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的勋表制

合集下载

古代军衔制度

古代军衔制度

古代军衔制度中国古代军衔制度中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

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

1894年,清朝政府决定依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

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

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

各国对军衔等级的设置,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

军衔产生于15-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职业军队建立的时期,军衔一词最早出现于1578年的法文当中,意为“等级的台阶,不同头衔的阶梯或职衔的等级”。

我国现今采用的军衔称号,是北洋政府于1912年8月命名的。

军衔的发展历史·上古的爵《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黄帝:方制万裡,為万国,各百裡,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殷:公、侯、伯三等,公百裡,侯七十裡,伯五十裡,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

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裡,侯四百裡,伯三百裡,子二百裡,男百裡,《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裡。

侯皆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凡四等。

不能五十裡,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

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春秋战国时的封爵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

各国按国大小待遇不同,如《左传》中载“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小同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大,下当其下大夫。

”有不同的食封标准,如《国语》中载“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

中国古代官职等级:品、阶、勋、爵

中国古代官职等级:品、阶、勋、爵

中国古代官职等级:品、阶、勋、爵品——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

汉代以禄石多寡作为官位高低的标志,例如九卿是中二千石,刺史太守之类是二千石,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禄石不同,月俸收入不同。

曹魏时职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隋唐时九品又分正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阶,共有三十级。

明清加以简化,九品只各分正从,共十八级。

隋唐时九品以内的职官称为流内,九品以外的职官称为流外。

流外官经过考铨转授流内官,唐代称为入流。

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内的官称为未入流。

阶——隋代把有职务的官称为职事官,没有职务的官称为散官。

唐代把前代散官官号加以整理和补充,并重新规定品级,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称为阶,通称为阶官。

例如文官阶是:从一品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称特进,从二品称光禄大夫,等等。

六品以下的文官阶称郎,例如正六品上称朝议郎,正六品下称承议郎,等等。

唐代又采取前代各种将军和校尉的官号作为武官阶,这里不再叙述。

后来宋元明清都有阶官,只是名称和品级不尽相同而已。

唐宋时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阶官品级和当时所任的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相同。

阶官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行”字,阶官低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守”字,阶官比职事官低二品则加“试”字。

勋——唐代又采取前代某些散官官号略加补充作为酬赏军功的勋号,称为勋,通称为勋官。

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车都尉、骁骑尉等等,共十二级。

后代沿袭唐制,只是品级略有不同。

明代有文勋武勋,武官勋号和前代基本相同,文官勋号除“柱国”外还有正治卿、资治尹之类。

清代勋和爵就合而为一了。

爵——旧说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汉代封爵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

皇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所以通称诸侯王。

汉初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者通称列侯。

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得在王国境内分封庶子为侯,也是列侯性质(称为王子侯)。

汉代列侯食邑一般是县,有的是乡、亭,视所食户数多寡而定,所以后来有乡侯、亭侯之称。

北洋政府勋位

北洋政府勋位
王正雅特 授以勋四 位;
1913年04 月10日,
尹昌衡特 授以勋二 位; 1913年04 月20日,
余钦翼特 授以勋四 位; 1913年05 月06日,
章炳麟特 授以勋二 位; 1913年07 月03日, 孟效曾特 授以勋五 位; 1913年07 月09日,
葛应龙特 授以勋五 位; 1913年07 月12日,
世 续特 授以勋一 位; 1916年10 月15日,
刘庆恩特 授以勋五 位;
第九条 得受勋位 之员身故 后其勋位 徽章当由 其子孙或 亲族缴还 铨叙局。
1912年10 月09日,
袁世凯 孙 文黎 元洪特授 以大勋 位;
唐绍仪 伍廷芳 黄 兴 程德全 段祺瑞 冯 国璋特授 以勋一 位;
孙 武特 授以勋二 位; 1912年10 月16日,
吴俊升特 授以勋五 位; 1912年11 月20日,
孟恩远特 授以勋五 位; 1913年08 月04日,
李鼎新 郑汝成特 授以勋三 位;
臧致平特 授以勋四 位; 1913年08 月06日,
苏慎初特 授以勋三 位; 1913年08 月08日,
马联甲特 授以勋五 位; 1913年08 月31日,
殷恭先特 授以勋五 位; 1913年09 月01日,
陈廷训特 授以勋五 位; 1913年09 月03日,
徐树铮 吴光新 蒋 廷梓 王金 镜 李厚基 何丰林 马 继增 施从 滨 张锡元 程 克特授 以勋五 位; 1913年03 月10日,
王隆中特 授以勋四 位; 1913年03 月17日,
顾忠深 洪承点特 授以勋三 位; 1913年04 月01日,
吕公望授 以勋三 位;
叶颂清 顾乃斌特 授以勋五 位; 1913牛04 月02日,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勋官表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勋官表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勋官表勋官是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

产生于北周建德四年,主要用于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于朝官。

勋官和散官还是有区别的,这里只列出勋官的变化。

勋散合一发生过几次,到了清朝,勋官被彻底取消北周勋官共十一等级:命数越多,地位越高上柱国、柱国大将军、上大将军、大将军,以上四级皆正九命;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上仪同大将军、仪同大将军,以上四级皆九命;大都督,八命;帅都督,正七命;都督,七命。

