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机理和合成途径_王征
057+白藜芦醇的生物学作用

057 白藜芦醇的生物学作用作者:刘兆平, 霍军生作者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 100050刊名: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英文刊名:FOREIGN MEDICAL SCIENCES(SECTION HYGIENE)年,卷(期):2002,29(3)被引用次数:43次1.Sovak M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02)2.Mizutani K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83.Singh S Production and properties of hemicellulases by a Thermomyces lanuginosus strain[外文期刊] 2000(6)4.Mizutani K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05.Anderson JJ;Garner SC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71.刘兆平.于波.李文仙.孙静.黄建.霍军生.刘长兴白藜芦醇的雌激素样作用研究[期刊论文]-卫生研究2002,31(3)2.牛培勤.郭传勇白藜芦醇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医药导报2006,25(6)3.王征.罗泽民.邓林伟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机理和合成途径[期刊论文]-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2)4.郭景南.刘崇怀.潘兴.王季拴葡萄属植物白藜芦醇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果树学报2002,19(3)5.付招娣.曹玉.王凯风.徐少锋.韩锐白藜芦醇对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期刊论文]-癌症2004,23(8)6.张文众.李宁.李蓉.ZHANG Wen-zhong.LI Ning.LI Rong白藜芦醇的雌激素作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8,20(3)1.孙娟.张援白藜芦醇苷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前景[期刊论文]-辽宁体育科技 2010(4)2.谢伟.王志荣白藜芦醇对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09(35)3.梅红军.张绍阳.刘世清.刘军白藜芦醇对大鼠脊髓损伤早期凋亡的影响[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4.王涛.白云龙.刘妍妍.赵文晓.张妍.李宝馨.吕延杰.杨宝峰白藜芦醇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离子通道的影响[期刊论文]-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7(3)5.向阳.张彤.张煊.马龙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皮和葡萄籽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期刊论文]-卫生研究 2003(5)6.张志刚.于林怡.孙哲.宋亮亮.李杰葡萄皮渣中有效药物成分白藜芦醇的提取与检测[期刊论文]-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7)7.王兰.王梅.李勇白藜芦醇的生物作用及其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0(6)8.董学伟.余慧琳.陈莉.张春枝酶转化虎杖苷制备白藜芦醇[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8(12)9.张丽男.王永梅.王桂英.岳华.宋翠淼.冯敬坤.李乾.王娜白藜芦醇对家兔心房肌、乳头肌的影响[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5)10.马臻.王尊元.郑晓亮.沈正荣.胡永洲白藜芦醇类似物的合成及雌激素样活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应用药11.易方方.唐其柱.冯斯婷.王腾白藜芦醇经蛋白激酶G影响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期刊论文]-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7(4)12.马琳.王辉.胡海涛.陈松盛.何娅.冯建军白藜芦醇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损伤的作用研究[期刊论文]-陕西医学杂志 2007(1)13.张红雨.徐长庆.李鸿珠.李宝馨.张艳桥.张一娜白藜芦醇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5(16)14.李婷.李胜.张青松.张真.刘媛.吴媛媛葡萄不同组织部位白藜芦醇含量的比较[期刊论文]-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2)15.程丽英.刘树兴白藜芦醇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期刊论文]-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5(1)16.刘树兴.程丽英虎杖有效成分的开发现状及展望[期刊论文]-食品科技 2005(2)17.刘树兴.程丽英虎杖有效成份的开发现状及展望[期刊论文]-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4(6)18.雷勇.曹庸.陈雪香.李伟虎杖不同组织部位及其愈伤组织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测定[期刊论文]-林产化学与工业2007(z1)19.罗莉.黄忆明白藜芦醇对老年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4)20.周志明.冯义柏.周玉杰白藜芦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5)21.董玉.杨爱雄.戚好文.李志奎.刘安白藜芦醇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释放 IL-6、TNF-α的影响[期刊论文]-陕西医学杂志 2007(9)22.董玉.戚好文.刘安白藜芦醇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释放IL-8的影响[期刊论文]-陕西医学杂志 2006(9)23.王云.曾沃坦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S菌株所产β-葡糖苷酶的纯化和酶学性质[期刊论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9(2)24.徐培平.何家靖.朱宇同.符林春白藜芦醇在联合治疗鼠艾滋病中可能的增效作用研究[期刊论文]-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6(4)25.瞿卫林从虎杖中提取白藜芦醇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26.刘高峰.兰恭赞.陶天遵中药对骨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4(3)27.舒友琴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及其糖苷异构体的快速测定方法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28.周志明中药洗脱支架预防猪冠状动脉损伤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29.徐小燕.潘林梅天然植物中白藜芦醇及其苷类的医疗保健作用[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04(1)30.罗莉白藜芦醇对老年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0531.郝捍东.何立人.赵伟珍白藜芦醇抗柯萨奇病毒感染性小鼠心肌炎的治疗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3(5)32.庞杰.栾新红.薛娜.张雷雷.何凤艳.袁亚琦白藜芦醇离子通道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8(3)33.余淑娴.郑湘娟.胡六根.陈丽萍.洪三国白藜芦醇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期刊论文]-江西科学 2006(2)34.洪志哲.唐明增.杨子峰.李向阳.王新华.朱宇同虎杖中白藜芦醇成分研究新进展[期刊论文]-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3)35.牛培勤.郭传勇白藜芦醇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医药导报 2006(6)36.向敏.匡晓东.杨勇.李彦杰白藜芦醇及其药理保健功能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4(5)37.李银平.薛雪萍.袁春龙.李华葡萄籽成分与营养评价[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6(12)39.曹庸虎杖颗粒愈伤组织悬浮培养体系建立与白藜芦醇的生物合成、调控及生物转化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40.程丽英虎杖中白藜芦醇及大黄素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41.周小琳痰浊与高脂血症的关系及寿康宁胶囊对大鼠VSMC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0542.向海艳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分离纯化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43.洪志哲白藜芦醇抗Friend型鼠艾滋病(MAIDS)的实验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gwyx-wsx200203005.aspx。
白藜芦醇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2] 许力军, 段秀梅, 钱东华, 等. 西洋参茎叶皂苷对CPHD患者细胞 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4, (8): 901-903.
