研究SiC(001)表面的重构现象和多形体的形成机制,揭示SiC
表面结构对材料性能和应用的作用机制,为SiC相关器件的设计和制备提供科学依据,有望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Nb3Sn超导股线应变特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的开题报告

Nb3Sn超导股线应变特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的开题报告

Nb3Sn超导股线应变特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Nb3Sn合金是一种高温超导材料,其超导临界温度高达18K,以及在高磁场下的超导性能具有很好的优势,是目前制备高场高温超导股线的主要材料之一。

由于该合金对应变敏感,故应力状态的控制对Nb3Sn 高温超导器件的性能影响较大。

因此,对Nb3Sn超导股线进行应变特性测试以及应变状态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设计拟建立起一套高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可控性较强的Nb3Sn超导股线应变特性测试系统,为Nb3Sn超导股线材料的研究和研发提供一定的帮助。

同时,该测试系统也可以为高温超导器件的优化设计等提供支持和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设计主要研究内容为设计和分析Nb3Sn超导股线应变特性测试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1. 设计测试系统框架和硬件选型:根据测试需求和要求,设计出测试系统的整体框架,并结合系统特点和测试要求进行硬件选型。

2. 搭建测试系统软件平台:基于数据采集和控制的需求,设计并开发出测试系统的软件平台,使测试数据整合、统计、分析及展示。

3. 验证测试系统可行性:验收测试系统的设计符合测试的基本要求并可以有效地进行测试,同时测试结果稳定可靠且准确性符合要求。

本设计的主要目标为:1. 设计出高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可控性较强的Nb3Sn超导股线应变特性测试系统。

2. 建立测试系统软件平台,使测试数据整合、统计、分析及展示。

3. 验证测试系统的可行性,使测试结果稳定可靠且准确性符合要求。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设计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文献调研:收集相关领域的文献和资料,了解Nb3Sn超导股线应变特性测试系统的相关技术、测试方法和系统规划等,为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2. 系统设计:设计测试系统的整体框架和硬件选型,确定测试系统所需要的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控制系统的规格及型号。

3. 软件开发:根据测试需求和测试系统的硬件选型,设计并开发测试系统的软件平台,使测试数据整合、统计、分析及展示。

2013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名单(新教师类)

2013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名单(新教师类)

序 号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课题编号 20134301120003 20134402120007 20134407120001 20136101120017 20136501120001 20130002120014 20130032120035 20130041120009 20130072120058 20130074120020 20130092120021 20130092120039 20130101120174 20130101120175 20130143120005 20130191120015 20130201120031
2013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名单(新教师类)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课题编号 20130001120008 20130003120008 20130006120011 20130009120016 20130031120001 20130031120004 20130032120072 20130032120073 20130032120077 20130071120025 20130071120026 20130072120008 20130074120021 20130076120001 20130076120002 20130076120007 20130076120008 20130092120030 20130121120042 20130132120022 20130141120035 课题名称 Gopakumar-Vafa不变量与节点多项式 球面中极小子流形的谱及相关问题研究 几类非线性模型的分岔及稳定性 复杂系统的信息交互及其在脑电波中的应用 B细胞表位相关若干数学问题研究 丛代数典范基与箭图表示 关于参数依赖于解的轨道的带双边反射的随 机偏微分方程的Malliavin分析 素变数的二次型与Linnik方差法 Sigma_k Yamabe方程解的多重性 微分几何中的若干分析问题 微分动力系统测度的Lyapunov指数、维数探 索 非线性双曲系统的控制与优化 图的圈划分问题的研究 Hochschild 上同调的 Gerstenhaber 李代 数结构的计算与应用 Rapoport-Zink空间的连通分支和不可约分 支 变额年金定价、对冲及其统计分析 保险精算和行为金融中的风险控制问题研究 具有切换有向通信拓扑的高阶多自主体系统 一致性控制及应用 Teichmüller测地流:代数几何在动力系统中 的应用 带脉冲噪声图像复原问题的数值算法及应用 研究 导出等价及其应用 申请学校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东南大学 厦门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 申请人 郭帅 彦文娇 储继迅 林艾静 高建召 丁明 杨雪 刘志新 郑有泉 王志张 田学廷 尚培培 朱焱 周国栋 陈苗芬 钱林义 毕俊娜 温广辉 于飞 曾雪迎 陈一萍 学科组名称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课题类型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资助额度 (万元)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合金化对NbSi系金属间化合物性能的影响

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合金化对NbSi系金属间化合物性能的影响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合金化对Nb-Si 系金属间化合物性能的影响楚晓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年3 月工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合金化对Nb-Si 系金属间化合物性能的影响硕士研究生:楚晓晨**:***申请学位级别:工学硕士学科、专业:材料学所在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答辩日期:2015 年 3 月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Effect of Alloying on the Property of Nb-Si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by FirstPrinciples StudyCandidate:Chu Xiaochen Supervisor:Yu Zemin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 or: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Materials Science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rch, 2015University: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合金化对Nb-Si 系金属间化合物性能的影响》,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据本人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合金化对Nb-Si 系金属间化合物性能的影响》系本人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

