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合理应用及最新进展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8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8](https://img.taocdn.com/s3/m/19f9cf6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3.png)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概述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合理应用抗生素成为保障临床抗菌治疗效果的关键。
临床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核心是抗生素合理选用、合理剂量、合理疗程和合理联用。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分析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并介绍目前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生素的合理选用不同种类的细菌在对抗某些抗生素时可能会出现耐药现象,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该根据病原菌的类型、分布区域、感受性和临床特征等综合因素进行判断。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
合理选择抗生素既能有效地控制感染,又能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抗生素的合理剂量抗生素的合理剂量应当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患者的代谢状况和感染的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在疗程中,应该对患者的生理指标定期检查,如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等,以避免因药物毒副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
合理的抗生素剂量能够有效地控制感染、缩短疗程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抗生素的合理疗程合理的抗菌药物疗程应该结合感染部位、严重程度、细菌学检查结果和细菌耐药性状况等因素进行判断。
在应用治疗期间,应该对患者的病情和细菌学检查结果进行监测,以达到最佳疗效。
一个合理的抗生素疗程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感染,减轻症状和提高生命质量,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生素的合理联用联合应用抗生素可以提高抗生素的疗效和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合理的抗生素联用需遵循“格雷厄姆原则”,即尽可能只选用一种药物,同时避免同一药物类别的抗生素联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抗菌药物研究进展目前,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已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热点之一。
学术界不断探索抗生素新领域,如寻找抗生素的新靶点和开发抗生素结构相关的新药物,以便更好地应对细菌的耐药性。
此外,新的抗生素剂型、新途径和新技术也是值得关注的抗生素研究方向。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控制感染并降低医源性病原菌耐药性发展的关键。
抗生素应用指南抗生素的新发展和新趋势
![抗生素应用指南抗生素的新发展和新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b78be3a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e.png)
抗生素应用指南抗生素的新发展和新趋势抗生素应用指南:抗生素的新发展和新趋势抗生素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药物,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等许多疾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增加,这给抗生素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医学界正在致力于寻找新的抗生素发展和应用趋势。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生素的新发展和新趋势,并提供一些使用指南。
一、综合应用:传统上,医生在面对细菌感染时通常会选择一种特定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然而,由于细菌逐渐对单一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综合应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这一方法可以增加对不同细菌的覆盖范围,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二、个体化治疗:随着技术的进步,个体化治疗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通过分析患者的遗传信息和细菌耐药性,医生可以为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并减轻患者对广谱抗生素的依赖。
三、抗生素联合治疗:在某些情况下,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可以增加对细菌的杀灭效果。
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能通过协同作用,产生更强的抗菌效果。
这种抗生素联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降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四、新型抗生素的发现:为了应对细菌的耐药性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新型的抗生素。
近年来,一些新型抗生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例如,司帕替尼和华法林是新一代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
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也为抗生素的发现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多学科合作:抗生素的应用不仅需要临床医生的参与,还需要药学、微生物学、生物工程等多个学科的密切合作。
只有各学科之间的紧密配合,才能推动抗生素的新发展和新趋势的实现。
六、使用指南:1. 遵循医嘱:在使用抗生素时,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用药,如剂量、频次和疗程等。
2. 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只能用于细菌感染的治疗,不可滥用于病毒性感染或预防性使用。
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
![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285f78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a.png)
•
新青II: (苯甲异恶唑青霉素)剂量4-8g/日
•
氨苄青霉素: 剂量4-12g/日
•
氧哌嗪青霉素: 剂量4-8g/日,已替代了羧苄和磺苄青霉
素,对G(-)杆菌,绿脓杆菌和厌氧菌有效,但对产酶金葡菌无效.
16
2.头孢菌素类
• 口服: 头孢菌素羟胺苄(cefadroxil)
头孢胺苄(cefalexin) 头孢拉丁(cephradine) 头孢克洛(cefaclor), 希刻劳 头孢呋辛酯(cefuroxime axetil) 头孢丙烯(cefprozil) 头孢克肟(cefixime) 头孢布烯(ceftibuten)
• 第四代头孢菌素:
•
• 头孢吡肟(Cefepime)对多种B内酰酶稳定, 抗菌活性较第三代头孢菌素强,t1/2为1.21.7h,80-92%由肾排出,蛋白结合力为5-10%.
