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一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试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附答案)

⾼⼀语⽂考试题(附答案)说明: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都做在答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全对的⼀项A.踌躇(chú)洗涤(dié)赁屋(lìn)浸渍(zì)....B.漫溯(sù)执拗(ào)作揖(yī)悲怆(chuàng)....C.瞩⽬(zhǔ)蜷缩(quán)叱咤(zhà)怯懦(qiè)....D.窒息(zhì)沾襟(jīng)修葺(qì)创伤(chuāng)....2.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组是A.廖廓颓圮斑斓图穷⼔见B.忸怩喋⾎愠怒舐犊情深C.凌侮赊⽋伛褛涕泗交流D.诘难桀獒箜篌绿草如茵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恰当的⼀句是A功⽽⽆还⼿之⼒。

B以步⾏为宜,时间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着凉。

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科学的⽅法,对儒家学说进⾏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缺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A.⼤学毕业⽣不应该只关注⼀⼰之屈伸,⼀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的责任和义务。

B.⽬前,教育界担负着培养⼤批思想品质好并能精通业务的科技队伍的艰巨任务。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污染,极易发⽣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死亡。

D.未来三年内,中国将建成四⼗⼆条⾼速铁路客运专线,转变长期以来铁路客货混运的发展模式,并带动沿线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5.把下⾯⼏个句⼦组成语意连贯的⼀段话,排序正确的⼀项是①“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情,这些形象本⾝就是诗⼀般的语⾔。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没有道德,哪来和谐?儒家“厚德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庸置疑。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

所谓“厚德”即“大德”、“高德”,即最高尚的道德。

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

“厚稳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

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品德人格,保证人生代价的实现。

儒家寻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品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实际模式。

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等候和寻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品德操守,要精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解释,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出格是人的品德品行。

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自信心等品质。

“厚德载物”督促人们寻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增进个人幸福。

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寻求精神生活,品德理性正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

儒家很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品德,如正义、诚笃、信赖、刻薄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品德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

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进步后,人的幸福感并不肯定增加,人们领会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寻求的乐趣。

高一语文必修一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试卷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B.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伙都不怎么喜欢他。

C.我国乒坛健儿在四十三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以三比二力克瑞典队勇夺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

D.在十四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名将罗雪娟不负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绩刷了新的亚洲纪录,并且为中国队再添一金。

2.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这则笑话因为对人民疾苦漠不关心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②他在国内影视界和社会上知名度都极高,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

③这部小说的构思又精巧又严密,真是无懈可击。

④她的演技,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扮演的慈禧太后栩栩如生, 演得真绝了。

⑤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⑥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据一份行业报告显示,英国政府通过高效使用公共大数据技术,每年可节省约330亿英镑,相当于英国每人每年节省约500英镑。

B.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C.2016年9月以来,九度视频推出“五年思变,我为广州代言”专题采访。

所采访的人员不仅改变着华南创投圈的历史,促进了社会变革,也经历着自身年龄、身份、职业等各种变化。

D.11月26日,第二届华侨华人与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研讨会在华侨大学举行。

此次研讨会旨在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高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谁与归(归依)B.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C.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D. 学而时习之(时常)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我读了三遍还没有读完。

D. 我们一定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3. 下列各句中,使用“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之乎者也B. 之子于归C. 之死靡它D. 之乎者也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猛虎一样勇敢。

B. 他的脸色苍白如纸。

C. 她的声音像泉水一样清脆。

D. 他的心情如同乌云密布。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唱了,万物复苏了。

B. 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品德高尚,深受同学喜爱。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还乐于助人。

D. 秋天的景色,金黄的麦田,丰收的喜悦,农民的笑容。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B.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呢?C. 你难道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吗?D. 难道这不是事实吗?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心像刀割一样痛苦。

B. 他的笑声震耳欲聋。

C. 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滚落下来。

D. 他的愤怒如同火山爆发。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B. 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因为他勤奋努力。

C.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

D. 他为什么总是那么乐观?因为他有一颗坚强的心。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他的心像刀割一样痛苦,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滚落下来。