收稿日期:2020-11-05 基金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010240014) 作者简介:李延姣,研究方向为药理学,E-mail: syeiop@ *通讯作者:王淑静,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Tel: 0451-84869572, E-mail: misswsj@
[41] 戴璐. 西洋参茎叶三醇组皂苷的分离,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10.
[42] Han L, Li Z, Zheng Q, et al. A new triterpenoid compound from stems and leaves of American ginseng [J]. Nat Prod Res, 2015, 29(1): 1-7.
化、抗炎、免疫调节、血管保护、抗菌、保肝等 2(Bcl-2)家族蛋白是一类与肿瘤细胞凋亡基因
药理作用。近年,白藜芦醇广泛应用于医疗、保 相关的蛋白,其中Bcl-2、Bcl-xl等是抗凋亡基因, 健等多种行业。本文对白藜芦醇的主要药理活性 Bax、Bak等是促凋亡基因。Santosh等[6]发现白
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白藜芦醇的进一 藜芦醇与多西紫杉醇(DTX)联合用药,可上调
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此 1.2.2 调节信号通路 研究发现,白藜芦醇通过激
白藜芦醇的化学合成研究

醇7.0 g(O.05 mo|)、丙酮100 mL,搅拌溶解。加 热至沸腾,加入碳酸钾粉末20.7 g(O.15 m01),搅 拌回流20min,加入新蒸硫酸二甲酯15.0 g(O.12 m01),回流反应6 h,TLC监测表明反应完全。向 反应液中加入80 mL蒸馏水,蒸馏除去丙酮。溶 液冷却,以氯仿萃取(50 mL×4)。合并有机层, 水洗,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除溶剂,析出白色 固体。以少量无水乙醇重结晶,得白色针状晶体
stilhene
bryophytes【J].Phytochemistry.1997.45
室温搅拌6 h。冰水浴冷却至0*C,滴加冷却蒸馏 水50 mL,将反应液倾入200 mL冰水中,搅拌,产 生白色沉淀。以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以饱和氯
3 2
(8):1613—1615.
赵克森,白藜芦醇的一般生物学作用[J].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2002,29(6):374—376 王世盛,赵伟杰,刘志广.天然多羟基芪类化台物的 生物活性【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1.16(1):9
CH,OH
成路线包括8步反应。卓广谰等[71用3。5-二羟 基苯甲酸和对甲氧基苄基膦酸酯为原料。以相似 的方法经过5步反应合成了白藜芦醇。总收率 35.7%。作者设计了新的合成路线,以3。5-二羟 基苯甲醇为原料,经甲基化、溴代、Arbuzov重排 反应得到中间体3,5-=甲氧基苄基膦酸酯,再与 茴香醛经过Wittig-Horner缩合反应及脱甲基化 反应合成了白藜芦醇,5步反应总收率21%,合成 路线见图1。该合成方法反应步骤少.原料价廉 易得。在Arbuzov熏排、Wittig.Homer缩合两步 反应中。膦酸酯中间体可不经分离而直接用于下 步反应(不影响反应结果),因此简化了操作步骤, 并商选择性地合成了反式产物自藜芦醇(5)。
白藜芦醇强烈推荐人类医学史上继抗生素后的又一重大发现-----白藜

白藜芦醇强烈推荐:人类医学史上继抗生素后的又一重大发现-----白藜芦醇,如果你还不知道白藜芦醇是什么,那么在健康频道上你已经Out了。
在1940年首次发现白藜芦醇,20世纪70年代首次发现葡萄中含有这种物质,后来人们发现虎杖、花生、桑椹等植物中也含有这种成分。
1992年在商业葡萄酒中首次发现白藜芦醇。
国外的大量研究证明,白藜芦醇是葡萄酒(尤其是红葡萄酒)中最重要的功效成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红葡萄酒中都有这种成分,…勾兑酒和劣质‟酒中是测不出的。
因为白藜芦醇是在紫外线照射下,由葡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
酿制方法对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尤为显著。
一般认为反式白藜芦醇是红酒能抗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心病的重要成分。
因此,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高低就成为衡量优质酒或劣质酒的重要指标。
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尽管法国人偏爱奶酪等高脂肪食物,但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其他西方国家,其原因是与法国人常饮含白藜芦醇的葡萄酒有关。
药理作用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凝结和血管舒张,保持血液畅通,可预防癌症的发生及发展,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脂的防治作用。
抑制肿瘤的作用还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用于治疗乳腺癌等疾病。
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对白藜芦醇的研究不断深入,并揭示其药理作用:抑制血小板非正常凝聚,预防心肌硬塞、脑栓塞,对缺氧心脏有保护作用,对肥胖者可以起一个控制与减肥作用,对烧伤或失血性休克引起的心输出量下降有效恢复,并能够扩张动脉血管及改善微循环抗癌、抗突变作用,1993年, Jayafilake等研究表明反式白藜芦醇和顺式白藜芦醇都具有抗癌活性,其原因是它们可以抑制蛋白质- 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Jang等研究小组进一步指出,白藜芦醇在癌症发生的3个阶段即起始、增进和发展过程中,都有较大的防癌活性,且对癌症发生3个阶段都有抑制乃至逆转作用:一、抑制起始作用。
白藜芦醇的合成 (2)

白黎芦醇的合成
4
在250 mL三口瓶中,加入lO g(0.045 3,5-二乙酰氧基苯乙烯、10.5 g(0.049 酰氧基溴苯、40
mL DMF、5.8 g(0.069 7
3
t001)
t001)4-乙
t001)碳酸
氢钠、0.4 g(0.012
0.04 g(0.178
t001)三邻甲基苯基膦、
g
mm01)乙酸钯、0.02
BHT,室温搅
拌i0 rain.换气,氮气保护下150℃反应10 h后。
取样分析,待原料3,5-二乙酰氧基苯乙烯纯度低
于0.5%取样,停止加热,冷至室温,加入2.6 g碳 酸钾,6.6 mL水在氮气保护下回流反应8 h后,取
1.(1-甲磺酰氧基乙基).3,5-二乙酰氧
基苯的合成 在100 mL反应瓶中,加入9.5 g(0.04 t001) 3.5.二乙酰氧基苯乙醇、6.4 mL(0.045 t001)三乙 胺、30 mL甲苯,搅拌5 min,冷至0℃过滤,缓缓 滴加3.1 mL(0.040 t001)甲磺酰氯与6.6 mL甲 苯组成混合溶液,滴加过程保持温度在0—5℃, 滴加完毕,室温下搅拌16 h,过滤,回收6.5 g三 乙胺盐酸盐,滤液用30
(d,2H,Ar--H);6.86(d,l H.烯键H);7.02(d,
lH.烯键H);7.40(d。2H。A卜_H)。
万方数据
854
化学试剂
201
1年9月
2结果与讨论 在Heck反应中,碱的种类,催化剂乙酸钯的
参考文献:
[i]陈镇泉。林矫健,陈君深,等.科学新发现和葡萄新品 种[J].葡萄栽培与酿酒,1997,(3):54—56. [2]郭景南,刘祟怀.葡萄属植物白黎芦醇研究进展[J].
