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用法归类.doc
重点虚词
重点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一、之1. 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另:欲报之于陛下也悉以咨之肉食者谋之公与之乘名之者谁天下顺之固以怪之矣名之者谁环而攻之而不胜天下顺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 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另:宫中之事山间之四时也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三里之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2)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如:①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3)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3、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练习: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2.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3.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5.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6.宋何罪之有?(《公输》)7.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1)作连词①表并列,译为“并且、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表递进,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师说》)④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⑦表修饰,译为“着、地、的”。
例:吾尝跂而望矣。
(《劝学》)⑧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作代词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译为“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链接高考】(1)(2020·全国卷Ⅰ)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2)(2020·新高考Ⅰ卷)阉人愤而去。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3)(2020·新高考Ⅱ卷)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2.【何】(1)作疑问代词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作定语,译为“什么”。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作疑问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代词
音节助词
复音虚词
三 其
人 称 代 代词 词
指 示 代 词
①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 或“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代事,译为“他(的)”“它 (的)” 如:秦王恐其破壁。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①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里”。 如:其人视端容寂 ②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③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相同。 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虚词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八 因
介词
副词
动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设、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似、如同〞。
4.固定构造:〔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展为修饰关系,董卓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构造:〔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假设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简表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简表
阳楼,增其旧制。”
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①:王师北
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②:与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
是”等。例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②:当立者乃公子
扶苏。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
“于是”等。例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
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饰关系。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
起。”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 察之
旦暮且下,~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
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唐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鸿门宴》:“壮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
士,能复饮~?”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 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例②:吾尝疑乎(于)是。例③:
“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陈 叫嚣乎东西。
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名位,犹不失 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肃迎操,操当
下曹从事。”【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 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
华侍坐》:“亦各言~志也。”④<代>第二人称代词。相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2)“而后”:才,方才。
例:①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③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 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鸣也。而况石乎!
练习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转折 修饰 2)掩口胡卢而笑。 假设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并列 4)蟹六跪而二螯 承接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你的 6)若欲死而父。 同“耳” 7)如是而已。 8)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何况 能鸣也。而况石乎!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递进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 死国可乎? ②无以,则王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于是乎书。
练习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5)吾尝疑乎是 6)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7)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 后矣 8)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乎 9)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0)巍巍乎可畏 疑问 反问 然 揣测 对 于 在 感叹
5.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6.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何等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呵斥。)
18个文言虚词详解(Word最新版)
18个文言虚词详解通过整理的18个文言虚词详解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之:①名词性代词(动词+之)【举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指示性代词(之+名词)③结构助词(译为“的”)为定语标志【举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④宾语前置标志,无实意⑤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举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⑥音节助词(只在短语后或句尾出现),无实意⑦动词(主语+之+宾语),意为去,往2,于:①引出对象,意为对,对于,向②相当于“与”(和----一起)意为跟,同③引出原因,意为由于④引出处所,时间,地点,范围等,意为在,从,到⑤用于比较并列的事物,意为比,胜过3,为:①判断动词“是”,意为是----(读作wei二声)②介词,意为向,对,给(读作wei四声)③介词,表目的,意为为了(读作wei四声)④介词,表被动,意为被----(读作wei四声)⑤作动词,表一般动作,意义由后面宾语所需而定4,其:①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②指示代词,译为这,那,那些③副词,表疑问,反问,或译为大概,恐怕5,而:①作连词,表并列,译为而且,和,又②作连词,表承接,译为就,并且③作连词,表修饰,译为----着,----地④作连词,表转折,译为但,却,然而6,以:①作介词,译为用,拿,把,按照----②作介词,译为凭,靠,凭借③作介词,表----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④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⑤作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⑥作连词,表结果,译为以致于----⑦作连词,相当于“而”(具体用法见“虚词用法5”)。
高考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归纳8个
高考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归纳8个(一)何1.疑问代词(1)译为“什么”。
例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例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2)译为“为什么”。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3)译为“谁”“哪里”。
