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案2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教案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1d5129ba1aa8114431d9eb.png)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及转化(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查阅资料并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的措施3、讨论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内容展现]1.氮气与氧气的反应(用雷雨天硝酸的形成引出)2.氮气与氢气的反应(用人工固氮引出)3.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用实验现象引出)4.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用化学方程式引出)5.氮的固定(用化学方程式引出)[教学建议]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氮气的性质[学案设计]一、自然界的氮循环请观察录像放电一段时间后空气颜色变化说明什么?加水后气体颜色消失,测定pH呈酸性,你猜想生成的酸是什么?农村有句谚语:“雷雨天发庄稼”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启发等,请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之。
[学生归纳]:氮气和氮氧化合物的性质1、氮气的性质:2、NO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3、NO2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三、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与防治[交流与讨论]1、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2、氮的氧化物污染的防治措施:3、氮的固定:4、氮的循环:[知识小结] 氮气的性质1、氮的固定;把游离态的氮(氮气)变成化合态的氮(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2、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得出,氮气中氮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1)氧化性N2+3H2 2NH3 N2+3Mg Mg3N2(2)还原性N2+ O2 2NO3、氮的循环[课后练习]:1.下列反应起了氮的固定作用的是A、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C、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B、NO和O2反应生成NO2 D、由NH3制碳铵和硫铵2.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g3、下列大气污染物中,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而引起中毒的气体是A、SO2B、CO2C、NOD、CO4、上世纪80年共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NO在人体内起着多方面的重要生理作用。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讲义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1dd56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18.png)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讲义一、含氮化合物的概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氮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存在于众多的化合物中,这些化合物在农业、工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影响。
含氮化合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氨气(NH₃)、硝酸(HNO₃)、尿素CO(NH₂)₂、亚硝酸钠(NaNO₂)等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二、农业生产中的含氮化合物1、氮肥氮肥是农业生产中用量最大的化肥之一。
常见的氮肥有尿素、碳酸氢铵(NH₄HCO₃)、氯化铵(NH₄Cl)等。
氮肥能够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氮元素,促进植物的茎叶生长,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尿素是一种高效的氮肥,其含氮量高,肥效持久,使用方便。
碳酸氢铵则具有速效性,能迅速为植物提供氮营养,但它的挥发性较强,使用时需要注意深施覆土。
氯化铵在酸性土壤中使用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土壤酸化。
2、生物固氮除了人工合成的氮肥,自然界中还存在着生物固氮的现象。
某些微生物,如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含氮化合物。
豆科植物如大豆、花生等常与根瘤菌共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氮源。
生物固氮不仅为植物提供了氮营养,还有助于维持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平衡。
三、工业生产中的含氮化合物1、氨气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硝酸、氮肥、铵盐等。
工业上通过哈伯法合成氨气,即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将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
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形成氨水。
氨水在工业上也有多种用途,如用于金属表面处理、废水处理等。
2、硝酸硝酸是一种强氧化性的酸,在工业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主要用于制造炸药、化肥、染料、医药等。
硝酸的生产通常是通过氨气的催化氧化得到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再进一步氧化生成二氧化氮,最后用水吸收二氧化氮得到硝酸。
四、医药领域中的含氮化合物许多药物中都含有氮元素,例如磺胺类药物、抗生素等。
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四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
![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四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e871e30a1c7aa00b42acbfd.png)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四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目标】1、认识氮氧化物、氨和铵盐、硝酸等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课时安排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1课时氮肥的生产和使用1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质;22.了解氮氧化物的用途及对大气的污染,知道硝酸型酸雨形成的过程和防治方法。
“雷雨发庄稼”原理中学会推理的科学方法。
的性质学会类比的科学方法。
25.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爱护环境的态度,形成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教学策略】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利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现氮元素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本单元知识的浓厚兴趣。
本课时教学内容由自然界常见的闪电过程所引发的化学反应入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组织教学内容。