隋初勋官沿用周制,仅改柱国大将军为柱国,上开府仪同以下改“大将军”为“三司”,品级为:(品数越小地位越高)上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大将军,从二品;大将军,正三品;上开府仪同三司,从三品;开府仪同三司,正四品;上仪同三司,从四品上;仪同三司,正五品上;大都督,正六品上;帅都督,从六品上;都督,正七品下。

唐高祖武德七年沿用了周隋的十一等勋官,唯改其名称,定用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凡十二等,自正二品至从七品(四品以下为各品上阶)。

贞观十一年,改上大将军为上护军,大将军为护军,以后成为永制。

勋官十二转,转数多者为贵。

宋勋官仍为十二转,与唐代相同。

元的勋官变为十阶:上柱国正一品,柱国从一品;上护军正二品,护军从二品;上轻车都尉正三品,轻车都尉从三品;上骑都尉正四品,骑都尉从四品;骁骑尉正五品,飞骑尉从五品;明朝的勋级与以前相比有所变化,文武勋分开。

文勋十级: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

武勋六品十二阶: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正六品云骑尉,从六品武骑尉。

军衔制 Microsoft Word 文档

军衔制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国军衔制20世纪初,清新军最先引入军衔制。

此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几个时期实行的军衔制,基本上都是在清末军衔制基础上的发展和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先后两次实行军衔制,并进行了多次修改。

查看精彩图册目录清代晚期军衔制中华民国时期军衔制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军衔制第一次军衔制时期恢复军衔制时期展开清代晚期军衔制中华民国时期军衔制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军衔制第一次军衔制时期恢复军衔制时期展开编辑本段清代晚期军衔制清朝在灭亡前,用了六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衔体系。

当时,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清军战斗力的脆弱,在面对列强的战争中已暴露无遗。

一些大臣、督抚纷纷上书,条陈时务,要求清廷迅速建立一支新式武装。

清朝皇室也痛感中国兵制过于陈旧,已不合时宜。

为了维持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必须改革兵制。

于是采纳众议,决定效法西洋,训练一支新式陆军,以取代旧式绿营军队。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编练新军。

清朝的新军,在编制、装备和操法上,完全仿效西方,而在人事制度上,基本上还是采用过去绿营制的一套老办法。

在编练新军过程中,遇到许多矛盾,对推行新制障碍重重。

因此,清政府进一步采取改革措施,继续在所有方面进行改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移植西欧式军衔制,试图通过军衔制度来改变当时“重文轻武”的流弊,振奋士气,提高军队的社会地位,改变官职与官衔之间严重失调的状况;改革官兵制服与识别标志,既整肃军容,亦适应操战;实行国际上大体统一的衔级制度,以利于国际交往。

清政府从1904年开始,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的章程制度,逐步推行西欧式军衔制。

1904年12月,清政府练兵处会同兵部向朝廷奏准《另定新军官制事宜》,建议“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章”,按照西方军官军衔的三等九级制,取代旧的官阶制度,建立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军官“区为三等,析为九级”。

中国古代制度——官职制度

中国古代制度——官职制度

中国古代制度——官职制度
#抄书#
皇位
1.禅让制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2.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
诸侯
1.分封制(西周时期,普遍推行)
把天子亲属和异姓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2.宗法制(周代完备)
以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维护世袭统治
宗法制示意图
3.五等爵(始于周代)
公、侯、伯、子、男
选官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先秦)
即贵族世代为官
自春秋中叶开始,陆续开始打破此制度
典型:商鞅变法,军功爵制
2.察举制(汉代)——一般人
官员考察,将人才推荐给中央
但由于人的私心,此制度慢慢失去其效用,变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征辟制(汉代)——非一般人
皇帝和高官直接征聘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中正官按家世、才德等将人才分为九等,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也因人的私心,慢慢变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5.科举制(隋—清)
分科考试以取士
{1}发展历程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北宋考试实行糊名法——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清末(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注:宋朝除糊名法外,还有一种防止作弊的方法,即誊录制
科举考试
{2}相关名词
连中三元、金榜题名、蟾宫折桂、独占鳌头、五子登科、名落孙山
历史的演进永远少不了政治,从古至今,政治制度一直在更替,而有五千年文化未曾间断的中国,政治体制多的我背的头疼。

旧中国的军衔制度_徐平

旧中国的军衔制度_徐平
, ,

可 以 追 赠 上将

南京 临 时 政 府 和 北 洋 政 府 军 衔 制
辛 亥 革命 后
。 ,
中华 民 国 于 1 1 9
,
2
年 元旦 正 式
19 3 1
国 民 党 军 队 军 衔制

4
成 立 中华 民 国 南京 临 时政 府 沿 用 了 刚 刚 实行 不
到 一 年 的 晚 清 军 衔 制 但做 了 一 些 变 动 主 要 是
尉 官 上 尉 中尉 少 尉 ;
准尉官 ; 军士 上 士 中 士 下 士
:

:


部 军 官 服役 条例
不难看 出
“,。如来自现在 的 军衔称谓,,
晚清 的 军校 对

:


