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赋、比、兴手法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赋、比、兴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58f08b6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e.png)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赋、比、兴手法
赋、比、兴是古代文学,特别是《诗经》中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它们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所总结出来的。
1.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也就是直接叙述,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例如,杜甫的《石壕吏》中,通篇用记叙的文笔直接记述了作者在一天傍晚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的事情。
这种直接叙事的方法就是赋。
2. 比:类比,比喻。
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
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3.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如今的象征修辞方法。
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这三种手法可以独用,也可以综合运用,为古代诗歌创作增添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之“赋”、“比”、“兴”的区别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之“赋”、“比”、“兴”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e98fcef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69.png)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之“赋”、“比”、“兴”的区别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一、赋、比、兴的区别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
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
例如: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例如: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
例如:臧克家的诗《老马》。
诗人用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兴起对象,作者以这个形象来寄托不屈的民族个性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是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二、赋、比、兴的联系我们之所以常常“比兴”并提,是因为“比”“兴”实际上很难区分。
“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观念(“情”、“志”),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了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
浅谈“赋、比、兴”在当代诗词之运用
![浅谈“赋、比、兴”在当代诗词之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e00e090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2.png)
浅谈“赋、比、兴”在当代诗词之运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她不但以诗的形式给我们保留了2600年前各地域各阶层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而且其中的“诗大序”对于诗这一文体的心里发展过程、讽喻教化功能以及她的独特创作方法都有着直切诗的本质的深刻认识和高度的理论概括。
中国诗歌千百年来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汪洋恣肆,蔚为大观。
但万变不离其宗,时至今日,其创作方法仍离不开“赋、比、兴”三字。
“赋、比、兴” 作为常用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起到非常大的深远影响。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种解释至今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风出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洧》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转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大多在诗的开端。
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赋诗可任意所之,真实不虚者只一情字。
事可虚构,景可虚构,情不可虚构。
即使有些当代诗人标榜的冷抒情、零感情,也是有情的,只是不露声色而已。
高昌在《玩转律诗》一书中谈及律诗的谋篇,就是以“赋、比、兴”为依据,分作“以赋开头”、“以比开头”、“以兴开头”几种,他举古诗例子来说明。