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产物既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同时它也会引起硝酸型酸雨和光化学烟雾,而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
为了趋利避害,引导学生在学习氮气、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此类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办法,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形成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教学中,用视频材料激发学生对“雷雨发庄稼”原理的探究,从而对本节知识内容作一小结。
而“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应该建立在学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汽车尾气处理”知识的拓展,学生可以形成一定的辩证思想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得出氮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进而过渡到今天的学习内容【教师提问】氮元素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学生回答】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于空气中,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于多种无机物及有机物中(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那它是怎样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的呢?【学生回答】生物固氮,雷雨固氮,人工固氮(教师展示图片)【过渡】生物固氮同学们在初中就已经学习了,今天我们就来具体看看雷雨怎样发庄稼——涉及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视频展示】一氧化氮与氧气在放电情况下反应,体系由无色变为红色,这是为什么呢?留给学生悬念。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河北省省级优课)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河北省省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6e0fd299a8956bec0875e3d7.png)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近生活————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和转化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
(2)掌握氮氧化合物的尾气处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亲身体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设计和评价铜与稀硝酸制取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实验,以及参与实验,提高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评价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资料、信息处理及科学抽象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分析能力。
(2)通过铜与稀硝酸制取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透过观察探究本质的兴趣。
尊重科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三、教学难点: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具: 多媒体设备、PowerPoint课件、视频设问:刚才同学们可能注意到了二氧化氮的尾气吸收装置,我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多余的二氧化氮。
所以工业上更多的是用碱、盐的水溶液来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很普遍,该法设备投资省,运行成本较低。
比如用氢氧化钠吸收氮氧化合物的原理如下:2NO2+2NaOH=NaNO3+NaNO2+H2O,NO2+NO+2NaOH=2NaNO2+H2O。
展望未来:一组图片希望咱们在座的同学将来致力于环保事业,改善我们的大气质量,希望每一天天都是蓝的。
我们的校园每一天都是蓝色的。
展示:蓝天白云的校园风景课堂练习:已知:实验室用铜和稀硝酸反应制一氧化氮3Cu+8HNO3=3Cu(NO3)2+2NO↑+4H2O因为烧瓶中有空气,生成的一氧化氮遇空气变红棕色,怎么证明生成的是一氧化氮而不是二氧化氮?针对该装置,怎么改进?有没有更简单的装置?这是什么原理?怎么加药品?为什么可以证明?最后我从两方面提示:要么用一种与一氧化氮不反应的气体将装置内的气体排出去,要么设计方案让生成的一氧化氮接触不到空气。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教学设计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7d6b4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3.png)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2)掌握氨气、硝酸、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含氮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含氮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含氮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氨气、硝酸的性质和用途。
(2)氮氧化物的产生、转化及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1)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硝酸的强氧化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氮肥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视频,引出含氮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8 分钟)(1)展示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讲解氮在大气、土壤、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如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等。
(2)组织学生讨论氮循环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3、氨气的性质(15 分钟)(1)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氨气,让学生观察氨气的颜色、状态、气味,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氨气的密度、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①氨气与水的反应进行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氨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₃+ H₂O ⇌ NH₃·H₂O ⇌ NH₄⁺+ OH⁻,讲解氨水呈碱性的原因。
②氨气与酸的反应演示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白烟的实验,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NH₃+ HCl = NH₄Cl。
③氨气的还原性介绍氨气在一定条件下能被氧气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的反应,强调氨气的还原性。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专题4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专题4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f0749908a1284ac8504383.png)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第一课时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课标要求]1.了解氮气的存在和性质及氮的固定。
