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大爷”:一句善意的谎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好大爷”:一句善意的谎言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第8期
新闻回放
2013年12月19日,在沈阳市黄河北大街附近,一名老人被雪后骑电动车的年轻人撞倒,
老人对撞人者说:“孩子,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

”随后自己步履蹒跚地离开
了事发地点。

12月20日,《沈阳晚报》以《“沈阳大爷”:咱不干那讹人的事儿》为题率先报道了这
一事件。

老人叫王福顺,今年60岁,是一名月薪只有1750元的保安,根本没有医保,甚至连
养老保险都没有。

他说那些话,只是为了给撞人的小伙子解围。

这个善意的谎言,成为寒冷严
冬中一抹感人至深的温暖,在如今撞人者与被撞者之间微妙的氛围下,引来了数以万计的网友
点赞,更一夜之间变身“中国好大爷”,成为央视、新华社等众多媒体追逐的焦点。

媒体评论
《西安晚报》:眼下而言,无论是为老不尊的尴尬,抑或是目无尊长的轻狂,道德规制不
了的事情,靠法律等更为刚性的秩序来调整也会徒然。

有人将“我有医保”称为2013年度最暖谎言,更有人将王福顺称为“中国好大爷”,这些发自内心的民间褒赏,既是主流价值取向的
彰显,更折射出民众对真善美的“刚需”。

《济南日报》:一个干了8年保安的老人,居然没医保,谁更该尴尬?“他的医保问题能
否解决?”这是媒体的追问,毫无悬念的是王大爷的医保不仅能快速解决,还将获得更多的物
质或精神奖励。

问题是,王大爷的医保解决了,其他保安的医保呢?这种大度的个案值得激赏,但不应该推广,关注这个老人的善良,更应该关注他的困境,关注这个群体的命运。

《凤凰评论》:人人都羡艳并期待和谐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但是这样的社会氛围
指望着泛道德的高谈阔论来达到真的是天真烂漫。

媒体和公共领域的发言不能只停留于肤浅的
情绪,一番道德化的慷慨激昂、义愤填膺远不如说理来的有效。

这就是为何我们敬佩王大爷的
宽宏大量,却不鼓励其他人像他一样这么做。

无论是“宽宏大量”还是“倒地讹人”,公共领域中表现出的汹涌的社会道德诉求都应被
导入冷静平衡的法律框架内予以解决,这也是法治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

同时,微观个体也应
积极响应,让社会的法律制度运作得更为顺畅。

在制度与公民的良性互动中,法律刚正不阿的
骨骼之上才能生发出柔软弹性的社会肌肤,让每个人感受到一个健康社会所具有的畅快淋漓。

(肖国吉)
观点演练
让我们社会对道德的认知正常起来
曾颖(作家)
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其实有很多,其数量应该不比偶尔被报道得天昏地暗的老人
讹人引起的纠纷少。

在偶尔的小碰撞中,多数人还是会选择退后一步自然地相互包容和体谅,
只是这些事情太小太不具备有冲突感的“新闻性”而悄然湮没于人群之中。

可以说,如果没有铺天盖地的老人倒地无人敢拉、小孩救婆婆反成被告之类的新闻,王福
顺大爷与一位路人在街头的小小碰撞及宽容地放其走,即使发成微博,也很难引起像现在这样
的震动和影响,哪怕他为了让撞人者宽心编了美丽的谎言。

这样说,完全无意于要削弱王大爷
形象的美好程度,而是想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当一个社会中正常的行为方式变成一种新闻时,唯一能说明的问题便是,我们的社会,出了些什么样的问题。

尊老爱幼、扶弱助困、待人宽容、相互体谅,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这些作为中国人的行为
准则和道德高标,深深植入到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

虽然,即使在这样的高标之下,从古到今
也不乏讹人骗人的个案,但这些事例,绝对不见容于社会道德体系之内,它无论在什么时候,
都是少数,而且被社会主流所厌弃。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社会的道德评判体系开始出现问题,在以物质的获取量为“成功”
的唯一标准的价值体系之下,许多只问结果不问手段的“成功人士”,将坚守规则视为迂腐,
将道德和良知视为成功的障碍。

而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搅乱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使
得人们对自我曾经坚守的东西,发生彷徨甚至动摇。

而社会上偶尔引爆的极端案例,则更是反
向推进了这种彷徨与怀疑。

于是,对社会的负面认知,被无限地放大——一个倒地无人施救的事件,可以上升到“人
心不古”;一个讹人的骗子,可以让许多人产生“世道险恶”的虚无感。

而某些公权机关和司
法机构对涉及道德是非案件的错误评估和判定,则更是为这种虚无感火上浇油——试想,如果
一个人手机上每天接到骗子信息,在大街上随处都可以看到骗人的广告,在新闻中时不时见到
老人倒地讹财、救人者反而成被告,而这些失德者,竟然没有得到法律的有效处置,他在看到
一个偶发的哪怕是非常感人的事件时,也很难保不朝险处去想。