•
头孢匹罗(cefpirome)与三代头孢菌素比
抗菌谱广,对G(+)球菌作用强,对某些染色体
介导的B内酰胺酶较稳定,t1/2为2h,80-90%由
80%
(BMJ 1998;317:609)
3
抗生素滥用的后果:
1、耐药性-耐药基因的传播 2、实验失败 用市售鸡蛋不能获培养结果 3、经济损失 大量产品退回消毁 4、归罪于医师 病人化了高昂医疗费用未
能挽救生命,表现在G(-)、G(+)、结核 杆菌耐药 5、真菌感染迅速增加 临床诊治难度大 4
细菌耐药机制: 1、降低细菌胞膜的通透性或改变porin 通道 2、产霉使抗生素灭活--产 内酰胺酶、AG灭活
• 棒酸 (clavulanic acid):
• 安灭菌(augmentin):是羟氨苄青霉素 250mg和棒酸 125mg 2:1 的合剂
2023年抗菌抗生素临床应用最新研究
![2023年抗菌抗生素临床应用最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1c71d4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9.png)
2023年抗菌抗生素临床应用最新研究1. 引言抗菌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感染的关键药物,合理应用抗菌抗生素对控制感染、降低病死率和减少耐药菌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2023年抗菌抗生素临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药师提供参考。
2. 抗菌抗生素研发新进展2023年,新型抗菌抗生素的研发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其中包括:(1)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洛林、头孢他啶-阿维巴坦;(2)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吉米沙星、莫西沙星;(3)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
这些新型抗生素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更广泛的抗菌谱和更好的耐受性。
3. 抗菌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南2023年,多个专业组织发布了抗菌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南,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抗生素。
主要包括:(1)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的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治疗指南;(2)欧洲抗菌药物耐药性和感染控制学会(ESCMID)发布的成人重症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3)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
这些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抗菌抗生素的选择、剂量、给药方式和疗程等方面的建议。
4. 抗菌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抗菌抗生素耐药性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2023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新的抗菌抗生素耐药机制,如:(1)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如碳青霉烯酶;(2)细菌细胞壁合成途径的改变,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的突变;(3)细菌外排泵系统的过表达等。
为应对耐药性问题,研究人员积极开展耐药性监测、制定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策略,并探索新型抗生素的组合使用。
5. 抗菌抗生素个体化应用抗菌抗生素个体化应用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药物代谢和药效等因素,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2023年,研究人员在抗菌抗生素个体化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1)基于基因组学的耐药性预测;(2)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抗生素药代动力学的关联研究;(3)抗生素药效评分系统的建立等。
抗生素最新研究与进展
![抗生素最新研究与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d8542c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9.png)
抗生素最新研究与进展抗生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一些细菌逐渐产生了耐药性,导致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降低。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抗生素,以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抗生素。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新型抗生素的发现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新型抗生素。
其中之一是克利伐他汀,它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可以有效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与传统抗生素相比,克利伐他汀对耐药性细菌也具有很高的杀菌活性。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其他新型抗生素,如维库库龙和多西环素等。
这些新型抗生素有望成为未来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二、抗菌耐药性的机制研究随着抗生素的使用增加,一些细菌逐渐产生了耐药性。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了解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例如,一些细菌通过改变其细胞壁的结构来减少抗生素的进入;一些细菌通过改变其细胞骨架蛋白来避免被抗生素杀死。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开发新型抗生素和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联合用药的研究为了解决耐药性问题,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联合用药的策略。
联合用药指的是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生素来治疗感染。
通过联合用药,可以提高细菌被杀死的概率,减少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联合用药可以显著增加抗生素对耐药性细菌的杀菌活性。
然而,联合用药也存在一些挑战,比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的增加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
四、抗生素替代疗法的研究除了开发新型抗生素和联合用药,科学家们还在研究抗生素的替代疗法。
替代疗法指的是使用非抗生素物质来治疗细菌感染。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天然产物具有对抗细菌的活性,如植物提取物和酶等。
这些天然产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杀死细菌或阻止其生长。
抗生素的替代疗法为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结:抗生素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新型抗生素的发现、抗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联合用药策略和抗生素替代疗法的研究。
这些进展为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思路。
新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新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33a196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16.png)
新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9/73
抗生素使用9个误区
• 误区9:一旦有效就停药
• 抗生素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 假如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病情也可 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新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10/73
临床应用抗菌药品基本标准
(1)病毒性疾病和发烧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
新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2/73
抗生素使用9个误区
•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 抗生素仅适合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它微生物引发炎症,对病毒性感冒、 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
• 抗生素是针对引发炎症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没有预防感染作用, 相反,长久使用抗生素会引发细菌耐药。
