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合集下载

18个必考文言虚词课件

18个必考文言虚词课件
◎考试对虚词要求
高考文言文虚词
《考纲》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 法。” 一、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所谓“在文中的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 词的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 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代词等)。
返回
1、文言翻译。 2、断句题。
虚词词性
代副介连助 词词词词词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 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巧记十八个虚词:
之乎者也,因为所以, 而乃其且(儿奶妻妾), 于与,何若焉则。
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廉颇》
⑵表示途径、手段或条件。译为:通过,经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⑶表原因。因为,由于。
2.连词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雁荡山》) 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3. 副词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译为:于是、就、便、因而。
4.动词:沿袭、继承 蒙故业,因遗策。
索引
十二、以 1.作介词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
⑴表工具。 译为:“拿”、“用”。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
⑵表凭借,凭,靠。
4.固定结构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认为是,把……作为(制成)。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④扣舷而歌之。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详解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详解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分类: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举例分析:分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后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文化背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对文言虚词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3. 示例演练:挑选学生上台演示文言虚词的用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八、文言虚词在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文章:选取含有文言虚词的文章,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2. 解读句子:让学生练习解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如何在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使其文章更具古风。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教案:文言虚词及用法
1.目标: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能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进
行表达。

2.教学内容:
(1)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
(2)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3)文言虚词常见的语境和例句
3.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介绍文言语言的特点,引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兴趣。

(2)讲解:向学生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如:“乎”、“矣”、“之”等。

(3)操练: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的模仿和造句练习,以提高
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总结:通过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文言
虚词的掌握程度。

(5)拓展:通过让学生阅读文言文段落,解读其中使用的文言虚词,
提高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结束: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回答学生的问题,布置课后作业。

4.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常见的语境
(2)学生对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
5.教学延伸:
(1)继续学习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特点
(2)阅读更多的文言文,扩展对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和理解广度
6.评估方式:
(1)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文言虚词造句。

(2)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公开课教案《文言虚词的用法》

公开课教案《文言虚词的用法》

公开课教案《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目标:本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和叹词等。

我们将通过归纳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来达到这一目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回顾了最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发现高考文言文虚词的考查范围是十八个常见虚词中的一部分。

因此,掌握这些常见虚词是非常必要的。

考纲解读】考纲要求我们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和叹词等。

这些虚词的功能各不相同,需要我们进行识记和理解。

二.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

例如,“余”、“尔”、“其”等。

2.连词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和“之”等。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例如,“于”、“以”、“为”、“因”等。

4.副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例如,“也”、“已”、“曾”、“皆”等。

5.助词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拟助词和语气助词等。

例如,“之”、“乎”、“焉”、“者”等。

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哉”、“嗟”、“吁”等。

三.小结本次课程我们介绍了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掌握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些虚词的具体用法。

指示代词是用来指示特定事物或人的代词,分为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

近指代词包括“之”、“若”、“乃”等,远指代词包括“彼”、“夫”、“其”等。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一、课堂导入文言文离不开实词和虚词,在上一讲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解了文言实词的相关意义和用法,那么本讲我们主要是讲解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在整个高中阶段需要我们掌握的共有18个虚词,而且大部分的虚词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了,在这一讲中我们进一步地梳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复习预习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君恩深似海臣节坚如山可加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坚如山乎同学们发现此对联的意思发生变化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几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知识讲解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虚词共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次课重点讲述了其中的几个高频虚词:而、其、为、以、因、于、之。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积累并辨析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易错点1而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8)表示目的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18个文言虚词-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18个文言虚词-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文言虚词讲析常用文言文虚词之一:而《说文》:“而,须也。

”本义为胡须,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用,秦汉以后完全消失。

虚词“而”是假借字。

可作代词、连词、语气词。

作代词和语气词的“而”中古以后逐渐少用乃至消失了;作连词的“而”从古到今一直沿用,变化不大。

代词“而”既可作人称代词,也可作指示代词。

一、人称代词“而”指代第二人称,既可指单数,也可指复数。

可以作主语或定语,一般不作宾语。

(一)“而”作主语。

根据上下文义,可译为“你”“你们”等。

例: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二)“而”作定语,根据上下文义,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旦暮吏来而呼曰:“……蚤繰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种树郭橐驼传》)二、指示代词“而”作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样”“这”。

例: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连词“而”可以连接词、词组、分句和句子,表示彼此之间的各种关系。

一、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

(一)连接词与词。

主要连接动词或形容词,较少连接名词。

可译为“且”“和”“与”。

例:①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②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二)连接词组与词组。

