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氮唑类抗真菌药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_刘晓东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进展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d07fec608a1284ac85043d4.png)
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临床药学进展
![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临床药学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3a284e1524de518964b7d79.png)
1概述为适应临床抗深部真菌感染的需要,抗深部真菌药逐渐向低毒、广谱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如通过改进两性霉素B的剂型而研制出3种脂质型制剂,减少了肾毒性和发热等即刻反应。
在筛选新的化学结构寻求新靶点方面开发出β-D-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
而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在优化氟康唑等化学结构,研制出第二代三唑类伏立康唑和开发β-环糊精包合型新制剂等两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就(见表1)。
本文仅对抗深部真菌感染的三唑类的临床药学进展进行简介。
2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概况唑类(吡咯类)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按其抗真菌作用可分为3代,而三唑类(第三代唑类)按抗真菌作用分为两代(见表2、表3)。
2.1咪唑类咪唑类抗深部真菌药已逐渐被三唑类所取代。
①咪唑类抗真菌药咪康唑由于抗菌活性低,美国等国家只有局部外用剂型用于浅部真菌病,不再作为全身给药。
全身用药已从2002版我国基本药物中删除。
②由于不良反应严重酮康唑已很少作为全身用药。
酮康唑片剂已从2000版我国基本药物名单中删除。
2.2三唑类唑类抗真菌药是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合成酶抑制剂,即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14α-脱甲基酶而引起羊毛固醇的堆积和麦角固醇的缺乏,导致真菌细胞膜结构和功能障碍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由于人体内普遍存在细胞色素P450酶系,三唑类对P45014α-脱甲基酶的选择性较咪唑类强,所以对肝脏等不良反应较低。
三唑类以氟康唑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在最多见的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防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治疗作用,是全身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而且对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等有极好的抗菌活性。
为了适应近年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和侵袭性曲霉菌病呈增多趋势,对第一代三唑类进行了结构改造,研制出伏立康唑、雷伏康唑、泊沙康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临床药学进展文章编号:1672-3384(2007)-01-0001-07【作者】王汝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100050)【中图分类号】R978.5【文献标识码】B作用机理分类代表性类别代表性品种作用于细胞膜作用于细胞壁作用于细胞膜作用于细胞核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麦角固醇结合剂β-1,3-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固醇14-α-去甲基酶抑制剂抑制RNA、DNA合成多烯类棘白菌素类唑类氟胞嘧啶类表1抗深部真菌药的分类代表性品种咪唑类三唑类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咪康唑(miconazole)酮康唑(ketoconazole)氟康唑(fluconazole)伏立康唑(voriconazole)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化学分类分代表2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第二代氟康唑类伊曲康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雷伏康唑泊沙康唑化学分类第一代表3三唑类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的分类芳环唑等,且研制出环糊精包合型的伊曲康唑注射剂和口服剂型以及伏立康唑的注射剂。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d29d5160722192e4536f675.png)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元子青云1,2,陈安九2,沈怡雯2,龚晓健1**,王永庆2**1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南京210009;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南京210029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 ⁃FI ),是指真菌感染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深部组织和器官,也称为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 )。
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化疗、实体器官移植的增加,中心静脉置管术以及心脏人工瓣膜植入术等介入性治疗的开展,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人数逐年上升[1]。
我国常见的深部真菌感染种类较多,主要有念珠菌属(Candida )、隐球菌属(Cruptoeoeeus )和曲霉菌属(Aspergillus )等。
目前用于临床的抗侵袭性真菌感染药物主要有三唑类、多烯类、氟胞嘧啶类和棘白霉素类等。
其中,三唑类药物抗真菌谱广、毒性较小,且与两性霉素B 相比,耐受性更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2]。
该药物主要通过与真菌细胞色素P-450结合,抑制甾醇14α-去甲基酶的活性,导致14α-甲基化甾醇的积累,干扰细胞膜脂质的合成,从而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使细胞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真菌细胞死亡。
本文通过调研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及研发进展,对用于临床的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三唑类药物各自的作用特点进行比较和总结,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三唑类抗真菌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1抗真菌谱比较第一代三唑类药物(包括1990年研发的氟康唑和1992年研发的伊曲康唑)对于念珠菌病显示出非常好的活性,但治疗侵袭性丝状真菌病(如曲霉菌病和毛霉菌病)的效果不如两性霉素B 。
而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包括2002年研发的伏立康唑和2006年研发的泊沙康唑)及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2015年研发的艾沙康唑)在保留第一代三唑类药物强效抗念珠菌活性的基础上,增强了抵抗丝状真菌感染的活性,为广谱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b3dd99e08bd63186bcebbc3b.png)
抗生素类:
两性霉素B可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 角固醇的合成,提高真菌细胞膜通透 性,进而导致真菌死亡。
抗生素类:
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
1、高热、寒战 2、深、快呼吸,支气管哮喘,中度血压下 降 3、肾毒性(常见) 4、血液系统毒性反应 低色素红细胞性贫血 5、肝毒性 偶发 6、心血管反应 滴速过快引起心室颤动或 骤停 电解质紊乱 出现心律失常 7、眼毒性 偶见失明
咪唑类:
4、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临床应用 • 口腔念珠菌感染—口服100mg/d,伴AIDS
200mg/d,15d. • 阴道念珠菌—200mg/d,一日 • 真菌性角膜炎—200mg/d,21日 • AIDS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组织胞浆菌感染
疗效好于氟康唑,但以两性霉素治疗稳 定后维持治疗为宜
靠寄生或腐生;行有性或无性繁殖; 包括酵母、酵母样菌、霉菌、蘑菇和锈 菌(与医学的关系不大)。
真菌分类
真菌 酵母菌 双相真菌 霉菌
皮肤癣菌
隐球菌 毛孢子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念珠菌
白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平滑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组织胞浆菌 芽生菌 孢子丝菌 球孢子菌
镰刀菌 结合菌
曲霉
黄曲霉 黑曲霉 构槽曲霉 土曲霉
咪唑类:
伊曲康唑的不良反应:
1、不良反应较酮康唑发生率低,主要为胃 肠道不适、厌食、恶心、腹痛、便秘等。 2、可有头痛、头晕等。 3、可逆性肝功能损害。偶有肝衰竭死亡病 例。 4、月经紊乱。
