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分析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根据含油气性质,含油气盆地可分为 油盆、气盆和油气盆;根据成因,含 油气盆地可分为构造成因盆地、沉降 成因盆地和火山成因盆地。
形成机制
构造运动
01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如板块构造运
动、断裂活动等。
沉积作用
02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还受到沉积作用的影响,如沉积物的堆积、
沉积相的演变等。
地层厚度与埋深
地层的厚度和埋深是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征,它们决定了油气的生成和 储集条件。一般来说,地层厚度越大,埋深越深,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条 件越好。
构造特征
盆地构造类型
构造演化史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包括坳陷盆地、 坳陷-断陷盆地、断陷盆地等,不同类 型的盆地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不 同的影响。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是漫长的, 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这 些活动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重要 影响。
构造单元划分
含油气盆地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构造 单元,如隆起、凹陷、断裂等,这些 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对于油气的生 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岩性特征
1 2 3
岩石类型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类型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 质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不同的影响。
岩石组合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包括岩石的层序、旋 回、韵律等,这些特征对于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重要影响。
储层动态监测
利用地震、测井和试井等技术,监测油气田 的储层动态变化。
井筒状况监测
定期对油气田的井筒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 生产设施的正常运行。
油气田开发调整与优化
采收率评估
对油气田的采收率进行评估,分析提高采收率的潜 力。
开发调整措施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 读书报告姓名:魏美丽学号:2014020028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学院:地球科学学院2014年6月一、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山间盆地,面积达56×104km2。
盆地四周分别为天山、喀喇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山脉所环绕,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达33×104km2。
塔里木盆地也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沉积岩最大残余厚度在16000m 以上,残余沉积岩体积超过400×104km3。
因此,塔里木盆地历来受到中外石油地质家们的高度重视。
80年代末以来,随着塔里木石油勘探会战的全面展开,塔里木盆地再度成为国内外石油界关注的焦点。
同时,对该盆地的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也有了更趋深入的了解。
目前,有关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的认识尚不统一,有些人认为,塔里木盆地主要有以下10大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1、塔里木盆地为——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古生界克拉通盆地由震旦系至二叠系沉积组成,并以海相沉积为主。
构造变形以形成大型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为特征。
已在古生界构造层发现3类5个古隆起构造:(1)残余古隆起——塔北隆起和塔东隆起;(2)稳定古隆起——塔中隆起;(3)活动古隆起——巴楚隆起和塔南隆起。
这5个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气分布的一个主控因素。
2、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及多个演化发展阶段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具有8亿年演化发展历史的多旋回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及多个演化发展阶段。
目前,已在盆地内部识别出多个不整合面,其中分布最广的有7个:(1)Z底不整合——代表前震旦纪青白口纪末的塔里木运动;(2)S底不整合——代表奥陶纪末的晚加里东运动;(3)C底不整合——代表泥盆纪末的早海西运动;(4)T底不整合——代表二叠纪晚期的晚海西运动;(5)J底不整合——代表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6)E底不整合——代表白垩纪末的燕山晚期运动;(7)Q底不整合——代表第三纪晚期的晚喜山运动。
含油气盆地分析 01第1讲盆地分析概论
裂陷盆地
实 例 : 渤 海 湾 盆 地
渤海湾盆地区域构造轮廓简图
压陷盆地
落基山山前前陆盆地(阿尔伯达 盆地)
⑴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前二叠纪) ⑵早期造山作用阶段(P-J2) ⑶前陆盆地的迁移阶段(J3-古新世) ⑷造山带地貌形成阶段
主要盆地剩余气资源预测 主要体系潜在大气田预测 主要体系潜在大油田预测 主要盆地剩余油资源预测
裂谷盆地 隐蔽油气藏
?1 ?2
叠合盆地 多期构造变动
九五期间
克拉通盆地 致密非均质储层
?3
?4
海域盆地 高温压条件
二、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 2、对油气勘探的地质研究有 总体的了解
• 3、了解和掌握石油地质科学 研究的术语
复习题
1. 盆地分析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 盆地,含油气盆地,盆地分析的内容和程序 3. 岩石圈和软流圈 4. 陆壳和洋壳的对比 5. 威尔逊旋回,板块构造的要点,大地构造环
境的类型 6. 举例说明盆地的分类原则,盆地地球动力学
分类和类型 7. 叠合盆地和复合盆地
在吸收前人盆地分类成果的基础上, Ingersoll 和 Busby(1994)提出了一个盆地 分类方案(表),这是到目前为止在国 际上被广泛应用的盆地分类方案 本方案根据基底类型、板块边界类 型、板缘和板内,将盆地分为五大类。
建议方案 (我主讲的盆地分析课盆地分类方案)
• 按地球动力学成因划分大类: 裂陷盆地 压陷盆地 走滑盆地 克拉通盆地
集; 保存(Maintennace),指盖层后期改造的构造、热
力和水动力条件。
二、盆地分析的内容和程序
• 4S : • 沉降作用(Subsidence),沉降的方式(断陷和
1含油气盆地
(6)含油气盆地内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 大地构造单位,各单元的沉积过程和油气生成、聚
集条件在具全盆地共性的基础上,可以有一定的差
异性。 如渤海湾盆地是新生界盆地,这是统一的,但 其南部以古近系(下第三系)含油为主,北部以新 近系(上第三系)含油为主;油气丰富程度也有差 异。 (7)盆地内存在油气田
裂作用为主,地壳变薄引起了下沉作用。 I1内克拉通盆地
I2边缘坳拉槽
I3原始大洋裂谷
I4冒地斜沉积棱柱体
I5陆堤 I6新生大洋盆地 I7扭张性盆地 I8弧间盆地