可译为“和”“与”“并且”。

例: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三)连接分句与分句。

可译为“和”“而且”。

例: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种树郭橐驼传》)二、连接单句中的词或词组,表示顺承关系。

(一)“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相承。

可译为“就”“便”“然后”。

例: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勾践灭吴》)(二)“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事理上前后相承,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原因,后一个动作行为是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结果。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教学博苑09-14 1226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二、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唯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2.见参考书。

3.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也可作为实词用。

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呗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文言文是历史文化的宝藏,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均不可估量。

但是对于现代学生来说,由于对其特有的文本结构和语法规则都不是很熟悉,可能会产生很大的阅读难度。

其中,最让学生头疼的,也许就是虚词的使用。

因此,明确虚词的用法和分类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

一、文言虚词的概念虚词是指语法上没有实际意义和独立作用的词。

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多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而在文言文中,虚词不仅包括这些常见的虚词,还包括一些生僻的虚词,比如“乃”、“兮”、“焉”等。

虚词地位虽然较低,但是它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频率却非常高,错用或不用会导致语法不通,从而影响文义的表达。

二、文言虚词的分类1.介词介词是连接词与词之间的一种虚词。

它主要可以分为“方位介词”、“时间介词”、“方式介词”三类。

例如“于”、“乎”、“之”、“于是”等。

2.连词连词是连接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一种虚词。

它主要可以分为“并列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条件连词”等类型。

如“而”、“然而”、“既……又……”、“故”等。

3.助词助词是在文言文中用来标识语法关系的虚词。

它可以区分人称、时态、语气等。

如“之”、“乎”、“兮”、“焉”等。

4.语气词语气词是表示说话人语气变化的虚词。

它可以表示问句、感叹、表示推测、估计等情感语气。

例如“何”、“噫”、“啊”等。

三、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1.介词的使用方法①方位介词用于表示空间或地点,如“于”、“从”、“向”等。

示例:今有官人,好没充耳;从此肆游,周流天下。

②时间介词用于表示时间,如“于”、“于是”、“乃”、“自”等。

示例:昔者先王之师出于东门,击于涂山之下。

③方式介词用于表示方法或手段,如“以”、“以及”、“因”等。

示例:吾闻古之善行者,皆弗师,自通达者而后兼学。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二、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能够正确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例句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分析:分析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例句分析和练习。

2.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和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2.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复习和巩固文言虚词的知识。

八、教学难点:1.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在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时的准确性。

九、教学准备:1. 准备好教学PPT和教材。

2. 设计好练习题和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七、教学目标:1. 深化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过的常见文言虚词。

2. 通过练习和讨论,深化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3.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提高准确运用能力。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D【译文】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刺秦王》)【译文】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⑧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也可不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译文】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来(处理)。

(2)代词。

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译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译文】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呜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口技》)【译文】一会儿儿子醒了,大声啼哭。

丈夫也被吵醒了。

2.何hé(1)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或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B.豫州今欲何.往?(《赤壁之战》)【译文】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教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学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一、而ér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例②: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例②:吾恂恂而起。

例③徐而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hé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至?例②:大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水准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高中语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新课标市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高中语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新课标市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14/65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比如:
•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那个”。 • 则或咎其欲出者。 • 那些。 •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后面多为数词。比
如: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其一人专心致志。
15/65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 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语气助词配合, 视情况可译为“大约”“莫非”“还是”“可要” 等,或省去。比如:
10/65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 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作用,译时省去。比如: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一些动
词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 个字,只起调整音节作用,无义。比如: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3/65
命题类型:
• 一是对文中虚词进行了解,要求选择了解 正确或错误。
• 二是比较不一样句子中相同虚词使用方法, 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一个句子来自教 材。
• 三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虚词使 用方法相同或不一样一项。
4/65
• 考查重点是常见文言虚词,常见18个文言 虚词是:
•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与、于、则、者、之。
9/65
(2)结构助词,补语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 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比如: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用在被提前宾语之 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比如: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全新经典版)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全新经典版)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一、课题名称: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解析与运用二、课程领域:语文三、课程年级:高中三年级四、课程目标:1.理解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言虚词在古文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技巧。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增强应对高考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高考常见文言虚词的解析与运用,并简要说明其重要性。

2.学生回顾并分享他们对文言虚词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第二部分:文言虚词解析(15分钟)1.教师列举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并逐一解析每个虚词的意义、用法和常见搭配。