咪唑类:
伊曲康唑的不良反应:
5、变态反应如瘙痒、红斑、风团、血管性 水肿等。 6、长期使用可出现低钾血症、水肿、肝功 能损害、脱发等。 7、可有心脏毒性,偶见充血性心力衰竭, 甚至死亡。
三唑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进展
![三唑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801b3d2ee06eff9aff807a9.png)
三唑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进展由于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的滥用和侵袭性操作的大量应用,导致菌群失调和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降低,致使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因此,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及临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其中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研究最热门的一类药物。
由于三唑类药物对哺乳动物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会产生肝毒性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本文对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三唑类药物作一综述,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标签:三唑类抗真菌药; 临床应用; 进展近年来,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的滥用和侵袭性操作的大量应用,导致菌群失调和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降低,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因此,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研究最热门的一类药物是三唑类抗真菌药[1]。
其代表药物有氟康唑(Fluconazole)、伊曲康唑(Itraconazole)、伏立康唑(V oriconazole)、泊沙康唑(Posaconazole)和瑞扶康唑(Ravuconazole)。
本文将对以上几种药物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作一介绍,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1 氟康唑(Fluconazole)[2-4]1980年由美国辉瑞(Pfizer)公司研制合成,1992年国内开始生产并用于临床;目前该药既有口服剂型,又有静脉剂型。
口服后血药浓度可达静脉滴注浓度的90%以上,且吸收不受摄食的影响,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抗真菌药物。
在体内广泛分布于皮肤、水疱液、腹腔液、痰液等组织体液中。
少量在肝脏代谢,主要自肾排泄,以原形自尿液中排出给药量的80%以上。
临床上常用于真菌性疾病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深部真菌性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如用于治疗因念珠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包括念珠菌性阴道炎、口咽部和食管念珠菌感染、深部念珠菌感染(包括腹膜炎、肺炎、尿路感染等)。
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81e85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c.png)
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唐炯,刘颖*(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成都 610031)摘要:目的 了解抗真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类型和构成比,以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 维普)》2000年—2019年抗真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文献,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归类整理与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235篇,报道抗真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565例,以三唑类(70%左右)抗真菌药报道最多。
不良反应类型以肝胆胰系统(23.01%)、过敏反应(14.69%)、神经系统(14.51%)不良反应多见。
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男性超过一半,平均年龄为48.6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在用药的1~3d 的比例超过30%。
结论 临床注意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抗真菌药;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20)04-0320-05Literature Analysi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duced by Antifungal DrugsTang Jiong ,Liu Ying(Sichuan Provincial Secon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31)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type and constitution ratio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 caused by antifungal drugs, as well as the related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evidences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fungal drugs. Methods By literature retrieving , we collected relevant literatures related to adverse drug reactions caused by antifungal drugs from CNKI, Wanfang Data and VIP full -text data base from 2000 to 2019, categorized and analyzed these literatures after excluding the nonconforming literatures Result A total of 235 literatures were retrieved, and 565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antifungal drugs were reported, among which triazole (about 70%) was the most reported.Adverse reactions were main in the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system (23.01%), anaphylaxis (14.69%) and nervous system (14.51%).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more than half of the 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8.6 years.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within 1 to 3 days of administration in more than 30% of cases.Conclusion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fungal drugs so as to avoid or reduce ADR incidence,so a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edication for patients.Keywords: antifungal drugs ; adverse drug reaction ; rational use收稿日期:2020-02-13作者简介:唐炯,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
酮康唑致48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酮康唑致48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9c8855be23482fb4da4c56.png)
酮康唑致48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酮康唑致不良反应(ADR)的类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1994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报道的酮康唑致ADR 共48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结果ADR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胆系统损害(155%)、全身性损害(144%)、胃肠系统损害(134%)、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0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72%)等。
