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漫过庄稼地 -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百年孤独(节选)》ppt课件
作品地位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 亚·马尔克斯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 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 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 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 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 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 乌尔苏拉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去世时的年龄在115至122岁 之间。
故事梗概
第二代: 两男一女 老大何塞·阿尔卡蒂奥,在来马孔多的路上出生的,他在路上长
大,像他父亲一样固执,但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想象力;他和一个叫庇 拉尔·特尔内拉的女人私通,有了孩子,但在一次吉普赛人来马孔多表 演时又与一名吉普赛女郎相爱,于是他选择了出走;后来他回来了, 但是性情捉摸不定。最后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丽贝卡结婚,但被赶出 家门,最后在家中被枪杀。
随着家中出走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回家,丽贝卡和身似巨人一 样的表哥组成了家庭,又一桩近亲结婚,乌尔苏拉因此将他们赶出 了家门。阿玛兰妲摧毁了丽贝卡的婚姻,但因她造成的一尸三命悲 剧让她无限愧疚和自责。在情敌丽贝卡放弃意大利人与何塞·阿尔 卡蒂奥结婚后与意大利人交往,却又拒绝与意大利人结婚,导致的 结果是皮埃罗·克雷斯皮因受不了爱情折磨而割腕自杀了。
第三代: 有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儿子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的儿 子奥雷里亚诺·何塞。前者后来成为马孔多从未有过的暴君,贪赃枉 法,最后被保守派军队枪毙。后者参军,热恋姑母,死于乱军之中。
第四代:阿尔卡蒂奥与妻子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生下的一女两男。 俏姑娘蕾梅黛丝抓着床单,乘着微风冉冉上升,永远消失在高邈的空 间;两个男孩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里亚诺第二是孪生子。阿尔卡蒂 奥第二,劳工领袖,参与香蕉公司工人大罢工,遭到大屠杀,从满载 工人尸体的火车车厢里逃脱后遇到暴雨,这场雨下了4年11个月2天, 因诉说亲眼所见的大屠杀而被认为神志不清,在研究吉卜赛人带来的 羊皮卷手稿的房间里一直到死。奥雷里亚诺第二没有正当的职业,终 日纵情酒色,最后在病痛中与阿尔卡蒂奥第二同时死去。从生到死, 人们一直没有认清他们兄弟俩儿谁是谁。
11.《百年孤独(节选)》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本课主要人物关系图】
梅尔基亚德斯
吉普赛老人,布恩 迪亚朋友
何塞·阿尔卡蒂 奥·布恩迪亚
马孔多的创立者
何塞·阿尔卡 蒂奥
布恩迪亚长子
奥雷里亚诺
布恩迪亚次子
乌尔苏拉
布恩迪亚妻子
阿玛兰妲
布恩迪亚小女儿
阿尔卡蒂奥
阿尔卡蒂奥之子
比西塔西翁
印第安姐姐,印 加王后裔
卡塔乌雷
印第安弟弟,印 加王后裔
第一代
丽贝卡
本文“魔幻”的地方及作用
(2)布恩迪亚一家都患上了失眠症,整天醒着做梦,他们不仅能 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第11段) (3)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在镇上 出售,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失眠症通过糖果 传染了整个镇子的人。(第11段) (4)患失眠症的人会慢慢失忆,遗忘童年的记忆、事物的名称 和概念、各人的身份,以致失去自我。(第13段) (5)……
资料二:《拉丁美洲的孤独》
拉丁美洲不情愿,也没有理由成为任人摆布孤的立棋无子援,是此一外种也 不会去幻想西方国家能打心眼儿里支持我们独立、独特绝的望发展计 划。历史上众多的战乱与伤痛,源于世世代代的不公和无休止的 苦难,而非千里之外的诡计阴谋。瞧,我们有多孤独!面对压迫、 掠夺和遗弃,我们的回答是:活下去。无论洪水、瘟疫、饥荒、 灾难,还是连绵不绝、永不停息的战火,都无法战胜生命的顽强, 生命对死亡的优势。
主题归纳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在谋得 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独立做工的现状,并与米考 伯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 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既表达了对人世间 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 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一万年前种子出土 美洲农业同样历史悠久
一万年前种子出土美洲农业同样历史悠久(图) 中国网 时间: 2007-07-02 发表评论>>图片说明:考古人员在美洲发现了1万年前的西葫芦种子。
(图片来源:Tom D. Dillehay)考古学家近日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发现了西葫芦种子、花生壳以及棉球的遗迹。
这些最早的证据表明,美洲新大陆农业开始时间比人们想象得要早,几乎与古老的东方世界相差不远,美洲农业的历史与东方一样悠久。
6月29日的《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大约5000年前美洲大陆突然出现了农业生产。
但是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的Tom Dillehay等人在安第斯山脉附近进行的考古挖掘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的西葫芦种子、8000年前的野生花生以及6000年的棉球。
