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一)人民版必修2
(完整)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A.商品经济B.小农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3、下列这种工具的名称、出现时间和用途是A、耦犁、汉朝、松土工具B、耧车、汉朝、播种工具C、曲辕犁、唐朝、松土工具D、耧车、唐朝、松土工具4、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珐琅彩A、唐朝B、北宋C、南宋D、清朝5、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A、粤商和徽商B、徽商和晋商C、闽商和粤商D、台商和港商6、如果你是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你来到长安,能够进行的商贸活动有①可以到西市与波斯、大食商人进行交易②为了财产安全,你将大部分金银储存在柜坊③你通过设在长安的市舶使进行对外贸易④你通过飞钱方法,可以回老家再将钱取出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7、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出现于唐朝的A、邸店B、柜坊C、飞钱D、坊8、唐朝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所反映的实质是A、杜绝在乡村以及边远地区设市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惟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9、春秋后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400亩,另辟300亩。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A、400亩B、300亩C、700亩D、100亩10、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船证明书(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B、加强外航海管理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11、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屯田制D、摊丁入亩12、我国瓷器“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于()A.西汉B.东汉C.唐代D.宋代13、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欧洲14、掌握着当时的世界商业霸权,成为“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作“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15、在争夺殖民霸主的过程中,英国打败了下列哪三个国家,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A、西班牙、法国、葡萄牙B、荷兰、德国、法国C、西班牙、荷兰、美国D、西班牙、荷兰、法国16、有的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原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进程已经开始了。
高中历史 专题1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精美课件 人民版必修2
4.《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 . 东京梦华录》记载: 茶坊每五更点灯, 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 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 鬼市子’ 早市 早市)。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鬼市子’(早市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C A.两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两宋时期 . D.明清时期 . 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早市”普遍出现的时间。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早市”普遍出现的时间。 )
思路点拨 汉唐的长安和北宋的汴京都是古代城市 发展的典型,汉唐长安商业发展的特点是城市中有 发展的典型, 管理严格的“ 管理严格的“市”,而北宋商业发展的特点则是 “市”打破了汉唐那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打破了汉唐那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答案 (1)汉唐时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是“市”, 汉唐时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是“ 汉唐时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是 四面设有围墙,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严格管理, 四面设有围墙,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严格管理,并 且交易时间上也有严格限制。 且交易时间上也有严格限制。 (2)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布局发生 从图中可以看出, 从图中可以看出 了明显的变化, 了明显的变化,“市”的设置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 的限制。这反映出北宋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的限制。这反映出北宋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概况 1.远古时代:中国已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 .远古时代:中国已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 2.先秦时期 . (1)商代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商代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商代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2)西周时期,随着商业的进步,货币需求量增 西周时期,随着商业的进步, 西周时期 和铜贝。 加,当时流通的有 骨贝 和铜贝。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商业中心 。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林则徐给英国女王的信中写到“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者赖有此也”导致上述观念的根本原因是()A. 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B. 闭关锁国政策实施C. 传统文化长期领先世界D.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林则徐的信中反映了天朝上国观念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2.20世纪20年代始一批具有现代意义新式金融机构如信用合作社等逐渐涉足农村借贷下表是苏南三地信用合作社与旧式金融机构(农业仓库、典当)、高利贷之间的利率比较据此可知()A. 农民摆脱了高利贷盘剥B. 农业近代化发展程度显著提高C. 传统信贷仍占主导地位D. 新式金融对农业促进作用有限【答案】D【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可知信用合作社的利率相对于农业仓库、最低率的高利贷的利率并没有明显降低故可知其作用有限故D项符合题意A项表格只反映利率问题不能体现“摆脱”问题排除B项金融机构的利率问题不能反映农业近代化问题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新旧金融机构市场规模的问题排除故选D3.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到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A. 苏州B. 重庆C. 上海D. 沙市【答案】C【解析】材料中“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同时并存”只有上海上海有洋务企业中军事工业轮船招商局、民族企业发昌机器厂上海是第一批通商口岸外商企业较多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4.驻华大使司徒雷登1947年9月下旬给马歇尔的内部报告中称“(中国)到8月底通货比5月底膨胀了64% ……1947年的头5个月一直维持着这样高的通货膨胀率从年初始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几乎同步上升……”这一现象对民族工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 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B. 改变了民族工业分布于沿海地区的布局C. 美国商品挤占中国市场D. 民族工业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通货膨胀了64%……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几乎同步上升”可知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故A项正确民族工业布局的改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美国商品挤占中国市场在材料中亦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在近代一直没有实现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5.1914年颁布的《中华民国矿业条例》第一章总则第四条规定凡是与中华民国有约定的外国人可以和本国人民一起取得我国的矿业权但要遵守本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外国人民在合股中所占股份不得超过全部股份的百分之五十这一规定()A. 迟滞了外资对华输出的步伐B. 极大激发了华侨的投资热情C. 旨在改变不合理的工业结构D. 力图维护我国的经济主权【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矿业权的问题与外资对华输出的步伐无关故A项错误CB项和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在矿业权上中华民国坚持中国人占有主权其目的是维护经济主权故D 项正确故选D6.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上通过“国民经济建设计划” 旨在挽救日本侵华后的经济困局计划中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实现我们觉得这个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据此我们对该计划应持的积极评价是()A. 主动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B. 为我国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C. 促进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D.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答案】D【解析】通过“国民经济建设计划”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D正确借鉴罗斯福“新政”、商品经济、官僚资本主义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7.据表可知()表各国对华投资变化表A. 美日借助时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B. 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侵略中国C. 