结论临床应重视酮康唑的ADR,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
【关键词】酮康唑;不良反应1 资料来源与方法资料来源以“酮康唑”或“里素劳”为检索词,检索项为“题名”,通过初级检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了1994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报道的有关酮康唑所致ADR的个案资料原始文献,不包括相关的文献综述及记录不详的集体病例报告。
经整理,收集到符合ADR报道在国内公开发表的37种医药期刊中文献45篇共计48例,并将ADR涉及患者性别、年龄、病例类型、用药情况、发生时间,以及累及器官系统与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其中ADR 分类依据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1]进行分类。
2 结果21 性别与年龄的分布男17例,女31例;年龄1~84岁,1~20岁4例(83%)20~40岁25例(521%),41~59岁13例(271%),≥60岁6例(125%)。
22 病例类型皮肤表层真菌感染31例,真菌性肺炎2例,阴道真菌感染6例,其他皮肤炎症9例;以上病例基本符合酮康唑用药指征。
23 用药情况口服用药44例(9167%),外用3例(625%),口服与外用同时使用1例(208%)。
24 ADR的转归ADR患者经停药及对症处理,治愈30例(625%),好转9例(188%),未注明转归情况3例(625%),死亡6例(125%)。
其中死亡病例中有5例是由严重肝损害导致的,1例是大疤性表皮松解萎缩坏死型药疹并死亡。
25 ADR累及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类型酮康唑ADR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胆系统损害(155%)、全身性损害(144%)、胃肠系统损害(134%)、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0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72%)等。
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临床药学
![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临床药学](https://img.taocdn.com/s3/m/7086e55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e.png)
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临床药学最近几年随着广谱抗菌药物、抗肿瘤药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大量应用,一些侵袭性操作越来越多,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就会导致菌群失调,降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严重情况下还会不断增加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因此,需要加强对当前抗真菌药物应用和开发的重视,加强对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研究。
从临床药学的角度出发,减少深部真菌感染药滥用对整体治疗效果的影响。
一、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用药监护内容为了满足和适应临床的抗深部真菌感染需要,我国的抗深部真菌药已经逐渐向低毒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部分医学人员通过改进两性霉素的B剂型已经研制出了3种脂质型制剂,此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应用,会减少肾毒性以及发热等反应和副作用。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开发还能对氟康唑等化学结构进行优化,更好地研制出第二代三唑类伏立康唑,避免对真菌细胞膜结构带来影响,减少功能障碍的发生,积极发挥抗真菌本身的作用。
再加上,人体内普遍存在着细胞色素P450酶系,并且的三唑类对P45014α -脱甲基酶的选择性是比较强的,所以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减少对肝脏的影响,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伊曲康唑此药物在当前的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所导致的系统感染,一般包括念珠菌、曲霉菌和着色真菌等。
再加上这种药物是第一个对曲霉病具有比较好作用的三唑类药物,所以其在临床治疗得到了有效应用。
如果将其与两性霉素B比较,发现两药的有效率是相等的。
但是,当曲霉病急性发作的时候,还是需要先用两性霉素B对其进行治疗,然后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再改用伊曲康唑对其进行维持治疗。
如果患者是非急性的曲霉病,在开始的时候就可以应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
由于这种药物不会危及生命的组织细胞,所以其已经成为治疗浆菌病和芽生菌病的首选药物,并且其还可以对艾滋病患者进行长期的维持治疗,整体效果比较明显。
调查发现,伊曲康唑是当前临床上治疗浅部真菌感染非常理想的药物,并且其应用次数也非常多,能够有效治疗由浅部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癣菌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等疾病,一般需要服1周,停3周为一个疗程,患者需要连续3到4个疗程,才能发挥此药物本身的价值和治疗效果。
三种抗MRSA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三种抗MRSA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422ed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5.png)
三种抗MRSA 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唐炯,刘颖**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成都610031)收稿日期:2021-01-14作者简介:唐炯,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
*通讯作者:刘颖,主管药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
摘要:目的 了解三种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raphylococcus Aureus, MRSA)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类型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MRSA 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 等中英文数据库2000年1月一2020年5月三种抗MRSA 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相关文献,经剔除不符合要求文献后 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检索到文献266篇纳入2454例患者,万古霉素、利奈醴胺和达托霉素不良反应分别有1197例、1172例、85 例。
不良反应以男性多见,发生时间多为用药后2~10d 内,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和骨骼肌运动系统不良反应多见。
结论 临床注意合理选用抗MRSA 药,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有效。
关键词:抗菌药物;MRSA ;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21)02-0082-04Literature Analysi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duced by ThreeTypes of Anti-MRSA DrugsTang Jiong , Liu Ying(Sichuan Provincial Secon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Chengdu 610031)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cidence, type and constitution ratio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 caused by anti-MRSA drugs, as well as the related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evidences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RSA drugs. Methods The literatures about three types of anti-MRSA drugs induced ADR from Jan. 2000 to May 2020 retrieved from data bases such as CNKI , Pubmed and so on were analyzed and categorized quantitatively after excluding the nonconforming literatures. Result A total of 266 literatures were retrieved, and 2454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vancomycin, linezolid, dactomycin were reported. Among these cases, 1197 caused by vancomycin, 1172 caused by linezolid and 85 cases caused by dactomycin were reported. Th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mon in urinary system, blood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and skeletal muscle motor system. Conclusion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RSA drugs so as to avoid or reduce ADR incidence, ensur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edication for patients.Keywords: antibacterial agents; MRSA; adverse drug reaction; rational use自青霉素被发现以来的近一个世纪中,抗菌药 物逐渐成为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武 器”,然而日益突出的细菌耐药问题愈发给全人类带来巨大挑战叭近年来,MRSA 已成为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流行是一个严重的 临床医学及公共卫生问题囱。