极性表面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及其在sic(001)(2×1)表面中的应用

极性表面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及其在sic(001)(2×1)表面中的应用
我们采用缀加平面波加局域轨道(APW+lo)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 β-SiC(001)-(2×1) 表面的原子及电子结构。由于该表面是极性面,因此我们采用 H 原子饱和的层晶模型模拟 真实表面,共取 14 个原子层,间隙区的厚度取为 1.2nm。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先计算 β-SiC(001)-(1×1)的表面,并且采用少的原子层。这样计算量比较小,我们可以由此摸清一 些计算的参数。我们先用 7 个原子层的模型,用 H 原子钝化。所谓钝化是指用 H 原子将层 晶的一个 C 面饱和。我们让 H 原子自由驰豫,直到达到一个稳定的结构。这样,我们再保 持 H 端面原子位置不变,逐渐增加原子的层数,直至 H 原子在间隙态中所占的比例为零。
r K LM
K
VLM
(rr)YLM
(rˆ)
rr ∈ I rv ∈ Sα
式中势函数没有球形近似。其中G为倒格子矢K的截断参数,L为MT球内角动量l的截断,这两
个参数决定了全势质量的好坏。芯电子用原子波函数表述,利用势函数的球谐部分进行完全
相 对 论 ( fully relativistically ) 的 求 解 ; 价 电 子 进 行 标 量 相 对 论 (scalar
H 原子饱和。这样在两个表面之间就不会产生一个极化场,从而使体内的势场梯度尽量的小。
图 2 说明了这一方法。左边是钝化的层晶模型示意图,其中 A 表面是我们研究的表面,可
以自由驰豫,B 表面则被 H 原子钝化。中间区域是体内区域,能够模拟真实体内的情况。
右边是这样一个层晶模型的势场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 H 钝化之后,体内的势场梯度明显
Φ lo lm
= [ Almu(r, E1,l ) +
Blmu&l (r, E1,l )Ylm (rˆ)

Ag/(001)Si扭转界面能的各向异性分析

Ag/(001)Si扭转界面能的各向异性分析
面 , 优 扭 转 角 为 为 8 1 。 择 . 6.
关键词 : Ag S 界 面 ; 面能 ; 转 角 ; /i 界 扭 改进嵌入 原子 法 中图号 : 04 4 1 8 . 文献标 识码 : A
薄膜 中的晶粒 生长 除 像整 体 材料 中 的晶粒 生 长一样 考虑 晶界 能外 , 需 要考 虑 应变 能 [ 、 面 还 1表 ]
E ma : ih n @ su xt . d . n - i xn o g t . j e u c . l u
维普资讯
第 3期
辛 红等 : / O 1S 扭转界面能的各向异性 分析 Ag ( 0 ) i
密度 , 最近邻 原子 间距 . R是 假设 曰 ( R)已知 ,2 () 式重新 整理后 即可得 到 i 类原子 间 的相互作 用势
面的界 面能.
日 ( 一 F( ( )z) R) R / +等 ( ) () 。 R 2

其 中 - ( 是 参考结 构 中 i R) o 原子 位置处 的背景 电子
* 收 稿 日期 :0 70 —6 2 0 —41

作者简介 : 辛红( 9 9)女, 1 7一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助教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 方向为膜基界面问题 的研究
能.
织构[ 薄膜 的屈 服强 度 [ 膜 一 结 合 强度 [ 等. 、 引、 基 ]
因此对表 面 和界面 的结 构 及性 能 的研 究 一 直是 物 理学 与材料科 学研究 领域 的一个 热点 . 已发 展 了 现
在 ME AM 方法 中嵌入 能 F ( 为[ ) 1 :
( 1) /O 1S 扭 转 界 面 的界 面 能 , 果表 明 : 面能 按 照 ( 1) /0 1 S,(0 ) / 11Ag (0 )i 结 界 11 Ag (0 ) i 0 1 Ag

用界面单元法分析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

用界面单元法分析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

用界面单元法分析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
叶碧泉;羿旭明;靳胜勇;梁芝茹
【期刊名称】《应用数学和力学》
【年(卷),期】1996(17)4
【摘要】本文利用界面单元的固有特性,将其用来模拟复合材料中纤维与基体之
间的界面特征,计算了一个沿X轴方向纤维周期排列的单尾板,在横向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问题.给出了三相(纤维、基体和界面)特性各种配比时应力分布等高线图以及通过界面时径向应力σr的变化情况,反映了界面特性对应力分布的影响.【总页数】6页(P343-348)
【关键词】复合材料力学;界面;界面单元法;力学性能
【作者】叶碧泉;羿旭明;靳胜勇;梁芝茹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数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30.1
【相关文献】
1.基于纳米压痕法的民机复合材料胶接维修界面微区力学性能研究 [J], 杨文锋;赖跃;李绍龙;孙婷;刘畅;
2.内聚力界面单元与复合材料的界面损伤分析 [J], 周储伟;杨卫;方岱宁
3.粉末冶金法炭纤维/Mg复合材料的界面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J], 任富忠;高家诚;李伟;张敏;谭尊
4.多重双尺度法在含界面层纳米碳管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中的应用 [J], 朱文亮;罗冬梅;谢永东
5.粘结界面层属性对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J], 黄君; 吴宇; 黄立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性原理研究应变Si111Si1xGx能带结构

