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精神的空间

合集下载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视域下“房间”意象研究——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例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视域下“房间”意象研究——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例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视域下“房间”意象研究——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例摘要:女性意识是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最重要的写作主题之一。

其小说《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特别指出,一个女人想要写一部小说首先就是要拥有自己的一间房间,批判了当时父权制度下女性的卑微,意味着女性既要争取经济独立也要争取精神独立。

只有这样,女性才能客观的思考、没有恐惧以及怨恨地参与创作中来。

在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视域下分析《一间自己的房间》,以房间的意象、女性意识以及人的概念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从而阐明“房间”不仅意味着经济以及精神独立,更重要的是它融合了两者,揭示了雌雄同体的概念。

关键词:《一间自己的房间》;第三空间理论;女性独立意识;雌雄同体;女性的回归一、爱德华·索亚与第三空间理论爱德华·索亚出生于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不仅是美国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同时也是伟大的后现代地理学家。

爱德华·索亚受到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H. Lefebvre)所著《空间的产生》的启发,最终在1947年出版的《第三空间: 洛杉矶及其他真实想象的地方之旅》一书中提出了这一概念[1]。

传统意义上来说,人们徘徊在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之中。

第一空间由客观性和物质性两座大厦组成,是一种强调环境的空间地理学。

然而,第二个空间倾向于基于想象的地理来阐述事实,并将它们投射到经验世界。

基于以上概念,爱德华·索亚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

“第三空间”的出现打破了空间的整一观念,揭示出了在二元对立思维下被遮蔽的现实空间,利用分散的后现代意识来探索被西方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和全球化意识所压制的声音[2]。

二、从第一空间理论角度分析“房间”意象女性渴望经济、职业、空间独立全部人类生活和生产都依赖于经济活动,被压迫者在经济上的不独立不自由确定了他们的从属地位和被压迫性。

书中伍尔夫描述到,“妇女挣的每一分钱都会根据她们丈夫的智慧处置”①(46)。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内涵特征分析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内涵特征分析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内涵特征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去解释历史事件,展现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阐释了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后现代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的蓬勃发展,以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实质就是再现“事物的整体”的思维过程,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只有通过总体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因此,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历史性哲学话语必须被重构为一种“空间化的辩证法”,重建社会本体论和认识论,即在现代哲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维度之外,加入第三个元素“空间性”。

对于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逻辑分歧至今仍然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究竟是对空间概念本身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化还原,还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加以空间化改造?是空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化,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化?[1]学者们的评价褒贬不一。

美国城市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批评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是形而上学的分析理论,对于社会的许多决定性因素的认识过于抽象化。

詹姆逊(Jameson Fredric)则把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简化为一种辩证的空间性认知图绘方法。

美国学者爱德华·苏贾(Edward )则追随列斐伏尔的脚步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空间”的理论,以对抗历史唯物主义的历时性逻辑。

列斐伏尔以空间作为哲学批判的基点,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向。

他将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资本主义生产就是要用时间消灭空间的限制”转换为“后马克思哲学”的思考方式,即所谓消灭空间的限制,其实就是“创造出新的空间”。

空间理论

空间理论

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开始它就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词典上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就是由长度、宽度、高度等因素表现出来,就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与伸张性的表现。

它就是我们经验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的本体。

空间观念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则就是处于历史性的变化之中。

一般认为空间既有具体的物质形式,同时也有精神的建构。

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它的精神属性,如我们所知道的社会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等等概念。

比如对城市空间的理解,既可以表达为被物理与经验地意识为形式与过程,意识为都市生活可衡量可标识的形状与实践;同时它也就是一种思想性与观念性的领域,在形象性、自足性的思想与符号化的表象中概念化,就是一种想象的构想性空间。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群体与人们也就是根据不同的社会纽带组成不同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既有文化的,又有社会的,也有宗教的。

空间结构的联系显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

所谓第一空间指的就是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它就是由经验来描述的事物,而第二空间指的就是人类认知形式中的空间性,它就是由空间的观念进行再表征的。

第三空间则结合了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视角,同时又开展了地理性与空间性想象的范围。

