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水文地球化学规律

合集下载

关中盆地大荔地区地下水氟水文地球化学规律

关中盆地大荔地区地下水氟水文地球化学规律

关中盆地大荔地区地下水氟水文地球化学规律关中盆地位于陕西省的西北部,是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也是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重要发展区域。

大荔地区位于关中盆地的东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达旱作地区,也是关中盆地重要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心。

本文以大荔地区地下水氟水文地球化学规律为研究对象,对大荔地区地下水氟水文地球化学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水文地球化学发育规律。

一、大荔地区地下水氟水文地球化学规律1.地下水氟含量变化规律。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大荔地区观测点的地下水含氟量主要在0.1-5.5mg/L之间,呈现出“低水位-高水位”的分布模式,并且在盆地西部、东部地区都存在温室效应,水源氟含量会随浅水层的不断探测升高,但是当水深超过1000m以下后,水源氟含量就会稳定在稳定水平上。

2.化学变化规律。

通过对大荔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盆地内不同地区的水化学状况有很大的变化,碱度以碳酸氢钠、硫酸钠、铵态钠等为主,氯化物以钠和钙共同构成,氧化还原态、水溶解性有机物等水文地球化学规律也有明显的不同。

3.温变化规律。

地下水温主要受到地表温度、地形地貌以及地下岩体组成的影响,大荔地区的地下水温范围在15~30℃之间,有些地区水温可以达到40℃。

随着深度的加深,地下水温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从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温度会逐步升高。

二、大荔地区水文地球化学发育规律1. 低水位水文地球化学发育规律。

低水位地区的水文地球化学发育规律主要以入湖河等沿海水域下游静水地区为例,静水地区水文地球化学发育主要表现为由横断层和湖泊源水改良水质,水pH值及水中钙、镁结构稳定,钠、镁、氯离子积累游离性负载,具有容易被农投污染的特点。

2.高水位水文地球化学发育规律。

高水位地区的水文地球化学发育规律主要以溪流、湖泊、湿地、河流的流动性水域为例,水文地球化学发育表现为由檩柱改良水质,水中钙、镁结构稳定,pH值偏酸,钠、镁、氯离子积累,水中硅和氟离子较多,容易受硝酸盐污染。

第1章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第1章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第1章⽔⽂地球化学基础第⼀篇基础篇1第⼀章⽔⽂地球化学基础第⼀节应⽤⽔⽂地球化学的某些基本概念虽然我们已对⽔⽂地球化学有⼀定的了解,但是为了更好地转⼊应⽤⽔⽂地球化学,对⽔⽂地球化学中的某些基本概念进⾏复习和深化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岩作⽤(WRI)⽔岩作⽤是⼀种学术观点,它主张将地壳看成是⼀个⽔岩体系,许多地质和⽔⽂地质现象都与天然⽔和岩⽯之间的相互作⽤有关。

应⽤⽔岩作⽤的观点来研究地学中的问题能更科学、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地球化学与单纯的⽔化学不同。

⽔⽂地球化学中的⽔是指与地球有关的⽔,凡是天然⽔体,它总是与地球物质发⽣着关系。

地下⽔总是赋存于地质体内,或者说,地质体、岩⽯内总是多少包含有⼀定的⽔分。

因此,⽔⽂地球化学将⽔和岩⽯看成⼀个互相联系的体系,称它为⽔岩体系。

⽔⽂地球化学作⽤除了⽔溶液作⽤以外,更主要的是⽔与岩⽯之间的作⽤。

既然在地球表⾯上和地球内部⽔是那样普遍,因此在研究地学时我们应该将⽔和岩⽯联系起来看问题。

许多⼈认为,地学、地球化学中的问题,特别是低温地球化学(温度⼩于200℃)问题,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发⽣在⽔岩体系中的⽔岩作⽤(water-rock interaction)问题。

凡是孤⽴地单⼀从⽔或岩⽯来研究地球化学问题是不全⾯的,因⽽也是不科学的。

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持有与此相同的观点,因此于1974年在前苏联⽔⽂地质学家的倡议下,志同道合的科学家汇聚在捷克的布拉格,举⾏了第⼀届国际⽔岩作⽤学术⼤会。

此后在国际地球化学宇宙化学协会下设了⽔岩作⽤委员会,在它的组织下,每三年举⾏⼀次学术活动。

第⼆次,于1977年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第三次,于1980年于加拿⼤的埃特蒙顿;第四次,于1983年在⽇本的鸟取县三朝町;第五次,于1986年在冰岛的雷克雅维克;第六次,于1989年在英国的⽑尔芬;第七次,于1992年在美国的花园城;第⼋次,于1995年在俄罗斯的海参威;第九次于1998年在新西兰的TAUPO举⾏;第⼗次于2001年在意⼤利举⾏。