;

都 统 对应 将 官
;



参领 对应校官



,


兵 上等 兵 一 等 兵 二 等 兵
:

应尉官

分别 对 应 上 中 少 各 级 从 正 都统 至 协 军 校 这 九级 分别 对 应上 将 中将 少将 上校 中校 少校 上 尉 中

9 37 年 7 月 1

七 七 事变
, ,
发 生 后 抗 日战 争
,
全面 爆发

8
月 1 2 日 国 民 政 府 国 防 最 高会议 及
, 。

党 政 联席 会 议 决定 军 事 委员 会 委员 长 蒋介 石 为
,
此外
国 民 政 府 于 19 3 4 年 1 2 月 对驻蒙古

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介绍

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介绍

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介绍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设置自秦国商鞅变法,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一项措施,同时也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途径之一。

共分为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十级左庶长,十一级右庶长,十二级左更,十三级中更,十四级右更,十五级少上造,十六级大上造(大良造),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八级大庶长,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

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

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

汉朝沿用此制。

第一、产生背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分裂的局面。

秦灭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秦孝公商鞅变法。

变法之后,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各方面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中华大地上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强大的军事实力,让秦国在之后的统一战争中横扫六合。

秦军战斗力主要来源于秦国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具有秦国特色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各级爵位的受田数额和宅地标准(1)受田数额关内侯95顷(每顷100亩),大庶长90顷,驷车庶长88顷,大上造86顷,少上造84顷,右更82顷,中更80顷,左更78顷,右庶长76顷,左庶长74顷,五大夫25顷,公乘20顷,公大夫9顷,官大夫7顷,大夫5顷,不更4顷,簪袅3顷,上造2顷,公士1顷半(150亩),公卒、士伍、庶人都是1顷,作为罪犯贱民的司寇、隐官都是50亩。

(2)宅地标准以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彻侯可以得到105宅,关内侯95宅,大庶长90宅,驷车庶长88宅,大上造86宅,少上造84宅,右更82宅,中更80宅,左更78宅,右庶长76宅,左庶长74宅,五大夫25宅,公乘20宅,公大夫9宅,官大夫7宅,大夫5宅,不更4宅,簪袅3宅,上造2宅,公士1宅半,作为平民的公卒、士伍、庶人每户1宅,司寇、隐官半宅。

军衔

军衔

中国历代军衔制介绍及其特点谈到军衔制的起源,首先应搞清什么是军衔。

在我国的汉代以前,"衔"字只有一个"马嚼子"的意思。

魏、晋以后,衔字才出现表示官吏阶位的"头衔"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汉语里没有军衔这个词语。

清朝末年从西方引进军衔制度以后,也没有译作军衔,而是称之为"阶级"、"军官佐士兵等级"、"军阶"。

在制度上称其为军衔,则是从我军开始的。

概括的说,军衔是国家授予军人以区别其等级地位、权力责任、荣誉待遇的称号和标志。

人们一提到军衔,马上就会联想起军队,但军衔的历史要比军队的历史短得多。

世界上最早出现军队时,并没有同时产生军衔制。

军衔制是军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由于军队是进行战争的武装集团,由众多使用武器的人员组成,必须按统一的意志去行动,"服从命令是军队的天职"。

因此,在军队编制体制上必须形成若干层次,军人依职权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各级都有担任统一指挥管理的官员,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从而形成由上至下不同的职别等级。

历史上一般都以"阶位"来表示各级官员的身份地位,武职官员的阶位称"武阶"。

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等武职官名。

三国时期已开始对武官实行秩品制度。

外国最早在公元前7世纪时,已经有了军队官员衔级晋升制度。

中世纪的西欧,所谓公、侯、伯、子、男和骑士这些爵号,既是一种封号,也是一种官衔。

但是,古代的秩品、官衔同军衔还是有区别的。

官衔、秩品仅仅是指各级官吏的衔级、阶位,官衔制也只是官吏的等级体系;而军衔则是把士兵的级别也包括进去,军衔制是上至最高统帅,下至士兵的完整的军人等级体系。

军衔制的产生,不是在古代军制完备的中国,而是在十五六世纪的西欧,这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1955年:共和国大授勋

1955年:共和国大授勋

1955年:共和国大授勋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22年第10期1955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规定勋章奖章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决议》。

决议规定,将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军勋章分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军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有功人员。

勋章的诞生1955年2月12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通过了《关于规定勋章奖章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决议》和《中華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

决议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全国人民一起,英勇地进行了长期革命战争,战胜了国内外反革命武装力量,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有着卓越的功勋。

”决议规定将八一勋章和八一奖章、独立自由勋章和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勋章和解放奖章,分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有功人员。

当日,毛泽东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正式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

1955年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审议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议授予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第一批名单,决定授予朱德等131人以一级八一勋章、授予朱德等117人以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朱德等570人以一级解放勋章。

根据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于同日发布授勋命令。

勋章的故事1955年中南海授勋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授勋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