在这一空间中,就是既真实又想象化的。

而通常第一空间被认为就是真实的,而第二空间被认为就是想象的。

西方大多数社会学研究者多将空间作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设释。

在列斐伏尔瞧来,空间不仅就是物质的存在,也就是形式的存在。

主张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待空间,认为空间就是社会的产物,“空间就就是(社会)产品”,“它真正就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

福柯则从观念史的角度来对待空间。

认为空间就是权力实施的手段与媒介,权力就是借助空间的物理性发挥作用。

一般空间理论家都认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就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空间活动来完成的。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精)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精)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最佳答案 :(1 从总体上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 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

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

唯物主义本身对“ 物质” 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 物质” 问题的解决上, 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 纷繁多样, 各有各的特点; 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 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 自在之物” 。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

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电影空间造型的多重复杂性——论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的空间观

电影空间造型的多重复杂性——论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的空间观

广电聚焦H J4铃 t i第4卷第03期电影空间造型的多重复杂性----论庠布里克“未耒三部曲”的全同观王艺萱(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摘要:斯坦利•库布里克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也是联结经典好莱坞与新好莱坞时期电影的重 要代表导演。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库布里克创作出了代表他艺术造诣巅峰的“未来三部曲〈奇爱博士》(1964 )、《2001太空漫游》(1968)、《发条橙子》(1971 )。

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提到:“空间造型参与叙事,不仅使影片在电影语言的叙事方式越来越摆脱戏剧化,也是电影语言本身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1]本文笔者 将尝试围绕三大空间理论家:列斐伏尔、爱德华-W•索亚以及米歇尔•福柯的主要观点,对库布里克的“未来 三部曲”中的空间观进行阐释。

望通过研究,重新发掘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的别样绚烂。

关键词: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空间理论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3-0056-03—、引目如今的世界是“空间的纪元”。

社会现实的焦虑、权力机构的运作以及人们精神的荒芜都离不开空间问 题。

电影又作为“时空艺术”被大众所喜爱,空间理论可 以作为一把开启电影鉴赏以及批评的一把钥匙。

空间 理论可以大致分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第三空间、异质空间以及身体空间等,电影中的空间造型的多重复 杂性值得我们进行的深入剖析。

二、怪诞的精神空间巴什拉开辟的主体体验和诗学想象的空间思维,激发了列斐伏尔从浪漫主义与艺术创新角度,憧憬社 会空间乌托邦理想。

[2]打破了传统空间代表的冰冷固 有的物质结构,空间成为一种可以进行情感依托的精 神场域。

库布里克的“未来三部曲”中所展现的精神空 间混合散发着怪诞巧思且具有不可或缺性。

《奇爱博士》中精神空间出现在结尾,当美苏冷战 导致“世界末日装置”的启动,一个个核弹爆发的慢镜 头搭配着舒缓悠扬的背景音乐。

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超越经验世界的实体和原理,是对存在、实在、本质等问题的探讨。

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的本体论观点形而上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存在的本质与实在性。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方式和形式。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是永恒的、不可分割的,存在是实在的,而非虚幻的幻象。

形而上学强调存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认为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事物。

二、实体的本质论观点形而上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是事物的本质。

形而上学认为,事物具有本质,本质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和基础。

形而上学强调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与主观意识无关。

形而上学认为,本质不是人们给予事物的标签,而是事物内在的实质和特性。

三、因果关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因果关系。

形而上学认为,一切现象都有其原因和结果,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形而上学强调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意识无关。

形而上学认为,因果关系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必然性。

四、意义与价值的观点形而上学探讨的问题还包括意义与价值。

形而上学认为,一切存在都有其意义和价值。

形而上学强调意义和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主观臆断。

形而上学认为,意义和价值是事物本质的体现,是事物存在的目的和目标。

五、精神与物质的观点形而上学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形而上学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

形而上学强调精神和物质不可分割,相互作用。

形而上学认为,精神是物质的高级形式,物质是精神的具体表现。

六、时间与空间的观点形而上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时间与空间。

形而上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存在的两个基本维度。

形而上学强调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与主观意识无关。

形而上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基础。

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存在的本体论观点、实体的本质论观点、因果关系的观点、意义与价值的观点、精神与物质的观点以及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绘画的空间与层次

