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
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庇:遮盖。

箬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

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赏析
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

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

“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

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
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

“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着“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

下片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

全词的辞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锦帐重重卷暮霞。

屏风曲曲斗红牙。

恨人何事苦离家。

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

满庭芳草衬残花。

译文
卷起映照着晚霞的重重锦绣帐板,在曲曲的屏风旁无聊地击打着拍板,失意者因为什么事离开了家。

梦魂中也到不了所思念的人身边,一觉醒来太阳开始西斜快要落山了,满院的芳草衬托着残花。

注释
浣节沙:浣节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屏风:室内隔扇,以木为之,多有雕绘。

斗红牙:竞拍红牙演唱也。

斗,此指竞相演奏。

红牙,红木拍板,演奏时用以节乐。

恨人:失意抱恨者。

此处作者自指。

芳草:这里比喻远行的丈夫。

残花:暗喻因相思过度而憔悴不堪的女主人公。

赏析:
这首词中词人将自己比作“恨人”,当为哲宗绍圣元年(1094)后眨谪在外所作。

词人身在客中,面对筵宴,不但不能解除愁苦,反而更增愁闷,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3
山绕平湖波撼城。

湖光倒影浸山青。

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

萧萧散发到天明。

译文
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波涛很大,有摇动城墙之势。

湖水的波光里倒映着山峦的影子,浸染着山的青翠。

就要到三更时分,湖光荡漾,照到楼上犹如水晶一般清莹。

天上的流云是不是遮住月亮,柳树如同笼罩在雾中时明时暗。

带着露珠的荷叶被风吹动,荷叶上的水珠闪亮如萤火。

散开的头发花白稀疏,静静地待到天明。

注释
浣(huàn)溪沙:词牌名,曾为唐代教坊曲名。

平湖:湖名,位于嘉兴东南。

波撼(hàn)城:波涛汹涌,撼动城郭。

化用孟浩然《临洞庭》:“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诗意。

浸(jìn):浸染。

水晶楼:楼名,在浙江吴兴。

一说指湖水泛着波光照到楼上,如同水晶一样。

欲:将要。

三更(gēng):半夜,午夜。

雾柳:指柳树如同雾罩着一样阴暗。

度(dù):指遮挡。

露荷:带着露珠的荷叶。

水流萤(yíng):风摆荷叶,叶上水珠闪亮得就像萤火虫一样。

萧萧(xiāo xiāo):指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散(sǎn)发:散开的头发。

赏析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两句词人运用了两个色彩迥异的动词“撼”、“浸”,前者修饰出一双巨臂摇荡着水中的孤城的画面,施展力与暴;后者刻画了少女的柔指轻抚着情人,展现了情与爱的绵柔。

两个字描写了湖水的刚与柔,对比鲜明地描写了自然美景的神秘。

“水晶”二字体现其玲珑剔透,“欲三更”表明了时间,暗示了词人在此游玩至深夜,衬托景色之美。

“露荷翻处水流萤”,“流萤”二字作喻形象表现出荷叶沾染了露水后的清莹明丽。

“雾柳”句通过“暗”、“度”二字写尽了柳的朦胧、月的舒缓;“露荷”句则凭借“翻”、“流”二字传达了露荷的圆润、萤的飘忽,“萧萧”带有自嘲的意思,也体现了词人的自由潇洒,“散发”体现了词人的不羁。

上片一开始,词人以雄浑的气势推出了一个荡人心魄的画面:平湖环绕,波涛震天,孤城独立。

孟浩然《临洞庭》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词人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孟诗有暗合之处,但只是客观物象和由此引起的苍茫阔大的意绪在形式上的自然重叠,而不是主观上的刻意模仿。

下句意境突变,“湖光倒影浸山青。

”词人展现了一个平静而恬淡的画面:湖光潋滟,山色青葱,荡漾着沉醉的氤氲。

这恰恰和以上波涛震天的慑人气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画面的转换不但体现了动中有静、刚中有柔的自然景观上的复杂的情趣,而且在情绪上带来了大起大落。

末句“水晶楼下欲三更”是对以上画面意境上的补充,它为词人所咏叹的景物笼罩上了一层朦胧的神秘的氛围。

“三更”点明时在深夜,从而为下阕对夜景的具体描绘作了过渡性的铺垫。

到了下片,词人意犹未尽,仍然陶醉于自然景观之中。

所不同者,此时词人所刻画的夜景主题愈加明了,“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两句正体现了这一变化,前句暗合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情韵,后句又为这销魂的意境增添了几许生意、几许亮色——露珠敲荷,流萤相逐。

