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生《字诂》《义府》之假借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黄生《字诂》\《义府》之假借研究
作者:朱红梅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6期
(西安翻译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摘要】本文试从明末清初的黄生其著作《字诂》、《义府》入手,通过分析:本无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假借例证,探讨黄生的假借观。

黄生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在词义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关键词】《字诂》;《义府》;假借
古书用字多假借,假借义是指在一个词的意义系统中与其它义特别是与本义没有联系,凭借声音的相同相近临时借用而产生的意义。

“本来应该是字有定词,即字有固定的意义,但在使用中往往用其音,不用其义,即同音词和同音字交错应用,因此使一个字在常义之外产生借义。

读者却往往因形执其常义,反生误解,这是只见文字不见语言,致把别字当正字解释。

文字本是表达语言的,现在反而隔阂了语言。

” 【sup】[1]【/sup】对此问题,王引之《经义述闻·序》引其父王念孙的话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

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屈为病矣。

”【sup】[2]【/sup】汉儒训诂,发明“读为”、“读曰”的易字术语,开因声求义一途。

宋明儒生昧于古音,斯旨渐变。

黄生以复兴汉学为己任,治学直追汉儒,对古音通假多所阐发。

在《字诂》、《义府》二书中多次陈述其对假借的认识,如:“古孔好二字音相近,故通假之”,“盖古字多因声假借,不甚拘也”,“古人字多假借”,“以语有倒易,字有通借,读书昧其义,遂异其音”。

下面我们从黄生的训释实践对其假借观点加以分析: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字诂》“无字之音”条:
方言有有音无字者,经典多借字以寄其音。

如《毛诗》“夜如何其”及“彼其之子”,二其字皆当读基浊音。

《檀弓》“何居”,居字当读本声浊音。

盖何其、何居借发问之助语词,二音皆无正字,故寄声于其、居之间。

若彼其系指他人之词,犹今人之称渠也。

注家于何其音基,于何居音姬,而不发其借音之义,既己迷误后人。

若彼其之其音记,则谬之甚矣。

至外国之音以中国之字译之,如康居、龟兹、可汗之类,居当读居浊音,不得竟读为渠。

龟兹当读为鸠兹浊音,不得径读为丘慈。

可音当近酷,汗当读平声清音,不得径读为克寒。

盖译语本无正字,故古人借字以寄音,不然何不径以康居、丘慈、克寒译其语乎?
在这一条中,黄生阐述了自己的假借观。

假借是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在文字使用中互相借代的现象。

假借字与本字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只是凭声音上的类似而临时代用。

例如《字诂》“毋”字条:
古本无毋字,但借母字转声。

钟鼎文凡禁止之毋,并从二注作或止作。

可见古无其字,但从假借也。

自小篆误连中画作毋,许氏遂为之说,云:“从女,有奸之者。

”陆德明、李济翁诸人因而致辩毋、母之异。

此但知以《说文》小篆为据,而不知其误正始小篆也。

在这里黄生引用钟鼎文资料中有关母的古字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古无毋字”,“毋”的“禁止”之义是借“母”来表示的。

在上古音里,母属于之部明母,毋属于鱼部明母,之鱼旁转,明母双声。

所以毋和母二字声同韵近,故可假借。

又如《字诂》“鱓”字条:
俗有鳝鱼,古无其字,故借鱓转音,《淮南子》云:“鱓以蛇”,荀子云:“蟹非蛇、鱓之穴无所寄托”是也。

又或借鱓转音,《后汉书·杨震传》:“冠雀衔三鱣鱼”,《韩非》、《说苑》皆云:“鱣似蛇”是也。

《颜氏家训》云:“‘衔三鱣鱼’,假借作鱣鲔之鱣,俗因谓之鱣鱼。

”此颜但知鱣之为借音,而不知鱓之亦借音也。

《汉注》误以张连切之鱣为释,罗愿《尔雅翼》力辩其误。

又梁韦林《戏作表》省鱣作亦通。

《酉阳杂俎》载此赋,误书作。

《篇海》一并收之,徒增后人之惑。

《说文·鱼部》:“鱓,鱼名,皮可为鼓。

从鱼,单声。

”《山海经·北山经》:“(滑水)其中多骨鱼,其状如鱓”郭璞注:“鱓,鱼,似蛇。

”《急就篇》卷三“鲤鲋蟹鱓鲐鲍鰕”颜师古注:“鱓,似蛇。

”《说文·鱼部》段注:“鱓,今人所食之黄鳝也。

其字亦作,俗作鳝。

或假鲜字为之。

”《后汉书》云:“鹳雀衔三鱓鱼。

”《颜氏家训·书证》:“多假借为鱣鲔之鱣。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鱓,假借为鱣。