经济危机促使列强减少对华投资D. 英国资本逐渐撤出中国资本市场【答案】A【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战后帝国主义在华投资发展十分迅速而且极不平衡德国战后对华投资骤减英国有所增加而美国和日本增长最快从1914年到1931年增长都在4倍左右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仅由材料无法得出D项排除故选A8.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A. 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B. 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C. 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D. 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官僚资本在1914~1920年间投资减少排除A从1894年到1920年民族资本的投资保持较大比例故体现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B项正确C项说法错误外国资本在1914~1920年间投资减少没有体现占据主导地位排除材料涉及各类资本在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投资情况没有涉及重工业资本和轻工业资本的对比排除D故选B9.陈启沅创办于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 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将其封闭 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这一变化说明()A. 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B. 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C. 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D. 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早期一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曾被政府视为异端发展受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鼓励办厂可见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D项正确A项未体现“变化”B项的“开始”表述错误C项表述绝对化故选D10.2014年又逢甲午 120年前的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的结果使中日两国自此国运殊途面对危局清朝政府于1896年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A. 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C. 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 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题干材料“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这是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清政府出卖矿产资源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应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影响11.(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社会对商业的态度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答案】(1)政策重视农业及其发展运用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打击私营商人、抑制私营工商业(重农抑商也可)影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地主的政治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形成歧视商人的风气人为地割裂了农业与商业的联系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进步【解析】(1)第一小问的政策依据材料一“抑商精神被后世继承并有发展”可以得出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即可例如维护统治和国家统一、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歧视商人、割裂农商联系、抑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等【答案】(2)变化由歧视商人、商业到鼓励商业发展原因外因西方列强侵略加深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重商主义”的影响内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晚清政府出于挽救统治的需要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实践与反思【解析】(2)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抑商政策依据材料二“社会出现一种‘重商’思潮”可以得出从由抑商转变为鼓励商业发展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面对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重商主义’的传入”可以得出列强的侵略使得民族危机严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受西方“重商主义”的影响由“清政府颁布系列文件奖励实业鼓励商业发展”可以得出政府政策的调整“国民纷纷投身实践创办企业”可以得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实践与反思12.(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家庭手工业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及其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1899﹣1912年相比 1912﹣1925年间大生纱厂获得迅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2.(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答案】原因西方经济侵珞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关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解析】原因根据“白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可得出西方经济侵略变动根据所学可得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爆发【解析】本问回答所学知识中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即可【答案】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传统经济形势仍占绝对优势【解析】从图片中民族工业的分布可得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从行业可得出其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13.(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3.(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13.(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13.(4)据材料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答案】(1)主权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变化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分析出《南京条约》中丧失了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第二小问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2)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目的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解析】(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19世纪末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目的从材料“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答案】(3)实质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解析】(3)从材料“打倒列强除军阀”“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中可以归纳出国民革命的实质任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答案】(4)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影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解析】(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14.(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推行专利制度的背景并概括指出近代中、英两国专利制度的相同点14.(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价中西方专利制度的影响【答案】(1)背景①列强入侵②专利制度传中国③近代化(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④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相同点①都有明确的专利权期限②都是为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干预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 需要“根据材料萌芽于晚清时期”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相同点” 需要考生对材料一、二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期限、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干预、二者联系等方面进行概括【答案】(2)评价晚清①中国专利制度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对于集中资本、防止国内过度竞争与外商排挤、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有积极作用对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②但变相的专卖与垄断经营又阻碍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和社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西方①近代专利制度推动了发明创造与技术革新②促使欧美工业革命的发生③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解析】(2)根据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主旨对西方近代专利制度主要从积极方面进行分析概括而晚清的专利制度则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一课三测: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含解析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记一记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结构填一填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答题术语1.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有关键的作用。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推动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土地过度集中导致耕者无其田,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3.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辨一辨1。
