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支气管堵塞器在胸外科手术单肺通气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UJI支气管堵塞器在胸外科手术单肺通气中的应用
唐培佳;梁勇升;黄今肇;官英勇;谭冠先
【摘要】目的:观察FUJI支气管堵塞器在胸外科手术单肺通气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开胸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JUJI 支气管堵塞器组(A组)和双腔气管导管组(B组),每组40例,分别应用FUJI支气管堵塞器联合单腔气管导管插管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行单肺通气麻醉.记录两组患者PaO2、PaCO2、PAW的变化和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失败率、插管时间、术野暴露情况、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结果:单肺通气后30,60 min和单肺通气结束时A组的PaO2显著高于B组(P<
0.01),PaCO2、PAW显著低于B组(P<0.01);A组术野暴露优良率、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B组(P<0.05),插管时间、插管失败率、声嘶咽痛发生率少于B组(P<0.05).结论:FUJI支气管堵塞器在胸外科手术单肺通气中应用,具有插管和定位容易,氧合充分,气.道压力低,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少,术野暴露满意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单肺通气技术,尤其适用于困难插管患者.
【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28)005
【总页数】3页(P720-722)
【关键词】单肺通气;FUJI支气管堵塞器;双腔气管导管
【作者】唐培佳;梁勇升;黄今肇;官英勇;谭冠先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麻醉科玉林 537000;广西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麻醉科玉林 537000;广西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麻醉科玉林 537000;广
西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麻醉科玉林 537000;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南宁 5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5
单肺通气技术,一方面为手术创造良好的视野条件,便于术者操作,另一方面在肺手术中进行肺隔离,防止两侧肺交叉感染。
单肺通气可通过双腔气管导管技术和支气管堵塞导管技术来实现。
双腔气管导管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但其通气管腔较小,周径较粗,插管难度较大,气道阻力大,气道峰压值高,对支气管、声带、咽喉部损伤大[1],容易造成术后患者咽痛和声音嘶哑,甚至可导致气管破裂[2],
并且术中翻身、体位改变易造成导管移位,术后还需要更换成单腔气管导管。
FUJI 支气管堵塞器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的单肺通气技术,已在在胸外科某些手术中应用。
我科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在胸外科手术单肺通气中使用FUJI支气管堵塞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在本院胸外科行开胸手术治疗
的患者80例,其中食道癌55例,纵膈肿瘤5例,肺大泡5例,左下肺癌8例,右下肺癌7例。
ASAⅠ或Ⅱ级,年龄(57±5.8)岁,体重(54±4.7)kg,男55例,女35例。
全部患者均无心、脑疾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
术前均获得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且手术前一天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患者随机分为FUJI支气管堵塞器组(A组)和双腔气管导
管组(B组),每组40例。
1.2 麻醉及插管方法:全部患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东莨菪碱0.3mg。
进入手术
室后行多功能监测仪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无创血压,在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动脉血压(ABP)。
然后依次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75mg/kg、舒芬太尼0.4μg/kg、异丙酚2mg
/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诱导插管,以异丙酚和雷米芬太尼连续静脉泵注、七氟醚吸入以及间断推注维库溴铵维持术中麻醉。