新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22/73
青霉素类
青霉素
急诊临床应用: 1)链球菌感染:咽炎、蜂窝织炎、化脓性关节炎、肺炎、败血症、呼吸 道感染、心内膜炎 2)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 3)革兰阳性杆菌:破伤风、产气荚膜梭菌
新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23/73
青霉素类
• 羧基青霉素(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变形杆菌有一 定作用。
菌感染。对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兼有厌氧菌和革兰阳性菌混 合感染且病情为重者。适合用于敏感菌引发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 胆道、腹腔、胸腔、盆腔、骨关节、皮肤软组织等部位重症感染。 • 普通性感染不应首选。
新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29/73
头孢菌素类
• 第四代头孢菌素特点:
• 1)对肠杆菌属作用超出头孢他啶等三代头孢菌素 • 2)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与头孢他啶相同或稍差 • 当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引发重症感染时,可作为第三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7311df2551810a6f5248652.png)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一、合理应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需具体病人具体分析,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
没有一个固定方案可在不同情况下套用。
二、抗生素的临床选择首先要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否则就无的放矢,既浪费钱财,又延误病情。
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重症深部感染选择抗菌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均较高的抗生素。
对于早期金葡球菌败血症,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孢噻吩高,其半衰期也较长,因此感染部位可达到较高浓度,所以深部感染时应选用头孢唑啉。
三、根据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择抗生素。
吸收过程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唑啉、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等;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氨基甙类、头孢菌素类的大多数品种、万古霉素,口服吸收甚少。
还有第4代喹诺酮类:妥舒沙星、斯帕沙星、左氟沙星等抗菌谱广、活性强、组织渗透性好的品种。
分布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分布特点亦不同,氯洁霉素、洁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中的某些品种在骨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
有些药物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好,在脑膜炎症时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50%~100%,如氯霉素、磺胺嘧啶、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异烟肼、5-氟胞嘧碇、甲硝唑等均属此类;抗菌药物可穿透血~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透过胎盘较多的抗菌药物有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青霉素G、磺胺类、四环素类。
因此妊娠期尽量避免应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因为可损及胎儿第八对颅神经,发生先天性耳聋,四环素类可致乳齿及骨骼受损。
总之,抗生素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关键是能否在一定时间内在靶组织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即MIC,同时要根据分布情况,找到合适的给药方式,以避免对其他器官的毒害,尤其是肝、肾等组织。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d91566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e.png)
新型给药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为抗生素治疗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手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新型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方向
新型抗生素种类
针对常见病原菌,研究开发新型抗生素 ,以克服现有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
VS
新型抗生素作用机制
探索新型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以发现不同 于传统抗生素作用机制的新型药物。
抗生素给药系统的创新与应用前景
给药系统创新
通过改进给药系统,提高抗生素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副作用并提高疗效。
案例二:尿路感染患者的抗生素治疗
总结词
尿路感染患者需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类型及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上尿路感染常见病原体为革兰阴性杆菌,下尿路感染常见病原体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治疗上尿路感染时,应选 择肾毒性小、覆盖革兰阴性杆菌的抗生素,如头孢类或喹诺酮类。下尿路感染可选择口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肠球菌(VRE)等。
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方向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蛋白质合成、抑 制DNA复制等,以期能够更有效地杀死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01
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使其无法有效杀死或抑制病原 菌的生长繁殖。抗生素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 严重威胁。
02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抗生素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对于 病毒感染无效。在使用抗生素前,医 生应确诊患者感染的具体病菌类型,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禁忌症
对某些抗生素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同时患有肝脏、肾脏疾病的患者应 谨慎使用抗生素,以免造成药物蓄积 和不良反应。
抗生素临床应用和进展PPT课件
![抗生素临床应用和进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87384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4.png)
抗生素给药方式 的改进
改进抗生素的给药方式可以 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例如,开发靶向给药系统, 将药物直接输送到感染部位 ,减少全身不良反应。
免疫疗法与抗生 素的联合应用
免疫疗法是近年来备受关注 的治疗方法,与抗生素联合 应用可能产生协同作用,提 高感染的治疗效果。研究如 何利用免疫疗法增强抗生素 疗效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
抗生素的分类
根据抗生素的来源和作用机制,可以将抗生素分为天然抗生 素和半合成抗生素。天然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而半合 成抗生素则是在天然抗生素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改造得到的。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增加细菌壁自溶Biblioteka 的活性抑制蛋白质合成阻碍核酸的合成
某些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 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 壁缺损,水分由外环境不断渗 入高渗的菌体内,致细菌膨胀 ,变形死亡。
抗生素临床应用和进展 ppt课件
• 抗生素概述 •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 抗生素的耐药性 • 抗生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未来展望
01
抗生素概述
抗生素的定义与分类
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或高等 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 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针对病原体选择抗 生素