2.掌握NO 、NO 2的性质。
3.了解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
1.氮气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2.NO 为无色无味气体,NO 2为红棕色刺激性气味气体,它们均为有毒气体,能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3.NO 、NO 2的产生及转化反应为:N 2+O 2=====放电2NO 2NO +O 2===2NO 2 3NO 2+H 2O===2HNO 3+NO 4.NO 、NO 2分别与O 2、H 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O +3O 2+2H 2O===4HNO 3 4NO 2+O 2+2H 2O===4HNO 3 5.NO x 会形成酸雨,引起光化学烟雾,破坏臭氧层。
氮气和氮氧化物1.氮元素的存在(1)大部分氮元素以游离态存在于空气中。
(2)少部分化合态的氮元素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土壤及无机盐中。
2.氮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3.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气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只有在高温或放电等特定条件下才能反应,故氮气常用作保护气。
(1)与氧气反应:N 2+O 2=====放电2NO 。
(2)与氢气反应: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工业合成氨)。
(3)与活泼金属Mg 反应:N 2+3Mg=====点燃Mg 3N 2。
4.氮的固定(1)概念: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
(2)方式:生物固氮、自然固氮和工业固氮。
5.NO 、NO 2性质的比较[特别提醒](1)实验室里收集NO 气体是用排水集气法而不能用排空气法。
(2)检验NO 气体的方法是向气体中通入O 2(或空气),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将充满NO 2、NO 的试管分别倒置于水槽中,并通过导管通入少量的氧气。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讲义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5257da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b.png)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讲义一、引言氮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农业中的化肥到工业中的炸药,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到环境保护中的污染物,含氮化合物无处不在。
了解这些含氮化合物的性质、用途以及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它们、减少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二、常见的含氮化合物1、氨气(NH₃)氨气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工业上,氨气是制造硝酸、氮肥等的重要原料。
同时,氨气还广泛应用于制冷行业。
在农业中,氨水作为一种氮肥,能够为农作物提供氮元素。
2、硝酸(HNO₃)硝酸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的强酸。
它在工业上用于制造化肥、炸药、染料等。
在实验室中,硝酸也是常用的化学试剂。
3、氮肥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肥料之一,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₂)₂、碳酸氢铵(NH₄HCO₃)、硝酸铵(NH₄NO₃)等。
氮肥能够促进植物的茎叶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由氨基酸组成,而氨基酸中含有氮元素。
蛋白质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构成组织、调节生理功能等。
在食品工业中,蛋白质也是重要的营养成分。
5、三聚氰胺(C₃H₆N₆)三聚氰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曾被用于制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然而,由于其含氮量高,曾被非法添加到食品中以提高蛋白质检测含量,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三、含氮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1、化工生产在化工领域,含氮化合物是制造各种化学品的重要原料。
例如,以氨气为基础可以生产硝酸、铵盐等;硝酸则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等。
2、农业生产氮肥的使用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合理使用氮肥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增加产量。
但过量使用氮肥可能会导致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3、医药生产一些含氮化合物在医药领域有重要应用,如某些抗生素、抗癌药物等都含有氮元素。
1、食品添加剂某些含氮化合物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如亚硝酸盐可以用于肉类制品的防腐和增色,但过量摄入可能对健康有害。
苏教版化学必修1《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案学习评价设计附教学反思
![苏教版化学必修1《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案学习评价设计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f8ee7356bd97f192279e9b3.png)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课标中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两种重要的元素——硫和氮。
通过对硫、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的介绍,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2、教材中的内容本教学设计是江苏版化学必修1专题4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较多,包含氮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氨、铵盐、硝酸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需要四个课时,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对氮氧化物产生的实验探究,环境污染及防治等内容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学了氯、溴、碘、硫等一些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在初中化学中也已经对氮气的性质,氮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技能。
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前面几个专题内容的学习,对采用实验探究法研究学习化学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这一单元中也学习过环境污染和防治的方法。
具有一定的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以“雷雨发庄稼”为背景,通过精心设计情景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炼方法→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具体思路:情景设计情景一:魔鬼谷情景二:雷雨发庄稼提出问题:氮气的性质稳定,氮气与氧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进行反应实验探究:氮气与氧气的放电实验形成结论:在放电或高温下,氮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NO,NO进一步与氧气反应生成NO2→→→→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氮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人类环境的影响。
