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论文
教师的角色
众所周知,在教育中主要有两种角色,即教师和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
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是比较单一的。

教师处于中心地位,直接以
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

教师的基本职责主要限于阐明事理,监督学生;而学生的主要职责当然就
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东西。

在知识经济到来、社会急剧变革的新形势下,
传统教育教学情境下单一的师生角色观念和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对教
育教学的要求,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社会新成员。

在全面审
视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审视在新的教育教学情境下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
转变,以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准确把握、顺利适应各自新的角色,建立起崭
新的师生关系。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
在促进学生的一般身心发展方面,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管理者,纪律
的维护者,模范公民,家长的代理人等传统角色仍然会起很大的作用。


是随着教育情境的改变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这些角色的内涵会发生巨
大变化,而最大的变化是教师将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朋友和学习
的伙伴。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紧张,各种压力不断增加,心理问题的流行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趋向低龄化,
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心理
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以担当起这方面的责任。

教师应维护
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
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围: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宽容,维护其自尊心;减少学生对学习和考试的过度紧张;满足其心理需要,予以情感支持等等。

另一方面,教师应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作为
学习的同伴共同进行意义的建构。

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
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

这样,孩子才
会向教师敞开他的心灵。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作为朋友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私
人朋友,私人朋友完全受个人情感支配,而教师的这种朋友的身份,是有
社会规定性的,即是以达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的,是以公务
情感为基础的朋友,不能为追求情感的和谐而放弃原则,忘记自己的教育
职责,以致对错误过于宽容,甚至纵容。

教师,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的唯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倾向和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学习者自身的变化,
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

诚如学生的角色要从被动的信息
接受者转向主动建构、参与者一样,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在于怎样促使学生的学习发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围绕学
生的学习来进行,如怎样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让新、旧知识更好地交
互作用;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知识的组织化、技能的迁移;怎样才能
判明学生已经达到教学目标,以及没有达到目标的症结何在等等。

在未来
的教学中,教师的传统教学活动,即一支粉笔,一张嘴,独自一个人在讲
台上坐而论道式的单向讲授将大大减少(当然,这里一部分要归功于现代
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学生的自主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大大增加
甚或成为主导,比如做中学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发现导向教学,情境教学,
案例教学等等很有可能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主流。

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教
师的主导作用将只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精心设计和整体控制,而
具体的教学活动,则会有极大的灵活性、可变性和情境性,学生的各种不
确定的随机的反应会被及时地、艺术地融入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产生和
创造性的培养上。

教师,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教师角色的另一个重要转变是教师成为研究者。

就教师角色而言,这
里的研究主要指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而非专业性的学术研究。

教师要实现
自身的角色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因为教育教学问题具
有极大的实践性和情境性,教师如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照搬理论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未来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备研究能力,能够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
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
方式;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励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动机等等。

教师一
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所
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则会更愿意去思考教育教学理论,对新问题会更敏感,更有创见。

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学效
果也必将随之提高。

共2页:
下一页
透视教师生气心理
作为班主任,我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很容易生气。

于是,我不时撰写
“生气案例”,认真分析和认识这种负面情绪,以避免生气事件再发生,
不断提升和凝就积极教育情感。

我经常思考教师生气的原因,经过总结,
发现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生气原因深析
1、感觉教师的权威和自尊被触犯
心理学上认为恼怒是一种强烈的、冲动性的情绪。

个体受到的其中一
种背叛、侮辱、中伤、侵犯或骚扰等,都是生气情绪产生的导火索。

生气
是一种个体在被侵犯时的过敏反应,是自我对威胁或干涉等外界刺激表现
出来的对抗性、攻击性情绪。

所谓威胁并不仅指身体上受打击的危险,更
多的是指自尊或尊严受损。

如有位教师正准备上课时,有个学生“大摇大
摆地走出教室”,这位教师的第一感觉肯定是“火!如此无视教师的存在!”该同学“连个招呼都不打”的表现冒犯了他的自尊。

2、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有些教师对学生“问题”的真实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先入为主。