如何辨析生产工具的演变?(1)从材质方面:木、石、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2.怎样正确理解“耕作方式"的内涵?“耕”指的是农田的开垦技术及方式和农业工具的发明与使用方式,而“作”应包括农业的经营技术模式。
此外,“耕作”还应包括农业的组织经营方式.3.“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是什么?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辨析体会研一研1。
耕作方式的变化史料一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史料二史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意义。
[提示]变化:原来用作祭祀的牛,开始用于田间耕作;汉代改进并进一步推广耕犁技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使得耕犁技术得以完善.意义:推动了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展。
2.耕作技术的进步史料《吕氏春秋》:“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农业是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古代中国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2.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手工业产品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3.中国商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曾达到很高的水平。
但是,古代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往往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种种限制。
[学习目标]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历程2.评价(1)积极: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图解识记]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二、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1.水利事业的发展(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四川)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陕西关中),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这种水渠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2.灌溉工具的进步(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2)宋代的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灌溉。
(3)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思维深化]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两点认识(1)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它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旱涝灾害等。
(2)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进步,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唐朝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4.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多种形式并存。
高一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面哪个朝代是中国的封建王朝?
A. 唐朝
B. 清朝
C. 国民政府
D. 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B
2. 以下哪位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
A. 孔子
B. 居里夫人
C. 高尔基
D.
答案:A
3. 下面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A. 中国革命爆发
B. 五四运动
C. 九一八事变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答案:D
二、简答题
1. 请简述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
答案:中国近代史包括了晚清时期的战争和动乱、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的建立、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重要事件。
2. 请解释封建社会的特点。
答案: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主要特点包括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五等爵位制度、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以及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等。
三、论述题
请就中国近代史的转型过程进行论述。
答案:中国近代史的转型过程经历了社会风暴、政治变革和社会主义革命等阶段。
从晚清时期的战争和动乱到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国逐渐走向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随后,北洋政府的建立以及抗日
战争和国共内战的爆发,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近代史迎来了新的篇章。
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一)
3060.01.刘少奇在1956 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次会议应该是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 中共八大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 中共十四大2.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B.个体手工业联合在集体合作社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3. 1960 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
该方针的提出说明A. 国民经济形势开始迅速好转B.对“左”倾错误开始局部纠正C. 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发展D. 中国开始摆脱照搬苏联模式4. 1964 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 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20 世纪50 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5.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次会议内容的表述错误的是A.“八大”: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方针B.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战略C.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6.“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这一看法评价的是A.农业合作化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人民公社化D.乡镇企业7.20 世纪50 年代初,中国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实施“一五”计划B.组织人民公社C.进行三大改造D.发动“大跃进”8.如表所示为1952- 1978 年中国主要工业、农业产品产量数据表。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进步作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腐败,因而容易激化阶级矛盾,故选A。
答案:A2.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A.建立了皇帝制度B.实现了祖国统一C.实行三公九卿制D.修筑了万里长城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千古一帝”是秦始皇嬴政,他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灭六国、完成统一,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3.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制度形成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朝建立后。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4.“‘(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
”这一制度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C.皇帝制 D.郡县制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
从材料中“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获取信息,“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垂直管理体系,故D项正确。
A、C两项不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不能体现“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排除。
答案:D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A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君主专制;B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体制;C项: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实质是君主专制的表现;D项:既然是君主专制,也就不存在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问题。
高中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全套教案)人民版 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农业的起源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二 三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