白藜芦醇的研究概述

[4]王超,胡志强,初明,等.白藜芦醇对GH3细胞增殖和
PRL合成的影响[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
1l(4):160—163.
CCl。所致大鼠慢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发现白藜芦醇 对ccl4所致肝纤维化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莫志 贤等¨5】研究发现自藜芦醇苷对邻苯三酚所致的肝 细胞损伤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提高肝细胞的 SOD和GSH—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少 GSH(还原型谷胱甘肽)消耗,降低MDA含量,抑制 NOs(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减少NO的生成和氧化 作用,从而减轻氧化物对肝细胞的损害,明显降低 了肝细胞悬液中ALT(谷丙转氨酶)水平,表明白藜 芦醇苷对肝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
Guy s,Yacine synthesis
巢大鼠组织的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表明,去卵巢大鼠 体内的抗氧化能力减弱,脂质过氧化增强,白藜芦 醇能够抑制去卵巢大鼠心、肝、脑组织SOD(超氧化 物歧化酶)活性的下降,以及MDA(丙二醛)和脂褐 质含量的升高,起到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说明白 藜芦醇能对抗内源性雌激素下降引起的抗氧化能 力减弱,具有抗氧化作用。这样就可以减少相关疾 病如癌症、老年痴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路萍等 [13】观察了白藜芦醇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对DNA损 伤的防护作用,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具有较强的氧自 由基清除能力和防护DNA损伤的作用,是一种很好 的氧自由基清除剂。 3.4保肝作用 吕秋军等[14 1实验观察自藜芦醇对
3.2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体外实验(。3证实白藜 芦醇由于抑制了类花生酸的合成和血小板钙通道, 从而抑制了由血栓素、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 集。外源性刺激造成的内皮细胞NF—KB(核转录因 子)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可使得在该部位易于形成
白藜芦醇结构修饰及药理活性

收稿 : 2008 年 9 月 , 收修改稿 : 2008 年 12 月 3 Corresponding author e2mail :jiangyy @sz. tsinghua. edu. cn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activity and decrease toxicity , searching for lead compounds with biological activity existed in the nature and modifying their structures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innovation of new drugs. Resveratrol , a phytoalexin isolated from grapes and other plants , is well2known for its potent chemopreventive properties towards the most severe contemporary human diseases , such as cancer , vascular disease ,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and viral infection , etc. In recent years , more and more scientists modify the double bond or benzene ring of resveratrol to get higher activity , lower toxicity derivates. In this paper , the structure2activity relationships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veratrol derivatives as a potent chemopreventive agent ar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白藜芦醇的合成及其性质

白藜芦醇的合成及其性质摘要: 白藜芦醇是一种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
它不仅是植物遭受胁迫时产生的一种能提高植物抵抗病原性攻击和环境恶化的植物抗毒素, 还具有抗癌、抗氧化、调节血脂、影响寿命等多方面有益于人类健康的重要功能。
以下对白藜芦醇的理化特性、合成、提取、纯化与检测方法进行了全面总结, 并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基础上, 对其生物学活性、基因工程研究及产业化情况进行了重点介绍。
发现在传统育种的基础上, 借助于现代生物技术手段, 将白藜芦醇的天然活性保健作用应用于保健食品的开发、作物经济附加值的提高具有广阔的前景。
它的开发和利用, 必将为食品及制药工业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新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白藜芦醇功能合成性质产业化白藜芦醇(Resveratrol)是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
广泛存在于葡萄、松树、虎杖、决明子和花生等天然植物或果实当中, 到目前为止至少已在21 科、31 属的72 种植物中被发现。
它是许多植物受到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如真菌感染、紫外照射等)时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
白藜芦醇除了能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研究发现它还有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多种生物学活性及药理作用, 深受生物医学界的重视。
以下综述了白藜芦醇的性质特点、合成、分离、纯化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并对其生物学活性、作用的分子机制、其在植物中相关基因工程研究及产业化情况进行了重点探讨。
1 白藜芦醇的发现白藜芦醇是1940 年日本人首次从毛叶藜芦(Veratrum grandiflorum)的根中获得的。
1963 年, Nonomura 等提出白藜芦醇是某些草药治疗炎症、脂类代谢和心脏疾病的有效成分。
1976 年, Langcake和Pryce发现在葡萄(Vitis riparia)的叶片中存在白藜芦醇, 其合成在遭受紫外线照射、机械损伤及真菌感染时急剧增加, 并且能够抵抗灰霉菌(Botrytiscinerea)的侵染, 是植物体在逆境或遇到病原侵害时分泌的一种抗毒素, 故称之为“植物杀菌素”。
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是植物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1940年首次从毛叶藜芦根部分离得到。
由于“法国怪圈”现象的发现,白藜芦醇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我国对白藜芦醇生理功能方面的研究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于1998年开展起来的,现已经成为研究热点[1]。
目前已在虎杖、葡萄、花生等至少72种植物中发现白藜芦醇的存在,并且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市场需求量大。