剂量与疗程合理
联合用药需谨慎
预防性用药需慎重
关注不良反应
根据感染的具体病原体 类型,选择敏感、高效 的抗生素。避免盲目使 用广谱抗生素,以减少 耐药菌株的产生。
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 和感染程度,制定适当 的抗生素剂量和疗程。 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 效浓度,同时避免不必 要的长期用药。
抗生素应用指南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和创新
![抗生素应用指南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和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e831a19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7.png)
抗生素应用指南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和创新抗生素应用指南: 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和创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抗生素的应用也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抗生素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其研究进展和创新对于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抗生素的定义、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创新方向等几个方面,展示当前关于抗生素应用的指南和发展动态。
一、抗生素的定义与作用机制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产生的化合物,可以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药物。
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目的。
其作用机制主要有: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核酸合成等。
对于不同的细菌感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抗生素的研究进展1. 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由于过度使用抗生素、不恰当的使用和滥用等原因,抗生素耐药性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多药耐药细菌的出现使得某些常规治疗手段难以奏效,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因此,发展新的抗生素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之一。
2. 抗生素的新发现与开发为了应对多药耐药细菌的问题,研究人员不断寻求新的抗生素资源和开发创新的药物。
一方面,通过对各种环境样本(如土壤、植物等)的筛选,发现具有潜在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另一方面,利用生物技术和合成化学方法,对已知的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和优化,以增强其活性和减少毒副作用。
三、抗生素的创新应用1. 个体化用药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个体化用药成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
该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型,预测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个体化用药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发展的风险。
2. 使用新型抗生素剂型传统的抗生素多为口服或注射剂型,这些剂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存在应用不便、用药过程痛苦等问题。
近年来,一些新型抗生素剂型得到了开发,如口腔喷雾、贴剂等,更方便患者使用,并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13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13](https://img.taocdn.com/s3/m/b46fd5c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3.png)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引言抗生素自从第一个被发现应用以来,已经在医疗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耐药性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抗生素耐药性是一种全球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卫生领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因此,如何合理使用和管理临床抗生素,降低耐药性的发生率,成为医学工作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临床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在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为治疗感染症状常常预防性地给患者使用抗生素。
但是,过度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耐药性增强。
因此,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来合理使用抗生素:1.行为指南: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该先对患者进行测试,确定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因为抗生素仅用于治疗细菌感染,而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
2.抗生素的种类:不同种类的细菌会对不同种类的抗生素产生不同的反应,且不同区域和不同医院所采用的抗生素可能不同,这就需要医生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来选择适合的抗生素。
3.应用时长:过短或过长的治疗时间均会增加耐药性的发生率。
一般情况下,抗生素应该在细菌感染消失后24小时停用。
抗生素耐药性进展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乱用,越来越多的耐药性正在产生。
同时,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新开发几乎停滞不前,对已经产生的耐药性变得更加严峻。
因此,加强抗生素耐药性的监控和管理已成为目前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
特殊细菌的耐药情况随着国家对抗生素的限制和监管越来越严格,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需求量和使用量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
然而,一些耐药性更高的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等),由于难以根除,耐药性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因此,我们应该特别关注这些耐药性细菌的发展,彻底根除其源头,并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抗生素方案。
线粒体和细胞质病毒的耐药性线粒体和细胞质病毒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成为热点议题之一。
由于其独特的细胞结构,在治疗感染疾病时,常规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其感染问题。
因此,对于这些细菌,需要寻找新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并开发特定的抗生素,从而更好地治疗感染性疾病。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11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11](https://img.taocdn.com/s3/m/59607d0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8.png)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引言抗生素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发现之一,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感染疾病。
抗生素的使用使得许多疾病变得容易治疗,但过度或不当使用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和副作用的发生。
因此,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包括抗生素的分类、耐药性的产生及其预防、合理应用的指南和最新进展。
抗生素的分类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主要有以下几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它们是破坏细菌细胞壁的抗生素,适用于治疗抗青霉素链球菌的感染病例。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它们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适用于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