其中“夹缝”是指()①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②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③各级政府的苛捐杂税④军阀官僚政府滥发纸币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夹缝”的理解,其含义是指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受到多种力量的制约与限制,应注意多角度思考。
答案:D2.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所有车辆,多被军队扣用,沿路货物,堆积如山,甚至完全腐烂”。
1925年,“某巨商要从山东运一批小麦到上海,车辆被军人扣用,无法输运,乃出运费11万元,该商始得以装车”。
上述材料表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①军阀混战阻碍了商品流通②内战频繁加重了巨商的负担③中国国内市场被严重分裂④国内货币与度量衡不统一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由材料中的“江浙战争”和“所有车辆,多被军队扣用”可以看出①是正确的,而从某巨商从山东到上海需要交11万元的运输费可以看出②③正确,④反映的信息与材料无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选项与材料的相符性和与史实的吻合性。
答案:D3.“‘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
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
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
”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C.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D.技术力量非常薄弱解析:由信息“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等信息可直接判断C项正确。
答案:C4.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在日本人的保护下;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上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民族资产阶级先天软弱和不足B.中外企业合资生产开始形成C.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外国支持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船头悬挂英国国旗和船尾悬挂中国龙旗”反映了上海发昌机器厂对外国势力和封建势力的依附,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中历史必修2(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21、古代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原始社会)——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牛耕普及(汉)——曲辕犁(唐)。
2、余秋雨称“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战国李冰的都江堰(成都平原)。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代表了汉代中国的纺织技术;汉代丝绸之路。
5、用煤炭作燃料冶铁始于汉代,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水力鼓风装置,用来冶铁。
6、唐三彩是唐朝独特的美术陶制品。
7、“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的是越窑的青瓷。
8、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9、秦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10、汉代有专门管理“市”的机构,长安9市。
11、草市最早出现在南北朝;“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发展;“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宋代草市已经具备较完备的饮食服务系统。
12、“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反映唐代夜市的繁盛。
13、宋代的市比唐最大进步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原因: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发展。
14、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战国商鞅变法。
15、“片帆不得下海”指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16、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17、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早);上海方举赞发昌机器厂、广东陈启源继昌隆缫丝厂。
18、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间甲午战后;历史条件:①列强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为挽救民族危机,爱国人士“实业救国”思想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江苏南通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江苏无锡保兴面粉厂19、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民国初年(1912-1919年,一战期间)出现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③群众性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④一战,欧洲各国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短暂是因为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说明中国要发展,必须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争取民族独立。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过关检测:(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过关检测(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解析:选B材料“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这一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
2.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解析:选B“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与之类似。
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选B项。
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解析:选B题干中的诗句体现的是土地所有制从公田到私田的转变,反映的是井田制在春秋时期趋于瓦解,故选B项。
4.《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解析:选D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人们忙于耕地、纺织的情景,说明当地耕织结合的景象,故答案选D项。
5.《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解析:选B东西织室是西汉时在首都长安设立的服务于皇室的工场,只为帝王、贵族服务,属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项。
高中历史选择题集练习题(1)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必修Ⅱ选择题集(1)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2、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果有一位地主想扩大地产,其主要途径是A、将公田化为私田B、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C、土地兼并D、吞并井田制下农民的土地3、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C、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4、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这主要是因为A、小农经济下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B、小农经济阻碍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C、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且占据主导地位D、小农经济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5、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进入繁荣时期是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6、下列制瓷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白瓷②青瓷③五彩瓷④珐琅彩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7、下列各项中与城市经济繁荣无关的一项是A、交子B、榷场C、瓦肆(瓦子)D、夜市8、宋代诗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幼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激烈B、宋朝海外贸易发达C、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频繁D、商业税收成为宋朝国库财富的重要来源9、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崛起过程的相似点不.包括A、开始时都经营冶铁业致富B、经营行业比较广泛C、都涉足金融领域D、都把买卖做到国外10、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B、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关系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1、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②延续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③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刀耕火种D.千耦其耘2.(2010·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模拟)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3.(2010·北京市朝阳区期中)推动中国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迈进的因素应包括()①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②水利设施的兴修③各诸侯国的变法措施④城市经济的发展A.①④ 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4.(2010·浙江省金华一中模拟)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是()A.水排 B.耧车 C.翻车 D.筒车5.(原创题)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6.(2010·福建南安一中期末)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7.(2010·福建南安一中期末)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硙(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高中历史 专题1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精美课件 人民版必修2
