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药效相似的中药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些药效相似的中药对比
1. 金银花和连翘
金银花:清热解毒作用较强,为治痈肿疔疮阳症的要药(内外痈),是清热解毒中的疏散风热药,兼可凉血止痢,露剂清热解毒。

连翘:苦寒,清心火,解毒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为治疗瘰疬痰核的要药,又为清热解毒药中的疏散风热药。

2. 柴胡和升麻
柴胡:辛苦寒,肝胆经。

其性升散可疏少阳之邪,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用于外感发热,有良好的疏散退热作用;归肝经疏肝解郁;又散升阳举陷。

升麻:辛甘微寒。

肺脾胃大肠经。

解表药中的清热解毒药,尤善解阳明热毒;又可发表透疹。

最为麻疹之专药。

升提中气,而有升阳举陷之功。

3. 石膏和知母
石膏;辛甘大寒。

肺胃。

生用,辛以解肌退热,寒能清热泄火,甘寒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证的要药,又可清肺热泻胃火,煅后收敛生肌。

知母:苦甘寒,肺胃肾。

清泻肺胃肾上经之火,甘寒质润,养肺胃肾三经之阴液;既清气分实热,又清相火退虚热。

4. 川贝母和浙贝母
川贝母:苦甘微寒。

肺心经。

清热化痰,性凉而甘又能润肺止咳,尤宜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或痰中带血等症;又可散结消肿,治疗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

浙贝母:苦泻寒清,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作用均强于川贝,临床多用于治疗风热、燥热、痰热咳嗽及瘰疬、瘿瘤、疮痈和肺痈等。

5. 附子和干姜
附子:辛甘热。

有毒。

心肾脾。

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

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且可散寒止痛,治寒痹疼痛较剧者。

回阳救逆配伍干姜,补肾阳配伍肉桂。

干姜:辛热。

脾胃心肺经。

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脾胃寒症;入心经,回阳通脉助附子回阳救逆;兼入肺经,温肺散寒化痰饮。

6. 肉桂和桂枝
肉桂:辛甘热。

脾肾心肝经。

补火助阳,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有引火归原,益阳消阴之功;又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治沉寒。

在补气血方药中,适配肉桂,还有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的功效。

桂枝:辛甘温。

心肺膀胱经。

解表特点:风寒表实无汗证,表虚有汗证;又可温经通阳,行里表达,有温通一身阳气,流畅血脉的功效。

7. 丹参和红花
丹参:苦微寒。

心肝经。

活血化瘀要药。

广泛治疗各种瘀血病症。

性寒,又可凉血,以血热瘀滞用为佳,有“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之说。

不过丹参没有补血功效。

活血调经,为妇科要药,凉血消痈,清心安神。

红花:辛温。

心肝经。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除治疗妇科经产诸证外,尚可治疗癥瘕积聚,胸痹心痛、跌打损伤等瘀血阻滞之证。

8. 益母草和泽兰
益母草:活血调经,为妇科经产之要药,故有“益母”之称;又
利水消肿,对水瘀互阻的水肿尤为适宜;兼可清热解毒。

泽兰:与益母草相似,为活血利水药。

9. 天麻和钩藤
天麻:甘平。

肝经。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因作用平和,凡惊痫抽搐、眩晕头痛,不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为治疗眩晕的良药。

素有“定风草’之称;又可祛外风,通经络,治疗肢麻痉挛抽搐,风湿痹痛。

钩藤:甘微寒。

肝心包经。

息风止痉,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因作用缓和,亦多用于小儿。

又可清热肝热,平肝阳治疗肝火头痛、肝阳眩晕。

10. 龙骨和牡蛎
龙骨(安神):甘涩平。

心肝肾经。

重镇安神之要药,可用于治疗各种神志失常之证;又可平肝潜阳,用于肝阳眩晕;味涩收敛,尤长于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诸证。

牡蛎(平肝息风):咸涩微寒。

肝肾经。

咸寒质重,长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味涩,煅用有收敛固涩、制酸作用。

重镇安神常与龙骨相须为用。

11. 人参、黄芪、党参和甘草
人参:甘微苦微温。

心肺脾经。

大补元气,治疗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之重危证候的要药。

脾为生化之源,肺为主气之脏,元气旺盛则脾肺之气自足,故可补脾肺之气,为治疗脾肺气虚之主药。

元气充沛,又可生津、安神
生血,摄血,壮阳,故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

黄芪:甘微温。

脾肺经。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惟一的一味补气升阳药;补肺气,益卫气固表止汗;补气利水消肿;又能补气以托毒生肌。

党参:甘平。

脾肺经。

善补中气,又益肺气,为脾肺气虚常用药;气能生血,气旺生血,气旺津生,所以又有养血生津之效。

功似人参,可代用。

不如人参大补元气,且药力薄弱,故重证,急证仍需用人参。

甘草:甘平。

心肺脾胃经。

性平,作用平和,此时作用取决于五
味,体现了甘味药的特点。

甘补:益心气,补脾气;甘润:润肺祛痰止咳;甘缓:缓和药性,缓急止痛;甘和:调和脾胃;甘:能解毒。

12. 白术和苍术
白术:苦甘温。

脾胃经。

甘温补气,枯燥健脾,未补气健脾的要药;燥湿利水,脾虚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用之甚宜;固表止汗安胎,均与补气健脾作用有关。

苍术:辛苦温。

脾胃经。

辛散苦燥力强,内燥中焦湿浊健脾,外祛风湿发汗解表(内湿外湿)。

风湿痹症胜湿者,外感风寒夹湿尤宜。

富含VA,治疗夜盲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