往事如烟,民国时期那些五花八门的勋章

往事如烟,民国时期那些五花八门的勋章

往事如烟,民国时期那些五花八门的勋章欧洲是现代勋赏制度的发源地。

勋章一词是从“骑士团”一词衍生而来,勋章最初就是骑士团成员的标志,即骑士团纹章。

到近代国家建立之后,勋章才逐渐带有了奖励功勋的功能。

中国的勋赏体系始建于清末。

民国初年,孙中山提议设置奖恤制度以抚慰为国捐躯的忠魂。

民国时期的勋章可谓五花八门。

在民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及一些省份军政机构即采用颁发勋章、奖章的方式,表彰、奖励那些对民国创建作出过贡献的各方面人士。

南京临时政府九鼎勋章南京临时政府的第一种勋章,授给有特别战功的陆海军军人,共分9等,头、二等授给上等官佐,三至六等授给各级官佐,六至九等授给士兵。

享有九鼎勋章的陆海军官兵,每年按照勋章等级由国家给予年金,直至该人死亡为止。

年金分为1000元、800元、600元、500元、400元、300元、200元、100元、50元9等。

授一予勋章时附给证明书,书内详载授有人的特别战功,以后给领年金,均以此证明书为据。

九鼎勋章中刻黄帝像,其身旁列五兵,外围以九鼎,其取义即黄帝作五兵挥斥百族定九鼎,以显扬战功。

虎黑勋章南京临时政府的第2种勋章,给予有寻常战功的陆海军官兵,共分9等,六等以上给予各级官佐。

六等以下给予士兵。

授有虎黑勋章的人,仅于战事结束,由国家给予勋金一次,其数目分为1500元、1200元、1000元、800元、600元、400元、300元、200元、100元9等。

虎黑勋章中刻虎黑两兽,外围以花纹,其取义即前有士师,则载虎黑,以表扬佩此之军人有如虎如黑之势。

醒狮勋章南京临时政府的第3种勋章,授予一般为国尽瘁、功劳卓著的人员,也可以授予陆海军官兵,共9等。

凡系褒赏名誉的,无赏金;其它均给赏金,额数临时酌定,多寡不拘。

醒狮勋章中刻一狮,外围以花纹,上刻一古钟,其取义即自由钟声惊醒全国同胞。

以上3种勋章之头、二等,均佩戴于上衣左胸部下方,另由左肩至右肋下母大缓一条,头等大经金色,二等大缓银色;三等则悬于上衣正中第一扣上,其缓红色,上有白花一朵,四等至九等,均悬于上衣左脚部上方,四等缓红色,五等缓绿色,六等缓黄色,七等缓白色,八等缓蓝色,九等经紫色。

勋表的故事

勋表的故事

勋表的故事
摘要:
一、勋表的起源和发展
1.勋表的起源
2.勋表的发展
二、勋表的等级和意义
1.勋表的等级划分
2.勋表的意义和象征
三、勋表的佩戴和规定
1.勋表的佩戴方式
2.勋表的规定和注意事项
四、勋表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1.勋表在中国的传播
2.勋表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地位
正文:
勋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荣誉象征,起源于古代社会,用于表彰在军事、政治、社会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勋表的样式和意义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古代,勋表通常以兽皮、丝绸等材料制成,上面绘制有各种图案和符号,用于表彰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政治上的忠诚和贡献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勋表逐渐演变为金属制成的勋章,勋章上的图案和符号也变得更加精美和丰
富。

在现代社会,勋表的等级划分非常严格,通常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等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的勋表都有特定的颁发条件和标准。

勋表不仅是一种荣誉象征,也是佩戴者身份和地位的体现。

在佩戴勋表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注意事项。

一般来说,勋表应佩戴在左胸口,位于勋章和绶带之上。

同时,佩戴勋表时应保持仪容整洁,避免勋表受损或污染。

勋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自20世纪初以来,勋表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杰出人物因为其在军事、政治、社会等领域的贡献而获得勋表。

在中国社会,勋表不仅是一种荣誉象征,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佩戴勋表的人在社会上拥有更高的地位和声誉,同时也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勋表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荣誉象征,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勋表 解读

勋表 解读

勋表解读勋表,又称略表,是一种表示个人荣誉和成就的官方文件或标记。

在中国古代,勋表是对官员的功绩和荣誉的肯定,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赏赐和晋升。

现代的勋表则通常包括各种荣誉和成就的标识,例如勋章、奖章、证书等。

解读勋表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勋表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古代中国,勋表的出现是为了表彰官员的功绩和忠诚,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勋表的形式和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和文化特点。

其次,勋表的解读需要关注其具体内容和形式。

勋表通常包括官员的姓名、官职、功绩、荣誉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经过严格审核和确认的。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官员在某个时期的具体表现和贡献,从而对其进行评价和认识。

此外,勋表的形式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徽章、绶带、证书等,这些形式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象征意义。

第三,勋表的解读还需要关注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勋表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了个人的荣誉和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点。

通过研究勋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和传承文化。

最后,勋表的解读也需要注重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勋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它可以激励人们追求卓越、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勋表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综上所述,勋表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和意义的官方文件或标记。

通过解读勋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同时,勋表也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可以激励人们追求卓越、传承文化。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勋表的研究和保护,让这种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军衔

