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附着计算书

合集下载

塔吊计算书

塔吊计算书

附塔机基础及平衡重和塔吊计算书○1基础计算书一、参数信息塔吊型号:QTZ80,塔吊起升高度H:50.00m,塔身宽度B:1.6m,基础埋深d:1.60m,自重G:600kN,基础承台厚度hc:1.00m,最大起重荷载Q:60kN,基础承台宽度Bc:5.50m,混凝土强度等级:C35,钢筋级别:HRB400,基础底面配筋直径:25mm二、塔吊对交叉梁中心作用力的计算1、塔吊竖向力计算塔吊自重:G=600kN;塔吊最大起重荷载:Q=60kN;作用于塔吊的竖向力:Fk=G+Q=600+60=660kN;2、塔吊弯矩计算风荷载对塔吊基础产生的弯矩计算:Mkmax=960kN·m;三、塔吊抗倾覆稳定验算基础抗倾覆稳定性按下式计算:e=Mk /(Fk+Gk)≤Bc/3式中 e──偏心距,即地面反力的合力至基础中心的距离; Mk──作用在基础上的弯矩;Fk──作用在基础上的垂直载荷;Gk ──混凝土基础重力,Gk=25×5.5×5.5×1=756.25kN;Bc──为基础的底面宽度;计算得:e=960/(660+756.25)=0.678m < 5.5/3=1.833m;基础抗倾覆稳定性满足要求!四、地基承载力验算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5.2条承载力计算。

计算简图:混凝土基础抗倾翻稳定性计算: e=0.678m < 5.5/6=0.917m 地面压应力计算: P k =(F k +G k )/A P kmax =(F k +G k )/A + M k /W式中:F k ──塔吊作用于基础的竖向力,它包括塔吊自重和最大起重荷载,F k =660kN ; G k ──基础自重,G k =756.25kN ; Bc ──基础底面的宽度,取Bc=5.5m ;M k ──倾覆力矩,包括风荷载产生的力矩和最大起重力矩,M k = 960kN ·m ; W ──基础底面的抵抗矩,W=0.118Bc 3=0.118×5.53=19.632m 3; 不考虑附着基础设计值:P k =(660+756.25)/5.52=46.818kPaP kmax =(660+756.25)/5.52+960/19.632=95.717kPa ; P kmin =(660+756.25)/5.52-960/19.632=0kPa ; 实际计算取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为:f a =160.000kPa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 大于压力标准值P k =46.818kPa ,满足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2×f a 大于无附着时的压力标准值P kmax =95.717kPa ,满足要求!五、基础受冲切承载力验算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8.2.7条。

塔吊计算书

塔吊计算书

矩形板式基础计算书计算依据:1、《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187-2009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一、塔机属性二、塔机荷载塔机竖向荷载简图1、塔机自身荷载标准值2、风荷载标准值ωk(kN/m2)3、塔机传递至基础荷载标准值4、塔机传递至基础荷载设计值三、基础验算矩形板式基础布置图基础及其上土的自重荷载标准值:G k=blhγc=6×6×1.5×25=1350kN基础及其上土的自重荷载设计值:G=1.2G k=1.2×1350=1620kN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平行基础边长方向受力:M k''=G1R G1-G3R G3-G4R G4+0.5F vk'H/1.2=37.4×22-19.8×6.3-89.4×11.8+0.5×54.42×43/1.2=618.16kN·mF vk''=F vk'/1.2=54.42/1.2=45.35kN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平行基础边长方向受力:M''=1.2×(G1R G1-G3R G3-G4R G4)+1.4×0.5F vk'H/1.2=1.2×(37.4×22-19.8×6.3-89.4×11.8)+1.4×0.5×54.42×43/1.2=936.8kN·mF v''=F v'/1.2=76.19/1.2=63.49kN基础长宽比:l/b=6/6=1≤1.1,基础计算形式为方形基础。

W x=lb2/6=6×62/6=36m3W y=bl2/6=6×62/6=36m3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同时作用于基础X、Y方向的倾覆力矩:M kx=M k b/(b2+l2)0.5=813.17×6/(62+62)0.5=575kN·mM ky=M k l/(b2+l2)0.5=813.17×6/(62+62)0.5=575kN·m1、偏心距验算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边缘的最小压力值:P kmin=(F k+G k)/A-M kx/W x-M ky/W y=(401.4+1350)/36-575/36-575/36=16.71kPa≥0偏心荷载合力作用点在核心区内。

塔式起重机塔吊超长附着附着支撑杆及高强螺栓验算计算书

塔式起重机塔吊超长附着附着支撑杆及高强螺栓验算计算书

QTZ5012塔机附着支撑杆及高强螺栓验算工程名称:施工单位:编制单位:一、工程概况该项目工地安装一台重庆桥瑞机械厂生产的QTZ5012塔机,塔身中心距建筑物7.8m,附着支撑杆与塔身的角度较小,不满足塔机说明书的规定,需重新计算。

附墙耳板座与建筑物剪力墙用M24高强螺栓夹持连接,其余采用销轴连接。

附着装置采用三杆式体系,附着支撑杆采用10φ无缝钢管。

159⨯与塔身上的附着框架采用销轴铰接。

顶升加高标准节前,应先安装附着装置,然后顶升加节,附着装置以上的塔身悬伸高度不得超过塔机使用说明书的规定高度。

二、编制依据GB/T13752 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GB/T5031—2008 塔式起重机DBJ50—140—2012 塔式起重机安装与拆卸技术规范JGJ33-2012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重庆桥瑞QTZ5012塔机使用说明书工程施工图三、塔机支撑杆布置及支撑杆受力验算1.计算力学模型塔机在附着状态为一多跨外伸梁,附着装置可视为支座链杆,由结构力学可知,多道连续梁在承受杆端弯矩、轴向力、横向剪力时,最上一道支座链杆(附着装置)受力最大,由上到下受力逐次递减。

只要计算出第一道附着装置的内力,以后安装第二道附着装置后,其内力与第一道相同,第一道附着的内力减小;随着附着道数的增多,始终是最上一道附着装置受力最大。

由于塔身附着处载荷小于独立状态时载荷,故不需再验算塔身强度及稳定性,只计算附着反力。

附着装置在工作状态下主要承受风载和起升平面弯矩产生的水平力,以及扭矩引起的内力。

计算多跨外伸梁的支座反力(即水平力)相当繁琐,根据我公司多次的计算对比,可简化为一端固定另一端只有一个链杆的一次超静定结构。

由于附着状态下最上一道附着受力最大,据以上力学模型可求得该处附着框水平合力为F,由该塔机使用说明书查得附着框扭矩M。

n 三杆式附着为静定体系。

当水平力和扭矩为恒定值时,各杆件的内力随水平力的方位变化而改变。

塔机起重臂在0360范围内回转,各杆件在回转过程中分别出现最大内力。

塔吊附着计算书

塔吊附着计算书

塔吊附着计算书1、附着装置布置方案根据塔机生产厂家提供的标准,附着距离一般为3~5 m,附着点跨距为7~8 m[1,2],塔机附着装置由附着框架和附着杆组成,附着框架多用钢板组焊成箱型结构,附着杆常采用角钢或无缝钢管组焊成格构式桁架结构,受力不大的附着杆也可用型钢或钢管制成。

