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新课密度测量物质的密度密度与社会生活专题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9ba74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a.png)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简单地与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有了质量、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面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这一节从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从而引出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进而引出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密度鉴别物质,深化对密度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可从讨论分析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引出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中的应用,进而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求质量、体积以及判断实心、空心等相关的计算,锻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三、教学策略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
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浮、下沉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究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就显得比较容易。
八年级《学生测量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学生测量密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1af8d2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a.png)
a.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给予正确指导。
c.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3.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4.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密度知识、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总结。
5.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密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可能对密度的理解尚不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加深理解。此外,学生在数学运算方面已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但可能在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误差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解决问题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密度知识,并结合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进行示范。
3.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为后续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4.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7.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8.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环保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ee6c6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1.png)
a.通过动画、模型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
b.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密度公式的运用。
c.组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a.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3.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题目涵盖密度概念、计算方法、实际应用等方面,难度适中,旨在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分析解题思路,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密度表,以及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强调密度的单位制,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密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b.如何通过密度计算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c.为什么密度可以作为鉴别物质的一种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定义式,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2.学会使用密度表,能够通过查询密度表来判断未知物体的材料。
3.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物理问题的计算。
4.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质量、体积等。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设计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27c7ef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8.png)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密度及其计算公式2. 密度的影响因素3. 密度的测量与实验4. 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密度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影响因素以及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密度的特性。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密度的重要性。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密度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密度的基本含义。
3. 分析影响密度的因素,让学生了解密度变化的原因。
4. 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密度现象。
5.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讲解密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6.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冰块、木材等,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密度的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加深对密度特性的理解。
3. 问题解决:提出实际问题,如船舶的载货量与密度的关系,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密度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密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及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小组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提出的创新观点。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人教版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d3418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4.png)
-密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设计、密度计测量、液体的浓度调配等。
-密度差异引起的分层现象在化工、环保等领域有重要意义。
6.密度与物质状态变化
-物质的状态变化(如固态、液态、气态)会影响其密度。
-水为例,冰的密度小于水,水蒸气的密度更小。
7.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绝大多数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密度会减小。
5.请简述密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答案:密度变化可以反映环境污染程度,如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密度增大,影响水质。通过监测密度变化,可以及时了解环境状况,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表示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2.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ρ =质量m /体积V。
3.密度与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密度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同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恒定的,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5.环境意识:通过分析密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物质的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和体积的计算。此外,学生对物体的沉浮条件也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和观察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善于合作和交流,而部分学生则较为内向,需要鼓励和引导。
-提供课堂练习册和作业本,以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辅助材料:
-准备与密度相关的图片,如不同密度的物质分层图、物体浮沉图等,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密度概念。
-制作或收集与密度相关的图表,如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图表、常见物质的密度表等,以便学生查阅和参考。
八年级物理上册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f818e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8.png)
1.计算题: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例题:一物体质量为200g,体积为500cm³,求该物体的密度。
答案:密度ρ = m/V = 200g / 500cm³ = 0.4g/cm³
2.应用题:利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例题:为什么轮船能够在大海中浮起来?
答案:轮船能够浮起来是因为它采用了浮力原理。轮船的体积较大,排开的水体积等于轮船的重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量,与轮船的重量相等,因此轮船可以浮在水面上。
-学生将密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质量等。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撰写了关于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文或报告,巩固了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
-密度的定义
-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m/V
-密度与物质种类、温度、状态的关系