第四章 水的地球化学循环及水文地球化学分带

第四章 水的地球化学循环及水文地球化学分带
第四章 水的地球化学循环及 水文地球化学分带
1 地壳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地壳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1.1 水在地球中的全循环 地壳中水的全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及地质循环。 地壳中水的全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及地质循环。 我们已经比较熟悉水文循环。 我们已经比较熟悉水文循环。
1.2 地壳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地壳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水的地球化学循环总是和水循环紧密相联的。 水的地球化学循环总是和水循环紧密相联的。 水的地球化学循环:在沉积 变质作用有次序有 水的地球化学循环:在沉积-变质作用有次序有 方向性的发展过程中,水直接参与岩石、 方向性的发展过程中,水直接参与岩石、有机物 质及气体经历的地球化学作用,并被分解、 质及气体经历的地球化学作用,并被分解、合成 等作用与现象的总和。 等作用与现象的总和。 水是通过分解和合成实现其在地壳中的地球化 学循环的。 学循环的。
Hale Waihona Puke CaCa沉积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化学成分正垂直分带
沉积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化学成分反垂直分带( ) 沉积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化学成分反垂直分带(1) 两个承压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条件不同) (两个承压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条件不同)
灰岩
粉砂岩
沉积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化学成分反垂直分带( ) 沉积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化学成分反垂直分带(2) 两个承压含水层由渗透性不同的岩石组成,下部大于上部) (两个承压含水层由渗透性不同的岩石组成,下部大于上部)
正垂直分带:矿化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正垂直分带:矿化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水化学成分也按着水 平分带中的更替次序而变化; 平分带中的更替次序而变化; 反垂直分带:上部高矿化度水下面埋藏着低矿化度水, 反垂直分带:上部高矿化度水下面埋藏着低矿化度水,在它们 下面,水的矿化度随深度重新增加; 下面,水的矿化度随深度重新增加; 复杂垂直分带: 复杂垂直分带:水的矿化度随深度增加不只一次的增加或减少

水文学中的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水文学中的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水文学中的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多。

同时,地下水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为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不只是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需要,也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有重要影响。

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是地下水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是指地下水在地下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反应及其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地下水的质量、含量和分布规律的重要方法。

二、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方法1. 地下水化学分析地下水化学分析是识别和定量研究地下水化学组成的方法,包括确定地下水的离子浓度、 pH 值、氧化还原电位等。

此外,还可以分析地下水中的溶解固体、挥发性有机物等物质。

2. 传统同位素分析同位素分析是研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重要手段。

传统同位素分析法包括氢氧同位素分析法、碳氮同位素分析法、稳定的硫和氧同位素分析法。

这些研究方法使我们能够了解地下水的起源、流动路径、水文地球化学变化过程等信息。

3. 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法是研究地下水的起源和混合过程的主要方法。

例如,碳同位素分析可以确定地下水的年龄,然后可以用来揭示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三、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意义1. 了解地下水污染通过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同位素组成,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天然成分和污染成分之间的变化。

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和分布规律,从而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保护和治理。

2. 评价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通过研究地下水在地下的运动和分布规律,掌握各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变化特征和分布规律,制定合理的地下水资源利用方案,实现可持续利用。

3. 揭示地下水的地质活动过程地下水在地中的运动和滞留过程中会发生各种生物、物理、化学反应,对地质构造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通过研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深入了解地下水的存在方式、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过程,全面理解地下水对地质构造演化的作用。

西伯利亚北极地区含油气盆地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西伯利亚北极地区含油气盆地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西伯利亚北极地区含油气盆地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DMITRY Novikov Anatolievich;SARAEV Mikhail Mikhailovich【摘要】通过对过去40年收集的西伯利亚北极地区水文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分析及综合解释,对数据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统计分析,评估区域背景值和异常值,估算水源之间接近程度的各种相关系数.西伯利亚沉积盆地的古水文地质重建表明,油气藏的水体有3种成因类型:①海相沉积过程中形成的水体;②渗入盆地内并经历了各个地质时期表生作用的大气降水成因的水体;③烃类混合物冷凝形成的水体.油气藏的水文地球化学模式受控于水-岩-气-有机质体系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西伯利亚北极地区沉积盆地内分布总矿化度为0.2~350.0 g/L的含氯化钠-碳酸氢盐、氯化钠、氯化钙地下水和其他类型的地下水.通过对西伯利亚北极地区地下水的对比分析,发现含有氯化钠组分的样品总矿化度超过250 g/L,表明卤水的形成与蒸发岩的浸出有关.水文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显示,地下水的成分随其演化而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阿纳巴尔—拉普帖夫、西西伯利亚等盆地中生界的地下水处于其化学演化的初始阶段.%The available hydrogeochemical data collected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in Siberian Arctic areas were analyzed and interpreted comprehensively for the first time,through data ranking,evaluation and analysis,systematic estimation of region,altitude background and abnormal value,and calculation of element molar ratio,different kinds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n water proximity were estimated.Paleohygdrogeological reconstructions of the Siberian sedimentary basins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three water genetic types in petroleum deposits:(1) Waters that formed during marine sedimentation,(2) Waters of meteoric origin that infiltrated the basin and were involved in supergene processes in the geologicalpast,(3) Waters produced by condensation from a hydrocarbon mixture.Hydrogeochemical patterns of petroleum deposits are controlled by the long ge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water-rock-gas-organic matter system.Sodium-chloride bicarbonate,sodium chloride,calcium chloride groundwaters,and other types of brines with the total salinity of 0.2-350g/L are distributed in the Siberian Arctic sedimentary parative analysis of groundwaters and brines in the Siberian Arctic revealed a group of sodium chloride water samples had a total salinity of over 250g/L,sugges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brine was related to leaching of evaporite rock.Hydro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 that composition of the brine has varied dramatically with their evolution.Mesozoic groundwaters and brines of Anabar-Laptev basin and West Siberia existed only in the beginning of their chemical evolution.【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7(044)005【总页数】8页(P737-744)【关键词】北极地区;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水文地质;含水层;水文地球化学模式;地下水演化【作者】DMITRY Novikov Anatolievich;SARAEV Mikhail Mikhailovich【作者单位】Trofimuk Institute of Petroleum Geology and Geophysics Siberian Branch of the RAS, Novosibirsk 630090, Russia;Novosibirsk State University, Faculty of Geology, Novosibirsk 630090, Russia;TrofimukInstitute of Petroleum Geology and Geophysics Siberian Branch of the RAS, Novosibirsk 630090, Russia【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3北极地区沉积盆地以其巨大的生烃潜力受到广泛关注。