绘画的空间与层次

1、物质世界的空间
形体空间构成“三维空间”
即长、宽、高。在自然科学中,
空间是无限的。
物质空间
物象的三度体积为积量形 体,它占据一定空间,叫实空 间。积量形体与积量形体之间 的距离叫虚空间,如房间的容 量、杯子的容积、马路的宽阔、 树林的幽深等等。运动空间是 一种动态空间,表现运动过程 的美。
自然物象中实空间-虚空间-实空间-虚空间-以至无限
二、空间的视觉价值(2)
空间的无限体现在实体内外在的无限。如宏观世界的无限—宇宙
的无限:道路的延伸、天空的广漠,大山的连绵,城市的四通八达;
如微观的无限—物质内部结构的无限:质感的蓬松、衣服袍袖的宽松
和不踏实、一张脸的无限深入的可能性,现代显微技术使我们看到的
无穷;如精神空间的无限:海阔天空的联想、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间环境就是演出角色,需要画家根据画面的需要
去合理编排,让观众从你的画面内获取更多的信
息量。
Hale Waihona Puke 何正确的表达空间和拓展作品容量1、正确的表达三维物质形体(实空间)。 2、正确的表达物体的三维距离(虚空间)。 3、在静止的画面里寻找变化和动感,虚拟出时间
和声音。 4、要在合适的构成中推敲形的象征意义,增加联
人们敏感的神经中枢的细微触动或伟大思想;时间的无限:运动的连
续和生命的鲜活,动态的暗示,情节的发展。现代科技延伸了人们的
视野。视频录像可以记录动态的影像,通过视频录像,人们可以看到
黄山的全貌,可以追踪野兽在原野上的捕猎、昆虫在洞穴里的活动,
可以在太空俯视地球,也可以通过特殊的监测技术看到人体内脏的活
想因素的涵盖面。 组织空间和表达空间使绘画艺术中的一项重要
的任务,应该高度重视。

室内设计空间的十四种类型

室内设计空间的十四种类型

室内设计空间的十四种类型室内空间的多种类型,是基于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日益发展的科技水平和人们不断追求新的开拓意识,必然还会孕育出更多样的室内空间,下面介绍十四种常见的室内空间类型.一、结构空间:通过对结构外露部分的观赏,来领悟结构构思及营造技艺所形成的空间美的环境,可称为结构空间。

人们对结构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有所了解,引起赞赏,从而更加增强室内空间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这已成为现代空间艺术审美中极为重要的倾向.室内设计师应充分利用合理的结构本身为视觉空间艺术创造所提供的明显的或潜在的条件。

结构的现代感、力度感、科技感和安全感,是真、善、美的体现,比之繁琐和虚假的装饰,更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二、开敞空间:开敞的程度取决于有无侧界面,侧界面的围合程度,开洞的大小及启闭的控制能力等。

开敞空间是外向性的,限定度和私密性较小,强调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渗透,讲究对景、借景,与大自然或周围空间的融合。

和同样面积的封闭空间相比,更显得大些.心理效果表现为开朗、活跃,性格是接纳性的.开敞空间经常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有一定的流动性和很高的趣味性,是开放心理在环境中的反映.三、封闭空间:用限定性比较高的围护实体(承重墙、轻体隔墙等)包围起来的、无论是视觉、听觉、小气候等都有很强隔离性的空间称为封闭空间.其性格是内向的、拒绝性.与周围环境的流动性较差。

随着围护实体限定性的降低,封闭性也会相应减弱,而与周围环境的渗透性相对增加,但与虚拟空间相比,仍然是以封闭为特色。

在不影响特定的封闭机能的原则下,为了打破封闭的沉闷感,经常采用灯窗、人造景窗、镜面等来扩大空间感和增加空间的层次。

四、动态空间:动态空间引导人们从“动"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把人们带到一个由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第四空间"动态空间有以下特色:1. 利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设施如电梯、自动扶梯、旋转地面、可调节的围护面、各种管线、活动雕塑以及各种信息展示等,2。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内涵特征分析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内涵特征分析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内涵特征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去解释历史事件,展现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阐释了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后现代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的蓬勃发展,以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实质就是再现“事物的整体”的思维过程,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只有通过总体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因此,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历史性哲学话语必须被重构为一种“空间化的辩证法”,重建社会本体论和认识论,即在现代哲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维度之外,加入第三个元素“空间性”。