Ⅰ裂谷环境盆地:以离散板块运动和地壳张裂作用为主, 地壳变薄引起了下沉作用。 I1内克拉通盆地(Infracratonic Basin):大陆内部的裂谷 盆地,盆地基底变薄; I2边缘坳拉谷(Marginal Aulacogen):大陆边缘凹入部分 向大陆内部延伸的夭折裂谷,基底为洋壳或过渡壳; I3原始大洋裂谷(Protoceanic Rift):在两个大陆陆块之 间开始形成的狭长洋壳,沉积作用仍受两侧大陆的影响; I4冒地斜沉积棱柱体(Miogeoclinal Prism):沿大陆与海 洋过渡带的陆阶、陆坡及陆隆上发育的沉积复合体,覆盖了张 裂的大陆边缘;
Ⅱ2斜坡盆地(Slope Basin):在海沟轴与海沟斜坡折点 之间的断陷盆地,其沉积物与上述海沟沉积物一起合并到消减 杂岩体中; Ⅱ3弧前盆地(Forearc 岛弧之间间隙中的盆地; Basin):在海沟斜坡折点与岩浆
Ⅱ4周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在大 陆陆块周缘,与碰撞造山缝合线带相接处形成的盆地,造山带 倒向盆地,蛇绿岩缝合线带比岩基岩浆带、火山岩带更靠近盆 地;
含油气盆地分析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分布的基本特征摘要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
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 ! ) 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 ! ) 2 个含油气系统。
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 两个系统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 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
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中心和多期油气生成、聚集成藏过程, 各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 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
以生油洼陷为中心, 以各洼陷的油气运移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为边界, 将其分为4 个含油气亚系统。
在此基础上, 以“藏”为核心, 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 个油气成藏系统。
对各含油气亚系统和成藏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含油气系统; 烃源岩; 成藏条件; 油气运移与聚集;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关于油气勘探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观点把油气勘探中的各种基本要素和作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强调了各地质要素和地质过程之间的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和动态性。
自其产生以来, 作为一种有效的油气勘探手段而为石油地质工作者所接受和应用。
含油气系统是指作用于一定的地质空间和范围内的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成藏的物理化学系统。
系统内烃类的生成、运移、聚集等过程决定其油气的分布, 不受系统外作用过程的影响。
含油气系统可看作是一系列相关地质事件在时空上组合的产物 , 它具有特定的地理区域、地层及时间展布范围,含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烃源岩、储集岩、盖岩及油气圈闭等方面。
一、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南部的第三系富油气凹陷, 是渤海湾裂盆地内典型的开阔型箕状凹陷。
该凹陷南部为鲁西隆起, 具有北断南超的特点, 在剖面上表现为北断南超的大型宽缓箕状盆地; 在平面上, 由利津、博兴、牛庄和民丰4 个次级洼陷和中央隆起带、石村断裂带、北部陡坡带、南部斜坡带等若干个二级构造带组成。
盆地分析
三.板块构造运动与盆地的沉降机制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固体地球具有层圈结构,自地球向地球中心的一级层圈单
位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些一级层圈还包含次级的层
圈结构; •现代固体地球科学认为地球表壳的构造运动主要与地壳 和上地幔所构成的岩石圈的构造运动有关。
第一节 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一.盆 地
“沉积盆地”概念理解
三要素:
1)物质,即沉积盆地是由沉积地层组成的; 2)地质时代,即沉积盆地发生在一定的地质时代; 3)空间,即沉积盆地是具有盆状形态的地壳构造单元。
第一章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二.含油气盆地
1)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商 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2)含油气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单位。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②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
边缘有大 陆架、大 陆坡和陆 隆和被动大陆边缘
②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的动力表现
•被动大陆边缘主要的动力表现是沉降,但沉积层序厚薄有
别;
补偿性被动边缘,如北美大西洋海岸,陆架的厚度可达5-12km; 欠补偿性边缘,其陆架下厚度仅2-4km,如欧洲西部大西洋边缘。
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
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①主动大陆边缘
弧-沟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
火山岛弧与大陆之间有一个或多个弧后边缘海盆或小洋盆,故也称
洋内弧-沟系;
•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
含油气盆地分析 总复习
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序原始盆地:指在地史上盆地发育过程中沉积建造及展布,构造变形,水动力,热动力,区域构造背景,地理环境和盆地类型等的原始状况改造型盆地:在形成演化末期后,盆地的原始面貌遭受较明显改造的沉积盆地,或是指形成较早,在其后的地质历史中受到较强烈的剥蚀,变形叠加等改造作用形成的沉积盆地叠合盆地:在不同的时期同一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圆形盆地在剖面上叠合而成地貌盆地:是指被天然高低围绕的一块低地沉积盆地:是指一个平缓褶曲的沉积层向中心倾斜的地区构造盆地:是指在原盆地的基础上经过构造活动改造的盆地沉积相:沉积环境的古代产物,即专指环境的物质表现含油气盆地:是含有油气的盆地,确切地说是指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经发现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花状构造:横切走滑构造带的剖面上,常可以见到主干走滑断层向上近对称的分支,构成下窄上宽的貌似花朵的破裂带正花状构造:是在压扭作用下产生的其大多数断层具逆断距,个别为正断距,组成地层总体表现为背形特征,断层间为地垒断片负花状构造:是在长压作用下产生的,其大多数断层具正断距,个别具逆断距,组成地层总体表现为向形特征,断层间为地垒段片被动裂陷作用: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区域水平引张力,地域或岩石圈的裂陷伸展导致岩石圈底下的软流圈热物质的被动上涌伴生构造:指走滑构造带内部或主要走滑位移带附近区域,由于走滑位移引起的各种伴生构造变形主位移带:与走滑构造带一致的连续的走滑断层位移带伸展构造:是指在压陷作用区域引张作用形成的一切使地壳或岩石圈沿水平方向发生伸长变形的构造的总称裂谷:是区域性伸展使岩石圈破裂形成巨大的窄长断陷,切割深,发育时间长,常具有地垒形成衰退裂谷(夭折裂谷):从大洋以高角度深入大陆内部的裂陷盆地,是大洋形成初期三叉裂谷系中的一支离散型边界:当两个板块相对离散运动时,岩石圈深部和软流圈的熔融物质的上涌并形成新大洋岩石圈。