根据施工现场提供的楼面顶板标高,按照QTZ63 系列5013 型塔式起重机的技术要求,需设4道附着装置,以满足工程建设最大高度100 m 的要求。

附着装置布置方案如图2 所示。

图1塔吊简图与计算简图塔吊基本参数附着类型类型1 最大扭矩270.00 kN·m最大倾覆力矩1350.00 kN·m 附着表面特征槽钢塔吊高度110 m 槽钢型号18A塔身宽度1645*1645*2800 mm风荷载设计值(福州地区)0.41附着框宽度 3.00 m 尺寸参数附着节点数 4 附着点1到塔吊的竖向距离 3.00 m第I层附着附着高度附着点1到塔吊的横向距离 3.00 m第8层23.45 m 附着点1到附着点2的距离9.00 m第16层46.65 m 独立起升高度40 m第24层70.85 m 附着起升高度151.2 m第31层95.95 m图2塔吊附着简图三、第一道附着计算塔机按照说明书与建筑物附着时,最上面一道附着装置的负荷最大,因此以此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的依据。

第一道附着的装置的负荷以第四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计算,第一道附着高度计划在第8层楼层标高为23.45米。

(一)、支座力计算附着式塔机的塔身可以简化为一个带悬臂的刚性支撑连续梁,其内力及支座反力计算如下:风荷载取值:Q = 0.41kN;塔吊的最大倾覆力矩:M = 1668.00kN;弯矩图变形图剪力图计算结果: N w = 105.3733kN ;(二)、附着杆内力计算计算简图:计算单元的平衡方程:其中:2.1 第一种工况的计算: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合风荷载扭矩。

附着计算计算书

附着计算计算书

附着计算计算书本计算书主要依据施工图纸及以下规范及参考文献编制:《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GB/T13752-199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建筑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筑施工手册》、《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等编制。

塔机安装位置至附墙或建筑物距离超过使用说明规定时,需要增设附着杆,附着杆与附墙连接或者附着杆与建筑物连接的两支座间距改变时,必须进行附着计算。

主要包括附着支座计算、附着杆计算、锚固环计算。

一、支座力计算塔机按照说明书与建筑物附着时,最上面一道附着装置的负荷最大,因此以此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的依据。

附着式塔机的塔身可以简化为一个带悬臂的刚性支撑连续梁,其内力及支座反力计算如下:风荷载标准值应按照以下公式计算:ωk=ω0×μz×μs×βz= 0.390×1.170×1.450×0.700 =0.463 kN/m2;其中ω0──基本风压(kN/m2),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的规定采用:ω0 = 0.390 kN/m2;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的规定采用:μz = 1.450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μs = 1.170;βz──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βz = 0.700;风荷载的水平作用力:q = W k×B×K s = 0.463×1.600×0.200 = 0.148 kN/m;其中 W k──风荷载水平压力,W k= 0.463 kN/m2;B──塔吊作用宽度,B= 1.600 m;K s──迎风面积折减系数,K s= 0.200;实际取风荷载的水平作用力 q = 0.148 kN/m;塔吊的最大倾覆力矩:M = 1090.000 kN·m;弯矩图变形图剪力图计算结果: N w = 60.8891kN ;二、附着杆内力计算计算简图:计算单元的平衡方程:ΣF x=0T1cosα1+T2cosα2-T3cosα3=-N w cosθΣF y=0T1sinα1+T2sinα2+T3sinα3=-N w sinθΣM0=0T1[(b1+c/2)cosα1-(α1+c/2)sinα1]+T2[(b1+c/2)cosα2-(α1+c/2)sinα2]+T3[-(b1+c/2)cosα3+ (α2-α1-c/2)sinα3]=M w其中:α1=arctan[b1/a1] α2=arctan[b1/(a1+c)] α3=arctan[b1/(a2- a1-c)]2.1 第一种工况的计算: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和风荷载扭矩。

塔吊附着埋件 计算书

塔吊附着埋件 计算书

预埋件计算书一. 预埋件基本资料采用锚筋:焊接直锚筋HRB400-Ф16排列为(非环形布置):3行;行间距150mm;5列;列间距150mm;锚板选用:SB20_Q345锚板尺寸:L*B= 800mm×500mm,T=20基材混凝土:C30基材厚度:700mm锚筋布置平面图如下:二. 预埋件验算:轴力:N=360kN锚板上锚筋总个数为15 个锚筋总面积:A=15×π×(0.5×16)2/100=30.1593 cm2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锚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y不应大于300 N/mm2预埋件抗拉强度:f y=300N/mm2X方向锚筋排数的影响系数:αrx=0.9Y方向锚筋排数的影响系数:αry=0.85锚筋的受剪承载力系数αv=(4.0-0.08*d)*(f c/f y)0.5=(4.0-0.08×16)×(14.3/300)0.5=0.593849锚板的弯曲变形折减系数αb=0.6+0.25×20/16=0.9125沿X向最外层锚筋中心间距Z x=600mm沿Y向最外层锚筋中心间距Z y=300mm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公式9.7.2-1计算:A1min=N/(0.8*αb*f y)=360/(0.8×0.9125×300)×10=16.4384cm2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公式9.7.2-2计算:A2min=N/(0.8*αb*f y)=360/(0.8×0.9125×300)×10=16.4384cm2故取锚筋截面面积为:A max=max(A1min,A2min)=16.4384cm2则截面实际产生承载力为:F=16.4384×102×300 = 493151N = 493.151kN由于在这里需要考虑地震组合工况:γRE=1实际允许承载力值为:F u=A*f y=30.1593×102×300=904.779×103N = 904.779kN则有:F < F u,满足!三. 预埋件构造验算:锚固长度限值计算:锚固长度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公式8.3.1-1来取:钢筋的外形系数:α=0.14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 y=360钢筋的公称直径d=16 mm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 t=1.43N/mm2锚固长度限值:l ab=α*f y/f t*d=0.14×360/1.43×16=563.916 mm锚固长度为600,最小限值为563.916,满足!锚板厚度限值计算: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9.7.1规定,锚板厚度宜大于锚筋直径的0.6倍,故取锚板厚度限值:T=0.6×d=0.6×16=9.6mm锚筋间距b取为列间距,b=150 mm锚筋的间距:b=150mm,按规范且有受拉和受弯预埋件的锚板厚度尚宜大于b/8=18.75mm, 故取锚板厚度限值:T=150/8=18.75mm锚板厚度为20,最小限值为18.75,满足!行间距为150,最小限值为96,满足!列边距为150,最小限值为48,满足!行边距为100,最小限值为32,满足!列边距为100,最小限值为32,满足!。