对于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逻辑分歧至今仍然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究竟是对空间概念本身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化还原,还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加以空间化改造?是空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化,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化?[1]学者们的评价褒贬不一。

美国城市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批评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是形而上学的分析理论,对于社会的许多决定性因素的认识过于抽象化。

詹姆逊(Jameson Fredric)则把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简化为一种辩证的空间性认知图绘方法。

美国学者爱德华·苏贾(Edward )则追随列斐伏尔的脚步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空间”的理论,以对抗历史唯物主义的历时性逻辑。

列斐伏尔以空间作为哲学批判的基点,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向。

他将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资本主义生产就是要用时间消灭空间的限制”转换为“后马克思哲学”的思考方式,即所谓消灭空间的限制,其实就是“创造出新的空间”。

空间理论

空间理论

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开始它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词典上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长度、宽度、高度等因素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

它是我们经验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的本体。

空间观念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则是处于历史性的变化之中。

一般认为空间既有具体的物质形式,同时也有精神的建构。

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它的精神属性,如我们所知道的社会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等等概念。

比如对城市空间的理解,既可以表达为被物理与经验地意识为形式和过程,意识为都市生活可衡量可标识的形状和实践;同时它也是一种思想性和观念性的领域,在形象性、自足性的思想和符号化的表象中概念化,是一种想象的构想性空间。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群体和人们也是根据不同的社会纽带组成不同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既有文化的,又有社会的,也有宗教的。

空间结构的联系显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

所谓第一空间指的是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它是由经验来描述的事物,而第二空间指的是人类认知形式中的空间性,它是由空间的观念进行再表征的。

第三空间则结合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视角,同时又开展了地理性和空间性想象的范围。

在这一空间中,是既真实又想象化的。

而通常第一空间被认为是真实的,而第二空间被认为是想象的。

西方大多数社会学研究者多将空间作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设释。

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

主张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待空间,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就是(社会)产品”,“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

福柯则从观念史的角度来对待空间。

认为空间是权力实施的手段和媒介,权力是借助空间的物理性发挥作用。

一般空间理论家都认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空间活动来完成的。

认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关于空间的想象,这便是“心目中的地图”。

论马克思空间阐释学的四重向度

论马克思空间阐释学的四重向度

论马克思空间阐释学的四重向度◎李春敏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空间阐释学有四重基本向度,分别是:“存在的空间”“物质的空间”“资本的空间”和“反叛的空间”。

其中,“存在的空间”旨在呈现存在与空间的本质关联,在马克思关于存在的思考中,已经渗透了关于“位置”与“安放”的空间自觉;“物质的空间”关涉对空间本质的思考,它是与“精神的空间”相对的,代表了马克思对于空间一种新的唯物主义阐释;“资本的空间”关涉马克思对所在时代经验结构中的空间性的思考,旨在呈现资本时代“空间崛起”的动力学机制;“反叛的空间”是对空间拜物教及其导致的各种空间异化的反叛,探寻扬弃空间的资本化的空间实践的可能路径。

马克思的空间阐释学虽然是围绕“资本”或“资本主义”的运行过程展开的,但本质上呈现的是一种反资本的空间阐释学立场。

四重向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其中,“物质的空间”是“存在的空间”的逻辑推进,“资本的空间”是作为“存在的空间”的一种具体的空间构型,“反叛的空间”既是对“资本的空间”的一种解构,同时又指向一种新的“存在的空间”的可能性。

关键词 马克思 空间 阐释学〔中图分类号〕B0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2-0029-10 空间阐释学致力于开启对于空间的社会意蕴的多维阐释,建构空间与社会—历史过程之间多重的感性关联,重新发掘和建构以空间为核心的意义体系,在传统的社会批判理论中注入空间的向度,空间阐释学既关涉具体的空间概念、命题和范畴,同时又是一种空间研究的方法。

相比于马克思的历史科学,马克思的空间哲学似乎是缺失的,这代表了当代西方空间阐释学的一种理论立场,即马克思的空间话语淹没在压倒性的历史想象中,马克思呈现的是一种“本质上无空间的资本主义”,①然而,只要我们深入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中,就不难发现,这是对马克思的一种“流行的误读”。