氟康唑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氟康唑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33c867284ac850ac0242be.png)
氟康唑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氟康唑所致的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检索2001年~2011年中国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内文献记载的有关氟康唑所致ADR的136例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氟康唑所致ADR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ADR多为消化道反应,约占该药所有ADR的50%;其次有过敏反应(30%);也有急性肝、肾功能损害,还出现一些少见的ADR,如心脏毒性、精神及神经系统的症状,偶可发生周围血象一过性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血液学检查指标改变,也有个别出现急性骨髓抑制。
结论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氟康唑的ADR,坚持合理用药。
【关键词】氟康唑真菌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氟康唑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有广谱抗真菌作用,且抗真菌效果明显,抗菌谱与酮康唑近似,但对阴道念珠菌和一些表皮真菌的抗菌作用比酮康唑强10-20倍。
主要用于念珠菌、隐球菌感染。
对于艾滋病引发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效果明显。
本品对真菌依赖的细胞色素P-450酶具有高度选择性。
因其对真菌细胞膜需要的麦角甾醇的生成可以产生特异和强力的抑制作用,造成真菌细胞膜不完整,增加其通透性,从而起到抑制甚至杀灭真菌的作用。
但其对人体的细胞或P-450酶作用甚微。
相比其它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安全性更高,既能口服又能静注,所以被广泛应用[5]。
但是,随着应用量的增加,该药造成的ADR的病例逐渐增多,且出现一些少见的、严重的ADR。
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氟康唑ADR的认识,笔者对国内近年来,关于氟康唑所致ADR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以“氟康唑”为关键词,时间范围为2001年—2011年,检索中国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有关氟康唑ADR的报道,逐篇查找原始文献。
通过检索,剔除同一病例在不同期刊内重复报道的文献,查阅了有关氟康唑致ADR的文献26篇,涉及医药期刊13种[1-16],ADR病例136例,利用Excel对所有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过敏史、用法与用量和ADR发生的时间、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等。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不良反应的研究与分析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不良反应的研究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7dbc46e53a580217fcfe2d.png)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不良反应的研究与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40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主要包含:有287例(44.84%)头孢菌素类药物、有79例(12.34%)大环内酯类药物、169例(26.41%)青霉素类药物及105例(16.41%)其他类抗菌药物等。
其中,有16例(5.57%)头孢菌素类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有37例(46.84%)大环内酯类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有18例(10.65%)青霉素类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
结论:就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来说,若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则非常容易导致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中应及时的进行改进,从而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抗菌药物应用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不良反应现阶段,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已经逐渐的变成困扰各大医院机构的关键问题,我国作为抗菌药物第一使用国,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耐药性及滥用抗菌药物等已经面临着巨大的问题[1]。
由于受到多因素影响,导致临床应用还具有着诸多不合理现象,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贻误病情,从而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2]。
本研究中为了探究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40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对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40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其中,有340例男性,300例女性,患者年龄为6-74岁,平均年龄为(46.2±2.1)岁。
抗菌药物种类主要包含头孢菌素类(287例)、大环内酯类(79例)、青霉素类(169例)及其他类抗菌药物(105例)等。
59例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59例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24b2f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e.png)
59例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梁培;张海霞【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7-2012年抗真菌药物ADR报告59例,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药品种类、给药方式、ADR损害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9例报告中,男33例,女26例.59岁以上发生率最高(23例,占38.98%).涉及4类抗真菌药,以吡咯类为主(45例,占76.27%).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43例,占72.29%).ADR主要损害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3.53%)和肝损害(23.53%).结论合理应用抗真菌药,使用中应密切监测,避免严重ADR的发生.【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4(017)002【总页数】3页(P214-216)【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抗真菌药;分析【作者】梁培;张海霞【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室,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室,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近年来,由于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多数抗真菌药的特异性不强,作用于真菌的同时也易对宿主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不良反应已成为限制抗真菌药在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1]。