第一性原理研究应变Si111Si1xGx能带结构

9期
宋建军等 : 第一性原理研究应变 SiΠ(111) Si12x Ge x 能带结构
5921
变了空穴有效质量的大小.
图 8 应变 SiΠ(111) Si12x Ge x 在Γ点处价带带边和亚带边之间劈 裂能与 Ge 组分的拟合函数关系
图 10 应变 SiΠ(111) Si12x Ge x (0 ≤x ≤014) 导带底能带图 (箭头指 向从 0 到 014 ,步长 011)
关键词 : 应变硅 , 能带结构 , 第一性原理 PACC : 7360F , 7125C , 7115M
11 引 言
利用应变 Si 提高载流子迁移率是当前 Si CMOS 技术发展的重点 ,已经成为研究设计高速Π高性能小 尺寸 CMOS 器件与电路的首选方案[1 —3] . 而其能带 结构是深入研究应变 Si 材料基本属性 ,设计高速Π 高性能 CMOS 器件与电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 意义 重大[4] .
建立了相应的能带结构模型 ,其结果与 KP 理论计 算结果一致. 并获得了有实用价值的相关结论 ,可 为张应变 Si CMOS 器件与电路的研究与设计提供理 论参考. 应变 Si 的能带结构与弛豫 Si12x Ge x 的 Ge 组分相关 ,因此只要将其转换成相应的应变强度 ,文 中所建立的模型即可适用于其他应力引入方法产生 的应变.
图 9 应变 SiΠ(111) Si12x Ge x 禁带宽度随 Ge 组分的变化关系
比较图. 由图可见 ,导带带边能量极值 k 矢位置和 极值附近可由电子有效质量描述的能带形状在应变 条件下的曲率几乎一致 ;价带极大值附近可由空穴 有效质量描述的能带形状斜率随着 x 有规律地变 化 ,但变化不大. 因此 ,应变几乎没有改变电子有效 质量的大小 ;沿 [ 100 ]方向空穴有效质量随着 Ge 组 分的增加而变小 ,但变化不大. 这主要是由于 Ge 组 分不大时 ,外延层应变较小. 导带底能谷对应 k 矢 的邻域内 ,形变势场可以看作常数 ,不随 k 矢变化. 因此 ,应力作用下 ,能谷附件各点位移是一样的. 此 外 ,导带底的简并是 k 矢的简并 ,不是 k 矢的简并. 因此 ,对于每个 k 矢极值态 ,由于不存在能量很靠 近的其他态 ,所以耦合不显著 ,可以忽略. 这就解释 了导带底能谷附近能带形状在应力作用下能够保持 的物理现象. 相对于导带底的情况 ,虽然在布里渊 区中心附近的形变势场也可以看作不随 k 矢变化 的常量 ,但是价带顶存在的 k 矢简并态之间的耦合 作用显著 ,导致价带顶能带形状发生了变化 ,进而改

Si(100)衬底上部分弛豫外延薄层Ge膜的应变研究

Si(100)衬底上部分弛豫外延薄层Ge膜的应变研究

Si(100)衬底上部分弛豫外延薄层Ge膜的应变研究
裴成文;秦捷;刘晓晗;胡冬枝;张翔九;黄大鸣;蒋最敏
【期刊名称】《半导体学报:英文版》
【年(卷),期】1999(20)7
【摘要】利用表面活化剂Sb在Si(100)衬底上分子束外延生长了不同厚度的Ge膜,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测量表明Ge膜为部分应变膜,其应变随厚度增大而减小.相应的喇曼光谱中的Ge-Ge振动峰位随应变不同而变化,与应变的关系和文献上认为的线性关系在较大应变处有很大的偏离,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总页数】5页(P554-558)
【关键词】硅;外延生长;锗;实验
【作者】裴成文;秦捷;刘晓晗;胡冬枝;张翔九;黄大鸣;蒋最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304.054;TN304.11
【相关文献】
1.SIMOX上分子束外延生长Si/Ge0.5Si0.5应变层超晶格的TEM研究 [J], 倪如山;朱文化;林成鲁
2.Si_(83)Ge_(17)/Si压应变衬底上HfAlO_x栅介质薄膜微结构、界面反应和介电性能研究 [J], 张守英;周广东;刘志江;邱晓燕;
3.Mg_2Si薄膜在Si(100)衬底上的外延生长研究 [J], 钟建伟;余志强;张昌华;杨庆
4.直流等离子体CVD法在Si(100)衬底上局部定向核化及外延生长金刚石膜 [J], 王万录;廖克俊;高锦英;刘爱民
5.热丝CVD法在单晶硅衬底上低温外延生长Si和Ge薄膜的研究 [J], 黄海宾;沈鸿烈;唐正霞;吴天如;张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变Si(1-x)Gex(001)空穴有效质量各向异性

