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科学六上《1.2.做酸奶》教案(1)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做酸奶》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做酸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做酸奶》是一节以生活实际为主题的科学实验课。
教材通过介绍酸奶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乳酸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以及酸奶的营养价值。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食物中的营养、微生物等知识。
但是,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知道酸奶的营养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酸奶的制作过程,乳酸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酸奶的营养价值。
2.教学难点:乳酸菌的发酵过程,酸奶的制作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酸奶样品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酸奶样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讲解知识:介绍酸奶的制作过程,讲解乳酸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阐述酸奶的营养价值。
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酸奶制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乳酸菌的发酵过程。
5.交流与分享: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制作酸奶的心得。
6.总结与拓展:总结酸奶的制作方法,拓展酸奶的营养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做酸奶》1.酸奶的制作过程2.乳酸菌的作用3.酸奶的营养价值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是否主动提问、回答问题。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做酸奶|苏教版

《2. 做酸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节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细菌的传播,从而养成卫生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酸奶的知识,已经具备动手独立制作酸奶的能力,对酸奶的制作具有浓厚的兴趣,以此导入细菌知识的学习。
三维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奶是由乳酸菌将牛奶发酵变成的。
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及繁殖特点。
3、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4、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团结合作、交流研讨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怎样做酸奶,知道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变成了酸奶。
解决措施:采用学生制作经验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解决措施:通过模拟实验,归纳计算规律,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自己制作的酸奶、白纸、多种颜色的粘土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酸奶制作交流会1、师:上节课,我们学学习了如何做酸奶,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酸奶的做法,(大屏幕出示酸奶的做法)。
师生共同找出关键词:煮沸、冷却、加入、搅拌、装入和保温。
由于同学们需要的实际较长,布置了同学们回家尝试做酸奶,有的同学真的很了不起!不但做成功了,还发来了视频,老师整理了一份视频,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播放一位同学在家制作酸奶的视频,教师板书:一酸奶的做法3、要求:看过之后,提出你的疑问,提的最多的有奖励!4、师: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4、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为什么做酸奶时要加酸奶?生:加酸奶就是加入乳酸菌。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做酸奶》苏教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做酸奶》苏教版 (1)一. 教材分析《1.2 做酸奶》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制作酸奶的过程,了解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以及酸奶的制作原理。
教材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食物和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学实验,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以及酸奶的制作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知道酸奶的制作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酸奶的制作原理。
2.难点:乳酸菌如何将乳糖转化为乳酸。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酸奶,直观地了解乳酸菌的作用。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材料:牛奶、乳酸菌、温度计、发酵箱等。
2.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实验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食品是通过发酵制作的?发酵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什么?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进行酸奶的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将制作好的酸奶放入发酵箱中,观察酸奶的变化。
教师提问:酸奶为什么会变酸?乳酸菌是如何将乳糖转化为乳酸的?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以及酸奶的其他制作方法。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做酸奶》教学设计初稿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做酸奶的实践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
在做酸奶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获的喜悦。
学情分析: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讨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教学重点和难点:自己动手做酸奶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一、自己动手做酸奶1.谈话:你们喝过酸奶吗?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交流。
2.猜测: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 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鲜牛奶、蔗糖、乳酸菌。
学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
学生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3.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
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学生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学生看图,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
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 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
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制作感受,画好“心情曲线”。
6年级科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2 做酸奶省赛一等奖

“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
“教学视频规划说明”
(一)
(二)
“课堂学习任务单”设计
评价等级:优、良
2.说出是什么物质使鲜牛奶变酸的?