-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实践题: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密度。
例题:设计一个实验,测量一个石块的密度。
答案:
步骤一:用电子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m,记录数据。
步骤二:将石块放入量筒中,测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总。
步骤三:取出石块,测量剩余水的体积V水。
步骤四:计算石块的体积V = V总- V水。
步骤五:根据密度公式ρ = m/V,计算石块的密度。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密度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八年级物理上册《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a5be28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2.png)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等活动;
-加强课后辅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提高其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能获得收获和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方法,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原因;
3.理解密度与物质种类、温度和压力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解释生活现象;
5.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实践应用题:
-设计一道与生活相关的密度应用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背后的原理;
-鼓励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定某种液体的密度、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等。
3.探究性实验:
-布置一项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并分析实验结果;
-鼓励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原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密度初中教案
![密度初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fb2b5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9.png)
密度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密度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2. 密度在不同物质中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天平、量筒、水、不同密度物质(如盐、糖、沙子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2. 举例说明密度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体积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
2. 强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密度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加强对密度在不同物质中变化规律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e38fd8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3.png)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简单地计算物质的密度;2.了解物质的密度与各种社会生活现象和工作应用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密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如船只平衡、工程建设、制作玻璃等。
三、教学重点1.理解密度的概念;2.理解密度的计算方法和使用场景及其实用价值。
四、教学难点1.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2.理解密度与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讲解结合实例;2.现场演示;3.小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第一节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教学内容1.密度的概念;2.密度的公式及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1.分组讨论,了解密度的概念;2.讲解密度的公式及计算方法;3.分组练习,计算不同物质的密度。
这节课主要是介绍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给出了不同物质的密度表。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组练习中都表现出了很好的交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第二节密度与船只平衡教学内容1.船只平衡的基本概念;2.船只载货时的平衡调整方法。
教学流程1.讲解船只平衡的基本概念;2.分组讨论,学生自己想出平衡调整方法;3.小组展示、讨论、总结。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密度与船只平衡的关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路。
分组讨论时,学生表现出很好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第三节密度与工程建设教学内容1.工程建设中对密度的要求;2.一些常见的工程材料的密度。
教学流程1.讲解工程建设中对密度的要求;2.介绍一些常见的工程材料的密度,如水泥、砖头等。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工程建设中的底层规划、材料选择、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
学生对工程材料的密度有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些材料的取舍、使用也更加理性。
第四节密度与制作玻璃教学内容1.玻璃的密度;2.玻璃的制作方法。
1.讲解玻璃的密度;2.观看视频,了解玻璃的制作方法。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关于玻璃的密度和制作方法的介绍,通过视频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玻璃制作的全过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14cba54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e.png)
清晰、准确地讲解测量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实验方法,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测量密度的重点,强调实验操作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测量密度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g. 测量工具:如尺子、温度计等,用于辅助实验测量。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布置,创造一个适合学习和实验的环境。可以布置以下区域:
a. 分组讨论区:将教室内的座位重新安排,形成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b. 实验操作台:在教室内设置实验操作台,用于摆放实验器材和进行实验操作。
5.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密度的测量对于物质的鉴别、质量的判断等。
6. 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技巧: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密度测量实验,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7.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学习如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8. 实验误差和减小方法:了解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学习采用合适的方法减小实验误差。
9. 团队合作和沟通: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10. 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密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11. 安全意识和实验规:在实验过程中,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实验安全,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12. 创新与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八年级物理上册前几章的基本概念,如质量、体积、力、压强等。此外,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使用刻度尺、天平、量筒等基本实验器材。
初中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412573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a.png)
初中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3. 理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 量筒的使用方法。
2.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1. 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 密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铁块、石块、水、烧杯、细针等。
2. 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块石头的密度?2. 学生分享想法,教师总结:测量石头的密度需要知道石头的质量和体积。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 讲解量筒的使用方法:a. 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取液面高度。
b. 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将物体放入水中,读取水面上升的高度。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
2.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
3. 学生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四、密度计算(10分钟)1. 学生根据测量得到的质量和体积,计算液体的密度。
2. 学生根据测量得到的质量和体积,计算物体的密度。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实验数据,填写密度计算表格。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了量筒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巩固了物质密度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了实践能力。
在密度计算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密度与社会生活+精品教案
![密度与社会生活+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4f75c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8.png)
掌握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社会发展中,材料的发展变革。
板书设计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一、密度与温度
1.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来说,同种物质温度越高,密度越小。
2.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升高,水的密度越来越小;
在0 ~ 4℃时,随着温度降低,水的密度越来越小。
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
利用视频资源,讲解风的形成。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风。
【ppt8、9】
提问:冬天,水管内的水结冰,水管为什么会被冻裂?
