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道德与法治初二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济南市道德与法治初二上学期期中复习试卷(答
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道德的基本范畴?
A、诚实守信
B、自由平等
C、爱国敬业
D、公正法治
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法治建设要求的是:
A、遵守宪法和法律
B、尊重和保障人权
C、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D、个人利益至上
3、题干: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法律特征的是()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法律是由道德规范演变而来的
D、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4、题干:下列哪种行为违反了我国的法律规定?()
A、小李在街头散发宣传非法集会的传单
B、小张在社交媒体上转发正能量文章
C、小王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D、小赵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批评政府工作
5、下列哪项行为属于违反了社会公德的行为?
A. 在图书馆内大声喧哗
B. 在公共场所排队等候
C. 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
D. 在公园内捡拾垃圾
6、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言论自由
C. 宗教信仰自由
D. 刑事诉讼中的被告有权获得辩护
7、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是()
A.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思进取
B. 未成年人携带管制刀具
C. 未成年人参与打架斗殴
D. 未成年人观看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电影
8、以下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法律对所有人都有普遍约束力
B. 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C.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D. 法律只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约束力
9、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法律和道德是互相独立的,互不干涉
B. 法律是道德的体现,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C. 法律高于道德,道德是法律的附属品
D. 道德高于法律,法律是道德的补充 10、以下哪项行为属于违反了法律:
A.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B. 在学校迟到、早退
C. 在家中乱扔垃圾
D. 在网上散布谣言
11、以下哪种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A. 在公园里喂鸽子
B. 在学校里打架斗殴
C. 在马路边等红灯过马路
D. 在图书馆里大声喧哗
12、以下哪个选项体现了诚信原则?
A. 考试中抄袭他人的答案
B. 向老师如实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C. 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
D. 在商店里偷偷拿走商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第5小题12分,其他每题10分,共52分)
第一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网络环境复杂,存在许多不良信息。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教育。
以下是一份关于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材料:(1)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
(2)遵守网络道德,文明上网,不传播不良信息。
(3)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避免遭受网络诈骗。
材料二:
甲、乙两村相邻,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两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甲村村民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村风不正;乙村村民则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村风良好。
材料三:
为加强法治教育,某中学开展了“法律进校园”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邀请法律专家为师生进行法治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法院、监狱等场所;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等。
1、根据材料一,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应该做到哪些方面?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
(2)遵守网络道德,文明上网,不传播不良信息。
(3)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避免遭受网络诈骗。
2、根据材料二,甲、乙两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哪些不同?
3、根据材料三,某中学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题
阅读材料: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建设,提倡全民守法、全民道德。
以下是一则关于道德与法治实践案例的分析:
【案例】某市一居民小区内,部分业主因噪音扰民问题与物业公司发生纠纷。
部分业主认为物业公司没有履行管理职责,导致噪音问题严重。
物业公司则认为部分业主在装修过程中产生噪音,影响了其他业主的正常生活。
双方协商未果,小区业主委员会介入调解。
1、分析案例中涉及到的道德问题。
2、分析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3、针对此案例,提出改进建议。
(1)加强物业管理,规范噪音管理,提高物业公司服务质量;
(2)业主在装修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尽量减少噪音扰民;
(3)加强沟通,提高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维护小区和谐环境;
(4)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业主的法律意识,促进全民守法。
第三题
阅读材料:
小明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他所在的班级最近发生了一起关于“诚信”的争议。
一天,班上的一位同学小李在课间休息时捡到了一部手机,他想起父母经常教育他要诚信待人,于是他决定找到手机的主人。
小李在班级群里发布了寻找手机主人的信息,但并没有收
到回复。
在等待过程中,小明发现手机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主角正是小明。
小明心动了,他想占为己有。
然而,他想起父母对他的教诲,最终还是决定将手机交给老师,并协助老师寻找失主。
1、根据材料,请分析小明在面对诱惑时,是如何做到诚信的?
2、结合材料,谈谈诚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3、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诚信意识。
(1)家庭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诚信的榜样,引导孩子学会诚信待人。
(2)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诚信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诚信的重要性。
(3)社会教育:媒体要积极宣传诚信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青少年树立诚信意识。
(4)自我教育:青少年要自觉学习诚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做到言行一致。
第四题
小丽和小明是同班同学,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们被分配到帮助社区居民清理公共区域的任务。
在清理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以下情况:
1.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老人行动不便,需要帮助搬运重物;
2.发现一位小朋友在公共区域玩耍,没有家长陪同;
3.看到一位居民在公共区域随意丢弃垃圾。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小丽和小明在遇到年迈的老人时,应该如何处理?
2、小丽和小明在发现小朋友独自玩耍时,应该如何处理?
3、小丽和小明在看到居民随意丢弃垃圾时,应该如何处理?