应变Si(1-x)Gex(001)空穴有效质量各向异性
fr t v l n e b nd i l e t h e oft e o is a e c a s cos o t e on he s c nd,S he t a ii a on e to he v nd l O t r d ton lc c p f“ a y a i ght h e s me n n e s ol ”i a i gls .Theho e e f c i em a splysa sgn fc n o e i h l o lt nh nc — l fe tv s a i iia tr l n t e ho em biiy e a e mc . The r s ls a s pl a ua e e e e e t t i v s i to n he Sib s d s r i d nt e u t c n up y v l bl r { r nc s o he n e tga i n i t — a e t ane pM OS de i e nh n e n d t e c nd to ha e sg e a e o s r s n re a i n. v c s e a c me tan h o uc i n c nn 1de i n r l t d t t e s a d o int to Ke r :s r i d Si G y wo ds t a ne e ;v l nc nd;h l f e tv s a e e ba o e e f c i e ma s
s c n ae c a di tan d S 1 x ( 0 ) i n h tt eh l s to i fe tv s f h e o d v ln eb n n sr i e i Ge / 0 1 S dt a h oeio r pcefciema so e - a t

3层材料层合梁纯弯曲实验测试与分析

3层材料层合梁纯弯曲实验测试与分析

ISSN1006-7167CN31-1707/TRESEARCHANDEXPLORATIONINLABORATORY第39卷第4期 Vol.39No.42020年4月Apr.2020 3层材料层合梁纯弯曲实验测试与分析蒋 泉, 任良琨, 丁华建(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摘 要:基于平面假设,对纯弯曲条件下3层材料组成的层合梁的纯弯曲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应用电测技术对2组不同材料组成的层合梁分别进行了测试。

通过对测试点应变的理论值和实际实验测试值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实验方法和理论解的正确性。

对层合梁的实验测试和理论分析不仅适用于实际工程研究,同时也可作为材料力学中纯弯曲实验的扩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心轴和复合材料概念的认识,具有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层合梁;纯弯曲;弯曲正应力;实验测试中图分类号:O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67(2020)04-0033-04PureBendingExperimentsMeasurementandAnalysisontheThree layerLaminatedBeamsJIANGQuan, RENLiangkun, DINGHuajian(SchoolofTransportationandCivilEngineering,NantongUniversity,Nantong226019,Jiangsu,China)Abstract:Theanalyticalsolutionsandexperimentsonpurebendingproblemsofthree layerlaminatedbeamsarepresented,andcomparedwithtwogroupsoftesting.Itisconcludedthattheresultsoftheexperimentalresultsandtheoreticalcalculationforthestrainonthetestpointareproperlyconsistent.Theresultscannotonlybeusedintheengineeringfields,butalsobeusedasanextensionofpurebendingexperimentinmaterialmechanics.Itcanbeavaluableworkthatmakefurtherresearchontheneutralaxisandcompositeforstudents.Keywords:laminatedbeam;purebending;bendingstress;experimentaltesting收稿日期:2019 08 16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8KJB130004)作者简介:蒋 泉(1974-),男,江苏南通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本构、失效分析及材料力学实验。

一种预测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的新方法

一种预测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的新方法
摘要 界 面 在 颗 粒 增 强 复 合 材 料 中 起 到 传 递 载 荷 的 关 键 作 用 ,界面性能对复合材料整体力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然 而 由 于 复 合 材 料 内 部 结 构 较 为 复 杂 ,颗 粒 与 基 体 间 的 界 面 强 度 和 界 面 断 裂 钿 性 难 以 确 定 ,尤其是法向与切向 界面强度的分别预测缺乏有效方法.本文以氧化锆颗粒增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提 出一种预测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的新方法.首先,实 验 获 得 纯PDM S基体材料及单颗粒填充PDMS 试样的单轴拉伸应力-应变曲线,标 定 出 PDMS基体材料的单轴拉伸超弹性本构关系;其次,建立与单颗粒填充 试 样 一 致 的 有 限 元 模 型 ,选 择 特 定 的 黏 结 区 模 型 描 述 界 面 力 学 行 为 ,通 过 样 品 不 同 阶 段 拉 伸 力 学 响 应 的 实 验 与 数 值 结 果 对 比 ,分 别 给 出 颗 粒 与 基 体 界 面 的 法 向 强 度 、切 向 强 度 及 界 面 断 裂 钿 性 ;进 一 步 应 用 标 定 的 界 面 力 学 参数,开展不同尺寸及不同数目颗粒填充试样的实验与数值结果比较,验证界面性能预测结果的合理性. 本文提 出 的 界 面 力 学 性 能 预 测 方 法 简 便 、易 操 作 、精 度 高 ,对 定 量 预 测 颗 粒 增 强 复 合 材 料 的 力 学 性 能 具 有 一 定 帮 助 ,亦 对定量预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 颗 粒 增 强 复 合 材 料 ,界面强度,界面断裂韧性,拉伸实验,有限元
Key words particle-reinforced composites,interfacial strength,interfacial fracture toughness,tensile test,finite element