高一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高一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高一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锲而不舍B. 栩栩如生C. 旁证博引D. 一愁莫展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部古代文学作品?A. 《论语》B. 《孟子》C. 《庄子》D. 《史记》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像一只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B. 他跑得飞快,像一阵风。

C. 她的声音甜美,如泉水叮咚。

D. 所有选项都使用了比喻。

4. “静夜思”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品德一般。

C. 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品德却一般。

D. 他的学习成绩和品德都一般。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_________,白露为霜。

”出自《诗经》中的《蒹葭》。

7.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

8. “_________,疑是地上霜。

”出自李白的《静夜思》。

9. “_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10. “_________,死亦为鬼雄。

”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12. 请分析《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特点。

四、阅读理解题(每题15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言文选段略)13. 请解释文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

14. 请分析文中作者对于“仁”与“义”的看法。

五、作文题(30分)15. 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一、选择题1. B2. C3. D4. A5. A二、填空题6. 蒹葭苍苍7. 范仲淹8. 床前明月光9. 竹外桃花三两枝10. 生当作人杰三、简答题11. 略12. 略四、阅读理解题13. 略14. 略五、作文题15. 略请注意,以上内容为示例,具体题目和答案需要根据实际考试内容进行调整。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与“妙手偶得”意思相近的是A. 妙笔生花B. 妙想天开C. 高超无比D. 绝妙好听【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妙手偶得是指能力高超,轻松得到好成果,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应该是妙想天开,即有着奇思妙想。

2.文中“明月几时有”这一句中的“明月”和“几时”相当于A. 句号和问号B. 句号和省略号C. 问号和句号D. 问号和省略号【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句子“明月几时有”作为一句诗歌,末尾使用省略号,表示作者的思索与感叹。

3.以下关于《小燕子》这首诗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诗歌描述了一位女子的思念之情B. 诗歌描述了一只小燕子的自由飞翔C. 诗歌描述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之情D. 诗歌描述了一对恋人之间的分离之苦【答案解析】答案:C解析:《小燕子》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既有对家乡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旧地的思念。

二、阅读理解题一年四季都能见到的唐代建筑物,永居莲花池中心而不失风雅,它就是“如意斋”。

如意斋是莲花池上一座四方形的亭子,亭子虽小,但非常精致,周围密集的枫杨、柳树和蓝天白云绿水相映,更显得奇妙而优美。

如意斋传说缘于唐朝的韩愈,他常常在此写作、吟咏。

据史书记载,韩愈东渡援朝平岗后,常常于此与友人闲谈。

他曾写下“敬池上如意斋,我五十已三千”的诗句,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好的追求。

莲花池和如意斋是和中国诗歌名篇《江雪》有很大关系。

唐代的裴旻在《雪霁天山晴》中写道:“沽茶供酒赏杏花,石岭啼猿野童家。

往往寻幽到如意,十年读书半江月。

”诗中的“如意”便是指如意斋。

而黄巢在《登高》中也提到了如意斋:“如意斋边梧叶多,万犬千鸦一片皆。

”1.如意斋是什么建筑物?2.如意斋为什么被称为如意斋?3.如意斋和哪首诗歌有很大的关系?【答案解析】1.答案:一座位于莲花池上的亭子2.答案:因其精致而著名,与韩愈曾写下的“敬池上如意斋,我五十已三千”有关联,而被称为如意斋。

3.答案:如意斋与《江雪》这首诗歌有很大的关系,裴旻在诗中提到了如意斋的名字,而黄巢也用诗歌描绘了如意斋周围的风景。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语文考试试卷含答案(共9套 )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语文考试试卷含答案(共9套 )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语文考试试卷(一)1.注释下列多义词2.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①暴秦之欲无厌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④辞决而行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⑧同舍生皆被绮绣⑨独不怜公子姊邪⑩可得闻与4.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③⑤二、语言运用1.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③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④竖子不足与()谋⑤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①句读之不知②唯弈秋之为听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皆不可限以时月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其势弱于秦⑦唯利是图⑧吞舟是漏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三、阅读思考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①五倍之①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②攻山西千里之秦,而①不免于灭亡。