油气赋存规律

油气赋存规律
1.盆地的结构 (1)基底和盖层 •基底:沉积盆地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底盘,按其地壳性 质:陆壳、洋壳和过渡壳。“基岩” •盖层:位于基底之上的盆地沉积充填物,一般未受变 质作用影响。
基底与盖层分别代表不同构造时期和阶段的产物,其 间常有显著的构造运动发生。
✓ 基底先被构造运动所改造,然后再被沉积盖层所覆盖。
形成于5°转换拉伸、理想化的早期拉分盆地之三维形态(类比模拟结果)
雁裂状、片段 化的侧壁断层
穿盆走滑 断裂带 下盘隆起
转换斜坡
盆地高地
沉积中心
不对称、负 花状构造
(Jonathan E. Wu et al,2009)
保定凹陷
高阳背斜
饶阳凹陷
沧县隆起
板桥凹陷
北歧口凹陷
埕宁隆起 南歧口凹陷
实例:渤海湾盆地 新生代构造变形和 动力学过程. Jiafu Qi, et al, 2010
般有一个或几个沉积中心,沉积物的发育特征明显 受盆地的限制。
•含油气盆地: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盆地,发生过油气 生成作用,并运移、富集有商业性油气田。
中国沉积盆地与油气田分布
面积为≥10万km2面积为10-1万km2及已见面积为1-0.5万
沉积盆地
工业油气井的盆地 km2沉积盆地
世界含油气盆地分布
二、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和构造
1. 裂谷盆地 Rift basin
•因岩石圈拉张、减薄、下沉而形成。 •在探明储量≥5亿桶的877个大油田中,31%位于大型裂谷盆地; 我国东部松辽、渤海湾等盆地的油气储、产量曾占70%。 (1)生烃: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分布广、类型多,地热梯度 高,生烃条件优越; (2)储盖组合:断陷型-沉积体系规模小,横向变化大、储层类 型多。前期-新生古储,断陷期-自生自储,后期-古生新储。 (3)运移:沿断层的垂向运移为主要特色,伴以侧向运移; (4)油藏类型:断块、背斜(滚动、基底活动)、岩性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_第二十三次课:第八章 油气分布规律(克拉通盆地)

石油地质学_第二十三次课:第八章  油气分布规律(克拉通盆地)

二、石油地质特征实例分析::四川盆地
基底:太古界、中下元古界变质岩; 沉积盖层: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
四川盆地结构:根据现今的构造变形划分的构造单元
面积:18×104km2
烃源岩发育: 六套
T3x-K陆相碎屑岩领域
侏罗系
二叠系
T2-C海相碳酸盐岩领域
志留系 奥陶系 寒武系 上震旦统
Z-S海相碳酸盐岩领域
南 剖堡 面凹 特陷 征成 藏
前陆盆地油气长距离侧向运移 区域性砂体:阿尔伯塔盆地K底砂岩-区域性油气运移通道
402km A
Athabasca背斜B
B Athabasca背斜 长:240km 宽:112km 面积:23310km2 地质储量:1574×108m3
A
第八、九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盆地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克拉通与克拉通盆地,裂谷 盆地,叠合型盆地 二、简答题 1、油气田划分为哪些基本类型? 2、油气聚集带有哪些基本类型? 3.前陆盆地和裂谷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结构与构造单元? 4.裂谷盆地主要发育哪些类型的油气藏?在各构造带上如何分布? 5.前陆盆地主要发育哪些类型的油气藏?在各构造带上如何分布? 6.克拉通盆地形成机制与盆地演化特点? 7.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的特点? 8、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特点? 9.地壳上石油、天然气和煤分别在哪几个时代地层中富集?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是哪一个,位于哪个盆地?属于哪种油气藏类型? 11.目前中国最大的油田是哪一个,位于哪个盆地?属于哪种油气藏类型? 三、论述题 1.试述单断型裂谷盆地的油气藏分布规律。 2.试述前陆盆地的石的油气藏分布规律。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盆地结构:?
基底:前震旦系变质岩; 沉积盖层: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 (其间有多个不整合剥蚀的地层难以恢复)

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简介

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简介

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简介油气化探是运用地质地球化学的理论和观点,通过研究油气微运移现象或化探异常,达到找油气的目的,并兼顾地质研究的一种直接找矿方法。

