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清代至今火灾报警方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清末天津“官银号”的景观:在马路的一边,矗立着一根杆子, 杆顶部有斗,上面站立一人。这就是当时消防队的瞭望哨。这种 设施,“世居河北一带”的七八十岁老人,“不仅未见过,连听 也末听说过”。 天津城南海光寺前的大钟,光绪四年(1878年)德国制造,光 绪七年(1881年)挂在海光寺。这种钟显然是消防报警用的,当时 上海租界曾先后两次从美国进口这种供消防报警用的大铜钟。 天津英租界的消防报警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 军攻占天津后,被英军掠至维多利亚花园作为消防报警钟。 1922年移到南开大学,日本侵华战争中被日军掠毁。 近代的火灾报警信号。首先是从电铃开始的。同治十年(1871 年),上海租界火政处下属维多利亚消防队(今上海北京路消防中 队所在地)与火政处之间,安装了直通电铃,双方都能互相报警。 只要把按钮一按,电铃一响,就知道有火灾发生。
我国清代至今火灾报警方式
• 清代火灾报警,仍旧按传统的方式,派 人值班瞭望、敲锣鸣钟,或白日扬旗, 夜间挂灯。为了及时发现火警,起火之 初,即有பைடு நூலகம்地扑灭火灾,清代的城镇大 多利用地点适当的城楼、鼓楼、钟楼或 者其他有一定高度的建筑作为火警瞭望 台,并派专人负责瞭望。如乾隆年间湖 南巡抚制定的《救火事宜》规定:
•
同治八年(1869年),美国其昌洋行私自设立了从虹口洋行到金利源码头间的电 报线。这是列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条陆上电报线。同治十年(1871年),工部局火 政处处长办公室安装了电报机,与几个巡捕房相连。 同治十二年(1873年),工部局火政处采取了一个重要步骤,架设一条完全独立 于电报线路的专用线路,建立火警报警系统。以火政处总部为中心,有专门线路 与维尔饭店、俱乐部等重要单位以及维多利亚消防队、虹口捕房、虹口钩梯队、 火政处处长住宅等相通。这是我国城市中出现的第一个火灾电报报警系统。 光绪八年(1882年),丹麦大北电话公司首先获准在上梅租界经营电话业务。当 时电话称“德律风”,是英文“Telephone”的音译,这是比电报更为直接的通 讯工具。光绪十年(1884年),中日电话公司承担起火政处原来电报火灾报警系统 的维修保养。第二年工部局决定接受该公司新建八个电话火灾报警站,并使其与 中央捕房火政处和电话局相连,整修原来的电报报警系统。这是我国城市中首先 出现的火灾电话报警系统。 中国其他城市经营电话业务要晚一些,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 湾后,在青岛设立邮电局,开始经营电话业务,不久又在汉口安装市内电话。光 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丹麦人濮尔生乘机在天津架设市内电 话,第二年延伸到北京。
• “于城中极高极中之处,派各兵役二名,轮流值日。楼 上瞭望,见火警即行吹号或撞钟鼓,闻声即各处以号, 顷刻四达。又办马夫四名,驰马速报各官,夫役兵丁 登时聚集。” 清代后期,警钟楼的设施逐渐改进,瞭望报警的组 织和信号日趋严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汉口水 塔建成后,在水塔的顶部设火警瞭望台,配置一口重 2240磅的警钟,设瞭望人员四人,每遇火警,首先敲 乱钟三十响,再按照全城所划的九个地段,分别按预 定的信号报警,而且白天在塔顶显示红旗,晚上挂红 灯。
• 上海租界火政处于同治十年(1871年),在中央捕房建了一座火灾 报警钟楼,悬挂从英国运来铁钟一只。报警方法:先敲钟五分钟, 然后按每十秒钟间隔后分别敲1—4下,代表四个火灾地区。光绪 六年(1880年),以1500美元从美国购进一口价值5000美元、 重6150磅的铜钟,将铁钟换下,在虹口捕房又建一座报警钟楼。 光绪十八年(1892年),虹口钟楼铁钟破裂,又用1912两银子从 美国进口一只新的大铜钟。 上海救火会于宣统三年(1911年)建造一座高六层的瞭望塔, 塔上还挂有重4800磅的报警铜钟。是当时上海最高建筑,可以 俯瞰全城。该塔至今尚存,是我国惟一的清代消防瞭望塔。 2000年4月6日,天津《今晚报》(增刊)登载了3张反映清朝 末年天津景观的老明信片,并附有介绍文章。这3张明信片的画 面,让今人了解一个世纪前天津消防镣望报警的设施提供了有力 的史证。特转载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