这两句不仅意境幽美,而且对仗和遣词也极为精工、贴切。

由于词人从细微的感触着笔,表现了一种缠绵的风情。

词人疲于世情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滋长了一种放旷的情怀,正如他在结句中所说的:“萧萧散发到天明”——词人为自己勾画了一个超脱者的形象。

它虽没有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所表达的“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人格上的阔大与深厚,但却有其“不知今夕何夕”的达观与迷恋。

这是一首描写湖景的清新隽永的小词,上片写湖水由昼至夜的变化,始而波涌撼城,继而平静如镜,浸山映楼。

下片写夜景变化,月阴时柳晤笼雾,荷翻时露流如萤。

诗情画意,使词人流连至天明。

总观这首词,它的重心在于写景,通过景观的变化带动情绪的升沉。

因此,全词只有末句直抒胸臆,但词人思想与情感却暗藏于全诗,于“景”的空灵中无处不感到“情”的渗透与激荡。

创作背景
此词为词人晚年游览江浙一带时所作。

宋高宗绍兴元年年底,词人退居在福建生活。

高宗建炎3年到绍兴19年(公元1129—1149年)二十年间,词人一直与诸多居闽友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共写了44首交游词。

这首《浣溪沙》就是词人晚年游览江浙一带的山水美景时所作。

张元干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

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

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

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

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

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

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浣溪沙·容易浓香近画屏
清代:纳兰性德
容易浓香近画屏,繁枝影著半窗横。

风波狭路倍怜卿。

未接语言犹怅望,才通商略已懵腾。

只嫌今夜月偏明。

译文:
容易浓香近画屏,繁枝影著半窗横。

风波狭路倍怜卿。

一阵浓郁的香气飘来,吸引我靠近画屏,窗外繁茂的枝叶将影子投在窗棂上。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世间,使我身心疲惫,心里就愈发觉得你的珍贵。

未接语言犹怅望,才通商略已懵腾。

只嫌今夜月偏明。

我们还没说话,相对无言,惆怅不已。

才开始说话,我已经语无伦次,于是恼恨今夜的月光太亮,我的窘态暴露无遗。

注释:
容易浓香近画屏,繁枝影著半窗横。

风波狭路倍怜卿(qīng)。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画屏:绘有彩画之屏风。

未接语言犹怅望,才通商略已懵(měng)腾。

只嫌今夜月偏明。

商略:原为商讨之意,此处谓交谈。

懵腾:迷糊、陶醉。

唐韩偓《马上见》:“去带惜懵醉,归因困顿眠。


赏析:
这里描绘了一个恋人初逢的场面。

上片前二句写景,渲染环境气氛。

后一句由景转到人,写的是男子看到恋人时微妙的心理变化。

下片紧接上片,对相逢场景进行描绘,写的是相逢后乍喜乍悲,心绪慌乱的复杂情感。

全词描摹细致入微,表达感情真挚动人。

上片前两句“容易浓香近画屏。

繁枝影著半窗横”,主要是通过前面的景物,渲染当时的气氛。

有了前面两句的铺垫,接下来的第三句“风波狭路倍怜卿”,才真正切入正题,描写两个人初见时的情景。

下片写两个人见面后的情景。

前面两句“未接语言犹怅望,才通商略已懵腾”,通过两个细节,表达了两个人相见后那种乍喜乍悲、慌乱无绪的复杂情感。

结尾一句“只嫌今夜月偏明”,既是写景,更是抒情,用今夜的“月偏明”之景,表达出了“偷恋”者那种矛盾而复杂的心理状态。

或者天不从愿者太多,在爱情里波折的纳兰,连见恋人一眼都需要扮成僧人偷偷入宫、其实曾经的两小无猜、兰窗腻事,都因鸳鸯零落不复存在了:但是情难忘却,恋人被选人宫,纳兰仍然抱着她会被放出来、他们能够团圆的希望。

而此次与恋人的会面又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这就加深了他后来的苦痛。

正是,往事不可再来,袖口香寒。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5
浣溪沙·江村道中原文
作者: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

浣溪沙·江村道中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灿灿的十里平畴,飘来扑鼻的稻香,红艳艳的木槿花开在农舍的竹篱旁,迎风摇曳的毛竹又青又长,青黄相间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挂在枝头上。