参与该项研究的史密森热带研究所(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考古学家Dolores Piperno表示,“研究数据进一步证实,新大陆上粮食生产和园艺业的开始时间与古老的欧亚大陆是一样早的。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最早的作物是美洲人民有目的地从野生植物驯化来的。
不过,科学家尚不清楚具体的驯养过程。
他们发现,在这些作物被驯化之前,还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种植。
Piperno表示,“研究表明,西葫芦的驯养过程很短,而其他的作物都有相对较长的驯化前培育(pre-domestication cultivation)阶段。
你不能说它们是野生的,也不能说它们已经被驯化——它们处于一种过渡状态。
”Dillehay和同事在论文中总结道,整个中美洲和南美洲在一万年前都在驯养和种植西葫芦,那时正处于全新世初期,气候温和,空气中富含二氧化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天。
来源:科学网。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_3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的名字是和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而《百年孤独》就是他展示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作。
读过他这部作品的人都忘不了他极善用绚丽而无羁的想象构造出一个仿佛神话中的世界。
马尔克斯幼年生活于哥伦比亚沿海小镇。
外祖母在夜间经常为他讲叙民间传说和印第安人的神话。
反映于创作之中,就是他那种“幻想而又不失真”的魔幻风格。
《百年孤独》还是马尔克斯采用外祖母那种“不动声色的讲着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方式进行创作的第一例。
为了这个漫长的“百年故事”,他想了十五年,而后因为目睹一个老头带着一个小男孩去见识冰块(那时候,马戏团把冰块当做稀罕宝贝来展览)的场景而开始动笔,《百年孤独》使他真正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而他往往十分重视小说的第一句话,因为他认为这决定着全书的风格、结构,甚至篇幅,故而《百年孤独》开头的这第一句话也同样含有这种神秘的信息:“多年之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人们为此发明了一个新时态名词“将来过去式”来为之命名。
马尔克斯真正动笔写作《百年孤独》仅花了还不到两年的时间,然而这之后他就引起了世界文坛的一次“爆炸性”的事件,魔幻现实主义的“蘑菇云”让全世界的读者为之震撼不已,痴迷而吃惊。
《百年孤独》中讲叙的一切都具有令人不敢置信的奇妙效果,其中糅合着印第安人的传统信念和意识,比如认为人的死亡是因为河水或石头在召唤人的灵魂等等,以及阿拉伯的神话。
在小说中,万物有灵,人鬼共世,时空上则迂回,迷离以表现人生的轮回,他还相信预感和预示的作用,以此为以后的故事发展埋下种种神秘的伏笔。
《百年孤独》被评论界赞为“二十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
其作者马尔克斯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
《百年孤独》也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2暑假里,我看了《百年孤独》这本著作。
拉美所人员参与完成所外项目(译著、工具书)一览表
拉美所人员参与完成所外项目(译著、工具书)一览表世界经济年鉴(拉美部分共19本)工具书拉美所30多人210.01979~1998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拉丁美洲研究手册(英文版51~57卷)工具书毛相麟1.01990~1999美国国会图书馆西班牙语部主编世界风俗概览工具书王宽成吴德明吕银春王绪苓辛颖杨仲林5.0当代国外社会科学手册工具书徐壮飞1.0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辞典工具书石瑞元张宝字2.0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经济学大字典(外国经济史卷)工具书张宝宇石瑞元吴国平李在芹5.2西汉大词典工具书毛金里80.0 待出版上海外语学院经济大辞典工具书陈作彬1.5 上海辞书出版社世界各国商务指南(拉美卷)工具书黄红珠(副主编)马小平石瑞元徐宝华江时学刘纪新35.0 1996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所世界教育大事典(拉美部分)工具书曾昭耀(主编之一)王亚平徐英马小平徐宝华王晓燕辛颖20.0 2000 顾明远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第二版拉美部分)工具书江时学(拉美分支主编)拉美所内21人参加34. 02003各国事变大史典——世界政变兵变纵览(拉美部分)工具书孙桂荣(美洲篇主编)钱去非辛颖石瑞元周子勤王锡华15. 0 2003中国社科院原马列所《世界经济年鉴》工具书吴德明0. 8 2005。
守望麦田
守望麦田—扎根黄土地的育种人——记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本报记者梁孝宏尚遥赵瑜是新中国培养的老一代农业科学家。
他于1959年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为了追求事业,先后放弃留京和陕西省农业厅的工作,几经周折来到距杨凌30多公里、地处偏僻农村条件艰苦的一个小农场,觉着这就是他要寻找的搞育种的好地方,就在那里定位扎根。
麦田陋室,栉风沐雨,艰辛从事小麦育种半个多世纪,用心血和汗水换来一个个优良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瑜出生农村,从小喜爱大自然。
上中学时,受了生物课程中一些生物学知识的启蒙,看了前苏联电影《米丘林》,被伟大生物学家米丘林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事迹吸引,立志学农。
高中毕业后,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科学知识。
大学毕业后,放弃留京,放弃大城市省级机关工作,执意到我国农业科研硅谷——陕西武功(现杨凌),扎根黄土地,走上了农业科研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圆自己心中那绿色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儿时的记忆赵瑜小时候,喜欢家乡漫山遍野的各种山花,喜欢会鸣叫的昆虫和小动物,喜欢农民种的庄稼,对看到的各种现象喜欢观察琢磨,遇到不解之处,总想问个为什么?每天看到家乡贫苦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劳作,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儿时的这些印象在他幼小心灵深处刻下深深的印记,成为他以后立志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原始动力。