在当代诗词中也是不泛这三类例子的,一、以赋开头如:王春艳《天豁峰》峰起双尖一线开,神龙高卧好云来。
赋比兴的解释及发展
![赋比兴的解释及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5943579168884868762d688.png)
赋比兴的解释及发展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方,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象《七月》、《氓》、《溱洧》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兴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1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周礼》“大师”注)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氓_》中的赋比兴
![《氓_》中的赋比兴](https://img.taocdn.com/s3/m/9db6380bb7360b4c2e3f645d.png)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 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歌的一 种常见手法。
表达效果: 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 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 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 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 婉而深长的韵味。
第三章 2、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兴、比
唉,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
兴: 以兴起,引出观点。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比:
喻体
本体 女子 爱情
斑鸠 桑葚
用“鸠”“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 第四章 3、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比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下来。
兴: 以兴起,引出男子变心的原因。
提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比喻
第三章 1、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兴、比
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兴: 以兴起,总结出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比:
喻体
本体 女子 女子的青春年华
桑
其叶沃若
• 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提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比喻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比: 喻体 桑 其黄而陨 本体 女子 女子年长色衰
4、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兴
淇水波涛滚滚,浪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兴: 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后的不幸,并点出婚姻不幸的根
本原因。 女也不爽……士也罔极……
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1)结构上: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 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 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 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 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试论《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文学批评研究法(2)
![试论《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文学批评研究法(2)](https://img.taocdn.com/s3/m/73287da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1.png)
试论《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文学批评研究法(2)二、定量分析法、“比兴”是诗歌批评史上的重要术语。
此二字.尤其是“兴”字向无确解。
朱先生对《毛传》释“兴”诸例作精确统计和严密考析后说:“《毛传》(兴也的‘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
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儿才是‘兴’)”。
“前人没有注意‘兴’的两重义,因此缠夹不已。
他们多不敢直说兴是譬喻,想着那么一来便与比无别了。
”他以为.所谓“比”就是“兴以外的譬喻。