-含油气盆地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四.含油气盆地的结。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含油气盆地:具有工业性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的沉
积盆地。
三.含油气盆地形成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丰富有机物质的巨厚沉积物。 生油岩
2.有稳定持续下沉、间有周期性上升的大地构造环境。 温度 生储盖组合
3.含油气盆地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构造运动。 产生油气运移的运动力 圈闭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盆 地
级别
油气关系 华北盆地
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
隆起
凸起 凹陷
斜坡
坳陷
凸起 凹陷
I级
亚I 级
生成运移 (含油气区)(含油气亚区)
济阳坳陷
东营凹陷
向斜带 背斜带 潜山带 断裂带 长垣
:
II 级
聚集 (油气聚集带)
胜、坨、永断裂带
背斜 断层 鼻状构造
: :
III 级
油气田 油气藏 胜坨油田
由盆地内的沉积盖层褶皱、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属于盆 地的最低一级构造单元,也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五.含油气盆地的内部构造
在盆地单元的划分上,I级构造单元着重于底盘和岩浆活动 特征的差异;划分II、III级构造单元时,着重于表层构造特 征和分布规律的不同。在盆地调查勘探的不同阶段,研究的重 点不尽完全相同,一般普查阶段,以研究I级构造单元为重点; 祥查阶段,以III级构造单元为重点,主要是完成对局部构造 特征的认识。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而向石油转化的古地理环境,如内陆湖泊和陆棚浅海地带 3. 要有一个稳定持续下沉的大地构造条件 4. 必须经受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4.盆地原型
在原盆地基础上经过构 后沉积盆地:
构造盆地 造活动改造的盆地
残留盆地
坳陷盆地(断陷盆地)没有被沉积物充满,或者大部分被水 和空气充填,则形成饥饿盆地。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2.沉积盆地:沉积物原始堆积的盆地(原生盆地),是指 地球表面或者可以说岩石圈表面相对长时期沉降的区域。换言 之,是基底表面相对于海平面长期洼陷或坳陷并接受沉积物沉 积充填的地区。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二. 发展与现状
1.历史:盆地分析最早由Pettijohn于上世纪40年代提出。 60年代
初,P. E. Potter和F. J. Pettijohn 《古流与盆地分析》,从沉积学出发 将盆地视为一个整体,对其中充填的沉积物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 盆地分析的整体思想,是盆地分析的里程碑 。
(1)有沉积物或火山碎屑的充填;沉积物类型 相对近源火山喷出物
(2)在构造上是个下凹的单元, 形态上基本为封闭的;
(3)地质时代。
含油气盆地 含煤盆地 沉积盆地 含盐盆地
原地化学、生物及机 械作用形成的盆内沉 积物
大油气田盆地
中小油气田盆地
仅见油气显示盆地
什么都没有的盆地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层次的构造具有不协调性,出现了岩石圈分层剥离假说。 大陆动力学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地幔柱等 沉积盆地动力学理论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的条件:①是一个沉积盆地;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条件;③有工业性油气田。
凡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统称为含油气盆地,因此可将含油气盆地看作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位。
在油气勘探中,常常把油气盆地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看待,从整个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发育史、构造发育史和水文地质条件出发,研究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条件,划分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分类在油气勘探中,为了将未知含油气盆地与已知含油气盆地进行对比,常常将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分类。
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3大类:①按槽台学说划分盆地类型,这种分类从20世纪50年代起沿用至今。
主张这种分类的代表为И.О.布罗德;②主要是根据板块活动的性质进行盆地分类,以W.R.迪金森(1974,1977)和A.W.巴利(1980)为代表;③以古生代槽台体制和中、新生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础进行盆地分类,主张此方案的为中国朱夏(1981)。
此外,有些石油地质学家,主张采用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
例如,中国陈发景等(1981)和M.P.沃森(1986)主张,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裂谷型盆地和前陆(或挠曲)型盆地两大类。
中国刘和甫(1986)划分为张裂环境、挤压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4类。
在上述的盆地分类方案中,盆地类型都是指某一时期的原型,实际上很多盆地都是由几种盆地原型有规律组合而成,D.R.金斯顿(1983)称之为多旋回盆地。
除少数较年轻的中、新生代盆地外,普遍为多种类型叠加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盆地。
因此,盆地的形成、构造演化是当前盆地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区分不同旋回时期不同性质的盆地,可以对含油气远景作出正确的评价。
含油气盆地分析汇总
中国前陆盆地特征及其油气藏控制因素分析一、前陆盆地概述前陆盆地即前陆构造背景中发育的盆地,为沿造山带大陆外侧分布的沉积盆地。
前陆盆地最早是由Dickinson(1974)[1]提出的。
Dickinson将盆地分为裂谷盆地和造山型盆地、陆块未完全裂开情况下形成的盆地等5小类。
其中前陆盆地属于造山型盆地,并将前陆盆地定义为与造山带变形翼部毗连的克拉通边缘前陆环境中形成的盆地。
Jordan [2]( 1981 )将前陆盆地定义为前陆逆冲带周缘的狭长沉降槽地。
是世界范围内造山带的伴生体;Allen等[3](1986)将前陆盆地定义为处在造山链和克拉通之间的并与大陆碰撞带密切相关的高度不对称盆地;何登发等[4](1996)对前陆盆地的定义是沿造山带大陆外测分布的沉积盆地;田作基等[5](1996)的定义是前陆盆地与造山带(冲断带)毗邻,在其运动前方的挤压下不对称挠曲所形成的沉积盆地。
前陆盆地是挤压造山带和稳定克拉通之间的长条形沉积盆地,一般有如下特点:①位于盆地毗邻的褶皱-冲断层带的构造负载促使盆地弯曲下沉;②盆地的横剖面具有明显不对称性;③在盆地演化期间盆地的靠造山带一冀遭受变形作用;④盆地靠克拉通一翼逐渐与地台层序相合并[6](图1)。
图1 前陆盆地剖面示意图图1示前陆盆地发生奠基在某一时期的克拉通或陆壳向活动带或洋壳的过渡带上,即被动大陆边缘之上,被动大陆边缘层序构成前陆盆地的基底。
前随盆地的演化记载着由伸展边缘到聚敛、碰撞(陆-陆、弧-陆碰撞)的过程。
盆地结构的不对称性表现在靠近造山带一侧较陡、靠近克拉通一侧宽缓。
由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前陆盆地可划分为三部分:①褶皱-冲断带(常为薄皮构造)构成的活动翼或造山楔形体;②紧邻活动翼活伏在冲断带下盘的深凹陷;③连接深凹陷进一步向克拉通方向延伸的稳定前陆斜坡及前缘隆起。
前陆盆地基本类型Dickinson, W.R.(1974)在沉积盆地分类中正式引入了前陆盆地这一术语[1],并见将其划分为周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和弧后前陆盆地(backarc foreland basin)两种成因类型[1](图2)。