Nb_(3)Sn复合超导体中复杂形貌晶粒及晶界的力学变形分析

Nb_(3)Sn复合超导体中复杂形貌晶粒及晶界的力学变形分析
第38卷 第 3 期 2021年 6 月
应用力
学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文 章 编 号 : 1000-4939(2021)03-1062-09
Vol.38 N o .3 Jun.2021
Nb3S n 复合超导体中复杂形貌晶粒及晶界的 力学变形分析
乔力杨嘉超石震天张鑫
首 先 ,通过开源建模软件N e p e r 内 部 的 Voronoi 算法可以生成所需的各种多晶体材料模型,利用其 中 的 多 尺度划分的方法[231和坐标信息生成主模型 的三个区域,即 中 心 N b 芯区域、N b 3S n 柱状晶层 和 N b 3S n 等轴晶层。其次,生成的晶粒大小需要和 实 际 晶 体 形 貌 保 持 一 致 ,利 用 坐 标 导 入 对 三 个 区 域 进 行 晶 粒 填 充 。根 据 真 实 的 晶 体 结 构 以 及 晶 粒 形 状 数 据 控 制 N b 3S n 层晶粒深度在0.15叫1左 右 ,N b 芯区域的平均直径在0.675n m 左 右 。最后, 提取生成模型的几何信息,利 用 P y t h o n 语言导入 A b a q u s 软件中生成复杂的晶体结构模型,并通过 H y p e r M e s h 软件对模型细致化划分网格。
修 回 日 期 :2 0 2 1 - 0 4 - 1 9
第3 期
乔力,等:Nb3S n 复合超导体中复杂形貌晶粒及晶界的力学变形分析
1063
大量应用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中。 N b 3S n 超导股线的实际运行环境较为复杂,其
中 周 边 环 境 温 度 为 4.2K , 运 行 电 流 密 度 为 2400A /m m 2, 同时施加的背景磁场强度为12节5-6]。 在这一极端运行环境下,需要承受电磁应力和温度 应力的联合作用。由 于 N b 3S n 复合超导体具有较高 的应变敏感性,即使较小的力学变形也会影响其超 导电性能发生退化,并且这种退化随着外部应变会 发生不可逆的转化,最 终 将 在 N b 3S n 超导体体内产 生塑性变形和断裂m 。N b 3S n 复合超导材料临界电 性能参数的弱化,可能会使磁体在应用时发生失超 现 象 。失 超 瞬 时 释 放 出 的 巨 大 磁 体 能 量 ,会导致超 导线圈局部温度过高被烧毁,并产生局部高电压击 穿 绝 缘 层 ,严 重 影 响 高 场 超 导 磁 体 的 安 全 运 转 。 N b 3S n 复合超导材料的力学研宄是超导磁体设计的 基 础 ,也 是 探 究 其 力 -电 磁 耦 合 行 为 起 源 的 基 础 。

基于同轴光子带隙晶体的应变传感器

基于同轴光子带隙晶体的应变传感器

基于同轴光子带隙晶体的应变传感器史鹏飞;高仁璟;刘书田【摘要】基于微波网络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变绝缘层的同轴光子带隙晶体应变传感器的设计方法.给出了同轴光子带隙晶体传感器的结构形式,推导了传感器带隙极值频率与晶体电长度之间的关系.根据给定监测频点设计了传感器的几何尺寸及材料参数,计算了传感器的S参数,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相吻合.分析了提高该传感器灵敏度和品质因数的方法,并搭建了实验测试平台.实验结果表明:当应变量由0 με提高至10 000 με时,极值频率由2.450 GHz移至2.432GHz,频移量为18 MHz,灵敏度为1.8 kHz/με.得到的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相吻合,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变绝缘层的同轴光子带隙晶体应变传感器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传感器可满足不同灵敏度需求下对应变的实时监测.【期刊名称】《光学精密工程》【年(卷),期】2015(023)004【总页数】9页(P956-964)【关键词】同轴光子带隙晶体;应变传感器;变绝缘层;特性阻抗【作者】史鹏飞;高仁璟;刘书田【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12.121 引言大型设备运行期间的结构疲劳和损伤程度、材料及结构特性等微小变化的实时准确监测,对保证设备的长期安全运转至关重要,因此研究与设计能够用于实时监测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传感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布拉格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的波长漂移特性,设计了用于结构状态监测的FBG 应变传感器[1-4]。