塔吊附墙验算计算书

塔吊附墙验算计算书

塔吊附墙验算计算书塔机附着验算计算书本文的计算依据为《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标准》/T187-2019和《钢结构设计标准》GB-2017.一、塔机附着杆参数塔机型号为QTZ63(TC5610)-中塔身桁架结构类型,计算高度为98m,起重臂长度为56m,起重臂与平衡臂截面计算高度为1.06m。

塔身宽度为1.6m,平衡臂长度为12.9m。

工作状态时扭矩标准值Tk1为269.3kN·m,包含风荷载。

非工作状态下不平衡自重引起的倾覆力矩标准值Mk'为1940kN·m(反向),工作状态下不平衡自重引起的倾覆力矩标准值Mk为1720kN·m。

附着杆数为四杆附着,附墙杆截面类型为格构柱,附墙杆类型为Ⅰ类,塔身锚固环边长为1.8m。

二、风荷载及附着参数附着次数为2,附着点1到塔机的横向距离为5m,附着点2到塔机的横向距离为2.2m,附着点3到塔机的横向距离为2.2m,附着点4到塔机的横向距离为2.2m。

工作状态基本风压ω为0.2kN/m,塔身前后片桁架的平均充实率α为0.35.点1到塔机的竖向距离为2m,点2到塔机的竖向距离为4.8m,点3到塔机的竖向距离为3.2m,点4到塔机的竖向距离为3.2m。

非工作状态基本风压ω'为0.35kN/m。

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风压等效高、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附着点高度、附着点净高、工作状态风压等效均布荷载等参数均有具体数值,这里不再赘述。

285.472kN时,支座6处附墙杆内力计算如下:考虑塔机产生的扭矩由支座6处的附墙杆承担,因此需要计算支座6处锚固环的截面扭矩T。

根据扭矩组合标准值T kTk1269.3kN·m,可得到T的值。

同时考虑塔身承受双向的风荷载和倾覆力矩及扭矩,需要将水平内力Nw计算出来。

根据计算简图和塔机附着示意图、平面图,可以得到α和β的值,并用力法计算各杆件轴力。

最终得到支座6处附墙杆的水平内力Nw20.5RE285.472kN。

塔吊扶墙附着计算书

塔吊扶墙附着计算书

塔机附着验算计算书一、塔机附着杆参数二、风荷载及附着参数附图如下:塔机附着立面图三、工作状态下附墙杆内力计算1、在平衡臂、起重臂高度处的风荷载标准值q kq k=0.8βzμzμsω0α0h=0.8×1.695×1.206×1.95×0.2×0.35×1.06=0.237kN/m 2、扭矩组合标准值T k由风荷载产生的扭矩标准值T k2T k2=1/2q k l12-1/2q k l22=1/2×0.237×572-1/2×0.237×12.92=365.287kN·m 集中扭矩标准值(考虑两项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系数取0.9)T k=0.9(T k1+ T k2)=0.9×(270+365.287)=571.758kN·m3、附着支座反力计算计算简图剪力图得:R E=77.975kN在工作状态下,塔机起重臂位置的不确定性以及风向的随机性,在计算支座4处锚固环截面内力时需考虑塔身承受双向的风荷载和倾覆力矩及扭矩。

4、附墙杆内力计算支座4处锚固环的截面扭矩T k(考虑塔机产生的扭矩由支座4处的附墙杆承担),水平内力N w=20.5R E=110.273kN。

计算简图:塔机附着示意图塔机附着平面图α1=arctan(b1/a1)=53.241°α2=arctan(b2/a2)=46.353°α3=arctan(b3/a3)=46.353°α4=arctan(b4/a4)=53.241°β1=arctan((b1-c/2)/(a1+c/2))=46.185°β2=arctan((b2+c/2)/(a2+c/2))=46.185°β3=arctan((b3+c/2)/(a3+c/2))=46.185°β4=arctan((b4-c/2)/(a4+c/2))=46.185°四杆附着属于一次超静定结构,用力法计算,切断T4杆并代以相应多余未知力X1=1。

塔吊附着方案(计算书参考版本,不同塔吊是不同的)

塔吊附着方案(计算书参考版本,不同塔吊是不同的)

一、计算书塔机附着验算(32层)计算书计算依据:1、《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187-20092、《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一、塔机附着杆参数二、风荷载及附着参数第2次附着40 15 0.832 1.95 1.95 1.763 1.801 0.308 0.471 第3次附着55 15 0.922 1.95 1.95 1.755 1.792 0.339 0.52 第4次附着70 15 1.008 1.95 1.95 1.733 1.766 0.366 0.56 第5次附着85 15 1.087 1.95 1.95 1.708 1.746 0.389 0.597 第6次附着100 15 1.16 1.95 1.95 1.699 1.734 0.413 0.633 悬臂端121 21 1.254 1.95 1.95 1.686 1.728 0.443 0.681 附图如下:塔机附着立面图三、工作状态下附墙杆内力计算1、在平衡臂、起重臂高度处的风荷载标准值q kq k=0.8βzμzμsω0α0h=0.8×1.686×1.254×1.95×0.2×0.35×1.06=0.245kN/m2、扭矩组合标准值T k由风荷载产生的扭矩标准值T k2T k2=1/2q k l12-1/2q k l22=1/2×0.245×562-1/2×0.245×12.92=363.775kN·m集中扭矩标准值(考虑两项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系数取0.9)T k=0.9(T k1+ T k2)=0.9×(269.3+363.775)=569.768kN·m3、附着支座反力计算计算简图剪力图得:R E=146.645kN在工作状态下,塔机起重臂位置的不确定性以及风向的随机性,在计算支座7处锚固环截面内力时需考虑塔身承受双向的风荷载和倾覆力矩及扭矩。

塔吊附着计算书

塔吊附着计算书

风压等效高 工作状态风 非工作状态
附着点高度 附着点净高
工作状态风 非工作状态 压等效均布 风压等效均
第N次附着 h1(m)
h01(m)
度变化系数 荷载体型系 风荷载体型
μz
数μs
系数μs'
振系数βz
风振系数βz' 线荷载标准 布线荷载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值qsk
准值qsk'
第1次附着 22.15
22.15
0.734
2、扭矩组合标准值Tk 由风荷载产生的扭矩标准值Tk2 Tk2=1/2qkl12-1/2qkl22=1/2×0.164×562-1/2×0.164×11.52=246.308kN·m 集中扭矩标准值(考虑两项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系数取0.9) Tk=0.9(Tk1+ Tk2)=0.9×(35+246.308)=253.177kN·m
附墙杆3长细比: λ3=L0/i=(a32+b32)0.5/i=(22052+37372)0.5/44.9=96.638≤[λ]=150,查规范表得: φ3=0.577 满足要求!
附墙杆1轴心受压稳定系数:
σ1=N1/(φ1A)=249608/(0.546×3364.25)=135.887N/mm2≤[f]=205N/mm2 满足要求! 附墙杆2轴心受压稳定系数: σ2=N2/(φ2A)=187217/(0.415×3364.25)=134.094N/mm2≤[f]=205N/mm2 满足要求! 附墙杆3轴心受压稳定系数: σ3=N3/(φ3A)=133727/(0.577×3364.25)=68.89N/mm2≤[f]=205N/mm2 满足要求!
1.76