含油气盆地分析
古气候研究在沉积盆地含油气分析中的应用沉积盆地的古气候是有机物质富集与保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对陆相含油气盆地的研究认为,沉积盆地中有机物质的多少,取决于沉积物质形成时的古气候以及古水介质条件。
一般在潮湿一半潮湿温暖气候条件下,湖盆能保持一定的水体深度,生物发育繁茂,水体具有一定的盐度,这是有机物质堆积和保存必不可少的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有利的生油气条件。
反之在干旱一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水域不断咸化,水体缩小,有机质含量显著减少,对油气源岩的形成十分不利。
古气候的变化,严重地影响着油气生成的潜量。
因此,古气候条件对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地球上气候带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科学问题。
它主要受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貌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纬度和大气环流决定气候带的分布,而水域和地貌条件则形成局部性的气候区。
因此,地球表面气候具有水平分带性和垂直分带性。
分析古气候的基本条件是沉积岩层中保存下来的反映古气候的种种遗迹和现象,如岩性特征、古生物及古生态、稳定同位素以及黄土及湖泊沉积特征等,据此来探讨恢复古气候。
从我国多年来油气勘探的实践中知道,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第三纪等一些地质历史时期的潮湿一半潮湿古气候旋回控制着有机质周期性的变化。
在潮湿—半潮湿的气候条件下,一般都有油页岩形成。
如早中侏罗世,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系温带潮湿气候,苏铁植物及真获类植物十分繁盛,因而中下侏罗统有重要的煤层形成,是寻找煤成油、煤成气的有利层位。
此外,在同一成盆期内,古气候亦有旋回性的变化。
例如我国东部裂谷盆地,由于临近太平洋海域,受海侵及盆地岩浆活动等的影响,古气候常交替变化。
以济阳坳陷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为例,沙四段中下部抱粉潮湿系数只有40,气候干热有盐膏形成;抄三段中部最高为242,气候湿热;沙二段上部为80,气候较干旱,沙一段再度升高达138,较湿润。
反映沙四段中上部及沙二段上部为两个相对干早期;沙四段上部、沙一段中下部,气候由干旱转为湿热,碳酸盐岩发育(杜帏华,1990)。
对含油气盆地构造的探析
对含油气盆地构造的探析摘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以油气藏形成和预测为核心的应用地质科学,油气藏的形成是发生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成矿地质事件。
成藏动力学过程是由温度、压力和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及由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沉积盆地是油气藏形成和赋存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
关键词:油气层构造走滑构造一、引言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发展是中国地质构造史的一部分。
有四期演化阶段:贺兰山裂陷旋回(中、晚元古代);祁连裂陷旋回(早古生代);天山裂陷旋回(晚古生代);中新生代裂陷旋回与上叠盆地形成。
中新生代以后,从古中国大陆形成并与古亚洲大陆联合以后,这一规模巨大的大陆板块,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同相邻的板块发生了明显的构造地质作用,并在中新生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主要是表现为太平洋板块向西北的B型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的向北挤压碰撞,所以中国中新生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构造,主要表现为陆相裂陷沉积盆地星罗棋布,极为发育及其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
以贺兰山—龙门山—衰牢山一线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为界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即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中部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二、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是一种沉降大地构造单元,洼陷是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底盘的结构不同,以及构造活动的差异性,盆地沉降时,其底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洼地或平面,而是有的部份沉降较快,拗陷较深;有的部份则沉降较慢,拗陷较浅,这样就形成了相对隆起和拗陷,它们之间为斜坡。
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盆地最低一级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二级构造:三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成带出现,这些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之间。
二级构造有背斜褶皱带、单斜挠曲带、断裂构造带等,都属于沉积盖层褶皱。
但也有少数除有盖层褶皱外,还有底盘翘升参加,如长垣,即为具有底盘突起核心的盖层褶皱带。
含油气盆地总结
原始(古)盆地——指盆地发育沉积时期盆地的古面貌;或盆地后期未遭受明显改造,基本保持发育沉积时期盆地的古面貌。
地史上某—时期保留有盆地发育过程中的沉积建造及展布、构造变形、水动力、热动力、区域构造背景、地理环境和盆地类型等方面的原始状况(面貌)的盆地。
原型盆地——指盆地发育沉积时期的原始类型。
基底(Basement):a.结晶基底(Crystalline basement):强变质-AnЄb.褶皱基底(Fold basement):轻微变质-Pz与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相同;c.未变质的沉积岩(盆地研究专用),也可称盆底( Basin floor )。
基底—是盆地赖以生存的基础,为盆地形成之前的地层,沉积岩、变质岩均可作为盆地的基底。
盖层—:在盆地地质研究中,指盆地发育期沉积的地层。
在区域地质构造研究中泛指未褶皱变质的沉积岩层。
与油气田勘探开发研究中所称的盖层有区别,相对于生油层--储层而言。
沉积中心—最细、中心相带沉降中心—最深-沉降幅度最大堆积中心—沉积最厚1饱和盆地:指沉积速度大于沉降速度的盆地,盆地逐渐被沉积物充填,水体逐渐减少,直至填满盆地。
2补偿盆地:指沉积速度与沉降速度相等或相近的盆地,盆地处于稳定发展状态。
3欠补偿盆地:指沉积速度小于沉降速度的盆地,盆地沉积物补给较少,水体逐渐加深。
复合盆地——同一时期、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盆地在空间上所组合而形成的盆地。
叠合(加)盆地——不同时期发育的盆地,在空间上大部分地区呈上下叠置关系。
“盆地原型”(原始盆地):指地史上盆地发育过程中沉积建造特征及展布、构造变形、水动力、热动力、区域构造背景、地理环境和盆地类型等方面的原始状况(面貌),故又称作原始盆地。
残留盆地或残余盆地——二者是同义异名,指原盆地在后期遭改造后,沉积实体被遗留保存的部分。
改造型盆地——盆地的原型在盆地演化末期或之后遭到较明显改造的沉积盆地。
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1.盆地发生的背景与区域环境发生前、演化中2.盆地成因与深部作用3.构造性质与变形4.热动力学及其演化5.流体动力学与流岩作用6.沉积充填与成岩动力学7.盆地演化与后期改造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 1.赋存条件—生,储,盖,圈,运,保2.组合模式—生储盖组合,运移组合3.成藏机理—成藏系统4.分布规律——分布的主控因素油气资源评价系统 1.盆地模拟—区域评价 2.区带评价—新目标选择 3.圈闭描述 4.单井评价与油藏描述 5.勘探数据库研究总则整体——前提动态——核心综合——基础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是当今地球科学讨论热烈、但尚未解决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
