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合集下载

湘西习俗

湘西习俗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

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

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

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

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

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

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

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

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

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

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

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

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

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

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

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

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

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被誉为中国的“民间文化博物馆”。

湘西的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气息,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成为了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

但是,当前,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如何保护好和传承好湘西的民俗文化就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特点湘西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交融中形成的,它独具特色,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地区中鲜明的一个。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分布着苗、土家、侗、瑶等14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继承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相互交融,在湘西地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多民族文化。

2. 历史源远流长。

湘西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湘西被誉为中国的“山区文化宝库”,是中国最早的区域之一。

3. 地域特色鲜明。

湘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造就了湘西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

湘西民俗文化在糍饭团、腊肉、脆皮糖、古诗词、汉字书法、歌唱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湘西民俗文化虽然独具特色,但传承不易。

目前,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 传承环境恶劣。

湘西地区受到了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2. 传承人才紧缺。

湘西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教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稀缺,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不足,使得文化传承受到了威胁。

3.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

在湘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同时也给民俗文化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容易导致文化资源的私有化和商业化。

湘西的民俗文化是该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保持当地文化特色、促进区域发展和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族风情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以来都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湘西地区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亟需加强。

本文将探析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1. 多样性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居住在这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庆典、歌舞表演、宗教仪式等。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湘西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2. 浓厚的宗教氛围在湘西地区,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体系贯穿着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活动。

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等传统文化在当地仍然保留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3. 乡土风情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这主要体现在饮食习俗、民间艺术、民间节庆等方面。

土家族的美食文化、苗家的服饰表演、汉族的传统工艺等,都展现出湘西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尽管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和民间艺术家逐渐减少,传承人口不断流失。

这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失传,直接导致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

2. 城乡差异在湘西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

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城市里渐行渐远,而乡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这种城乡差异对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对湘西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方式,这也影响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湘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湘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 泥鳅、小虾、螃蟹、螺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 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 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瓜 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 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其 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 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 蝌蚪、四脚蛇、幼蝉、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 囡鱼、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长大的松香鸡和 松香猪,侗族均能巧加利用。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鲜美的鸡 丝冻菌,还有可制粑粑与粉丝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长的 细微苔丝,随处可见的竹笋。饮料主要是家酿的米酒和 “苦酒”,以及茶叶、果汁。据粗略估计,侗族的常见食 料不少于五百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草中 爬的,只要能吃,无不取食。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很 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湘西一带吃鸡的规定是:家中长者吃鸡头、小孩吃鸡腿,年轻小 伙子、姑娘吃鸡翅膀或鸡爪。吃鸡翅膀,表示年轻人志在远方,鹏程 万里,远走高飞;吃鸡爪,预祝年轻人会做生意,会抓钱。湘西土家 族吃鸡,也有一条清规:男孩子吃不得鸡脚爪子,女孩子吃不得鸡翅 膀。其用意与湘南一带大不相同。不了解这种习惯的人往往弄得主客 不欢。
菜色
酸汤 有坛制品和桶制品之分。坛制的酸 食有酸汤、虾酱、盐菜、槽辣等等。酸汤是 以淘米水存于坛内放置火边酿制而成,主要 用以煮鱼虾、蔬菜等。犹以酸汤鱼为佳。
虾酱 是将生虾子与干辣面拌合舂碎, 并加米粉、豆粉、生姜末、桔皮、盐巴搅匀 存于坛中备用。食用时以油煎熟,或用以炖 汤,其味至香。
烧鱼
是侗家喜食的一种菜肴。烧烤的 方法有两种:一是于暗火上烘烤,以 内脏烤透,色黄不焦为佳;再是置于 茅草之中烧炙,待草烧尽,鱼亦透熟。 以草烧鱼,有芳草清香。烧鱼食法有 三:一是以蘸食,即以烤辣椒捣碎, 加葱蒜、芫荽等着料拌成辣酱,以烧 鱼蘸其辣酱拌食和酸汤拌食。辣酱烧 鱼是将烧熟的鱼捣碎拌入上法所制的 辣酱中即成;酸汤拌鱼是以芋头酸汤 和辣椒面以及葱蒜、芫荽、折耳根等 作料与捣碎的鱼拌匀食用。