第五题
小华是一名初二学生,他所在班级近期开展了一次关于“诚信”主题的班会。
班会中,同学们就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和重要性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下是小华在班会上的发言摘要:
1.我认为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它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比如考试不作弊,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2.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石,只有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3.我觉得诚信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为构建诚信社会贡献力量。
4.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传承和发扬。
一、根据小华的发言,概括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2分)
二、结合材料,分析诚信的重要性。
(4分)
三、针对构建诚信社会,小华提出了以下建议:1. 加强诚信教育;2. 严格规范诚信行为;3. 建立健全诚信制度。
请从中选择一条,谈谈你的看法。
(4分)
山东省济南市道德与法治初二上学期期中复习试卷及
答案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道德的基本范畴?
A、诚实守信
B、自由平等
C、爱国敬业
D、公正法治
答案:B
解析:道德的基本范畴通常包括义务、良心、荣誉、公正、仁爱等。
选项B中的“自由平等”更多是法律和伦理学中的概念,不属于道德的基本范畴。
因此,正确答案是B。
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法治建设要求的是:
A、遵守宪法和法律
B、尊重和保障人权
C、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D、个人利益至上
答案:D
解析:法治建设要求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尊重和保障人权,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而选项D中的“个人利益至上”违背了法治精神,因为法治强调的是公共利益和法律的普遍适用性。
因此,正确答案是D。
3、题干: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法律特征的是()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法律是由道德规范演变而来的
D、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法律特征的认识。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并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选项A、B、D都是法律的特征,而选项C错误,因为法律并非由道德规范演变而来,而是基于社会需要和统治阶级意志制定的特殊规范。
因此,正确答案为C。
4、题干:下列哪种行为违反了我国的法律规定?()
A、小李在街头散发宣传非法集会的传单
B、小张在社交媒体上转发正能量文章
C、小王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D、小赵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批评政府工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法律禁止行为的认识。
法律禁止的行为是指法律明确规定为违法并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
选项A中,小李散发宣传非法集会的传单,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
选项B、D都是合法行为,而选项C中,小王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虽然不文明,但不属于法律禁止的行为。
因此,正确答案为A。
5、下列哪项行为属于违反了社会公德的行为?
A. 在图书馆内大声喧哗
B. 在公共场所排队等候
C. 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
D. 在公园内捡拾垃圾
答案:A
解析: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在图书馆
内大声喧哗违反了公共秩序和他人正常学习的权利,属于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而B、
C、D选项中的行为都是符合社会公德要求的。
6、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言论自由
C. 宗教信仰自由
D. 刑事诉讼中的被告有权获得辩护
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
刑事诉讼中的被告有权获得辩护虽然是被告的基本权利,但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而不是《宪法》直接规定的。
因此,D 选项不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7、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是()
A.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思进取
B. 未成年人携带管制刀具
C. 未成年人参与打架斗殴
D. 未成年人观看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电影
答案:D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携带管制刀具、参与打架斗殴都属于违法行为。
而未成年人观看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电影虽然不符合道德规范,但并不属于违法行为。
因此,正确答案是D。
8、以下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法律对所有人都有普遍约束力
B. 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C.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D. 法律只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约束力
答案:D
解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指法律对所有人都有普遍约束力,无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是普通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因此,选项D的说法不正确,正确答案是D。
9、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法律和道德是互相独立的,互不干涉
B. 法律是道德的体现,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C. 法律高于道德,道德是法律的附属品
D. 道德高于法律,法律是道德的补充
答案:B
解析:法律和道德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法律是道德的体现,它以道德为基础,通过法律的形式将道德规范具体化,使道德得以在法律层面得到体现和保障。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它为法律提供了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
因此,选项B正确。
10、以下哪项行为属于违反了法律:
A.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B. 在学校迟到、早退
C. 在家中乱扔垃圾
D. 在网上散布谣言
答案:D
解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网上散布谣言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选项A、B、C虽然可能违反了社会公德或学校纪律,但不属于违反法律的行为。
因此,选项D正确。
11、以下哪种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A. 在公园里喂鸽子
B. 在学校里打架斗殴
C. 在马路边等红灯过马路
D. 在图书馆里大声喧哗
答案:B
解析:选项B中的“在学校里打架斗殴”属于违法行为,因为它违反了学校纪律,可能伤害他人,破坏了公共秩序。
而选项A、C、D中的行为虽然可能违反了公共秩序或规章制度,但不属于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12、以下哪个选项体现了诚信原则?
A. 考试中抄袭他人的答案
B. 向老师如实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C. 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
D. 在商店里偷偷拿走商品
答案:B
解析:选项B中的“向老师如实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体现了诚信原则。
诚信是指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
而选项A、C、D中的行为都违反了诚信原则,A是
作弊行为,C是发布虚假信息,D是盗窃行为,都是不诚信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第5小题12分,其他每题10分,共52分)
第一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网络环境复杂,存在许多不良信息。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教育。
以下是一份关于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材料:(1)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
(2)遵守网络道德,文明上网,不传播不良信息。
(3)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避免遭受网络诈骗。
材料二:
甲、乙两村相邻,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两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甲村村民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村风不正;乙村村民则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村风良好。
材料三:
为加强法治教育,某中学开展了“法律进校园”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邀请法律专家为师生进行法治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法院、监狱等场所;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等。
1、根据材料一,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应该做到哪些方面?