本文对我院2007-2012年的59例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统计分析,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1 资料与方法根据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药品ADR监测网网上呈报,经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认定后,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ADR中,检索出由抗真菌药物引起的ADR报告59例,按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 结果2.1 性别和年龄情况 59例ADR报告中,男33例(55.93%),女26例(44.07%),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临床药师开展伏立康唑不良反应重点监测的意义
![临床药师开展伏立康唑不良反应重点监测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292103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8.png)
临床药师开展伏立康唑不良反应重点监测的意义蔡然;张杰根;刘晓蒙【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3(10)6【摘要】Voriconazole is a novel triazole antifungal agent,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large individual differences,rnmany adverse reactions, easy occuring of drug interactions, etc.. The main monitoring of Voriconazole-induced adverse reactions in respiratory department conducted by clinical pharmacists developed in our hospital in 2012. This item has two purposes: one is to make a further evaluation of Voriconazole and promote rational drug use and the other is to make a thorough inquiry of the feasibi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 that developing main monitoring of adverse reactions induced by a single drug. After a 6-month-clinical monitoring, the medical staff were helped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ecurity of Voriconazole and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drugs was promoted. And meanwhile, as a new model of ADR monitoring, main monitoring of adverse reactions showe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us, we can extend the experience and method to other drugs and the ADR monitoring system in our country will be perfected in the continued trying and exploring.%伏立康唑是一种新型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存在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多、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2012年我院开展了临床药师在呼吸科对伏立康唑不良反应进行重点监测的项目,一是对伏立康唑的安全性做出进一步评价,促进合理用药,二是对单一药品不良反应重点监测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及意义进行探究.经过为期6个月的临床监测,这一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使医务人员对伏立康唑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不良反应重点监测作为一种新的监测模式显示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以把开展伏立康唑不良反应重点监测的经验、方法推广到对其他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中,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中完善我国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总页数】3页(P105-107)【作者】蔡然;张杰根;刘晓蒙【作者单位】河北省涿州市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河北涿州,072750;河北省涿州市医院呼吸内科,河北涿州,072750;河北省涿州市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河北涿州,0727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5【相关文献】1.临床药师进行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在假阳性真菌感染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J], 陈旭;侯继秋;陈亚丹;付秀娟2.我国开展药品不良反应重点监测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J], 周冰;裴振峨;周立新3.临床药师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为切入点开展药学服务的体会 [J], 熊汉申;张引兰;张兆利;燕丹4.临床药师参与1例使用伏立康唑产生幻视幻觉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 [J], 张璠璠;王辙远;陈雪平;贾明璐;王晓慧;卫永丽;王瑞5.2例重度肝硬化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与不良反应分析 [J], 任秋霞;朱红;王艳红;杜薇;赵庆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
![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e50e30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e.png)
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
詹莹;疏楠;郭楠;邵华;厉伟兰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年(卷),期】2014(19)6
【摘要】近年来,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严重地威胁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三氮唑类抗真菌药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抗真菌药物,其临床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代表药物有氟康唑(Fluconazole)、伊曲康唑(Itraconazole)、伏立康唑(Voriconazole)、泊沙康唑(Posaconazole)等。
由于在吸收、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差异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导致许多抗真菌药物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较大。
临床实践表明抗真菌药物的血药浓度与其疗效和毒副作用有相关性,对其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可优化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毒副作用。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6页(P706-711)
【关键词】治疗药物监测;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真菌感染
【作者】詹莹;疏楠;郭楠;邵华;厉伟兰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1
【相关文献】
1.氮唑类抗真菌药物靶酶CYP51的研究进展 [J], 李冉;张大志
2.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J], 华俊国;张丽
3.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J], 钟武;张万年
4.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进展 [J], 高宁舟;沈杰;宋钟娟;刘奕芳
5.三唑类抗真菌药的药物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J], 熊友健;姜松;赵绪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体内三氮唑核苷的药物动力学及其生物利用度
![人体内三氮唑核苷的药物动力学及其生物利用度](https://img.taocdn.com/s3/m/1896643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c.png)