高一语文必修一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必修一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必修一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凝聚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B. 他不仅学习刻苦,而且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C.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决定开展“书香校园”活动。

D. 这篇文章的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的“桃李”指的是:A. 桃树和李树B. 桃树和李子C. 老师和学生D. 学生和老师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C.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4.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句话的出处是:A. 《论语》B. 《孟子》C. 《诗经》D. 《左传》5.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鲁迅的小说?A. 《狂人日记》B. 《阿Q正传》C. 《药》D. 《骆驼祥子》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以下哪首诗?A. 《静夜思》B. 《水调歌头》C. 《念奴娇·赤壁怀古》D.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7.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一句是:A. 事非经过不知难B. 事非经过不知难,书到用时方恨少C. 学海无涯苦作舟D. 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者及其作品是:A. 李白《将进酒》B. 杜甫《登高》C. 陆游《游山西村》D. 王之涣《登鹳雀楼》9.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描写哪个季节的景色?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10. 下列哪项不是《红楼梦》中的人物?A. 贾宝玉B. 林黛玉C. 王熙凤D. 杜十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______,______”是《诗经》中“国风”的开篇之作。

12. 《论语》中“______,______”是孔子对弟子的教诲,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高一年级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一年级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一年级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蹒跚(pán shān)B. 筵席(yán xí)C. 踌躇(chóu chú)D. 恣意(zì y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为了避免不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必须加强安全教育。

D.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是从不骄傲自满。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他像一只受伤的小鸟,蜷缩在角落里。

C. 月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

D. 他的眼神像一把锋利的刀,直刺人心。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是一部悲剧。

C.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D.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讲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黑暗面。

5. 下列关于古文翻译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

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复习旧知识,就能成为老师。

C.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愤怒就不会启发,不郁闷就不会奋发。

D.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开阔,小人总是忧虑。

6. 下列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他昨天去图书馆了。

”这句话中的“昨天”是状语。

B. “这本书很有趣。

”这句话中的“有趣”是谓语。

C. “他们正在讨论问题。

”这句话中的“正在”是补语。

D. “她喜欢唱歌。

”这句话中的“喜欢”是定语。

高一语文周考试题

高一语文周考试题

高一语文周考(一)试题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60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寒暄.(xuān) 踌.蹰(chóu) 朱拓.(tuò) 百无聊赖.(lài)B.监.生(jiàn) 惴.惴(zh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C.间.或(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D.陈抟.(tuán) 驯.熟(xùn) 炮.烙(pào) 咀.嚼鉴赏(jǔ)2.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A.竹椽./不容置喙.按摩./临摹.遣散./松散.脖颈./颈.项B.行囊./熙熙攘.攘钝.响/打盹.寒暄./渲.染拓.印/开拓.C.机杼./毁家纾.难逍.遥/销.毁负疚./针灸.形骸./言简意赅.D.梗.概/少不更.事聘.礼/娉.婷寻.衅/遵循.祭祀./倾圮.3.下列成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作茧自缚励行节约眼花潦乱残渣余孽B.堤溃蚁穴惹事生非销声匿迹震聋发聩C.游目骋怀怵目惊心前车之鉴大材小用D.原气大伤嗜杀成性曲意逢迎道貌昂然4.下列四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邂逅垢骂波澜阑珊谰言欢呼鹊跃B.宣泄寒暄冷漠寂莫仓猝鞠躬尽瘁C.粗犷致命窒息安详唉声叹气自顾不遐D.震撼遗憾匮乏馈赠溃逃功亏一篑5.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苏艾正在画插图,忽然听到一个虚弱..的声音重复了好几遍。

B.苏艾在楼下那间灯火黯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

C.“她会把死和藤叶联系在一起?笑话。

”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D.她非常担心,惟恐..那个虚弱得像是枯叶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去世中。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事你现在做不了,就不要勉为其难....,以后有条件再做不迟。