中国古代的军衔

中国古代的军衔
中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

也有专家认为这些称号都是职务专称,而不是官衔(军衔)称谓。

元帅:出现于晋文公四年。

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是战时最高统帅。

到宋代则设有兵马大元帅。

元有都元帅、元帅。

将军:出现于晋献公十六年。

晋国以卿为将军,到战国时“将军”才被用于官名。

汉代将军名号颇多,如霍去病叫骠骑大将军。

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校: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

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

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

尉: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因执掌军队大权地位颇高。

以后带“尉”字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

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

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队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士: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国中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属于卿大夫以下的低级官职。

秦以后间有袭用古制以上、中、下士为官职者。

中国古代军衔制排列表

中国古代军衔制排列表

中国古代军衔制排列表临国大元帅王、监国左元帅王、监国右元帅王护国大将军王、护国左将军王、护国右将军王辅国大将军、辅国左将军、辅国右将军镇国大将军、镇国左将军、镇国右将军保国大将军、保国左将军、保国右将军定远大将军、定远左将军、定远右将军镇远大将军、镇远左将军、镇远右将军靖远大将军、靖远左将军、靖远右将军威远大将军、威远左将军、威远右将军镇英大将军、镇英左将军、镇英右将军冠英大将军、冠英左将军、冠英右将军骠骑大将军、骠骑左将军、骠骑右将军怀化大将军、怀化左将军、怀化右将军云麾大将军、云麾左将军、云麾右将军优击大将军、优击左将军、优击右将军优缉大将军、优缉左将军、优缉右将军优稽大将军、优稽左将军、优稽右将军归德大将军、归德左将军、归德右将军志宏大将军、志宏左将军、志宏右将军启国大将军、启国左将军、启国右将军贤明大将军、贤明左将军、贤明右将军殿元大将军、殿元左将军、殿元右将军庆宇大将军、庆宇左将军、庆宇右将军育新大将军、育新左将军、育新右将军维荔大将军、维荔左将军、维荔右将军靖晗大将军、靖晗左将军、靖晗右将军宜林大将军、宜林左将军、宜林右将军忠武大将军、忠武左将军、忠武右将军壮武大将军、壮武左将军、壮武右将军明威大将军、明威左将军、明威右将军建威大将军、建威左将军、建威右将军镇威大将军、镇威左将军、镇威右将军宣威大将军、宣威左将军、宣威右将军镇武大将军、镇武左将军、镇武右将军隆威大将军、隆威左将军、隆威右将军德威大将军、德威左将军、德威右将军耀威大将军、耀威左将军、耀威右将军熙威大将军、熙威左将军、熙威右将军虎威大将军、虎威左将军、虎威右将军昭威大将军、昭威左将军、昭威右将军英威大将军、英威左将军、英威右将军壮威大将军、壮威左将军、壮威右将军英武大将军、英武左将军、英武右将军襄武大将军、襄武左将军、襄武右将军益威大将军、益威左将军、益威右将军、靖武大将军、靖武左将军、靖武右将军匡武大将军、匡武左将军、匡武右将军宁武大将军、宁武左将军、宁武右将军炳武大将军、炳武左将军、炳武右将军同武大将军、同武左将军、同武右将军恪威大将军、恪威左将军、恪威右将军孚威大将军、孚威左将军、孚威右将军义威大将军、义孚左将军、义威右将军矅威大将军、矅威左将军、矅威右将军泰武大将军、泰武左将军、泰武右将军昌武大将军、昌武左将军、昌武右将军安武大将军、安武左将军、安武右将军咸武大将军、咸武左将军、咸武右将军成武大将军、成武左将军、成武右将军虎豹大将军、虎豹左将军、虎豹右将军良威大将军、良威左将军、良威右将军璞威大将军、璞威左将军、璞威右将军麟威大将军、麟威左将军、麟威右将军珍威大将军、珍威左将军、珍威右将军国宗、副国宗、协国宗制台、副制台、协制台章京、副章京、协章京抚台、副抚台、协抚台藩台、副藩台、协藩台臬台、副臬台、协臬台道台、副道台、协道台提督、副提督、协提督提刑、副提刑、协提刑总兵、副总兵、协总兵团练、副团练、协团练守备、副守备、协守备提辖、副提辖、协提辖都统、副都统、协都统都司、副都司、协都司都卫、副都卫、协都卫统领、副统领、协统领参领、副参领、协参领佐领、副佐领、协佐领标统、副标统、协标统管带、副管带、营带、副营带千总、副千总把总、副把总哨官、副哨官督队官、副督队官队官、副队官棚官、副棚官一等目兵、二等目兵五人设一伍长,十人设一什长,百人设一百夫长,五百人设一小都统,一千人设一大都统.,三千人设正、偏将,五千人设正、偏牙将,一万人设正、副将军。