1白藜芦醇的理化性质与来源1.1理化性质白藜芦醇化学名为3,4,5-三羟基二苯乙烯,分子式为C 14H 12O 3,属于单宁质多酚,纯品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256~257℃,升华点261℃,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醚、甲醇、乙酸乙酯、氯仿等),对光不稳定。
遇醋酸镁的甲醇溶液显粉红色,遇氨水等碱性溶液显红色,能和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呈蓝色。
在366nm 的紫外光激发下可产生紫色荧光;在紫外光210nm 处有强吸收,次强吸收峰分别出现在305~330、280~295nm 处[1-4]。
白藜芦醇在自然界中有顺式、反式白藜芦醇和顺式、反式白藜芦醇苷4种存在形式。
植物中白藜芦醇主要以反式构象存在,且反式白藜芦醇苷的含量远高于反式白藜芦醇的含量。
在紫外光照射下,反式构象能转化为顺式构象,其中反式异构体的生理活性大于顺式异构体,白藜芦醇活性大于白藜芦醇苷。
顺式白藜芦醇在避光条件下只有在中性环境下较稳定。
白藜芦醇在光下呈现不稳定性,反式白藜芦醇在完全避光时,可以在乙醇中稳定存在数月,在高pH 值(≥10)环境下稳定性较差[1,5]。
1.2来源白藜芦醇的来源主要有植物中提取、化学合成和生物技术生产。
从自然界的植物中提取白藜芦醇的原材料主要是含白藜芦醇较多的虎杖和葡萄,提取的天然白藜芦醇具有绿色安全的特点,符合人们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要求。
但植物中白藜芦醇含量低,受限于原料来源、季节、生产能力和地区等问题,且提取纯化成本较高,因而人们开始寻求其他获取白藜芦醇的途径,主要有化学合成和利用生物技术生产。
白藜芦醇合成途径

白藜芦醇合成途径白藜芦醇(Resveratrol)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葡萄皮、葡萄酒等食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其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心脑血管保护等多种功能使得白藜芦醇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白藜芦醇的合成途径,包括植物合成途径和化学合成途径。
一、植物合成途径白藜芦醇最早是从植物中分离出来的,因此探索植物合成途径对于了解其生物合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表明,白藜芦醇的合成途径主要包括苯丙烷途径和苯甲酸途径。
1. 苯丙烷途径苯丙烷途径是白藜芦醇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
该途径起始物为苯丙氨酸,经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最终生成白藜芦醇。
苯丙氨酸首先被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AL)催化转化为肉桂酸,然后经过肉桂酸羧化酶(C4H)和肉桂酸羟化酶(C4H)的催化作用,生成白藜芦醇。
2. 苯甲酸途径苯甲酸途径是白藜芦醇合成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该途径起始物为苯甲酸,经过苯甲酸羟化酶的催化作用,生成对羟基苯乙酸。
对羟基苯乙酸进一步被苯丙烷羟化酶(C4H)和肉桂酸羟化酶(C4H)催化,最终生成白藜芦醇。
二、化学合成途径除了植物合成途径外,白藜芦醇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
化学合成途径主要包括合成苯丙烷醇类化合物和合成苯甲酸类化合物两种方法。
1. 合成苯丙烷醇类化合物合成苯丙烷醇类化合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通过苯丙烷酮的还原反应、通过苯丙酸的酯化反应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合成白藜芦醇的结构类似物。
2. 合成苯甲酸类化合物合成苯甲酸类化合物的方法也较为多样,例如通过苯甲酸的酰化反应、通过苯甲醛的氧化反应等。
这些方法能够合成白藜芦醇的前体化合物,再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白藜芦醇。
需要注意的是,化学合成途径虽然能够合成白藜芦醇,但合成的方法较为复杂,且产率较低。
相比之下,从植物中提取白藜芦醇更加简单、高效。
白藜芦醇的合成途径主要包括植物合成途径和化学合成途径。
植物合成途径是白藜芦醇自然生成的途径,起始物可以是苯丙氨酸或苯甲酸,经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最终生成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搜狗百科

白藜芦醇—搜狗百科药理介绍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凝结和血管舒张,保持血液畅通,可预防癌症的发生及发展,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脂的防治作用。
抑制肿瘤的作用还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用于治疗乳腺癌等疾病。
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对白藜芦醇的研究不断深入,并揭示其药理作用:抑制血小板非正常凝聚,预防心肌硬塞、脑栓塞,对缺氧心脏有保护作用,对肥胖者可以起一个控制与减肥作用,对烧伤或失血性休克引起的心输出量下降有效恢复,并能够扩张动脉血管及改善微循环。
同时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究白藜芦醇的提取和工业化生产,现在已经初具规模。
1998年美国艾尔·敏德尔编撰《抗衰老圣典》时,将白藜芦醇列为“100种最热门有效抗衰老物质”之一。
中国农科院花生研究所禹山林研究员和国家著名医药专家毛文岳教授说,有关花生中白藜芦醇的研究开发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营养课题之一。
迄今美国宇航局已将花生定为航天食品,常吃花生制品,可缓解心血管疾病,降低血脂,延缓衰老。
白藜芦醇保健食品将会成为21世纪营养健康的新时尚。
退烧止痛白藜芦醇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发挥治疗功效,具有一定的解热和止痛活性。
在完整小鼠和大鼠身上的研究显示,白藜芦醇可在不影响血压的情况下赋予胃黏膜抵抗因胃分泌受压制而导致的应激性溃疡的能力。
抗癌抗突变1993年,Jayafilake等研究表明反式白藜芦醇和顺式白藜芦醇都具有抗癌活性,其原因是它们可以抑制蛋白质-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Jang等研究小组进一步指出,白藜芦醇在癌症发生的3个阶段即起始、增进和发展过程中,都有较大的防癌活性,且对癌症发生3个阶段都有抑制乃至逆转作用:一、抑制起始作用。
减少自由基形成,诱导Ⅱ期药代酶增多,拮抗二恶英作用;二、抑制增进作用。
抑制环氧合酶(COX),抑制过氧化氢酶;三抑制发展作用。
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分化,诱导癌细胞凋亡。
DMAP催化合成白藜芦醇烟酸酯

第25卷第2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5,No .2 2010年2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Feb .2010doi :10.3969/j .issn .1673-2006.2010.02.012DMAP 催化合成白藜芦醇烟酸酯刘耀武, 金传山(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安徽省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32)摘要:目的:以烟酸、白藜芦醇为原料,采用DM A P 催化合成方法制备白藜芦醇烟酸酯,期望寻找优化的白藜芦醇烟酸酯合成路线。
方法:以烟酸、白藜芦醇为起始原料,经酰氯化、D M AP 催化成酯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
结论:通过本实验工艺路线合成白藜芦醇烟酸酯,产率90.3%,成酯反应时间比传统方法缩短一半。
产物经过IR 、1H -N M R 等进行了表征。