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它们能够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适用于治疗肺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
四环素类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土霉素、氧四环素等。
它们是广谱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适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氯霉素类氯霉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古老的抗生素,能够抑制蛋白质合成,适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及其预防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敏感菌株的感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长时间、多次使用同一种抗生素是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应该合理使用抗生素,并遵循如下几个原则:1.确定病原体。
2.根据细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3.使用足量的抗生素。
4.控制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和次数。
5.避免滥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南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需要遵循一系列指南。
以下是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制定的抗生素使用指南中的几个要点:1.不要在无证据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病毒性感染。
2.始终按照医生的处方和说明使用抗生素。
3.不要在抗生素治疗期间停药或改变用药方式。
4.不要分享自己的抗生素给其他人使用。
最新进展随着抗生素被广泛使用,抗药性细菌也越来越多。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2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2](https://img.taocdn.com/s3/m/6662d75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3.png)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的出现率不断增加,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的分类、作用机理、合理使用及最新进展。
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理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按其化学结构和杀菌机制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β-内酰胺类抗生素2.青霉素类抗生素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5.四环素类抗生素6.磺胺类抗生素7.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同种类的抗生素作用机理不同,但,它们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细菌产生杀菌或抑制生长的作用:1.干扰细胞壁的合成2.干扰蛋白质合成3.干扰核酸合成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抗生素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但其滥用和不当使用不仅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和扩散,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
以下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一些建议和措施:1. 控制使用抗生素的数量和频率使用抗生素的数量和频率应该受到控制。
在临床实践中,建议使用最适宜的抗生素种类、剂量和用药时间,同时避免使用多种抗生素的组合治疗。
2. 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根据细菌感染的病原体分类和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临床医生应该对使用的药物进行监测,以确保它们的疗效和安全性。
3. 促进病人的免疫力病人的免疫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促进,例如适当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锻炼等。
对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人,一定要注意保持身体健康状态。
4. 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扩散防止多种细菌感染的扩散是使用抗生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抗生素可能对细菌的复制和生长产生影响,从而限制它们的传播。
抗生素使用的最新进展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抗生素和抗菌药物,以应对不断增加的抗药性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1.利用纳米颗粒和金属离子对抗菌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纳米颗粒和金属离子的技术,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
这种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纳米颗粒和金属离子的组合可以提高抗菌作用的效果。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15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15](https://img.taocdn.com/s3/m/a81299ce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3.png)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推动了各种病菌的传播和迅速扩散。
因此,抗生素的应用在临床治疗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不合理使用已经导致了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药物耐药性的发展和增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等。
因此,需要通过合理使用的方法来克服这些挑战。
抗生素的分类在临床实践中,抗生素的分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两大类,这些抗生素在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中干扰了细菌的细胞壁的形成,从而导致了细菌死亡。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常用药物,这些药物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磺胺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包括甲氧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等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的代谢过程来杀死细菌。
强力霉素类抗生素强力霉素类抗生素包括哌拉西林、克拉霉素、米诺环素等常用药物,这些药物对多种细菌都有较好的杀菌作用,且对耐药细菌的活性也比较强。
其他抗生素除了上述四种类型的抗生素外,还有各种其他类型的抗生素,如环丙沙星、氯霉素、利福平等,这些药物也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抗生素的应用及问题虽然抗生素的应用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治疗感染性疾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问题和挑战也逐渐浮现出来。
以下是一些抗生素应用存在的问题:药物耐药性的增加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许多细菌逐渐产生抗药性,它们对于常规的抗生素不再敏感,这意味着对于这些细菌的感染,临床医生需要使用更加复杂和昂贵的药物来治疗。
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由于许多抗生素在人体内由于代谢不彻底,在环境中排放出来,这些药物也会对环境、野生动物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为克服上述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方法来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6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6](https://img.taocdn.com/s3/m/5d586b1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8.png)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概述抗生素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及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多种副作用和后果,如耐药菌株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多等。