由它的名字就可以有一个简要的了解:化,地球化学方法;探,普查勘探;即使用地球化学方法来对矿产资源进行普查勘探。

油气化探包括四个测量阶段:区域概查阶段,有利地区的普查阶段,构造(圈闭)的详查阶段,井下勘探阶段。

㈠.区域概查阶段。

该阶段以大地构造单元为分区,含油气异常的固定,以1: 20万对区域内进行地球化学调查。

该阶段确定区域的背景值,以及造成异常的主要因素;航测法在区域勘探中有重要作用。

㈡.有利区域的普查阶段。

该阶段在确定的有利地区进行面积性油气化探勘探工作,比例尺介于1:20万与1:10万,取样密度不应小于10km2 3~5点。

其主要任务:①结合物探和地质资料,绘制化探异常图,缩小有利靶区;②结合构造背景,建立异常模式,预测油气藏类型。

㈢.构造(圈闭)的详查阶段。

在普查圈定的综合油气化探范围内,进行1:5万一1:10万比例尺精度的化探测量,采样点密度为10km2 20~40个点,主要任务布置石油钻探孔位提供依据,具体任务:①通过加密采样点,解剖前一阶段的综合异常,进一步缩小靶区,利用异常指标;②主要研究和运用多种直接指标的分布特征,通过各种方法绘制有一定风险的油气勘探部署图,为钻孔布置提供意见;③要有适当的油气化探基准井,排除地面干扰因素,追索化探指标在纵向上的变化规律以及油气藏特征。

㈣.井下勘探阶段。

在专门的地球化学钻孔和油气钻探中,进行深层化探测量,主要任务:①系统地研究全部沉积剖面上地球异常指标的特征;②研究油气运移迹象、途径和规律;③岩层时代和油气藏关系的研究。

以上体现了油气化探由区域到局部,在背景找异常的研究方法。

谈起油气化探的方法分类,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以下分类;按研究目的层分类:空中化探;表层或近地表化探;深层化探。

按研究介质的分类:气体地球化学法;水文地球化学法;岩石地球化学法。

全球主要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全球主要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全球主要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康玉柱【摘要】全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有上千个,根据盆地结构特征可将含油气盆地分为3大类型: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和前陆盆地。

笔者按这3大类型盆地论述其油气分布规律。

克拉通盆地:油汽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的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的不整合及断裂带内;断陷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内的构造带、陡坡带和缓坡带;前陆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前陆断摺带、斜坡带、逆埯带及坳陷帶。

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对全球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ccording-to-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petroliferous-basin-can-be-divided-in-to-three-major-basins:Craton-basins,Rift-basins-and-Foreland-basins,thousands-of-which-de-veloped-in-the-global.-The-distribution-of-oil-gas-is-discussed-in-the-three-major-basins.-Oil-and-gas-is-mainly-distributed-in-the-paleo-uplift,paleo-slope,regional-unconformity,fault-belt-of-the-Craton-basins,and-is-also-distributed-in-the-structural-belt,steep-slope-belt,gentle-slope-belt-of-the-Rift-basins-and-in-the-fault-folded-belts,slope-belt,overthrust-belt,depression-belt-of-the-Foreland-basins,which-proved-that-it-has-important-guiding-significance-in-the-oil-gas-ex-ploration.【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12页(P14-25)【关键词】含油气盆地;油气田;油气分布规律【作者】康玉柱【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TE3全球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多构造体系发育,形成了七大地块,各地块之间地质条件和成藏条件均有较大差别,为搞清油气的分布规律,笔者经多年研究和实践认为,以盆地类型为基础,以油气成藏因素为核心,以构造体系控油为条件,进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总结。

关于水文地球化学

关于水文地球化学

关于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下水、地表水以及与水体有关的各种化学过程和现象。

它涉及到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对水体化学成分的影响。

一、水文地球化学的概念水文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分布、运动、循环及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以地球上水的化学性质为基础,研究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种类、分布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探索这些化学过程如何影响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二、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1.水文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水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来源、迁移和转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水圈的影响。

2.地下水化学: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储存和运动,以及地下水中的化学过程和反应。

3.地表水化学:研究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的化学性质和水质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水中生物过程对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以及水中生物过程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4.水质评价与保护:研究水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和环境破坏。

三、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通过野外调查可以获取水体的分布、水量和水质等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实验室分析:通过实验室分析可以获取水样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等信息,进一步了解水体的化学性质和水质状况。

3.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可以模拟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反应,进一步了解水体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4.同位素分析:通过同位素分析可以了解水中物质的来源和年龄,进一步了解水体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四、水文地球化学的意义1.资源保护: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有助于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储量和质量状况,为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监测: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可以监测水体是否受到污染,以及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方向,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供支持。

3.生态保护: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了解水中生物过程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球化学期末重点资料

水文地球化学期末重点资料

一、 水文地球化学定义及其基本含义水文地球化学是研究地下水中化学组分的形成、分布、迁移和富集规律及其在生产实际中应用的一门学科。

基本含义可概况为:(1水文地球化学是水文地质学的一部分;(2它是在水文地质学及地球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各组分在其中的迁移规律; (4它是探索地球壳层各带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新兴学科。

二、 热力学重点1. 质量作用定律(也叫化学平衡定律)一个化学反应的驱动力与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有关。

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活度以其系数为指数的乘积与反应物活度以其系数为指数的乘积之比值是一个常数,称为平衡常数(K),这个规律称之为质量作用定律,有的书上也称之为化学平衡定律。