秋天的早晨雾气渐浓,湿润的空气令人清爽。

正午的薄云又遮住了太阳,更不用随从张盖护住我的戎装。

注释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

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②畴(chóu):田地。

③槿(jǐn)花:是木槿或紫槿的花。

正因其多色艳,可做欣赏植物,也可以作为一种中药使用,同时可以食用。

④飞盖:用以遮荫的篷盖。

⑤戎(róng)装:词人当时为四川制置使,故戎妆出游,带有随从张盖遮荫。

浣溪沙·江村道中赏析
范成大是一位热爱自然、热爱农村生活的诗人,他虽然“累官权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尝帅蜀,继帅广西,复帅金陵”,但却对乡土具有一种赤子之心的感情,从“不须飞盖护戎装”一语来看,这首小令当写于戎马倥偬之中,写于他军旅生活的江村道上。

小令上阕写他在江村道上的所见:十里平畴,稻穗已黄,微风袅袅,送来阵阵新谷的芳香,而那素净的木槿花在农家篱笆前飘落下片片洁白的花瓣,丛丛的青竹间缕缕游丝正在秋天的丽日下闪着熠熠的金光,词人骑着马来到一处果木林立的山冈下,举头一望,满树果实累累压在枝头,有的还青绿未熟,有的则已经透着成熟的金黄。

这三句诗是三个典型意象群,它把秋日农村的美景作了极其形象的概括,写出了江南农家的独特风貌,而且,富有视角的流动感和行踪的变化性,使读者随着诗人的马蹄“走马看花”地欣赏江村道上的一路风光,词人对农村生活与自然景物的'热爱也便由这景物的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读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下阕写词人在江村道上的感受。

当然上阕也是词人的一种感受,但偏重于主观上的一种情绪的抒写:“浓雾知秋晨气润”,写出清晨在浓雾中行进的那种微妙的感觉:秋晨田野上往往飘散着浓浓的雾霭。

古人说“一叶知秋”,殊不知浓雾亦可知秋,这种由艺术到哲理性的提炼为人所未道,因而显得非常新颖独特。

雾浓则湿度大,湿度大则空气润。

“秋晨气润”又是一句艺术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宁是词人希望归返自然的象征。

“薄云遮日午阴凉”是词人行于江村道上的又一直觉感受,它与“不须飞盖护戎装”相连,就具有了丰富的内涵:“薄云”就是一柄遮天盖地的太阳伞吗,有了这样的天伞,人就可以受用天然的荫凉,而避免酷日当头的曝晒,这比用车前的飞盖来遮阳要强似百倍。

词人在这里好像也有一种寄托:归返大自然比之戎装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层意蕴就在这里。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6
浣溪沙·庭院沉沉白日斜
明代:夏言
庭院沉沉白日斜,绿阴满地又飞花。

瞢腾春梦绕天涯。

帘幕受风低乳燕,池塘过雨急鸣蛙。

酒醒明月照窗纱。

译文:
庭院沉沉白日斜,绿阴满地又飞花。

瞢腾春梦绕天涯。

帘幕受风低乳燕,池塘过雨急鸣蛙。

酒醒明月照窗纱。

注释:
庭院沉沉白日斜,绿阴满地又飞花。

瞢(měng)腾(téng)春梦绕天涯。

瞢腾:睡梦迷糊蒙眬。

帘幕受风低乳燕,池塘过雨急鸣蛙。

酒醒明月照窗纱。

受风:被风吹动。

赏析:
庭院日斜,绿阴花飞,帘低乳燕,池塘鸣蛙。

正是春深夏浅,宜人天气。

作者扶醉一梦,梦觉已月上纱窗。

其中“瞢腾春梦绕天涯”一语,透露出渴望摆脱世务羁绊的心情,但写来曲折委婉,余韵不尽。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清代]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方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那畔:那边。

若为:怎为。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赏析: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瑟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瑟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瑟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不过,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的诗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确是其独擅。

比如该篇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瑟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瑟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历史原因与环境原因以及词瑟自身的性格交织在一起,天时、地利、瑟和,造就了这一曲边塞苍歌。

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纳兰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瑟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感受。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

此时边关的云烟、堡垒、落日均染上了情绪的色彩。

整个边关不再是唐瑟笔下的雄浑、苍凉、悲壮,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
[五代]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

江边一望楚天长。

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

兰红波碧忆潇湘。

译文
长满蓼花的岸边,风里飘来橘袖浓浓的香,我伫立在江边远眺,楚天寥廓,江水滔滔流向东方。

那一片远去的孤帆,在水天交汇处泛起一点白光。

我的目光追随着飞去的鸿雁,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思绪有如不尽的江水,随着茫茫的江涛漂荡。

