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简体横排本)

合集下载

中华书局2015年书目(excel格式

中华书局2015年书目(excel格式

中(总定价:8300.00地50种)历历古十历文十孙道哲甲简说古大9787101061161春秋史料集9787101050905童书业古代社会论集9787101047844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校订本)9787101058116童书业绘画史论集(全2册)9787101059991童书业瓷器史论集9787101053203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增订本)9787101073973童书业论著集外集9787101005080孙毓棠学术论文集9787101106312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9787101068580明代的军屯9787101069853探微集(修订版)9787101079555府兵制度考释条形码ISBN 书名9787101072457清代著述考(全5册)(精)9787101074710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全13册)(精)9787101071665顾颉刚文库古籍书目(全2册)(精)9787101066531顾颉刚书信集(全5册)(精)9787101068504顾颉刚读书笔记(全17册)(精)9787101071351顾颉刚民俗论文集(全2册)(精)9787101067095宝树园文存(全6册)(精)9787101077599顾颉刚日记(全12册)(精)条形码ISBN 书名9787101015706金泥玉屑丛考9787101001419 华山馆丛稿9787101054460 华山馆丛稿续编9787101055757隋唐五代史(全2册)9787101055764北周六典(全2册)9787101055795北周地理志(全2册)9787101055788西昆酬唱集注9787101055894魏晋南北朝史(全2册)9787101055771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9787101042108岑仲勉史学论文续集条形码ISBN 书名9787101050301满洲开国史讲义9787101050332明清史论著集刊(全2册)9787101050318明史讲义9787101050325清史讲义9787101050295心史丛刊9787101053630明元清系通纪(全4册)9787101061383清朝前纪孟森先生在清先世源流考定、满洲名称考辨、八旗制度考实、雍正继统考证、清初史事人物版孟森著作集,除收有孟森先生《清朝前纪》、《心史丛刊》、《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明元清系通纪》等专著外》等。

二十四史(经典原创)

二十四史(经典原创)
•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 志》。
《后汉书》
范晔《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详载了东汉 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 元嘉九年,范晔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 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
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
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
除袁宏《后汉纪》外,诸家相继散亡。范晔《后汉书》成为我
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依据。
《三国志》
•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 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 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 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 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 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三国志》 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 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 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 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 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
古籍流传世间已久,在岁月的侵蚀下,残破、墨迹不清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这就需要修校,用心地把 不清楚的字迹描清楚,专业人士称为描润,但这只是校勘古籍最初步的工作。它还需要用不同的版本对 照甄别,断其是非。
张元济就是这样亲历亲为地对每一册古书,做着初修、精修、复校、总校的工作。他终日伏案,每天 的工作量是100页,每一页都校勘到准确无误为止。直到今天,看过张元济校勘影印件的人,都叹为观 止。

最新二十四史简介

最新二十四史简介

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而除袁宏《后汉纪》外,诸家相继散亡。范晔《后汉书》成为
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依据。
《三国志》
•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 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 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 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 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 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三国志》 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 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 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 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 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
《陈书》
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 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 《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魏书》
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 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 “惊蛱蝶”。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 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书成之 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பைடு நூலகம்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 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 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 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 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十四史(简体横排本)

二十四史(简体横排本)

二十四史(简体横排本)作者:中华书局编辑部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日期:开本:大32开精装册数:63册光盘数:0定价:2280元优惠价:1900元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详细介绍:“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罕见的智慧宝藏,也是我国人民引以自豪的文化遗产。

它用统一的纪传体裁,系统地记载了我国清以前各个朝代的历史,堪称是清代以前中华文明史的全记录。

为了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方便广大读者尤其是中青年读者阅读及充分利用“二十四史”,中华书局以繁体字点校本“二十四史”为底本,聘请专家学者,按照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和国家语委的有关规定,结合古籍整理的具体要求,对中华版繁体字本“二十四史”进行字体简化整理。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撰。