2.教师通过例句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虚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第三部分:文言虚词运用练习(30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的原文段落,让学生尝试运用文言虚词进行解读和分析。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文言虚词的解读和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虚词的运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文言虚词写作练习(30分钟)1.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文言虚词写作练习,要求使用文言虚词进行文言文段落的撰写。

2.学生交换作品,并互相评价和修改,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3.教师选取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第五部分: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梳理文言虚词的核心要点。

2.教师展示一些高考真题中出现的文言虚词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题目。

3.提供拓展阅读材料或相关网址,供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文言虚词。

六、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析解读:通过例句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3.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写作练习,促进合作和团队精神。

4.写作实践:通过文言虚词的运用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准确性。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摘要:一、文言虚词的概述1.定义及作用2.分类二、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1.之2.者3.其4.且5.若6.所7.为8.焉9.以10.因11.与12.和13.则14.而15.与16.然17.则18.故三、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演变1.意义的变化2.用法的拓展四、如何运用文言虚词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1.掌握基本意义和用法2.结合语境理解含义3.学以致用,练习写作正文:文言文的18个虚词是古汉语中最为重要的辅助词,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限定等作用。

虚词虽然不能独立成句,但却是构建文言文句子的基石。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之: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论语·学而》:“吾丧我马,亦可矣。

”2.者:表示人或者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或“……的事物”。

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

”3.其:代词,表示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等。

如:《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4.且:副词,表示将要。

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欲伐曹,使荀息且观。

”5.若:代词,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如:《孟子·公孙丑下》:“若药弗良,焉用医者?”6.所:与“为”连用,构成“为……所”,表示被动。

如:《史记·赵世家》:“公子宋所为见陵侮者,欲以求信也。

”7.为:介词,表示替代或为了。

如:《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8.焉:兼词,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如:《论语·子罕》:“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9.以:介词,表示手段或依据。

如:《论语·述而》:“子贡问曰:‘敢问昭文之鼓琴,师襄之舞,何谓也?’”10.因:介词,表示凭借或依靠。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X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X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某某,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要求:1.记住这些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完成相关作业。

2.关注例句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并翻译例句。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完成虚词“而”“何”“乎”的教学。

1.而ér(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

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译文】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范增把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A.青取之于兰而青于蓝。

(《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 .【译文】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1【译文】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刺秦王》) .【译文】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⑧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也可不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译文】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来(处理)。

(2)代词。

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译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译文】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呜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口技》) ..【译文】一会儿儿子醒了,大声啼哭。

丈夫也被吵醒了。

2.何hé(1)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

2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或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B.豫州今欲何往?(《赤壁之战》) .【译文】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A.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快乐呢?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译文】要问在那里朝朝暮暮听到的是什么?只有那啼血杜鹃的悲啼和猿猴的哀鸣。

(2)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有”。

A.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这小子没有什么害怕的了,怎么敢帮你媳妇说话!B.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 .【译文】哪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异路人能携手同行!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 .【译文】青泥山多么迂回曲折,盘山而行,很短的路程内要转很多弯。

(3)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译文】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4)复音虚词。

①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A.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B.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大吃一惊,说:“这怎么办呢?”②何以:即“以何”,介词结构,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用什么”“凭什么”等。

A.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的门下客蔺相如拦阻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3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 ..【译文】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③无何:可译为“不久”“没多久”。

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促织》) ..【译文】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

④何乃:可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译文】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3.乎hū(1)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译文】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④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译文】高啊!多么高啊!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译文】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的对象。

对,对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②表示地点、时间、范围。

在,在……时候,在……方面。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 .4【译文】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③表示比较。

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译文】他闻知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

(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译文】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了仙境。

第二课时教学任务:完成虚词“乃”“其”“且”的教学。

4.乃nǎi(1)副词。

①表承接。

于是,就,便。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坚决地请他不要这样做。

B.乃遂收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荆轲刺秦王》) .【译文】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盒子封好它。

②表条件。

才。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译文】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③表转折。

竟然,却。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译文】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

B.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现在您却是逃离赵国投奔到燕国去的。

④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

仅仅,只,才。

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

(《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到了城东,项羽身边仅剩了二十八名骑兵。

⑤表判断。

是,原来是。

A.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 .5 【译文】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译文】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2)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译文】王者之师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复音虚词。

①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②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译文】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5.其qí(1)代词。

①人称代词。

表示领有: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译文】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文】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②人称代词。

我的,你的,自己的。

A.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③指示代词。

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A.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译文】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 . 6【译文】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④指示代词。

其中的。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B.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译文】过了一会儿, 一只狼走开了, 另一只狼像狗一样打前面儿坐下了。

(2)副词。

①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