湘西苗族都有什么风俗

湘西苗族都有什么风俗

湘西苗族都有什么风俗湘西苗族都有什么风俗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

下面店铺推荐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湘西苗族都有什么风俗篇1生活习俗吃:1.吃油茶。

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

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

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

3.吃青菜。

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

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

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

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

上层为人居住。

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

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

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婚丧习俗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

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

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

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

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是湖南省的一个地区,这里山川秀丽,人文荟萃,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传统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湘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湘西民俗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探析湘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特点湘西地区地势险峻,人文环境复杂多样,这为当地的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在湘西,民俗文化表现为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传统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式。

最具有代表性的要属湘西土家族和苗族的民俗文化。

土家族和苗族是湘西地区的主要民族,其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活动,如赛龙舟、过斗歌等,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而苗族的传统文化则以其特色鲜明的服饰、饮食、音乐和舞蹈而闻名,如苗族的“吃新节”、“喝新节”等传统节日。

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精神寄托,也成为了湘西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湘西地区还保留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土家绣、苗家银饰、剪纸、刺绣、传统民歌等,这些艺术形式承载了湘西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艺术追求,是湘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源远流长,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民俗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是受到城市化和现代生活的冲击,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和民俗技艺逐渐失传;另一方面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外来文化元素正在逐渐侵蚀当地的传统文化。

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湘西的民俗文化,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工作,通过对土家族、苗族等传统文化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收集整理并向公众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当地的传统文化。

其次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包括对传统技艺的传授、传统节日的活动举办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得以发展。

中国文化之湘西文化

中国文化之湘西文化

中国文化之湘西文化湘西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

千百年来,土家、苗、回、瑶、侗、壮以及汉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铸成了光辉千秋、永垂史册的湘西文化。

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风土人情:土家住房多依山建筑,一般是长方形,三间,中为堂屋。

房屋建筑材料,有的以木架屋,房顶盖瓦;有的编竹为墙,茅草为顶。

饮食以玉米、小米、荞子为主,喜吃酸菜和辣椒。

服饰:男子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头,喜穿对襟短衫,多纽扣;妇女穿无领开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着八幅罗裙,裙上绣有花纹、图案,有的穿裤,裤脚有两三条花边;老人着大襟衣。

婚俗独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哭的时间长,在离开娘家的前半个月就开始哭嫁,《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情。

有一人独哭,有母亲、姐妹同哭。

丧葬:行土葬。

节日有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赶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过二十九,月小过二十八。

礼仪与禁忌:土家族人有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一家有事,大家帮忙。

逢年过节到土家族人家里作客,热情的主人便会拿出几个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两面金黄开花的时候,几吹几拍,往里面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主人将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糍粑就咬,这时主人就会重新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给客人吃,尔后接二连三地烤好、拍净、蘸糖,递给客人。

如果不懂规矩,接过来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个没糖的就别想再吃了,主人还认为你对土家族人不尊重。

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扛锄、穿蓑衣、担空水桶进屋;不能用脚踏火坑及三脚架;在室内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条长凳上。

湘西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有三大邪,其一为“湘西赶尸”,其二为“放蛊”,其三为“落花洞女”。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地处中国的中南地区,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地方。

土家族作为湘西地区主要的民族群体,他们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从土家族的传统婚俗、建筑风格、音乐舞蹈和传统节日四个方面来揭示文化艺术的精髓。

一、传统婚俗土家族婚俗是土家族文化最为鲜活、生动的体现之一。

在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上,有着许多让人独特而深刻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在土家族婚礼中,新郎需要经过“招亲”、“合亲”等一系列动作和仪式,以示对新娘的真挚情感和对新家庭的尊重。