㈡进阶作业/
1.在制作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吗? 2.观看微课视频自学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图片1 图片2 学段目标指出:6年级的学生能基于所学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了解原因在此借助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细菌的一些基本特征,从而进一步认识乳酸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做酸奶》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做酸奶》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2.能够掌握酸奶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3.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酸奶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2.难点:掌握酸奶的制作过程,了解酸奶的微生物生长及其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准备(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 学生探究(20分钟)1.分成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观察酸奶的外观、气味和口感,学生自己列出酸奶的特点,并提出如何制作酸奶的问题。
2.学生用材料清单和制作步骤制作酸奶,并对酸奶进行观察和记述。
3.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回答所提问题。
3.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酸奶的原理,了解酸奶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关系,以及酸奶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4. 探究互动(15分钟)1.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经验,并对大家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5. 知识梳理(10分钟)1.学生自主进行笔记记录,梳理酸奶的制作过程、原理、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2.教师进行回顾和概括。
四、教学评价1.教学完成度:学生能根据教师和实验材料,独立完成酸奶制作实验,并掌握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了解酸奶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2.教学质量:教师从知识讲解到问题引导,从学生探究到知识梳理,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
3.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了制作实验,记录了笔记,并且能够回答所提问题。
4.学生掌握程度:学生能够独立制作酸奶,并掌握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了解酸奶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五、教学反思经过此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酸奶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独立制作酸奶,也掌握了相关知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参与度需要更高,课堂气氛需要更活跃。
下一次我会加强互动环节,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提高课堂氛围。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共三套附板书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
在设计结构上,本课以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实践活动——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欲望,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二、教学目标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四、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每组豆子若干、纸杯6个等(一)、布置任务: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回去查找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的资料,以备交流。
(二)、开展酸奶品尝活动1.谈话:前几天,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酸奶是怎么做成的?(三)、认识细菌及酸奶的成因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利用从网络、书本中收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①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教师出示收集到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②细菌的繁殖(介绍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1)教师先播放一段细菌繁殖分裂的视频,学生观看,之后再出示一则新闻资料,从资料中寻找有用的信息(2)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
①介绍模拟实验,并让学生说出实验中各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②进行实验——细菌繁殖第5代以后的数量。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2做酸奶1-附知识点梳理

做酸奶课程标准: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学会自己对手做酸奶。
2、认识细菌和酸奶形成的原因。
3、认识病毒及其对人类的危害。
教学材料鲜奶、白糖、保温杯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 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引出课题。
探索和调查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3.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可用开水烫一烫)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学会自己对手做酸奶。
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二、布置作业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2、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三、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1.谈话:前几天,我们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并能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实验材料,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食品和健康的内容,对于酸奶的认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
2.能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
2.如何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制作出美味的酸奶。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实验材料。
2.酸奶制作视频或图片。
3.实验操作指导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酸奶的制作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酸奶是如何制作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然后发放实验材料,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操作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进行。
4.巩固(5分钟)实验完成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讲述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酸奶除了可以食用外,还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如医学、化妆品等。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做酸奶》教案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做酸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及制作过程;2.掌握实验操作中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实验的能力;4.增强化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酸奶的制作原理及制作过程,了解实验中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掌握酸奶的生产技术,了解实验所需要的各种操作细节。
三、教学内容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谈论酸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制作过程,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实验前准备(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的流程和步骤进行了解,阐述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方法,讲解实验所需各种试剂和试管的使用方法。
3.实验操作(20分钟)(1)将牛奶加热到70℃,然后放凉至45℃左右;(2)将乳酸杆菌回收液加入到特制的酸奶瓶中,然后加入热牛奶,搅拌均匀;(3)将酸奶瓶盖子拧紧,放置在温度为40℃左右的恒温箱内发酵约4小时。
4.实验结果观察与分析(10分钟)学生可以观察到制出的酸奶的颜色、质地和口感等,从中感受到酸奶制作中的化学变化,可以进一步理解酸奶制作中的原理。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强调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探究酸奶的制作原理,巩固本节课教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方式本节课采用情境模拟评价方式,学生需要在约定时间内,模拟实验制作酸奶并进行口感测试,对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掌握的实验方法和原理进行口头回答。
2.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主要根据学生模拟实验的操作流程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美观度,口感测试的结果准确性以及掌握实验操作中各种仪器的熟练度。