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公元前一四五)或者更后一些。

他的父亲司马谈,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

汉武帝建元(公元前一四O——一三五)初年,做了太史令(史记中称为太史公)。

目录二十四史:后汉书(卷一至卷三四)卷一上光武帝纪卷一上卷一下光武帝纪卷一下卷二显宗孝明帝纪卷二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卷三卷四孝和孝殇帝纪卷四卷五孝安帝纪卷五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卷六卷七孝桓帝纪卷七卷八孝灵帝纪卷八卷九孝献帝纪卷九卷十上皇后纪卷十上卷十下皇后纪卷十下卷十一刘玄刘盆子列传卷一卷十二王刘张李彭卢列传卷二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卷三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卷四卷十五李王邓来列传卷五卷十六邓寇列传卷六卷十七冯岑贾列传卷七卷十八吴盖陈臧列传卷八卷十九耿弇列传卷九卷二十铫期王霸祭遵列传卷十卷二十一任李万邳刘耿列传卷十一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卷十二卷二十三窦融列传卷十三卷二十四马援列传卷十四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卷十五卷二十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卷十六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卷十七卷二十八上桓谭冯衍列传卷十八上卷二十八上冯衍传卷十八下卷二十九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卷十九卷三十上苏竟杨厚列传卷二十上卷三十下郎襄楷列传卷二十下卷三十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卷二十一卷三十二樊宏阴识列传卷二十三卷三十三朱冯虞郑周列传卷二十三卷三十四梁统列传卷二十四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卷二十五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卷二十六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传卷二十七……狱中与诸甥姪书范晔后汉书注补志序刘昭二十四史:后汉书(卷三到卷七五)二十四史:后汉书(卷七六至卷九○/志一至志三○)二十四史:史记(卷一至卷十八)二十四史:史记(卷十九至卷六一)二十四史:史记(卷六二至一三○)二十四史:汉书(卷一至卷二五上)二十四史:汉书(卷二五下至卷七五)二十四史:汉书(卷六三至卷一○○)二十四史:三国志(卷一至卷六五)二十四史:晋书(卷一至卷三六)二十四史:晋书(卷三七至卷八四)二十四史:晋书(卷八五至卷一三○)二十四史:宋书(卷一至卷三八)二十四史:宋书(卷三九于卷一○○)二十四史:南齐书(卷一至卷五九)二十四史:梁书(卷一至卷五六)二十四史:陈书(卷一至卷三六)二十四史:魏书(卷一至卷六六)二十四史:魏书(卷六七至卷一一四)二十四史:北齐书(卷一至卷五○)二十四史:周书(卷一至卷五○)二十四史:隋书(卷一至卷三一)二十四史:隋书(卷三二至卷八五)二十四史:南史(卷一至卷三七)二十四史:南史(卷三八至卷八○)二十四史:北史(卷一至卷四三)二十四史:北史(卷四四至卷一○○)二十四史:旧唐书(卷一至卷三三)二十四史:旧唐书(卷三四至卷七六)二十四史:旧唐书(卷七七至卷一四九)二十四史:旧唐书(卷一五○至卷二○○)二十四史:新唐书(卷一至卷五六)二十四史:新唐书(卷五七至卷七二三)二十四史:新唐书(卷七二中至卷入○)二十四史:新唐书(卷八一至卷一六四)二十四史:新唐书(卷一六五至卷二三五)二十四史:旧五代史(卷一至卷七四)二十四史:旧五代史(卷七五至卷一五○)二十四史:新五代史(卷一至卷七四)二十四史:宋史(卷一至卷五七)二十四史:宋史(卷五八至卷一一六)二十四史:宋史(卷一一七至一七六)二十四史:宋史(卷一七七至卷一二五)二十四史:宋史(卷一二六至卷二二四)二十四史:宋史(卷二二五至卷二三一)二十四史:宋史(卷二三二至卷二三九)二十四史:宋史(卷二九六至卷三六四)二十四史:宋史(卷三六五至卷四三二)二十四史:宋史(卷四三三至卷四九六)二十四史:辽史(卷一至卷一一六)二十四史:金史(卷一至卷五九)二十四史:金史(卷六○至卷一三五)二十四史:元史(卷一至卷六○)二十四史:元史(卷六一至卷一二七)二十四史:元史(卷一二八至卷一二○)二十四史:明史(卷一至卷四八)二十四史:明史(卷四九至卷一○○)二十四史:明史(卷一○一至卷一四五)二十四史:明史(卷一四六至卷二一○)二十四史:明史(卷二一至卷二七四)二十四史:明史(卷二七五至卷三三二)二十四史(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罕见的智慧宝藏,也是我国人民引以自豪的文化遗产。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 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 事,心里十分激动。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 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 年间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 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 量的历史资料。
二十四史
•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 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 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 (约前2550年),总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 (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 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 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 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 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 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 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 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 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 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谢谢观赏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 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 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 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 国搜集来的资料。

