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时作业6-1-1 化学能与热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9 化学能与热能
1.已知断裂1 mol 共价键所需要吸取的能量分别为H —H 键:436 kJ ;I —I 键:153 kJ ;H —I 键:229 kJ 。
下列对反应H 2(g)+I 2(g)2HI(g)的推断中,错
误的是( B )
A .该反应是放出能量的反应
B .该反应是吸取能量的反应
C .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D .I 2与H 2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的HI 具有的总能量
解析:依题意,断裂1 mol H —H 键和1 mol I —I 键吸取的总能量为436 kJ +153 kJ =589 kJ ,生成2 mol H —I 键放出的能量为299 kJ ×2=598 kJ ,因598 kJ>589 kJ ,所以H 2与I 2反应生成HI 的反应是放出能量的反应;依据反应式可知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C ) A .铝片与稀H 2SO 4反应 B .Ba(OH)2·8H 2O 与NH 4Cl 反应 C .灼热的炭与CO 2反应 D .甲烷在O 2中的燃烧反应
解析:A 、D 是放热反应,B 、C 是吸热反应,但Ba(OH)2·8H 2O +
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是非氧化还原反应,C +CO 2=====△
2CO 是氧化还原反应,故选C 。
3.一种化学冰袋中含有Na 2SO 4·10H 2O 和NH 4NO 3,使用时将它们混合用手搓揉就可制冷,且制冷效果能维持一段时间。
以下关于其制冷缘由的推想错误的是( C )
A .Na 2SO 4·10H 2O 脱水是吸热过程
B .较长时间制冷是由于Na 2SO 4·10H 2O 脱水是较慢的过程
C .铵盐在该条件下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D .NH 4NO 3溶于水会吸取热量
解析:Na 2SO 4·10H 2O 失水属于分解反应,也属于吸热反应;NH 4NO 3吸取水并溶解于水中,是一个吸热的物理变化过程,整个过程中只是Na 2SO 4·10H 2O 的分解反应和NH 4NO 3溶于水的过程,而并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C 项错误。
4.(双选)化学反应A 2+B 2===2AB 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
A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 .断裂1 mol A —A 键和1 mol B —B 键能放出x kJ 的能量
C .断裂2 mol A —B 键需要吸取y kJ 的能量
D .2 mol AB 的总能量高于1 mol A 2和1 mol B 2的总能量
解析:由图像知,1 mol A 2和1 mol B 2的总能量高于2 mol AB 的能量,所以该反应放热。
5.(双选)依据下列信息推断氢气燃烧生成水时的热量变化,其中肯定正确的是( AC )
A.H2O分解为H2与O2时吸取热量
B.生成1 mol H2O时吸取热量245 kJ
C.甲、乙、丙中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大小关系为乙>甲>丙D.氢气和氧气的总能量小于水的能量
解析:依据能量变化可知,1 mol H2与1
2mol O2断键时吸取685 kJ能量,而
生成1 mol H2O放出930 kJ 能量,所以H2燃烧生成H2O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H2O的分解是吸热反应。
6.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
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 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 kJ,破坏1 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 kJ,形成1 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 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D)
A.Q1+Q2>Q3B.Q1+Q2>2Q3
C.Q1+Q2<Q3D.Q1+Q2<2Q3
解析:H2+Cl2===2HCl是放热反应,所以2Q3>(Q1+Q2)。
7.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20 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向烧杯内加入约10 g NH4Cl 晶体,并马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试验中要马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的缘由是使反应物快速混合而充分反应,使温度快速降低。
(2)假照试验中没有看到“结冰”现象,可能的缘由是①药品用量太少;
②Ba(OH)2·8H2O晶体未研成粉末,反应太慢;③没有快速搅拌;④环境温度太高;
⑤玻璃片上加水太多;⑥Ba(OH)2·8H2O失水(答出3个或3个以上缘由)。
(3)假如没有看到“结冰”现象,为说明该反应吸热,我们还可以实行的方式是①用皮肤感受,感觉很凉;②用温度计测量,发觉温度降低(答出两种方案)。
(4)写出试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
2NH3↑+10H2O。
(5)试验中即使不“结冰”,提起烧杯的时候,发觉烧杯与玻璃片也“黏在一起了”,缘由是水排开了烧杯底部与玻璃片之间的空气,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与玻璃片黏在了一起。
(6)试用简洁的方法说明烧杯与玻璃片之间是由于“结冰”而黏在一起的:看能否从侧面相对滑动,若不能,则是由于“结冰”的缘由。
(7)在上述试验过程中,你认为是否有不妥之处?若有,请指出并写出改进方法,若没有,此问不用作答反应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NH3产生,且对环境造成污染,故应用浸有稀硫酸的棉花多孔塑料片掩盖在烧杯口上来吸取NH3。
8.(1)20世纪30年月,Eyring和Pzer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洁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
如图是NO2和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说明这个反应是放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NO2和CO的总能量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O2和NO的总能量。
(2)已知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1 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取1.9 kJ 的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