关键词:白藜芦醇;白藜芦醇烟酸酯;DM A P 催化中图分类号:O 621.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0)02-0039-03收稿日期:2009-09-23作者简介:刘耀武(1975-),安徽亳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资源活性成分的开发与利用。
引言 白藜芦醇(Res)又称芪三酚,是一种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1],有顺式和反式两种存在形式,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防癌抗癌、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激活Sirtuins 抗衰老酶、抗氧化、抗自由基、抗过敏、抗菌消炎、抗骨质疏松、护肤增白等多种有益的生理活性[2-4]。
但是白藜芦醇本身易氧化,t 1/2时间短,极大地限制了其开发与使用。
烟酸又称维生素B 5,俗称尼古丁酸,是吡啶类衍生物,水溶性强,它具有参与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5-6]。
根据药物设计拼合原理,张学景等以三乙胺催化合成了白藜芦醇烟酸酯,将白藜芦醇和烟酸进行酯化,对白藜芦醇进行了修饰改造,但试验发现单纯使用三乙胺催化合成反应时间4~6h [7]。
白藜芦醇的功效与作用

白藜芦醇的功效与作用白藜芦醇的功效与作用白藜芦醇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葡萄、虎杖、花生等植物性食物或药物中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属二苯乙烯芪类。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白藜芦醇的功效与作用,希望有所帮助!1.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白藜芦醇为天然抗氧化剂,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清除或抑制自由基生成,抑制脂质过氧化,以及调节抗氧化相关酶活性。
2.抗肿瘤作用:白藜芦醇抗肿瘤作用表现为对肿瘤的起始、促进和发展3个阶段均有抑制作用。
可通过多种机制对胃癌、肝癌、白血病等多种肿瘤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
3.保护心血管作用:白藜芦醇可结合人体内雌性激素受体来调节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而且白藜芦醇还具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防止血小板之间发生聚集形成血块黏附于血管壁,达到抑制和减轻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4.雌激素作用:白藜芦醇的结构与雌激素已烯雌酚相似,可结合雌激素受体,起到雌激素的信号转导作用。
5.其他:白藜芦醇还具有酶诱导剂、防止老年痴呆、延缓衰老、抑制脂肪合成、抗菌消炎和辐射防护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白藜芦醇的美容功效1、增强细胞更新与修护力。
促进伤口恢复。
2、增加粒腺体数量,维持组织的旺盛活力。
3、处境肌肉弹性,让你精力充沛。
4、促进血液运作,为各器官提供充足动力。
5、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更年期问题。
6、为身体细胞与组织形成保护、增强保护。
7、加快更新、促进器官的恢复与健康运作。
8、改善机体运作,增强人体健康保护系统。
9、恢复肌肤白皙细嫩。
10、有效塑形,让身体形成轮廓记忆网。
白藜芦醇的作用(1)抗肿瘤作用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肿瘤化学预防剂,在肿瘤发生的起始、增进和扩展3个阶段,都具有较好的.防癌活性,并且对每一阶段的癌细胞均可产生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环氧合酶-1有关。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其抗肿瘤作用的具体机制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其防癌抗癌的机制包括:①阻滞细胞周期,抑制癌细胞增殖②促进癌细胞凋亡③抑制癌细胞的转移。
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及其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在干燥虎杖根茎中的含量最 高,可达l一4 nl∥g;在新鲜葡萄皮中的含量达到50一100 meg;花生中也含有白藜芦醇,其含量大致为25.70 tg/g【I“,但其叶子和果仁不含白藜芦醇。目前主要以含量 相对较高的虎杖和葡萄皮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提取,高效 液相色谱、硅胶柱层析或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的方法来提 纯自藜芦醇。另外,逆流色谱作为一种不用固态支撑体或载 体的液液分配色谱技术,在分离提纯虎杖中的白藜芦醇时亦 得到了较好效果、”1。从植物中提取的自藜芦醇纯度高,无 化学污染,属纯天然绿色产品,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白藜芦醇 皆从植物中提取,但使用该方法也面临诸多问题,如影响生 态环境、使资源枯竭、成本高昂、生产能力小等。 2.2转基因法 2.2.1生物反应器。由于自然条件下白藜芦醇在植物体内 的含量非常低,故用传统的植物提取法不仅成本高,且很难 得到高丰度的白藜芦醇。白藜芦醇在植物体内的合成中, 3,4’,5.三羟基二苯乙烯合酶(RS)是最后一个起作用的关键 酶,也是合成途径唯一必需的合成酶。RS对底物的作用具 有高度的专一性,它以4.香豆酰辅酶A和丙二酰辅酶A为 底物,在催化反应中丙二酰辅酶A(K。=10 p.n∞l/L)不可以
攻和环境恶化时产生的植物抗毒素,它的含量与植物抗菌能 力呈正相关。研究证明,它对灰色葡萄孢、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和雷极氏普罗维登氏 菌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酵母菌的作用不明显。Chan 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对人的皮肤真菌和皮肤细菌也有抑制作
白藜芦醇功能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关 键 词 白 藜芦 醇 生 物 活 性 文章编号
作 用机 理
10 — 8 8 2 0 ) 10 1- 6 0 9 74 (0 6 0 — 4 1 0
白藜 芦醇 ( rsea o, R evrt l简称 R S , r E ) 化学 名 3 ,
因反式激活以及通过抑制 自由基的产生 。来控制 肿瘤始 发 突变[4。 在体外 和体 内的很 多 器官 中 , 17 61 -
白藜 芦 醇 能 有 效 地 阻 断 C P A1的 表 达 【. 时 Y1 I同 8 】 肿瘤 细胞 内的 C P B Y 1 1能通 过催 化 白藜 芦 醇生 成
然 状态 下可 以合 成 高浓 度 的 白藜芦 醇 .但 在其 成
熟过程中合成能力下降[1 花生仁约含白藜芦醇 13 21  ̄:
1 ~. . 3 g花 生根 、 中的 白藜 芦 醇含 量 为 8 7 7 : 茎 O
10 i 不 同的加 工方 法 也会 影 响其 含量 , 0 g g 如煮
Vo N . L6 o 1
Ma .2 O 0 6 r
白藜芦醇功能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郜 海燕 于震 宇 陈杭君 陈文煊 张 俊 毛金林
( 江省 农 科 院 食 品研 究所 杭 州 3 02 ) 浙 10 1
摘要 白藜芦醇主要存在于葡萄 、 虎杖、 生等植物 中。 一种天然 的抗肿 瘤、 花 是 抗心 血管疾病 、 突变、 茼、 抗 抗 抗 炎、 氧化 、 导细胞凋 亡及雌激 素调 节物质 。文章介绍 了近年 来对 白藜芦 醇生物 活性 和作用机理方面 的研 究 抗 诱
维普资讯
第 6卷 第 1 期 2006 年 3 月
白藜芦醇的合成

3,5-pyridinedicarboxylates with vasodilating and
antihypertensive activities[J].Chem Pharm Bull(Tokyo), 1986,34(4):1589-1606. [4] Olmo S,Mizukoshi K Komatsu O,et a1.1,4-Dihydropyridine compounds:US。4446325[P].1984-05.01.(CA 1983,99: 88063)
63.64.