4.如何认识“工官”制度? .如何认识“工官”制度? (1)特点 特殊行业的垄断性; 特点: 提示 (1)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 的特殊性;不计成本的奢侈性; 的特殊性;不计成本的奢侈性;劳动者缺少积 极性。 极性。 (2)影响:这种制度使手工业技术水平比较高; (2)影响:这种制度使手工业技术水平比较高; 影响 但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开支; 但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开支;使新的生产技术难 以推广;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以推广;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3.陶瓷业 . (1பைடு நூலகம்制陶业:原始时代的彩陶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制陶业:原始时代的彩陶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制陶业 彩陶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即使在瓷器制作技术成熟之后, 即使在瓷器制作技术成熟之后,某些釉陶制品并没有 在经济生活中消失, 就曾风行一时。 在经济生活中消失,如“ 唐三彩”就曾风行一时。 (2)制瓷业 制瓷业 ①早期的瓷器是一种 釉陶,即原始青瓷。从商代中期 即原始青瓷。 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②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享有盛名,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 享有盛名,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景德镇和四川大邑 的白瓷也都是瓷器中的精品;唐代晚期, 的白瓷也都是瓷器中的精品;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 釉下彩绘 并将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首创 ,并将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2.冶金业 . (1)青铜冶炼 青铜冶炼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早期铜器,只是一些小件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早期铜器, 工具或生活用品, 工具或生活用品,并不是主要的 生产工具 。
②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相当广泛,生产规 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相当广泛, 模相当大。 模相当大。 的象征, ③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 礼制 的象征,代表着权力 西周: 和秩序,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和秩序,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④春秋战国:春秋时期的矿井使用石质和铜质工具, 春秋战国:春秋时期的矿井使用石质和铜质工具, 战国时期的矿井有大量铁质工具, 战国时期的矿井有大量铁质工具,表明冶炼水平提 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一些市镇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这说明明清时期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出现重大的变化C.市镇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D.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2.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据此可推断,当时()A.小家庭观念盛行 B.人口衰减严重C.小农经济遭破坏 D.人口隐瞒严重3.《诗经-甫田》曾这样描述齐国的农业状况:“无田(佃)甫田(大田),维莠(杂草)骄骄。
”。
据此可知A.战国时期战争相当频繁 B.井田制逐步瓦解C.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A.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5.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提到:“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
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
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千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
”这一现象导致了:A.商品经济日益萎缩 B.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6.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规定:“侥有违例出洋,每丝一百斤发边卫充军;不及一百斤者杖一百,徒三年……”。
政策实施五年后,“不特丝价依然昂贵,未见平减,且遇值蚕事收成稍薄,其价较前更昂”。
上述现象说明海禁政策A.无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B.导致手工业产品物价上涨C.不利于中外贸易的交流D.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7.明朝朱元璋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即使是医、卜,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凡“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朱元璋这一政策的意图是A.固化社会分层以巩固统治根基 B.鄙薄压制工商业者以固守农本C.打击游惰者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严禁人口流动以安定社会秩序8.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检测试卷(一)(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
专题检测试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9·枣庄三中学情调查)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答案为C项。
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排除A项;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
2.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字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种武器)。
这反映了周代( )A.受封诸侯的权利B.分封的对象C.受封诸侯的义务D.分封的目的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亲”“戚”的字义可知,“亲”是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的人,即贵族;“戚”是握有武器掌控军事的人,即“功臣”,故材料反映的是周代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B 项正确。
3.(2018·汾阳一中高一期中)《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答案 A解析分封制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三家分晋说明分封制被破坏,A项正确;B、D两项题干无从反映,也不符合史实;C项易误选,原因是对分封制的理解与基于题干表面的认识。
4.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
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一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唐代诗人姚合作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社会动荡,田地荒芜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D.商业的繁荣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中“尽去作商贾”可知唐代商业的繁荣发展。
答案:D2.从公元994年起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铸过钱币。
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白银资源丰富B.铁钱数量充足C.民间发行交子D.战乱后经济萧条解析:铸钱停止而没有出现钱荒,说明金属货币的功能被取代,而公元994年到公元1005年为我国北宋时期,成都在四川境内,可判断原因为纸币的发行,交子为宋代四川境内出现的纸币。
故C正确。
答案:C3.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商人因偷税被县民所捉、官府罚没其货物等信息可知,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故A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婺州和杭州两地丝织业水平的信息,故B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江南商业环境的信息,故C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期,政府的商业政策相对宽松,故D错误。
答案:A4.白居易《卖炭翁》一诗中写道:“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指()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解析:草市出现在城外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方,与题中“长安城”不符合,故A错误;唐代对市的设立和管理严格,故B正确;唐代实行坊市分离,沿街开铺的街市还未出现,故C错误;市镇自治说法错误,故D错误。
答案:B5.“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
【优质试卷】2019-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习目标]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先秦(1)中国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业在商代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时期,交易活动频繁,货币流通骨贝和铜贝。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商运活跃,史书中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记载。
3.唐代商船规模宏大,水路四通八达;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
4.宋元(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