对于特定的反应来说,在给定的温度和压力下,K 值是一个常数,如果温压改变,K 值也改变。

2. 能量降低原理能量降低原理:若0r G ∆<,表示生成物的自由能小于反应物的自由能,反应进行时能作出有用功,故反应能自发进行。

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就是体系自由能减小的方向。

r G ∆ 负值越大,表明反应进行的推动力越大,反应完成的程度也越高;若0r G ∆>,表示生成物的自由能大于反应物的自由能,体系不能作出有用功,故反应不能自发进行;若=0r G ∆,说明体系已失去了做功的能力,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1) 体系三类热力学体系:(1)隔离体系或孤立体系,它与环境无物质和能量的交换;(2)封闭体系,它与环境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3)开放体系,它与环境有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状态及状态参数状态:热力学状态分为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当体系没有外界影响时,各状态参数若能保持长久不变,此体系称为“热力学平衡状态”。

实际上,这种平衡包括机械平衡、热平衡和化学平衡。

状态参数:温度、压力和组成(浓度)这三种状态参数来表述2) 焓3) 自由能3. 自由能、焓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式(平衡常数的计算)两个式子4. 活度及活度系数三、 计算 容度积、平衡常数定义平衡常数: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活度以其系数为指数的乘积与反应物活度以其系数为指数的乘积之比值是一个常数,称为平衡常数(K)计算:对任何一个可逆反应:[][][][]c d a b aA bB cC dDC D K A B +⇔+=式中,K 为平衡常数,或称热力学平衡常数;方括弧代表活度或称(热力学)有效浓度;a 、b 、c 、d 分别为A 、B 、C 、D 的摩尔数。

第九章 油气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1

第九章  油气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1

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陆壳
洋壳
初始张裂阶段
上地幔
断陷阶段 坳陷阶段
2.断陷发育阶段
陆壳
洋壳
上地幔 1.初始张裂阶段
(二)石油地质特征
1.油气生成特征 烃源岩有碳酸盐岩、泥岩,厚度大,有机质以水生生物为主, 且丰富、分布广、类型多的特点。地热梯度高,利于有机质 向油气的转化。 2.储盖组合特征 坳陷型裂谷盆地储层规模大、横向分布稳定; 断陷型裂谷盆地储层发育规、横向变化大; 生储盖组合在裂谷前期为新生古储组合为主,断陷期为自生 自储式组合为主,而裂谷后期以古生新储组合为主。 3.运移特点 油气运移既存在侧向运移又存在垂向运移,但以垂向运移为 主; 断裂体系发育,油气纵向运移活跃,有多期运聚、多期成藏 的特点; 油气往往沿断裂向上运移,在断裂两侧富集,纵向含油气井 段长。
(2)油气聚集和分布特征 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 油气藏类型 : 以构造油气藏 、 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为 主; 油气运移与聚集:以侧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为次, 油气运移与聚集 : 以侧向运移为主 , 垂向运移为次 , 隆起 带为油气聚集区。 带为油气聚集区。 油气田分布:围绕生油凹陷呈环状分布, (3)油气田分布:围绕生油凹陷呈环状分布,沿优势运移方 向展布; 向展布; (4)常常发育多套产油气层。 常常发育多套产油气层。
(二)盆地构造单元分级及与聚油单元的对应关系
沉积盆地 一级单元(坳陷、隆起区,斜坡区) 一级单元(坳陷、隆起区,斜坡区) 含油气盆地 含油气区
亚一级(凹陷、凸起) 亚一级(凹陷、凸起)
二级构造带(背斜带、长垣、斜坡带) 二级构造带(背斜带、长垣、斜坡带)
油气聚集带
三级局部构造(背斜、穹窿、鼻状构造) 油气田(含油气藏) 三级局部构造(背斜、穹窿、鼻状构造) 油气田(含油气藏) 四级圈闭构造 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研究所版第10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分布规律

石油地质学--研究所版第10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分布规律
第十章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分布规律
含油气盆地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沉积盆地: 指地壳在某一地质时期内,曾经稳定下沉,接受了巨厚沉积的洼陷区 域。 2、含油气盆地: 具有工业油气生成、并富集形成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二、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和构造 (一)含油气盆地的结构
•沉积物赖以存在的基底
级别 Ⅰ级 隆起 凹陷 盆地 斜坡 背斜带 向斜带 潜山带 断裂带 … 背斜 断块 亚Ⅰ级 Ⅱ级 Ⅲ级
凸起
凹陷
坳陷 凸起 油气关系 渤海湾盆地 生成 运移 含油气区 含油气亚区 济阳坳陷 东营凹陷
鼻状构造 …
聚 集 油气聚集带 胜坨断裂带
油气田 油气藏 胜坨油田
四川盆地构造区域划分图
川西拗陷带:通江凹陷、成都凹陷、雅安斜坡 川中隆起带:威远-龙女寺隆起、南充-营山斜坡、自流井凹陷
(二)中部克拉通型盆地 位置: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与太行山—武陵山之间的地区。 3. 特征 (1)盆地内含油层系多; (2)盆地一般有稳定的结晶基底,盆地中心多为岩性油气藏, 盆地边缘 多为构造油气藏; (3)盆地内的地温梯度较低; 例如 四川盆地 2.3 度/ 100米 陕甘宁盆地 2.15 度/ 100米 油气热演化需要时间长, 因此生油层时代一般均较老, 并以气藏为主。 (4)盆地内石炭---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普遍发育煤系地层, 加之无 断块裂陷活动, 对煤成油、煤成气藏的形成很有利。
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类型 三、板块学说分类方案 1976年 美国 迪肯森 二大类 十六亚类(教材P284)
(一)裂谷环境盆地 1.底克拉通盆地 3.原始大洋裂谷 5.陆堤 7.扭张性盆地 (二)造山环境盆地
(离散板块运动和地壳变薄 张裂引起下沉) 2.边缘坳拉谷 4.冒地斜沉积棱柱体 6.新生大洋盆地 8.弧间盆地 (挤压板块运动和造山形变为主)