但FBG 传感器存在自身易碎且形变量偏小的缺点,在进行大应变监测中显得力不从心。

BaTiO3/SrTiO3超晶格界面应变驰豫的研究

BaTiO3/SrTiO3超晶格界面应变驰豫的研究

BaTiO3/SrTiO3超晶格界面应变驰豫的研究
崔树范;吕惠宾;等
【期刊名称】《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年报》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我们用全外反向掠入射衍射,研究了BaTiO3/SrTiO3(BTO/STO)超晶格(SLs)的界面应变和应变驰豫行为。

在总厚度超过临界厚度的情况下,应变驰豫机制依赖于SLs中的单层厚度。

当其小于临界厚度时,SLs整体驰豫;大于临界厚度时,SLs在其两组元界面上分层驰豫。

但SLs总水平应变量均随着单层厚度的减小而增大。

最小能量原理计算已支持上述结果。

【总页数】5页(P179-183)
【作者】崔树范;吕惠宾;等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及凝聚态物理中心,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中心光物理实验室,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223
【相关文献】
1.BaTiO3/SrTiO3超晶格的微结构研究 [J], 刘飞;郑冰;佟富强;高丽娟;于文学;郑伟涛
AlO3/BaTiO3超晶格薄膜界面结构分析 [J], 郝兰众;李燕;邓宏;刘云杰;姬洪
3.BaTiO3/SrTiO3超晶格界面结构与光电性能关系研究 [J], 崔树范;赵彤;等
4.外延应变和铁电极化双重调控LaMnO3/BaTiO3超晶格的磁性 [J], 陈东;余本海
5.Ge_xSi_(1-x)/Si应变层超晶格的横截面电镜样品中的弹性驰豫 [J], 段晓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实测应变的时域模态参与因子识别研究

基于实测应变的时域模态参与因子识别研究

基于实测应变的时域模态参与因子识别研究胡伟钢;刘志明;王曦;林浩博【摘要】T his paper proposed a time domain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structural vibration modal participation factor(M PF)based on optimized structural surface strain measurement point.Aiming at the vibration response test of complex structure with the excitation frequency being close to or higher than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structure,the method applied finite element modal analysis,selected the appropriate number of strain meas-urement points,and optimized the position and direction of the measurement point set in appropriate candidate test area by the D-optimal design bined with the modal strain matrix of optimized measurement point set,the least squares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MPFs,and then to obtain the strain response of the whol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odal superposition.The feasibility of this method was verified by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sweep test of a cantilever beam specimen.The modal participation factor estim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simulation of dynamic strain of a gear box housing of a high-speed train with 15% ampli-tude error.The maximum RMS estimation error is 3.66% when the total modal participation amount of the first three MPF is 98.9%.Therefore,the modal participation fact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gearbox housing is effective.%提出一种基于优化结构表面应变测点实现结构振动模态参与因子的时域识别方法,该方法针对激励频率接近或高于结构基频的复杂结构振动响应测试问题,通过有限元模态分析,选择合适的应变测点数,利用D优化设计理论在适宜测试候选区内优化最佳测点位置和方向,结合优化测点组的模态应变矩阵,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构振动模态参与因子,由模态叠加基本原理,得到结构整体应变响应.通过悬臂梁试件激振扫频试验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对高速列车某型齿轮箱箱体加15% 幅值误差的仿真动态应变进行模态参与因子估计,模态参与量总和为98.9% 的三阶模态参与因子估计的RM S误差最大为3.66%,箱体的模态参与因子识别效果较好.【期刊名称】《铁道学报》【年(卷),期】2018(040)002【总页数】7页(P45-51)【关键词】模态参与因子;D优化设计;时域识别法;齿轮箱箱体【作者】胡伟钢;刘志明;王曦;林浩博【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03结构疲劳强度决定了机械系统的正常运转及使用寿命,且关系到飞机、铁路列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运行安全,在结构强度设计和运营评估中,了解结构的整体应变分布场和关键位置结构响应是十分必要的[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几何相位分析的Nb-Si{001}界面应变研究李 旭, 任玲玲, 高思田, 周丽旗, 陶兴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纳米新材料计量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要:用高分辨电子显微成像和几何相位分析,研究不同溅射气压下制备的铌薄膜/硅基体的界面微观结构和应变状态。

结果表明:铌薄膜表面由花瓣状层片组织构成,层片组织随机分布,没有明显的特征取向;随着溅射气压的增大,层片尺寸随之增大,致密度减小,出现大量孔隙,铌薄膜和硅基体之间存在铌、硅元素的混合层;当溅射气压为0.65 Pa ,0.85 Pa 和1 Pa 时,硅基体中应变εxx 分别是–0.16%,–0.30%和 0.42%,εyy 分别是–1.23%,–0.31%和0.26%,溅射气压对硅基体的应变状态具有很大影响;硅基体的应变主要来自于界面混合层和铌薄膜的作用,混合层中铌原子和硅原子相互混杂,存在大量结构缺陷,产生本征应力,从而导致硅基体中产生应变。