”在《比兴》篇第一节《毛诗郑笺释兴》中.朱自清先生对《毛诗》中有“兴也”的出现作了统计:“兴也”共一百十六篇.占全诗(三0五篇)百分之三十八。
《国风》一百六十篇中有兴诗七十二;《小雅》七十四篇中就有三十八,比较最多;《大雅》三十一篇中只有四篇;《颂》四十篇中只有两篇,比较最少。
《毛传》的“兴也”,通例注在首章次旬下,《关雎》篇首章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兴也”便在“在河之洲”下但也有在首句或三句、四句下的。
一百十六篇中,发兴于首章次句下的共一百零二篇.于首章句下的共三篇。
于首章三句下共八篇,于首章四句下的共二篇即《汉广》、《桑柔》。
在精确的的数字下,朱先生对《毛传》的“兴”有结论:即“兴也”的“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儿才是“兴”为了能有更加可靠的证据.朱先生又对“兴”义进一步溯源,参考劳孝舆《春秋诗话》对《左传》了然于心后的一番计算:《左传》所记赋诗,见于今本的《诗经》共五十三篇;《国风》二十五,《小雅》二十六,《大雅》一,《颂》一。
引诗共八十四篇:《国风》二十六,《小雅》二十三,《大雅》十八,《颂》十七。
重见者均不计。
再将两项合计,再去其重复的,共有一百二十三篇:《国风》四十六,《小雅》四十一,《大雅》十九,《颂》十七,占全诗三分之一强.可见“诗三百”为时流行之盛之广了赋诗各篇中《毛传》定为兴诗的二十六,引诗中二十一;两项合计,去重复,共四十篇,占兴诗全数三分之一弱。
_赋_比_兴_管窥_张丽君
![_赋_比_兴_管窥_张丽君](https://img.taocdn.com/s3/m/c9ce44dd26fff705cc170afd.png)
收稿日期:2013-04-20作者简介:张丽君,女,1959年生,湖南双峰人,湖南省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文化旅游视角下高职跨专业公选课旅游文学课程创新研究与实践”(批准号:xjk012czj89)。
“赋、比、兴”管窥张丽君(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摘要:学界对古诗表现手法“赋、比、兴”内涵和作用的理解,一般都是根据南宋朱熹的阐释。
对“赋”的定义,诗歌理论界认识比较统一。
“比”,人们认为即比喻。
其实,这种“比”,略同象征、类比。
“兴”,一般认为只是开头、开始、起兴。
其实,“兴”是由开头的“兴象”和其后的“联想”两个部分组成,“兴象”与“联想”多数是类似关系,亦有逆向关系,在具体作品中,“比兴”往往水乳交融。
关键词:赋比兴内涵作用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853(2013)02-081-04《诗经》和《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不仅造就了古代诗歌不同的创作风格,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古诗的创作方法。
《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便是诗歌创作最基本的方法。
其中的“比、兴”更是诗歌创作区别于其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
因此,赋比兴内涵值得探讨。
所谓赋,朱熹称之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1](P3)。
即直接叙述,直接描写。
学人大多遵从,但也有不同理解。
比如叶嘉莹教授就认为“赋是直陈其事,直接说明,不需要鸟兽草木的外物形象”。
她以《诗经·郑风·将仲子》为例,说诗中的女主人公“是呼唤仲子,是直陈其事,直接叙述。
叙述的时候不是形象,是口吻……这里一个形象都没有”,认为:“这就是赋。
赋就是直陈其事。
”[2](P14-21)这样理解“赋”,只是叙事、说明,与描写无缘,与形象无关。
事实上,《将仲子》中那个姑娘“直陈其事”的“口吻”已把她的自我形象勾画出来了。
原诗三段,每段七句,重章叠唱,一是反复地“将仲子”,求他“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7)浅谈诗歌中赋、比、兴表现手法
![(7)浅谈诗歌中赋、比、兴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7dc7572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0.png)
(7)浅谈诗歌中赋、比、兴表现手法中国是诗的国度。
从先秦到晚清,名诗美文,如天空中数不尽的明亮星星,又如大地上开不败的鲜艳花朵!熟读这些名诗美文,既可以陶冶性情,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又可以从欣赏品味中获得艺术享受。
但是,诗歌不是用概念去说明生活。
它是通过形象去反映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
无疑,要想理解诗人从大量生活现象中,选择和提炼具有本质特征的感情材料,熔炼为生活的艺术形象,揭开生活的本质,务必要求读者了解和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首先,我们了解诗歌中赋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叙述描写或抒情。
南宋朱熹言:“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关于赋的理解,较为容易,试看陈述铺叙的典型例子之一: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之后来到秦州,写一位妇女在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和她的坚贞气节。
诗的开头说他见到了一位“幽居”在深山空谷中的“绝代”佳人;接着借“佳人”口吻,自述战乱中的遭遇和令人同情的悲惨身世;最后这位“佳人”并没有被不幸的命运压倒,指出“佳人”如同山之清泉,独居深山空谷,与草木为邻,保持着高尚的节操!全诗可谓铺陈其事!但这“赋”中也有诗人的寄寓。
诗人把贤士失职,去国怀家之思寄寓其中,以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报国无门的难言隐痛与悲愤!故每读一首杜甫的诗,就仿佛在翻阅唐史,杜甫之诗,又名“史诗”!邵宽翁的《插田》,是陈述铺叙的又一典型例子:明朝早早起插田,东方未明云漫漫。