求学之路赵瑜出身于书香门第,7岁那年,家人送他去村上的一家私塾念书。
11岁那年,又送他去离家60里之外的连城小学上学。
赵瑜聪颖过人,老师教给的东西根本不够他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949年,赵瑜小学毕业,全国解放的炮声刚停,他从家乡小山村走出来,在永登中学上初中,当时县上这所唯一的初级中学,是全县最高学府,全校三个年级仅有108名学生,10位教师都是大学毕业。
刚刚解放,一个小县城的中学有这么多优秀人才,可算得上人才济济。
2019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5】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阅读(含答案解析)
考点15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阅读1.(2018·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
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
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
”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
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
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
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作注了。
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是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
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以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
”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
李白《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
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
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
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
难解的麦田怪圈之谜
0●O褰。
搿徽盎。
J 姬留钓‘‘麦回倍囤”之德国一gI无坦的H{野上f多脚t米.小蠢稻I L1)彼之间突蚌m现r个十外理整齐直径小到2—3米太到枷米的哺耕.造地闻肼太多壁单阿椭嘲同心嘲同心哪纽大小多咖缮同犁多日『纽等几问刚形.帮怪的是在‘怪周+跗近.找不到任何凡f E何动精或足任何目L植装置酐下的痕迹如№有人在任周内诗l:JL十小时,迁舍小聪扣叶子腰瘫等∞状.¨王后才能嚎缸n眦神奇的‘怿隔+培如何形成的v寥‘F业.科擘家们为此争论不休。
t鼍髓之醚已打350年历史姑文献记载.壶刚怪嘲撤早于164"i年m现在獒栅兰.距夸已啊35t)当年。
惭怪潮的搬道弛请f报阿.则精于20世纪70q。
代20世纪70年代丰.甍叫戚承特琊的农陛击成熟的t米和小盛地咀收剖l I:椽时显现许多m控都茁到r破坏,从高处薪.租多止杯倒戗.计坚现蹦有规则的,对枯的厕胤现象}☆新闸撵体撤道后.这种怪跚引起r讯多^的兴趣.到威尔特邢考察啦圯的辩人络绎币绝,皿楚.因为这种奇税仅仅A收往平Ⅳ箭的儿周内出现.而且是枉尚未收获的Ⅲ地’E.所“井不越侮一十到戚尔特郡的^都能翳划过种奇啦,此开不久.存英阿Ⅸ普郛的cl l l l l m¨n天文舟跗面昀盘Ⅲ里.^们再攻发现,眄十阁寨。
儿中之是十㈨旧电韶雏常常啦报的外鹾人形象O 蛾斯特带z鹱催发现怪瑚惭丑大多是柱左Ⅱl,昕“.凡n将遗种怪嗵t式命粥为’盎【fl懂圈”,自此以后.每年椰右盔Ⅲ怿阐庄世界各地靛班理.井且地域连年扩大.形状连年篮杂.散艟也碰年增多。
从有=)皂i d栽米着.麦口怪嘲出耻嚣多的季节是释天翱照天萎m髓磷的槲肇也辑车栩同,由一十搠慢慢进化成两十或!个棚似的呵.而1994年甚至迁出现丁蝎子蜜蜂和花卉普动植物嚣搴。
拽同m理性嘲现象是在】995年+l神s年4月R I|中乍地址鼎定的上懈朦子核研究所人t太草坪内.出现丁6个直径为I4—52皋小莓的牌蘸状愕膊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浙江金华太黄山公硝内的一十…墙£.也m现r十怪嘲怪罔内t拳水生娘有的花草仝摊枯萎科譬客们的争论在英瑚戚尔特琊发现矗…怪弼后科学家恃根摧脱察刘的现象对馑周的形戚太胆精删可能妊一般小的台风导致了违一奇现。
江苏省2024年中考语文试卷(教师讲评用卷)
江苏省2024年中考语文试卷一、(25分)1.参加“亲近传统文化”主题班会,请你准备发言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jīng()和精华所在,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推陈出新?从春晚上广受欢迎的《八段锦》节目,到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体验、博物馆数字展览.(),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民间走上舞台,从线下走到线上甲____融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载体中。
用乙____的方法,用丙____的步骤,引导青少年在了解中亲近传统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传统文化,丁____,在弘扬中勇担复兴使命。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jīng展览.;(2)在文段中甲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标点。
(3)在文段中乙、丙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成语,恰当的一项是()A.润物无声循序渐进B.耐人寻味周而复始C.诲人不倦相得益彰D.相辅相成纷至沓来(4)在文段中丁处横线上加一句话,使发言稿更连贯、流畅。
【答案】(1)晶;lǎn(2)逗号(或,)(3)A(4)示例:在热爱中提升自身素养。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常见易混成语辨析;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解析】【分析】(1)结晶jié jīng 物质从液态(溶液或熔化状态)或气态形成晶体。
