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浙江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浙江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
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学校的废除已不可避免,应该在学校之外寻找教育的出路”的教育家是()A.杜威
B.尼尔
C.伊利奇
D.陶行知
2.在教育行政体制上实行地方分权制的典型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英国
3.强调乡土性、经验性、综合性、伸缩性、心理学化的课程理论是()
A.要素课程论
B.情意中心课程论
C.经验课程论
D.结构课程论
4.我国古代最早论述教学的专著是()
A.《师说》
B.《大学》
C.《学记》
D.《论语》
5.现代学校德育提倡的主体理论是()
A.唯一主体论
B.双向主体论
C.主体转化论
D.交互主体论
6.吃了糖果后再吃橘子,橘子显得酸;而吃了柠檬后再吃橘子,橘子显得甜。
这是()A.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B.感觉对比
C.感觉适应
D.联觉现象
7.读小说《西游记》时,我们存头脑中会产牛孙悟空的形象。
这个形象是(
A.知觉形象
B.记忆表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8.在中学生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A.亲子关系
B.师生关系
C.同伴关系
D.异性关系
9.在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青少年期的发展任务是()
A.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D.建立同一感,克服同一性混乱
10.提出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纳
B.奥苏伯尔
C.加涅
D.班杜拉
11.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开始实施的时间分别是()
A.1995年9月1日和1994年1月1日
B.1995年3月18日和1993年10月31日
C.1994年1月1日和1995年9月1日
D.1993年3月18日和1995年10月31日
12.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根本依据是()
A.党的政策
B.中央指示
C.我国《宪法》
D.国家法令
13.根据我国教育法规的有关规定,学校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宜给予的惩罚类型是()A.经济处罚
B.行政处分
C.行政处罚
D.心理制裁
14.根据我国《教师法》的规定,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的主要内容是()
A.思想品德、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社会影响
B.政治表现、教学能力、科研成果和工作绩效
C.思想作风、工作能力、科研水平和教学业绩
D.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
15.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对于学生伤害事故( 纠纷)经调解达成的协议,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反悔的,双方可以依法()
A.提出申诉
B.提出复议
C.提起诉讼
D.提起上诉
二、名词解释(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6.学制
17.教育目的
18.注意的稳定性
19.教育政策
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0.简述学生的权利。
21.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2.简述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23.教师资格被撤销、丧失的法定情形分别有哪些?
四、论述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4.结合实际,试述如何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25.试述教师的法定义务,并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当如何履行这些义务。
五、材料分析题( 本大题共1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王老师是初一的政治老师,小李是王老师所教班级里的一名普通男生,学习成绩和表现都一般,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小李都成为被老师和同学们忽视的对象。
有一次,在王老师的政治课上,小李为了引起王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关注,在王老师转过身板书时,他把自己所叠的一个纸飞机扔向空中,引起全班同学的一阵哄笑。
王老师没收了他的纸飞机,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地批评了他。
( 1)分析小李表现出这种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
( 5分)
( 2)请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王老师处理小李这种不良行为的理由及其效果。
( 5分) ( 3)请根据相关的学习理论,提出其他你认为更好的处理方法,并加以分析。
( 4分)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题干的描述是伊利奇的“非学校化”主张,体现了非制度化教育推崇的理想,即“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非制度化教育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的掌握。
★★
【错因分析】考生对非制度化教育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
2.A【解析】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制是指由地方政府依据法律的授权独立行使教育行政权力的一种教育行政体制。
实行分权制的典型代表是美国。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制的代表国家的掌握。
★★
【错因分析】考生对教育行政体制相关知识点理解不准确。
3.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经验课程论的特点。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现代课程理论的掌握。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理解不准确。
4.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命题立意】考查我国古代最早论述教学的专著。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5.D【解析】学校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教育过程,是实现道德学习主体的道德建构和道德教育主体的价值引导的统一过程。
由于引导性特征的存在,学校德育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学生。
因此,D项正确。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主体理论的认识。
★★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6.B【解析】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感觉对比的概念的理解。
★★★
【错因分析】考生容易与感觉的其他几种相互作用混淆。
7.D【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再造想象的概念的理解。
★★
【错因分析】此题难度不大,考生需注意准确区分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概念。
8.C【解析】随着性成熟带来的情感独立与摆脱父母管教的需要,中学生更多地从朋友那里寻求帮助,同伴关系在中学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青春期也成为同伴群体普遍形成的时期。
【命题立意】考查中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9.D【解析】A项是婴儿期的发展任务,B项是学前期的发展任务,c项是童年期的发展任务。
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
【命题立意】考查青少年期的发展任务。
★★★
【错因分析】考生容易与其他人格发展阶段的发展任务相混淆。
10.A【解析】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一结构教学论或认知一发现学习说。
【命题立意】考查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11.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命题立意】考查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开始实施的时间。
★★
【错因分析】考生对我国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开始实施的时间识记不清。