比如,在“沈阳大爷”事件之后,就有人跳出来说大爷是在炒作云云。

人们有权凭自己的认识去看待这件事情,但如果这种
认识永远都是阴冷和负面的,则应该重新评估一下自己的心理健康了。

从王福顺受人们的赞扬和尊重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人对社会价值观的校正,是有着强
烈盼望的。

但平心而论,王福顺的事迹,从根子上讲,就是“不讹人”,这种正常的道德底线,变成了“最美”的高标,确实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而要让我们社会对道德的认知正常起来,
在软件和硬件上,还有太多事情需要做。

(本文原载2013年12月28日《新京报》,本刊有删节)
观点训练营高分作文拼在立意赢在思想
禾穗比金子更宝贵
李宗彦
1942年底,重庆宋庆龄寓所。

炉火摇曳,映照着壁炉架上垂下的两株新禾穗。

这时有客人
赞叹禾穗“像金子铸成的一样”,宋庆龄笑着说:“它比金子还宝贵。

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都
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丰衣足食了。

”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等到全国解放,我们要把禾穗画到国徽上。


今天重温这个经典故事,依然为之动容。

尽管伴随城镇化进程,农民人口比重已大幅减少,但那广袤的乡土不会消失。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仍然有几亿乡民生长于斯。

因而,在任何
时候,农业、农村、农民都是我们不能忘却的挂怀。

再进一步思之,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吃饭
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归根到底,则是国以民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为
之作而不息,方有国泰民安的坚稳。

打开波涛汹涌的历史画卷,禾穗比金子更宝贵,也隐含着这样一种历史观念:沉溺于奢靡,往往是危亡之渐;只有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获得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力量。

唐代马
周上疏时说:“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唯在百姓苦乐。

”追求奢靡,势必与民争利,就算
财富越积越多,但与民众的关系怎能不越来越疏远?
情怀事大,见于细微。

1948年,毛泽东来到西柏坡,住进了一座农家小院,院里有磨盘、
猪圈、鸡窝等,工作人员要把它们全拆掉。

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中国革命的形势发展很快,我们不会在这里住多久,这些东西都不要拆掉,我们走了,房东还要用。

”延安时期,面对随
意倒掉饭菜的行为,陈云说过一句名言“吃饭要照镜子”,不仅把饭菜吃完,而且要用馒头把
盘子擦干净,拿起来可以照人。

他说,延安人民生活艰苦,我们丝毫不能浪费,决不能糟蹋农
民的血汗,否则就会脱离群众,逐渐变质。

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沙发坐得多了,板凳坐得少了;空调吹得多了,汗水流得少了;高脚
杯端得多了,大碗茶喝得少了。

久而久之,有的人嘴里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群众抽象为讲话
中的高频词,却忘记了群众更是身边一个个具体的人。

有的人在办证审批等原本简单的事情上,故意使坏刁难,个别人甚至吃着龙虾骂着百姓,忘记了自己也来自百姓。

在这个意义上,清除
这些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灵魂深处摆正群众的位置。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对于各级干部而言,不论我们走到
哪里,走得多远,都应时时扪心自问,我们因何而出发?我们为何而奋斗?如果心中淡了人民
这个情怀,干事少了群众这把尺子,不能做到“己之温,思人之寒;己之安,思人之艰”,我
们就会被人民唾弃。

(本文原载2013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一期一议
相信看到“禾穗比金子更宝贵”这样的历史素材,多数人想到的都是粮食的重要性。

自然,在这个食品安全处处冒红灯的年代,粮食的重要不言自喻。

但如果作文仅仅写到这一层面,拿
到的也必然是很普通的分数,因为没有亮点。

亮点的来源有很多,比如观点的新奇独到,比如
感情的充沛动人,再比如样式的别出心裁等,就本文而言,作者的取胜来自第一点。

当大多数人都忙着去论证粮食的重要性时,作者却巧妙地把笔锋一转,由历史上粮食问题
进一步延展出群众问题。

通过历史与当下领导人作风的对比,加之鲁迅的名言总结,凸显出作
者最终的本意:任何时代,任何领导人,都不能脱离群众。

反过来讲,也就是平民、亲民的情
怀何时何地都不能丢。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百姓问题都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

所以
从这一角度写作,文章在思想的深度上必然会高出很多。

况且,这一问题又与当下中国政治的
走向颇为契合,像前段时间习近平主席排队买包子受到人们的好评点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
亲民形象让群众感动(详见本期第18页)。

回头再看这篇文章,作者竟然能从一株小小的禾穗出发,层层递进,步步铺垫,最终将文
章的立意落实到为民问题上,如此写法,既不突兀,又契合当下热点,自然也就能让阅卷老师
眼前一亮。

(本期评点:高明燕)
编辑/华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