马克思对他所处时代的空间生产有一种深刻的空间洞察力,他对资本时代所开启的新的空间性有着超越时代的空间自觉,在实质上提出了现代性意义上的空间生产问题。

文学叙事中的空间

文学叙事中的空间

文学叙事中的空间方英【摘要】文学叙事中主要存在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这3种类型。

物理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人的知觉可以感知的空间;心理空间是人的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编辑后所建构的内部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各种社会性元素的关系建构,主要强调政治、经济、权力、种族、阶层、文化等因素。

在这3种空间中,存在不同空间之间的对立、交集与边界,这些往往是文学家表现和探究的重点,应当得到特别关注。

而对同一种空间中子空间的切分,则是文学空间叙事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spaces, namely, physical space, mental space and social space. Physical space is the space in physical state, and is able to be perceived by human senses. Mental space is the interior space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edition of and the projection onto the exterior world by human emotions and consciousness. Social space is the inter-personal spa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ionship of various social factors, placing emphasis mainly on politics, economy, power, race, class and culture. In addition, the contrary of, intersection of and boundaries between different spaces are what writers favor exploring and revealing, and thus should be particularly stressed. In addition, the division of the different sections of space is necessary for the studies on spatial narrative.【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6(029)004【总页数】7页(P42-48)【关键词】文学叙事;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边界【作者】方英【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2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新世纪以来,国内的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叙事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浅析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的三维性辩证法

浅析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的三维性辩证法

浅析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的三维性辩证法作者:高玄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6期摘要:列斐伏尔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空间的生产》,他晚年致力于对空间的批判,从空间的角度重新阐释辩证法,形成了三维辩证法模式;提出以土地及其对土地的投资进行的生产等等是资本增值的第二个循环,从而超越以往的政治经济学范式,又避免了还原论者的经济学。

对资本主义空间的批判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批判,旨在扬弃资本主义的量化的、碎片化的和均质化的空间,建立社会主义差异化的、多元化的和异质化的空间,这既是列斐伏尔的政治诉求,也是他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社会;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507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89-03作为法国当代“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开创者,列斐伏尔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欧洲大陆学者的追捧,可谓是风靡一时。

最近几年,国内理论界对列斐伏尔的研究也逐渐炙热化,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

列斐伏尔本人的思想经过了早期以《日常生活批判》代表的关注“日常生活与人的异化”的阶段到晚期转向“空间理论”,但其理论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早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日常生活中人的异化的控诉,晚期的时候认为不仅日常生活已经异化,而且整个社会结构、空间布局等等都已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了均质化的、单一的、碎片化的空间。

一列斐伏尔是继马克思之后西方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也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西方社会学家意识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了解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他们已经被几代人的文本和错误的学术方向类同化和简单化了,所以他们高度赞扬列斐伏尔的重要性。

理解马克思不仅是知道马克思说过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并分析社会现象。

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就是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马克思在批评黑格尔和费希特时,超越了二律背反,形成了自己的辩证法。

列斐伏尔是为数不多的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人,这从他在1939年出版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就能体现出来。

什么是“三生空间”?

什么是“三生空间”?

什么是“三生空间”?概念及内涵“三生空间”是对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的总称,这三类空间构成了不同空间尺度的主体要素。

本文研究范围界定在乡村空间尺度,因此“三生空间”主要内容特征以乡村空间范围为界定。

生产空间主要是指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的地域空间。

农业生产空间具体来说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等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

生活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活动所使用的场所,人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提供必要的空间条件。

农村生活空间包括村庄用地与农村道路用地。

生态空间是指具有生态防护作用,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提供生态服务和产品的地域空间,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保障,必须严格管控和维护的区域。

功能协调内涵由生产、生活、生态构成的“三生空间”,落实到土地利用上反应的是土地利用方式,反映了物质空间环境之间存在的复合型功能特征,包含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功能分析有助于“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空间规划。

生产功能是指为生产产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生产的功能,以土地作为直接获取的劳作对象或载体,分为四大类,原材料生产功能、能源矿产生产功能、生存与健康物质供给功能及间接生产功能。