•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 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 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 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 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 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 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 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 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 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 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 工整的隶字。

二十四史一览表

二十四史一览表
後晉
劉煦等
200
20
30
150
官修
新唐書
北宋
歐陽修、
宋祁等
225
10
50
15
150
私撰
舊五代史
北宋
薛居正
150
61
12
77
官修
新五代史
北宋
歐陽修
74
12
世家年譜(1)
10
45
四夷附錄(3)、考(3)
私撰
宋史

脫脫等
496
47
162
32
255
官修
遼史

脫脫等
116
30
32
8
45
國語解(1)
官修
金史

脫脫等
135
19
39
4
73
官修
元史

宋濂等
210
47
58
8
97
官修
明史

張廷玉等
332
24
75
13
220
官修
二十四史概況表
史書
修撰人
總卷數
分卷情況
修撰形式
朝代
姓名
本紀
書志

世家
列傳
其他史記西漢来自司馬遷13012
8
10
30
70
私撰
漢書
東漢
班固
100
12
10
8
70
奉敕私撰
後漢書
南朝宋
范曄
120
10
30
80
私撰
三國志
西晉

了解24史

了解24史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我们中国的《二十四史》。

(一)《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其实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步产生的。

早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和《后汉书》。

《三国志》完成后,连同“三史”,被称为“前四史”。

在唐代,《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部正史还曾经被合称为“十史”。

随后,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即在“十史”的基础上,增加了《史记》、《汉书》、《后汉书》。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又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形成“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加先前各史,形成“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再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这就是咱们今天所说的《二十四史》称谓的由来。

其实民国政府后来又将清末民初的学者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和柯劭忞独立编著的《新元史》列入正史,形成了“二十六史”。

不过“二十六史”的知名度,远比不像“二十四史”那样家喻户晓。

(二)《二十四史》的相关介绍:(最后还有对《清史稿》和《新元史》的介绍)1、《史记》一文了解中国《二十四史》作者:司马迁史书体例:纪传体通史创作时间: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0年(西汉时期)记述的历史年代: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史(全集) 电子书

二十四史(全集) 电子书

二十四史(全集) 电子书简介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的官方编修史书,它是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十四史共记载了从上古时代到明朝的历史事件,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该电子书是二十四史的全集电子版,可以在电子设备上阅读和参考。

它为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式来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

通过电子书的形式,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得历史知识,无需携带厚重的实体书籍。

内容二十四史的全集电子书包含了下列史书:1.《国语》2.《春秋左传》3.《春秋公羊传》4.《春秋谷梁传》5.《史记》6.《汉书》7.《后汉书》8.《三国志》9.《晋书》10.《南齐书》11.《梁书》12.《陈书》13.《北齐书》14.《周书》15.《隋书》16.《南史》17.《北史》18.《旧唐书》19.《新唐书》20.《旧五代史》21.《新五代史》22.《旧十国春秋》23.《新十国春秋》24.《宋史》25.《辽史》26.《金史》27.《元史》28.《明史》这些史书记录了从夏朝到明朝的几千年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读者可以逐篇阅读,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经济情况,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特点便携性和易用性这本电子书的特点之一就是便携性。

读者可以将它安装在手机、平板电脑或电子书阅读器上,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轻松地阅读和研究历史。

与传统纸质书籍相比,电子书可以随时携带,无需担心重量和空间限制。

此外,这本电子书还提供了便捷的书签、目录和搜索功能,使读者可以方便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通过简单的操作,读者可以快速翻阅、浏览和定位到想要阅读的章节和内容。

多媒体功能电子书具有多媒体功能,能够包含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

这意味着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插图、影像和音频解说,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战争场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更新和扩充电子书具有更新和扩充的潜力。

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

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

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四本书。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二十四史之简介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陈寿的《三国志》即:[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二十四史之史记简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撰述动机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二十四史卷数及修撰者姓名(附“百纳本”所选择的版本的原名)

二十四史卷数及修撰者姓名(附“百纳本”所选择的版本的原名)