阿婆拊床呼阿三:“阿三莫学阿五眠。
”汝起点火烧破锅,麦饭杂菽炮鲞羹。
阿嫂拔秧哥去耕。
田家何侍春禽劝?一朝早起一年饭。
谈谈“赋、比、兴”各自的特点,及其在诗中的应用
![谈谈“赋、比、兴”各自的特点,及其在诗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7686b4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7.png)
谈谈“赋、比、兴”各自的特点,及其在诗中的应用“赋、比、兴”是诗的三种重要表现手法,本文专题针对赋、比、兴进行解读,并举例说明,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赋、比、兴有更深入的认识。
赋“赋”就是铺陈,就是平铺直叙,类似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叙述文”,用于作者在抒发情感时,直抒胸臆,铺陈其事。
“赋”用来写事,在诗中用得特别多,可谓比比皆是。
比如贾岛这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通过平铺直叙,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
“赋”并不代表只能写事,而不能抒情,通过铺陈也可以把情恰当地表达出来,比如李白这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直白的描述进行抒情,情融于叙述中,思乡之情透纸而出,这也是“赋”。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赋”很简单,很好理解,但写诗运用“赋”时有二点注意事项:一是不能把写诗当成写日记,不能写成白开水,要运用形象思维,讲求波荡起伏,引人入胜;二是要抓住主题,围绕主题正确选材,写诗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能隔靴搔痒,不知所云,要描绘得恰达好处,所谓打蛇要打“七寸”。
比诗中的“比”一般指的是“对比”、“类比”,而不是“比喻”,比喻属于“兴”的范畴。
对比或类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面或相类似的两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比”的诗句也很常见,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生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比对非常明显,增强了效果。
再比如谢枋得这首《蚕妇吟》: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残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养蚕女的辛劳和富贵人家歌舞升平形成对比,表达的情感尽在其中。
类似的还有李白的“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古、今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唏嘘不已,在怀古诗中“比”的手法很常见,大家可以自己找几个典型例子。
利用“比”时应该注意,所“比”的两者应该是对等的,不能一头重来一头轻,否则对比的效果要大打折扣。
对比和映衬不一样,对比的两种事物并无主次关系;而映衬是有主次之分的,陪衬者是用来突出被陪衬者的。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三)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三)](https://img.taocdn.com/s3/m/21acbb0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5.png)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三)
三,赋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一般有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例如,汉魏乐府中的《焦仲卿妻》,诗歌除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其后基本上是直言诗,也就是运用了赋的“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写法。
又如,诗歌《木兰诗》,这首诗除最后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外,诗人也是运用了赋的“直言叙事”的手法。
特别是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八十五岁、奄奄一息、即将告别人世时,以遗嘱形式,对儿子“直言”倾吐未完成的心愿和殷切希望。
总之,比、兴、赋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使诗歌艺术思维和表现方法在理论上的认识日趋深刻和完美,而且推动了诗歌在创作中的日趋丰富和完美,对促进古代诗歌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5d004e86edb6f1afe001fd9.png)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诗经”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下面分别来说说它们的含义。
“赋”,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郑玄在《周礼》注言:“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者。
凡言赋者,直陈君之善恶,更假外物为喻,故云铺陈者也。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赋就是直接叙述写作事物的方法,它不借助于更多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们以明确、完整、清晰的印象。