水文现象 规律

水文现象 规律

水文现象 规律
水文现象是指在自然界中,水对地表和地下的物质运动、转化、储存、分配等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和规律。

水文现象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是水文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水文现象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文循环规律、水文地貌规律、水文气象规律、水文水质规律、水文水力规律、水文生态规律等。

其中,水文循环规律是水文现象的核心规律,它是指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入渗、径流等。

水文地貌规律是指水文过程对地貌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

水文气象规律是指水文过程与气象过程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规律。

水文水质规律是指水文过程对水质的影响和改善所表现出来的规律。

水文水力规律是指水文
过程在水力学上的表现规律。

水文生态规律是指水文过程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所表现出来的规律。

总之,水文现象规律是研究水文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陆相断陷盆地地层水化学场变化规律分析

陆相断陷盆地地层水化学场变化规律分析

陆相断陷盆地地层水化学场变化规律分析朱家俊【摘要】油气层解释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地层水的化学特征问题.陆相断陷盆地地层水的化学场是比较复杂的,纵向上,地层水的化学特征一般不尽相间;横向上,同一套储层中不同井之间其地层水的化学特征,有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地层水的化学特征即受控于沉积环境又受控于沉积后的成岩作用、构造运动,有的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有的与地层水与其宿主岩的形成时间有关.陆相油藏测井解释含油饱和度工作中,在地层水电阻率的选取时,以上因素都应该充分考虑.【期刊名称】《测井技术》【年(卷),期】2010(034)004【总页数】4页(P352-355)【关键词】测井解释;陆相断陷盆地;地层水;构造运动;火山活动【作者】朱家俊【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84%TE122.23以陆相沉积为主要特征的我国东部油、气田这些年来的各种含油饱和度解释方法是以阿尔奇公式为基础衍化而来的[1-2]。

阿尔奇公式中的R0是指储层100%含水时的电阻率,在解释中通常借用于邻近水层的资料,即假设油层中的水与邻近水层中水的化学性质相等。

公式中的 R w常根据邻近水层的试水资料或自然电位测井资料求得。

这是目前各种解释方法中通用的选择。

然而,对于陆相断陷盆地,地层水中离子的运移、聚集是个复杂的过程。

纵向上,地层水的化学特征一般不尽相同;横向上,同一套储层中不同井之间其地层水的化学特征,有时可能相同有时也可能不同,甚至相差很大。

地层水的化学特征即受控于沉积环境又受控于沉积后的成岩作用、构造运动,有的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有的与地层水与其宿主岩的形成时间有关。

地层水电阻率是测井解释油气层饱和度的重要参数,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饱和度的解释精度。

在解释模型确定以后,正确认识与确定地层水的电阻率是十分重要的。

1.1 陆相断陷盆地中地层水的来源陆相断陷沉积盆地地层水的来源有2种。

油田水地球化学的φ(lgMi,L)规律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油田水地球化学的φ(lgMi,L)规律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通 过 研 究 ,得 出 以 下 几点 认 识 : I.在 我 国 十 个 主 要 含 油 气 盆地 中 ,从 晚 二 叠 世 到 第 三 纪产 层 的 油 气 藏 均 建 立 有 键 参 数 函 数 判 别 模 式 和 诺 模 图 异 常 模 式 (表 1)。因此 ,键 参 数 函 数 判 别 模 式 和 诺 模 图异 常 模 式
K, K● E E z- E E E E T T E N 、 E J.T.P
3.应 用键参数函数 判别模式和诺模图异常模式确定异常有两个 优点 : (1) 有 助 于排 除 地 表 因素 的 干 扰 。 在 地 表 ,由 于表 层 渗流 作 用 下 的 去 白云 化 作 用 ,水 中 的 Ca= 交 代 白云 石 中 的 Mg” ,使 白云 石 变 成 方 解石 ,加 之 Mg 离 子 半 径 较 ca 小 , 易 进 入 水 中 ,导 致 水 中 的 Mg/Ca 比值 一 般 大 于 1(张 金来 1983)。 大 陆蒸 发 水 往 往 也 使 地 下 水中Mg’ 增高(张金来 ,1981),尽管矿化度较高 ,属 CaCI z型水 ,但往往 Mglc. ̄比值 大 于 1,其主要 阳离 子与 水化能 (L)不成线性 关系。应用键 参数 函数判别模式可 以排 除这 些 干 扰。 (2) 有 助 于 消 除污 染水 的 影 响 。 在油 气 化 探 中常 常 遇到 矿化 度 较 高 的 CaC]:型 水 , 看 起来象异常水。但应用键 参数 函数 判别 模式判 别则属 非异常水,其主要特征是 阳离 子 与水 化 能不 成线 性 关 系 ,相 关 系 数 为 正 值 或 很 低 的 负 值 (表 2),进 一 步 研 究 表 明 ,NO/含 量很 高 ,使 Na 含 量相 对 降 低 ,导 致 CaC! 型水 出现 。这 往 往 是 由 于人 类 活 动 或 牲 畜 粪 便 污 染 所 致 。 因 此 ,应 用 键参 数 函 数 判 别 模 式有 助 于 消 除 这 些 污 染 水 的 影 响 。