例1:牛何.之?(何,哪里。
全句译为:把牛牵到哪里去?)(《齐桓晋文之事》)例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谁。
全句译为:这实在是我造成的啊,又能责怪谁呢!)2.副词(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例1: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孔雀东南飞》)例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需要做出回答。
作副词用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做出回答。
)(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例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例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3.复音虚词(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例: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乎1.句末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相当于“吗”。
例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例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
例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例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表感叹语气。
相当于“啊”。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句中助词,用在句中缓和语气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类使用01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无乃】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何乃】译为“怎能”。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注意:“且……且……”也是表并列,如“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中的“且搏且却”即此意。
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例释: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齐策》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三.代词,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 事情、地方)。”
四.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若……者”,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 “......的样子”、“......似的”
五.作助词
1. 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常与“也”呼应。 2. 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3. 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4. 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 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 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 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以便”; 5.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6.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A、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用来 ) B、以伤先帝之明 (以:以致) C、以光先帝遗德 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四)、特殊用法:
一.皆以美于徐公。
01
二.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三.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Leabharlann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一.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02
二.助词 :无意 如:“有以异乎”
三.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二、“而”的用法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②面山而居。 ③默而识之(《<论语>十则》)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表示程度的虚词有哪些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表示程度的虚词有哪些在文言文中,表示程度的虚词有很多,具体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类:一、副词类:1. 神、甚、殊:表示程度强烈的意思。
如:神似、神妙、神速、甚好、甚愉、殊甚。
2. 特:表示程度非常高。
如:特强、特佳、特伟、特等。
3. 比:表示程度超过一般,大于平常。
如:超比、超凡、超响。
4. 超:表示程度超过一般。
如:超比、超伦、超常、超群。
5. 顶:表示程度最高。
如:顶呱呱、顶顶尖。
二、副词短语类:1. 甚微:表示程度极小。
如:甚微、甚小、甚寒、甚短。
2. 无甚:表示程度不大,不足为奇。
如:无甚了了、无甚合称、无甚雅好。
3. 少許:表示程度稍微的意思。
如:少許破绽、少許不稳。
4. 恰似:表示程度正合适。
如:恰似、恰似春波。
5. 幾乎:表示程度几乎达到某种状态。
如:几乎满意、几乎成功、几乎一样。
三、结构类:1. 其中:表示程度较大的一部分。
如:其中一部分、其中多数、其中一小部分。
2. 其一:表示程度中的其中之一。
如:其一为理论、其一为实践。
3. 相信:表示程度相对较高。
如:相信、相信本人能够胜任你们给予的任务。
4. 难捱:表示程度较难度大。
如:难捱、难捱着劲。
5. 實在:表示程度确切相当。
如:實在、實在厉害。
以上所列仅为部分文言虚词表示程度的分类,仍有许多其他虚词可根据上下文灵活运用,来表达不同的程度。
在文言文写作中,正确使用这些虚词,可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虚词的使用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会有细微差别,因此在具体写作时应注意选用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所需的程度。
完成这样一篇能够正确归类和使用文言虚词表示程度的文章后,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程度表达方式。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可是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若是 ""若是 "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 “如 ”:忧如,忧如。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不多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此后】才,刚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此后已。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暴风波不能够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转文言文虚词词性分类及作用
转文言文虚词词性分类及作用为一、介词。
1、表对象。
可译为"给""对""替"。
例: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给)《公输》②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替)《送董邵南游河北序》2、表原因。
可译为"因为"。
例:③项为之强(因为)《闲情记趣》3、表目的。
可译为"为了"。
例:④为宫室之美(为了)《鱼我所欲也》⑤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鱼我所欲也》4、表被动。
可译为"被"。
例:⑥士卒多为用者(被)《陈涉世家》二、做动词。
可译为"是""做""制造""当做"等。
例:①为宫室、器皿、人物(做)《核舟记》②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核舟记》③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当做,作为)《公输》三、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夫子何命焉为(呢)《公输》焉一、兼词。
同时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
例:①惧有伏焉(在那里)《曹刿论战》②高束焉,庋藏焉(在那里)《黄生借书说》二、代词。
1、表疑问。
用于动词前,表示"哪里""怎么"的意思。
例:①且焉置土石(哪里)《愚公移山》2、代物。
同"之"的用法。
例: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它,指这篇文章)《捕蛇者说》③时而献焉(它,指蛇)《捕蛇者说》三、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的语气。
可译为"呢""了""啦"等或不译。
例:①因以为号焉(不译)《五柳先生传》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呢)《鱼我所欲也》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译)《〈论语〉十则》四、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乎hū〈动〉(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同本义[exhale]"呼"的古字.呼唤;召唤[call].如:乎号乎hū〈语〉表示疑问或反诘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近者大乎.——《列子·汤问》远者凉乎.汝多知乎.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断斯织乎.不亦精乎.相当于"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可乎.——《列子·汤问》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学有难易乎.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天乎.——清·袁枚《祭妹文》人乎.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表示推测语气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表示商榷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表示肯定语气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乎hū〈介〉于;在[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于;从[from]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于;在[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于;从[from].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叫嚣乎东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说》隳突乎南北.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于;因为;由于;在于[because].