“比”,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则是用其他的事物作比拟或譬喻的写作方法,它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增强诗的感染力。
“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是一种先借自然界的事物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写出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来比喻青春少女,赞美她的美貌,祝福她婚姻美满。
且又烘托出少女出嫁时的欢乐气氛。
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象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远气象,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三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中三章的开头都是“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与下文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它只起到协调韵律的作用。
这是对“兴”的浅析。
其实,《诗经》中的赋、比、兴往往都是结合使用的,有的一首诗赋比兴都有,有的一首诗或赋、比连用,或比、兴连用,或赋、兴连用。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后世诗歌的传承影响深远。
《诗经》赋比兴例释
![《诗经》赋比兴例释](https://img.taocdn.com/s3/m/23f658809b6648d7c0c7460f.png)
《诗经》赋比兴例释作者:徐中华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3期内容摘要:赋、比、兴是《诗经》最基本、最成熟的表现手法,它们增添了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韵味。
赋,在铺陈排比中直接叙事抒情;比,主要指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形象的描摹中抒发情感;兴,是诗歌开头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形式和作用可分为三类。
关键词:《诗经》赋比兴形象抒情铺陈排比开头渲染烘托《诗经》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最高文学成就的代表,其最基本也是最成熟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古今很多学者对赋比兴的概念都有自己的界定。
宋代朱熹的解释最有代表性,他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的解释突出了赋比兴的特征,对读者判断别赋比兴手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魏晋时期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文有尽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的解说突出了赋比兴的文学功能,即增添诗歌的表现力,使之更加生动感人。
这对创作和鉴赏诗歌都有很大影响。
宋人李仲蒙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
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
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
物动情者也。
”他对“赋、比、兴”的解说,最后都归结到一个“情”字上面,这就更符合文学的审美特征了。
朱、钟、李三家从不同角度解说赋比兴,各有其妙,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赋比兴手法及其审美特征的钥匙。
下文试就赋比兴的特征及其表达情感的功能玩味品赏一些篇目。
一.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书其事,寓言写物”、“叙物以言情”,这些界定告诉我们:赋,在表达方式上是兼有叙事、描写、抒情和议论的;在修辞方式上是直接的,也就是不用婉曲的修辞手法,这一点与比兴是截然不同的;在结构形式上是铺陈排比的;在表达目的和审美效果上是抒情的。
赋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三百篇中大多数都用了赋的手法。
《豳风·七月》铺叙了奴隶们一年各个月份繁忙沉重的农事和杂役,描写了一年四季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带给奴隶们的感受,抒发了被压迫被剥削者的痛苦和无奈。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一)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一)](https://img.taocdn.com/s3/m/a34c54f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d.png)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一)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说到“比、兴、赋”,就不得不说到《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为“赋、比、兴”。
也就是说,“比、兴、赋”三种手法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