中国的军衔和警衔

中国的军衔和警衔

中华民国时期军衔制
(二)北洋政府时期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官;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中华民国时期军衔制
(三)国民政府时期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 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军: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军衔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07式”军衔肩章 将官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军衔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07式”军衔肩章 校官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军衔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07式”军衔肩章 尉官
警衔制度
五等十三级
1.总警监、副总警监; 2.警监:一级、二级、三级; 3.警督:一级、二级、三级; 4.警司:一级、二级、三级; 5.警员:一级、二级。
第二次军衔制时期
将官:一级上将、上将、中 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 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士官:军士长、专业军士;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军衔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88式”军衔肩章 将官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军衔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88式”军衔肩章 校官
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下列职 务等级编制警衔:
1.部级正职:总警监; 2.部级副职:副总警监; 3.厅(局)级正职: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 4.厅(局)级副职: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 5.处(局)级正职: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 6.处(局)级副职:一级警督至三级警督; 7.科(局)级正职:一级警督至一级警司; 8.科(局)级副职:二级警督至二级警司; 9.科员(警长)职:三级警督至三级警司; 10.办事员(警员)职:一级警司至二级警员

勋表的故事

勋表的故事

勋表的故事
【原创版1篇】
目录(篇1)
1.勋表的定义和历史
2.勋表的种类和设计
3.勋表的象征意义和价值
4.勋表的授予和获得
5.勋表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正文(篇1)
勋表,是一种用来表彰个人在特定领域或事件中表现突出的标志性物品。

它通常由金属制成,以绶带悬挂在胸部,象征着荣誉和成就。

勋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战士们会在战斗中获得各种勋章,以表彰他们的勇敢和功绩。

勋表的种类和设计繁多,不同的勋表代表着不同的荣誉和成就。

例如,军事勋表通常用来表彰在战争中表现突出的军人,而学术勋表则用来表彰在学术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学者。

勋表的设计也各具特色,有的简单朴素,有的华丽繁复,但无论哪种设计,都充满了荣誉和尊贵的气息。

勋表的象征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是个人荣誉和成就的最直观体现。

对于获得勋表的人来说,它是一种无上的荣誉,代表了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突出表现。

对于社会来说,勋表则是一种鼓励和激励,它鼓励人们追求卓越,追求成就。

勋表的授予和获得,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和评审。

获得勋表的人,通常是在某个领域或事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

勋表的授予,通常由政府或相关机构进行,以保证其公正性和权威性。

在中国,勋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功勋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
军人和官员们会根据他们的功绩和贡献,获得不同的勋章和荣誉。

如今,中国仍然保留着勋表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使得勋表制度更加公正和透明。

总的来说,勋表是一种充满荣誉和尊贵的物品,它象征着个人的成就和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的演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的演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的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两次拟议实行军衔制度,但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制约,两次拟订的军衔制度都未能实行。

建国后,为加强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军衔制的问题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1952年冬便着手研究军衔制的问题。

1952年11月26日,总干部部在向毛泽东主席并军委的报告中,对实行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等问题,拟制了初步计划。

1955年我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度。

这次军衔等级设置是在中国传统军衔等级体系的基础上,参照了前苏联、朝鲜等国的军衔制而设定的。

起初军官军衔设4等14级,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大元帅实际未授予);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后又增加准尉一级。

军官军衔设4等共计15级。

195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

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向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授予55人上将军衔,授予175人中将军衔,授予801人少将军衔。

以后,从1956年至1964年间,又陆续晋升了一批将军。

到1965年,共授予将官以上军衔1614人。

1965年5月22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的决定》,1965年6月1日开始实施。

1980年3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出要搞军衔制。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

1985年6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果断地提出割断1965年以前的军衔体制,“实行新的军衔制”。

1988年7月1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勋表,又称略章、勋略等,是用来代表勋章、奖章等奖励的一种证章,是军队勋赏制度的组成部分。

解放军目前并未实行勋表制,但制服上有外观类似勋表的级别资历章,造成了学界和社会大众的一些误解。

一是分不清级别资历章与勋表的区别,一些权威媒体和专家称“级别资历章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军队佩戴的勋表的组成部分”,勋表“包括立功略章、级别略章、年度略章、服役略章”。

不少论著和媒体照搬照用,以讹传讹。

二是不理解“表”字的含义,一些论著望文生义地把勋表理解成“像表格一样”的勋章标志牌,把勋表板当做“一整块勋表”。

以上误解的产生,是不了解勋表制起源和发展。

勋表虽然源于西方,但在旧中国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3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

目前还没有公开发表的专门研究中国勋表制度起源和发展的论著,一些网站、论坛上的探讨和介绍不全面且存在不少讹误,因此该问题仍是中国近现代军事制度史研究的空白领域。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档案,对旧中国勋表制的起源和发展做一个梳理,试图澄清一些广泛存在的误解。

由于现存涉及勋表制的文字档案较为稀少,本文关于对于勋表制的研究不得不依托图片文献进行一些推测,有待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中国勋表制的起源勋表源于英国。