含油气盆地分析课件
目
Q Q Q Q
录
Q
Q
Q
Q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绪论 盆地的分类和构造特征分析 地层分析 沉积体系分析 盆地充填埋藏史分析 热史及生烃史分析 油气排运聚史分析 盆地模拟
第一章
绪论
一、盆地、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 二、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 的最基本地质构造单元 三、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因素 四、含油气盆地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五、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发展历史
一、盆地、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
•盆地: 地球上周围被高地包围的低地,或者说岩石圈表面三维空 间的凹地,充满水和空气。 •地质意义上的盆地:指岩石圈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其内部充 填有沉积物,而且要具有时间的概念,即四维。也就是指沉积盆 地。 •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某一阶段形成的被水域占据的一个断陷或 坳陷地带,它以负向运动占绝对优势,同时接受了足够厚的沉积物 充填,形成了中间沉积厚度大,向边缘逐渐减薄的沉积体。 •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油气田(藏)或已有油气显示的沉积盆 地。 •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必须是沉积盆地; •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曾经不断地沉降、接受沉 积,具备油气生成与聚集的有利条件; •三是在地质历史时期中为 塔北隆起
山 天
库 车 北 塔 山 地 隆 起
挤压前陆盆地、隆坳相间
有限拉张、准平原化
山前挤榨 分层推覆 膏岩底辟、跨塌
层滑虚脱 局限拉张
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图
6) 适宜的古地温是油气形成的关键——热力学条件 7) 油气运移是贯穿油气生-运-聚过程的纽带, 水动力对油气的运聚有重要影响-流体动力学(流体势)。 8) 区域圈闭样式控制油气圈闭的类型及其分布规 律——可能的油气藏类型 9) 生储盖运圈保的有利时空配置,是油气藏形成 的关键。
含油气盆地分析(wodelinwen)
走滑构造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摘要:走滑构造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它对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一方面走滑构造变形的特征以及物质记录是区域构造环境分析的关键。
另一方面走滑构造派生的挤压、褶皱和抬升作用对油气形成和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然而在板块构造学说提出近30年后的今天,人们对走滑构造的了解仍很肤浅,对有关问题远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总结当前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方向,对我国地质构造的研究及地学理论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走滑构造;走滑断层;走滑构造特征;油气聚集;油气分布1 走滑构造研究的历史及近年来的研究概况1906年旧金山地震以后,人们发现地球上还存在着具有大规模水平位移的平移断层。
这是人们首先对走滑构造的认识,继而在新西兰死海及南美等地发现了大量的走滑断层,从那时开始,有关走滑构造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
1.1早期研究阶段(50~60年代初)在走滑构造的早期研究中,人们主要是认识走滑断层,特别是对小型的平移断层观察描述较多,从大区域或全球范围来看涉及走滑构造较为少见。
1956年,Moody和Hill发表了他们的经典文章“Wrench fault tectonics”,从而开始了人们对走滑构造研究的关注在这篇文章中,Moody等不仅描述了全球著名的走滑断层及其产状,而且还探讨了它的成因模式。
磁异常条带的发现使人们开始了对大洋中走滑构造的研究[1]。
但总体来看,这一阶段对走滑构造的研究极为有限,认识也并不深人。
1.2近代研究阶段(60年代后期~70年代)60年代板块构造和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地球上存在着众多的以前未被认识到的大型走滑断层,特别是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
在这一阶段中,不仅提出了张扭和压扭的概念,而且还运用走滑构造来解释油气的圈闭、盆地及造山带的演化[3],认为造山带中的某些现象用走滑构造来解释比用俯冲模式更为合理。
亚太地区含油气盆地油气分布特征
盆地内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盆地内油气分布规律明显,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03
盆地内油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沉积岩层中。
油气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地层、构造、岩性等。
油气分布受控于盆地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是形成含油气盆地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湖泊、河流、三角洲、海洋等沉积环境中,有机物质可以大量沉积下来,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富含石油和天然气的沉积岩层。
烃源岩
烃源岩是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原始物质,是含油气盆地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烃源岩通常是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层,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以生成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01
沉积相带决定了不同地层的岩性、结构和厚度,从而影响油气的生成和保存条件。
02
在河流沉积体系中,河道的频繁迁移和砂体的展布对油气的聚集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沉积相带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01
02
03
烃源岩是油气的母岩,其质量和分布决定了油气的生成量和分布特征。
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和丰度、成熟度等特征,对油气的生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亚太地区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中东、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02
不同盆地的油气分布特征存在差异,与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03
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盆地和新区带逐渐被发现和开发,成为新的油气产地。
04
亚太地区油气资源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品质下降、环境保护要求提高等,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潜力
大地构造学(四)含油气盆地
东部的中新生代盆地属于此种类型.