晶体物质。
比喻珍贵的成果。
展览zhǎn lǎn 陈列出来供人观看。
陈列和展示的物品。
(2)“从线下走到线上”句子未结束,后面分析这是文化融入载体的形式,应该用逗号。
(3)润物无声,指初春的毛毛小雨落下时无声无息。
引申为有大胸怀者,做了贡献而不张扬,默默奉献。
乙处语境指无声无息的引导青少年亲近传统文化。
耐人寻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
诲人不倦,耐心教人,不知疲倦。
形容不厌其炳地对人进行开导教育。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用于指人或事物。
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2023北京平谷初三(上)期末历史(教师版)
2023北京平谷初三(上)期末历史2023.1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人类最早的文明诞生于古代亚非地区,四大文明古国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A. 都产生了世界宗教B. 都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C. 都发源于大河流域D. 都制定了成文法典2.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从646 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具体是指()A. 伯里克利改革B. 大化改新C. 农奴制改革D. 明治维新3. 下图所示目录反映的主题是()A. 封建时代的欧洲B. 走向近代C. 工业革命D.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4. 某历史小组在讨论时,内容涉及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雇佣劳动关系不断扩大、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政治权利不断扩大。
由此判断,他们讨论的主题是()A. 上古亚非文明的成果B. 古代欧洲文明的发展C.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D. 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5. 自14世纪中叶起,欧洲发生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开启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闸门。
在这场思想文化运动中涌现出许多文学家、艺术家。
下列作品与作者搭配正确的是()A.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B. 《蒙娜丽莎》——莎士比亚C. 《神曲》——薄伽丘D. 《哈姆雷特》——拉斐尔6. 下表是某大洲15~19世纪居民人种估计数量变化表该表最有可能反映的大洲是()A. 非洲B. 亚洲C. 欧洲D. 美洲7. “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在延绵300多年的殖民统治中,通过推行民族同化政策,传播天主教、基督教,建立学校和各种文化设施,宣扬宗主国的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和社会习俗,这使欧洲文化在新的土地上扎根发展。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罗马帝国的扩张B. 文艺复兴C. 早期殖民扩张D. 工业革命8. 下面示意图中①②处,应填写的内容是()A.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B.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9. 下图是1689年中英两国的君主。
学案4: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自主学习】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采集渔猎经济(1)时间:远古时期。
(2)表现: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____和____,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2.原始农业出现(1)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______。
(2)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___出现。
(3)表现:农耕业:①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②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__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③中美洲是____、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①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②距今约7 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③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4)影响: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人类从迁徙过渡到____,建造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一部分人专门从事____、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_______、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共同点:____农业发达(1)原因: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统治者重视。
(2)表现: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
秦国修建的______、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
2.不同点:(1)食物生产:古代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古代中国:分为北方____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古代希腊、罗马:大麦和小麦从____传入希腊;种植葡萄和____,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古代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____、马铃薯。