生活功能是指由土地提供的各种空间承载、物质和精神保障功能,确保人类生存发展。

包括物质生活保障功能、空间承载与避难功能和精神生活保障功能成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体现在物质生活保障功能上;维持城市和区域系统运行的根基在于对居住、交通、存储以及公共服务的承载上;精神生活保障功能与物质生活保障同等重要,现在大自然为人类休闲、追求美好和艺术等精神上的享受提供了环境。

生态功能是为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及功能,发生于生态系统及其发生过程之中。

因此,按照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分类方式,生态功能主要包括土壤保持、养分循环、水调节、水和废物净化、气体调节、气候调节等基本功能。

生态一生产一生活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在:生态空间是基础,为其它两者提供保障;作为根本的生产空间,其它两者的存在状态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优化空间的最终归宿是使生活空间变得更加美好,生活空间是“三生空间”存在目的。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理论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理论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生产理论英国著名社会学家J·厄里( John Urry)宣称:“从某些方面来看,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

”①(厄里,[2000]2003:505)空间的缺席似乎比时间更为明显,福柯(Foucalt,1980:70)如是说:“空间以往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

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

”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空间仅仅被视为社会关系与社会过程运行其间的、自然的、既定的处所,这样,社会理论空间之纬的缺失就抹杀了地理学想象力( Soja,1989)。

经典的社会理论缺乏关于空间的清晰而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不乏若干具有洞察力的论述片断(厄里,[2000]2003)。

马克思、涂尔干、齐美尔和芝加哥学派的空间论述在某种意义上为后来的空间转向埋下了伏笔。

自1970年以来,空间开始逐步进入社会理论的论域。

列菲弗尔是最早系统阐述空间概念的学者。

列菲弗尔(Lefebvre ,1991)是空间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空间化阐释并系统阐述了空间概念。

首先,他认为空间并非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容器”或平台,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

空间和空间的政治组织表现了各种社会关系,但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些关系。

其次,他建构了社会空间的类型学,正是经由不同空间类型的转换而实现社会演变:即从差异空间到抽象空间的转型。

所谓绝对空间就是由位居某些基地的自然之片断所构成,这些基地是因其固有特质而被选取,它是血缘、土地及语言的纽带之产物,相应的是前资本主义的社会。

抽象空间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空间是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无限扩张。

然而,正是空间的扩张挽救了资本主义体制,因为它并未如马克思所说走到了穷途末路,相反,资本主义经由占有空间并将其空间整合进资本主义的逻辑结构而维持与延续。

因此占有空间并生产出一种空间是资本主义成功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一个整体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维系自己的规定结构,从而延长了自己的生命,空间的再生产化解了资本主义内部的不少矛盾。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 (1)社会的时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社会的时间结构就是满足 不同需要的各种活动在人的 整个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它 决定着人类发展空间的广度和深度。 直接决定人的发展空间大小的是自由时间的多少。自由 时间在量上与必要劳动时间成 反比,与剩余劳动时间成 正比。因此,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个人和 社会 的发展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发展生产力,提高劳 动效率,节约劳动时间,就等于增加 自由时间,扩大个 人和社会发展的空间。活动的时间结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而变化的 。

(3)时空关系与分工规律。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 的分工,从阶级关系上来看,是少数剥 削阶级 把自己在精神领域的发展建立在对大多数劳动者 剩余劳动的剥削上;从个体与族 类的关系上看, 这是族类牺牲多数个体以获得族类的加速度发展; 从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上看,这又是人类以多数 个体的全部生命活动时间耗费于生产直接物质生 活资料为代价 ,换取族类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头脑 中固有的“先天形式”,人通过这种 “先天形式”去感知事物,才使事物 具有了时间性和空间性。
康 德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它 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
地球公转
月球表面图
一、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一)物理学时空观
1、含义: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 性:一维性极不可逆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性:三位 性。 2、特点:客观性(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是物 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 [12]冯鹏志.迈向共生理想——关于网络化与人类 生存方式之前景的思考[J].新视野, 2000,(3). [13]吴国璋.论人的活动与社会时空[J].江苏社 会科学,1999,(4). [14]王晓玲.浅析社会时空观念及其特征意义 [J].社会科学家,2001,(11). [15]唐巴特尔.论社会空间的基本形式及其方 法论意义[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1 2). [16]李大兴.自由时间: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价 值取向[J].化。人在实践中创造自由时间,也就为 自己开辟了发展的空间,这是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时 空关系上的表现。作为社会时间晶化形式的社会空间,不 但以 实物形态存在,而且以社会关系形态存在,也就是 社会结构。