一般地,大陆内部裂谷可依据其演化进一步划分为大陆内部简 单裂谷和大陆内部断陷(裂谷)--拗陷盆地,前者是指盆地只发育 地壳伸展阶段,后者指盆地由地壳伸展和热冷却沉降阶段构成,二 者有一定的差别。
(二)盆地类型
A.大陆内部简单裂谷
1.伸展盆地
大陆内部裂谷是大陆
岩石围内的有限伸展带,
3.走滑盆地
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条件
(二)盆地类型
3.走滑盆地
从动力学性质和盆地动力学上考虑,走滑盆地可以分为张扭走滑盆地和压扭走 滑盆地两大类.
1、张扭走滑盆地,也称为走滑拉张盆地,其形成条件包括: a、在弯曲断层条件下, 释压或松开弯曲处形 成,这类盆地也称作 断弯盆地fault-bend basin)。沿着断弯处 形成扁长形或透镜状 的张性下沉带。 b、分支断层间的 伸长楔形块体,在 走滑作用下,被拖 拉下沉。 c、弯曲和分支 断层汇合,所 夹的菱形块体, 在走滑作用下 被拉分。
(前二者属于简单型前陆盆地,后者属于复杂型前陆盆地。)
(二)盆地类型
(1)海沟盆地
海沟:指两个板块发
2.挤压盆地
生B型俯冲作用的地带,
堆积物包括来自岩浆 弧上的碎屑和B型俯冲
过程中刮落下来的大
洋地壳及其表层的深 海沉积物等。
(二)盆地类型
(2)残留洋盆地
残留洋盆。指碰 撞造山带内部或 边缘以尚未俯冲 消失的洋壳为底 的盆地。碰撞作
二、盆地类型
(一)盆地分类
盆地是油气资源的有效聚集场所,所谓“没有盆地就没 有石油”。地球的表层发育着许多盆地,其性质和油气赋 存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以盆地为类比单元研究控油气 构造时首先要对盆地进行分类。 盆地分类的原则各种各样,根据盆地规模、平面形态、
含油气盆地分析
一.名词解释1.盲冲断裂:逆冲断层在逆冲过程中其位移逐渐减小以致在地层中尖灭,则称为盲冲断裂。
2.断展褶皱:伴随着盲冲断层的位移减小,断层上盘及上覆地层会发生褶皱变形,这种褶皱即断展褶皱。
3.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的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序称为4.伸展构造:是指在裂陷作用(或区域引张作用)下形成的一切使地壳或岩石圈沿水平方向发生伸长变形的构造的总称。
5.被动大陆边缘:也称稳定边缘、不活动边缘、大西洋型或离散型边缘。
这种边缘位于板内,其两侧大陆与大洋属于一个同一板块。
主动大陆边缘:也称活动边缘太平洋型边缘或聚敛型大陆边缘,是由板块俯冲作用所致,通常是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或大洋板块之下。
6.花状构造:横切走滑构造带的剖面上,常可以见到主干走滑断层向上近对称的分支构成下窄上宽的貌似“花朵”的破裂带,称为花状构造。
正花状构造:是在压扭作用下产生的,其大多数断层具逆断距,个别为正断距,组成地层总体表现为背形特征,断层间为地垒断片。
7地台:具双层结造,下部为褶皱变质基底上部为沉积盖层,地台以升降运动为主,升降幅度,速率及差异性都小,岩相和厚度稳定,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都比较弱。
地盾:克拉通内部有大面积基底岩石出露的地区,它长期隆起,遭受剥蚀,缺少盖层或仅在局部有沉积。
8凝缩层:是指沉积速率很慢(1-10mm/103a)、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9拗陷盆地:大陆裂谷或裂陷盆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不再进一步裂陷扩张了,早先因裂陷作用减薄的岩石圈在热衰减过程中还会引起地表拗陷而形成碟状的沉积盆地。
裂陷盆地:(动力学成因方面定义)指那些由于岩石圈或地壳裂陷作用过程中形成沉积盆地,所有的裂陷盆地都意味着它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地壳或岩石圈的伸展变形,因而都属于伸展型盆地。
含油气盆地分析-勘探系统5
41
(一)关于油气形成分析
有机质热降解模型占有主要地位。许多油气形 成三维动态模拟都是以该学说为指导的。也就是 考虑油源岩,有机质成熟带,以指导勘探。
第三阶段是广泛采用地震地层学方法,了解地 震相、沉积相、沉积体系的关系,研究区域的以 至全球的地层旋回,研究盆地分类,进
盆地沉积充填分析的基础是野外的宏观观察。一方 面,地震、测井等新技术解释,需要有宏观的沉积体、 沉积相模式概念的约束。
另一方面,控制物源以至沉积体的基本因素是构造, 为此必须从盆地整体入手,分析堆积体系。
没有野外宏观的实际资料,任何沉积盆地的模式都 是不完备的。
确定沉积相类型必须弄清两个参数(水深和坡度)、 两条线(岸线和深水线),明确水体的边界。
21
(一)盆地沉积充填分析的内容
1、盆地的几何形态:
即研究三维空间格架,包括盆地的外部几何形态 (即边界条件)和盆地内部的几何形态。几何形态决 定并限制了沉积充填的形式,规定了沉积充填中心的 迁移和范围。
叠积:盆地垂向沉积充填 前积:沉积物冲入盆地,从盆地边缘向盆内的沉 积充填 侧向加积:盆内运动着的沉积物优先靠盆缘堆积。 显然,沉积环境决定了充填型式;例如三角洲体 系以前积为特征,边滩是典型的侧向加积。
27
28
2、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的分析
既然盆地沉积充填型式取决于沉积环境, 为此,在盆地沉积充填分析过程中,一个重要 的内容就是判断沉积相、沉积环境并建立起相 应的沉积模式。在石油勘探中,研究储层有特 别的意义,可以根据主要标志重点研究砂岩沉 积环境。
37
4、盆地的地震地层充填分析
重新认识间断面和不整合面的性质和规模, 恢复地层层序,准确恢复地史历程.