许多
老师都曾在未了解真相的情况下,主观地认为学生如何错,拿成人心理臆
测学生言行的,杯弓蛇影又小题大做。

或认为学生不诚实,或认为学生不
认真,或认为学生不服管教,动辄火冒三丈。

工作方法缺乏民主性,不听
学生意见,容易感情用事。

3、有管理和控制学生的需要
有时,生气或愤怒是一种工具。

愤怒使教师的心理地位迅速拉升,教
师借着生气的样子,重申权力,得以握有控制权。

教师借生气让学生知道
一些行为是被禁止的,往往有效。

教师大发雷霆之后,学生哪方面的表现
都会好几天。

这样一来教师学会了用生气或者发怒的方式来控制和管理学生。

如有位教师想发本子让学生写生字,可学生一听到又要抄写生字,就
嘀咕开了,教师把本子“砰”往讲台上一扔,生气地说:“。

”瞬间教室
里变得安静,生气起到了管制学生服从管理的效果。

还有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当我们认为别人错的时候,
就容易愤怒。

生气的人都会说“我没有错”,或者说“我错在哪了”,或
者说“我是对的”。

我们愤怒因为我们认为别人是错的,或者说我们愤怒
是因为要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如面对一名忘记佩带标牌的学生,教师的第
一反应是“太不像话了,学校三令五申,我三番五次强调。

顿时,一团怒
火在胸中燃起”。

此时,教师成了学校和班级制度的代言人,成了“真理的化身”,而
学生则犯了“严重错误”。

4、过于追求完美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适自己的生气情绪,应有哪些应对策略呢
1、要识时务
尽管“师道尊严”的思想和事实仍然存在,但我们也必须承认,随着
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多元化及人文化的教育思潮已经波及人心,板着脸的
教育时代已基本结束。

“识时务者为俊杰”,教师应该洞察社会与事实,
顺应时代变迁。

教师应以“引路人”和“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用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智慧和热情来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找到自己的
幸福感。

当学生冲犯教师时,教师要宽容、理解和思考,调整自己的教育
方式,不能动辄生气,依靠“发脾气”来维护颜面。

这个时代的学生变得特别难以沟通和管理,他们的狡辩、开放、猎奇等特点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又难以理解的印象。

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尊重与信任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富有协商机制和规则机制的学生管理体系,这是现代教师面临的挑战。

2、要变自己
教师都有一种“为了孩子好”的意识,对他们抱有美好期望,并以一种自认为良好的、恰当的方式去影响他们,不知不觉使自己成了“真理的化身”。

于是,老师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学生应该接受和履行自己的观点,稍有违背就动怒。

其实,随着多元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和对学生作为主动建构学习者的实质的认识不断深入,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与之相应的言行表现,尤其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一些事件或问题上表现出的差异性,要摒弃标准性、强制性和统一性。

3、要多学习
教师工作虽然有教育理论作为依据和支撑,但是教师工作更具有主观性和经验性。

教师不是神仙,也易受到主观经验的影响,会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和处理问题,失去客观性和科学性。

教育学告诉我们,如果教育本质的知识愈能推广到我们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那么心灵的力量愈强大,我们对于那外在原因的爱或恨以及由这些情感所激起的心灵的波动,将随之消失,这便是理智之于情感的驾驭和调整力量。

因此,教师要自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用理论观照亮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教师更要树立起积极的教育人性观,相信学生的潜力,尊重学生,遇事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楚原因再思考“怎么办”,让教师
的教育工作彰显对学生情感和人格的理解与尊重,从而释放出学生的动力
和潜力。

4、要炼胸襟
有人说过:“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


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

”我觉得老师即使做不到不生气,但至少可以做到不发怒,要为情绪
寻找出口。

老师还应多炼胸襟,改进教育艺术。

老师要开放,要有弹性,
应广纳学生的意见;要提供机会,让学生抒发心中的情绪;要多与学生接触,用心倾听学生的想法;要懂得用开明、幽默、创造性的方式来化解师生间
的冲突;要明白任何处罚方式,都要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都要顾
及学生的尊严,不要在盛怒之下做决策,以避免以偏概全。

总之,教师生气能折射出教师的教育情感和教育智慧。

透视教师生气
心理,找到生气原因,做出及时调整,这是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
和方法。

美好的教育情感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成为伊甸园,我们期待着每个
教师都拥有这份美好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