爱德华·苏贾的空间本体论思想

爱德华·苏贾的空间本体论思想

爱德华·苏贾的空间本体论思想作者:韩幸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02期摘要:爱德华·苏贾是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他通过空间本体论对马克思思想进行了重构。

他重新思考了空间问题,认为空间具有本体论的特征,空间生产更是资本主义的秘密所在。

他通过空间本体论试图建立一种社会、空间、历史三位一体的本体论,以此来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超越历史决定论。

他的努力对于我们研究后现代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具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行动;异化;社会主义;实践;共产主义《后现代地理学》是爱德华·苏贾的著名著作,其中,他用地理学为基础将社会批判转向了空间化的维度。

他还研究了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的空间辩证法,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空间、社会与历史的三位一体理论,进而构造了他的三元辩证法。

正是这样一种辩证法对马克思思想进行了重构,而这种重构是建立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下的,它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空间理论及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空间本体论研究的思想背景马克思主义思想无疑是苏贾空间理论的直接根源,他认为社会空间是历史中的地理环境概念,由此,我们的社会关系的生产也就是空间的生产。

苏贾也认真考察了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以及传统的空间理论,他在此基础上,认为马克思排斥地理空间,建立起了一个无空间的封闭体系,甚至具有一定的“反空间主义”传统,忽视了地理学的重要性。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忽视了空间理论,传统的地理学又具有反空间的特征,只是认为空间是“一个被动和可以丈量的世界,而不是具有行动和意义的世界”[1]。

这种对于空间的理解并没有揭示出真正的空间概念,苏贾正是看到了这种局限,才致力于空间本体论的建构,以此来取代历史决定论式的先验性。

二、空间本体论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苏贾空间本体论基础,他的空间本体论也是对唯物主义的一种重构,他指出“正在崛起的是一种辩证的唯物主义,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的唯物主义与空间的唯物主义”[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宝典]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宝典]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宝典]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最佳答案:(1)从总体上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

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

唯物主义本身对“物质”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物质”问题的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

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与精神的空间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而且还是杰出的女权主义先锋。

作为女权先锋,1929年她发表了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房子》,这部作品堪称女权主义的宣言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

本文试图从物质
和精神两方面入手,分析“房子”的深层涵义。

[关健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父权制“房中天使”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是现代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之一。

伍尔夫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女权先锋。

其女权思想在她的散文随笔和小说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作为女性作家,伍尔夫从自己的文学经验出发,密切关注女性社会地位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女性写作与空间的关系。

她积极倡导男女平等思想和努力强调重构女性的自我意识。

作为女权先锋,1929年她发表了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房子》,这部作品堪称女权主义的宣言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伍尔夫揭露了长期以来处于男权中心社会的妇女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对女人社会地位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女人应该怎样生活、女人应该怎样认识社会等一系列问题。

她认为,男性世界中的宗教、法律和经济条件时常困扰着女性的思想和行为,禁锢着女性的发展。

要解除这种枷锁,女人就应该鼓起勇气在男权的世界中争取独立,这种独立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自由。

由此,伍尔夫为女性争取了一座“房子”,这间“房子”既是女性独立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写作的基本保障,更是她们自我思考和自我认同的精神空间。

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女人就可以平静而客观的思考,更可以不受干扰地进行创作。

在文中伍尔夫呼吁女性对自我的重建,鼓励女性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不同于男性的而又与男性和谐共处的自己。

“成为自己”是对重建女性自我的强有力的呼唤。

伍尔夫认为,妇女没有一个赖以生存的私人空间,文学创作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她指出“一个女人如果想要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子”。

也就是说,女性进行文学创作首先得有属于自己的物质空间。

女性写作的道路充满着荆棘和坎坷,在她们的艰苦创作中必须承受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首先一个困难便是父权制对女性的压抑。

在男权制至上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虽然能够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以此作为爱好和职业,但是与男性创作相比,她们的创作条件相当恶劣。

甚至都没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可供思考和想象。

她们通常都不得不遵循男性社会的习俗和规范,忙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根本没有时间,更不允许进行创作。