秋的红兰,江的碧波,一定会让他怀念深情的潇湘。

注释
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

蓼,红蓼,秋日开花,多生水边。

橘柚:橘和柚两种果树。

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

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片帆:指孤舟。

孤光:指片帆在日光照耀下的闪光。

征鸿:远飞的大雁,此喻离别而去的亲人。

杳杳:深远貌。

兰红:即红兰,植物名,秋开红花。

江淹《别赋》:“见红兰之
受露,望青楸之催霜。

”忆潇湘:比喻分别在天涯的亲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着。

传说舜南巡时,其妃娥皇、女英未同行,她们深感不安,随后赶去。

在洞庭湖畔时,闻舜已死,悲痛不已,溺于湘水而死。

赏析:
孙光宪写了十九首《浣溪沙》,这首是其中较好的抒情词。

此作的抒情特点,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写景之笔,来抒发炽热的惜别留恋之情。

从词中描写的景象看,此是作者在荆南做官时所写。

描绘的是我国长江两岸深秋时节的景色,一种特定的典型环境。

首句是写主人公送别亲人时,在江岸上看到的喜人景象。

第二句“一望”二字,颇能传神,表现了主人公顷刻之间由喜悦变为忧愁的神态。

第三句紧承第二句,在写景上,与第二句构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画图。

仅看“片帆烟际”四字,可以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配上“闪孤光”三字,就突然改变了词句的感情色彩,给人一种孤寂凄清之感,写景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有浑然一体之妙。

此词在抒情上,采用的是递增法,层层深化,愈转愈深。

过片两句惜别留恋之情达到高潮。

上句是写目送,下句是写心随,构思新颖巧妙,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确是风流千古的名词。

结句似深情目送远帆时的默默祝愿。

遥与“蓼岸风多橘柚香”首尾唿应,写出了潇湘美景,笔触又饱含深情。

整首词句句写景,又句句含情,充满诗情画意,堪称佳作。

上片:
第一句:“蓼岸风多橘柚香”“蓼”:读作liǎo,是一种草本植物,能开出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

蓼岸:这里指蓼花盛开江岸。

在西方国家蓼花的话语是依赖,在这首东方送别诗中出现蓼花是一种奇妙的巧合,还是中西方情感的共鸣呢?这一句的意思是:长江两岸,蓼花盛开,桔柚飘香。

很明显这句描写的是美妙喜人的景象,凭着经验,我们知道这里是用乐景来衬托哀情。

比如我们学过的《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家出征的时候,杨柳轻揉,随风漫舞;如今返回故乡,雪花纷飞,凄清阴郁。

用杨柳依
依的阳春来反面衬托展示在征战过程中经受的磨难。

用王夫之的话说就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句:“江边一望楚天长”描写了美好的景物之后,立刻转入凄苦的境界,诗人站立在江边,感受着美好的秋景,但是,仅仅一望那辽阔的“楚天”,便陷入了无限的惆怅,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亲人马上就要远行了。

大家会想到刘永《雨霖铃》中的句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楚天:就是南方的天空。

因为古时候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

“一望”二字,非常传神,突出了诗人突然而至的离愁。

我们在送别亲友的时候也是这样,可能在走进站台的前一刻还有欢声笑语,而当那熟悉的背影消失于站台,一股难以抑制的惆怅便用上心头,正所谓“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第三句:“片帆烟际闪孤光”“烟际”是指云烟迷茫之处。

江上的雾气和天边的云气混成迷茫的一片,而亲友的那只孤舟即将消失在那里。

正如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又如第一课我们学过的刘长卿的句子:“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送别诗中常有的情感一是担心旅途遥远,友人能否安全到达,一是担心有人旅途的寂寞孤单。

这里,用“烟际”来突出一个“远”字,而云烟迷茫也代表着未知的前程。

用“孤光”来突出旅途的孤独。

以上是词的上片。

下片:
前两句:“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

”者两句对仗工整,堪称佳句。

“征鸿”:就是远飞的鸿雁,常用来比喻离别远去的亲人。

同时,在古代,鸿雁是书信的代称。

传说鸿雁可以替人传递书信,所以“征鸿”、“鸿雁”长出现在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当中。

“杳杳”是渺茫的意思,这里照应上片中的“烟际”。

亲人乘船远去,诗人独立江边久久目送,可以看出感情的真挚。

不仅目光随着孤舟远去,连诗人的心也随着亲人远去了:“思随流水去茫茫”。

“水”象征着无穷无尽的思念与愁苦,象征阻隔,象征青春易逝,年华易老。

最后一句:“兰红波碧忆潇湘”“兰”是指兰花中开红花的一种。

“忆潇湘”三个字包含着一个典故。

传说,舜在南巡视察时,他的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