塔吊附墙计算书

塔吊附墙计算书

塔吊附墙计算书塔吊附墙计算书主要用于计算塔吊与建筑物墙壁之间的力学关系。

以下是一份示例的塔吊附墙计算书的内容:1. 塔吊基本信息:- 塔吊型号:__________- 最大起重力矩:__________ kN.m- 靶标高度:__________ m- 安装位置相对建筑物的水平距离:__________ m- 安装位置相对建筑物的垂直高度差:__________ m2. 建筑物信息:- 墙壁材料:__________- 墙壁厚度:__________ m- 墙壁高度:__________ m- 墙壁宽度:__________ m3. 力学计算:a. 悬臂杆件计算:- 计算塔吊与建筑物墙壁的水平距离:__________ m- 计算塔吊与建筑物墙壁的垂直高度差:__________ m- 计算塔吊与建筑物墙壁之间的直线距离:__________ m- 计算塔吊与建筑物墙壁之间的水平力:__________ kN- 计算塔吊与建筑物墙壁之间的垂直力:__________ kNb. 基础计算:- 塔吊基础的尺寸:__________ m x __________ m- 塔吊基础的面积:__________ m²- 塔吊基础的所承受的总载荷:__________ kN- 建筑物墙壁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__________ kN/m²- 塔吊基础所承受的压力:__________ kN/m²- 塔吊基础的安全系数:__________4. 结论:- 塔吊安装位置是否满足安全要求:__________- 若不满足安全要求,需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注意:以上仅为示例内容,具体的塔吊附墙计算书需要根据实际的工程要求进行设计和填写。

在进行任何工程计算和设计之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工程师的意见。

塔吊扶墙附着计算书

塔吊扶墙附着计算书

塔机附着验算计算书计算依据:1、《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187-20092、《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一、塔机附着杆参数二、风荷载及附着参数附图如下:塔机附着立面图三、工作状态下附墙杆内力计算1、在平衡臂、起重臂高度处的风荷载标准值q kq k=0.8βzμzμsω0α0h=0.8×1.695×1.206×1.95×0.2×0.35×1.06=0.237kN/m 2、扭矩组合标准值T k由风荷载产生的扭矩标准值T k2T k2=1/2q k l12-1/2q k l22=1/2×0.237×572-1/2×0.237×12.92=365.287kN·m集中扭矩标准值(考虑两项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系数取0.9)T k=0.9(T k1+ T k2)=0.9×(270+365.287)=571.758kN·m3、附着支座反力计算计算简图剪力图得:R E=77.975kN在工作状态下,塔机起重臂位置的不确定性以及风向的随机性,在计算支座4处锚固环截面内力时需考虑塔身承受双向的风荷载和倾覆力矩及扭矩。

4、附墙杆内力计算支座4处锚固环的截面扭矩T k(考虑塔机产生的扭矩由支座4处的附墙杆承担),水平内力N w=20.5R E=110.273kN。

计算简图:塔机附着示意图塔机附着平面图α1=arctan(b1/a1)=57.291°α2=arctan(b2/a2)=52.431°α3=arctan(b3/a3)=50.505°α4=arctan(b4/a4)=55.469°β1=arctan((b1-c/2)/(a1+c/2))=51.691°β2=arctan((b2+c/2)/(a2+c/2))=51.691°β3=arctan((b3+c/2)/(a3+c/2))=49.97°β4=arctan((b4-c/2)/(a4+c/2))=49.97°四杆附着属于一次超静定结构,用力法计算,切断T4杆并代以相应多余未知力X1=1。

塔吊计算书

塔吊计算书

附塔机基础及平衡重和塔吊计算书○1基础计算书一、参数信息塔吊型号:QTZ80,塔吊起升高度H:50.00m,塔身宽度B:1.6m,基础埋深d:1.60m,自重G:600kN,基础承台厚度hc:1.00m,最大起重荷载Q:60kN,基础承台宽度Bc:5.50m,混凝土强度等级:C35,钢筋级别:HRB400,基础底面配筋直径:25mm二、塔吊对交叉梁中心作用力的计算1、塔吊竖向力计算塔吊自重:G=600kN;塔吊最大起重荷载:Q=60kN;作用于塔吊的竖向力:Fk=G+Q=600+60=660kN;2、塔吊弯矩计算风荷载对塔吊基础产生的弯矩计算:Mkmax=960kN·m;三、塔吊抗倾覆稳定验算基础抗倾覆稳定性按下式计算:e=Mk /(Fk+Gk)≤Bc/3式中 e──偏心距,即地面反力的合力至基础中心的距离; Mk──作用在基础上的弯矩;Fk──作用在基础上的垂直载荷;Gk ──混凝土基础重力,Gk=25×5.5×5.5×1=756.25kN;Bc──为基础的底面宽度;计算得:e=960/(660+756.25)=0.678m < 5.5/3=1.833m;基础抗倾覆稳定性满足要求!四、地基承载力验算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5.2条承载力计算。

计算简图:混凝土基础抗倾翻稳定性计算: e=0.678m < 5.5/6=0.917m 地面压应力计算: P k =(F k +G k )/A P kmax =(F k +G k )/A + M k /W式中:F k ──塔吊作用于基础的竖向力,它包括塔吊自重和最大起重荷载,F k =660kN ; G k ──基础自重,G k =756.25kN ; Bc ──基础底面的宽度,取Bc=5.5m ;M k ──倾覆力矩,包括风荷载产生的力矩和最大起重力矩,M k = 960kN ·m ; W ──基础底面的抵抗矩,W=0.118Bc 3=0.118×5.53=19.632m 3; 不考虑附着基础设计值:P k =(660+756.25)/5.52=46.818kPaP kmax =(660+756.25)/5.52+960/19.632=95.717kPa ; P kmin =(660+756.25)/5.52-960/19.632=0kPa ; 实际计算取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为:f a =160.000kPa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 大于压力标准值P k =46.818kPa ,满足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2×f a 大于无附着时的压力标准值P kmax =95.717kPa ,满足要求!五、基础受冲切承载力验算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8.2.7条。