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于;按照;根据[according to].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to]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乎hū〈后缀〉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洸洸乎干城之具.——明·刘基《卖柑者言》昂昂乎庙堂之器.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乎hūㄏㄨˉ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呀)!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古同"呼",呜呼.郑码:MUA,U:4E4E,GBK:BAF5笔画数:5,部首:丿,笔顺编号:34312其其jī通"諅".周年[anniversary]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墨子》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其年,民被白布.——《管子·轻重戊》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豳风·七月》另见qí其qí通"期".期限[predetermined time;scheduled time]既辱且危,死其将至.——《易·系辞下》其qí〈代〉(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 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彼,他[he]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又如:独善其身她[she].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它[it]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鲁迅《祝福》他们;她们;它们[they].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他的[his]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滕文公下》又如:其妻她的[her].如:其夫它的[its].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their].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的[that]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又如:正当其时这样,如此[such].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姓其qí〈副〉也许;大概[perhaps;probably;most likely]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齐国其庶几乎.——明·宗臣《报刘一丈书》齐其庶几乎.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表示祈使.当,可[can;may]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君其详之.——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汝其善抚之.——清·林觉民《与妻书》弟其宽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将,将要[should]今殷其沦丧.——《书·微子》表示诘问.通"岂",难道[Does it mean… Shouldn't it be ] 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可怪也欤.——唐·韩愈《师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国其果老矣乎.——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极,甚[very]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其qí〈连〉如果,假设[if]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或许;大概[perhaps]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还是.表选择[still;yet]其真无马耶.——唐·韩愈《杂说》又其真不知马耶.其亦足乐乎.——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其qí〈助〉用作语助.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又云霏霏其承宇.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为为为,为wéi(为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假借为"伪".做,作,干,搞[do;act;make]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子为不知,我将不坠.——《左传·定公十二年》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子·枢言》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管子·心术上》为,施也.又,成也.——《广雅》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世说新语·巧艺》为之难.——《论语》.皇疏:"犹行也."可以为师.——《论语》人之为学.——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推为长.——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为之者较少.——蔡元培《图画》又如:为事(办事;成事);为诈(作假);为薪(取薪);为善(做善事);为道(学道,实践圣道);为头(居首;从头开始);为人(做人);为后(立后);为底(治足茧)制作;创作[make;compose]造作,为也.——《尔雅》以为乐器.——《周礼·春官·典同》.注:"为,作也."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节用上》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见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为棺椁.——《庄子·人间世》应声便为诗.——《世说新语·文学》治理[administer]为,治也.——《小尔雅》诸葛瑾为豫州.——《世说新语·排调》又如:为国(治国);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变成,成为[become]何遽不为福.——《淮南子·人间训》不能为祸.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而改为入.——宋·洪迈《容斋续笔》又如:由徒为师是[be]不为远者小.——《列子·汤问》不为近者热.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谓为三横.——蔡元培《图画》又如:十尺为一丈学习,研究[study]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韩非子》种植;营作[plant]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战国策》设置;建立[establish].如:为法(制定法律;成为法律);为命(撰写政令,盟会的文辞);为山(建立功业)使[let]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易·井》以为;认为[think;bilieve;consider]为汝多智.——《列子·汤问》惊为生人.——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我将为无人会使此法.——《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演奏[play].如:为乐(奏乐;作乐)姓为为wéi被[by]——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不为酒困.——《论语·子罕》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自新》为予群从所得.——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为操所先.——《资治通鉴》悉为逆据.——《广东军务记》又如: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为贼所盗;为敌所败于,在[in]——表示时间或处所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淮南子》为为wéi和[and]——表示并列关系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孟子·公孙丑下》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战国策》则,就[then]——表示承接关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如,若[if]——表示假设关系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史记》或,抑[or]——表示选择关系助教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妥应声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北史·何妥传》《太誓》之注不解"五至",…不知为一日五来,为当异日也."——《诗·周颂·思文》疏不审先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太平广记》又如:为复(还是,抑或);为是(抑或;还是);为当(抑或;还是)为为wéi的,之[of]——用于名词性偏正结构中岂弟君子,四方为则.——《后汉书》宾语前置的标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如:大为高兴;广为宣传附于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意.如:广为流传;更为重要为为wéi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如:何乐而不为用于句尾,表示感叹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为为wéi相为倚伏.——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相为应答.——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另见wèi焉焉yān(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鸟名[a kind of bird]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黄滔《唐城客梦》通"颜"(yán).额[forehead]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焉yān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it]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又如:心不在焉哪里或那里[where]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什么[what]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怎么[which]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so]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择事而问焉.——清·刘开《问说》伏焉.——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焉yān如何[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于是,就,乃,则[then].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又如:焉始乘舟焉yān于是[then].