下面就此简约谈谈这三种方法。
一、比《诗经》里说:“譬喻叫比。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按照现代修辞学观点,所谓比喻,就是将两种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要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诗经·硕人》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几种。
1、明喻所谓明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一并出现,在它们之间加上“如”、“似”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喻词,构成“本体”+“喻词”+“喻体”的格式。
例如,李贺《马诗·其五》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句子中,诗人将“沙”喻为“雪”,之间用了“如”字连接,把“月”喻为“钩”,之间用“似”字连接。
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把“春风”喻为“剪刀”,之间用“似”连接。
明喻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本体与喻体有相似处,而且这种关系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构成比喻的最主要的特征——不同事物间具有相似性。
在古代诗歌中,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表现方法。
2、暗喻暗喻又称隐喻。
所谓暗喻,按照现代修辞学的观点,就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它们之间用“是”、“变成”、“成为”等喻词连接。
暗喻比明喻表意更进一层,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紧密,好似本体和喻体同为一体。
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12d6bd0bbcd126fff7050b87.png)
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比、兴是古人对《诗经》基本艺术表现手法的一种归纳,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古人释经、作诗、谈诗、写词都用它,历代有关文学批评与作品评注欣赏也都经常用到它。
根据前人对赋、比、兴的论述和古典诗歌创作的实践,对于“比兴”的关系可以作以下几点说明:1、《诗经》中的比和兴,后来常常连称为“比兴”。
《诗经》中的兴,如《关雎》、《桃夭》的先有“他物”,以兴后“所咏之辞”的方式,虽然在后世以至今日的民歌中还在继续沿用着,但是在文人诗歌里,可能从屈原的作品开始就已经有所发展、改变其方式了。
这种情况,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已大量存在。
如“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众芳”比喻什么?“申椒”、“菌桂”、“蕙茝”各比喻什么?是比喻众贤,但并不说出。
又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至哀众芳之芜秽”八句是以树艺兰蕙,兴喻培育之人才,但后面也没有“所咏之辞”以表此意。
所以《文心雕龙·比兴》说:“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
”后来清人陈沆有《诗比兴笺》一书。
代学者朱自清把“比兴”称为“比体”。
他在《诗言志辨》一书中把“比兴”概括为四种:咏史,以古比今;游仙,以仙比俗;艳情,以男女比主臣;咏物,以物比人。
这种概括是非常精当的。
当然,也可以作一些补充。
比如,艳情除了以男女比主臣外,还可以比朋友,比同命运者。
用“以物比人”概括“咏物”也不一定很完全,不如说“以自然现象比社会现象”更有概括性。
以上这四种“比兴”的形式,在《楚辞》中都有,如《离骚》的美人香草,借古喻今;《橘颂》的借物写人;《远游》的浮游八极,实际上恶世俗的狭隘污浊而思有以超脱它。
《离骚》中大量陈述尧、舜、三代、齐桓之事,就是以古比今。
2、兴和比兴,是赋也,又是比也,或者说是“赋而比也”。
就是说兴是兼含赋、比的。
3、兴中绝大多数含有比意,但这和一般修辞上所讲的比喻不同。
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
![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271532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8.png)
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内容提要】辛亥革命后,很多学者在重新解读《诗经》的基础上重新界定赋、比、兴的含义;朱自清不仅结合《诗经》文本研究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方法,同时还涉及到《毛传》《郑笺》释兴、兴义源起,《周礼》“六诗”之赋、比、兴的本义,后世比兴论诗等多个方面;而且既能区分它们的不同,又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勾勒出赋、比、兴的源起、发展和演变的历时性结构。
【关键词】朱自清;赋比兴;本义;表现方法辛亥革命至建国时期,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最为深入、最为广泛。