五、教学过程展示时间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10分钟导入引导学生谈论酸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制作过程学生们进行讨论10分钟实验前准备讲解实验所需各种试剂和试管的使用方法学生听讲20分钟实验操作演示实验操作流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模拟实验操作10分钟实验结果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理解酸奶制作中的原理学生参与讨论5分钟课堂总结对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强调和总结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强化了解和实验操作两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 (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的第二课。
本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直观的实验和有趣的互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酸奶的制作过程,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难点:乳酸菌的作用,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乳酸菌的作用。
2.实验法:学生动手做酸奶,观察实验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心得体会。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PPT、实验材料(牛奶、乳酸菌、温度计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喝过酸奶吗?酸奶是什么味道的?酸奶是如何制作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乳酸菌的作用。
通过PPT展示酸奶的制作原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师提供的实验步骤,动手做酸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酸奶制作过程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酸奶除了可以发酵牛奶,还可以发酵哪些食物?乳酸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有哪些?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并能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食品制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能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酸奶的制作过程。
2.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讲解法: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发酵的原理,教师需要进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
2.酸奶菌种、牛奶、糖、容器等实验材料。
3.实验仪器和设备:烧杯、搅拌棒、温度计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知道酸奶是什么吗?”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如何制作酸奶。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发酵的原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小组进行指导,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酸奶是如何制作的吗?”、“乳酸菌是如何发酵的?”等,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科学六上《做酸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做酸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酸奶的制作过程以及酸奶的营养价值。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课文还提到了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酸奶的制作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总结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培养健康饮食的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酸奶的制作原理和食品安全知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酸奶的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做酸奶》课文。
2.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发酵箱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酸奶的营养价值和制作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做酸奶》,了解酸奶的制作方法。
3.操练(15分钟)教师讲解酸奶的制作步骤,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作酸奶。
–确保实验材料干净卫生。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4.巩固(10分钟)学生观察制作好的酸奶,讨论酸奶的制作过程,总结制作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酸奶的制作原理,探讨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做酸奶》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做酸奶》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第一课,主题为“做酸奶”。
本节课通过设计让学生了解构成酸奶的微生物以及酸奶的制作过程,并对比酸奶与牛奶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受益匪浅。
一、情境营造:学生的生活中有没有喜欢喝酸奶的人?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有喜欢酸奶的人,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情境营造:1. 征求学生的意见,问学生是否喜欢喝酸奶,喝酸奶的好处是什么?2. 老师自己带一瓶酸奶,询问学生是否有同样的经历。
3. 引导学生谈论喝过的酸奶品牌以及口感。
这样的情境营造可以使学生产生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容易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酸奶的知识。
二、知识探究:了解酸奶的微生物以及制作过程1. 微生物的作用运用PPT,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酸奶的微生物,生动真实的展现让学生体会微生物工作的强大能力,并明确微生物的作用。
2. 酸奶与牛奶的不同在运用PPT展示酸奶与牛奶的差异图片,学生可以上手比较酸奶中乳糖的分解和微生物生长的差异,之后通过对比牛奶和酸奶的不同展现酸奶的生产制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酸奶与牛奶的不同之处。
三、相关练习: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习效果1. 动手实验:制作酸奶教师准备的标准制作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将生产制作过程应用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过程的掌握了解制作酸奶的方法。
2. 精准提问:快速检验学生学习结果- 什么是酸奶的微生物?- 酸奶和牛奶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加热可以杀死一切微生物吗?通过这样的精准提问,可以判断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进而在后续授课的过程中调整教学策略。
四、延伸拓展:将学习延伸应用到生活之中1.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家中可以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酸奶,以巩固学校课堂的知识。
2. 探讨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吃酸奶可以增加益生菌的数量,以及对于拉肚子、感冒等疾病的防治作用。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酸奶的制作方法以及益生菌的作用形成基础认识,同时对于健康饮食也更有拥有更深的理解。
小学科学_小学科学六年级《做酸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酸奶,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便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4. 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点】自己动手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在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的个数。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黄豆、纸杯、导学案等。
2.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搜集的细菌和酸奶的各种资料。
附:板书设计做酸奶细菌乳酸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做酸奶》学情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显微镜下的世界”第二课。
做酸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让他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做。
起初,打算带着学生在班级一起制作酸奶,但到班级一问,很多孩子家里都有自制酸奶的仪器(酸奶机),我想:与其在教室和孩子一起做,不如让孩子回家和家长一起做这个实验,既然购买了仪器,肯定是想尝试做酸奶,或者已经制作过酸奶,家长也有一定的经验,于是,我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认认真真”的在尝试做一次酸奶,让孩子从实验的准备开始到最后酸奶的形成,都要详细的了解,并及时的记录相关内容,拍下照片尤其是视频作为资料留存。
学生代表通过课件向全班汇报制作酸奶过程。
通过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可以帮助整个班级的成员回顾做酸奶的过程,另外听取别人的汇报可以清楚的比较出自己与别人的区别,从而找出操作步骤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加深了对酸奶制作的过程。