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焉yān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be]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焉yān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ho]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以以yǐ(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use]以,用也.——《说文》以,用也.——《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使,令[take]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凭借;仗恃[depend on]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认为,以为[consider as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做,从事[do]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以原因,缘故[reason]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无固定职业的人[unoccupied person]以闲民.——《拾雅》候疆候以.——《诗·周颂》以色列的简称[Israel].如:阿以战争以yǐ把,拿[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何以谓之文.——《论语》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以我酌油知之.——宋·欧阳修《归田录》以大中丞抚吴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以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其智力为也.——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在,于[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余以乾隆.——清·姚鼐《登泰山记》从,自,由[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以yǐ为[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因为,由于[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和,而[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夷以近.——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清·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则,那么[then]——表示条件关系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才[only]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表目的或结果等[aim;target]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以yǐ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日观以西峰.——清·姚鼐《登泰山记》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于于yú〈动〉(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往;去[go]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取[take]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如;好像[look]《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又如:于何(如何)于於yú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又成于机杼.射于家圃.——宋·欧阳修《归田录》又葫芦置于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袁宏道《满井游记》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清·姚鼐《登泰山记》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告之于帝.——《列子·汤问》何有于我.——《论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韩愈《师说》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语于富者.——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不拘于时.——唐·韩愈《师说》苦于多疾.——宋·苏轼《教战守》伤于缚者.——清·方苞《狱中杂记》择于自然.——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同于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又同于幻.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表示相对的位置[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姓于yú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越于诸侯.——《国语·晋语》又以免于难.可以免于难."於"另见yū之之zhī(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同本义[grow]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往,朝某方向走,到…去[go to;leave]之,适也.——《广雅》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之zhī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柳宗元《三戒》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袁枚《祭妹文》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he;her;it;they;them]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又蹇叔哭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韩愈《师说》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之zhī的[of]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之zhī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则则则zé(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同本义[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则,等画物也.——《说文》则,法也;则,常也.——《尔雅》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庶民》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grade]《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district about 300 square li].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标准权衡器[standard weighing device]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榜样[example].如:以身作则则则zé划分等级[grade]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如:则先烈之言行做,作[do]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则则zé正相反[but]则无可用.——唐·柳宗元《三戒》则又望其真.——清·林觉民《与妻书》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表示相反或对照[however]则耻师焉.——唐·韩愈《师说》又如:今则不然表示平列关系[and]则桃李冬实.——宋·沈括《梦溪笔谈》则桃李夏荣.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if]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虽然,表示让步关系[though]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则则zé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so]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则明月斜挂.——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则绿草如茵.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then]则难者亦易矣.——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则易者亦难矣.则治之如所言.——清·方苞《狱中杂记》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immediately]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only]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又如: 则除(唯有, 只有); 则索(只好; 须得); 则情(只好管); 则故(只管,只顾)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already] 客则鼾睡.——明·魏禧《大铁椎传》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instead;on the contrary]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则则zé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如:新闻一则;寓言四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襄阳市襄州区双沟中学:常莉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欲报之于陛下也之固以怪之矣悉以咨之肉食者谋之
名之者谁
公与之乘环而攻
之而不胜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天下顺
愿陛下
亲之信之
2、助词:
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宫中之事山间之四时也里之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山水之乐
览物之情
宴酣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此则岳阳
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
③补充音节:
公将鼓之怅恨久之
3、动词 : 到往
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如: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以彰其咎苦其心志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2、表语气其真不知马耶(表反问)其真不知马也(表猜测)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例:
醒能述以文者(用)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不以物喜(因为)悉以咨之(拿)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①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彰其咎
杀之以应陈涉以光以
告先帝之灵故为之文
以志以激怒其众
将以攻宋
②表结果:译为、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以塞忠谏之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