而在婚礼中,土家族的人们还会进行土家族特有的舞蹈表演,歌唱等,以庆祝这一重要的时刻。

二、建筑风格土家族的建筑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的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外墙的选材多采用石块,墙壁上还会绘制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壁画。

特别是土家族的吊脚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

吊脚楼悬挑在山坡上,巧妙利用了自然地形,既能够抵御洪水和野兽的入侵,又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

三、音乐舞蹈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是文化艺术中最为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土家族的歌曲和舞蹈既有激情四溢的民歌舞,也有叙事性强且感人至深的大型舞剧。

例如,土家族的“跳花鼓”是一种富有活力和独特韵味的舞蹈形式,常常用于庆祝丰收和喜庆的场合。

跳花鼓舞者手持花鼓,脚步灵活舒展,以独特的节奏和动作表达着土家族的喜悦和豪情。

四、传统节日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是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如土家族的春节、端午节和农历八月十五等。

在这些节日里,土家族的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放鞭炮和祭祀祖先等传统仪式,以表达对传统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总结起来,文化艺术的精髓体现在传统婚俗、建筑风格、音乐舞蹈和传统节日等方面。

这些特色丰富、多元的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艺术,对于丰富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推动民族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湘西苗族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特色文化区域,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节日庆典、口述传统和自然传统等,代表了湘西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湘西苗族的非遗文化。

一、手工艺湘西苗族拥有独特的手工艺技艺,如苗绣、蜡染和竹编等。

苗绣是湘西苗族传统手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其精湛细腻的技艺而闻名。

苗族妇女用针线将纱绣成各种图案,表现出苗族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蜡染是苗族人民以植物染料为主要原料进行的一种传统染织技艺,具有鲜明的苗族特色和独特的工艺风格。

竹编在湘西苗族地区也非常流行,以其耐用,美观和实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音乐舞蹈湘西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音乐艺术形式包括歌谣、合唱、器乐演奏和舞蹈等。

苗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乐趣。

苗族舞蹈以它秀丽多姿,独具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舞姿而著称。

苗族的舞蹈形式包括单人舞、对舞、群舞和击鼓舞等。

这些舞蹈通过舞姿的变化和舞动的节奏来展现苗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三、节日庆典湘西苗族的节日庆典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花山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射弩、赛牛等。

这些庆典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窗口。

四、口述传统湘西苗族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口述传统,包括传说、故事、神话和谚语等。

这些口述传统以口头形式传承至今,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其中,苗族的神话和传说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各种故事来传承人们对自然、神灵和人类生活的理解。

这些口述传统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神话观念,也为苗族人民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

五、自然传统湘西苗族地区的自然传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崇拜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

湘西民族文化

湘西民族文化

三、蜡染
• 蜡染(batik),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 工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 ,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 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 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 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 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 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湘西民族文化
一、傩文化
•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 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 )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 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傩”乃人避其 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巫傩活动在生命 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 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 ,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四、银饰
•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 ,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苗族银饰可分头 饰、颈饰、胸饰、首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 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 。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 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 别地方还有脚饰。
作业:
• 以湘西民族文化为主题设计展馆或者专卖店。 要求:设计合理,民族感强 • 内容:平面布置图一张,动线图一张,平面图 一张,天花布置一张,立面图三张。效果图3 张。附意向图和设计说明。

• 例如:蜡染馆,民族主题博物馆,银饰馆等
二、西兰卡普
• 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 •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 ,“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 ”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 民族特点。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 、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 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 卡普”,即土花铺盖。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