关键词:高分辨成像;几何相位分析;铌薄膜;硅基体;混合层;应变doi :10.11868/j.issn.1005-5053.2016.000114中图分类号:TB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053(2018)02-0096-08铌(Nb )薄膜可应用于量子位器件和光子探测器,近年来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1-4]。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铌薄膜的孔隙、晶粒尺寸、厚度、力学性能、界面应力/应变等对铌薄膜器件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5-7]。

在铌薄膜-基体的微观结构中,界面应力-应变状态至关重要。

应力-应变会影响铌膜量子器件的超导转变温度和磁各向异性;应力-应变严重时会直接导致铌薄膜翘曲、起皱或脱落,最终导致元器件失效。

因此,铌薄膜-基体中的应力-应变,特别是微纳尺度的应力-应变,受到科研界的密切关注。

目前大尺寸薄膜-基体体系的应力-应变研究主要采用宏观尺度的X 射线衍射法和激光曲率法,这两种方法测量毫米-厘米尺寸范围内的应力平均值,不能对微纳尺寸范围内的点-线-面应力值进行充分测量。

同时,微纳尺度应力-应变的研究工作还不够充分和深入,基于高分辨电子显微成像和几何相位分析技术的纳米尺度薄膜-基体应变研究更是非常少[8-10]。

本工作借助高分辨电子显微成像(HREM )和几何相位分析技术(geometric phase analysis ,GPA ),研究不同溅射气压下制备的铌薄膜与硅基体的界面微观结构和应变状态;在此基础上,对应变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实验材料与方法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沉积系统(Kurt J Lesker CMS-A )和99.95%纯度的铌靶制备铌膜,所使用的溅射气体为99.99%的高纯氩气,沉积基体为Si{001}晶片,电阻率大于2000 Ω·cm ,循环水冷却使硅基体温度维持在20 ℃左右,硅基体与铌靶材之间的距离为11 cm 。

最初整个溅射系统的真空被抽到1.33×10–6Pa ,然后在0.65 Pa ,0.85 Pa 和1 Pa 的沉积气压下分别制备3种铌膜,沉积时间为350 s 。

3种沉积气压的设定,是基于前期晶面应变测量结果,即铌膜-基体的应变在0.6~1 Pa 范围内显著变化[11]。

用Leica TXP 磨抛机和Leica RES101离子减薄仪制备观察Nb/Si 界面的透射电镜样品。

用装配有Oxford X-Max 20 mm 2能谱仪的ZeissUltra 55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对铌膜的表面形貌和横截面成分进行分析。

用Zeiss Libra 200场发射透射电镜(TEM )对Nb-Si 界面进行高分辨成像,用HREM Research 公司的几何相位分析软件(GPA )对高分辨像进行应变计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图1是0.65 Pa ,0.85 Pa 和1 Pa 溅射气压下Si{001}上沉积的铌膜的表面形貌和横截面成分分布。

从图1中可以看出,铌薄膜表面由花瓣状层片组织构收稿日期:2016-06-22;修订日期:2016-11-08基金项目:国家质检总局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改造项目(2015NIM08)通讯作者:陶兴付(1982—),博士,副研究员,微纳力学测量研究,(E-mail )li-xu@ 。

2018 年第 38 卷航 空 材 料 学 报2018,Vol. 38第 2 期第 96 – 103 页JOURNAL OF AERONAUTICAL MATERIALSNo.2 pp.96 – 103成,层片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在100 nm 之内,层片组织随机分布,没有明显的特征取向。

随着溅射气压的增大,层片组织的尺寸随之增大,致密度减小,层片与层片之间出现大量的孔隙。

对铌膜表面进行微区(方框)成分分析,检测到C ,O ,Si ,Nb 四种元素,原子比约为28 : 3 : 50 : 19。

随着溅射气压的增大,C 元素含量轻微减小,O 元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小,Si 元素含量增加,Nb 元素含量减小。

对Nb-Si 界面进行线扫描分析,从铌薄膜表面到Nb-Si 界面,Nb 元素含量较高,Si 元素含量较低,而从界面到硅侧中的远处区域,Si 元素含量增加,Nb 元素含量减少。

不同溅射气压下,Nb 沉积原子获得的能量不同,到达基体后发生扩散、固溶的方式和深度不同,从而导致薄膜/基体界面元素分布不同。

为了研究Nb-Si 界面元素分布与界面区域应变之间的关系,使用装配有OMEGA 能量过滤器的场发射透射电镜,对Nb-Si 界面区域的元素进行电子能量谱成像分析。

图2是不同溅射气压下制备的Nb-Si{001}界面的透射电镜形貌和电子能量谱成像(ESI )。

溅射气压为0.65 Pa 时铌膜的厚度为244.71 nm ,显微组织由长条状晶粒构成,Si ,Nb ,O 三种元素的面分布如图2(a )右侧所示,在Si ,Nb 之间形成了一个宽约10 nm 的混合层,而在铌层中存在较多的O 元素,这是铌的氧化导致。