二十四史卷数及修撰者姓名(附“百纳本”所选择的版本的原名)《史记》,130卷,西汉司马迁。

(宋庆元黄善夫刊本)《汉书》,120卷,东汉班固。

(宋景佑刊本)《后汉书》,130卷,南朝范晔。

(宋绍兴刊本,原阙五卷半,以元覆宋本配补)《三国志》,65卷,晋陈寿。

(宋绍熙刊本,原阙魏志三卷,以宋绍兴刊本配补)《晋书》,130卷,唐房玄龄等。

(宋本,原阙载记三十卷,以他宋本配补) 《宋书》,100卷,梁沈约。

(宋蜀大字本,阙卷以元明递修本配补)《南齐书》,59卷,梁萧子显。

(宋蜀大字本)《梁书》,56卷,唐姚思亷。

(宋蜀大字本,阙卷以元明递修本配补)《陈书》,36卷,唐姚思亷。

(宋蜀大字本)《魏书》,130卷,北齐魏收。

(宋蜀大字本)《北齐书》,50卷,唐李百药。

(宋蜀大字本,阙卷以元明递修本配补)《周书》,50卷,唐令狐德棻等。

(宋蜀大字本,阙卷以元明递修本配补)《南史》,80卷,唐李延寿。

(元大德刊本)《北史》,100卷,唐李延寿。

(元大德刊本)《隋书》,85卷,唐魏徵等。

(元大德刊本)《旧唐书》,200卷,后晋刘昫等。

(宋绍熙刊本,阙卷以明闻人铨覆宋本配补)《新唐书》,225卷,宋欧阳修等。

(宋嘉佑刊本,阙卷以他宋本配补)《旧五代史》,150卷,宋薛居正等。

(原辑《永乐大典》有注本)《新五代史》,74卷,宋欧阳修等。

(宋庆元刊本)《宋史》,496卷,元脱脱等。

(元至正刊本,阙卷以明成化刊本配补)《辽史》,116卷,元脱脱等。

(元至正刊本)《金史》,135卷,元脱脱等。

(元至正刊本,阙卷以元覆本配补)《元史》,210卷,明宋濂等。

(明洪武刊本)《明史》,332卷,清张廷玉等。

(清武英殿原刊本,附王颂蔚编集《考证捃逸》)。

中华书局图书目录1

中华书局图书目录1

中华书局二十五史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竖排《二十四史》(共241册,加《清史稿》48册,“二十五史”合计289册),主要供研究使用00304-8 史记(全10册) [汉]司马迁撰 32开 145.00 00305-5 汉书(全12册)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 32开177.0000306-2 后汉书(全12册) [南朝·宋]范晔撰 32开 168.00 00307-9 三国志(全5册) [晋]陈寿撰 [宋]裴松之注 32开78.0000308-6 晋书(全10册) [唐]房玄龄撰 32开 148.0000309-3 宋书(全8册) [梁]沈约撰 32开 125.0000310-9 南齐书(全3册) [梁]萧子显撰 32开 52.00 00311-6 梁书(全3册) [唐]姚思廉撰 32开 42.0000312-3 陈书(全2册) [唐]姚思廉撰 32开 32.0000314-7 北齐书(全2册) [唐]李百药撰 32开 35.00 00315-4 周书(全3册) [唐]令狐德棻等撰 32开 45.00 00313-0 魏书(全8册) [北齐]魏收撰 32开 116.0000317-8 南史(全6册) [唐]李延寿撰 32开 98.0000318-5 北史(全10册) [唐]李延寿撰 32开 160.00 00316-1 隋书(全6册) [唐]魏征等撰 32开 92.0000319-2 旧唐书(全16册) [后晋]刘昫撰 32开 208.0000320-8 新唐书(全20册) [宋]欧阳修 [宋]宋祁撰 32开250.0000321-5 旧五代史(全6册) [宋]薛居正等撰 32开 98.00 00322-2 新五代史(全3册) [宋]欧阳修撰 [宋]徐无党注 32开 56.0000323-9 宋史(全40册) [元]脱脱等撰 32开 592.0000324-6 辽史(全5册) [元]脱脱等撰 32开 78.0000325-3 金史(全8册) [元]脱脱等撰 32开 148.0000326-0 元史(全15册) [明]宋濂等撰 32开 275.0000327-7 明史(全28册) [清]张廷玉等撰 32开 335.00 00750-3 清史稿(全48册)赵尔巽等撰 32开 780.00资治通鉴00183-9 资治通鉴(全20册) [宋]司马光编著 [元]胡三省音注 32开 332.0000469-4 续资治通鉴(全12册) [清]毕沅撰 32开 380.00 " 《资治通鉴》是记载北宋历史的编年体史籍,保留了大量原始史料,价值极高。