通过阐述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小组和其他同学的思考,通过自我解决问题来提升对试验中所遇问题的思悟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式合作形式,通过教师的总结,对学生的表述进行梳理。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自主阅读的情况下,进行小组合作开展讨论,然后发表意见,这是一种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式合作形式,通过教师的总结,对学生的表述进行梳理,让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讨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本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2.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3.发现酸奶对人体的好处。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掌握酸奶制作的方法和原理,教学难点为科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跟踪调控制作过程。
3.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1.确定实验工具和材料,如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塑料杯等;2.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如酸奶制作的步骤图。
4.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酸奶的简介及酸奶的制备原理;2.酸奶的制作方法;3.酸奶的调制及营养价值。
5. 教学过程1.开场语教师简单介绍酸奶及酸奶的营养价值。
2.导入教师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发言探讨酸奶与牛奶的区别,诱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3.介绍酸奶制作原理通过PPT或者实物展示,教师详细讲解酸奶原理,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发酵过程。
4.展示制作过程教师进行现场制作酸奶演示,引导学生观看整个制作过程。
5.实践操作学生进行酸奶制作操作,教师引导学生操作过程,确保操作规范。
6.探究酸奶的营养价值教师帮助学生根据制作的酸奶产品探究酸奶营养成分,并引导学生发现酸奶对身体的好处。
7.小结教师进行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 教学评价本节科学课教学评价主要包括:1.学生制作的酸奶质量;2.学生是否能够掌握酸奶制作的方法与原理;3.学生是否能够发现酸奶对身体的价值。
二、教学反思优点1.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酸奶的原理与制作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与原理。
3.教师让学生通过探究酸奶的营养成分及价值,让学生了解到酸奶的多种营养成分,并且加深了学生对酸奶的认识。
不足1.酸奶制作过程的时间比较长,容易让学生产生无聊和疲惫。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反应问题不够耐心,对学生的问题没有耐心回答。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的第二个课题。
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提供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愿意进行探究。
同时,他们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微生物的知识,对乳酸菌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酸奶的制作过程,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微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解:介绍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发酵的原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酸奶制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规范。
4.讨论: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探讨酸奶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原因。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酸奶制作过程,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6.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制作其他发酵食品,如泡菜、豆腐等。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课题:做酸奶1.酸奶制作过程:a.准备原料:牛奶、乳酸菌b.加热牛奶c.冷却牛奶d.加入乳酸菌2.乳酸菌发酵原理:a.乳酸菌分解牛奶中的乳糖b.产生乳酸c.使牛奶变酸d.形成酸奶的独特风味八.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做酸奶》教案(1)【精品】

做酸奶
课程标准: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
●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识与技能
●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的好处;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1、学会自己对手做酸奶。
2、认识细菌和酸奶形成的原因。
3、认识病毒及其对人类的危害。
教学材料鲜奶、白糖、保温杯
教学步骤。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做酸奶-苏教版

做酸奶1教学目标1.能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酸奶,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酸奶已经非常熟悉,学生非常感兴趣,几乎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按照步骤来做出酸奶。
因此这节课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亲身经历生活体验,使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心得感受,同时让学生探究细菌的相关内容,发现其中的奥秘。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2.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4课前准备学生:做好的酸奶用容器装好、每组八个带编号的纸杯、豆子(多些)、搜集细菌的相关资料教师:课件、活动记录单5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第一部分课外主体实验1.教师提前一节课利用一些时间介绍酸奶制作方法,并布置学生在课前制作酸奶(方法见教材)。
2.学生在课下制作酸奶,并完成相关记录,积累过程性资料(照片、相关资料、数据等)。
3.形成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制作酸奶的过程,并完成记录。
活动2【导入】第二部分课内互动拓展酸奶品尝交流会1. 谈话:课前老师布置了同学们自己做酸奶的活动作业,现在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带来了自己做的酸奶,那首先,我们就来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你可以品尝组内同学的酸奶,也可以品尝相邻小组的酸奶,活动中请注意两点:①品尝时,要注意卫生,请用专门的小杯子进行品尝,②听到音乐声请停止交流活动。
(课件出示要求)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学生在课下做酸奶的活动过程课件展示)4.教师提示: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
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等。
活动3【活动】认识细菌1.提问: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课件出示)2.学生回答,引出“乳酸菌”。
(板书)3.谈话:乳酸菌属于一个庞大细菌家族,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细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酸奶
课程标准: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
●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识与技能
●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1、学会自己对手做酸奶。
2、认识细菌和酸奶形成的原因。
3、认识病毒及其对人类的危害。
教学材料鲜奶、白糖、保温杯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 教师
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
成的吗?
引出课题。
探索和调查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
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
任何评价;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
或许会有所发现)
3.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
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
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学会自己对手做酸奶。
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
起品尝。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
2、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三、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谈话:前几天,我们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四、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
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讨论并交流: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认识细菌和酸奶形成的原因。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
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
然而,一旦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麻疹病毒等。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
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认识病毒及其对人类的危害
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回顾和解释
通过做酸奶活动,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