第十章 油气藏分布规律

第十章 油气藏分布规律
第十章 油气藏分布规律
[要点概述]
●油气藏在地壳中不是遍地都是,而是仅限于某些地区、某
●油气藏的勘探是个过程,首先要找出哪些地区可能有油气 藏,然后范围逐渐缩小,
●油气勘探的过程性决定了油气藏分布地质单元的层次性, ●一般把盆地作为地壳中油气分布的基本地质单元,然后再 据需要逐步细分,这些单元划分没有很严格的标准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深盆气藏的剖面图(据张金功等,1999)
三、西部
[讲解要点] ●为中国主要后备基地, ● ●

● ●酒西盆地
准 噶 尔 盆地
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吐 鲁 番 盆 地、吐 鲁 番 坳 陷
酒 泉、民 乐 诸 盆 地
10.4
一、
[讲解要点] ● ● .3 中国含油气盆地概要
一、 [讲解要点] ●为中国主要产油区,若包括海洋其总产量约为1.3亿吨 ●

● ● ●珠江口、琼东南等盆地
中国及毗邻海域含油气盆地图
松 辽 盆 地 油 田 分 布 图
渤海湾盆地
南襄盆地
江汉盆地
珠 江 口 盆地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
二、 [讲解要点] ● ●
不同关键时间的三个完整程度不同的含油气系统
(a)各个基本要素都具备,但含油气系统尚未形成(因此不存在含油气系统); (b)一 个含油气系统; (c)两个含油气系统。注意上覆岩层构成了沉积盆地最后的集合形态, 而烃源岩沉积在年代较老、范围较大的沉积盆地中。
通过断裂的垂向运移与珠江口盆地慧陆-东沙含油气 系统烃源岩和油气藏的关系。(据龚再升,1997)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度上 与古 目生 标界 预深 测盆 区气 图藏 含 气 发 现 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全套课件第8章油气赋存规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全套课件第8章油气赋存规律

四、描述方法
➢含油气系统具有地层学、地理学和时间性方面的 内容。 ➢传统的描述方法一般用“四图一表”进行描述。
含 油 气 系 统 分 析 中 的 “ 四 图 一 表 ”
➢但是,中国盆地往往具有多旋回发育与叠置复合发 展等特点,简单的“四图一表”难以表现其丰富内涵。 故应着眼于地质演化历史来分析。 ➢中国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多源多灶导致系统的迭置 与交叉,多阶段多期生烃、成藏和变动导致系统窜通 与油气混生。 ➢赵文智等(2000)将中国含油气系统类型划分为: ✓单源单(多)灶一期成藏简单含油气系统 ✓多源单灶多期成藏复合含油气系统 ✓多源多灶多期成藏复杂含油气系统
(2)周边
➢主要指盆地内沉积物(新) 与边界地质体(老)的接触 关系。 ➢包括两种基本型式:一是 超覆接触,又称沉积接触; 二是断层接触。
➢两种接触关系对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① 超覆接触-→坳陷式 ② 断层接触-→断陷式 ③ 两侧分别呈超覆、断层接触-→断坳式
2、构造
盆地内构造单元的划分一般采用三级四分法:
造 单 元
区 划 图
三、含油气盆地的分类
1、分类概况 前人分类依据:盆地的规模、形态、构造类
型、基底性质和时代、盆地形成的时代或构造阶 段、地动力环境、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槽台/ 板块观)、大陆边缘类型、盆地形成的机理等。
2、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首先根据盆地形成时的应力场和重力场将盆
四 川 盆 地
新疆诸盆地
伊犁盆地
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尔盆地 吐鲁番-哈密盆地
塔里木盆地
新疆及邻区地貌图
东亚地貌图
一、概 述
1、概念
石油赋存于盆地之中。 地貌盆地: 构造盆地: 沉积盆地:是一种被沉积物所充填的地壳坳 陷,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沉积中心,沉积物的发育 特征明显受盆地的限制。 从地质历史上讲,如果沉积盆地中发生过油 气生成作用,并运移、富集有商业性油气田时, 便可称为含油气盆地。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绝对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正版资料!)名词解释目录第一章水化学基础第一节溶解平衡 (4)第二节碳酸平衡 (6)第三节地下水中络合物的计算 (7)第四节氧化还原反应 (8)第二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组成第一节天然水的组成 (10)第二节天然水的化学特性 (10)第三节元素的水文地球化学特性 (11)第四节天然化学成分的综合指标(三种) (11)第五节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数据处理 (11)第三章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特征第一节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的概念 (11)第二节渗入成因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12)第三节沉积成因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12)第四章水的地球化学循环第一节地下水圈的概念 (13)第二节地壳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14)第三节成矿过程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14)第五章水文地球化学的应用第六章补充部分 (16)第一章 <水化学基础>第一节溶解平衡质量作用定律:一个化学反应的驱动力与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有关化学平衡与自由能体系:把所研究对象一个物体或一组相互作用的物体称为体系或系统,而体系(或系统)周围的其他物质称为环境。