(2)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3)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明清(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2)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归纳总结] 古代中国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市”的发展1.秦汉(1)秦:有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南北朝时期(1)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2)政府设立“草市尉”,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3.唐:“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4.宋代(1)突破限制①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发展表现①“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5.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易混易错] “市”“草市”“夜市”的区别(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习目标]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1)形式: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2)产品:产品及原料大都自给,产品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
2.田庄手工业(1)背景: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
(2)特点: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思维点拨] 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
田庄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
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
二、“工官”和“匠户” 1.“工官”制度(1)形成: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由政府垄断。
(2)目的: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
(3)特点:产品不投放市场,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工人数量多,生产规模大。
(4)弊端①是朝廷财政的一大支出,“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②技术传承封闭,往往导致失传。
2.匠户制度(1)定义: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做“匠户”。
(2)特点: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
(3)影响: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
[思维点拨] 官营手工业具有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计成本的奢侈性和技术工艺的高超性。
[误区警示] 中国古代手工业中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最能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
三、纺织业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2.商周时期(1)商代:甲骨文中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2)周朝:纺织工与王公、士大夫等并列,称做“国有六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检测(一)
一、选择题
1.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开展中国古代史的探究学习,其探究主题应该是( )
A.手工业成就B.印刷术推广
C.商业的繁荣D.农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图片反映了农业的发展状况,农业耕作工具的改进,灌溉工具的革新,农业著作的问世,都反映了农业的发展。
2.《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 )
A.祭祖扫墓B.踏青游玩
C.农业生产D.政治清明
答案C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这一关键信息。
由此可知,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
3.宋朝诗人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
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描写的是( )
A.筒车B.翻车
C.曲辕犁D.水排
答案A
解析“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描述了隋唐五代时期的筒车,以汲取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4.《宁国志》载:“(宁国)为农产区,土产甚富,足以供给,无商货经过。
清咸丰前,民康物阜,盐以外,几无外货入境。
”材料反映当时宁国地区( )
A.经济受外国廉价工业品影响大
B.商品经济繁荣
C.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土产甚富,足以供给”“盐以外,几无外货入境”等,可以看出该地区反映了我国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故选C项。
5.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D.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答案C
解析图中表示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织业中心区域的变迁,没有体现A、B、D三项的内容。
C 项的结论可以从图中看出,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6.“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日殴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 )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
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
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乡村纺织”“以织助耕”“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故A项正确。
7.“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这首诗反映了( )
A.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B.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波斯”“度流沙”“听驼铃”“易桑麻”可以反映出波斯商人远道而来,与此相关的就只能是丝绸之路了。
8.据《清朝文献通考》载:“农务兴而野无旷土,国计裕而泉货流通”,“朕思商民皆吾赤子,何忍使之苦累”,“务遵定例征收”。
通过这一史料可以从侧面了解当时( )
A.全国农田垦殖的信息
B.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C.国内外经贸交流的盛况
D.商民相对惬意的生活
答案B
解析材料第一句从农业发展没有荒田推及产品丰富商品经济发达,进而表明统治者保护商人的主张,故B项正确。
9.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发展,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导致大都市的规模比起前代小了许多,故D项正确。
10.“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
”如果日本学者加藤繁的这一观点符合史实,这里□□省略的两个字最有可能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清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已经完全打破了唐朝时坊市必须分开的规定,只能是唐朝后的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北宋时已经打破了坊市的界限。
11.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的发展
C.鸦片的大量流入进而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源,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12.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是指中国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夜,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只有C项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出现。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2个省区。
——赵毅、赵接峰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各有什么特点?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明清时期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还出现了哪些新特点?答案(1)农业:铁农具广泛使用或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
手工业:冶铁业发达或冶铁技术高超。
关系:农业发展与手工业进步相互促进。
(2)商业市镇兴起;长途贩运发达;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私营工商业占主导;出现一些地域性的商帮;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得出答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玕,芒鞋淅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
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
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
——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
材料三《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
材料四《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
(1)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
(2)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二中,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财致富的原因有哪些?徽商发财致富反映了明清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产生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经营商业活动;从事封建地租剥削;兴办手工工场。
(2)经营商业和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投资田产,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原因:勤俭、谦虚和朴实。
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与壮大。
(4)投资田产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
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