分析原因:由于冰的密度比水小,水结冰以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的情况下,体积会变大,从而把水管撑裂。
引出水的反常膨胀现象。
【板书】
2.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升高,水的密度越来越小;
【ppt22】进行小结。
【ppt23】布置作业。
听讲、思考讨论并回答。
听讲、思考、讨论、记录
听讲、思考、讨论
听讲、讨论、记录
听讲
听讲、思考、回答、记录
听讲
思考并解答
听讲、讨论
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实验,引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实验,掌握风的形成原因。
掌握水的反常膨胀现象。
通过生活现象分析,引出社会生活中更多的密度应用。
教学方案
课题
第六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能解释密度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简单问题。
2.通过分析实例,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并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3.通过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认识到物理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9343b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31.png)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
2. 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进行密度测量。
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
2. 密度测量实验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量筒、天平、待测物体。
2.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密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沉入水底或浮在水面上。
2. 讲解密度的定义和单位。
二、实验步骤(15分钟)1. 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演示如何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3. 讲解如何计算密度,并给出密度公式。
三、学生实验(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待测物体。
2. 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 学生分析数据,讨论为什么不同物体的密度不同。
五、实验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2.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一块矿石的密度。
2. 学生讨论如何应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密度测量实验,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进行密度测量。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和天平,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2. 在数据分析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密度公式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 在拓展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2f262a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00.png)
1.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密度与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和问题解决的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实例,说明密度在其中的应用;
-分析物体浮沉现象,解释其与密度的关系。
2.实验探究:
-利用实验室器材,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探究物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分析可能的原因。
3.家庭实践作业:
-观察家中常见物品,推测其密度,并进行简单实验验证;
-拍摄实验过程的照片或视频,撰写实验报告,分享实验心得。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验过程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情感教育:强调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7.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在实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仍需加强。学生对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在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上存在困难。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较为熟练,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在这方面较为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和问题探究,提高他们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八年级物理上册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6.4《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abaf49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b.png)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同样是体积相同的物体,有的可以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沉入水底?比如冰块、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而石头、铁块却会沉入水底。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密度,就能解释这个现象。”
3.教学策略:
-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合作与交流能力。
-注重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4.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密度实验,探究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或压力下的密度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结论。
4.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并解释以下现象:为什么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为什么深海潜水员在潜水时要穿特制的潜水服?
5.查阅资料,了解密度在科技、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如船舶设计、航空工业等,并撰写一篇短文,分享你的发现。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设计、潜水艇原理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1.不同物质密度大小的比较,如水、盐水、酒精等。
2.温度对密度的影响,如冰块、水、热水等。
3.压力对密度的影响,如深海潜水员、飞机飞行等。
(四)课堂练习,500字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密度与社会生活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密度与社会生活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57c63d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8.png)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密度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回顾质量、体积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密度的定义。接着,我会讲解密度公式ρ= m/V,并通过实际例子展示如何应用该公式。最后,我会介绍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如排水法和置换法,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不同物体的密度,并解释其结果。
2.实验报告:让学生分组进行密度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
3.应用题: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有一个物体的质量是200克,体积是100立方厘米,那么它的密度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决。
5.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探究则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理论依据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即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探究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困难,以及实验操作的不规范性。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提供详细的解释和示例,并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密度概念。对于实验操作,我将进行现场演示,并指导学生step-by-step,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实验报告来评估教学效果。如果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某一问题,我将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可能包括调整教学方法,提供额外的练习资源,或者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初二人教版物理(上册)密度和社会生活精品教案
![初二人教版物理(上册)密度和社会生活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f6b95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0.png)
二、密度与温度
一些固体的密度
一些液体的密度
二、密度与温度
保护水管
二、密度与温度
3.固体密度与温度有关
铁轨间的缝隙
二、密度与温度
3.固体密度与温度有关
课堂小结
利用密度 鉴别物质
密度与 社会生活
密度与温度 有关
二、密度与温度
正月十五元宵节
二、密度与温度
走马灯
二、密度与温度
中国科技馆《走马灯》展品
二、密度与温度
实验1:
二、密度与温度
实验2:
ρ m V
是什么推动了风车?