-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汇报人:xxxx 汇报时间:20XX年X月
苗族的婚俗
苗族的婚俗
湘西苗族的婚俗文化也颇具特色
传统的婚礼仪式包括说媒、定亲、迎
x
亲等步骤
在婚礼上,新娘会穿着华丽的嫁衣,佩戴 银饰,由新郎带领回到新郎家
此外,苗族还有独特的"逃婚"习俗,新郎 必须"抢"回新娘才算完成婚礼
6
苗族的饮食文化
苗族的饮食文化
湘西苗族的饮食文化也具有 地域特色
糯米饭是苗族人民的主食之 一,而苞谷酒则是苗族人民 最喜欢的饮品之一
风格古朴典雅
2
3
此外,苗族的寨门、石板路和风雨桥 等也是其建筑文化的代表
4
苗族的节庆
苗族的节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丰富多彩,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和鼓藏

春节是苗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庆祝活动包括跳鼓舞、舞龙、
舞狮等传统表演
鼓藏节则是苗族祭祀祖先的节 日,期间会进行庄严的祭祖仪
式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
5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
-
1 苗族的服饰 2 苗族的建筑 3 苗族的节庆 4 苗族的婚俗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
A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是中国湖南省西
部地区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
文化遗产
B
它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 化内涵,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
苗族的语言文字
苗族的语言文字
2
苗族的服饰
1
湘西苗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其刺绣工艺精湛,图
8
苗族的信仰崇拜
苗族的信崇拜
湘西苗族人民信仰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认为 祖先神灵掌管着人间的一切,祭祀祖先是一种 重要的仪式。此外,苗族人民也崇拜自然神灵, 包括山神、水神等。在日常生活中,苗族人民 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湘西文化简介

湘西文化简介

湘西文化简介
湘西文化是指中国湖南省西部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地处湘、黔、川三省交界处,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特色使得湘西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
湘西地区地势复杂,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气候多样,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是湘西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湘西文化的历史渊源
湘西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湘西文化的独特特色。

三、湘西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湘西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刻等多种
形式。

其中,土家族的锣鼓舞、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歌舞等都是湘西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四、湘西文化的民俗风情
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风情,如土家族的“拜祖”、苗族的“龙船节”、侗族的“花山节”等,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湘西地区的重要旅游资源。

五、湘西文化的文化遗产
湘西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土家族的吊脚楼、苗族的木鼓、侗族的鼓楼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综上所述,湘西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艺术表现形式、民俗风情和文化遗产等特色。

湘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湘西地区的文化责任,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湘西特色文化

湘西特色文化

湘西特色文化一、生机文化①衣:湘西人口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两种民族服饰。

首先,在湘西的苗族服饰中,围裙和银首饰是最为鲜明的特色。

苗女所穿的围裙分为高腰围裙和低腰围裙,平常穿着是为了劳作时保护围裙后面的衣服不被弄脏;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着,主要用于盛装服饰或显示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

银首饰的佩戴至今都十分讲究,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各个部位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寓意。

苗族服饰1 苗族服饰2 相对于湘西苗族华丽的服饰,湘西土家族的服饰则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

湘西土家族服饰最鲜明的特色便是“锦衣斑斓”,《来凤县志·风俗志》载:“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

土家童装最为讲究,男孩从小打扮得虎头虎脑的,其中“虎头帽”最具代表性。

土家服饰1 土家服饰2②食:湘西美食在湘菜原有的香辣基础上,还融入了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

无论是吉首市街头还是凤凰古城,物美价廉的正宗湘西美食令人流连忘返。

糯米粑粑香香糯糯,蕨菜炒腊肉味美不油腻,糯米酸辣子酸而不腻,清凉的绿豆凉粉,香味四溢的野葱社饭,清香糯柔的血粑鸭等无一不体现着湘西人民对生活的创新与热爱。

我在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我最喜欢最熟悉的特色食品。

首先是“米豆腐”,相信老师一定知道《芙蓉镇》这部电影,影片中刘晓庆扮演的就是一名经营米豆腐的勤劳妇女。

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豆腐”即成。

即可熟食也可冷食,吃起来口感清香,软滑细嫩,夏天我最喜欢的就是吃一碗润滑鲜嫩、酸辣可口的米豆腐了。

米豆腐1 米豆腐2 然后是湘泉酒,它产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酒液无色透明,芳香馥郁,味绵甘洌,醇厚柔美,后味爽净,回味悠长。