据考证,1642年英军就设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勋章、奖章授予制度。

由于战事频繁,功劳较多的将士军服上容纳不下太多的勋章,如果全部佩带,既不美观也不方便。

于是,英军把勋章的绶带叠成一个个小方块,固定在军服左上角,以此代替勋章本身,象征往日的荣耀。

英军的这一创新,渐渐受到西方各国的效仿,在穿着军常服时佩戴勋章略表的制度逐渐成为现代军事制度的一部分。

中国的勋表制度起源于晚清时期。

光绪年间,中外交往日益频繁,清政府为了适应外交活动的需要,由总理衙门设计了宝星勋章,勋章外形呈星状,图案仿照清朝国旗,以龙为标志,也叫“双龙宝星”勋章。

但只颁发给外国人和清政府外务部官员、驻外使领官员(图1),没有形成系统的勋章制度。

宣统元年,训练禁卫军大臣载涛等奏称“窃见各国贵族显官,莫不有荣身之具”,“独无本国勋章,外人时窃异之”,呼吁尽快建立勋章制。

经过外务部、陆军部、海军部、会议政务处等部门商讨制定,于宣统三年2月拟定了《勋章章程》,制有大宝章、黄龙章、赤龙章、青龙章、黑龙章等,并颁发勋章执照。

图1双龙宝星勋章勋章章程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勋章制度,对于略章的称呼,制定章程的官员结合汉语文字的意涵,使用“表”字代旧中国的勋表制■陈舒颜322014年第4期称,即“勋表”。

《勋章章程》专门列有“勋表”一项,规定“凡得有勋章者,按照章程于便服襟上扣带勋表”;“勋表颜色如授制,各依等级而殊其式样”。

在特殊纪念日和重大礼仪场合才佩戴全部勋章,而日常活动和一般场合只佩戴勋表,这是符合国际惯例的。

《勋章章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勋奖制度和国际接轨,其中对勋表制的相关规定充分采纳了国际惯例,是中国勋表制的起源。

当时负责制定勋章章程的官员为什么要把这种五颜六色的小格子命名为“勋表”呢?汉语中“表”又通“幖”,意为“表帜,标识,标志”,所谓勋表就是勋章的标志,一种勋章对应一种标志,因此勋表制是“一章一表”。

因为“表”还有“表格”的意思,即带有内容项目的格子图式,许多人不了解勋表的起源而望文生义,看到勋表板,结合“表”字,就想到表格,错把勋表的集合当做勋“表”。

其实一个勋表就是一个“小格子”,其中的“表”字与“表格”是无关的。

晚清时期的勋章制度虽然有明文规定,但在实践中执行时间短、勋奖覆盖面窄,且当时留下的影像资料极为珍稀,这些因素都成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勋表制起源的障碍。

晚清官员佩戴勋章的照片已属凤毛麟角,至于佩戴勋表的照片,笔者经过多方搜集仍未发现,可以说中国元老级勋表的“芳容”至今成谜,这不能不说是研究者的一个遗憾。

二、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对勋表制的进一步完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也推翻了依附于其上的不少旧制度,但作为西方现代军事制度的勋表制却被保留了下来,并被民国时期历届政府沿用。

北洋政府曾制定《颁给勋章条例》、《星云勋章条例》、《金狮勋章条例》等,并规定了相应的勋表制度。

该时期勋表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发展,首先,勋章的种类多样,等差次第分明,对应的勋表样式也大为丰富;其次,勋表制作实现了规范化,对制作单位进行了专门规定,要求“各勋表由印铸局统一制作”,并要求受勋者“将旧领勋表赴局更换”为新制勋表,这又是中国勋表制的一个进步。

北洋政府时期的勋表制度虽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礼服佩勋章、常服佩勋表”的原则似乎没有被采纳,从历史照片来看,文武官员们无论身着礼服或常服,都喜欢佩戴勋章。

关于北洋时期勋表的样式和佩戴效果,笔者亦未能搜集到相关影像资料,只能从“勋表样式依绶带样式”等规定中进行想象了。

国民党发动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开始着手完善各项军事制度。

1929年5月15日,国民政府颁布《陆海空军叙勋规则》,这是国民革命军勋章制度规范化的标志。

该条例制有青天白日勋章和宝鼎章两种,前者表彰“攘御外侮有功者”;后者表彰“震慑内乱”有功者。

两种勋章都制有相应勋表,“色别于绶色相同”。

同年9月27日的《陆海空军勋章授与(予)佩带规则》规定“各种勋表均佩在左襟上,其次第准第八条至十一条规定行之”,青天白日勋表高于宝鼎勋表,中国勋表位于外国勋表之上,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勋表佩戴的等级顺序作出规范。

青天白日勋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国军最高勋章,虽然其至高地位在抗战期间被国光勋章取代,但由于国光勋章受勋者极少,1949年以前仅有蒋介石、傅作义二人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事实上仍是国军将士向往的最高荣誉(图2)。

图3勋章与奖章、纪念章的佩戴顺序示例332014年第4期2014年第4期图2青天白日勋章及其勋表国民政府为了进一步适应外交活动的需要和表彰、激励非军职人员,于1933年颁布了《文官勋章条例》。

规定“凡中华民国人民有功于国家社会者”,除现役军人应授陆海空勋章外,由国民政府授予勋章。

此外,“因敦睦国交关系,得特赠勋章于友邦元首或颁给友邦人民”。

该条例第六款规定勋章各附勋表,色别与绶色同。

虽然从法理上说,文职官员亦可佩戴勋表,但现实中勋表却总是和军装联系在一起。

对于文职官员来说,身着礼服时可直接佩戴勋章,身着便服时若佩戴勋表又显得有些“混搭”,因此并没有见到文官佩戴勋表的情形。

国民革命军的军事证章包括勋章、奖章、纪念章,因此广义上的“勋表”包括勋表和章表,章表即一些重要奖章和纪念章的略章,如陆海空军奖章、干成奖章、光华奖章、北伐誓师十周年纪念章、西安蒙难纪念章等,而章表的大小次第较为混乱,缺乏规范。