与岩心、测井资料结合,在地震剖面上分析 古沉积体系。重塑古水流,判断河道、三角洲、 冲积扇等地震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油气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的条件:①是一个沉积盆地;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条件;③有工业性油气田。
凡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统称为含油气盆地,因此可将含油气盆地看作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位。
在油气勘探中,常常把油气盆地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看待,从整个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发育史、构造发育史和水文地质条件出发,研究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条件,划分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分类在油气勘探中,为了将未知含油气盆地与已知含油气盆地进行对比,常常将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分类。
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3大类:①按槽台学说划分盆地类型,这种分类从20世纪50年代起沿用至今。
主张这种分类的代表为И.О.布罗德;②主要是根据板块活动的性质进行盆地分类,以W.R.迪金森(1974,1977)和A.W.巴利(1980)为代表;③以古生代槽台体制和中、新生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础进行盆地分类,主张此方案的为中国朱夏(1981)。
此外,有些石油地质学家,主张采用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
例如,中国陈发景等(1981)和M.P.沃森(1986)主张,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裂谷型盆地和前陆(或挠曲)型盆地两大类。
中国刘和甫(1986)划分为张裂环境、挤压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4类。
在上述的盆地分类方案中,盆地类型都是指某一时期的原型,实际上很多盆地都是由几种盆地原型有规律组合而成,D.R.金斯顿(1983)称之为多旋回盆地。
除少数较年轻的中、新生代盆地外,普遍为多种类型叠加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盆地。
因此,盆地的形成、构造演化是当前盆地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区分不同旋回时期不同性质的盆地,可以对含油气远景作出正确的评价。
盆地中油气聚集特点不同类型的盆地及其后期的改造,影响着控制油气聚集的构造样式。
大陆内裂谷型盆地,以北海中生代维京地堑和渤海湾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为代表。
在拉张裂谷环境中,油气聚集与掀斜(或翘倾)断块有关。
掀斜断块的构造特征是生长正断层发育,形成一系列半地堑(或地堑)和半地垒(或地垒)。
断凹为生油中心,油气聚集主要分布在断凹和斜坡处。
油气聚集模式多呈3层结构。
断陷期前主要为基岩油藏、潜山油藏和构造裂缝油藏。
断陷期主要为滚动背斜、披覆背斜、盐(泥)底辟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以及地层油气藏。
断陷期后主要为披覆背斜、滚动背斜以及地层油气藏。
大陆内拗陷型盆地以中国松辽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生代盆地为代表,下伏有裂谷型盆地。
拗陷型盆地的成因与热冷却有关。
油气藏类型有后期挤压作用形成的背斜油气藏、差异压实背斜油气藏以及地层油气藏。
前陆盆地属挤压环境下的产物,是边缘海闭合褶皱为山脉时,在山脉前缘形成的一类盆地。
如北美落基山山前拗陷,中国四川盆地西缘龙门山山前拗陷和台湾西部盆地。
前陆盆地中的湖相和滨海沼泽相沉积,以及下伏边缘海的深海、半深海相泥岩和滨海沼泽相沉积,是良好的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田拗陷中心向侧翼运移和聚集。
油气聚集类型主要是与挤压形成的背斜构造带、逆冲推覆构造带、盐丘刺穿背斜带构造带有关的油气藏。
克拉通简单碟状拗陷的实例有美国密执安和伊利诺伊古生代盆地。
油气聚集类型以平缓的背斜、长垣中的油气藏为主,其次是包括礁块油气藏在内的地层圈闭油藏。
中国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聚集是与在平缓大单斜基础上发育的侏罗纪河道砂有关的地层油藏。
在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上面为白垩纪单斜地层油藏,下面为泥盆纪礁块地层油藏。
克拉通隆拗相间的盆地,有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和二叠纪盆地。
油气聚集在构造成因的隆起区局部构造中以及台地边缘相礁块地层圈闭中。
美国西内部盆地和北非三叠纪盆地的油气聚集类型,主要为基岩和潜山油气藏以及披覆背斜油气藏。
克拉通边缘拗陷,以美国、墨西哥湾岸中、新生代盆地为代表,油气聚集类型是与同生正断层有关的滚动背斜构造带、盐丘构造带以及与三角洲体系有关的地层圈闭油气藏。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的。
有很多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这主要是由于各个学者所持的大地构造观点不同。
固定论:是根据软流圈的热流动所引起的垂直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
大洋的形成就是海洋化的结果。
即槽台学说。
膨胀论:认为地球一直处于膨胀之中,大洋的形成不是海洋化的结果,而是由于沿着洋中脊的增生作用和扩展作用。
即海底扩张原理: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软流层的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分异、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一股岩浆“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地壳向外推移,后浪推前浪式地每年由海岭向两旁扩张,不断为海洋地壳增添新的条带。
活动论:是以岩石圈在软流圈上的水平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即板块构造学说(拉张、俯冲、碰撞、转换断层)。
