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生物-“基因的分离规律”网络教学设计 精品
基因分离规律教学设计

“基因分离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为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提出的要求,亦为本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思路1.“问题探讨”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2.简介孟德尔生平及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坚实的知识基础,持之以恒的实验探究以及创新的科学方法,才是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必然。
3.分析推理解释性状分离的现象,并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抓住本节重点。
4.组织好模拟实验,体验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结合与遗传结果的关系。
5.分析测交实验领悟假说----演绎法突破本节难点6.归纳综述分离定律7.讲解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三教学程序1. 课程要求学生以导学案为指导进行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2. 以多媒体展示课件,完成导学案中各教学环节3. 教学方式以学生间师生间相互探讨为主,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作用。
[自学导航]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P -___ ♀-___ ♂-___ ×-___○×-___ F 1-___ F 2-___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课件展示:1.豌豆花的结构2人工授粉的过程1. 豌豆 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生物《基因的分离规律》教案

(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三)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
在杂合子中,细胞内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去。
生物《基因的分离规律》教案
课题
基因的分离规律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项目
教学目标
1.掌握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了解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实验——测交。
3.掌握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
教学重点
与
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Biblioteka 论法、思考法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学构思
依据考纲要求、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对基因分离现象的解释,掌握用测交实验验证这一解释,从而掌握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
复习回顾
孟得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课堂探析
(一)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体性状都是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的。
2.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3.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
4.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形成配子时,成对基因彼此分离。
5.自交过程中,F1中的基因发生分离形成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
课堂小结
(一)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三)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
布置作业
见书上复习题P127
基因的分离规律(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澧县一中向波一、教学目标1.学习孟德尔的科学精神,研究方法和特点2.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结果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3.练习规范地做遗传图解二、重点、难点1.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的假设和对假设的验证过程,以及现代遗传学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
2.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三、重、难点突破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基本规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分析、推论(假设)、求证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极好素材。
为要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难点可能会有二:(1)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及其结果的介绍并不难,用染色体遗传图解可以来说明试验过程。
难在通过介绍这个实验,讲清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
(2)通过介绍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以及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讲清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观察、假设、求证的过程,以便对学生进行分析能力的训练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要突破难点,教师要树立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进行科学教育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现象(试验结果)去分析、去推论、去揭示本质;还要了解所讲授内容的相关背景材料,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为学生“点题”,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环节1】导入学生讨论:哪些遗传现象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哪些遗传现象与“融合遗传”相矛盾?教师: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本节课我们来认识这位“遗传学之父”,以及他所作的一些工作。
【环节2】简要介绍孟德尔①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
②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
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基因的分离定律 教案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教案标题: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3. 能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决遗传问题。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种的遗传特征,引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是否知道为什么父母和孩子会有相似的特征?这与基因有关吗?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基因对个体特征的决定性作用。
2. 详细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三个规律:孟德尔的第一定律(纯合子法则)、孟德尔的第二定律(自由组合法则)和孟德尔的第三定律(独立性法则)。
3. 使用图表和实例说明每个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些基因遗传的案例,例如花色、眼色等,让学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决这些遗传问题。
2.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案例中基因的分离过程,并总结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决遗传问题的方法。
步骤四:实验设计(15分钟)1.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基因分离实验,例如利用果蝇的眼色进行实验。
2. 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和材料,并绘制实验流程图。
3.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的可能性,并激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猜测和解释。
步骤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基因的分离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他们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种的遗传特征。
2. 基因遗传案例的材料和图表。
3. 实验所需的果蝇和实验器材。
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展示。
3. 学生对实验设计和结果解释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遗传学文献,进一步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其他遗传学原理。
高中《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通过一个生活化的实例引起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关于家庭成员眼睛颜色遗传的案例,提问学生:“为什么有的家庭中,父母都是双眼皮,而子女有的是单眼皮?”这个问题将激发学生对遗传现象的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教师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基因、染色体等基础知识,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通过复习,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基因的分离定律。