A组:麻醉诱导后先插入ID7.5或8.0的普通单腔气管导管,听诊确认气管导管位置正确后用胶布固定,然后将预先用石蜡油润滑的FUJI支气管堵塞器插入单腔气
管导管内,连接多功能接头行IPPV机械通气,转动支气管堵塞导管,使其尖端方向对准手术侧支气管口,然后将堵塞导管插进去,再用纤维支气管镜确认其是否进入所需要插进的左或右侧支气管并调节其深度,使蓝色堵塞管气囊的上缘位于气管隆突下至少5mm,固定内套管后拔出纤维支气管镜。
患者由平卧位改侧卧位后,也用纤维支气管镜再次检查内套管气囊的位置是否正确。
B组:诱导后插入35~39F双腔气管导管,并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定位,使蓝
色气囊的上缘位于气管隆突下至少5mm。
患者由平卧位改侧卧位后,亦用纤维支气管镜再次检查双腔管气囊的位置是否正确。
术中两组患者均行IPPV机械通气,潮气量VT 8mL/kg,呼吸频率14次/min,根据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血气分析结果调整每分钟通气量,维持PetCO2在4.67~5.32kPa。
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均由同一个高年资的麻醉师进行。
1.3 观察项目: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基础值)和单肺通气后30,60min以及单肺
通气结束时PaO2、PaCO2、气道压力(PAW)的变化,记录一次插管成功率、
插管失败率、插管时间(从持喉镜开始至定位后固定好)、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手术野暴露满意度(以Campos法表示,优:术侧肺完全萎陷,手术野暴露满意;良:术侧肺基本萎陷,肺内仍残存部分气体,但肺并无通气,手术野暴露基本满意;差:术侧肺未萎陷,或部分萎陷,影响手术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ASA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两组患者术前基础的PaO2、PaC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单肺通气后30,60min和单肺通气结束时A组患者的PaO2明显高于B组(P<0.01),PaCO2、PAW 明显低于B组(P<0.01),见表2。
插管时间A组短于B组(P<0.05),术野暴露优良率A组高于B组(P<0.05),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和插管失败率A组低于B组(P<0.05),一次插管成功率A 组高于B组(P<0.05),见表3。
B组有3例因为声门高,声门无法暴露,改插单腔管,1例因为开口困难,行鼻腔插管,均放弃插双腔气管导管,使用支气管堵塞器成功。
表1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ASA分级的比较(±s,n=40)组别年龄(岁)体重(m/kg)性别(男/女)ASA(Ⅰ/Ⅱ级)A组57±5.6 54±4.5 25/15 28/12 B组57±5.9 54±4.9 26/14 29/11
表2 两组患者PaO2、PaCO2、PAW的比较(±s,n=40)注:与B组比较,#P<0.01单肺结束PaO2(p/kPa) A组13.0±0.6 38.8±0.7#37.7±0.8#
39.0±0.9指标组别基础值单肺后30min 单肺后60min#B组13.0±0.6
23.7±0.6 24.7±0.9 23.0±0.9 PaCO2(p/kPa) A组4.4±0.3 3.5±0.3#
3.6±0.3#3.8±0.4#B组
4.5±0.3 4.7±0.3 4.8±0.4
5.0±0.4 PAW(p/kPa) A 组1.72±0.25#1.68±0.27#1.75±0.26#B组2.61±0.24 2.68±0.32
2.72±0.23
表3 两组插管时间、术野暴露情况、声嘶咽痛、一次成功率、失败率比较(n=40)注:与B组比较,#P<0.05术野暴露[n(%)])]A组138±12# 35(87.5)
5(12.5) 0(0) 0(0)# 40(100)# 0(0)组别插管时间(t/s)优良
差嘶哑咽痛[n(%)]一次成功[n(%)]插管失败[n(%#B组171±11 30(75) 4(10) 2(5) 6(15) 32(80) 4(10)
3 讨论
FUJI支气管堵塞器长65cm,堵塞管中间为一细小管腔,可用于吹氧、吸引,近
端有一多开口气道连接器,分别可与单腔气管导管、纤维支气管镜和供气装置连接,此装置可以使患者在堵塞管插管定位的同时继续通气,远端套囊为椭圆形低压高容型,前端2.5cm处呈轻度成角,可引导堵塞管进入目标支气管。
其插管难易度相
当于进行单腔气管插管,对于高喉头、高声门以及开口困难而需要进行鼻腔插管的患者[3],只要能插进单腔气管导管,就可以使用支气管堵塞器。
本研究A组全部一次单腔气管插管和支气管堵塞器插管成功,而B组有3例因为声门高,声门
无法暴露,改为插单腔管,1例因为开口困难,进行鼻腔插管,放弃插双腔管,使用支气管堵塞器成功,结果充分显示了支气管堵塞器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高,以及在困难插管患者中使用的优越性,而且不但可以阻塞一侧主支气管,还可以选择性地阻塞某一叶肺的支气管,使一侧肺或某一叶肺萎陷。
气流速度与导管横断面积是成反比的,横断面积越大则气流速度越慢,气道阻力越小。