人体内三氮唑核苷的药物动力学及其生物利用度
谢林;刘晓东;刘国卿
【期刊名称】《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4(25)6
【摘要】用HPLC法研究三氮唑核苷在9名健康受试者体内药物动力学和生物
利用度。
iv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三房室模型拟合,t(1/2)γ为17.02±2.19h;po给药后用二房室拟合,t(1/2)β、t(max)和C(max)分别为(16.40±3.84)h,(1.94±0.33)h和(1.46±0.74)μg/ml。
po给药制剂绝对生物利用度为0.4
04±0.099。
【总页数】3页(P325-327)
【关键词】三氮唑核苷;药物动力学;生物利用度;抗病毒药
【作者】谢林;刘晓东;刘国卿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7;R965.2
【相关文献】
1.茶新那敏片中茶碱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考察 [J], 王鑫;刘有平;申文晋;张煦喆;邸欣;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氮唑核苷口胶中三氮唑核苷的含量 [J], 董晓鸥;杨宏伟;程
丽娟;董哲风
3.吲哒帕胺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 [J], 朱鹤云;胡艳玲;何艳艳;孙璐
4.三氮唑核苷泡腾颗粒剂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 [J], 丁晨光;陈雨安;张欣;祁广建
5.三氮唑核苷泡腾颗粒剂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 [J], 丁晨光;陈雨安;祁广建;张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唑类抗真菌药的研发进展与临床评价
![三唑类抗真菌药的研发进展与临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25afe0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1d.png)
三唑类抗真菌药的研发进展与临床评价
赵平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年(卷),期】2004(004)002
【摘要】目的:介绍三唑类抗真菌药的进展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近期有关文献进行评述.结果与结论:近年来,三唑类抗真菌药进展十分迅速,其抗菌谱广,杀菌活性强大,成为目前有关抗真菌药研究和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
【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赵平
【作者单位】煤炭部北京总医院,北京市,10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9
【相关文献】
1.三唑类抗真菌药作用特点及构效关系 [J], 胡恩泽
2.长期使用三唑类抗真菌药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 [J], 袁瑾懿
3.三种三唑类抗真菌药与其他药物联用医嘱分析 [J], 凌晨;杨佳艳
4.三唑类抗真菌药进行真菌预防治疗的临床观察 [J], 章瑜;孙岚;陈怡;俞康;王军;厉嘉琪
5.三唑类抗真菌药的药物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J], 熊友健;姜松;赵绪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源性肝损伤主动监测研究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源性肝损伤主动监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e0060f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e.png)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源性肝损伤主动监测研究朱曼;郭茂文;郭代红;吴旭;马亮;赵鹏芝;赵靓【摘要】目的:研究应用计算机辅助系统主动监测住院患者3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致药源性肝损伤的可行性和关键要素。
方法:利用住院患者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评估警示系统,通过团队论证的方式优化住院患者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致药源性肝损伤主动监测的事件配置器。
回顾性调取2015年1月1日–2015年11月30日我院经静脉途径应用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注射液的住院患者,对系统提示的阳性预警病例进行人工再评价。
结果:计划3参数为最优的事件配置器参数,分别筛查氟康唑组、注射用伏立康唑组和伊曲康唑组病例840例、211例和81例。
其中氟康唑组系统阳性预警病例377例,人工再评价实际阳性病例为42例,人工阳性预警率为5.00%;注射用伏立康唑组系统阳性预警病例94例,人工再评价实际阳性病例为15例,人工阳性预警率为7.11%;伊曲康唑注射液组系统阳性预警病例28例,人工再评价实际阳性病例为4例,人工阳性预警率为4.94%。
结论:本研究中设置的肝损伤事件配置器结合了多种标准参数,可操作性好,弹性空间大,阳性病例丢失率低。
采用该系统进行主动监测研究时,事件配置器的参数设置为关键要素,应基于不同目标药物和药品不良事件特点进行个体化设置。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and key elements of active surveillance of inpatient'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on three kinds of triazole antifungal agents based on computer-aided system.Methods: Based on inpatient's active monitor and assessment system of adverse drug events and team work, the event configurator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on triazole antifungal agents was optimized. Retrospective method was used for evaluating the inpatients in PLA general hospital fromJanuary 1, 2015 to November 30, 2015 who intravenously used the lfuconazol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voriconazole for injection and itraconazole injection. The positive warning cases were re-evaluated manually.Results: The event monitor conifgurator parameters of plan three were the most reasonable. The screening cases about lfuconazole, voriconazole and itraconazole were 840, 211 and 81 cases,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377 warning cases of lfuconazole were screened by the system, and after the manual re-evaluation, the actual positive cases and warning rate were 42 cases and 5.00%. 94 warning cases about voriconazole were screened by the system, while the actual positive cases and warning rate were 15 cases and 7.11%. 28 warning cases about itraconazole were screened by the system, and the actual positive cases and warning rate were 4 cases and 4.94%.Conclusion: In this study, we considered diverse criteria to set the parameters of hypohepatia event conifgurator, which was proved excellent maneuverability and elasticity. The loss rate of positive cases was low. Setting parameters of adverse drug events conifgurator was the key point and should be based on different target drug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adverse drug events.【期刊名称】《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年(卷),期】2017(014)001【总页数】4页(P45-47,68)【关键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药源性肝损伤;主动监测;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作者】朱曼;郭茂文;郭代红;吴旭;马亮;赵鹏芝;赵靓【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中心,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中心,北京 100853;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 100020;解放军总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中心,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中心,北京 100853; 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重庆401331;解放军总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中心,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中心,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中心,北京 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3药源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一类较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率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约占ADR的10% ~ 15%[1],占急性肝损伤的50%以上[2],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以每年5%的速度上涨[3]。