(2)土地利用:古代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①在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____拥有许多土地。
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②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____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选择性必修2《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021年单元测试卷含详细答案
选择性必修2《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021年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1.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寻找食物的方式逐渐从原始的渔猎采集转化为饲养和种植,原始的种植成为了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这种变化反映了()A. 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B. 农业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C. 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D. 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分工2.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
据此可知()A. 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B. 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C. 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D. 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3.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
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
据此可知古埃及()A. 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B. 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C. 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D. 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4.1700年,亚欧大陆的人口为6.1亿,但是从这时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也就是说,在这100年中,人口增长了50%。
这一时期人口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是()A. 非洲黑奴的大量贩卖B. 居住环境和医疗水平的提高C. 商业革命带来的刺激D. 全球物种交流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5.又到猕猴桃集中采摘时期,如何做好保鲜工作,让桃农发愁。
自建冷库成本太高,随意储藏又影响口感,砸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招牌。
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是()A. 采摘的机械化B. 冷链物流的发展C. 家用冷冻设备D. 添加食品添加剂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
海南省海口市昌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海南省海口市昌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迄今为止,学者普遍认为麦作农耕起源于“肥沃的半月弧地带”:“草原中分布着两条大麦的野生种、一粒小麦的野生种和两粒小麦的野生种。
人类开始采集这些野生的麦科植物并进行栽培。
学者所指的“肥沃的半月弧地带”是()A.西亚B.中国C.埃及D.美洲2.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亚非地区许多古老民族最先告别了野蛮与蒙昧,大踏步地迈进了文明社会,创造了辉煌的亚非文明。
下列文明成果属于古埃及的是A.楔形文字B.佛教C.金字塔D.《汉谟拉比法典》3.古代人类社会的几大文明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
但是,它们都()A.位居平原地带B.有丰富的水源C.海陆交通发达D.发展农耕经济4.中世纪的西欧,占统治地位的主要是三股势力:一个是西欧社会的精神统治者,一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还有一个是实际掌握地方实权的贵族。
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指的是()A.国王B.基督教会C.庄园主D.城市贵族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材料认为“世界历史”的开端是( )A.马可·波罗来中国B.郑和下西洋C.新航路的开辟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6.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
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