简·奥斯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没有自己的书房,大部分的时间只能在起居室写作,当有客人到访时,她不得不停止手上的写作,将书本藏起来,以免受到耻笑。

男人们完全不会理解女性的文学创作,他们控制着话语权,男性的价值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将女性囚禁在家中,为他们操持家务,让女性成为“房中天使”,还得让女性遵循他们的道德准则。

而造成这种不平等的两
性社会地位与物质条件不平等有紧密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女性在经济上必须依赖男性。

她们被囚禁在家中,没有象男人那样的社会阅历,没有接触外界社会的机会,这就给她们的写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因此,伍尔夫不能不感慨:“她要有一间自己的房子都办不到,更不必说要一间安静、隔音的房间了,除非她的父母异常富有,或者身份非常高贵。

她的零用钱仰仗于父亲的善意,仅能够供她穿衣,她甚至无法拥有济慈、丁尼生或卡莱尔等穷困男人均可获得的安慰,例如徒步旅行、漫游法国、离家独居,即使仅有一间陋室,亦可庇护她们免受家人横加干扰之苦。

”可见,女性对自我空间是如此的渴望,她们急切需要一间自己的房子“用来读书、写作和完成她每日必需的大脑与心的交谈。


伍尔夫认为,女性除了需要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进行创作以外,还需要一个自我的精神空间。

现实的压抑使得女性有着强烈的对心灵空间的渴望,她们渴望情感的慰籍和心灵的皈依,渴望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而这一切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压迫,那就是父权制度。

伍尔夫迅速地把斗争目标指向了父权制。

在《一间自己的房子》里,她明确地写到:“那些族长们、教授们,他们也有无穷的困难、可怕的障碍需要对付。

他们所受的教育在某方面说和我所受的教育一样有缺陷。

那种教育在他们身上同样产生了巨大的毛病。

固然,他们有钱有势,可是得拿一只鹰、兀鹰,藏在胸里作代价。

这兀鹰总是在撕裂肝脏,那就是占有的本能,那想获得的疯狂。

这驱使他们永远想要获得别人的田地和货物,驱使他们划定疆界,制造旗帜,制造战舰和毒气,驱使他们牺牲自己的生命和他们儿女们的生命。


在男性占主导的社会里,男人们按照父权制的标准,制定了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纯洁、羞涩、优雅、自我牺牲和没有任何欲望与思想。

这就是男性心目中的“房中天使”。

这位“天使”的任务就是为男性服务,在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不仅如此,还得举止优雅,还得勇于牺牲,并且不能有任何的欲望。

这种固化的“天使”形象对女性作家影响很深,“她打搅我、浪费我的时间”(西蒙.波伏)。

这种已经逐渐内化了的男性价值标准严重干扰了女性作家的精神与创作。

想要摆脱这种精神干扰,就得与“房中天使”作斗争,在斗争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精神家园,逐渐实现对自我的认同。

但是这种斗争较之改善女性作家写作的物质条件更为艰难,更为持久。

因为这种“天使”的影响不会马上消失,她会像一个幽灵反复出现,她不会轻易死掉。

房子是女性作家进行创作的物质条件,更是女性心灵慰籍的空间,是情感的归属与寄托。

女性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可以任由思绪驰骋,任由情感宣泄,完全不受外界男权的干扰。

在自己的“房子”里,她们寻找自我,认同自我,最终成为自我。

一间自己的屋子,任何人都不得进入,允许女人在其中自由表达,无论外面充满敌意的嘲讽有多凶猛,她们都可以不受干扰。

伍尔夫号召女性要争取“一间自己的房子”,这间房子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她激励女性要激烈地、勇猛地同男权制作斗争,要为自己的经济权益和社会地位而抗争。

不仅如此,还得同男权制标准下的“天使”作斗争,在斗争中不断地寻找自我,成为自我,获得
精神上的空间与自由。

参考文献:
[1]Woolf, Virginia. A Room of One’Own.London:Hogarth,1967, 39.
[2]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05.
[3]杨瑜,朱洁.开启女性的生存空间—伍尔夫小说中的“房间”与“窗户”意象解读.域外视野,2007,9.
[4]伍尔夫.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11.
[5]伍尔夫.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5.
[6]西蒙.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