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
![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427025171a37f111f1855bcf.png)
预防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近年来,真菌逐渐成为引起人类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但随着抗真菌药的应用,其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了解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从而预防此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多烯类、吡咯类、氟胞嘧啶、烯丙胺类、棘白菌素类等。
1、多烯类多烯类抗真菌药主要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起到杀菌作用。
包括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那他霉素等。
目前两性霉素B临床最为常用。
两性霉素B常见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寒战、头痛等不良反应,主要的危险性是造成低血钾和对肾脏的毒性作用,可出现管型尿、蛋白尿。
其他特异性的反应为支气管痉挛、急性肝功能衰竭、周身疼痛、心脏停搏及室颤、癫痫大发作、血小板减少及严重过敏性血栓形成。
两性霉素B 所致肾功能损害常见,用药期间应定期测定肾功能、肝功能、血电解质、周围血象、心电图等,以尽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吡咯类吡咯类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咪唑类药物有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等,三唑类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
此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胞膜的脂质合成从而破坏真菌细胞膜结构。
克霉唑口服不良反应常见,除胃肠道症状外还有精神紊乱、尿频、皮疹等。
咪康唑肌肉注射及鞘内注射时较口服不良反应高,并对造血系统有毒性作用,偶见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或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酮康唑的不良反应严重,最突出的是引起肝坏死,甚至死亡,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胀、皮疹等,偶可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血液学检查指标改变。
氟康唑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头痛、皮疹、腹泻、呕吐等,少数病人有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损害。
伊曲康唑的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损伤、心脏损伤、水肿、过敏反应、神经损伤等,经停药和对症处理大多可恢复。
伏立康唑在三唑类抗真菌药中安全性较高。
常见不良反应为视觉障碍、发热、头痛、皮疹、肝功能异常等。
吡咯类可致肝毒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临床征象及监测肝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别 以“氟 康 唑”、“伊 曲 康 唑”、“伏 立 康 唑 ”、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课题( L2010578) [作者简介] 刘晓东,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联 系电话: ( 024) 96615-71130,E-mail: liuxd@ sj_hospital. org。
[Key words] fluconazole; itraconazole; voriconazole; posaconazol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literature analysis
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为广谱抗真菌药,通过抑 制真菌细胞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真菌细胞 膜缺损,通透性增加,从而抑制真菌生长或使真菌死 亡[1]。目前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以其高效、广谱的 抗真菌活性和对大多数酵母菌及丝母菌的抑制作用 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 其 ADR 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2013,22( 13)
表 4 伊曲康唑 ADR 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例) 皮疹( 2) ,多形红斑型药疹 ( 2) ,酒渣鼻样药疹 ( 1 ) ,过敏性休克 ( 1 ) ,光敏性皮 炎
( 1) ,猩红热样药疹( 2) ,紫癜性药疹( 1) ,荨麻疹型药疹( 3) ,剥脱性皮炎( 1) ,Stevens-Johnsen 综合征( 1) ,血管性水肿( 1) ,喉头水肿( 1) 药物性肝炎( 3) ,中毒性肝炎( 1) ,假性肝囊肿( 1) ,肝损害( 1) ,转氨酶升高( 1) 低血钾( 5) ,蛋白尿( 2) 全身浮肿( 3) ,周围性水肿( 1) ,双下肢水肿( 2) 月经紊乱( 4) 胃黏膜损害( 2) ,腹泻( 1) ,胃黏膜出血( 1) 多发性神经病( 1) ,皮肤发麻及四肢震颤( 1) ,眼肌麻痹( 2) 间质性肾炎( 1) ,肾损害( 1) ,出血性膀胱炎( 1) 白细胞减少( 2) Q-T 间期延长伴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1)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1) 虹膜睫状体炎( 2) ,味觉消失( 1)
涉及系统 神经系统 营养和代谢 心血管系统 过敏反应 呼吸系统 全身 视觉 泌尿系统 肝胆系统 其他 合计
例数( % ) 5( 20. 0) 3( 12. 0) 3( 12. 0) 2( 8. 0) 2( 8. 0) 2( 8. 0) 2( 8. 0) 2( 8. 0) 1( 4. 0) 3( 12. 0) 25( 100)
55 例; ADR 发生时间最短 1 h,最迟 4 个月。伏立 康唑口服 9 例,静脉滴注 10 例; 伏立康唑 ADR 发生 时间最短 20 min,最迟 3 年。详见表 2。
不良反应时间
<1 h ~ 24 h ~7 d ~ 14 d > 14 d 总计
表 2 给药途径及 ADR 出现时间
氟康唑 /例
LIU Xiao-dong,YU Dan,JIAN Ling-yan ( Department of Pharmacy,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 ADRs) caused by triazole antifungal drug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ir safe and rational medication. Methods: Based on the domestic literatures retrieved from China Hospital Knowledge Database ( CHKD) and Wanfang Database between 1994 and 2012, the ADRs caused by triazole antifungal drugs were summariz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Fluconazole, itraconazole,and voriconazole caused various complicated ADR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which were mainly allergic reactions and liver system and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etc. No report was found about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posaconazole. Conclusio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monitoring of triazole antifungal drug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ensure their safe and rational medication.