单肺通气时双腔气管导管的通气管腔横断面积只有双肺通气时的二分之一,而支气管阻塞导管则保持不变[4],因此单肺通气时支气管阻塞导管的Paw明显
低于双腔气管导管。
这不仅可减少支气管、肺部气压伤,而且有利于患侧肺血液流向健侧,降低肺内分流,提高PaO2和降低PaCO2。
本研究结果也证实,单肺通气后30,60min以及单肺通气结束时A组的PaO2分别为(38.8±0.7)kPa、(37.7±0.8)kPa、(39.0±0.9)kPa,明显高于 B组(P <0.01),PaCO2、PAW 明显低于B组(P <0.01)。
气管插管术后声嘶、咽痛是常见的气道并发症,一些研究发现术后声嘶发生率高达
50%[5],咽痛发生率42%[6]。
本研究结果发现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B组为15%,A组为0,B组显著增高。
可能原因为双腔管管径粗、材质硬、有固定弯度,插管难度较大,且要反复移动定位,增加了声带、气管、支气管和咽喉部的损伤,而支气管堵塞器移动时只需调整支气管堵塞导管本身,而不需调整单腔管,因此对声带、气管、支气管损伤小;另外,支气管堵塞导管气囊为低压高容型,与支气管接触面大,不易移位,近端有一气囊压力控制装置,防止气囊压力过高,因此对支气管黏膜的压迫损伤较小。
一些胸科手术后的病人往往需要在麻醉后恢复室或重症监护室中继续机械通气。
双腔管的通气管腔相对较细,容易被分泌物阻塞,且材质较硬、对气道刺激大,病人一般不能耐受,故术后需要换成单腔管,而且术中数小时插管后病人喉头容易水肿,术前插管容易者也往往变得插管困难,因此双腔管插管患者在术后更换单腔管的过程中要冒很大的风险。
相反,支气管堵塞器联合单腔气管插管患者需要恢复双肺通气时只需将堵塞管内套管拨出即可,而无需换管,因此可以避免因换管而带来的风险。
因此,支气管堵塞器特别适合于术后可能继续机械通气的患者。
双腔管用于单肺通气时,术侧肺往往会自动萎陷,一般不需要人为辅助,也能对健侧肺和患侧肺进行分别吸引,支气管堵塞导管内套管的管腔较细,因此自动萎陷所需时间较长,往往需要人工挤压或负压吸引辅助肺萎陷。
虽然内套管的管腔也可以用于吸引,但当分泌物较多或出血太多太快时,内套管的管腔容易被堵塞,不能有效及时吸引,若经过主导管吸引,则会失去单肺通气隔离的目的,因此支气管堵塞导管不适用于湿肺和全肺切除手术,但特别适合胸腔镜手术、食道手术及其他需肺萎陷的肺外手术。
Sandberg[7]报道,在使用支气管堵塞导管过程中,出现堵塞管套囊滑入主气管,导致无法通气而发生心跳骤停。
本研究A组中有1例病人发现气道压突然上
升>5.32kPa,PET CO2迅速下降至0,判断为堵塞套囊滑入主气管,马上将堵塞
管气囊抽气,继续通气,随后在纤支镜引导下进行重新堵塞,调整至位置满意后再充气,此后麻醉和手术顺利进行。
因此,在使用支气管堵塞导管行单肺通气期间必须严密监测患者气道压、通气量、PETCO2、SpO2,防止患者出现通气不足。
综上所述,FUJI支气管堵塞器在胸外科手术单肺通气中应用,插管和定位容易,氧合充分,气道压力低,对气管支气管损伤小,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少,能有效地进行肺隔离,术后不需换管,适用于困难气管插管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单肺通气技术。
参考文献:
[1]Mc Mullen MC,Girling LG,Graham MR,et al.Biologically vari-able ventilation improves oxygenation and respiratory mechanics during one-lung ventilation[J].Anesthesiology,2006,105(1):91-97.
[2]熊添,李家新.双腔支气管插管并发气管破裂1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10):848.
[3]Angie Ho CY,Chen CY,Yang MW,et e of the Arndt Wire-guided endobronchial blocker via nasal for one-lung ventilation in patient with anticipated restricted mouth opening for esophagectomy[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5,28:174-175.
[4]韩梅,王多友,王俊科.单肺通气技术的研究现状[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7,28(2):126-128.
[5]Knoll H,Ziegeler S,Schreiber JU,et al.Airway injuries after one-lung ventilation:a comparison between double-lumen tube and endobronchial blocker:a randomized,prospective,controlled trial [J].Anesthesiology,2006,105(3):471-477.
[6]张志权,欧阳汉栋,林丽玲,等.Coopdech管与双腔管在开胸术的应用及对
术后声嘶喉痛的对比研究[J].广东医学,2010,31(9):1 103-1 105. [7]Sandberg WS.Endobronchial blocker dislodgement leading to 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J].Anesth Analg,2005,100:1 728-1 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