常识二十四史

常识二十四史

史记作者是西汉时的司马迁,其内容涉及我国远古到汉武帝元年的历史,时间范围约在三千年上下,现存《史记》为残卷。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编成此书,开始将书命名为《太史公记》或《太史公书》。

《史记》一名起源于三国时期,一直沿用至今。

汉书作者是东汉时的班固。

《汉书》涉及历史时间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的新朝结束,原型是班固之父班彪所著的《史记》后传六十五篇。

后来,班固入罪,死于狱中,《汉书》并没有完成。

当时的汉和帝令班固的妹妹班昭续补《汉书》,她就成了《汉书》中“天文志”的作者,而班昭也因此成为二十四史作者中唯一的女性。

后汉书作者为南朝宋的范晔,其所涉及的历史时间从汉光帝刘秀建立东汉开始,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前后共一百九十五年。

《后汉书》内容为本纪和列传。

后来范晔又与谢严合著《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

可惜后来范晔被控谋反,谢严害怕受到牵连,将五志手稿全部烧毁,现存《后汉书》也就只有本纪和列传部分。

作者陈寿(三国时蜀国人,蜀亡入西晋),其内容主要为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国志》包括魏、蜀、吴三国,其中魏国和吴国已经有一些史料可供陈寿参考,但蜀汉政权没有设置史官一职,因此蜀国部分的内容由陈寿亲自采集编写而成。

夏侯湛欲编写《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自愧不如,将稿件全部销毁,同时代史学家受其影响,将《三国志》推为正史,流传至今。

晋书由唐朝的房玄龄主持编纂,内容从司马懿开始,一直记录到晋恭帝,涉及整个晋朝,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过程。

由于受政府资助,相关史料又比较丰富,所以《晋书》的成书过程仅用了三年。

由于编著者多为文学家,因而《晋书》在史学界有“词藻华丽,内容不实”的评价。

宋书作者是南朝梁朝的沈约,内容涉及南朝宋的六十年历史,成书基于何承天、徐爰等史学家的著作。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宋书》指的并不是我国历史上的宋朝历史,而是在东晋灭亡后,南方建立起四个小朝代之一的宋朝,国姓为刘,开国者是刘裕,亡国者为刘凖。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简体字本)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简体字本)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简体字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目录01《史记》(简体字本),汉司马迁,中华书局1999.pdf02《汉书》(简体字本),汉班固,中华书局1999.pdf03《后汉书》(简体字本),南朝宋范晔,中华书局1999.pdf 04《三国志》(简体字本),晋陈寿,中华书局1999.pdf 05《晋书》(简体字本),唐房玄龄等,中华书局2000.pdf06《宋书》(简体字本),梁沈约,中华书局2000.pdf07《南齐书》(简体字本),梁萧子显,中华书局2000.pdf08《梁书》(简体字本),唐姚思廉,中华书局2000.pdf09《陈书》(简体字本),唐姚思廉,中华书局2000.pdf10《魏书》(简体字本),北齐魏收,中华书局2000.pdf11《北齐书》(简体字本),唐李百药,中华书局2000.pdf12《周书》(简体字本),唐令狐德棻等,中华书局2000.pdf 13《南史》(简体字本),唐李延寿,中华书局2000.pdf 14《北史》(简体字本),唐李延寿,中华书局2000.pdf15《隋书》(简体字本),唐魏徵,中华书局2000.pdf16《旧唐书》(简体字本),后晋刘昫等,中华书局2000.pdf 17《新唐书》(简体字本),宋欧阳修宋祁,中华书局2000.pdf 18《旧五代史》(简体字本),宋薛居正,中华书局2000.pdf 19《新五代史》(简体字本),宋欧阳修撰徐无党注,中华书局2000.pdf20《宋史》(简体字本),元脱脱等,中华书局2000.pdf21《辽史》(简体字本),元脱脱等,中华书局2000.pdf22《金史》(简体字本),元脱脱等,中华书局2000.pdf23《元史》(简体字本),明宋濂等,中华书局2000.pdf24《明史》(简体字本),清张廷玉等,中华书局2000.pdf。

二十四史全译txt

二十四史全译txt

二十四史全译txt一、引言《二十四史全译txt》是一部涵盖中国历史上从古代到近代的二十四部史书的全译版本,以txt格式方便读者在各种设备上阅读。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集合,记录了中国自公元前3000多年至清朝末年的历史文化,被誉为中国史学瑰宝,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档将介绍《二十四史全译txt》的组成、特点以及相关使用注意事项。