1935年以后,国民政府又颁布了《陆海空军勋赏条例》、《陆海空军勋赏条例施行细则及陆海空军奖励条例施行细则》等法律法规,对勋章、奖章、纪念章的次第关系进行了规范。

“陆海空军奖章佩戴于上衣勋章或勋表之左”的条款确定了勋表高于章表,奖章、纪念章之表按重要性酌情排列的原则(图3)。

对整个军事证章系统中略章顺序的规范,是国民政府时期勋表制的又一次完善。

勋表是代表军人获得勋奖情况的标识,国军军人的级别资历、服役情况等则由其它饰件展示,如抗战时期的徽章和胸章。

徽章体现服役单位,如军政机关、军校、特殊军种等,其质地为金属或珐琅制,其图案由各单位按照大体制式自行设计,报请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备案(图4)。

胸章体现级别、资历、兵种,它是用织品印制的方形块,钉缝于胸前左上口袋盖上,兵种、官阶、姓名、职务、佩发年份,从胸章的颜色、内容一看便知(图5)。

1946年以后的国军制服还有表明军种的领章等饰件,这些饰件的功能和级别资历章有一定相似,但和勋表的功能完全不同。

三、国民政府时期勋表的若干特点虽然从1929年起国民政府就确认了勋表制,但直到抗战前,很少见到有国府要员佩戴勋表。

抗战期间,随着国民政府外事活动增多,勋表的荣誉性和装饰性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外国友人面前,国军将领也开始佩戴勋表,中国勋表进入国际视野。

遗憾的是,从已经查找到的几种勋章条例及相应实施细则中没有发现对勋表的制作、佩戴等事项更具体的规定,笔者只能根据大量历史照片反映出的史实,尝试性地梳理出国民政府时期勋表制的若干特点。

从材质来看,国军勋表分为金属底座布面(硬质)和纯布制(软质)两种,大多数国家的勋表多为金属小窄条,表面微凸,裹有与所授勋章相应质料和条纹图案的绶带。

国民政府时期勋表大多也采图4军法总监部徽章图5胸章示例34用金属底座搭配布面的材质,其整体质感厚实坚硬,整个勋表板处于一个平面上,不会发生弯折。

而布质勋表由于是柔软材质,整体质感轻薄,其形状会随着衣服的起伏而弯曲,采用这种材质的勋表较为少见。

从勋表结合方式来看,整体连结、逐行连结和单个佩戴三种。

整体缀钉即左右之间、上下之间的勋表都是连结为一体的,再统一缀钉或缝制在制服上;逐行连结即左右之间的勋表连为一体,每一行制作为一个整体,再一行一行地缀钉在制服上,行与行之间有空隙。

1946年以前,勋表结合方式都为整体连结。

1946年国军新式军服军衔实行之后,由于军事证章大量颁发,勋表变动、增加频率快,采用逐行连结的方式成为主流。

单个佩戴勋表,即将勋表以别针方式一个一个地佩戴,类似于佩戴校徽的效果,这种结合方式只适合拥有几个勋表的下层官兵,一旦勋表数量增多,单个佩戴便显得不整齐、不美观,因此在高级将领中极为罕见。

从勋表的尺寸看,不同勋表有长、短之别。

根据国际惯例,不同种类的勋表图纹颜色虽不同,尺寸是一致的。

国民政府时期的勋表中有两种非常特别,它们的长度约为普通勋表的两倍。

这两个“长勋表”是宝鼎勋章(1-2等)和云麾勋章(1-2等)的勋表。

二者的“特长”突出了它们的重要性,这可以从它们的授制得到印证。

绶制依重要性分为大绶、领绶、襟绶等,这两种“长勋表”的所代表的勋章都是大绶章(含特种大绶),象征至高荣誉,故在勋表长度上也予以特别体现(图6)。

有趣的是,大名鼎鼎的国光勋章和青天白日勋章地位虽高于宝鼎勋章和云麾勋章,但由于国光勋章和青天白日勋章不分等级、不用大绶,因此其勋表并不是“长勋表”。

从每行勋表的个数看,没有严格的规定。

按照国际惯例,勋表每行3枚或4枚,通但由于国民政府存在“长勋表”的设定,同一行之间往往存在长短搭配的情况。

“一短一长”是2枚,但长度相当于每行3枚勋表;“两短一长”是3枚,但长度相当于每行4枚勋表。

因为勋表的顺序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并不能自由搭配长短勋表的排列,因此国民政府时期的勋表通常无法做到每一行固定若干枚,而是呈现2枚、3枚、4枚不等的情况(图6)。

当勋表板无法排列为矩形时,就采用为金字塔形或倒金字塔形,不采用沙漏型或纺锤形。

蒋介石佩戴勋表的习惯比较特殊。

首先,蒋介石并不喜欢佩戴全部勋章和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