5.教师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经过反复实践和验证。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道德观念,使学生明白遗传知识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基因分离定律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分析遗传现象。
-例如:模拟豌豆杂交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遗传规律。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例如:播放遗传实验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利用在线遗传学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高中生物必修2《第4章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第1节基因的分离规律》272北师大教案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北师大版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4章的第1节。
本节内容,由“孟德尔对遗传机制的研究”,“分离规律的试验与分析”,“分离规律在育种中的应用”三部分内容构成。
其中“分离规律的试验与分析”篇幅较大,由“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模拟性状的分离比”,“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表现型和基因型”,“不完全显性”等七个环节组成。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以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为基础,提出F2代“3:1”的性状分离比是否偶然的问题。
以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提出的假说,进而演绎推理出“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达到阐明分离定律的目的。
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突出强调学生理解“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就已有“人体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概念,为本节内容的学习作了一些铺垫。
而且高二的学生已经对遗传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切入《遗传学》的讲解。
但是《遗传学》的内容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循循善诱,不可照本宣科。
本节是学生首次接触遗传学领域,因此本节内容要突出孟德尔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理解)(2)区别性状分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杂合子和纯合子等基本概念。
(理解)(3)阐明分离定律并能运用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并尝试杂交实验的设计。
(理解)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课前的调查实验和课堂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整理归纳能力,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2《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材地位】《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本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该节内容是前面第二章中减数分裂及生物的生殖等内容的延续,又是后面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等内容时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也为后面学习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甚至是选修课本的有关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整个高中生物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1.分析孟德尔选择豌豆做实验的原因;2.说出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3.阐明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4.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5.确立科学实验导致科学发展的观点,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说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理解测交实验。
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学法引导】1.概念较多,学习上要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比较、分析和理解。
2.体验孟德尔的科学探索过程,领悟实验中蕴含的科学方法【教学设计说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苏教版教材本节内容的编排实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定为六小部分:豌豆适宜用作遗传试验材料的原因、豌豆杂交的方法、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教学上,我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第一是本节课的新概念特别多,而教材上的甚至都不齐全,因此在编写的学案中第一部分整理了系统的概念,方便学生接受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第二是本节课容量较大,所以不仅自己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且特别要求学生课前依据学案进行预习;第三是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结果的解释”进行教学时,尊重事实,采用传统的讲述法,没有滥用讨论法或是探究式教学,因为天才的孟德尔提出的完美无瑕的解释不是几十个学生讨论一会就能得出的;第四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以及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与价值观教育。
【教学过程】导课在前面第二章我们学习的是生物的生殖,我们知道生物生殖的子代在性状表现上总是与亲代个体相同或相似,这就是遗传。
_基因的分离规律_网络教学设计_黄斌

/基因的分离规律0网络教学设计黄 斌(广西百色高级中学 533000)/基因的分离规律0是遗传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0和/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0等知识的基础。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课时进行,由于本节的知识点较多,且抽象难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好。
本节课采用网络型教学,是对这类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进行的探索。
1 教育目标1.1 知识目标 ¹理解与遗传学实验相关的遗传学基本概念;º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内容、实质及实践意义;»掌握运用基因分离规律分析遗传现象的方法和表述方式。
1.2 能力目标 ¹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德育目标 ¹引导学生努力探索、积极尝试,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º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教育;»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2 教学模块及流程设计网络课件采用树型结构,层次分明,所有的教学过程全部在网上进行,教学模块及流程如左图所示。
3 教学过程3.1 创设学习情景 引言中通过事先调查的班上某个同学的具体实例: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却是单眼皮,相貌中有的地方像父亲,而有的地方像母亲,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3.2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操作电脑,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
复习:什么是基因?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什么是/中心法则0?了解:什么是自花授粉,异花授粉,豌豆花的闭花授粉?了解有关背景资料,如19世纪人们对遗传现象的看法,孟德尔的生平,包括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及时代背景,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等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3.3 课堂讨论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现象的分析及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假说——实验验证——理论。
(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实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难点:(1)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与运用。
(2)运用遗传规律解释生活、生产的实例现象。
三、教学方法1.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探究。
2.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疑点、难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问、勤思考,且做好笔记。
3.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本节内容。
4.归纳概述、强化基础。
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1)根据课本“边做边学”为引导,学习模拟实验的制作过程,进而理解生物在有性生殖时,由于遗传因子分离以及受精作用,结果导致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2)通过解题过程的辅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的教学准备:(1)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图、豌豆花示意图、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表、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挂图。