12.C【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
【命题立意】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制定的依据。
★★
【错因分析】略。
13.B【解析】行政处分是由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对其所属人员予以的惩戒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等。
行政处分有时也称纪律处分。
【命题立意】考查学校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采取的惩罚类型。
★★
【错因分析】略。
14.D【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
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命题立意】考查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的主要内容。
★★★
【错因分析】略。
15.C【解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于学生伤害事故( 纠纷)经调解达成的协议,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反悔的,双方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相关法律条文。
★★
【错因分析】略。
二、名词解释
16.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命题立意】考查学制的内涵。
★★
17.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目的的内涵。
★★
18.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命题立意】考查注意的稳定性的概念。
★★
19.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政策的概念。
★★
三、简答题( 答案要点)
20.( 1)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 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 4)享有申诉权;( 5)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的权利。
★★★
21.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要求,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
二者的关系如下:
(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
同时,教育目的也属于目的性范畴,而教育方针则属于手段性范畴。
( 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或者说,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 3)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 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于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因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中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
22.( 1)意识高涨。
自我意识高涨主要表现在:①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
②自我批评能力的发展;③自我体验的发展。
( 2)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大约存在两个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出现于2~4岁之间,第二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
初中生的反抗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则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常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反抗的迁移性。
【命题立意】考查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
23.( 1)教师资格被撤销的法定情形有:①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②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 2)教师资格丧失的法定情形有:①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②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命题立意】考查教师资格被撤销、丧失的法定情形。
★★★
四、论述题( 答案要点)
24.( 1)学生背景分析。
从操作层面看,分析学生一般可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二是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主要是分析学生对进行特定的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态度;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 2)教学内容分析。
我们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建构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二是确定知识点;三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如果完成此三项工作,
就为目标的确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3)教学目标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做到: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必须限定;规定学生达到的最低目标。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有效教学目标制定策略的掌握。
★★★
25.(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遵纪守法义务);
(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教育教学义务);
(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教书育人义务);(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人格义务);
(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义务);
(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提高业务水平义务)。
考生可结合教育实际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命题立意】考查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
五、材料分析题( 答案要点)
26.( 1)小李学习成绩和表现都一般,经常被老师和同学们忽视,但他并没有从积极的方面( 如提高学习成绩和表现良好)而是选择表现出不良行为,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关注,这是不正确的。
( 2)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①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②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即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后给予强化。
③一般来说,要尽可能地少用惩罚,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
一个经常惩罚孩子的家长或教师,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惩罚的目的可能没有达到,反而使孩子学会了粗暴的不顾别人自尊的处事方式。
④惩罚的运用应该积极,即在学生做出某种行为之后,立即给予惩罚。
惩罚紧紧跟在错误行为之后,与错误的行为之间建立联结。
在材料中,王老师对小李的不良行为采取的措施属于惩罚,但是王老师对小李进行惩罚时,并没有采取一种良好的替代反应进行强化,因此,效果不好。
( 3)王老师可以运用消退的作用。
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现象。
不去强化而去淡化,既可消除不正确行为,又不会带来诸如惩罚等导致的感情受挫的副作用。
材料中小李的行为是为了得到王老师或同学的关注( 强化),王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不给予其希望得到的强化,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
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