6
11. 0
2
3. 6
0
0
55
100
伏立康唑
病例数 /例
构成比 /%
3
15. 7
2
10. 5
1
5. 3
3
15. 8
1
5. 3
5
26. 3
4
21. 1
19
100
2 给药途径及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 氟康唑口服 27 例,静脉滴注 13 例; ADR 发生
时间最短 15 min,最迟 17 d。伊曲康唑全部为口服
1591 中国新药杂志 2013 年第 22 卷第 13 期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2013,22( 13)
结果
1 性别与年龄分布 氟康唑所统计的 40 例中,男 22 例,女 18 例,年龄
( 28 ~ 89) 岁,平均 54. 6 岁; 伊曲康唑所统计的 55 例中, 男 26 例,女 29 例,年龄( 22 ~ 78) 岁,其余平均 41. 8 岁; 伏立康唑所统计的 19 例中,男 11 例,女 8 例,年龄 ( 18 ~ 87) 岁,平均 58. 5 岁。具体年龄分布见表 1。
2. 4 ADR 临床表现 从本文统计的数据来看,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
立康唑与其他药物合用均可导致 ADR,具体临床表 现见表 6。
1592 中国新药杂志 2013 年第 22 卷第 13 期
涉及系统 过敏反应
肝胆系统 营养和代谢 全身 生殖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泌尿系统 血液系统 心血管系统 其他 合计
例数( % ) 17( 28. 8)
7( 11. 9) 7( 11. 9) 6( 10. 2) 4( 6. 8) 4( 6. 8) 4( 6. 8) 3( 5. 0) 2( 3. 4) 2( 3. 4) 3( 5. 0) 59( 100)
口服
静脉滴注
4
4
7
4
9
4
5
1
2
0
27( 67. 5% )
13( 32. 5% )
伊曲康唑 /例
口服
静脉滴注
3
0
8
0
31
0
6
0
7
0
55( 100% )
0( 0% )
伏立康唑 /例
口服
静脉滴注
0
2
2
6
2
2
3
0
2
0
9( 47. 4% )
10( 52. 6% )
3 ADR 的临床表现 氟康唑 ADR 中以过敏反应( 28. 6% ) 发生频率
年龄 /岁
< 30 30 ~ 40 ~ 50 ~ 60 ~ 70 ~ > 80 总计
氟康唑
病例数 /例
构成比 /%
3
7. 5
9
22. 5
10
25. 0
3
7. 5
3
7. 5
7
17. 5
5
12. 5
40
100
表 1 年龄分布
伊曲康唑
病例数 /例
构成比 /%
11
20. 0
18
32. 7
11
20. 0
7
12. 7
例数( % ) 12( 28. 6)
6( 14. 3) 5( 11. 9) 5( 11. 9) 4( 9. 5) 4( 9. 5) 3( 7. 1) 2( 4. 8) 1( 2. 4) 42( 100)
表 3 氟康唑 ADR 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例) 皮肤潮红、瘙痒、皮疹( 3) ,剥脱性皮炎( 1) ,斑秃( 1) ,多形红斑型药疹( 2) ,银屑病( 1) ,固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2013,22( 13)
·药物安全与合理应用·
三氮唑类抗真菌药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刘晓东,于 丹,菅凌燕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药学部,沈阳 110004)
[摘要] 目的: 探讨三氮唑类抗真菌药导致不良反应( ADR) 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在 CHKD 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 1994 - 2012 年在国内医药学期刊发表的有关三氮唑类抗 真菌药所致 ADR 的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所致 ADR 及其临床表现复 杂多样,其中以过敏反应、肝胆系统、神经系统为主。未检索到有关泊沙康唑不良反应的报道。结论: 三氮唑 类抗真菌药物所致 ADR 日益增多,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关键词]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泊沙康唑; 药品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78.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3734( 2013) 13 - 1591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