因此,良好的抗生素应用管理,成为了全球医学专业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概念合理应用抗生素旨在确保药物能够发挥最佳效果,同时减少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方面:•在确诊病情后,选择敏感菌株敏感的药物进行应用;•尽可能控制病原菌的感染,减少病原菌的扩散;•遵循医学职业道德,禁止滥用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目前抗生素使用现状1.抗生素使用量逐年增加:近年来,抗生素在全球和中国的药品市场上销售额不断攀升,且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被用于一些不必要的情况,如治疗感冒、咽炎等。
2.抗生素滥用——广谱抗生素被过度使用:在抗生素的应用中,有许多药师或医生仍会使用广谱抗生素药品;相反,窄谱抗生素则应该是抗生素的首选药品。
3.耐药菌株的增多:随着抗生素的不断使用和滥用,更多的细菌产生抗性,且不断发掘新的抗生素耐药性。
4.个人抗生素使用习惯的不同:在国内外许多城市中,因为医保报销的分别而导致抗生素药物的使用习惯有非常大差异,比如国内较为常见的自费购药。
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措施1.抗生素药品管控:加强对抗生素的销售渠道控制和限制,及对抗生素药品进口的严格监管,防止质量问题。
2.严格执行处方制度:加强对抗生素的处方和使用审核,避免滥用、过度、多次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3.抗生素合理应用评估:加强抗生素应用与临床治疗总体计划的相互关联性,实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和判断,确保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
4.加大对药品安全宣传的力度:提高公众对药品安全性的意识和知识水平,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5.标准化医疗服务: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机制,通过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减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风险,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可能性。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10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10](https://img.taocdn.com/s3/m/ffa42e8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e3.png)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前言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保障患者安全有效治疗的重要措施。
在抗生素使用中,应综合考虑医疗需求、患者耐受性与安全性、抗菌药物的药理特点与疗效,确保合理用药、减少不必要用药与滥用。
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灭某些细菌及其生长和繁殖的化学物质。
结构上,抗生素可以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多肽类、糖肽类和青霉素等多个类别。
不同种类抗生素具有不同的治疗特点和机制。
合理应用抗生素的考虑因素1.病原菌种类:应针对患者病原菌特异性进行选药,合理使用特异性及广谱药物以增加疗效。
2.患者耐受性与安全性:应考虑患者年龄、性别、肝肾功能、肠道功能、过敏史等因素,给予剂量和方案的个体化管理。
3.病情及感染部位:严格遵从治疗方案的同时,根据病毒感染、肝脏或肾脏损害以及局部炎症等情况,对剂量、疗程和用药时机等进行合理的调整。
4.药物的抗菌特性及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特点:应综合考虑药物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药物浓度、药代动力学特征等因素。
在治疗方案中应量身定制,防止药物聚集和产生毒性。
5.患者病史:应查明患者是否存在过多的用药、滥用、过敏反应等等,有针对性的进行药物治疗。
抗生素应用的进展随着人们对抗生素的更深入了解以及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新药物的研发上市。
目前国际市场上已上市的抗生素新药主要有福莫西林、替加环素等,这些新药物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高效的杀菌作用,成为了临床上的新选择。
同时,为了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问题,临床不断提高和改进抗生素的使用管理。
例如,改进全球抗生素耐药性监测计划,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和流向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在医院中,加强药师和医生的协作,制定更加科学的药物治疗方案;在社区医疗中,开创性地建立抗生素治疗指南,引导医生更加合理规范地应用抗生素等。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保障患者安全及杀菌作用最大化的重要措施。
合理应用抗生素需多方面考虑,包括病原菌、患者、药物本身、病情及患者病史等要素,严格执行治疗方案、量身定制。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9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9](https://img.taocdn.com/s3/m/d58efba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3.png)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人类与微生物的长期博弈中,抗生素成为医生和患者手中的重要武器。
抗生素可以消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治疗细菌性感染病。
但是,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也使得微生物变得越来越致命,甚至对抗药物产生抗性。
因此,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
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是指能够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药物,它们通常可以根据不同的机制,被分为以下几类:•静菌素:抑制微生物长时间生长的药物,如口服药物氨苄西林和甲氧苄西林。
•激动剂:通过刺激微生物进行自我消灭来杀死微生物的药物,如静脉注射的万古霉素和链霉素。
•抑菌药:通过抑制微生物合成DNA和RNA来杀死微生物的药物,如利福平和头孢菌素。
•抑菌剂: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外酶和再生产细菌细胞壁来杀死微生物的药物,如青霉素和头孢呋辛。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选择正确的抗生素确诊感染病原体后,需要根据细菌的类型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选择。
临床医生应该关注病人的过敏历史和药物的副作用,并选择具有较小毒性并且能对感染细菌有效的药物。
2. 适当用药医生应该按照药物的说明书和其自身专业知识来根据病人的年龄、体重和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抗生素的剂量。
医生应该避免滥用抗生素并尽可能缩短用药时间。
3.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被广泛用于手术的前后和器官移植等生物科技操作中,以防止细菌感染的发生。
但这种用法也需要适当控制,过多的使用会增加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从而影响患者生命健康。
4. 组合使用药物某些细菌可能会对单一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并且需要使用多种药物的组合来抑制它们的生长。
但组合使用药物也要慎重,必须经过系统研究,明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之后才推广使用。
抗生素的进展随着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医学技术的发展,抗生素也在不断地被改进和改良。
1. 新型抗生素的出现我们已经见证了许多有效的抗生素的诞生,如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克拉霉素等,它们具有广谱杀菌作用,能有效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病。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12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12](https://img.taocdn.com/s3/m/6a3aeb3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08.png)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抗生素已经成为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药物之一。
但是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相关问题,比如过度使用、滥用、不合理使用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医院感染的增加等。
因此,如何在临床上合理使用抗生素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在此文档中,我们将探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近年来的进展。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定义和分类抗生素是指一类来源于微生物、具有特异性杀菌或抑菌作用、用于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化学物质。