高一语文卷子试题电子版及答案

高一语文卷子试题电子版及答案

高一语文卷子试题电子版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箴言(zhēn)缄默(jiān)翩跹(xiān)B. 倔强(juè)恣意(zì)踌躇(chóu)C. 踯躅(zhú)缱绻(quǎn)蹉跎(cuō)D. 峥嵘(zhēng)踌躇(chú)缄默(jiān)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论点非常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D.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夜深了,星星在天空中闪烁。

C. 风儿轻轻地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D. 秋天的果实累累,一片丰收的景象。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水浒传》是明代作家施耐庵所著,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C. 《三国演义》是元代作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D. 《西游记》是清代作家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落叶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D. 这篇文章的论点非常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请填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春眠不觉晓,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春晓》)- “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入学考试题

高一语文入学考试题

高一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卷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诗词”二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语词,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它表示两种文学形式:一种是“诗”,它是从商周时代以来早已有了的韵文形式;一种是“词”,它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韵文形式。

但是在宋以前人的观念中,诗词二字很少连用。

偶然有连用的,也只能讲作“诗的文词”。

因为在当时,词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名称。

“词”字是一个古字的简体,原来是“辤”字,后来写作“辭(辞)”。

所以,“诗词”本来就是“诗辞”。

到了宋代,词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于是“诗词”不等于“诗辞”了。

诗是一种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被谱入乐曲,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它就成为曲辞,或说歌辞,其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别的。

在当时,诗就是辞。

不过从文学的观点定名,称之为诗;从音乐性的观点定名,就称之为曲辞或歌辞,简称为辞,例如楚地流行的歌辞——楚辞就是如此。

到了汉代,五言诗产生以后,诗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不能唱的文学形式,于是诗与歌辞分了家。

从此以后,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诗,题目下往往带一个“辞”字。

这个“辞”字,晋宋以后,都简化用作“词”字,一直到唐代,凡一切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这一切“词”字,都只有歌词的意义而且是一个普通名词,并不表示它们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

在晚唐五代,新兴了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它们的句法和音节更能便于作曲,而与诗的形式渐渐地远了,当时把这一类的歌词称为曲子词。

每一首曲子词都以曲调名为标题,例如《菩萨蛮》等。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

晚唐牛峤《女冠子》云“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类似的词字,也都是歌词的意思。

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

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周邦彦的词集名为《清真集》,没有一部词集称为“某某词”的。

高一语文卷子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卷子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卷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

C.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他每天刻苦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D.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2.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选择正确的成语填空: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________,为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A. 老当益壮B. 老态龙钟C. 老马识途D. 老成持重3-10. 根据类似1、2题的模式,设计8个选择题,涵盖词语运用、句子结构、文学常识等方面。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______的《水调歌头》。

1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中的名句,其中“子衿”指的是______。

13-20. 继续设计8个填空题,涉及诗词名句、文学人物、作品主题等内容。

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21-25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21. 作者在文中描绘的荷塘月色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22. “月光如流水一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23. 文中“青雾”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24. 作者对满月的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5分)25.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4分)四、古诗文默写(每题5分,共10分)26. 默写《江雪》的前两句。

27. 默写《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前两句。

五、作文(共40分)28. 请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古诗文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古诗文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古诗文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杜甫的《春望》?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维3.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正确描述了“对仗”的修辞手法?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______,对海而唱。

”出自《离骚》。

2. “______,天涯若比邻。

”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______,明月几时有?”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此处省略其他填空题)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描绘的景象及其寓意。

2. 请分析《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

四、古诗文默写(每题5分,共20分)1. 默写李白的《静夜思》。

2. 默写杜甫的《登高》。

...(此处省略其他默写题)五、古诗文鉴赏(每题10分,共20分)1. 阅读以下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请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阅读《赤壁赋》中的一段:“对海而唱,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请从修辞和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一、选择题1. A2. C3. A...(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答案)二、填空题1. 长太息以掩涕兮2. 海内存知己3. 明月几时有...(此处省略其他填空题答案)三、简答题1. 《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孤鹜飞翔,秋水与天空连成一线的壮丽景象。