(2)知道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和防治,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2、过程和方法通过氮气和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9d9195c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7.png)
⽣产⽣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产⽣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学习⽬标】知识技能1、掌握氮及氮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和⽤途。
2、认识氮氧化物对⾃然环境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氮肥的注意事项。
4、掌握硝酸的⼯业制法和强氧化性,认识硝酸的其他性质和⽤途过程与⽅法1、了解模拟⽣物固氮的原理,探寻⼯业⽣产氮肥的有效途径。
2、认识硝酸⼯业在⽣产中的重要作⽤,以及硝酸⽣产使⽤过程中产⽣的废⽓对环境的污染。
认识到科学使⽤化肥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树⽴珍惜⾃然、爱护环境、合理使⽤化学物质的观念【教学重点】氮氧化物的⽣产及转化,氮肥的⽣产利⽤,硝酸的性质【教学难点】氮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流程】已经接触过的与氮有关的物质⼀、氮的固定1、氮元素简介①是⽣命的基础,⼈体内输送氧⽓的⾎红细胞和植物体内催化光合作⽤的叶绿素中都含有,元素在⽣命活动中扮演着⼗分重要的⾓⾊。
②空⽓中含量最多的⽓体是。
20世界初,德国化学家在简陋的实验室中⾸次⽤和氢⽓合成了氨,奠定了⼤规模⼯业合成化肥的基础。
③含氮化合物也给⼈类⽣活带来了⼀些负⾯影响,如氮的氧化物导致,⽔中含氮化合物过多引起等。
④氮元素是植物⽣长的必须元素之⼀。
充⾜的氮化合物使植物,,增强,从⽽使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品质量得以提⾼。
⼤部分氮元素以游离态存在于空⽓中。
⼀般情况下,仅有少数植物能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可吸收的化合态的氮。
2、氮的固定: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相关的⽅程式①⼈⼯:②⾃然:俗话说”雷⾬发庄稼”,电闪雷鸣是⼈们司空见惯的⾃然现象,地球上每年平均发⽣315160余次闪电,在放电或⾼温条件下,空⽓中的氮⽓能与氧⽓发⽣反应,⽣成⼀氧化氮,⼀氧化氮在空⽓中很不稳定,易被空⽓中的氧⽓氧化成⼆氧化氮,⼆氧化氮与⽔反应⽣成硝酸,⾬⽔中的硝酸渗⼊⼟壤后与矿物质作⽤⽣成硝酸盐,其中的硝酸根离⼦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化为植物⽣长所需的养料。
③⽣物:3、纯净的氮⽓是⼀种⽆⾊,⽆味的⽓体,⽐空⽓稍轻,难溶于⽔(通常1体积⽔中可溶解0.02体积的氮⽓),沸点—196℃,是较难液化的⽓体。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1440a46e1ed9ad51f01df27a.png)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第二课时)
[设计思路]
基于“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学习的理论指导,结合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学理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乐于探究实验,勤于思考。
本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实验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探究、设计、变化等一些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够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课堂中活动时间增多,学习动机增强,思维活跃,讨论积极,增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启迪智慧,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的火花,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 Cl
3 Cl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形式。
因此本节课坚持以“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教学应注重通过实验验证推理的科学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对学生渗透对立统一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探究法和阅读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究、去设计。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思维发散中变得严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课堂上做实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并能自觉地用化学思维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投入化学学习中,为将来运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打下基础,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制取氨气及对尾气的处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绿色化学理念。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单元教学设计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7c55eb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c.png)
状态[展示]展示一瓶氨气,让学生闻其气味,并提醒学生闻气味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问]已知氨气的分子式,用你所学的知识判断它的密度与空气相比如何?[介绍]氨气可以做制冷剂,因为氨气易液化形成液氨,这个过程是放热的,反过来液氨汽化成氨气是吸热的,可使外界温度降低(PPT展示液氨制冷设备的图片以及液氨储气罐的图片)并介绍原理,同时通过图片上的“阿摩尼亚”证实此名的确一直用着。
活动意图说明遵循人类对客观物质的认知规律,引入物质性质的探究,让学生亲临体会氨气的气味,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氨气的应用知识,贴近生活实际7.板书设计氨铵盐1、氨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NH3+H2O NH3·H2O NH4++OH-NH3· H2O NH3↑+H2O↑NH3+HCl= NH4Cl 2NH3 + H2SO4 =(NH4)2 SO42、铵盐的性质(三解)3、氮肥的生产和使用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利用你现有的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寻找出因过量的氮肥污染的土壤和水体治理可行性方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最终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在创新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对实验内容产生了特别浓厚兴趣,并能积极地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学生之间积极地讨论并能小结现象和可能的科学原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对知识的组织应用能力;鲜明生动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通俗易懂的实验结论,奠定了学生对氨气性质掌握的基础。