根据它们的杀菌或抑菌特点,抗生素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感染,例如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例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例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例如泰诺素、多西环素等。
•酰胺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原则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原则是:根据病原体的种类、感染部位、临床症状和病情重轻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当的抗生素,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
具体来说,合理应用抗生素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确定细菌种类和药敏试验:在给患者开具抗生素之前,必须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进行相关药敏试验,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确保治疗有效。
2.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应该根据感染的类型、病原菌的敏感性、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具体情况加以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时机和途径:不同的抗生素有不同的使用时机和途径。
选择正确的用药时机和途径,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4.防止交叉感染:抗生素是治疗某种病菌感染的药物,但有时也会抑制人体正常的菌群,进而导致其他病原体感染。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677759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3.png)
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抗生素是指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自从发现第一抗生素——青霉素以来,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并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健康状况。
但是,频繁使用抗生素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药物耐药性问题和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介绍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进展。
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可根据其化学结构或药理作用的不同而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可分类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磺胺类、利福平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等。
不同类别的抗生素作用机理不同,因此在治疗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取得较好的疗效非常重要。
此外,抗生素也可根据其覆盖范围的广泛性进行分类。
例如,广谱抗生素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但如果没有必要的话,更应该选择覆盖范围较小的抗生素。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使用原则1.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生素应该根据感染的部位、细菌的类型等选择最合适和最有效的抗生素。
2.切勿滥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是确定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
不应该将抗生素用于病毒感染等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的疾病。
此外,抗生素剂量应该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综合考虑进行调整。
3.治疗时间应该足够:治疗过程中必须要按照医生开具的药品剂量和时长进行用药,不应该早停或过早停药。
否则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且容易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
4.不要随意更改用药方案:不要随意更改用药方案,如更改用药方法或增加用药剂量。
否则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不全等。
抗生素的应用原则1.抗生素预防:抗生素预防适用于可能导致感染的患者。
例如,在手术前或医疗操作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经验性治疗:经验性治疗是基于患者症状和医生经验在没有病原学检查结果的情况下进行的治疗。
3.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根据病原微生物的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的过程。
4.治疗期间的监测:在抗生素治疗期间应该对患者进行监测,包括监测药物的浓度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有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合理应用及最新进展抗生素合理应用自从1928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以来,不断有新的抗生素被发现,新的半合成青霉素被开发,加上喹诺酮类等合成的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抗生素被科学家誉为THE CROWN JEWELS OF MEDICINE。
武警重庆总队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李广阔现在临床上的抗生素种类繁多,更新换代快,造成一些滥用抗生素的情况。
另外在食用动物的喂养中添加抗生素,增加了人畜共患的细菌耐药株出现的可能。
这些使我们必须对使用抗生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否则随着耐药菌株的泛滥,感染性疾病将会越来越难以控制,人类重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状况并不是危言耸听。
合理使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在应用抗生素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1、进行病原学检查,掌握适应症例如上呼吸道的感染多为病毒性感染,即使是细菌性感染也多有自限性。
据资料统计,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急性中耳炎的自愈率在81%~86%之间,链球菌感染性咽炎自愈率大于90%,而急性鼻窦炎的自愈率也有69%。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抗生素是否应用就要因人而异。
急性鼻炎、喉炎、气管炎,只是病毒性感染,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扁桃体炎则很有可能是链球菌感染,用青霉素就足够了。
在决定使用抗生素后,也要根据感染性质和程度进行准确选择。
各种抗菌素的抗菌谱不尽相同,作用特点及毒副作用都有很大差异,应分别对待。
对一般轻度感染,要从一线青霉素用起,而不是大病小病都用二线头孢菌素。
对比较严重的感染或怀疑耐药菌感染的,要尽可能地先做药敏实验,并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到准确用药。
2、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和疗程(1)口服制剂的吸收要对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吸收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口服制剂的吸收利用问题,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中吸收率大于80%的有:阿莫西林、头孢拉定、氯霉素、克林霉素、氟喹酮、半合成四环素(四环素口服吸收20%—40%)、甲硝唑、复方新诺明、青霉素V(phenoxymethyl penicillin)等。
(2)、“屏障”穿透力或组织亲和力不同的生理屏障易通过的药物不同,不同的组织易吸收不同药物(分布)。
容易穿透血-脑屏障的药物有磺胺、青霉素类(炎症时)、头孢孟多、头孢呋辛、氨曲南、林可霉素、磷霉素、万古霉素、氯霉素、氟康唑、5一氟胞嘧啶、甲硝唑、氟喹酮等。
容易穿透细胞膜的有:氟喹酮、异烟肼、吡嗪酰胺;骨组织浓度高的有:(氯)林可霉素、头孢孟多;胃肠道中浓度高的有:萘啶青霉素、氨基糖苷类;肝脏及胆汁中浓度高的有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吡胺、林可霉素、吡哌酸、酮康唑;泌尿生殖道浓度高的有:匹氨西林、哌拉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孟多、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泰能、氨曲南、氨基糖苷类、磷霉素、万古霉素、大观霉素、吡哌酸、氟喹酮、氟康唑、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
(3)剂量及给药方法一般主张及时、足量、适当疗程。