二、组成《二十四史全译txt》由以下二十四部史书构成: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5.《魏书》6.《晋书》7.《宋书》8.《南齐书》9.《梁书》10.《陈书》11.《齐书》12.《周书》13.《隋书》14.《北齐书》15.《南史》16.《北史》17.《旧唐书》18.《新唐书》19.《旧五代史》20.《新五代史》21.《旧宋史》22.《新宋史》23.《元史》24.《明史》每一本史书都经过精心翻译,以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三、特点1.全面性:《二十四史全译txt》覆盖了中国自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事件,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全貌。

2.语言简洁明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翻译时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复杂的古文表达方式,提高阅读体验。

3.格式规范:《二十四史全译txt》以Markdown格式输出,可以方便地在各种平台上使用和传播,同时也支持灵活的排版和格式调整。

4.易于阅读:txt格式的文档可以在各种设备上进行阅读,包括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等,方便读者随时随地学习和研究。

四、使用注意事项1.请注意保存文件的格式为txt,确保能够正常打开和阅读。

2.由于修订版本可能会有所不同,请尽量使用最新的版本,以确保准确的翻译和内容。

3.本文档仅为翻译版的文件,如需更多详细的注释和解释,请参考原版史书。

4.对于有特定需求的读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行调整格式和排版,包括字体、字号和行距等。

五、结语《二十四史全译txt》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集中了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源。

二十四史前四史

二十四史前四史

二十四史前四史一、前言《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官修的历史著作,分为前四史、正史和后四史。

前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是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重点介绍前四史的特点和意义,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二、《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主编,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将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生平事迹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叙述风格。

《史记》以五通(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结构,全面地记录了从黄帝到西汉文帝刘恒的历史,并对古代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记述。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史料和权威性的史学观点,还在文学艺术上有着较高的成就。

《史记》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成为后来史书的样式和范本,还对中国古代史学、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书》《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也是《二十四史》的第二部。

它由东汉史学家班固主编,主要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汉书》采用了纪事本末体的写作形式,主要以本纪和列传的方式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事迹。

它对西汉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对后世研究西汉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汉书》的编纂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还对史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对后来的历史著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后汉书》《后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编年史,也是《二十四史》的第三部。

它由东晋史学家范晔主编,对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详细叙述。

《后汉书》的内容主要分为十纪(纪传、志、表、别录等)和列传两个部分。

它详细记载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动乱、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东汉晚期和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后汉书》在历史记述上更加客观、细致,对于后世的历史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编纂方法和叙事风格为后来的史书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史(简体横排本)作者:中华书局编辑部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日期:开本:大32开精装册数:63册光盘数:0定价:2280元优惠价:1900元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详细介绍:“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罕见的智慧宝藏,也是我国人民引以自豪的文化遗产。

它用统一的纪传体裁,系统地记载了我国清以前各个朝代的历史,堪称是清代以前中华文明史的全记录。

为了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方便广大读者尤其是中青年读者阅读及充分利用“二十四史”,中华书局以繁体字点校本“二十四史”为底本,聘请专家学者,按照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和国家语委的有关规定,结合古籍整理的具体要求,对中华版繁体字本“二十四史”进行字体简化整理。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撰。