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氨气的泄漏,无污染,起到很好的环保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所有氨气性质的知识,都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
学年高中化学必修1(苏教版)教案: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单元分析)
![学年高中化学必修1(苏教版)教案: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单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9a476baeaad1f346933fcb.png)
第2单元 课时1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单元分析一、内容分析本单元包括3个主题,分别为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硝酸的性质。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化学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单元的引言中,介绍了氮元素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人们在认识和利用含氮化合物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如,光化学烟雾,硝酸型酸雨,水体的富营养化等,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主题1从“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而空气中大量游离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这一客观事实出发,引入闪电时氮氧化物的生产。
介绍了从N 2→NO →NO 2→HNO 3最后形成硝酸盐这一“雷雨发庄稼”的原理,再以“信息提示”形式呈现NO 、NO 2这两种重要氧化物的性质和应用,最后联系实际,激励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从资源的合理使用,与环境的友好相处,新能源的开发等方面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该主题的知识体系见下图:主题2以化学肥料的使用发展过程为线索,系统介绍了从生物固氮(如植物根瘤菌固氮)、自然固氮(如雷电)到人工固氮(合成氮)的过程,人工固氮则从直接使用氨水(但其有挥发性和腐蚀性等弊端)作为肥料发展到利用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尿素。
展示了人类从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到改造自然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材以氨为纽带,先介绍了氨的合成,接着重点介绍了氨的性质。
从氨与酸反应生产铵盐的性质转入铵盐性质的学习,再从铵盐的性质出发引导学生了解氮肥的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氨气溶于水的教学采用“观察与思考”的形式,既能帮助学生开启化学思维,又有利于突出重点、突雷电 NO NO 2 HNO 3空气中N 2 化工汽车破难点。
铵盐的性质以“活动与探究”形式呈现,引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得知识,乐于发现。
该主题的知识体系见下图:主题3主要介绍重要的化工原料—硝酸,首先从介绍硝酸的物理性质入手,再通过“观察与思考”学习硝酸的重要化学性质——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高中化学 4.2《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4.2《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18c434a7e21af45b307a8eb.png)
第2课时课时2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一、学习目标1.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别;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3.学习观察法、探究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4.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三、设计思路氮肥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知识的复习和生物固氮方式缺点的讨论,从而将本节内容的重点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过程的教学中来。
氮肥生产的基础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节课教学重点——氨气性质的教学。
其中,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是教学的重点。
再通过氨的挥发性、刺激性气味等性质,引导学生讨论氨水作为化肥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固态铵盐和氮肥知识的教学。
在学习铵盐知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科学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回忆“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图片] 人类已知的三类基本固氮方式(ppt 2)。
[讨论] 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
强调人工固氮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内容的教学。
[化学史话]氮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元素,大气中游离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通过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获得的氮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几百年。
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
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他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化学诺贝尔奖。
[知识链接] 1. 合成氨反应条件苛刻的原因;2. 哈伯的功与过。
[板书]一、工业合成氨(ppt 4)高温高压催化剂N2+3H2 2NH3[过渡] 氨的成功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9ee28fd57cd184254a3535d4.png)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设计重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以硝酸泄漏事件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以针对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思维,提供必要试剂和仪器,以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设计方案亲自探究硝酸的氧化性。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基础知识,在合作探究中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验证硝酸氧化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为《必修1》专题四第二单元《硝酸的性质》的内容。
学生已学习了氨、氮气、氮的氧化物,为使学生对氮及氮的化合物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为《硝酸的性质》。
本节内容有硝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和用途,在初中阶段已学过酸的通性,硝酸物理性质是对已学知识的重温和拓展,在专题二已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硝酸的氧化性分析是对该知识的具体应用,硝酸学习将对必修2《元素周期律》学习提供有力的证据。
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之作用。