二、密度与温度
1.气体密度与温度有关
孔明灯
二、密度与温度
1.气体密度与温度有关
二、密度与温度
1.气体密度与温度有关
含有有毒物质的 热空气
较干净的冷空气
火灾逃生
二、密度与温度
2.液体密度与温度有关
实验3:
二、密度与温度
2.液体密度与温度有关
二、密度与温度
2.液体密度与温度有关
二、密度与温度
2.液体密度与温度有关
二、密度与温度
水在 0 ~ 4℃ 有反常膨胀现象。
二、密度与温度
2.液体密度与温度有关
二、密度与温度
二、密度与温度
一、利用密度鉴别、区分物质
材 料
钢材
选
取
聚合混凝土
制造机床底座的材料要硬度较大、密度较大
一、利用密度鉴别、区分物质
新 材 料
气凝胶
一、利用密度鉴别、区分物质
新 材 料
气凝胶
一、利用密度鉴别、区分物质
半导体
光纤
新
材
初二新课 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 密度与社会生活 专题 教案
![初二新课 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 密度与社会生活 专题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6f5f170722192e4536f6ac.png)
密度考点1:测量固体的密度例1:小明同学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矿石的密度”实验中,选用天平、量简、小矿石、细线、烧杯和水,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A.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B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凋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C.将小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此时液面示数为V2D.将小矿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E.在量筒中倒人适量的水,此时液面的示数为V1(1)为了更准确地测出矿石的密度,你认为以上操作的合理顺序是。
(只填字母序号)(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小矿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9所示,则矿石的质量为g。
(3)若所测得矿石的体积是20cm3。
,矿石的密度为kg/m3。
归纳: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易错点:游码读数;固体体积计算。
练习1: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1)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____cm3。
(2)用托盘天平已测得矿石的质量是175.6g,则矿石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考点2:测量液体密度例2:小梦同学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
(1)他用调好的天平按下图中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图中数据可知道,量筒申盐水的质量是g,体积是ml,盐水的密度是kg/m3。
(2)在交流讨论的过程申,同组的小雨提出了另一种实验方案,其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②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盐水的体积;③用天平测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
对上述实验步骤你所持的观点是 ( )A.能测出盐水的密度且步骤合理B.测出盐水的密度偏小,不可取C.易使量筒从天乎上倾斜而摔碎,不宜提倡归纳:实验室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及好处易错点:测量液体密度质量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
考点1:测量固体的密度
例1:小明同学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矿石的密度”实验中,选用天平、量简、小矿石、细线、烧杯和水,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A.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凋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C.将小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此时液面示数为V2
D.将小矿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E.在量筒中倒人适量的水,此时液面的示数为V
1
(1)为了更准确地测出矿石的密度,你认为以上操作的
合理顺序是。
(只填字母序号)
(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小矿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放
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9所示,则矿石的质量为g。
(3)若所测得矿石的体积是20cm3。
,矿石的密度为kg/m3。
归纳: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
易错点:游码读数;固体体积计算。
练习1: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1)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____cm3。
(2)用托盘天平已测得矿石的质量是175.6g,则矿石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考点2:测量液体密度
例2:小梦同学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
(1)他用调好的天平按下图中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图中数据可知道,量筒申盐水的质量是g,体积是ml,盐水的密度是kg/m3。
(2)在交流讨论的过程申,同组的小雨提出了另一种实验方案,其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②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盐水的体积;③用天平测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
对上述实验步骤你所持的观点是 ( )
A.能测出盐水的密度且步骤合理
B.测出盐水的密度偏小,不可取
C.易使量筒从天乎上倾斜而摔碎,不宜提倡
归纳:实验室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及好处
易错点:测量液体密度质量的方法。
练习2:学习密度知识后,刘明学用实验测量某品牌酸奶的密度:
同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右侧,此时应向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如图16所示甲、乙、丙图是他按顺序进行实验的示意图;依据图中的数据填人下表的空格中。
(3)在以上实验中,烧杯内壁会残留部分酸奶而导致实验结果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如何做才能避免由此产生的实验误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3:用天平和溢水杯测量固体密度
练习3: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密度.
(1)天平平衡时如图10所示,石块的质量
m=________。
(2)小明测量石块体积的操作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11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
(3)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____;
石块密度为_____________(设步骤b中的错误
已改正).
关键点:测量体积的方法(物体的体积等于它排开液体的体积)
考点4:根据漂浮求密度
例3:现有水、烧杯、刻度尺、量筒,如何选择合适器材,利用浮力知识测量一块长方体小木块的密度?