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公元前一四五)或者更后一些。

他的父亲司马谈,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

汉武帝建元(公元前一四O——一三五)初年,做了太史令(史记中称为太史公)。

目录二十四史:后汉书(卷一至卷三四)卷一上光武帝纪卷一上卷一下光武帝纪卷一下卷二显宗孝明帝纪卷二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卷三卷四孝和孝殇帝纪卷四卷五孝安帝纪卷五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卷六卷七孝桓帝纪卷七卷八孝灵帝纪卷八卷九孝献帝纪卷九卷十上皇后纪卷十上卷十下皇后纪卷十下卷十一刘玄刘盆子列传卷一卷十二王刘张李彭卢列传卷二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卷三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卷四卷十五李王邓来列传卷五卷十六邓寇列传卷六卷十七冯岑贾列传卷七卷十八吴盖陈臧列传卷八卷十九耿弇列传卷九卷二十铫期王霸祭遵列传卷十卷二十一任李万邳刘耿列传卷十一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卷十二卷二十三窦融列传卷十三卷二十四马援列传卷十四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卷十五卷二十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卷十六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卷十七卷二十八上桓谭冯衍列传卷十八上卷二十八上冯衍传卷十八下卷二十九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卷十九卷三十上苏竟杨厚列传卷二十上卷三十下郎襄楷列传卷二十下卷三十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卷二十一卷三十二樊宏阴识列传卷二十三卷三十三朱冯虞郑周列传卷二十三卷三十四梁统列传卷二十四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卷二十五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卷二十六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传卷二十七……狱中与诸甥姪书范晔后汉书注补志序刘昭二十四史:后汉书(卷三到卷七五)二十四史:后汉书(卷七六至卷九○/志一至志三○)二十四史:史记(卷一至卷十八)二十四史:史记(卷十九至卷六一)二十四史:史记(卷六二至一三○)二十四史:汉书(卷一至卷二五上)二十四史:汉书(卷二五下至卷七五)二十四史:汉书(卷六三至卷一○○)二十四史:三国志(卷一至卷六五)二十四史:晋书(卷一至卷三六)二十四史:晋书(卷三七至卷八四)二十四史:晋书(卷八五至卷一三○)二十四史:宋书(卷一至卷三八)二十四史:宋书(卷三九于卷一○○)二十四史:南齐书(卷一至卷五九)二十四史:梁书(卷一至卷五六)二十四史:陈书(卷一至卷三六)二十四史:魏书(卷一至卷六六)二十四史:魏书(卷六七至卷一一四)二十四史:北齐书(卷一至卷五○)二十四史:周书(卷一至卷五○)二十四史:隋书(卷一至卷三一)二十四史:隋书(卷三二至卷八五)二十四史:南史(卷一至卷三七)二十四史:南史(卷三八至卷八○)二十四史:北史(卷一至卷四三)二十四史:北史(卷四四至卷一○○)二十四史:旧唐书(卷一至卷三三)二十四史:旧唐书(卷三四至卷七六)二十四史:旧唐书(卷七七至卷一四九)二十四史:旧唐书(卷一五○至卷二○○)二十四史:新唐书(卷一至卷五六)二十四史:新唐书(卷五七至卷七二三)二十四史:新唐书(卷七二中至卷入○)二十四史:新唐书(卷八一至卷一六四)二十四史:新唐书(卷一六五至卷二三五)二十四史:旧五代史(卷一至卷七四)二十四史:旧五代史(卷七五至卷一五○)二十四史:新五代史(卷一至卷七四)二十四史:宋史(卷一至卷五七)二十四史:宋史(卷五八至卷一一六)二十四史:宋史(卷一一七至一七六)二十四史:宋史(卷一七七至卷一二五)二十四史:宋史(卷一二六至卷二二四)二十四史:宋史(卷二二五至卷二三一)二十四史:宋史(卷二三二至卷二三九)二十四史:宋史(卷二九六至卷三六四)二十四史:宋史(卷三六五至卷四三二)二十四史:宋史(卷四三三至卷四九六)二十四史:辽史(卷一至卷一一六)二十四史:金史(卷一至卷五九)二十四史:金史(卷六○至卷一三五)二十四史:元史(卷一至卷六○)二十四史:元史(卷六一至卷一二七)二十四史:元史(卷一二八至卷一二○)二十四史:明史(卷一至卷四八)二十四史:明史(卷四九至卷一○○)二十四史:明史(卷一○一至卷一四五)二十四史:明史(卷一四六至卷二一○)二十四史:明史(卷二一至卷二七四)二十四史:明史(卷二七五至卷三三二)二十四史(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罕见的智慧宝藏,也是我国人民引以自豪的文化遗产。

它用统一的纪传体裁,系统地记载了我国清以前各个朝代的历史,堪称是清代以前中华文明史的全记录。

为了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方便广大读者尤其是中青年读者阅读及充分利用“二十四史”,中华书局以繁体字点校本“二十四史”为底本,聘请专家学者,按照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和国家语委的有关规定,结合古籍整理的具体要求,对中华版繁体字本“二十四史”进行字体简化整理。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撰。