(2)收集新颖素材,设计课件内容,形象直观地介绍实验操作步骤,激起学生对本节内容学习的热情与欲望。
基因的分离定律情境式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遗传学的开篇之作。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学实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对解释的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等,其中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验证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所在。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现象有着来源于生活经验的认识,但仅仅停留在认识的表面,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机理尚不了解。
虽然,学生在初中和生物必修一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但是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学实验现象的解释,却无从下手。
鉴于此,开创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将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3、设计思路说明本节的内容特点是以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学实验为主线,涉及科学史教育、科学探究的方法论教育,内容相对抽象。
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在创设的具体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调动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在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以下课堂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4、教学目标(1)准确判断所给性状是否为相对性状;(2)概述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3)准确解释分离现象的原因;(4)运用数学统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分析;(5)认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成功离不开其敢于质疑、坚持、创新等品质。
5、教学过程5.1利用对“遗传”的早期解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展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人类遗传现象的早期解释的言论:柏拉图认为,子女更像父亲还是更像母亲,取决于受孕时,哪一方的感情投入更浓烈些。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雄性提供“蓝图”,母体提供物质。
教师:那么到底什么是遗传呢?孟德尔通过不断实验,发现遗传学的两大定律,分别是“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这节课将共同探讨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
学生展开议论,提出自己对遗传的见解。
5.2运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科学史创造情境,进行道德情感熏陶教师请各个小组代表以PPT或视频等形式汇报课前搜集到的孟德尔生平的资料,并出示相应图片,以一首打油诗总结孟德尔的生平事迹:①8年坚持源自于对科学的热爱;②一株株豌豆暗藏遗传的秘密;③“假说——演绎”方法严谨且巧妙;④数学统计一步步揭示遗传规律。
高中生物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三必修2生物教案

2.课时作业第16讲
巡查和答疑
做1.《步步高》上的剩余题。2.课时作业第16讲
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
环节13
细化知识,完善这部分内容
巡查和答疑
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反思总结
四、教学反思
共同的问题一起解决
提问
细化知识
环节4
1.假说演绎法
2.分离定律的实质
结合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和减数分离过程讲解
1.通过对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理解假说演绎法分别对应哪4步。2.通过对减数分裂的回顾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
结合现象根据已学知识看到本质。
环节5
用8分钟做《步步高》89页1-6题。
巡查和答疑
思考作答
限时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速率。
学生活动方式Biblioteka 教学设计意图教师反思
环节1
回顾教材,第一节
巡查和答疑
自主学习
通过内容知识回顾基础知识
环节2
检查看书的情况,做《步步高》的第一部分基础知识梳理及后面的判断题
巡查和答疑
关书去梳理《步步高》的第一部分基础知识梳理部分,然后对答案
检查基础知识是否过关
环节3
通过看书和知识梳理会发现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
环节10
对环节9的反馈训练。
改编例题7,以及92页高考题1与这个题的改编。
作答,总结规律区别
以做原题与改编原题的问法往往能达到很好的对比效果,学生也能更好地作比较。
环节11
对于从性遗传的分析
以92页高考题3为例题,92页10题为反馈训练
作答,总结方法
以例题和及时反馈让学生现学现用,学会解题方法。
环节12
基因的分离定律
高中生物基因分离规律教案

高中生物基因分离规律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基因分离规律及其作用,掌握遗传学中的关键概念。
教学内容:
1.基因分离规律的概念及原理
2.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及结果解读
3.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4.遗传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基因分离规律的基本原理
2.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3.能够解释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结果
4.掌握遗传学中常用的概念和术语
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基因分离规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基因分离规律的基本原理和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理解遗传学中的重要概念。
3.实验:进行简单的基因分离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基因分离规律的过程,加深理解。
4.讨论:分组讨论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并进行思考讨论。
5.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基因分离规律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和材料
3.小组讨论
4.教师讲解和引导
教学评估:
1.课堂问答: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因分离规律的理解。
2.实验报告: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课后练习:布置题目让学生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1.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从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3.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向,确保教学效果。
高二生物教案:基因的分离规律2

高二生物【教学内容】第二节 遗传的基本规律一.基因的分离规律【学习目标】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2.生物相对性状的概念、实例3.显状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概念4.理解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定律的形式和方法5.了解显状的相对性6.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7.了解基因的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基础要点扫描】一、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①选用豌豆,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相对性状明显作为实验材料。
②先用一对相对性状,再对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
③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④孟德尔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
二、基因的分离规律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1)豌豆高茎×矮茎(一对相对性状)(2)1F 为高茎(显性统一性状)(3)2F :高茎:矮茎=1:3(性状分离)2.解释性状分离现象:(1)高茎⨯DD 矮茎dd (成对基因)(2)配子D 、d (成对基因分离)(3)1F 为Dd (等位基因),高茎(显性性状)(4)1F 产生配子:1:1:=d D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5)1:2:1::2=Dd DD F ,高茎:矮茎=1:33.测交:后代为高茎Dd :矮茎1:1=dd ,推测1F 产生配子1:1:=d D4.分离规律: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杂合体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开,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传给后代。
5.应用(1)杂交育种中选种:选显性性状,要连续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选隐性性状,直接选取即可(隐性性状表达后,其基因型为纯种)。
(2)优生:显性遗传病,控制生育;隐性遗传病,禁止近亲婚姻。
【知识点串讲与迁移】一、澄清几个概念1.等位基因和相同基因等位基因是指杂合体内,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d 。
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个体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自交后代将出现性状分离。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基因的分离规律-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新课研学问:孟德尔为何选择了豌豆作为遗传试验材料课件出示豌豆花的结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自花传粉,闭花授粉。
