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台县赤城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城中学阶段统练八年级语文试卷
(满分150 时间:120分钟请做在答题卷上)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32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在诗和音乐的yùn()律中,响chè( )云xiāo( ),响遍山谷。
回音在倾泻的雨中liào( )绕不绝。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3分)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长江。
A.占有牵制封锁 B.占领控制封锁
C.占领控制封闭 D.占有牵制封锁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安溪县荣获“全国百强县”的原因是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B.一个人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坚持体育锻炼。
C.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D.泉州农运会必将广泛地推动“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开展。
4、古诗文默写。
(8分)
①予独爱莲
之,。
②《陋室铭》中的“____________,_____ ___”一句总领全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③《长歌行》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的人生哲理寄寓在一系列鲜明的景物中,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
④《野望》一诗中描写山野景色的句子是:,。
5、名著阅读:(5分)
A、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到的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
在《》中,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一书后,才可去玩。
(2分)
B、“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的主人公是(1分)
(2)从整部作品看,主人公具有怎样精神和品质? (2分)6、为下面这则新闻添上适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3分)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记者罗沙)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9月24日,执行东海维权巡航执法的中国海监66船和中国海监46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再次在我钓鱼岛领海维权巡航
近日,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
中国海监依法在钓鱼岛海域开展例行维权巡航,行使了我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的行政管辖。
7、请你参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综合性学习活动。
(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据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共发生战争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
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9000万士兵和平民伤亡,3000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回首二战,那一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材料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战争的完全胜利。
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平民共伤亡1800余万人,军队伤亡380万人。
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1000多亿美元。
日军被中国军队歼灭133万余人(不包括在东北地区前6年伤亡数和在滇缅作战中被中国军队毙伤数)。
日本战败后,向中国军队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人。
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以来,像两次世界大战这样大的战争没有了,但人类并没有得到安宁。
一些相邻国家或者相距遥远的国家为了不同的目的和各自的利益继续点燃战火,如1967年黎以战争,20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90年代海湾战争、2006年黎以冲突等。
1、阅读了以上材料,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至少写出两点)(2分)
2、请写出有关战争的古诗或名言一句。
(2分)
2、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呼声,请你就人类和平事业设计一幅公益广告。
(2分)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芦花荡》节选(14分)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
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孩子们在炮火里一直没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
一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又睁开了。
现在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
在敌人的炮火里打滚,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道要过几条汽车路,爬几道沟。
发高烧和打寒噤②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
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
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
她们长大成人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
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那脸涂着厚厚的泥和汗。
她痛痛快快地洗起来,连那短短的头发。
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
“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8、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3分)
9、说说下列语句分别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何作用?(4分)
(1)发高烧和打寒噤②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2)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
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
10、这篇小说被文学界称为“诗化小说”,试品读画线的句子,体会其妙处。
(3分)
11、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为什么只着力塑造了“一老二小”的形象?读了这篇文章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二)寻找生命(18分)
这是抗战即将结束时发生的一场战斗。
在西南的大山里,中日两支部队突然遭遇,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
战斗中,将军的部队取得了明显的优势。
日军虽勇,已是强弩之末,在将军部队的冲击下,溃不成军,伤亡殆尽。
最后,逃出战场的,仅有一名日军。
战士们举起枪,被将军拦住了。
将军放下望远镜,说,还是个娃娃呢,去找回来,否则,那小子躲在山上是死定了。
战士们听从将军的命令,进山去找了两天两夜,一个个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大山的深处,找一个人,难如登天。
将军望着远处的大山,山上云缠雾绕,夕阳如血(a),染红了将军的双眸。
将军的眼前又一次浮现出一张十八九岁的娃娃脸,一声声地叫着“爹,救我,我不想死”,那血,一口口吐出,吐得将军热泪盈眶。
战争有罪,可生命是无罪的。
将军想。
将军用巴掌抹去脸上的热泪,招来一个侦察排,亲自领着上山去找。
他不信,一个十几岁的娃娃,能上得天入得地?
将军要找的那个日本兵——准确地说,应是个日本娃娃——就躲在山上,躲在离将军军营不远的山上,弹尽粮绝,坐以待毙。
两天两夜了,他没吃一点儿东西,没喝一口水。
孤零零地一个人藏在大山里,听着狼嗥狐叫,他的心里害怕极了。
毕竟,他才十七八岁。
他想家,想年过半百的父母,更想接近人。
但此刻,他又最怕遇到人:八年了,他们在这儿种下了太多的罪恶,山下是一片愤怒的海、一片复仇的火,他下去,会被淹死、焚毁。
(b)
第二天下午,隐隐约约地,他听到了响动。
有气无力地抬起头,他大吃一惊:他看到一队士兵在一个魁梧身影的带领下,向这边走来。
是捉他的,他想。
他转身,拄着一根棍子,一步步向山顶爬去。
风吹草动,也引来了将军和将军的士兵们。
夕阳下,一个逃,一队追,逶逶迤迤。
一群黑黑的人影来到了一处悬崖。
前面,是悬崖。
后面,是一排明晃晃的刺刀。
他绝望了,抬起头,向遥远的天边望去。
那儿,海的那边,有他的父母和樱花如雪的故乡——这一切他再也见不着了。
他不想死,他还没活够,可他又不得不死。
他拄着棍子,一步步向崖头走去。
“站住!”一声大喝,让他一怔。
年过半百的将军向他走来。
“孩子,别干傻事了,战争就要结束了。
”
“不,我绝不会做你们的俘虏。
”
他年轻的脸上,露出桀骜不驯的神色。
“不会的,你还是个娃娃,我们不会把你当俘虏的,我们会把你送回国,送到你父母那儿去。
”
他摇摇头。
他想活,但他不信。
将军举起右手,五指向上,庄重地说:“对着这里的山,这里的树,这里的每一个人,我以一个军人的身份,更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向你保证,我说到做到。
”
面对着这位老兵,这位慈祥的将军,这位伟大的父亲,他心中的一层坚硬的外壳慢慢融化,泪水一串串滚了出来。
“活着多好啊,再别让你的父母为你伤心了。
”将军拍拍他的肩,伸出左手,手里,赫然是一个馒头。
“嗵”的一声,士兵跪下,这是一个军人对另一个军人的服膺,是仁义、慈爱、人性对帝国荣誉的征服。
将军扶起这个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娃娃。
他的泪流了下来,他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儿子,那个战死沙场的娃娃,那个吐着血,一声声叫着“爹,救我”的娃娃。
(b) 那小子要是还活着该多好啊,他还没活够,还没尝够生活的滋味呢。
将军想。
12、阅读全文,补全下面小说的故事情节。
(2分)
抗战即将结束时的一场战斗,日军溃败,一名小日本兵逃出战场——
将军决定亲自领一个侦查排上山去找——
13、文中画线a处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3分)
14、“他心中的一层坚硬的外壳慢慢融化,泪水一串串滚了出来。
”试揣摩此时小日本兵的心理。
(3分)
15、文章的结尾画线b处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6、有同学说,日本侵略者饿死活该,将军没有必要去救助这名小日本兵,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4分)
三、古诗文阅读(24分)
(一) 菊花(4分)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7、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1分)
18、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 桃花源记(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入。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9、解释加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阡陌交通()便要还家()
悉如外人()处处志之()
20、翻译句子。
(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1、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2分)
2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三) 草书大王(8分)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②。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g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2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画线的词(4分)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
(3)侄罔然而止()(4)执所书问曰()
24、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5分)
26、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题目:那件小事激励着我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左右
书写( 5分)
根据作文书写评定,要求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