塔吊附着计算书

塔吊附着计算书

塔吊附着计算书1、附着装置布置方案根据塔机生产厂家提供的标准,附着距离一般为3~5 m,附着点跨距为7~8 m[1,2],塔机附着装置由附着框架和附着杆组成,附着框架多用钢板组焊成箱型结构,附着杆常采用角钢或无缝钢管组焊成格构式桁架结构,受力不大的附着杆也可用型钢或钢管制成。

根据施工现场提供的楼面顶板标高,按照QTZ63 系列5013 型塔式起重机的技术要求,需设4道附着装置,以满足工程建设最大高度100 m 的要求。

附着装置布置方案如图2 所示。

图1塔吊简图与计算简图塔吊基本参数附着类型类型1 最大扭矩270.00kN·m最大倾覆1350.00 kN·m 附着表面特征槽钢力矩塔吊高度110 m 槽钢型号18A塔身宽度1645*1645*2800 风荷载设计值(福0.41mm 州地区)附着框宽度3.00 m 尺寸参数附着节点数4 附着点1到塔吊的竖向距离3.00 m第I层附着附着高度附着点1到塔吊的横向距离3.00 m第8层23.45 m 附着点1到附着点2的距离9.00 m 第16层46.65 m 独立起升高度40 m第24层70.85 m 附着起升高度151.2 m 第31层95.95 m图2塔吊附着简图三、第一道附着计算塔机按照说明书与建筑物附着时,最上面一道附着装置的负荷最大,因此以此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的依据。

第一道附着的装置的负荷以第四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计算,第一道附着高度计划在第8层楼层标高为23.45米。

(一)、支座力计算附着式塔机的塔身可以简化为一个带悬臂的刚性支撑连续梁,其内力及支座反力计算如下:风荷载取值:Q = 0.41kN;塔吊的最大倾覆力矩:M = 1668.00kN;弯矩图变形图剪力图计算结果: N w = 105.3733kN ;(二)、附着杆内力计算计算简图:计算单元的平衡方程:其中:2.1 第一种工况的计算: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合风荷载扭矩。

塔吊附墙计算书.doc(完整版)

塔吊附墙计算书.doc(完整版)

塔吊附墙计算书.doc(完整版)编制单位:编制⼈:审核⼈:编制时间:⽬录⼀、塔吊附墙概况⼆、塔吊附墙杆受⼒计算三、结构柱抗剪切验算四、附墙杆截⾯设计和稳定性强度验算⼀、塔吊附墙概况本⼯程结构⾼度53.4 m,另加桅杆15⽶,总⾼度68.4⽶。

本⼯程采⽤FO/23B塔吊,塔吊采⽤固定式现浇砼基础,基础埋设深度-5.35m,塔⾝设两道附墙与结构柱拉结:塔⾝升到12标准节时,设第⼀道附墙于第6标准节(结构标⾼23.47⽶),塔吊升到第17标准节时,设第⼆道附墙于第14标准节(结构标⾼42.8⽶),然后加到第23标准节为⽌。

在加第⼆道附墙之前,第⼀道附墙以上有17-6=11个标准节,⽽第⼆道附墙以上塔⾝标准节数最多为23-14=9节,因此,第⼆道附墙设置之前第⼀道附墙受⼒最⼤。

本计算书将对第⼀道附墙进⾏受⼒计算和构造设计。

为简化计算和偏于安全考虑,第⼆道附墙将采⽤与第⼀道附墙相同的构造形式。

本⼯程计划使⽤⾦环项⽬使⽤过的塔吊附墙杆。

根据塔吊与结构的位置关系,附墙杆夹⾓较⼩,附墙杆与结构柱连接的予埋件分别采⽤不同的形式。

本计算书主要包括四个⽅⾯内容:附墙杆及⽀座受⼒计算,结构柱抗剪切及局部受压验算,附墙杆予埋件锚筋设计,附墙杆型号选⽤。

⼆、塔吊附墙杆受⼒计算(⼀)、塔吊附墙内⼒计算,将对以下两种最不利受⼒情况进⾏:1、塔机满载⼯作,起重臂顺塔⾝x-x轴或y-y轴,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见图1);2、塔机处于⾮⼯作状态,起重臂处于塔⾝对⾓线,风向由起重臂吹向平衡臂(见图2)。