状态及状态参数:热力学状态分为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

热力学平衡体系特性是由系列参数来表示当体系没有外界影响时,各状态参数若能保持长久不变,此体系称为热力学平衡状态。

焓:它是一种化学反应向环境提供的热量总值。

以符号“H”表示。

在标准状态下,最稳定的单质生成1摩尔纯物质时的焓变化,称为“标准生成焓”。

△H r=△H(生成物)-△H(反应物)△H r为正值,属吸热反应,△H r为负值,属放热反应自由能:在热力学中,自由能的含义是指一个反应在恒温恒压下所能做的最大有用功,以符号“G”表示。

在标准状态下,最稳定的单质生成1摩尔纯物质时的自由能变化,称为“标准生成自由能”,以“△Gf”表示△Gr=△G (生成物)- △G(反应物)△Gr为正值,反应在恒温恒压条件下不能自发进行,△Gr为负值,反应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可以自发反应;△G=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o13O. o . N .2
A pr 2 08 .。 0
含油气 盆 地 水 文地球 化 学 规律
赵 克斌 , 崇禧。 李 伟 刘 ,
( . 国石 油化 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石 油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京 1 0 8 ; 1中 北 0 0 3
2 中 国石 油 大 学 , . 北京 1 2 4 ;, 国 石油 化 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合 肥 石 油 化探 研究 所 , 0293中
T h rz n a ov m e ft e u de g o d w a e t i he ba i a e he hy r e he ia om — e ho io t lm e nto h n r r un t r wih n t s n c us s t d og oc m c lc p s to o c a ge r gu a l r m he w a e e ha g r a t he w a e i c a ge a e o ii ns t h n e l ry f o t t r r c r e a e o t t r d s h r r a, pr i i g t e ov d n h
合肥 20 2 ; . 3 0 2 4 中国 石油 天然 气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北 京 1 0 8 ) 0 0 3
摘 要 : 自流水 盆 地 整 体 出发 , 究 了盆 地 油 气 成 藏 的水 文 地 球 化 学演 变 规 律 , 出 以下 新 认 识 : ) 地 内地 下 水 的 水 平 运 动 , 从 研 得 1盆 使 水化 学 成 分 从供 水 区到排 泄 区呈 现 有序 变 化 , 研究 油气 水 之 间 的关 系 、 示 油 气成 藏 的分 布 规律 提 供 了 水 文 地 质 依 据 ;) 为 揭 2 自流 水 盆地 内存 在 2种 截 然 不 同 的水 文 地质 系统 , 变化 受 控 于 盆 地 的 次 一 级 构 造 单 元 ;) 其 3 自流 水 盆 地 内渗 入 成 因水 和 沉 积 成 因 水 的径 流 特 征 、 动能 量 、 驱 水化 学 成 分 具有 很 大 差 异 , 油气 的 生 、 、 、 会 产 生 不 同 的影 响 , 者形 成 的 锋 面 是 不 同性 质 油 气 聚 对 运 聚 散 二 集 的地 理 分 界线 ;) 油 气有 关 的浅 层 水文 地 球 化 学 效应 可 分 布 在 自流 水 盆 地 的不 同水 文地 质 单 元 内 , 其 是 控 油 断 裂 带 与 生 4与 尤 油 中 心 区上 方 。 总体 上 看 , 含油 气 盆 地地 下 水 化 学 异 常 的变 化 特 点 与 分 布 规 律 均 与 油 气 藏 存 在 密 切 关 系 , 此 可 用 于 评 价 盆 地 因 含油 气 远 景 , 预测 油 气 赋 存有 利 区。 关键 词 : 下水 ; 动 力 场 ; 化 学 场 ; 文 地 球 化 学 效应 ; 气 勘探 ; 油 气 盆 地 地 水 水 水 油 含
b e t d e a ng t r e in b sn a ol.So ene un r t nd n s a egan d a o l ws:1 e n s u i d by t ki hea t sa a i sa wh e m w de s a i g r i e sf lo )
Ab ta t The h dr g o h m ia v l i e ulrt la a c u ulto n a r e in ba i a sr c : y o e c e c le o uton r g a iy ofoi nd g s a c m a i n i n a t sa s n h s
中 图分 类 号 : E 2 . T 111 文 献标 识 码 : A
HYDRoGEOCHEM I CAL REGIIARI J TY OF ETRoLⅡ RoIS BAS NS P 『 I
Zh o Ke n ,Li on i ,LiW e a bi u Ch gx 。 i ( . sa c ntt t f Per lu E lr to n o cin,SI 1 Ree rhI si eo toem xp oa ina d Prdu t u o NOPEC,Bejn iig,1 0 8 h n 0 0 3C ia; 2 Chn i est f Perlu ,B ig 1 2 4 ,Chn ;3 He e n t u eo Per lu Ge c e c l . iaUn vriy o toe m n 02 9 i a . f i si t f toe m oh mia I t E lr to Ree rhI siueo toe m plr to n o u t n, NOPEC,He e,An u 3 0 2 xp o ain, sa c n tt t f Perlu Ex oa ina d Prd ci SI o fi h i2 0 2 ,Chn ia; 4 Ree rhI siueo toe m plr io n v lpme t . sa c ntt t f Perlu Ex oa ina d De eo n ,Per C ia,Bejn 0 0 3,C ia to h n iig 1 0 8 hn )
维普资讯
第3 O卷 第 2 期
20 0 8年 4月
文 章 编 号 : 0 1 6 1 ( 0 8 O 一O 5 一 O 1 0 — 12 2 0 )2 14 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石 油 雾 劈 沾 属
PETR0LEUM GE0LoGY & EXPERI ENT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