[2] 汪啸洋.世界上市新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34-136. [3] Ohno S,Komatsu O,Mizukoshi K,et a1.Synthesis
1 980,16(5):928—933. [7] Fujisawa T。Kooriyama Y.Shimizu M.Switchover of
(下转第83)
万方数据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08,39(I)
率41.O%,mp 155℃),含量≥99.O%(滴定法测
一of asymmetric 4-aryl-1,4-dihydro一2,6-dimethyl-
定)。元素分析(C19H20N207)实测值(计算值,%): C 58.61(58.76),H 5.18(5.19),N 7.28(7.21)。 IR(KBr)V(Cml):l 679(C=O),1 645(C=C)。 1620(C=C),1526(N02),1350(N02),1206(C·O)。 MS—El(m/z):388(M+)。1HNMR(CDCll)6:2.03(S,
白藜芦醇的合成

白藜芦醇的合成摘要:白藜芦醇具有多种生物和药理活性,使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
白藜芦醇具有优良药理活性和保健功能其市场需求很大且与日剧增,目前已有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开发了白藜芦醇及其制品。
白藜芦醇是一种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
它不仅是植物遭受胁迫时产生的一种能提高植物抵抗病原性攻击和环境恶化的植物抗毒素, 还具有抗癌、抗氧化、调节血脂、影响寿命等多方面有益于人类健康的重要功能。
以下对白藜芦醇的理化特性、合成、提取、纯化与检测方法进行了全面总结, 并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基础上, 对其生物学活性、基因工程研究及产业化情况进行了重点介绍。
发现在传统育种的基础上, 借助于现代生物技术手段, 将白藜芦醇的天然活性保健作用应用于保健食品的开发、作物经济附加值的提高具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白藜芦醇;化学合成;研究进展Abstract:Resveratrol has multiple bi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it is widely used in food, medicine, health products, cosmetics and other field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of resveratrol has an excellent and great demand for health functions and with its market-increasing, there are most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resveratrol and its products.Key words:resveratrol;chemical synthesis;progres1 前言白藜芦醇(Resveratro1),化学名为反式3,4ˊ,5-三羟基二苯乙烯(3,4ˊ,5-Trihydroxy-trans-stilbene),是一种存在于植物中的具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天然多酚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
白藜芦醇抗疲劳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白藜芦醇抗疲劳作用及其机理研究郭瑞【摘要】为了探讨白藜芦醇抗疲劳作用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采用力竭训练动物模型,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白藜芦醇组、中剂量白藜芦醇组、高剂量白藜芦醇组,各组连续灌胃蒸馏水或不同剂量白藜芦醇.灌胃4周后进行力竭跑步实验,测定力竭时间以及血乳酸(blood lactic acid,BLA)、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肝糖原、肌糖原、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等疲劳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发现,白藜芦醇具有抗疲劳作用,其能延长大鼠力竭跑步时间;降低BLA、BUN、肝组织中MDA含量;增加肝、肌糖原以及肝组织中SOD、GPx、CAT含量.白藜芦醇抗疲劳机理可能是:1)白藜芦醇能降低代谢产物的堆积或快速清除代谢产物;2)白藜芦醇能改善运动代谢控制和能量代谢活化;3)白藜芦醇能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与内源性抗氧化剂形成协同抗氧化网络来降低氧化应激;4)白藜芦醇能减少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保护肝细胞膜完整性.白藜芦醇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功能性食品或营养补剂应用在运动营养领域.【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8(039)024【总页数】6页(P174-179)【关键词】白藜芦醇;抗疲劳;大鼠;力竭跑步训练;机理【作者】郭瑞【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疲劳是涉及许多生理和生化作用的一种机体复杂综合症状,也是脑力或体力活动达到一定强度时必须发生的机体生理保护现象[1]。
疲劳不仅使机体工作能力暂时下降,而且还是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发展成疾病状态的前兆,表明机体的健康即将或已经受到损害。
根据症状表现不同,疲劳可分为体力和脑力疲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2003 Vo1115 No 12 收稿日期:2002205228 修回日期:2002208201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机理和合成途径王 征 罗泽民 邓林伟(湖南农业大学理学院生物技术系 长沙 410128)摘 要 白藜芦醇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合成的化学途径与生物途径研究有新的进展。
关键词 白藜芦醇;药理作用;生物合成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主持的世界心血管疾病控制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法国人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其他西方国家,尤其是比美国人和英国人要低得多。
尽管法国人使用的饱和脂肪酸几乎四倍于美国人和英国人,但法国人罹患心脏病的危险却只是后者的三分之一,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61位。
这一现象被为“法国悖论”。
研究表明,此现象与法国是全球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和消费国密切相关。
因为在优质的葡萄酒中存在一种称为白藜芦醇的物质,它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
白藜芦醇的化学全称为3,5,4′2三羟基2芪,简称三羟基芪。
它有顺式与反式两种构型,后者是白藜芦醇的稳定结构,而且生物活性更加广泛。
其结构式为(图1)图1 3,5,4′2三羟基反式芪Fig 11 t rans 23,5,4′2trihydroxystilbene这种多羟基芪物质是在外来病菌侵入、紫外线照射等不利因素影响下,由植物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
具有明显抗菌、抗炎、抗癌、抗高血脂症、抗脂质过氧化等多方面的活性。
1 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白藜芦醇的保健功能,引起欧美科学家的普遍兴趣,近几年来,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得出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结论。