对于第⼀种受⼒状态,塔⾝附墙承担吊臂制动和风⼒产⽣的扭矩和附墙以上⾃由⾼度下塔⾝产⽣的⽔平剪⼒。

对于第⼆种受⼒状态,塔⾝附墙仅承受附墙以上⾃由⾼度下塔⾝产⽣的⽔平剪⼒。

以下分别对不同受⼒情况进⾏计算:(⼆)、对第⼀种受⼒状态,附墙上⼝塔⾝段⾯内⼒为:弯矩:M=164.83(T.m)剪⼒:V=3.013(T)扭矩:T=12(T.m),则:1、当剪⼒沿x-x轴时(见图a),由∑M B=0,得T+V*L1 -L B0’*N1=0即: N1=(T+ V*L1)/ L B0’=(12+3.013*3.65)/5.932=3.88(T)通过三⾓函数关系,得⽀座A反⼒为:R AY= N1*sin52.3426=3.88*sin52.3426=2.84(T)R Ax= N1*cos52.3426=3.88* cos52.3426=2.64(T)由∑M C=0,得N3*L G0’+T+V*0.8=0’=-(12+3.013*0.8)/0.966=-14.92(T)由∑M0’=0,得 N2*L C0’-(T+V*L6)=0即:N2 =(T+ V*L6)/ L C 0’=(12+3.013*0.027)/0.98=12.33(T)由⼒平衡公式∑N i=0,得R AY+R BY=0和-R AX-R BX +V =0,故R BY= -R AY =-2.84(T)(负值表⽰⼒⽅向与图⽰相反,以下同) R BX = -R AX +V =-2.64+12.33=9.48(T)2、当剪⼒沿y-y轴时(见图b),由∑M B=0,得T-(V*L4+L B0’*N1)=0即: N1=(T-V*L4)/ L B0’=(12-3.013*4.5)/5.932通过三⾓函数关系,得⽀座A反⼒为:R AY= N1*sin52.3426=-0.263*sin52.3426=-0.171(T)R Ax= N1*cos52.3426=-0.263* cos52.3426=-0.2(T)由∑M C=0,得N3*L C0’+T+V*0.8=0’=-(12+3.013*0.8)/0.98=-14.91(T)由∑M0’=0,得 N2*L C0’-(T+V*L5)=0即:N2 =(T+ V*L5)/ L G 0’=(12+3.013*0.2)/0.966=13.05(T)由静⼒平衡公式∑N i=0,得R AY +R BY+V =0和R AX+ R BX =0,故R BY= -(R AY +V)=-(-3.16+12)=-8.84(T)R BX = -R AX =2.93(T)(⼆)、对第⼆种受⼒状态(⾮⼯作状态),附墙上⼝塔⾝段⾯内⼒为:弯矩:M=191.603(T.m)剪⼒:V=10.036(T),剪⼒沿塔⾝横截⾯对⾓线,对图c,由∑M B=0,得V*L BH +L B0’*N1=0即: N1=-V*L BH/ L B0’=-10.036*0.6/5.932=-1.015(T)通过三⾓函数关系,得⽀座A反⼒为:R AY= -N1*sin52.3426=-1.015*sin52.3426=-0.8(T)R Ax= -N1*cos52.3426=-1.015* cos52.3426=-0.62(T)由∑M C=0,得N3*L0’C+ V* L C0=0即:N3=- V* L C0/ L C0’=-10.036*1.132/0.98=-11.6(T)由∑M0’=0,得 N2*L C0’-V*L7=0即:N2 = V*L7/ L C 0’=10.036*0.17/0.98由⼒平衡公式∑N i=0,得R AY +R BY+V*cos450=0和-R AX-R BX +V*sin450 =0,故R BY= -R AY- V*cos450 =0.8-10.036*cos450=-6.3(T)R BX = -R AX +V* sin450 ==0.62+10.036*sin450=7.79(T)对图d,由∑M B=0,得V*L BG +L B0’*N1=0即: N1=-V*L BG/ L B0’=-10.036*5.67/5.932=-9.6(T)由∑M C=0,得N3*0+ V* L C0=0,即N3=0通过三⾓函数关系,得⽀座A反⼒为:R AY = N 1*sin52.3426=-9.6*sin52.3426=-7.6(T )R Ax = -N 1*cos52.3426=-9.6* cos52.3426=-5.87(T )由静⼒平衡公式,得R AY +R BY +V*sin450=0和R AX +R BX +V*cos450 =0,故R BY =-R AY -V*sin450=7.6-10.036*cos450=0.5(T )R BX =-R AX -V*sin450=-5.87-10.036*sin450=-13(T )根据如上计算,附墙杆件和⽀座受⼒最⼤值见下表:三、结构柱抗剪切和局部压⼒强度验算附墙埋件受⼒⾯积为470×470,锚固深度按450计算,最⼩柱断⾯为700×700,柱⼦箍筋为,由上⾯的计算结果可知,⽀座最⼤拉⼒(压⼒)为(R BX 2+R BY 2)1/2=(13 2+0.52)1/2=13.01T=130.1KN 。

塔吊附墙计算书.doc(完整版)

塔吊附墙计算书.doc(完整版)

编制单位:编制人:审核人:编制时间:目录一、塔吊附墙概况二、塔吊附墙杆受力计算三、结构柱抗剪切验算四、附墙杆截面设计和稳定性强度验算一、塔吊附墙概况本工程结构高度53.4 m,另加桅杆15米,总高度68.4米。

本工程采用FO/23B塔吊,塔吊采用固定式现浇砼基础,基础埋设深度-5.35m,塔身设两道附墙与结构柱拉结:塔身升到12标准节时,设第一道附墙于第6标准节(结构标高23.47米),塔吊升到第17标准节时,设第二道附墙于第14标准节(结构标高42.8米),然后加到第23标准节为止。

在加第二道附墙之前,第一道附墙以上有17-6=11个标准节,而第二道附墙以上塔身标准节数最多为23-14=9节,因此,第二道附墙设置之前第一道附墙受力最大。

本计算书将对第一道附墙进行受力计算和构造设计。

为简化计算和偏于安全考虑,第二道附墙将采用与第一道附墙相同的构造形式。

本工程计划使用金环项目使用过的塔吊附墙杆。

根据塔吊与结构的位置关系,附墙杆夹角较小,附墙杆与结构柱连接的予埋件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

本计算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附墙杆及支座受力计算,结构柱抗剪切及局部受压验算,附墙杆予埋件锚筋设计,附墙杆型号选用。

二、塔吊附墙杆受力计算(一)、塔吊附墙内力计算,将对以下两种最不利受力情况进行:1、塔机满载工作,起重臂顺塔身x-x轴或y-y轴,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见图1);2、塔机处于非工作状态,起重臂处于塔身对角线,风向由起重臂吹向平衡臂(见图2)。

对于第一种受力状态,塔身附墙承担吊臂制动和风力产生的扭矩和附墙以上自由高度下塔身产生的水平剪力。

对于第二种受力状态,塔身附墙仅承受附墙以上自由高度下塔身产生的水平剪力。

以下分别对不同受力情况进行计算:(二)、对第一种受力状态,附墙上口塔身段面内力为:弯矩:M=164.83(T.m)剪力:V=3.013(T)扭矩:T=12(T.m),则:1、当剪力沿x-x轴时(见图a),由∑M B=0,得T+V*L1 -L B0’*N1=0即: N1=(T+ V*L1)/ L B0’=(12+3.013*3.65)/5.932=3.88(T)通过三角函数关系,得支座A反力为:R AY= N1*sin52.3426=3.88*sin52.3426=2.84(T)R Ax= N1*cos52.3426=3.88* cos52.3426=2.64(T)由∑M C=0,得N3*L G0’+T+V*0.8=0’=-(12+3.013*0.8)/0.966=-14.92(T)由∑M0’=0,得 N2*L C0’-(T+V*L6)=0即:N2 =(T+ V*L6)/ L C 0’=(12+3.013*0.027)/0.98=12.33(T)由力平衡公式∑N i=0,得R AY+R BY=0和-R AX-R BX +V =0,故R BY= -R AY =-2.84(T)(负值表示力方向与图示相反,以下同) R BX = -R AX +V =-2.64+12.33=9.48(T)2、当剪力沿y-y轴时(见图b),由∑M B=0,得T-(V*L4+L B0’*N1)=0即: N1=(T-V*L4)/ L B0’=(12-3.013*4.5)/5.932=-0.263(T)通过三角函数关系,得支座A反力为:R AY= N1*sin52.3426=-0.263*sin52.3426=-0.171(T)R Ax= N1*cos52.3426=-0.263* cos52.3426=-0.2(T)由∑M C=0,得N3*L C0’+T+V*0.8=0’=-(12+3.013*0.8)/0.98=-14.91(T)由∑M0’=0,得 N2*L C0’-(T+V*L5)=0即:N2 =(T+ V*L5)/ L G 0’=(12+3.013*0.2)/0.966=13.05(T)由静力平衡公式∑N i=0,得R AY +R BY+V =0和R AX+ R BX =0,故R BY= -(R AY +V)=-(-3.16+12)=-8.84(T)R BX = -R AX =2.93(T)(二)、对第二种受力状态(非工作状态),附墙上口塔身段面内力为:弯矩:M=191.603(T.m)剪力:V=10.036(T),剪力沿塔身横截面对角线,对图c,由∑M B=0,得V*L BH +L B0’*N1=0即: N1=-V*L BH/ L B0’=-10.036*0.6/5.932=-1.015(T)通过三角函数关系,得支座A反力为:R AY= -N1*sin52.3426=-1.015*sin52.3426=-0.8(T)R Ax= -N1*cos52.3426=-1.015* cos52.3426=-0.62(T)由∑M C=0,得N3*L0’C+ V* L C0=0即:N3=- V* L C0/ L C0’=-10.036*1.132/0.98=-11.6(T)由∑M0’=0,得 N2*L C0’-V*L7=0即:N2 = V*L7/ L C 0’=10.036*0.17/0.98=1.74(T)由力平衡公式∑N i=0,得R AY +R BY+V*cos450=0和-R AX-R BX +V*sin450 =0,故R BY= -R AY- V*cos450 =0.8-10.036*cos450=-6.3(T)R BX = -R AX +V* sin450 ==0.62+10.036*sin450=7.79(T)对图d,由∑M B=0,得V*L BG +L B0’*N1=0即: N1=-V*L BG/ L B0’=-10.036*5.67/5.932=-9.6(T)由∑M C=0,得N3*0+ V* L C0=0,即N3=0通过三角函数关系,得支座A反力为:R AY = N 1*sin52.3426=-9.6*sin52.3426=-7.6(T )R Ax = -N 1*cos52.3426=-9.6* cos52.3426=-5.87(T )由静力平衡公式,得R AY +R BY +V*sin450=0和R AX +R BX +V*cos450 =0,故R BY =-R AY -V*sin450=7.6-10.036*cos450=0.5(T )R BX =-R AX -V*sin450=-5.87-10.036*sin450=-13(T )根据如上计算,附墙杆件和支座受力最大值见下表:三、结构柱抗剪切和局部压力强度验算附墙埋件受力面积为470×470,锚固深度按450计算,最小柱断面为700×700,柱子箍筋为,由上面的计算结果可知,支座最大拉力(压力)为(R BX 2+R BY 2)1/2=(13 2+0.52)1/2=13.01T=130.1KN 。