”鱓,又作鳝、二形。

《玄应音义》卷十九“鱼鱓”注:“鱓,作、、、鲜。

”《说文·虫部》“蠏”字段玉裁注:“蠏者,鱼名。

又作,或误。

荀子作,许书古本多作鲜,盖汉人多假貉国鲜鱼之字为之,本无正字也。

” 在上古音里,鱓与鳝同属元部禅母,双声叠韵,声同韵同,可以假借。

二、本有其字的假借
如《字诂》“侠”字条:
侠,古或借为夹字。

《公羊传》:“滕薛侠轂。

”周興嗣《千文》:“路侠槐卿。

”《黄庭经》:“幽侠之高魏魏。

”一老塾师谓予云:“我教蒙童,'路侠槐卿'侠读为夹,俗人莫不怪我失读。


《说文·人部》:“侠,俜也。

从人,夹声。

”《说文·人部》段注:“经传多假侠为夹,风夹皆用侠。

”《说文·大部》“夹,持也。

”段注:“古多假侠为夹。

”《周礼·考工礼·凫氏》“钟带谓之篆”郑玄注“今时钟乳侠鼓与舞”孙诒让正义:“侠,夹字通。

”《资治通鉴·秦纪》“死士侠刺之”胡三省注:“侠,读曰夹。

”在上古音里,侠属于叶部匣母,夹字属于叶部见母,见、匣为旁纽,所以二字声近韵同,故可假借。

又如《字诂》“信”条:
信,古通借为申字,《易》:“屈信相感”、《孟子》:“屈而不信” 是也。

按:《诗》“有客信信”,毛传:“再宿曰信”。

余谓当读为申,申一训重,即再宿义。

注家知训为再宿,而不知读为申,何软?
从这一实例可以看出,注家虽注明“信”有“再宿”义,但“信”何以能释作“再宿”,其间的联系,谁也未能明其所由。

唯有黄生的分析很有见地的,他认为“信”之训为“再宿”,实因假借之故,《诗经》中有“信宿”一词,即指连宿二夜,“信宿”正是“申宿”,亦即“重宿”。

《史记·管晏列传》“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司马贞索隐:“信,读曰申。

”《汉书·五行志上》“莫信其性”颜师古注:“信,读曰申。

”《王莽传上》“而信主上之义”颜师古注:“信,读曰申。

”《后汉书·班固传》“信景铄”李贤注:“信,读曰申。

”《资治通鉴·周纪四》“不信威”胡三省注:“信,读曰申。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以韩申都下韩”颜师古注:“古信,申同义。

”《谷梁传·隐公元年》“信道而不信邪”范宁注:“信,申字,古今所共用。

”《国语·晋语一》“子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韦昭注:“信,古申字。

”《周礼·考工记·输人》“信其程围”孔颖达疏:“信,古之申字。

”《诗·邶风·击鼓》“不我信兮”朱熹集传:“信,与申同。


上述都是“信”与“申”可以假借的实证。

从古音看,“信”上古音属心纽真韵,“申”上古音属书纽真韵,心纽、书纽为准双声,两者声近韵同而假借,可见黄生言之不凿。

尤为重要的是后来的马瑞辰和郝懿行十分赞同黄生的解释,并沿用之。

《诗·周颂·有客》“有客信信”马瑞辰传笺通释:“信者,申之假借。

”《尔雅·释训》“有客信信,言四宿也。

”郝懿行义疏:“信者,申也。


综上所述,黄生把假借分为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在阐释假借情况时用“借”、“通借”、“假”等术语。

假借,为六书之一,最早也是在中国文字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解释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的阐释。

许氏曰:“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戴侗认为假借是“不可以形求,不可以事指,不可以意会,不可以类传,直借彼之声以为此之声而已耳”。

从《六书故》的论述可以看出,假借是只关乎文字声音而不关乎形体,仅“借彼之声以为此之声”【sup】[3]
【/sup】的一种文字使用方法。

王引之在《经义述闻·经文假借》一文中也说:“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
也。

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
同声之字。

”【sup】[4]【/sup】
假借有“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两类,无疑是王引之的重大发现。

后来的学者紧接着便以本字的有无为标准,对假借进行了明确的分类。

如清人侯康《说文假借例释》一书云:“何谓本?制字之假借是也。

何谓末?用字之假借是也。

二者相似而实不同:制字之假借,无其字而依托一字之声或事以当之,以一字为二字者也。

用字之假借,是既有此字复有彼字,音义略同,因而通假,合二字为一字者也。

”【sup】[5]【/sup】
黄生在研究假借时,也明确提出“古无其字”的说法,就是属于“本无其字”的假借,在表述“本有其字”的假借时,黄生则用“古通借为”、“古或借为”来表示。

可见,黄生的假借分类明确而清晰。

总而言之,清人在古词义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掌握了因声求义这个法宝,黄生也不例外。

虽然他还不十分精通古音,对某些字音义关系的解释有失恰当,但是他所倡导的原则是正确的,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洪诚.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A].洪诚文集[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6.
[2]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3]党怀兴.宋元明六书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80.
[4]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5]侯康.说文假借例释[A].说文解字诂林[C].北京:中华书局,1982:221.
【作者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