国内酒界专家定为混合香型--湘泉型,这是继我国传统五大白酒香型之后崛起的又一大香型。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俗文化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交相辉映,使得湘西民俗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对湘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析,旨在探讨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下的发展现状。

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传统的节日、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这些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湘西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湘西地区,每逢传统节日,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土家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船节,前来观看龙船比赛的游客络绎不绝。

每逢农历七月七,土家族人民还会举行舞龙灯、划龙舟等传统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幸福。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的旅游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节日活动,湘西地区的宗教信仰也深刻影响着当地的民俗文化。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仪式。

土家族的“尊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神灵和祖先,其宗教仪式充满了神秘感和仪式感。

这些宗教信仰和仪式贯穿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他们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在湘西地区,民俗文化还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中。

土家族人民喜欢穿着传统的土家服饰,从头到脚都透露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的民居建筑也是具有独特特色的,多数采用木结构建筑,屋顶呈翘角状,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这些民俗风情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成为湘西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湘西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更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手工艺传统,如土家织布、苗族银饰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在民族服饰、饰品中得到体现,同时也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湘西少数民族风土民俗

湘西少数民族风土民俗

湘西少数民族风土民俗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及风俗习惯土家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在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智慧的土家族人民与汉、苗、白、侗、瑶等民族一道,休戚与共,和睦相处,团结奋斗,为共同开发湘西作出了伟大贡献。

第一节族称来历一、族称土家族现今自称为“毕兹卡”,“毕兹”是名称,“卡”具有“人”或“族”的含义。

其古老自称为“垧孳”。

随着汉文的演变、发展,被记为“服兹”,到现今的“毕兹”。

在土家人聚居的龙山县坡脚乡田姓,民国时期还自称为“服兹卡”。

在汉文史籍中,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称谓记载土家族的历史族称。

先秦时,土家族先民有多种称谓见于史书,因使用武器的独特被称之为“板檐蛮”,因称赋税为“賨”被称之为“賨人”,又因居住地域不同,泛称为冠以地区名的“蛮夷”,春秋战国至秦代,被统称为“西南夷”,两汉至晋为“武陵蛮”、“五溪蛮”、“酉溪蛮”,隋唐至宋称为“辰州蛮”、“南北江诸蛮”,明、清时期被称为“土人”、“土民”,清末至民国时期,被称为“土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发文,明确她为单一民族,正式定为土家族。

二、来历民国22年(1933),凌纯声、芮逸夫在《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提到:“永顺、保靖、古丈、龙山等县有土人……永、保等县的土人语言属于泰掸语系而藏缅语化,或为古代僚族的遗民。

均非苗族。

”民国28年,谭其骧在《史学年报》第二卷第五期发表《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一文(见《长水集))P361—392),对湘西地区土家族大姓如向、彭、覃、张、田等,作出细致考证,认为这些大姓“为土著而非客籍,而此土著,实为蛮族之已经归化者,亦非先时从他方移来之汉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识别和确定土家族的民族成份,50年代出现一批关于土家族的专论和调查报告,如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向达、潘光旦《湘西北、鄂西南、川东南的一个兄弟民族——土家》;王静如《关于湘西土家语言的初步意见》等,开始对土家族系统地进行研究。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南省的一部分,这里山水秀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

湘西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大文化名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析湘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湘西民俗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

据历史记载,湘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汉、苗、瑶、侗、土家等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逐渐形成,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色。

湘西地区的婚俗,从订亲、过门、嫁洞、回娘家等环节,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习俗和风情,体现着当地人民对婚姻的珍视和尊重。

再如,湘西地区的节庆文化,每年的农历节日,当地人民都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抬花灯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更是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传统。

湘西民俗文化的发展蓬勃向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从另一方面催生了民俗文化的发展。