塔吊安装计算书

塔吊安装计算书

五桩基础计算书本计算书主要依据施工图纸及以下规范及参考文献编制:《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GB/T13752-1992)、《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建筑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等编制。

一、塔吊的基本参数信息塔吊型号:QZT80(5612),塔吊起升高度H:80.000m,塔身宽度B:1.5m,基础埋深D:2.000m,自重F1:500kN,基础承台厚度Hc:2.000m,最大起重荷载F2:60kN,基础承台宽度Bc:5.000m,桩钢筋级别:HRB335,桩直径或者方桩边长:0.600m,桩间距a:3m,承台箍筋间距S:200.000mm,承台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50mm,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C35;二、塔吊基础承台顶面的竖向力和弯矩计算塔吊自重(包括压重)F1=500.00kN,塔吊最大起重荷载F2=60.00kN,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F=1.2×(F1+F2)=672.00kN,风荷载对塔吊基础产生的弯矩计算:M kmax=1254.79kN·m;三、承台弯矩及单桩桩顶竖向力的计算1. 桩顶竖向力的计算依据《建筑桩技术规范》(JGJ94-94)的第5.1.1条,在实际情况中x、y轴是随机变化的,所以取最不利情况计算。

N i=(F+G)/n±M x y i/∑y i2±M y x i/∑x i2其中 n──单桩个数,n=5;F──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设计值,F=672.00kN;G──桩基承台的自重:G=1.2×(25×Bc×Bc×Hc)=1.2×(25×5.00×5.00×2.00)=1500.00kN;Mx,My──承台底面的弯矩设计值,取1756.71kN·m;x i,y i──单桩相对承台中心轴的XY方向距离a/20.5=2.12m;N i──单桩桩顶竖向力设计值;经计算得到单桩桩顶竖向力设计值,最大压力:N max=(672.00+1500.00)/4+1756.71×2.12/(2×2.122)=957.06k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塔吊附着计算书1、附着装置布置方案根据塔机生产厂家提供的标准,附着距离一般为3~5 m,附着点跨距为7~8 m[1,2],塔机附着装置由附着框架和附着杆组成,附着框架多用钢板组焊成箱型结构,附着杆常采用角钢或无缝钢管组焊成格构式桁架结构,受力不大的附着杆也可用型钢或钢管制成。

根据施工现场提供的楼面顶板标高,按照QTZ63 系列5013 型塔式起重机的技术要求,需设4道附着装置,以满足工程建设最大高度100 m 的要求。

附着装置布置方案如图2 所示。

图1塔吊简图与计算简图塔吊基本参数附着类型类型1 最大扭矩270.00kN·m最大倾覆1350.00 kN·m 附着表面特征槽钢力矩塔吊高度110 m 槽钢型号18A塔身宽度1645*1645*2800 风荷载设计值(福0.41mm 州地区)附着框宽度3.00 m 尺寸参数附着节点数4 附着点1到塔吊的竖向距离3.00 m第I层附着附着高度附着点1到塔吊的横向距离3.00 m第8层23.45 m 附着点1到附着点2的距离9.00 m 第16层46.65 m 独立起升高度40 m第24层70.85 m 附着起升高度151.2 m 第31层95.95 m图2塔吊附着简图三、第一道附着计算塔机按照说明书与建筑物附着时,最上面一道附着装置的负荷最大,因此以此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的依据。

第一道附着的装置的负荷以第四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计算,第一道附着高度计划在第8层楼层标高为23.45米。

(一)、支座力计算附着式塔机的塔身可以简化为一个带悬臂的刚性支撑连续梁,其内力及支座反力计算如下:风荷载取值:Q = 0.41kN;塔吊的最大倾覆力矩:M = 1668.00kN;弯矩图变形图剪力图计算结果: N w = 105.3733kN ;(二)、附着杆内力计算计算简图:计算单元的平衡方程:其中:2.1 第一种工况的计算: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合风荷载扭矩。

将上面的方程组求解,其中θ从 0 - 360 循环, 分别取正负两种情况,求得各附着最大的。

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合。

杆1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344.02 kN;杆2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0.00 kN;杆3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58.44 kN;杆1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0.00 kN;杆2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275.21 kN;杆3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64.95 kN;2.2 第二种工况的计算:塔机非工作状态,风向顺着着起重臂, 不考虑扭矩的影响。

将上面的方程组求解,其中θ= 45, 135, 225, 315,M w = 0,分别求得各附着最大的轴压和轴拉力。

杆1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105.37 kN;杆2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21.22 kN;杆3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111.69 kN;杆1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05.37 kN;杆2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21.22 kN;杆3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11.69 kN;(三)、附着杆强度验算1.杆件轴心受拉强度验算验算公式:σ= N / A n≤f 其中σ --- 为杆件的受拉应力;N --- 为杆件的最大轴向拉力,取 N =275.21 kN;A n--- 为杆件的截面面积,本工程选取的是 18a号槽钢;查表可知 A n =2569.00 mm2。