白藜芦醇的保健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1 白藜芦醇对癌症的起始、增殖、发展三个主要阶段均有抑制乃至逆转作用1997年,美国的科学家[1]以老鼠为对象,由人工方法使老鼠患上皮肤癌,2周后让其服用白藜芦醇,18周后发现,癌症细胞最多可减少98%,最少可减少68%。
1998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2],白藜芦醇可诱导人类HL60白血病细胞DNA 的裂解,并致使膜磷脂丧失其不对称性。
表明它可诱导人类HL60白血病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白藜芦醇作用48小时后,肿瘤细胞死亡率超过80%。
研究还发现,癌细胞死亡依赖于CD952CD95L 的相互作用,而白藜芦醇增加HL60细胞和T47D 乳房癌细胞中CD95L 的表达,它通过对肿瘤细胞的CD95和免疫细胞的CD95L 表达平衡达到致癌细胞于死地的目的,一旦触发,CD95受体将激活胞内一系列级联反应。
科学家又用白藜芦醇对乳房癌细胞进行同样的处理,结果CD952CD95L 系统达到一个新的平衡,18小时后,可导致63%的T47D 乳房癌细胞死亡。
以上结果表明,白藜芦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作用并不只限于某一类型的癌症。
值得一提的是,当用白藜芦醇处理健康人正常外周血液淋巴细胞时,作用72小时后,与植物细胞凝集素单独激活外周淋巴细胞相比,没有测到白藜芦醇可杀死正常细胞的数据。
白藜芦醇这种对癌细胞选择性的杀伤力,使我们相信它是一种极有前途的治癌新药。
白藜芦醇抑制肿瘤的起始、发展的作用的另一种解释是[3]:白藜芦醇很可能是蛋白质底物的一种竞争性抑制剂,不论顺式还是反式结构都具有明显的酪氨酸蛋白激酶(PT KS )抑制活性[3]。
酪氨酸蛋白激酶(PT KS )以可催化A TP 末端的磷酸传递到底物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这些信号传递途径在许多871人类恶性肿瘤中起到关键作用,多种肿瘤的出现都发现与某种特殊的PT KS被激活或过分表达有关。
有研究表明[4],白藜芦醇可抑制环加氧酶的催化活性。
环加氧酶有两种类型,环加氧酶21(COX2 1)和加氧酶22(COX22),前者为组成型基因产物,它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
后者的基因是调节型的,在有丝分裂期或炎症的刺激下,可以高度表达。
它可显著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量。
而前列腺素(P Gs)的大量合成可引起多种肿瘤的发生,使恶性细胞增值,血管紧张,免疫力下降。
白藜芦醇作为一种强抗氧化剂不但可直接阻碍COX21和COX22的催化活性,还可通过阻止P KC信号传递途径阻止COX22的基因表达。
这些研究结果为白藜芦醇的抗癌消炎的药理作用提供了又一的分子机理解释。
实际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夏开元教授也发现,白藜芦醇也是源于植物的雌性激素,它对激素依赖性肿瘤(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还可弥补绝经前后妇女体内雌性激素分泌不足,从而使患骨质疏松的危险随之减少。
另外,丹麦科学家[5]对年龄在20~98岁的15117名男性和13063名女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饮用葡萄酒与同量啤酒或白酒的人们当中,前者患食道癌的几率低于后两者。
112 对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各种氧化反应起抑制作用,从而显著改善人体内皮细胞功能在民间,早已用富含白藜芦醇的中药如虎杖、首乌治疗和预防高血脂症、动脉硬化。
有饮用红葡萄酒习惯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大大降低[6]。
因为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能降低人血清脂质水平。
有研究发现白藜芦醇能降低大鼠肝脏的脂质水平[7],减少小鼠肝脏中的甘油三酯的合成[8]。
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医学院完成的一项研究对此说法提供了最新佐证。
接受该项研究的15位患有冠状动脉病的男女受试者,每天饮用红葡萄酒350~450克,研究人员测定了血流管道的血管舒张。
这种舒张实际上是在通过血管扩张向全身各处输送更多的氧分,显示出血管对血流增加的反应能力。
研究者发现,在饮酒14天后,患者对血流增加的反应能力几乎增加了两倍。
同时,受试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接触某种氧化剂时,氧化所需时间改善了30%,平均延伸时间从开始时的87分钟,改善为结束时的117分钟。
113 白藜芦醇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可预防老年痴呆症多羟基芪类物质大都具有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
当白藜芦醇在113ug/ml时,能明显抑制大鼠红细胞的自氧化溶血和由H2O2引起的氧化溶血,对小鼠心、肝、脑、肾的体内外过氧化脂质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
Y ong Nam等发现白藜芦醇能强烈地竞争性抑制大鼠脑的单胺氧化酶A活性。
冯永红等[7]也证明了白藜芦醇对Fenton反应产生的OH-和黄嘌呤2黄嘌呤氧化酶自由基发生系统产生的・O-2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瑞典与英国科学家的科学试验表明[8],白藜芦醇可保护老鼠胚胎脑细胞,含有脑磷脂细胞的神经元可因为它的保护避免叔丁基过氧化物自由基的损伤。
2 白藜芦醇的存在及分布目前至少已经在21个科、31个属的72种植物中发现了白藜芦醇,如:葡萄属、蛇葡萄属,豆科的落花生属、决明属、槐属,百合科的藜属,姚金娘科的桉属,蓼科的蓼属等。
存在白藜芦醇的许多植物是常见的药用植物,如决明、藜芦、虎杖等,有的甚至就是食物,如葡萄和花生。
白藜芦醇在葡萄中含量会因品种的不同而有差异[9],另外在葡萄不同部位中含量也不同,葡萄皮是合成白藜芦醇的主要合成部位,白藜芦醇含量很高。
也有报道,葡萄果肉中的白藜芦醇含量超过了其在果皮中的含量。
美国花生研究院学者发现,花生中也富含白藜芦醇,平均每克花生含216毫克的量。
在各组织中,白藜芦醇含量大致趋势为壳多于红衣多于花生仁。
高含量白藜芦醇的葡萄皮渣和花生壳为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白藜芦醇的合成311 化学合成白藜芦醇的化学合成包括Wittig反应、顺反异构化和去保护基三步(见图2),此合成总产率约75%[10]。
近年来,由于白藜芦醇对心血管病和肿瘤的预防和保健作用已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国外已对之开始了全合成工作[11]。
9712003 Vo1115 No12王 征等: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机理和合成途径 图2 白藜芦醇的化学合成Fig 12 The chemical synthesis of resveratrol312 白藜芦醇的生物合成(STS )二苯乙烯(芪)合成酶是合成白藜芦醇的关键酶[12],与查尔酮合成酶(CHS ,黄酮类化合物合成关键酶)同属聚酮化合物合成酶家族,都是均二聚体。
都可将三个二碳单位缩合成线状四(甲)酮化合物,后者又分别在这两种酶作用下环化生成白藜芦醇和查尔酮[13]。
(图3)图3 白藜芦醇的生物合成Fig 13 The biosythesis of resveratrol由于白藜芦醇的生物合成比化学合成更有前景,其合成关键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了另一个热点。
A Schoppner 等[14]从花生细胞悬浮培养液中得到了二苯乙烯合成酶,分子量为90,000道尔顿,每个亚基约45,000道尔顿。
等点电为418。
酶对香豆醛CoA 有高度的选择性,二羟基香豆醛或肉桂酸CoA与酶的结合效应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乙酰CoA 不能替代丙二酸单酰CoA 。
G Schroder 等[15]从花生悬浮培养细胞中的cDNA 文库中调出这两个酶的cDNA 克隆子,序列分析表明:两个克隆子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叠一致的。