答案: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
(2)遵守网络道德,文明上网,不传播不良信息。
(3)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避免遭受网络诈骗。
2、根据材料二,甲、乙两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哪些不同?
答案:甲、乙两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以下不同:
甲村村民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村风不正;
乙村村民则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村风良好。
3、根据材料三,某中学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某中学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的目的是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学会依法办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题
阅读材料: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建设,提倡全民守法、全民道德。
以下是一则关于道德与法治实践案例的分析:
【案例】某市一居民小区内,部分业主因噪音扰民问题与物业公司发生纠纷。
部分业主认为物业公司没有履行管理职责,导致噪音问题严重。
物业公司则认为部分业主在装修过程中产生噪音,影响了其他业主的正常生活。
双方协商未果,小区业主委员会介入调解。
1、分析案例中涉及到的道德问题。
答案:案例中涉及到的道德问题有:部分业主缺乏公德心,装修过程中产生噪音扰民;物业公司服务意识不强,未能履行管理职责;双方沟通不畅,缺乏相互理解和尊重。
2、分析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答案: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有:物业公司未履行物业管理合同中关于噪音管理的义务;业主在装修过程中可能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针对此案例,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改进建议如下:
(1)加强物业管理,规范噪音管理,提高物业公司服务质量;
(2)业主在装修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尽量减少噪音扰民;
(3)加强沟通,提高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维护小区和谐环境;
(4)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业主的法律意识,促进全民守法。
第三题
阅读材料:
小明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他所在的班级最近发生了一起关于“诚信”的争议。
一天,班上的一位同学小李在课间休息时捡到了一部手机,他想起父母经常教育他要诚信待人,于是他决定找到手机的主人。
小李在班级群里发布了寻找手机主人的信息,但并没有收到回复。
在等待过程中,小明发现手机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主角正是小明。
小明心动了,他想占为己有。
然而,他想起父母对他的教诲,最终还是决定将手机交给老师,并协助老师寻找失主。
1、根据材料,请分析小明在面对诱惑时,是如何做到诚信的?
答案:小明在面对诱惑时,他首先想到的是父母的教诲,以及诚信的重要性。
他明白,占为己有手机是不道德的行为,不仅违背了诚信原则,也会给失主带来困扰。
因此,他最终选择了将手机交给老师,并协助老师寻找失主。
2、结合材料,谈谈诚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答案:诚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首先,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
其次,诚信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诚信有助于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3、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诚信意识。
答案:培养青少年的诚信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家庭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诚信的榜样,引导孩子学会诚信待人。
(2)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诚信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诚信的重要性。
(3)社会教育:媒体要积极宣传诚信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青少年树立诚信意识。
(4)自我教育:青少年要自觉学习诚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做到言行一致。
第四题
小丽和小明是同班同学,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们被分配到帮助社区居民清理公共区域的任务。
在清理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以下情况:
1.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老人行动不便,需要帮助搬运重物;
2.发现一位小朋友在公共区域玩耍,没有家长陪同;
3.看到一位居民在公共区域随意丢弃垃圾。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小丽和小明在遇到年迈的老人时,应该如何处理?
答案:1、小丽和小明应该主动询问老人是否需要帮助,并协助老人搬运重物。
在搬运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给老人带来不适。
2、小丽和小明在发现小朋友独自玩耍时,应该如何处理?
答案:2、小丽和小明应该先确保小朋友的安全,然后询问其家长是否在场。
如果家长不在场,可以暂时照顾小朋友,等待家长到来。
3、小丽和小明在看到居民随意丢弃垃圾时,应该如何处理?
答案:3、小丽和小明应该及时制止这种行为,并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提醒大家共同维护公共环境的整洁。
同时,可以主动捡起垃圾,投入指定的垃圾桶。
第五题
小华是一名初二学生,他所在班级近期开展了一次关于“诚信”主题的班会。
班会中,同学们就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和重要性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下是小华在班会上的发言摘要:
1.我认为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它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比如考试不作弊,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2.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石,只有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3.我觉得诚信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为构建诚信社会贡献力量。
4.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传承和发扬。
一、根据小华的发言,概括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2分)
二、结合材料,分析诚信的重要性。
(4分)
三、针对构建诚信社会,小华提出了以下建议:1. 加强诚信教育;2. 严格规范诚信行为;3. 建立健全诚信制度。
请从中选择一条,谈谈你的看法。
(4分)答案:
一、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考试不作弊,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二、诚信的重要性:
1.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石,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诚信有助于提升个人形象和信誉,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3.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和发扬诚信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
三、看法:我选择第一条建议——加强诚信教育。
理由:加强诚信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让更多人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通过诚信教育,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诚信,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