传统的节庆活动得到了更加隆重的举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参与者,成为了一大旅游热点。

再如,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和爱好者们致力于将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元素,推陈出新,以新的形式传承和发扬湘西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大型文艺演出、民间艺人比赛等,使得湘西的民俗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湘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湘西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这里的民俗文化不仅是当地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和发展湘西民俗文化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传承湘西的民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促进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湘西苗族文化特色微案例

湘西苗族文化特色微案例

湘西苗族文化特色微案例湘西苗族文化特色微案例一、湘西苗族概述湘西苗族地处中国湖南省西部,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地区。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湘西苗族地区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人民生活朴素而淳厚。

下面将从苗族服饰、婚俗、音乐舞蹈以及节日庆典等方面介绍湘西苗族文化的特色。

二、苗族服饰苗族服饰是湘西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婚礼、节日等场合,人们会穿上精美的传统服装。

男性通常穿着黑色或灰色的长衫和宽松的裤子,头戴黑色斗笠或白色头巾。

女性则穿着五颜六色、绣花精美的上衣和裙子,并佩戴银饰品,如耳环、项链和手镯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属女性头饰了,她们戴着高大华丽的银冠,上面镶嵌着各种图案,闪烁着银光。

苗族服饰的独特设计和精美工艺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三、苗族婚俗苗族的婚俗是湘西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大盛事。

传统的苗族婚礼通常持续数天,期间举行各种仪式和庆祝活动。

新郎会穿上华丽的传统服饰,手持竹竿,带领伴郎队伍前往新娘家中迎亲。

在迎亲过程中,伴郎队伍会表演精彩的舞蹈,并用竹竿击打房屋外墙,象征着祈求幸福和繁荣。

到达新娘家后,双方父母会进行一系列交换礼物的仪式,并共同举行隆重而庄重的婚宴。

在婚宴上,客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传统苗族菜肴,并欣赏到精彩的歌舞表演。

四、苗族音乐舞蹈苗族音乐舞蹈是湘西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热爱歌唱和舞蹈,他们用歌声和舞姿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苗族音乐以竹笛、芦笙、木鼓等传统乐器为主,节奏欢快,富有激情。

在节日庆典或婚礼等场合,人们会穿上华丽的服装,载歌载舞,跳起独特的苗族舞蹈。

苗族舞蹈动作优美而独特,常常伴随着手持彩绸、银铃等道具的舞者们旋转跳跃。

这些音乐和舞蹈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艺术才华,也传递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欢乐。

五、苗族节日庆典苗族人民有许多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其中最重要的要数“龙舟节”和“芦笙节”。

湘西苗族文化范文

湘西苗族文化范文

湘西苗族文化范文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在湖南省湘西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湘西苗族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语言文字:湘西苗族人通用汉语和苗语,苗语是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

而在湘西苗族地区,苗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苗文,苗文是苗族人所使用的文字。

苗文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唯一保留并仍然使用的文字之一,在湘西苗族地区,苗文在各方面都以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得到了保留和推广。

二、衣着服饰:湘西苗族人的服饰非常独特,色彩鲜艳,图案纷繁。

女性的传统服装是“蓝袍”,男性则以“长衫”为主。

苗族人的服饰中常见的特色装饰品有银饰、饰物、绣品等。

苗族传统服饰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勤劳、聪明和勇敢。

三、舞蹈乐器:苗族舞蹈以各种民族特色的舞蹈为主要形式。

苗族舞蹈通常伴随着苗族特有的乐器演奏,如扬琴、芦笙、竹笛、口弦等。

苗族人的舞蹈以活泼欢快、婉约抒情为主,既展示了苗族人们的优美身姿,又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四、民俗风情:苗族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重要的节日有苗族年、“泼水节”、“吃新节”等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如舞狮、打花篮、泼水等,富有民族特色和活力。