本节内容需要让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硝酸的保存、用途,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和细心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及环保、安全意识,为学生树立学好化学能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的想法。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硝酸的氧化性,强化氧化还原还原观及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铜与硝酸反应时硝酸作用(酸性和氧化性易混淆)。
三、学情分析已知:酸的通性,浓硫酸特性未知:能熟练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乐学化学,关心生活。
能知: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想知:硝酸氧化性有多强怎么知:①硝酸物理性质——观察试剂、查阅学案②硝酸酸性——回忆酸的通性,探究硝酸与金属反应③硝酸不稳定性——观察比较、分析讨论④硝酸氧化性——实验探究、视频强化、讨论交流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查阅学案了解硝酸物理性质、了解王水成分;2、通过回忆初三化学酸的通性掌握硝酸酸性;3、通过观察新置硝酸和久置硝酸,查阅学案分析掌握硝酸不稳定性;4、通过设计探究硝酸与铜反应、观察碳与浓硝酸反应视频掌握硝酸氧化性。
高中化学复习 课时12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教案 苏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复习 课时12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教案 苏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6c498d8d76eeaeaad0f33017.png)
高中化学复习课时12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案苏教版必修第12讲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课型教学目标1、了解氮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2、了解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3、了解氨气与水、与酸的反应。
4、了解氨水的成分以及氨水的不稳定性了解铵盐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性质。
5、了解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硝酸分别与 Cu、 C 的反应认识工业上生产硝酸的反应原理。
重点氮气、氨气、硝酸的性质难点氮气、氨气、硝酸的性质教法及教具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考点1 氮及其氧化物1、氮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比较 NO NO2 颜色气味溶解性毒性【典型例题】下列气体不能用排空气收集的是()A、NOB、NO2C、CO2D、H2 考点2 氨及其铵盐的相关性质1 氨氨水溶液的碱性: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氨水成分:氨水中有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三分子、二离子”。
实验室制氨气及 NH4 的检验:实验室制氨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4 的检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氨用途之一---工业制取硝酸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 NO NO 与氧气反应生成 NO2 用水吸收 NO2 生成硝酸考点3、浓硝酸的性质及氮的化合物间的转化硝酸的性质---强氧化性(4)氧化后再氧化的总结:(推断题中常用到,切记!)C CO CO2; N2 NO NO2; S SO2 SO3; Na Na2O Na2O2;醇醛酸。
(5)理清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当堂作业课外作业教学札记NH3 N2 NO NO2 HNO3 NH4NO3。
高中化学专题-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2课时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学案
![高中化学专题-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2课时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38c79ab0717fd5370cdc07.png)
第二课时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课标要求]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和制取。
3.了解铵盐的性质及用途。
1.两种物质的性质(1)氨的性质:氨气极易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NH 3·H 2O ,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能催化氧化制备硝酸。
(2)铵盐的性质:铵盐易溶于水,加热易分解,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
2.检验氨气的两种方法(1)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会有白烟生成。
氨 气1.氨的合成工业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2.氨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沸点 无色刺激性 气味比空 气小极易溶于水,1体积 水溶解700体积氨气较高, 易液化(1)与水反应氨水:氨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
氨水中氨大部分与水结合成一水合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 3+H 2O NH 3·H 2O 。
氨极易溶于水、溶解快,可由喷泉实验证实。
(2)与酸反应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 3+HCl===NH 4Cl 。
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 3+H 2SO 4===(NH 4)2SO 4。
4.氨水的性质(1)弱碱性,电离方程式:NH 3·H 2ONH +4+OH -,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一水合氨不稳定性,受热易分解:NH 3·H 2O=====△NH 3↑+H 2O 。
5.氨的用途液氨用作制冷剂;氨水可作化肥,但氨易挥发,因此常将氨制备成各种固态铵盐加以使用;制硝酸等。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含酚酞)的烧杯中,轻轻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装置如图。
[问题思考]1.挤压滴管的胶头后,立即形成红色喷泉,该实验能说明氨气的哪些性质? 提示:能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氨水呈碱性。
苏教版化学一轮精品教学案: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二氨和铵盐
![苏教版化学一轮精品教学案: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二氨和铵盐](https://img.taocdn.com/s3/m/efd21ce65a8102d277a22f8f.png)
第6讲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二)——氨和铵盐[考纲要求] 1.了解氨气、铵盐的性质,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NH错误!的检验。
2.初步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
考点一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1.物理性质氨气是____色____________气味的气体,____液化可作制冷剂,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可溶解____体积的氨气。
2.分子结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