具体的给药方法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A、抗生素的半衰期(t1/2) ~每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短t1/2:大多数青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半衰期在1h左右,头孢菌素(第三代的个别品种及第四代除外)的半衰期大多在1~2h。
宜将一日量分多次给药,不宜溶于500—1000ml溶液中缓慢静滴。
理由:a难以达到有效的血浆杀菌浓度;b青霉素类抗菌素在葡萄糖液中极不稳定;c代谢产物易引起患者过敏。
长t1/2:头孢曲松(6-8h)、罗红霉素(11.9h) 、阿奇霉素(iv 41h)、培氟沙星(7.5~11h)、洛美沙星(6.81~7.95h)、氟罗沙星(10h)等,可减少每日给药次数,每日1~2次即可。
B、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指抗菌药物体内浓度虽已低于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但仍在一定时间里发挥持续抑菌作用。
试验表明:氨基糖苷类在体外1~3h,体内4-8h对金葡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仍有作用;大环内酯类3~3.5h内对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有作用。
PAE为延长给药间期,减少给药次数提供了合理依据。
如氨基糖苷类给药由每日3次改为每日1次后,疗效无差别,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疗程及更换:一般抗生素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5天。
遇下列疾病时就适当延长使用时间:金葡菌肺炎、脓毒血症一般用4-6周,肺脓疡一般用8~12周,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般用6-8周,伤寒一般用2-3周,结核病一般用1年左右。
若疗效不显著,可考虑更换新的抗生素。
(4)、联合应用抗生素应该有严格指征其适应症为:严重感染,混合感染,病原未明的感染,特殊部位的感染。
为防止二重感染,延迟耐药性的产生,一般用二联即可,最多不超过三联。
抗生素最新进展: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已成为引起临床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菌。
而相应有效的抗菌药物不足,使治疗成为临床处理的难题,特别是院内感染,耐药菌株的感染使病死率大幅增加。
目前临床常见的重要耐药革兰阳性菌有: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甲氧西林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球菌(PRSP)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VRE);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主要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具有多重耐药特性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此外,耐氟康唑的念珠菌,耐药的结核杆菌的比例也在增加。
近年来,各国大力研究可用于治疗各种耐药菌的抗菌药物,获得一定的进展。
1、对耐药革兰阳性菌效的新型抗生素无论是院外还是院内获得性感染,革兰阳性菌株感染均呈增多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已成为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中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引起的感染明显增多。
我国各地报道MRSA发生率在20%—80%之间,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万古霉素至今仍是最为有效的抗生素。
但由于万古霉素杀菌效应相对缓慢,因而常联合应用利福平、磷霉素等。
在动物实验中,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MRSA性心内膜炎曾获得成功,但由于需使用大量的克拉维酸,临床难以实施。
目前对MRSA、MRCNS较为有效的药物有:奎奴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阿贝卡星等。
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脑膜炎、中耳炎、菌血症的常见病原菌,多年来,青霉素一直是肺炎链球菌感染时的首选药物;虽然目前我国PRSP的发生率2.5%~5%,但低敏的比例较高,而东南亚某些国家地区PRSP已高达40%~50%,使其成为耐药阳性球菌感染中引入注目的焦点之一。
PRSP分离率上升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及某些治疗方案不合理有很大关系。
治疗PRSP感染,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的剂量应适当提高,必要时参照药敏感试验结果及病人的反应选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也可联合对阳性菌作用较强的氟喹诺酮类,新型抗生素利奈唑胺、链阳霉素等都有较强的抗阳性球菌作用,可予选用。
由于蓄牧业大量使用糖肽类药物,使多种动物成为VRE的源泉。
而临床上广泛使用糖肽类药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株感染,更加使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引起院内感染的比例迅速上升。
对于VRE需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的杀菌药物,可用阿莫西林或糖肽类药物加氨基糖苷类药物,也可再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或加磷霉素)。
体外试验发现大多数VRE对氯霉素仍敏感,故也可以选用。
目前新上市的有效药物有:利奈唑胺、甘氨酰环素类、奎奴普汀—达福普汀(对屎肠球菌有效,但对粪肠球菌无效),新的半合成的糖肽类药LY333328、酮内脂类、克林沙星,对于全身性感染VRE 的病人,可用杆菌肽加庆大霉素或雷冒拉宁(Ramoplanin)去除肠道的感染源。
另外,随着糖肽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对万古霉素或其他糖肽类药物中度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GISA)及万古霉素依赖性肠球菌(VDE)引起的感染呈增多趋势,使临床治疗更加困难,虽可通过体外试验测定MIC,从而遴选出有效的药物,但加强耐药株的监测,严格实施感染控制和合理应用药物对这类菌株感染尤为重要,对于VISA,新型碳青霉烯类药L-786,392有较强的作用。
(1)链阳霉素类奎奴普汀—达福普汀(Quinupristin-Dalfoprisdn)的复合制剂,商品名Synercid,在欧美已正式上市,两者均来源于Streptomycespristinaspiralis,单独应用时均为抑菌药,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杀菌作用,通过被动扩散作用进入细菌,不可逆地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达福普汀与核糖体结合后,可使核糖体变构,增加其与奎奴普汀的亲和力,奎奴普汀—达福普汀使蛋白质的合成停止于转肽阶段,阻断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的外排,使细菌死亡。
本药对MSSA、MRSA、甲氧西林敏感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MRCNS、链球菌属、屎肠球菌(包括万古霉素耐药菌)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厌氧菌、军团菌及支原体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对粪肠球菌作用差,对多数革兰阴性菌无作用。
半衰期为1.5小时,主要经胆汁从肠道排出,少量经尿排出,在各种组织和胆汁中浓度高,但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
(2)恶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s)本类药通过选择性地与50S核糖体的23S亚单位结合,抑制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在翻译的早期阻断蛋白的合成,为抑菌剂,对革兰阳性菌具有较强的作用,如MSSA、MRSA、甲氧西林敏感的表皮葡萄球菌MSSE、甲氧西林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链球菌属、屎肠球菌(包括万古霉素耐药菌)、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
对厌氧菌、结核杆菌及其他分枝杆菌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由于该药独特的作用特点,故与其他的蛋白合成抑制剂间无交叉耐药发生。
Eperezo1id和利奈唑胺(Linezolid),已获准上市。
利奈唑胺作用较Eperezolid强,能抑制葡萄球菌产生粘质素,而粘质素与葡萄球菌的定植及毒力密切相关,口服后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100%,蛋白结合率31%,半衰期5~7小时,主要在肝脏中代谢。
成人剂量600mg,每日两次,口服或静滴。
该药对MRSA等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的疗效优于万古霉素。
本品不宜用于小儿,推荐使用于万古霉素无效的革兰阳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目前仅本药及奎奴普汀—达福普汀获得FDA批准,可以用于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所致严重感染。
(3)糖肽类药通过与细菌细胞壁的D—丙氨酰—D—丙氨酸结合,抑制肽聚糖的合成,因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适用于各种革兰阳性菌感染。
除万古霉素外,目前已获准上市的有:(A)、替考拉宁(Teicoplanin),本药对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的作用优于万古霉素,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对本品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