五、艺术创作:苗族人擅长民间艺术创作,以刺绣、彩绘、壁画等形式表达他们对美的追求。

苗族的绘画艺术通常以自然风景、植物和动物为题材,图案清晰明快,富于装饰性。

湘西苗族文化是中国苗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致力于保护湘西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同时,湘西苗族文化也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了解和体验苗族文化的魅力。

湘西苗族地区不仅是苗族人民的家园,也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湘西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湘西民族风情

湘西民族风情

忌讳
苗族忌讳
苗族禁忌:“四月八”这天,各家不得役牛;参加送亲的人们一路上要小心行走,千万别把腿脚扭伤,否则 会被认为不吉利;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能婚嫁,也不能唱歌或吹芦笙;有的地方过年节不许杀狗,更 不许吃狗肉;禁止在寨子周围挖土,禁止砍伐寨子附近的古树;同辈男女都以兄弟姐妹相称,最忌“姐夫”、 “妹夫”之称:
房屋特色
来源于互联
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 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 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 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 咚,别有情趣。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 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服饰
苗族服
土家族服饰
来源于互联苗族服饰,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古时,男女都是“色彩斑纹布”,上身穿花衣,着 百褶裙,头发,包赫色头帕,穿船形双鼻绣花鞋,佩戴银饰。清代“改土归流”后,男子逐渐以裤代裙,裤管短 而宽,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老年人裹黑布头巾,打绑腿、束腰带。妇女服装,胸前、袖口和裤筒,滚边绣花, 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皆系满襟,没有衣领。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但也有两臂皆白 上衣,短马褂,下不著,长裙青红相间,自成文彩。亦有绣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湘西部落民俗文化特色;
拦门酒:
在凤凰县的深山苗寨里,苗家人有一种隆重的礼节,迎接尊贵的客人,都要在门口摆上一碗碗酒,请尊贵的客人们每人都喝上一碗两碗或一口两口这便是苗家人的拦门酒。

这种礼节经过若干年的演化已成为苗家人待客的一种礼仪风俗。

这种风俗起始于何年,只因苗家人在封建社会受岐视很深,官办的史志书上没有记载。

不过苗家的老人们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已经有好多年了。

拦门酒,表达着苗家人的心诚,像酒一样浓烈,像山泉一样清纯。

对于拦门酒,客人们喝得越多,苗家人心里越是高兴,这是看得起苗家人,敬重苗家人。

拦门酒,通常有两种酒:一种是包谷酒,苗家人用自己种的包谷自己酿造。

包谷酒浓烈甘醇,喝后脸庞通红发烧,会立马产生一种顶天立地、豪气十足的男子汉剽悍气魄;另一种酒是糯米酒,苗家人叫甜酒。

这种酒由妇人专事酿制,用高寒山区云雾中生长的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圆颗糯米为原料,用百年老瓦缸密封。

此酒汁浓、清凉、甘甜、味香、口感可人,男女老幼皆宜。

苗家人长年备有此酒,用来招待心目中尊贵的客人和极为亲密的好友故交。

特别是盛夏炎天六月,从深山里汲来清凉的泉水勾兑此酒,可以清凉解暑,最大功能则是滋阴补肾。

两种酒,可由客人随意挑选。

但大都是男人们喝包谷酒,显示男人本色。

女人们则小口吮吸着糯米酒,展示着东方女性的温柔。

拦门酒,是苗家人待客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拦门酒已走入了旅游市场,在凤凰古城的旅游景区,在各大商场宾馆开业的仪式上,都会有拦门酒。

场面宏大的,会扎着彩楼,挂上灯笼绣球,舞起狮子,敲着花鼓,吹起唢呐、木叶,唱着苗歌,一排排服饰艳丽漂亮的姑娘端着一碗碗清纯的包谷酒、糯米酒,笑盈盈地亲手端至你的唇边,请你喝酒。

此文献由湘菜连锁加盟品牌“湘西部落”提供。

湖南湘西部落餐饮连锁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