固定论的盆地分类以苏联的布罗德(1965)和张厚福为代表。
分为1.地台平原型盆地,包括地台内部坳陷盆地和地台内部断陷盆地—单断、双断;2. 山前坳陷盆地;3. 山间坳陷盆地;4. 复合盆地。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美国Dickinson W. R.(1976) 为代表,分为裂谷型和聚敛型(共分16种)。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刘和甫(1983)为代表,分为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
综合地球动力学背景,再考虑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的盆地分类为现在采用的分类。
板块边界的类型1. 背离型板块边界(拉张力)称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不显著,构造作用不明显。
2. 聚合型板块边界(挤压力)称主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强烈,构造变动强烈。
(1) 洋壳俯冲到陆壳下面,并被吸收进地幔(B型俯冲)(2) 陆壳与陆壳碰撞(A型俯冲)3. 平行的板块边界(剪切力)一、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以背离板块活动和拉张构造为主,由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而沉降,也可以是由于盆地形成以前,高温热流使地壳隆起,后来随着高温岩石圈热力衰减而发生沉降。
主动裂谷:地幔上隆,地表处于张性应力状态,加之重力侧向扩张作用,使地壳破裂,形成裂陷盆地和伸展构造,称为主动裂谷(如东非)。
被动裂陷:由于板块俯冲作用,造成大陆边缘的张性变形或碰撞时大陆内部发生张性变形产生的裂谷,称为陆内碰撞裂谷或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根据裂陷阶段可分:大陆内裂谷盆地陆间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根据所处的位置有:孤后(间)裂谷盆地夭折谷或坳拉槽1、大陆内裂谷盆地形成狭长的垒堑结构,无洋壳侵位。
如东非裂谷,渤海湾盆地。
特征:①位于大陆板块内部,由区域性断裂所控制的地壳或岩石圈上的纵长形沉降谷。
②沉积盖层常具有双层结构—下断(下第三系)上坳(上第三系),后者的范围一般超越了断层控制范围。
③地温梯度高>30℃/km),裂谷初期常有基性喷出岩。
④同沉积正断层控制着断陷及盆地格架,断层常为铲型,控制的断陷形态有箕状和地堑式。
⑤断陷早期常以冲积扇—膏盐湖相沉积为特征;断陷扩张期和稳定发展期,以湖相为主;断陷萎缩期以泛滥平原—浅水湖泊—河流沉积为主。
坳陷期以大陆冲积相为主。
⑥生油岩体系多发育断陷稳定发展期,以湖相泥岩为主要的烃源岩,储盖组合可以是同生的,也可以是坳陷期上第三系储层。
⑦主要圈闭类型有滚动背斜、抬斜断块、底辟及地层圈闭。
当后期受挤压或走滑压力作用可发育挤压背斜或雁列褶皱。
东非裂谷、莱菌地堑仅经历了裂谷期;而北海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均经过了从断陷到坳陷的演化过程。
后者常具有巨大的油气远景。
2、陆间海盆地大陆内裂谷进一步发育,轴部可有部分洋壳侵入。
如红海盆地、中国右江—南盘江盆地(古陆间海盆,晚古—早中生代)特征:①盆地早、中期演化同内陆裂谷早、中期。
②地层为沉积岩和熔岩、蒸发岩,当有河流在裂谷末端注入时,三角洲或浊流沉积会代替蒸发岩。
③沉积岩薄,生油岩不发育,不易形成大的油气田。
3、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随着板块的进一步离散,在被动大陆边缘一侧而形成的盆地。
如东海陆架盆地、珠江口盆地。
特征:①大陆边缘盆地演化经历了内陆裂谷、陆间裂谷、窄大洋和大西洋4个阶段。
②在近大陆一侧有潜埋的裂谷系,常发育沉积中心向盆地方向迁移的楔形沉积,发育正断层。
下部常为裂谷期陆相沉积,上部为向海推进的陆相或海相陆源碎屑、碳酸盐岩、三角洲和水下扇。
Dickinson称为冒地斜棱柱体。
③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④圈闭类型与裂谷盆地基本一致:滚动背斜、抬斜断块、底辟及地层圈闭;而且生物礁发育,更增加了其油气潜力。
⑤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南中国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莺—琼盆地。
4、孤后(间)裂谷盆地孤后裂谷盆地:泛指发育在火山弧后面的盆地。
如:松辽、珠江口、渤海湾盆地。
弧间裂谷盆地:早期的火山岛弧因深部扩张而解体,早期岩浆弧成为不活动的残留弧,向外有一部分弧处于海沟旁继续活动而形成新岩浆弧,在两弧之间由于扩张,地壳沉降而形成。
如:东海东部冲绳海槽盆地。
5、夭折谷和坳拉槽大陆裂谷常以三支裂谷系形式开始发育,其中两支在大陆裂解阶段继续扩张,形成大陆边缘和洋盆;另一支发育中断,成为向克拉通内延伸的凹陷,成为天折谷。
如贺兰坳拉槽(华北地台自中、晚元古代破裂)。
特征:①其走向与海岸斜交或近于垂直,向海洋变深变宽,两侧受断层限制。
②基底性质由克拉通方向的陆壳向海洋方向过渡为洋壳。
③沉积物靠近海洋的一端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粗碎屑岩、浊积岩和碱性、偏碱性火山岩;在大陆内部的一端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砂泥岩及碳酸盐岩,沉积厚度自海向陆内方向变薄,火山活动减弱。
④沉积物在不同阶段有差异,早期和晚期以陆相为主,中期以海相、海陆过渡相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
早、中期物源来源于周边的克拉通隆起区,晚期由于海洋收缩封闭造成造山带,产生隆起剥蚀区,沉积物来自于褶皱造山带向大陆内部搬运。
⑤巨厚的沉积中缺失蛇绿岩套,也没有经过剧烈的造山作用和岩浆活动,与活动海槽型沉积有显著的差别(田在艺,1980)。
二、压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压性盆地多沿陆缘岩浆弧或造山带一侧分布,应力场以挤压作用为主,盆地的形成与聚散型板块活动有关。
压缩构造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弧—沟系:深海沟、火山弧(B型);褶皱冲断带、缝合带、消减带杂岩体(A型)。
弧前地区:火山岛弧靠海沟一侧的地区。
弧后地区:火山岛弧以后的地区。
与B型俯冲有关的盆地类型有:海沟、弧前盆地,与A型俯冲有关的盆地类型有: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缝间盆地)。
1、弧前盆地位于岩浆弧与海沟增生楔之间,基底可以是陆壳,洋壳或过渡壳。
如中国西藏日喀则白垩纪弧前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