内含子位置相同且保守一致。
所表达的两个酶作用底物相同,产物各异相同的支架结构负责结合相同的底物,不同的结构部分催化不同的产物生成。
T Lanz 等[16]随即对STS 和CHS的6个保守Cys 进行定点突变分析,发现只有169位的Cys 对两者是必需的。
抑制子实验表明,它是浅兰菌素的主要靶位。
其它Cys 的变化都会降低酶的活性。
Cys 135和Cys 195可能与两种酶的专一性有关,生成不同的产物。
必需氨基酸Cys 195周围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聚酮合成酶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酶的活性位点没有相似之处。
表明STS 和CTS 代表了一组不同于其他缩合酶的酶类。
4 结语基于白藜芦醇的药理活性,其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如何利用细胞工程与酶工程,利用生物细胞本身来大量合成白藜芦对生物科学者、药物科学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1 Jang Meishiang ,Cai Lining ,Udeani G eorge O ,et al.Cancerchemopreventive activity of resveratrol ,a nature product de 2rived from grapes.Science ,1997,275(5297):2182 Cl ément Marie 2V éronique ,Hirpara Jayshreekumari L ,Chawdhury Sanaul 2Haq ,et al.Chemopreventive agent resveratrol ,a nature product derived from grapes ,triggers CD95signaling 2dependent apoptosis in human tumer cells.Blood ,1998,92(3):996~10023 王世盛,赵伟杰,刘志广1天然多羟基芪化合物的生物活性1国外医药1植物药分册12001,16:9~114 Subbaramaiah K otha ,Chung Wen Jiang ,Michoaluart Pe 2dro ,et al.Resveratyol 2Inhibits cyclooxygenase 22transcrip 2tion and activity in phorbol ester 2treated human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J Biol Chem ,1998,273(34):21875~218825 Gr <nb •k Morten ,Becker Ulrik ,Johansen Ditte ,et al.Pop 2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lcohol intake and cancer of the upper digestive tract.B MJ ,1998,317:844~8486 Bruce G erman J.The health benefits of wine.A nnual ReviN ut r ,2000,(20):561~5937 冯永红,许实波1白藜芦醇药理作用研究进展1国外医08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 Vo1115 No 12药1植物药分册11996,11(4):155~1578 K arlsson Jenny ,Emgard Mia ,Brundin Patrik ,et al.T rans 2resveratrol protects embryonic mesencephalic cells from tert 2Butyl hydroperotide.J Neurochemist ry ,2000,75(1):141~1509 陈尚武,马会勒,陈 蕾等1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1食品与发酵工业,2000,16:53~5510 赵 霞,陆 阳,陈泽乃1白藜芦醇的化学药理研究进展,国外医药1植物药分册,1996,(11):155~15711 毅 平,雷同康1藜芦醇合成路线图解1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31(7):334~33512 Akiyama Takumi ,Shibuya Masaaki ,Liu Hong 2Min ,et al.p 2Coumaroyltriacetic acid Synthase ,a new homologue ofChalcone synthase ,from Hydrangea m acrophylla var.thunbergii.Eur J Biochem.1999,263:834~83913 Tropf Susanne ,K rcher b rbel ,Schr dre Gudrun ,et al.Reaction mechanisms of homodimeric plant polyketide synthases (stilbene and chalcone synthase ).J Biol Chem ,1995,270(14):7922~792814 Schoppner A ,K indl H.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 stil 2bene synthase from induced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 of peanut.J Biol Chem ,1984,259(11):6806~681115 Schroder G ,Schroder J.A Single change of histidine to glu 2tamine alters the substrate preference of a stilbene syn 2thase.J Biol Chem ,1992,267:20558~2056016 Lanz T ,Tropf S ,Marner FJ ,et al.The role of cysteines inpolyketide synthases ,site 2directed mutagenesis of resvera 2trol and chalcone synthases ,two key enzymes in different plant 2specific pathways ,J Biol Chem ,1991,266:9971~9976THE PHARMACOLOGIC MECHANISM AN D SY NTHESIS OF RESVERATROLWAN G Zheng ,L UO Ze 2min ,DEN G Lin 2wei(Biotechnology Depart ment of N ature College ,Hunan A griculture U 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China )Abstract Resveratrol had been found multifunctional ,the achievement of study on its chemical synthesis and biosynthesis had been introduced.K ey w ords Resveratrol ;pharmacologic function ;biosynthesis广告、征订启事索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入选1992年美国《化学文摘》千名表(97)《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年已进入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100)《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社广告管理实施办法(10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被评为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108)《药用薯蓣栽培》征订启事(151)《应用与环境生物》2003年征订启事(161)1812003 Vo1115 No 12王 征等: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机理和合成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