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结果可靠易于分析。
(2)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杂交试验的结果容易观察和分析。
1、相关概念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的各个体间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豌豆花色有红色和白色,种子形状有圆和皱,羊的白毛和黑毛,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孟德尔在研究单位性状的遗传时,就是用具有明显差异的相对性状来进行杂交试验的,只有这样,后代才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差异,并发现遗传规律。
课件出示植物的一些典型的相对性状的图片,如种子形状有圆粒和皱粒番茄的红果和黄果等,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性状的概念.分析:羊的白毛和长毛是不是相对性状呢羊的白毛和狗的黑毛是不是相对形状呢并通过练习教学巩固2常见的几个符号P:亲本;♀:母本,接受花粉的一方 ;♂:父本,提供花粉的一方;F1:杂交一代;F2:杂交二代;X :杂交:指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个体之间所进行的作答激发学生情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举例及时巩固相对性状的概念学生积极回答,兴趣增强,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学生思考,先做一对相对性状学生讨论作答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表述这个概念认真阅读基础,积极思考授粉受精。
X :自交;课件出示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这么多的性状,该怎么研究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如何对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呢据豌豆花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回答,课件出示操作方法要求学生阅读P170,并结合文字叙述弄清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
同时通过练习,巩固性状分离这一概念。
显性性状: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把F1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子二代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而且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呢是偶然的吗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改称为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如高茎用大写字母D表示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如矮茎用小写字母d表示②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③配子形成时,成对的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课件出示操作方法学生阅读相关内容讨论当堂练习④受精时,基因恢复成对写遗传图解,并强调遗传图解的格式要规范,同时出示课件展示遗传图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的分离规律”网络教学设计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遗传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等知识的基础。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课时进行,由于本节的知识点较多,且抽象难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好。
本节课采用网络型教学,是对这类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进行的探索。
一、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①理解与遗传学实验相关的遗传学基本概念;②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内容、实质及实践意义;③掌握运用基因分离规律分析遗传现象的方法和表述方式。
2.能力目标①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思维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引导学生努力探索、积极尝试,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②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教育;③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模块及流程设计
网络课件采用树型结构,层次分明,所有的教学过程全部在网上进行,教学模块及流程如左图所示。
三、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景引言中通过事先调查的班上某个同学的具体实例: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却是单眼皮,相貌中有的地方像父亲,而有的地方像母亲,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操作电脑,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
复习:什么是基因?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什么是“中心法则”?了解:什么是自花授粉,异花授粉,豌豆花的闭花授粉?了解有关背景资料,如19世纪人们对遗传现象的看法,孟德尔的生平,包括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及时代背景,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等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3.课堂讨论分析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是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现象的分析及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
学习这部分内容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中“课程论谈”、“实时答疑”、“留言簿”等模块良好的交互功能进行。
教学的形式主要为:讨论式,即(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
(l )显示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动画),学生观察,进行比较,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2)演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动画)。
实验过程分步呈现,依次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①纯合高茎和矮茎杂交,1F 为什么都是高茎,而不是不高不矮?②1F 是高茎,自交后2F 为什么会出现性状分离?③2F 代为什么高茎与矮茎的比例总是3:1?以此形成三个悬念,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动画)。
讨论问题:①1F 出现高茎和矮茎,它的矮茎性状由谁决定?②1F 决定了2F 出现矮茎性状,而1F 为高茎,这说明什么?③1F 有多少个与茎的高矮有关的遗传基因?这些基因是从哪来的?
(4)测交。
讨论问题:怎么证明孟德尔的假设是正确的?
4.归纳总结、反馈练习学生总结:①基因的分离规律。
②测交实验及意义。
③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为了更好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检查教学效果,在“课堂练习”模块中设置了三套不同深度的习题,学生在学完相关的内容之后,可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在线练习,通过计算机反馈的答题情况统计、答题情况分析等,自己检查答题情况。
教师也可以根据计算机反馈的在线练习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对其中有共性的问题作集体评讲。
5.知识应用拓展 为了让学生感到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网上调查”模块中,介绍了人类几种具有显隐性关系的性状,没有调查栏目,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根据自己的情况如“眼皮的单双”、“游离耳垂和附着耳垂”参与调查,并从计算机统计的结果了解各性状在人群中占的比例。
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更多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拓展知识面,在“相关键接”模块中,准备了许多有关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方面的资料,链接了许多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网站,如http: // dna99.51. net (基因时代)、http: // www. genetide. com/(基因潮)、http: // www. phied. com/ club/(生命田园)、http: //www. biosino. org/(中国生物信息)等。
四、教学效果
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由传统的教师“主讲”转变为教师“助讲”。
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控制者和组织者,起着主持人的作用,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
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课堂上的同学间、师生间的讨论、分析,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基因的分高规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学习过程中的分析、推论(假设)、求证和大量的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协作精神。
3.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经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受到了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也培养了科学精神。
许多学生在“留言簿”上写到:孟德尔揭示了人类遗传的规律是伟大的,但更让我们佩服的是他不计名利,孜孜以求的精神,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这种严谨的科学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习和发扬的.
资料来源《生物学教学》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