经计算,杆件的最大受拉应力σ=275.21/2569.00 =107.13N/mm2,最大拉应力不大于拉杆的允许拉应力 215N/mm2, 满足要求。

2.杆件轴心受压强度验算验算公式: σ= N / φA n≤f其中σ --- 为杆件的受压应力;N --- 为杆件的轴向压力,杆1: 取N =344.02kN;杆2: 取N =21.22kN;杆3: 取N =111.69kN;A n --- 为杆件的截面面积, 本工程选取的是 18a号槽钢;查表可知 A n =2569.00 mm2。

λ --- 杆件长细比,杆1:取λ=60,杆2:取λ=78,杆3:取λ=76φ --- 为杆件的受压稳定系数,是根据λ查表计算得:杆1: 取φ=0.81,杆2: 取φ=0.70,杆3: 取φ=0.71;经计算,杆件的最大受压应力σ=165.94 N/mm2,最大拉应力不大于拉杆的允许拉应力 215N/mm2,满足要求。

(四)、附着支座连接的计算附着支座与建筑物的连接多采用与预埋件在建筑物构件上的螺栓连接。

预埋螺栓的规格和施工要求如果说明书没有规定,应该按照下面要求确定:1.预埋螺栓必须用Q235钢制作;2.附着的建筑物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3.预埋螺栓的直径大于24mm;4.预埋螺栓的埋入长度和数量满足下面要求:其中n为预埋螺栓数量;d为预埋螺栓直径;l为预埋螺栓埋入长度;f为预埋螺栓与混凝土粘接强度(C20为1.5N/mm^2,C30为3.0N/mm^2);N为附着杆的轴向力。

5.预埋螺栓数量,单耳支座不少于4只,双耳支座不少于8只;预埋螺栓埋入长度不少于15d;螺栓埋入端应作弯钩并加横向锚固钢筋。

三、第二道附着计算塔机按照说明书与建筑物附着时,最上面一道附着装置的负荷最大,因此以此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的依据。

第二道附着的装置的负荷以第四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计算,第一道附着高度计划在第16层楼层标高为46.65米。

(一)、支座力计算附着式塔机的塔身可以简化为一个带悬臂的刚性支撑连续梁,其内力及支座反力计算如下:风荷载取值:Q = 0.41kN;塔吊的最大倾覆力矩:M = 1668.00kN;弯矩图变形图剪力图计算结果: N w = 105.3733kN ;(二)、附着杆内力计算计算简图:计算单元的平衡方程:其中:2.1 第一种工况的计算: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合风荷载扭矩。

将上面的方程组求解,其中θ从 0 - 360 循环, 分别取正负两种情况,求得各附着最大的。

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合。

杆1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344.02 kN;杆2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0.00 kN;杆3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58.44 kN;杆1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0.00 kN;杆2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275.21 kN;杆3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64.95 kN;2.2 第二种工况的计算:塔机非工作状态,风向顺着着起重臂, 不考虑扭矩的影响。

将上面的方程组求解,其中θ= 45, 135, 225, 315,M w = 0,分别求得各附着最大的轴压和轴拉力。

杆1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105.37 kN;杆2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21.22 kN;杆3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111.69 kN;杆1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05.37 kN;杆2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21.22 kN;杆3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11.69 kN;(三)、附着杆强度验算1.杆件轴心受拉强度验算验算公式:σ= N / A n≤f 其中σ --- 为杆件的受拉应力;N --- 为杆件的最大轴向拉力,取 N =275.21 kN;A n--- 为杆件的截面面积,本工程选取的是 18a号槽钢;查表可知 A n =2569.00 mm2。

经计算,杆件的最大受拉应力σ=275.21/2569.00 =107.13N/mm2,最大拉应力不大于拉杆的允许拉应力 215N/mm2, 满足要求。

2.杆件轴心受压强度验算验算公式: σ= N / φA n≤f其中σ --- 为杆件的受压应力;N --- 为杆件的轴向压力,杆1: 取N =344.02kN;杆2: 取N =21.22kN;杆3: 取N =111.69kN;A n --- 为杆件的截面面积, 本工程选取的是 18a号槽钢;查表可知 A n =2569.00 mm2。

λ --- 杆件长细比,杆1:取λ=60,杆2:取λ=78,杆3:取λ=76φ --- 为杆件的受压稳定系数,是根据λ查表计算得:杆1: 取φ=0.81,杆2: 取φ=0.70,杆3: 取φ=0.71;经计算,杆件的最大受压应力σ=165.94 N/mm2,最大拉应力不大于拉杆的允许拉应力 215N/mm2,满足要求。

(四)、附着支座连接的计算附着支座与建筑物的连接多采用与预埋件在建筑物构件上的螺栓连接。

预埋螺栓的规格和施工要求如果说明书没有规定,应该按照下面要求确定:1.预埋螺栓必须用Q235钢制作;2.附着的建筑物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3.预埋螺栓的直径大于24mm;4.预埋螺栓的埋入长度和数量满足下面要求:其中n为预埋螺栓数量;d为预埋螺栓直径;l为预埋螺栓埋入长度;f为预埋螺栓与混凝土粘接强度(C20为1.5N/mm^2,C30为3.0N/mm^2);N为附着杆的轴向力。

5.预埋螺栓数量,单耳支座不少于4只,双耳支座不少于8只;预埋螺栓埋入长度不少于15d;螺栓埋入端应作弯钩并加横向锚固钢筋。

四、第三道附着计算塔机按照说明书与建筑物附着时,最上面一道附着装置的负荷最大,因此以此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的依据。

第一道附着的装置的负荷以第四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计算,第三道附着高度计划在第24层楼层标高为75.55米。

(一)、支座力计算附着式塔机的塔身可以简化为一个带悬臂的刚性支撑连续梁,其内力及支座反力计算如下:风荷载取值:Q = 0.41kN;塔吊的最大倾覆力矩:M = 1668.00kN;弯矩图变形图剪力图计算结果: N w = 105.3733kN ;(二)、附着杆内力计算计算简图:计算单元的平衡方程:其中:2.1 第一种工况的计算: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合风荷载扭矩。

将上面的方程组求解,其中θ从 0 - 360 循环, 分别取正负两种情况,求得各附着最大的。

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合。

杆1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344.02 kN;杆2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0.00 kN;杆3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58.44 kN;杆1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0.00 kN;杆2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275.21 kN;杆3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64.95 kN;2.2 第二种工况的计算:塔机非工作状态,风向顺着着起重臂, 不考虑扭矩的影响。

将上面的方程组求解,其中θ= 45, 135, 225, 315,M w = 0,分别求得各附着最大的轴压和轴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