这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美,也隐喻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高一语文试题卷子及答案人教版

高一语文试题卷子及答案人教版

高一语文试题卷子及答案人教版高一语文试题卷子及答案(人教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箴言(zhēn yán)B. 恣意(zì yì)C. 蹉跎(cuōtuó) D. 缄默(jiān mò)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人品也好。

B. 这种天气,真是令人难以忍受。

C. 经过老师耐心的讲解,他终于明白了。

D. 他的演讲,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不拘一格,让人难以捉摸。

B. 他不学无术,却能言善辩。

C. 他不假思索,就做出了决定。

D. 他不卑不亢,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人品也好。

C. 他做事总是不拘一格,让人难以捉摸。

D. 他不学无术,却能言善辩。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________”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 《岳阳楼记》中“________”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3. “________”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4. 《滕王阁序》中“________”一句,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

5. “________”是《左传》中的名句,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三、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憩也别有风味的。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本试题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赂.秦(lù)暴.霜露(bào)殆.尽(dài)下咽.(yàn)B.荆棘.(jí) 为.国者(wéi) 矗.立(zhù) 逦迤.(yǐ)C.参.差(cēn) 酹.江月(lèi) 运载.(zài) 战舰.(jiàn)D.摄.影(shè) 翘.首而望(qiáo) 挪.动(luó) 桅.杆(wéi)1.C(A项,暴pù;B项,矗chù;D项,挪nu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初出矛庐面面相觑飞扬拔扈债券B.老态龙肿卷帙浩繁天随人愿执拗C.咄咄逼人犄角之势功亏一溃炮烙D.平心而论鞠躬尽瘁理屈词穷怯懦2. D(A项,矛—茅,拔—跋;B项,肿—钟,随—遂;C项,犄—掎,溃—篑。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这一幕,简单、庄严、________,永志不忘。

②入口处那一小队水兵向美国军官敬礼后,即放下手立正。

乐队________。

③________我很早就离开德国,但对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义,我也感到有连带责任。

A.肃静寂然虽然B.肃穆寂然尽管C.肃静戛然尽管D.肃穆戛然虽然3. B(肃静:严肃寂静,而“肃穆”是“严肃而恭敬”;戛然:声音突然停止;寂然:没有声音。

主语是“乐队”应该用“寂然”;“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表转折。

而“虽然”仅是一般转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期中考试,刘军同学数学获得满分,真可谓是登堂入室....了。

B.近年来,伊拉克因受制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卷(必修一)考生须知:全卷分试题卷Ⅰ、Ⅱ和答题卷两卷,试题卷共7页,共有七大题,25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Ⅰ(选择题,共42分)一.选择题(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迷惘(wǎng)炫耀(xuàn) 晨曦( xī)溺爱( nì) 干瘪(biě)B.怪癖( pǐ)抹煞(shā)憎厌(zēng)灰烬(jìn)啮噬(shì)C.磕绊( kē)颤抖(zhàn) 巷道(hàng) 敷演(fū)沉湎(miǎn)D.量具(liáng) 藐视(miǎo)犄角(jī)摭拾(zhí) 瞠目(chē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廖廓静谧沧凉汗流夹背B.缠绵慰籍僻静贻笑大方C.蒙敝炽热驯服再接再厉D.甄别烙印矫饰怡然自得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吃惊地发现,每个人留在纸上的物件,万千气象,绝不雷同,有些让人瞠目结舌。

B.巡天一百一十五个多小时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不负众望,10月17日上午,回到北京航天城,五千多名各界民众,以欢度节日般的热烈场面迎接飞天英雄。

C.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D.其实,在这“两代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出身于爱——虽然是自以为是的爱。

4.填入下列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随处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存于永恒之中。

(2)最重要的途经之一,就是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3)然而,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A.鼓励研读不是/而是 B.鼓励阅读不仅/而且C.激励阅读不仅/而且 D.激励研读不是/而是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一段时间,中科学院以及北大、清华等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迷雾。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左传·宣公十五年》宣公十五年春,晋师伐郑。