实验器材: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小木块密度的表达式:
提示:有两种方法
归纳:方法1,测出V排和V木;方法2,测出正方体小木块的高度h0和浮在水面上时露出的高度h
关键点:根据漂浮的物体F浮=G有:ρ水gV排=ρ液gV物,只要ρ水已知,再测出V排(常用量筒)和V木(用细针让木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就可以测出ρ木。
拓展:密度计原理ρ液=G/(V排g)=G/(Sgh)
考点5:根据浮力求密度
练习4:有一个金属螺帽,它可能是由铜、铁或铝制成。
为了探究金属螺帽到底是由什么材料制成,小芳设计了“测量金属螺帽密度ρ”的部分实验方案。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分度值0.2N,量程0–5N)、金属螺帽、细线、烧杯、水。
实验步骤:
①测量前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对准零刻度线;
②用细线绑住金属螺帽并系于弹簧测力计挂钩上,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值F1
③将金属螺帽浸没于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值F2
④计算出金属螺帽的密度。
请你回答:(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答案用ρ水、F1、 F2、g表示)
(1) 金属螺帽受到的浮力的表达式: F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金属螺帽的体积表达式:V=
(3)金属螺帽密度的表达式:ρ= 。
归纳:通过测量浮力来测密度的方法
关键点:利用浮力测体积
考点6:根据与已知密度液体的体积或质量相等求密度。
练习5:小明和小红使用不同器材分别对酒精的密度进行了测量。
(1)请将他们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
小明利用天平、烧杯、刻度尺和水(p水己知)测量酒精密度的过程如下:
①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质量为m;
②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底的高度为h1;
③将水倒出,倒入酒精,用天平称出的烧杯和酒精的质量仍为m;
④
⑤计算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酒精=
小红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石块、细绳和水(ρ水已知)测量酒精密度的过程如下:
①用细绳拴住石块,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重为G;
②将石块浸没在水中,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
③
④计算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酒精= (已知:F浮=G排=ρ液gV排)
(2)请你从操作难易程度方面,对两位同学的实验做出评估。
密度计算十类型
一、鉴别类问题
例题有一只戒指,用量筒测得其体积为0.24cm3,用天平称出其质量为4.2g,试问这只戒指是否是纯金制成的? (ρ金=19.3×103kg/m3)
鉴别依据是同种物质具有相同的密度。
用公式ρ=m/V,求出密度ρ,把它与密度表中该物质
的密度相比较
二、空心类问题
例题一个铜球的质量是178g,体积是40cm3,试判断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ρ3kg/m3)
铜=8.9×10
判断是否空心有下列几种方法:
1.看体积:先根据物质的质量算出实心部分的体积(物质的体积)V,再与物体的实际体积V物比较。
如果V<V物,则该物体是空心的,若V=V物,则该物体是实心的。
2.看密度:根据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算出物体的实际密度ρ,再跟物质的密度ρ物比较。
若ρ<ρ物,则该物体是空心的,若ρ<ρ物,则该物体是实心的。
3.看质量:先假设物体是实心的,算出实心时应具有的质量m,再与物体的实际质量m物比较。
若m>m物,则物体是空心的,若m=m物,则物体是实心的
三、样品类问题
例题有一辆运油车装满了50m3的石油,为了估算这辆油车所装石油的质量,从中取出30cm3石油,称得其质量是24.6g,问:这辆运油汽车所装石油的质量是多少?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对同一种物质而言,不管质量和体积的大小如何变化,他们的比值(即密度)是不变的
四、装瓶问题
例题一只玻璃瓶装满水的质量为200g,装满酒精时总质量为180g,求这只瓶子的质量和容积分别是多少?(ρ酒=0.8×103kg/m3)
由于瓶子的容积一定,所以,在装满的情况下,水的体积与液体的体积相等
五、模具类问题
例题飞机上一钢质机件的质量为80kg,为了减轻飞机的重力,选用铝质零件代替这一钢质零件。
问:代替钢质零件的铝质零件的质量应是多少?(ρ铝=2.7×103kg/m3,ρ钢=7.8×103kg/m3)
六、冰类问题
例题720ml的水结成冰,体积增大了多少?(ρ冰=0.9×103kg/m3)
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以及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故这类问题
应根据质量相等的条件进行解答
七、溢出问题
例题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总质量为700g,将一金属块放入水中,待水溢出稳定后,把杯的外部擦干,称得其总质量为1040g,将金属块取出后其质量为500g,求金属块的密度。
溢出液体的体积等于固体的体积
八、计划类问题
例题某炼油厂每节油罐车的容积为50m3,为了将527t的柴油运出去,需要多少节油罐车? (ρ柴油=0.85×103kg/m3)
九、溶液类问题
例题用盐水选种时,要求盐水的密度是1.1×103kg/m3,现在配置了0.5dm3的盐水,测得其质量是0.6kg,这样的盐水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应如何配置?
首先计算处已有配置溶液的实际密度,再与需要配置的溶液密度进行比较。
若实际密度大于规定密度,则需要加水,加水时,溶液的质量和体积均增加;若实际密度小于规定的密度加溶质(盐),加溶质时,溶液的质量增加,而体积可认为不变的(因为是溶解,总体积几乎等于原溶液的体积)
第十类、混合类问题
例题为了测定黄河水的含沙量,某校课外活动小组取了10dm3的黄河水,称得其质量是10.18kg。
已知沙子的密度ρ沙=2.5×103kg/m3,求黄河水的含沙量。
(每立方米黄河水中含沙多少千克)
混合类不同于溶液类,混合物体总质量等于组成该物质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混合物体的总体积等于组成该物质的各物质的体积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