”该“心病”的病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文艺复兴的兴起C.新航路的开辟D.罗马帝国的征服7.下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世界地理大发现A.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B.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C.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8.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核心精神的表述,准确的是A.反对神学世界观,要求自由平等B.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C.提倡生而平等,主张民主政治D.强调科学精神,反对宗教信仰9.抓关键词和制作学科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读史前人类悟人性本质——记《全球通史》第一编
2020-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读史前人类悟人性本质———记《全球通史》第一编宋艾萍(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史前人类由旧石器时代的食物采集者到新石器时代的食物生产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渐进式的变化过程中,人性问题对我们大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追溯更为久远的人类发展和进化史,人们完全可能获得更为多样而且复杂的证据,推断出更加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从而描绘出比较完整而且具体的人类历史进展的画面。
以此为现代社会进程提供更具客观性与逻辑性的理论依据,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历史进程;人类社会;人性思考;生态发展中图分类号:K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0-0016-02在宇航员的眼中,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对比自身如此渺小。
即便如此地球在宇宙当中却小得就像太平洋里一颗微乎其微的水滴,那么生活在地球村的人类与群星璀璨的宇宙如此悬殊的差距无法不令人为之惊叹。
生命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是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一大转折点,大约40亿年前地球才出现最早的生命———原生的单细胞生物,生物是由非生物自然进化而来。
从类人猿到人类,人类是自然选择后最终留下来的产物,正是因为人类祖先的演变能不断地适应和再适应新的环境,并且能否适应的关键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和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
这也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核心观点,在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物种之间及生物内部之间相互竞争,物种与自然之间的抗争,唯有能适应自然者才被选择存留下来的丛林法则。
人类的出现,是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二大转折点。
人类凭借自己优越的智力发明了“石刀技术”,虽然提供了一些新便捷,但生产率较低仍是处在原始形式的状态。
在旧石器时代,食物采集者通常只是各自成群地结合成自治的狩猎团体,因群聚而形成团体,由团体再出现领导者,团体首领们由于特殊的目的而自然地产生,狩猎本领出众的年轻人则当选,通过自身的影响来完成自己的职责,食物采集者没有成立任何正式的配备专职领导人的政治机构。
《综合素质》题库考点片段阅读_1
《综合素质》题库考点片段阅读事业单位招聘题库大纲考点高频考题:1、单选题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
”为了确保农民享有土地上的“恒产”,我国民法学者很早就提出了“农村土地承包权的物权化”问题。
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没有将其明确为物权,《农村土地承包法》也没有将承包权明确为物权,《物权法》将土地承包权确定为物权,可以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这段文字论述的是_____A: 物权法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基本法B: 我国现有法律在保护农民土地权利方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C: 我国现有法律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方面仍有棘手的问题D: 我国现有法律难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物权法》可弥补其不足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此题考查表面主旨。
文字共三句话,前两句是说保护农村土地承包权的必要性,第三句是说因现有法律不能有效保护土地承包权,所以将其纳入《物权法》会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可见D项描述最佳。
A、C两项虽然与文章内容相符,但不是主要意思;B项与第三句话的意思相反,为错误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D。
2、单选题一些招工单位提出的用人条件,动辄就是大本以上学历,本来有些工种普通技工即可胜任,可招工单位非要招本科生、研究生装点门面。
在现有的人才概念中,技术工人常常被排斥在人才的范畴之外,或者提起来重要,排起队来次要;关键岗位需要,而盘点“功名”时则觉得他们没必要。
这段文字是针对下面哪种现象谈的?_____A: 用人单位哄抬学历B: 没有做到人尽其用C: 技工没受到足够重视D: 对人才概念的错误认识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动辄就是大本以上学历”是A项“用人单位哄抬学历”的体现;根据“本来有些工种普通技工即可胜任,可招工单位非要招本科生、研究生装点门面”可知用人单位没有做到人尽其用,即B项;技术工人常常被排斥说明他们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即C项;A、B、C三项都是D项“对人才概念的错误认识”的具体体现,D项最全面。
农史研究的创新之作--评李昕升《明清以来美洲粮食作物经济地理研究》
农史研究的创新之作--评李昕升《明清以来美洲粮食作物经济
地理研究》
龚顺森
【期刊名称】《农业考古》
【年(卷),期】2022()4
【摘要】美洲作物长期以来都是农业史、经济史等领域关注的对象。
当美洲作物与科技史(农业史)、经济史和历史地理相结合时,美洲作物史研究就被赋予了多重意义。
李昕升的新作《明清以来美洲粮食作物经济地理研究》便是该领域突出的优秀著作之一。