我们要对朱自清的研究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朱自清赋、比、兴研究的学术背景辛亥革命之后,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封建帝制的消亡、经学时代的结束,《诗经》的性质在人们的观念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儒学经典变为文学诗集,对赋、比、兴的研究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些研究还在继续,如探寻《周礼》“六诗”赋、比、兴本义,分析《诗经》赋、比、兴表现方法,阐发赋、比、兴理论的美学理想;有些则逐渐消亡了,如汉儒借助比、兴比附经义,陈子昂、白居易借助赋、比、兴宣扬儒家政教文学观念,把赋、比、兴当作表现儒家政教思想内容的“谲谏”方法,这种观念只是被当作历史现象加以分析,而不再有人提倡;有的学者是研究赋、比、兴的研究史,进行研究之研究;有的则是在反封建大旗的指引下,怀疑甚至否定经学的阐释,视经学的阐释为“堆在《诗经》上面的瓦砾”,必须清除,对赋、比、兴的研究也充满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怀疑精神,很多学者在重新解读《诗经》的基础上重新界定赋、比、兴的含义。
1925年,古史辨派的代表顾颉刚发表了一篇题为《起兴》的文章,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使赋、比、兴的研究出现一次高潮,这次研究高潮主要集中在对《诗经》表现方法的研究上。
顾颉刚察觉到朱熹《诗集传》对赋、比、兴认识与标定的混乱,于是通过对现代民间歌谣表现方法的分析去推论《诗经》中的起兴,在文章中列举了“阳山头上竹叶青,新做媳妇像观音”、“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等九条民谣开端的资料,说:豆丁主页:在这九条中,我们很可看出起首的一句和承接的一句是没有关系的。
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word文档资料
![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word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024211483c4bb4cf7ecd1b7.png)
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比、兴是古人对《诗经》基本艺术表现手法的一种归纳,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古人释经、作诗、谈诗、写词都用它,历代有关文学批评与作品评注欣赏也都经常用到它。
根据前人对赋、比、兴的论述和古典诗歌创作的实践,对于“比兴”的关系可以作以下几点说明:1、《诗经》中的比和兴,后来常常连称为“比兴”。
《诗经》中的兴,如《关雎》、《桃夭》的先有“他物”,以兴后“所咏之辞”的方式,虽然在后世以至今日的民歌中还在继续沿用着,但是在文人诗歌里,可能从屈原的作品开始就已经有所发展、改变其方式了。
这种情况,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已大量存在。
如“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众芳”比喻什么?“申椒”、“菌桂”、“蕙茝”各比喻什么?是比喻众贤,但并不说出。
又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至哀众芳之芜秽”八句是以树艺兰蕙,兴喻培育之人才,但后面也没有“所咏之辞”以表此意。
所以《文心雕龙·比兴》说:“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
”后来清人陈沆有《诗比兴笺》一书。
代学者朱自清把“比兴”称为“比体”。
他在《诗言志辨》一书中把“比兴”概括为四种:咏史,以古比今;游仙,以仙比俗;艳情,以男女比主臣;咏物,以物比人。
这种概括是非常精当的。
当然,也可以作一些补充。
比如,艳情除了以男女比主臣外,还可以比朋友,比同命运者。
用“以物比人”概括“咏物”也不一定很完全,不如说“以自然现象比社会现象”更有概括性。
以上这四种“比兴”的形式,在《楚辞》中都有,如《离骚》的美人香草,借古喻今;《橘颂》的借物写人;《远游》的浮游八极,实际上恶世俗的狭隘污浊而思有以超脱它。
《离骚》中大量陈述尧、舜、三代、齐桓之事,就是以古比今。
2、兴和比兴,是赋也,又是比也,或者说是“赋而比也”。
就是说兴是兼含赋、比的。
3、兴中绝大多数含有比意,但这和一般修辞上所讲的比喻不同。
谈谈诗歌的赋、比、兴
![谈谈诗歌的赋、比、兴](https://img.taocdn.com/s3/m/3a480a0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0.png)
谈谈诗歌的赋、比、兴谈谈诗歌的赋、比、兴诗歌在很古时就产生了,《诗经》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离现在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
诗歌最早是重声的,那时《诗经》中的诗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
诗不是读的,而是配以音乐吟唱和舞蹈相结合的形式。
《周礼,春官,大师》称风,赋,比,兴,雅,颂为“六诗”,它们都是和乐相关的。
风,雅,颂表示音乐,这不必多说。
据朱自清考证,赋,比,兴早期的含义也和音乐有关。
他推测:“`赋`原是合唱”,“`比`是变旧调唱新辞”,“`兴`似乎也是乐歌名,疑是合乐开始的新歌”。
只是到了后来,诗歌的义越来越受人重视,赋比兴才逐渐被解释成只是与理解诗和写诗有关的慨念。
《诗大序》将“六诗”改成“六义”,便是以义为用了,诗也由重声演变到重义。
小时侯听书塾里的老先生读诗,都是摇头晃脑地一句一句吟唱的,这就带有“既歌且舞之”的诗乐原韵味。
诗从重声逐渐过渡到重义,其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
原来只是乐歌名称的“赋,比,兴”,变成了“只是与理解诗和写诗有关的概念。
”后来因“赋”的明了,也省去不谈只讲“比,兴”,再后来“比,兴”合二为一成了一回事。
正因为由于诗从声变到义,而原来的术语名称没有变,所以后人在解释已经赋予新的概念的“赋,比,兴”时往往缠夹不清,各有各的说法。
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其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以上三者“赋”好懂,“比”和“兴”有缠夹。