郑人使子产如晋,晋人执之。

子产曰:“吾闻君子不以人之罪,而害其身。

今晋以郑之罪,而执我,是害我身也。

”晋人释之。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词义。

- 执:()- 闻:()2.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 “吾闻君子不以人之罪,而害其身。

”的意思是:3. 子产在文中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4. 根据文本内容,简述晋人为何最终释放了子产。

试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5-8题。

《窗外》窗外,是一片繁华的世界。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然而,在这喧嚣之中,我更喜欢静静地坐在窗前,观察着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5.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6. 作者为什么更喜欢静静地坐在窗前?7. 请分析文中“窗外”一词的象征意义。

8.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想要传达什么主题?试题三:作文9. 以“时间的价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1. 执:拘留、扣留;闻:听说、知道。

2. “吾闻君子不以人之罪,而害其身。

”意思是: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罪过而伤害自己。

3. 子产表现出了机智和勇敢的品质,他以君子之道来反驳晋人的行为,展现了他的聪明和胆识。

4. 晋人最终释放了子产,可能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子产的话中的道理,或者被他的言辞所打动,从而改变了主意。

5. 作者描绘了窗外繁华的城市景象,包括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人来人往。

6. 作者更喜欢静静地坐在窗前,可能是因为他想远离喧嚣,寻找内心的宁静。

7. “窗外”一词在文中象征着外部世界,与作者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

8. 作者可能想要传达的主题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以保持内心的平和。

9. 作文部分需考生自行发挥,围绕“时间的价值”这一主题进行论述。

语文高一上册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一上册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一上册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cuō)恣意(zì)襁褓(qiǎng)蹑手蹑脚(niè)B. 觊觎(jì)逶迤(wēi yí)剽窃(piāo)踽踽独行(jǔ)C. 桎梏(zhì gù)缱绻(qiǎn quǎn)踟蹰(chí chú)叱咤风云(chì zhà)D. 峥嵘(zhēng róng)踟蹰(chí chú)缱绻(qiǎn quǎn)叱咤风云(chì zhà)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品德高尚。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品德高尚。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平时不苟言笑,今天却突然开怀大笑,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B. 他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C. 他做事总是敷衍塞责,从不认真对待。

D. 他虽然年纪轻轻,却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真是后生可畏。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B.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C.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D.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像狮子一样勇猛。

B. 他的声音像雷鸣一样响亮。

C. 他像小鸟一样自由。

D. 他像春风一样温暖。

6.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狮子一样勇猛。

B. 他的声音像雷鸣一样响亮。

C. 他像小鸟一样自由。

D. 他像春风一样温暖。

7.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抚摸着大地。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锲而不舍(qiè)B. 锲而不舍(qiè)C. 锲而不舍(qiè)D. 锲而不舍(qiè)2. 以下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是:A. 他做事总是不拘一格,很有创新精神。

B.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依旧精神矍铄。

C.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别人。

D. 他总是不辞辛劳地工作,真是不辞辛苦。

二、填空题1. 请填写《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

床前明月光,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阅读以下现代文,回答以下问题。

段落一:“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花儿也争先恐后地开放。

”1. 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特点?2. 作者通过描述小草和花儿,想要传达什么信息?段落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金黄的麦田,硕果累累的果树,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

”1. 这段文字中,“硕果累累”一词用来形容什么?2.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四、作文题请以“我眼中的四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内容具体,语言流畅,能够体现出作者对四季变化的观察和感受。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应为“锲而不舍”注音为“qiè ér bù shě”)2. 答案:D(“不辞辛劳”与“不辞辛苦”重复,应选择其中一个)二、填空题1. 答案:疑是地上霜三、阅读理解1. 答案:春天2. 答案:作者通过描述小草和花儿,想要传达春天生机勃勃、万物生长的景象。