该书从整体史的视野出发,系统考察了浙江、云南、江西、广西等省玉米、番薯的传播状况,对明清以来美洲作物和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再探讨,推进了美洲作物史的研究。
本文旨在分析该书的叙述手法、研究视角和范式,并围绕其内容、史料运用、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简要评论。
【总页数】6页(P266-271)
【作者】龚顺森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中国当代社会通史研究的创新之作r——评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2)》
2.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的创新之作——读《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3.广西商品经济史研究的拓荒之作--吴小凤著《明清广西商品经济史研究》介评4.词史研究的通方之作——评《明清之际词坛中兴史论》5.中国农业史研究的新开拓——李昕升著《中国南瓜史》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5篇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5篇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没有“序”、“跋”,也没有“后记”,《百年孤独》就这样进入了我的眼帘。
不查背景资料,就凭自我的直观来写观后感,如果有一、二个亮点自我也满足了,好在有两位网友看过此书,能够作些交流。
摘录: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母一齐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
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上述是书上唯一的介绍。
遥远的时代,遥远的地方,一步巨篇,是那么的陌生,也是如此的繁杂。
犹如自我一个小宇宙,谁能说得清、讲的透,唯一与我们有相似之处就是孤独都是伴随每个人的。
一个家族,一个140~150年的时间跨度,却仅有近十个姓名,作者高超的叙述,驾驭文字的本事让我敬佩。
从摘录上看,作者经历了内战,虽然对他的经历无从明白,但他的作品、他作品中的叙述、他作品中的思想都让我们感同身受。
就如进入了一次心灵之旅,而这次旅程让我觉得很累,要整理出条理来很累。
但收获还是有的,就是可能肤浅些。
买此书的原因就是想了解什么是孤独,而《百年孤独》应当是一生的事,所以说孤独会始终伴随着自我。
书上的家族和自我的家族联系在一齐了,感慨多了许多。
少年的孤独、青年的孤独、中年的孤独,直到老年的.孤独,要想到达梦想状态却被现实压着,增添了许多许多孤独感出来。
那什么叫孤独?怎样排遣孤独?怎样从孤独中感悟出什么?路上的人那么多,都是匆匆过客,唯有孤独是给自我的。
本书写的是一个家族从兴盛走向衰亡的过程,残酷的现实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提高和变化,利用大自然,被大自然报复的一个过程,还有内战的整个过程,家族中几代人的命运就相应跟着起伏变化。
人物既有家族遗传或叫基因,也由其他血液的进入,代代相传,性格也就不是两种性的,而是多种性格的混合物,也许叫多种元素的结合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漫过庄稼地刘承军在拉丁美洲的图书库中,有些个性十足的书,让人过目不忘。
每每因为作者,语言,内容,写法;或者因为多方面的锋芒毕露。
如我多次介绍过的《拉丁美洲:裸露的血脉》(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汉译本书名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部拉丁美洲政治经济史被解析为一连串传奇故事,让人像阅读海盗小说和爱情文学一样读完500年的沧桑变迁。
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的真谛经久不衰,直到又被不久前的世界银行“女友门”事件再次证明。
又如阿根廷名著《法昆多》(Facundo,指外号为“草原之虎”的19世纪大军阀),作者是倡导欧美发展模式的作家兼总统萨米恩托(Sarmiento),此一部至今无法归类于历史、政论或文学的鸿篇巨制,意在抨击军阀成长的反“文明”环境,却在行文中幻化成对“野蛮”草原的恣肆赞美。
本文想介绍的一类书籍,主角是农作物。
论其科学性足以充当一种作物的百科全书,而其涵盖的文化层面则波及民族、世界和历史、政治、经济。
这样的书由微观达宏观,不好写,正显示作者的功底,也是一种最理想的写作。
举一两个例子。
其一是《烟草与蔗糖在古巴的对奏》(Fernando Ortiz : Contrapunteo Cubano del Tabaco y el Azúcar, Biblioteca Ayacucho, Carácas, V enezuela, 1978)。
作者费尔南多·奥尔蒂斯(Fernando Ortiz, 1881- 1969)是著名的古巴社会学家,年轻时师从欧洲著名实证主义大师,但最终走上民族主义的治学道路。
他以研究黑人社群犯罪问题起步,逐渐成为古巴黑奴制度的批判者,黑人文化研究的奠基者,并在犯罪学、考古学、语言学、法律学、人种学、人类学、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都卓有建树。
奥尔蒂斯是古巴科学院全国委员会委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
高于这些显赫的成就之上,更有意义的是奥尔蒂斯的学术道路,他的道路体现了拉丁美洲优秀知识分子所共有的两个特点:民族性与正义感。
《烟草与蔗糖在古巴的对奏》是奥尔蒂斯全面研究作为古巴经济支柱的烟草和蔗糖的专著,1940年问世。
全书分为两部分,上部是一篇浓缩全书内容的长散文,题目与书名同,下部是支撑第一部分观点的补充资料。
长散文既是论文也是美文。
为该书作序的原古巴国家图书馆馆长胡里奥•列•里维兰德称这篇散文是“美洲最精美的本土化西班牙语散文之一”,称奥尔蒂斯“不‘做’文学,但却可以被称作语言大师”。
奥尔蒂斯巧妙构思出烟草的男性形象和蔗糖的女性形象,在合乎情理的对比、优美诙谐的行文中,将两种作物的生长环境、种植、加工、传播、贸易这样的经济、技术内容,将作物起源、黑奴贸易这样的历史内容,将殖民主义的危害、资本主义的同化进程、劳动者的反抗斗争这样的政治内容,将消费者对两种产品的接受、享用、好恶等心理内容,逐一铺陈。
烟草的本土性决定了奥尔蒂斯对它赋予更强的感情,更多的笔墨;也可以说,奥尔蒂斯的美洲情结深深融入了对于这一农作物细致描写。
奥尔蒂斯借用文学式对比、比喻,目的在于使文章轻灵,同时也是潜在的抒情天赋使然。
比如,奥尔蒂斯这样描述烟草与甘蔗的身世:烟草是蛮荒之地的神奇儿子,蔗糖是文明社会的科学骄子。
烟草是1492年11月初随哥伦布同来的欧洲人在古巴发现的土著植物。
甘蔗对我们来说则是来自远方的外国植物:它最初被从东方带到欧洲,再被带到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岛,又从那里被哥伦布于1493年带来安的列斯群岛。