苏州人顾颉刚幼读朱熹《诗经传》,见他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下释云:兴也。
``````雎鸠,水鸟,``````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是诗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
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
于是顾心有惑:雎鸠情挚而别,这同君子与淑女相处很像,那么明明是“比”而不是“兴”了。
朱熹为何在此下“兴”也?后来他在辑集歌谣时才悟出了兴诗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定生也运用相同的方法推导出相同的结论 :
所 谓“ 者 , 兴” 正正就 是 像前 举 的 民谣
那半首 没干 系的 句法 ; 也是 那换 声 的方 而 法 了。故 我 们 要 是 下 个 “ ” 定 义 , 兴 的 就 是 :歌 谣上 与 本 意 没 有 干 系的趁 声 。 乱 “ ”
鲁洪生
[ 要]辛亥革命后 , 摘 很多学者在重新解读《 诗经》 的基础上重新界定赋、 兴的含义; 自清不仅结合《 比、 朱 诗经》 文本 研究了《 诗经》 比、 赋、 兴的表现方法, 同时还涉厦到《 毛传》郑笺》 《 释兴、 兴义源起 ,周礼》 六诗” 《 “ 之赋、 兴的本义, 比、 后世比
鼓动耳朵, 而适碰著诗兴 , 于是就 胡乱 凑 出来——或者甚而有时诗 意都没尝打算,
只管 凑凑 成 了。 这 个 就是 “ 也 ” 成 的 兴 所
《 经》 诗 的秘 密。 ]7 ) [(o P2 在研 究 目的 上 , 颉 刚 、 定 生 不 是 探 寻 朱熹 顾 何
15 4
维普资讯
制的消亡 、 经学时代 的结束 ,诗经》 《 的性质在人们
的观念 中发生 了根 本性 的变 化 , 从儒 学 经典 变 为文
做媳妇的美 , 并不在于阳山顶上竹 叶的发
青; 而新做 媳 妇 的难 , 不 在 于 阳 山 顶 上 也
学诗集 , 对赋 、 兴 的研究也随之发生 了很大的变 比、 化。有些研究还在继续 , 如探 寻《 周礼》 六 诗” 、 “ 赋 比、 兴本义 , 分析 《 经》 、 兴表现方 法, 诗 赋 比、 阐发 赋 、 兴理论的美学理想 ; 比、 有些则逐渐消亡 了, 如
有了一只花 小篮。它们所 以会得这样 成
为无 意 义 的 联 合 , 因“ 与 “ ” 同 只 青” 音 是
韵 ,篮 ” “ ” 同韵 。 若 开 首 就 唱 “ “ 与 难 是 新
做媳 妇像 观 音 ” 觉得 太 突 兀 , 不住 , , 站 不
汉儒借助比、 比附经义 , 兴 陈子 昂、 白居 易借助赋 、
兴论诗等 多个方面 ; 而且 既能 区分它们的不 同, 又能注意到 它们之 间的联 系, 勾勒 出赋 、 兴的 源起 、 比、 发展 和演 变的历时性
结构 。
[ 关键词 ]朱 自清; 比兴 ; 义 ;t 赋 本 g现方 法 [ 作者简介 ]鲁 洪生 , 首都师 范大学诗歌 中心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007 北京 103
予 充分 的重视 。
一
、
朱 自清赋 、 兴研 究的学术背景 比、
妇像观音”“ 、阳山头上花小篮 , 新做媳妇多许难” 等 九条民谣开端的资料, : 说 在这九条 中, 我们很 可看 出起首的一
句和 承接 的 一 句是 没 有 关 系的 。例 如 新
辛亥革命之后 , 由于科举制度的废 除、 封建帝
[ 中图分类号]I 72 2 .2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 442 0)1 04 — 4 0Leabharlann 43 (06 1 — 15 0
辛亥革命至建国时期 , 自清对赋 、 兴的研 对现代民间歌谣表现方法 的分析去推论《 朱 比、 诗经》 中 究最为深入 、 最为广泛。我们要对朱 自清的研究给 的起兴 , 在文章中列举 了“ 阳山头上竹叶青 , 新做媳
七 八 糟 , 么 东西 , 到 眼 , 上 心 , 是 什 撞 逗 或
12 年 , 9 5 古史 辨派 的代表顾颉 刚发表了一篇 题为《 起兴》 的文章 , 引起 了热烈 的讨论 , 使赋 、 比、 兴的研究 出现一次高潮 , 这次研究高潮 主要集中在 对《 诗经》 表现方法 的研究上。顾颉刚察觉到朱熹 《 诗集传》 对赋、 兴认识与标定的混乱 , 比、 于是通过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1 1期
学 术 论 坛
ACA DE I F M C ORUM
N0 . 1 2 0 1 .0 6
( 总第 10期) 9
( u l i l O.9 ) C muav yN 10 te
朱
自 清 对 赋 比 兴 的 研 究
比、 兴宣扬儒家政 教文学观念 , 把赋 、 兴 当作表 比、
如先唱 了一句“ 阳山头上 竹叶青” 于是得 , 了陪衬 。 了起 势 了。 ] '5 有 [ ( 7) r 6
现儒家政教思想 内容的“ 谲谏” 方法 , 这种观念只是 顾颉刚认为起兴与下文“ 无意义的联合” 只是为了 , 被当作历史现象加 以分析 , 而不再有 人提倡 ; 有的 避 免开端 “ 突兀” 而 以“ 协 韵发 端 。 , 兴” 学者是研究赋 、 兴 的研究史 , 比、 进行研究之研究 ; 有的则是在反封建大旗 的指引下 , 怀疑甚至否定经 学的阐释 , 视经学的阐释为“ 堆在《 诗经》 上面的瓦 砾”必须清除 , , 对赋 、 兴的研究也充满 了那个时 比、 代所特有的怀疑精神 , 很多学者在重新解读《 诗经》
等经学家对 “ 的认识 , 兴” 而是探 寻《 诗经》 文本之 方法的争论引起 , 但他 的研究 比当时其他学者的相
“ 的本义; 兴” 在研究方法上, 以今证古 , 并且是 以部 关研究更深入广泛 , 他不仅结合《 诗经》 文本研究了 分 代整 体 , 实 现代 民歌 中 的“ ” 其 兴 既有 与 下文 意 义 《 诗经》 、 兴的表现方法 , 赋 比、 同时还涉及到《 毛传》 无 关 的兴 , 有 与 下 文 意 义 有 关 的 兴 , 且 多 与 下 《 也 而 郑笺》 释兴 、 义源起 ,周礼》 六诗” 兴 《 “ 之赋、 兴 比、 文意义有关 ;诗经》 兴” 《 中“ 也同样存 在无关 、 有关 的本义 , 后世 比兴论诗等多个方面。我们按照纵向 序列将这些不 同角度的研究重新排列一下 , 大致应 两种 , 并且也 是无关者少 关者 多, 《 有 如 周南 - 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