3. 答案:形容果树上结满了果实。

4. 答案: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想要表达对秋天丰收的喜悦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四、作文题(此部分为开放性题目,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应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部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时期的反腐败秦朝对官吏的约束是很严的,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包括《为吏之道》等,突出规定了对官吏经管物资财产的法律监督,以杜绝贪污。

若挪用公款,则以盗窃论罪。

如“通一钱者,则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

《秦简·法律答问》中还规定:令曰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谓“废令”。

即法律不允许做却做了或法律要求做而不做的,均属违法犯罪行为,该受惩罚。

这成了后代历朝的反腐立法的榜样。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

行政机构的首长是丞相,军事机构的首长是太尉,监察机构的首长是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制约其他两公的有力工具,负责统率监察官员对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百官畏之。

监察官员被称为“风霜之吏”。

监察机构的一般官员为御史,一部分在朝廷内负责日常的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实施对地方的监察,因而又称监御史、监察史。

常驻地方的监御史地位也相当高,他们常与郡守、郡尉一起,并称“守、尉、监”。

为了防止任用官吏上的徇私舞弊行为,秦朝还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被推荐和任命的官吏犯罪,推荐和任命者须连坐,也即“保任连坐”罪。

这一做法,历代封建王朝均有沿用。

汉代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希望通过强化官吏的考核来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

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

西汉武帝颁布的《刺史六条问事》正式把“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是初创于汉代。

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

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

同时,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到了汉武帝时归纳为“见知故纵之法”,即对国家官吏实行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

如果对自己的上级或下级官吏的违法乱政行为知而不举则坐以同罪。

汉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汉武帝时,把全国分成了13个监察部,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很好地发挥了监察御史的作用,强化了监察工作。

我国最早的举报箱,是西汉赵广汉发明的。

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颍川太守,令手下人制成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

其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推广运用。

(选自《历数中国古代反腐败措施》,有删改)1.下列关于秦朝反腐败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朝对官吏的约束很严格,专门制定了反腐败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重视对官员贪腐行为的处罚,到了十分苛刻严厉的地步。

B.秦朝将监察部门设为国家三大政权机关之一,并将掌管监察机构的御史大夫的地位与掌管行政的丞相、掌管军事的太尉并列,显示了对监察工作的高度重视。

C.秦朝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监察体系。

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的御史又称监御史或监察史,地位仅次于郡守、郡尉。

D.秦朝的“保任连坐”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官员犯罪,其保举者或任用者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罪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体现了汉代统治阶层希望通过强化官吏考核来达到促进官员守法、建设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的目的。

B.汉代对受贿这种枉法行为的处罚十分严厉,除了犯罪官员要“弃市”,还要取消其子孙三代的为官资格。

C.“三互法”是汉代官员回避制度。

“三互法”从地域、婚姻、血缘等关系上,规定了官员任职时应当回避的因素,以防患未然。

D.汉武帝完善了汉代监察制度,他对全国进行分部监察,颁布了《刺史六条问事》,建立了举报箱制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被李克强总理怒批的一些官员“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不作为行为,在秦朝属于犯罪行为,是会受到惩罚的。

B.秦朝的监察官员被百官称为“风霜之吏”,可见他们对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

C.秦朝的“保任连坐”与汉朝的“见知故纵之法”在立法目的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为了防止官员任用上的腐败行为,后者是为了避免上下级官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

D.秦汉时期的许多反腐败措施具有开创性,既对当时的反腐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的反腐败提供了借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走正门(王春迪)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

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

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

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

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

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

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

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

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⑤海爷却说,不可。

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

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⑦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

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

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

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

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

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

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

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⑩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

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

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

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

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

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

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

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⑪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

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⑫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⑬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⑭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⑮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

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

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

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

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⑯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⑰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⑱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8.小说第③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4分)9.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分)13. 翻译句子(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苏洵针对六国破灭的教训,为六国设图存之道的句子: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3)作者表现年老不改初衷,困境不弃远志的四句是:,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4)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苏洵《六国论》)(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苏洵《六国论》)(6)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苏洵《六国论》)(7)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