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公元前一四五)或者更后一些。

他的父亲司马谈,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

汉武帝建元(公元前一四O——一三五)初年,做了太史令(史记中称为太史公)。

目录二十四史:后汉书(卷一至卷三四)卷一上光武帝纪卷一上卷一下光武帝纪卷一下卷二显宗孝明帝纪卷二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卷三卷四孝和孝殇帝纪卷四卷五孝安帝纪卷五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卷六卷七孝桓帝纪卷七卷八孝灵帝纪卷八卷九孝献帝纪卷九卷十上皇后纪卷十上卷十下皇后纪卷十下卷十一刘玄刘盆子列传卷一卷十二王刘张李彭卢列传卷二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卷三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卷四卷十五李王邓来列传卷五卷十六邓寇列传卷六卷十七冯岑贾列传卷七卷十八吴盖陈臧列传卷八卷十九耿弇列传卷九卷二十铫期王霸祭遵列传卷十卷二十一任李万邳刘耿列传卷十一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卷十二卷二十三窦融列传卷十三卷二十四马援列传卷十四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卷十五卷二十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卷十六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卷十七卷二十八上桓谭冯衍列传卷十八上卷二十八上冯衍传卷十八下卷二十九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卷十九卷三十上苏竟杨厚列传卷二十上卷三十下郎襄楷列传卷二十下卷三十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卷二十一卷三十二樊宏阴识列传卷二十三卷三十三朱冯虞郑周列传卷二十三卷三十四梁统列传卷二十四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卷二十五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卷二十六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传卷二十七……狱中与诸甥姪书范晔后汉书注补志序刘昭二十四史:后汉书(卷三到卷七五)二十四史:后汉书(卷七六至卷九○/志一至志三○)二十四史:史记(卷一至卷十八)二十四史:史记(卷十九至卷六一)二十四史:史记(卷六二至一三○)二十四史:汉书(卷一至卷二五上)二十四史:汉书(卷二五下至卷七五)二十四史:汉书(卷六三至卷一○○)二十四史:三国志(卷一至卷六五)二十四史:晋书(卷一至卷三六)二十四史:晋书(卷三七至卷八四)二十四史:晋书(卷八五至卷一三○)二十四史:宋书(卷一至卷三八)二十四史:宋书(卷三九于卷一○○)二十四史:南齐书(卷一至卷五九)二十四史:梁书(卷一至卷五六)二十四史:陈书(卷一至卷三六)二十四史:魏书(卷一至卷六六)二十四史:魏书(卷六七至卷一一四)二十四史:北齐书(卷一至卷五○)二十四史:周书(卷一至卷五○)二十四史:隋书(卷一至卷三一)二十四史:隋书(卷三二至卷八五)二十四史:南史(卷一至卷三七)二十四史:南史(卷三八至卷八○)二十四史:北史(卷一至卷四三)二十四史:北史(卷四四至卷一○○)二十四史:旧唐书(卷一至卷三三)二十四史:旧唐书(卷三四至卷七六)二十四史:旧唐书(卷七七至卷一四九)二十四史:旧唐书(卷一五○至卷二○○)二十四史:新唐书(卷一至卷五六)二十四史:新唐书(卷五七至卷七二三)二十四史:新唐书(卷七二中至卷入○)二十四史:新唐书(卷八一至卷一六四)二十四史:新唐书(卷一六五至卷二三五)二十四史:旧五代史(卷一至卷七四)二十四史:旧五代史(卷七五至卷一五○)二十四史:新五代史(卷一至卷七四)二十四史:宋史(卷一至卷五七)二十四史:宋史(卷五八至卷一一六)二十四史:宋史(卷一一七至一七六)二十四史:宋史(卷一七七至卷一二五)二十四史:宋史(卷一二六至卷二二四)二十四史:宋史(卷二二五至卷二三一)二十四史:宋史(卷二三二至卷二三九)二十四史:宋史(卷二九六至卷三六四)二十四史:宋史(卷三六五至卷四三二)二十四史:宋史(卷四三三至卷四九六)二十四史:辽史(卷一至卷一一六)二十四史:金史(卷一至卷五九)二十四史:金史(卷六○至卷一三五)二十四史:元史(卷一至卷六○)二十四史:元史(卷六一至卷一二七)二十四史:元史(卷一二八至卷一二○)二十四史:明史(卷一至卷四八)二十四史:明史(卷四九至卷一○○)二十四史:明史(卷一○一至卷一四五)二十四史:明史(卷一四六至卷二一○)二十四史:明史(卷二一至卷二七四)二十四史:明史(卷二七五至卷三三二)作者:中华书局编辑部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日期:开本:大32开精装册数:63册光盘数:0定价:2280元优惠价:1900元本店订购简单方便,可以选择货到付款、汇款发货、当地自取等方式全国货到付款,满200元免运费,更多请登陆文成图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