当溅射气压为0.85 Pa 时,铌膜的厚度为253.78 nm ,在Si 和Nb 之间存在一个宽约10 nm 的混合层,整个分析区域内O 元素极少。

当溅射气压为1 Pa 时,铌膜的厚度为256.29 nm ,在Si ,Nb 之间形成宽约20 nm 的混合层,而在铌膜层中,存在较多的O 元素。

总体看来,在Si{001}晶面上制备的铌膜,其厚(a)(b)(c)(d)(e)(f)Mass AtomElement fraction/%fraction/%CK OK SiK NbL9.631.2339.4149.7328.462.7249.8119.00Mass AtomElement fraction/%fraction/%CK OK SiK NbL9.621.3639.5549.4828.333.0149.8218.84Mass AtomElement fraction/%fraction/%CK OK SiK NbL8.881.2943.0646.7725.892.8253.6617.62200 nm200 nm200 nmNbNbNbSiSiSi500 nm500 nm500 nm图 1 不同溅射气压沉积的铌膜的扫描电镜形貌和成分分布Fig. 1 SEM micrographs and element distributions of Nb films prepared at different deposition pressures (a ),(b )0.65 Pa;(c ),(d )0.85 Pa;(e ),(f )1 Pa第 2 期基于几何相位分析的Nb-Si{001}界面应变研究97度随着溅射气压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幅很小。

从电子能量谱成像分析可知,Si层和Nb层之间产生了二者的混合层,该混合层很可能是界面体系中应变的主要来源。

使用透射电镜高分辨成像技术和几何相位分析软件,对Nb-Si{001}界面区域硅基体的应变状态进行分析。

图3是0.65 Pa溅射气压制备的Nb-Si{001}界面区域硅基体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像和应变分布,单晶硅的高分辨晶格像在离界面几十纳米范围内比较清晰,Nb-Si界面清晰可见,图像衬度均匀。

选取界面线方向作为x方向,界面线的垂直方向作为y方向,构建的坐标系如图3右下角所示。

从εxx的面分布图可以看出,单晶硅中x方向的应变较小且均匀,总体为负,计算出白色方框内应变的平均值为–0.16%。

从εyy的面分布图可以看出,y 方向的应变在界面附近为负,而应变在远离界面的区域则非常小,白色方框内应变的平均值为–1.23%。

图4是0.85 Pa溅射气压制备的Nb-Si{001}界面硅基体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像和应变分布,从图4(a)中可以看出,单晶硅晶格像质量在大部分区域比较好,Nb-Si界面清晰可见。

选取界面线方向作为x方向,界面线的垂直方向作为y方向,构建的坐标系如图4右下角所示。

从εxx的面分布图可以看出,单晶硅中x方向的应变非常小,但在界面附近存在负应变,白色方框内应变平均值为–0.30%。

从εyy的面分布图可看出,单晶硅中y方向的应变在界面附近为负,而应变在远离界面的区域则非常小,白色方框内应变的平均值为–0.31%。

图5是1 Pa溅射气压制备的Nb-Si{001}界面区域硅基体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像和应变分布,硅基(a)(b)(c)SiNbOSiNbOSiNbO图 2 不同溅射气压制备的Nb/Si{001}界面的透射电镜形貌和电子能量谱成像Fig. 2 TEM micrographs and ESI images of Nb/Si{001} interfaces prepared at different deposition pressures(a)0.65 Pa;(b)0.85 Pa;(c)1 Pa98航 空 材 料 学 报第 38 卷体的高分辨晶格像非常清晰,Nb-Si图像衬度均匀,界面清晰。

选取界面线方向作为x方向,界面线的垂直方向作为y方向,构建的坐标系如图5右下角所示。

从εxx的面分布图可以看出,单晶硅中x方(c)(b)5%−5%yx(a)2 nm图 3 0.65 Pa溅射气压制备的界面区域硅基体的透射电镜形貌和应变分布 (a)高分辨电子显微像;(b)εxx的面分布;(c)εyy的面分布Fig. 3 TEM micrograph and strain distribution of Si substrate at interface prepared at 0.65 Pa (a)HREM image;(b)mapping of εxx;(c)mapping of εyy(c)(b)5%−5%yx(a)5 nm图 4 0.85 Pa溅射气压制备的界面区域硅基体的透射电镜形貌和应变分布 (a)高分辨电子显微像;(b)εxx的面分布;(c)εyy的面分布Fig. 4 TEM micrograph and strain distribution of Si substrate at interface prepared at 0.85 Pa (a)HREM image;(b)mapping of εxx;(c)mapping of εyy第 2 期基于几何相位分析的Nb-Si{001}界面应变研究99向的应变总体上为正,且在界面附近稍大,白色方框内应变的平均值为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