烟草是在古巴被偶尔发现的,而甘蔗是被精心筹划引进的。
又如,奥尔蒂斯在大段的排比中介绍两种作物的差异:甘蔗与烟草迥然不同,我们甚至可以说从诞生的那一天起,竞争就开始激励它们,也开始离间它们。
甘蔗是禾本,烟草是茄科。
甘蔗通过枝插生长,烟草通过种子繁植;甘蔗靠粗壮的、带节的茎杆生根,烟草靠小巧的种子发芽。
甘蔗的财富蕴含在茎里,无用的叶子被扔掉;而烟草值钱的是叶子,茎杆无人答理。
甘蔗在田里常年生长,烟草只存活数月。
甘蔗追逐阳光,烟草喜爱阴凉。
白昼与黑夜,太阳与月亮。
甘蔗热爱从天而降的雨水,烟草依恋诞生于地心的炎热。
人们从甘蔗节里榨汁以便利用,从烟草叶里去除汁液因其有害。
蔗糖被水溶化,变成糖浆,再被人享用;烟草被火点燃,挥发为烟,再供人品味。
蔗糖雪白,烟草棕黑。
蔗糖味甜而没有气味,烟草味苦而香气四溢,永远的差异!你是食品他是毒药,你使人振奋他使人麻醉,你是能量他是幻觉,你给肉体以快感,他给精神以愉悦,你是感觉他是思维,你是得到满足的胃口,他是徐徐飘散的梦境,你是维持生命的卡路里,他是烘托想像的烟雾,你自诞生就是平淡无奇的芸芸众生,他是名传四海的个性化贵族,你是医药他是魔术,你是现实他是骗局,你是美德他是恶习。
蔗糖是女性的你,烟草是男性的他……甘蔗是神仙的创造,烟草是魔鬼的作品。
甘蔗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女儿,烟草是地狱女王普洛塞耳皮那的怪胎……如果说奥尔蒂斯在谈论作物本身时有迷恋修辞之嫌,那么当他将之延伸到经济和政治领域时,问题就严肃化了:对于古巴经济来说,两者在种植、加工和与人的关系方面也存在着深刻的差异。
烟草需要精心管理,甘蔗可以听其自然。
烟草种植意味着持续的劳作,甘蔗种植意味着间断的农活。
一个是密植,一个是广种。
一个只需较少的人手,一个需要众多的劳力。
一个靠白人移民,一个靠黑奴贸易。
自由与奴役,手工业与卖苦力。
一个靠双手,一个靠两臂。
一个是人工细活,一个是机器压榨。
细致与粗糙。
在农业方面,烟草种植催生了农村小镇,甘蔗种植创造了大庄园。
在工业方面,烟草加工属于城市,甘蔗加工留在农村。
在贸易方面,我们的烟草在世界各地都有市场,而我们的蔗糖在世界上只能找到一个统一的市场。
一个具有向心力,一个具有离心力。
它们反映着古巴民族化与外向化、主权与殖民化、高耸的皇冠(指雪茄的牌子)与卑微的麻袋间(指装蔗糖的麻袋)的对立。
下部是关于两种农作物的百科全书,奥尔蒂斯在上部长散文中也随处注明了读者应该在下部查阅的章节。
这样一种文学性散文加资料汇编的成书方式也很别致。
第二个例子是《一个私生子的历史:玉米与资本主义》(Arturo Warman: La Historia de un Bastardo: Maíz y Capitalismo, FCE, Instituto de Investigaciones Sociales de UNAM, México,1988)。
作者阿图罗·沃曼是几年前去世的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社会学家,该书讲的是诞生于墨西哥的伟大作物――玉米。
15个章节中的第一章为“美洲植物宝库”。
作者在这一章里以大量事实对知识贫困的20世纪读者进行再教育:现代世界摄入的三分之一食物都直接或间接与美洲有关――从曾拯救人类于饥馑的玉米、土豆、红薯,到消费社会不可或缺的可口可乐、巧克力、香烟、口香糖。
这样的开篇迅速将一粒玉米的内涵融入世界文明进程的大命题。
第二章“一种神奇作物的经济植物学”全面解剖玉米的物质层面,显示了作者的实证功底。
在第三章“一个私生子的履历”里,作者不但介绍了围绕玉米起源的种种考证和结论,并且尖锐地指出:“从16世纪起,关乎玉米的兴趣和争论就带有意识形态色彩。
争论先是围绕美洲自然与文明相对于旧大陆的低劣以及后者对前者统治的合法性,后来演变为关于热带和温带孰优孰劣的辩论。
玉米起源问题被嵌入人类文明和进步之演变的讨论框架中。
不少源自那时的偏见改头换面延续至今,貌似中立的科学语言便是这些偏见的遮蔽。
”。
同时,这一章提出了对书名的解释之一:如果玉米的父亲――野生玉米的确切种类――至今不甚明了,其母亲则明确无疑,即生活在今日墨西哥中南部地区的美洲大陆原住民,是他们通过采集、筛选、驯化、杂交等一系列古代科学实验和原始生物遗传工程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这一卓越贡献。
关于玉米这个“私生子”的第二层寓意在以下几章中渐次显现。
玉米从美洲原住民的清贫生活中走向世界,它在门第显赫的欧洲最初遭受冷遇,但在同样贫困的中国、亚洲、非洲却迅速落地生根,直到最终被全世界接受。
作者详尽阐释了玉米在传播过程中丰富的多样性,同时指出“在玉米的传播和那个经常被称作现代化的资本主义世界扩张之间,存在着清楚的联系。
”该书最重要的几章涉及了食品工业的巨大权力和世界粮食市场内幕,内容伴随着20世纪重大历史的演进。
比如,我们从中获悉美国如何从本国战略利益出发,打乱世界粮食市场的结构,甚至引导和改变粮食输入国的饮食习惯。
我们惊闻影子般存在的由世界七大家族控制的五大食品跨国公司,其秘密经济行为足以导致一国灾难性的政治改变。
除了《对奏》的作者奥尔蒂斯所具有的上一代知识分子的民族性和正义感,我们在阿图罗·沃曼身上还觉出现代的批判眼光和变革现实的决意。
他直言不讳自己的“批判性”立场;他主张没有什么落后的原始民族,只有不同形态的生存方式;他以玉米发展的丰富历史为例,说明资本主义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发展模式。
使阿图罗·沃曼更高人一筹的,是他身为社会学家的“乌托邦”理想主义。
他毫不掩饰这点:“在本质上,本书谈及的是一个想像未来的问题”。
阿图罗·沃曼在《玉米与资本主义》的结尾处又一次显示了拉丁美洲进步知识分子的人格和文风:“几乎所有的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和掌权者书写的。
我们对统治的一方知之甚多,对抵抗的一方知之甚少;对少数精英知之甚多,对其他人知之甚少。
因此我们经常犯错误,从错误中引伸出名不符实的普遍规律。
我们面对着太多的空白和缄默。
本书希望有助于弥补一些这样的漏洞,强调以往被忽略的历史进程和命题,将历史从高高的宝座上移向底层的大众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让历史朝着大众的普通体验走近一步。
本书的最高理想是对我所理解的乌托邦、对建设未来能有些微贡献,而建设未来的基石就是我们的日常体验,是多元文化,是我们发自肺腑的感受……因此,本书的角色是一株常见但不失神奇的、且非婚生的植物,这株几乎仅为食用的植物是无名大众留下的珍奇遗产。
”《烟草与蔗糖在古巴的对奏》问世于1940年,《一个私生子的历史:玉米与资本主义》出版于1988年。
摇曳在美洲大地上的烟草,甘蔗,玉米和它们的兄弟姐妹们今天继续牵动着一个个民族的命运。
曾几何时,在流传着玉米造人神话的玉米的故乡,墨西哥人要从美国进口日常食用玉米消费的40%,而且进口了的,竟有许多是北方邻居用于喂牲口的黄玉米!谁曾预料,古巴经济赖以生存的蔗糖和烟草成了富裕民族竭力躲避的食品。
而在石油日益成为战略资源的今天,那个大国的总统正在蛊惑吃不饱肚子的穷国穷人广种玉米甘蔗,为富国富人提供生产“生物燃料”的原料。
当今世界需要更多的《对奏》和《玉米与资本主义》问世,中国读者急需好的译著以填补知识的真空和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