3.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的反应NH 3+H2O NH3·H2O NH错误!+OH—,氨气溶于水得氨水,氨水中含有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水为可溶性一元弱碱,易挥发,不稳定,易分解:NH3·H2O错误!____________。
(2)氨气与酸反应1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其现象为__________,将浓盐酸改为________,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CO2等酸性氧化物反应:NH3+CO2+H2O===NH4HCO3或2NH3+CO2+H 2O===(NH4)2CO3。
(3)NH3的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盐溶液反应被滴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FeCl3溶液生成____色沉淀AlCl3溶液生成____沉淀Al3++3NH3·H2O===Al(OH)3↓+3NH错误!(2)氨气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也不能用无水CaCl2干燥,可用碱性干燥剂碱石灰干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第2课时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3.学习观察法、探究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
4.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三、设计思路
氮肥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知识的复习和生物固氮方式缺点的讨论,从而将本节内容的重点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过程的教学中来。
氮肥生产的基础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节课教学重点——氨气性质的教学。
其中,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是教学的重点。
再通过氨的挥发性、刺激性气味等性质,引导学生讨论氨水作为化肥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固态铵盐和氮肥知识的教学。
在学习铵盐知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科学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回忆“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图片] 人类已知的三类基本固氮方式。
[讨论] 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
强调人工固氮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内容的教学。
[化学史话]氮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元素,大气中游离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通过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获得的氮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几百年。
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
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
之间的矛盾,他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化学诺贝尔奖。
[知识链接] 1. 合成氨反应条件苛刻的原因;
2. 哈伯的功与过。
[板书]一、工业合成氨
N 2+3H 2 2NH 3 [过渡] 氨的成功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
要让这种重要的气体氮化合物更好地人类服务,我们必须研究它的性质。
[板书] 二、氨气
1.氨的物理性质
[展示]展示一瓶NH 3,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小结]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变冷(常用作致冷剂)。
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
[实验探究1] 喷泉实验。
[观察与思考]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变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讨论]上述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大量氨气溶于水使烧杯中气压急剧降低,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实验探究2] 氨水的不稳定性
现象: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结论:
氨水易挥发,氨气的水溶液具有碱性。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小结](1)氨气与水的反应
NH 3+H 2O NH 3· H 2O NH 4++OH -
高温 高压
催化剂
[讨论]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并与液氨进行比较。
液氨氨水
物质种类
粒子种类
[实验探究3] NH3与HCl的反应
现象:
烧杯中出现白烟。
解释:
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NH3与HCl结合,有
固体NH4Cl生成。
(2)氨气与酸的反应
NH3+HCl= NH4Cl(白烟)
[思考]将实验3中浓盐酸换成浓硝酸或浓硫酸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NH3 + HNO3 = NH4NO3(白烟)
2NH3 + H2SO4 =(NH4)2 SO4
[过渡提问] 其实,氨水也可以作为化肥,但现在人们很少用它,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 氨水中的NH3· H2O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氨气,而挥发掉促进植物生长的有效成分,降低了肥效。
同时,会发出来的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追问] 从前面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 可以将氨气与酸反应转化成固态铵盐加以使用。
[过渡] 回答得很好!铵盐就是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固态氮肥的主要成分,对铵盐的性质的了解,是科学使用化肥的基础。
[板书] 三、铵盐的性质
1.受热分解
[实验探究4]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加热,试管中产生白烟,试管口重新生成白色固体。
NH4Cl 3↑ + HCl ↑
NH3 + HCl = NH4Cl
NH4HCO33↑+H2O + CO2↑
[拓展视野] 由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 NH4Cl 、NH4HCO3受热都能分解,都有NH3产生,但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能产生NH3。
例如NH4NO3的分解:2NH4NO3 2↑+O2↑+ 4H2O
[板书] 2.与碱共热放出氨气
[实验探究5]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NH4Cl+Ca(OH)2 2+2H2O+2NH3↑
[思考与交流]根据上述性质,分析讨论此性质有何应用?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3)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板书] 3.氮肥简介
(1)铵态氮肥:NH4Cl(氯铵)、NH4HCO3(碳铵)、(NH4)2SO4(硫铵)、NH4NO3(硝铵)。
(2)其他氮肥:硝态氮肥。
如:KNO3。
有机态氮肥。
如:CO(NH2)2。
[问题思考]
1.检验氨气是否充满试管的方法是,观察到的现象是。
2.能否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答案:1.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管口试纸变蓝
2.不能因为氨气能与硫酸反应
[作业]教材第102页:练习与实践第1(2)、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