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经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基础: 首先,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资产阶级普遍地用掠夺来的高额利润中的一小 部分来收买工人政党的领袖、工会官僚和部分 熟练工人,培植了一个享有特权的阶层—工人 贵族。 其次,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的过渡, 大批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小资产者纷纷破 产,源源不断地加入无产阶级的队伍,从而就 为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泛滥提供了土壤。 再次,资产阶级统治策略方面的改变,为 修正主义的猖蹶制造了合适的气候。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论战和第二国际的 破产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挑起 了一场大论战。卢森堡(1871一1919)是德国社会 民主党内最早批判伯恩施坦的人。 其他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纷纷起来批判伯 恩施坦主义,如法国的拉法格(1842-1911),他 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康德的唯心主义》一文 中,指出伯恩施坦是“企图借助康德哲学来粉碎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
新康德主义是伯恩施坦哲 学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伯恩施坦哲学思想的另一 个直接的思想来源,是以英国 资产阶级学者斯宾塞(1820— 1903)为代表所倡导的实证主 义。 在《前提和任务》书中, 伯恩施坦指责马克思、恩格斯 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最 致命的地方”,叫嚷社会民主 党的哲学必须承继斯宾塞的进 化论,以便在政治上推行一条 改良主义路线。
卡尔•考茨基 Karl Kautsky(1854~ 1938):德国和国 际工人运动理论家 ,第二国际机会主 义派别领袖之一。
(二)唯心史观的“超帝国主义”论 唯心史观的“超帝国主义” 考茨基认为,帝国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垄 断阶段,而只是金融资本“情愿采取”的一种‘政 策”。他给帝国主义下定义说:“帝国主义是高度 发展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帝国主义就是每个工 业资本主义民族力图吞并或征服愈来愈多的农业区 域,而不管那里居住的是什么民族。”这就是说, 帝国主义是工业国家兼并农业国家的一种企图,是 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手段。 列宁称这个理论是“一种最精致的、用科学观 点和国际观点精心伪装起来的社会沙文主义理论” 。
新康德主义 neo-Kantianism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欧各 世纪末~ 世纪初在西欧各 世纪末 国,特别是在德国广泛流行的一个 提倡复兴康德哲学的流派。 提倡复兴康德哲学的流派。对新康 德主义的形成起重大作用的是德国 哲学家O.李普曼和 朗格, 李普曼和F.朗格 哲学家 李普曼和 朗格,他们代 表早期新康德主义。 世纪 世纪70年代 表早期新康德主义。19世纪 年代 以后, 以后,新康德主义发展为许多学派 ,其中最主要的是马堡学派和弗赖 堡学派,其他还有以A.里尔为代表 堡学派,其他还有以 里尔为代表 的实在论派、 的实在论派、以F.保尔逊为代表的形 保尔逊为代表的形 而上学派 、以L.内尔逊为代表的心 内尔逊为代表的心 理学派等。 理学派等。新康德主义主要关注的 是认识论和伦理学问题, 是认识论和伦理学问题,其共同特 点是否定I.康德关于“物自体”概念 点是否定 康德关于“物自体” 康德关于 的唯物主义因素, 的唯物主义因素,发展康德哲学中 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世 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20世 年代以后, 纪20年代以后,新康德主义逐渐失 年代以后 但其影响始终不绝。 势,但其影响始终不绝。
“超帝国主义”论是考茨基改良主义的理论基础 ,它否认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用资 本主义制度下永久和平的幻想,对群众进行安慰 和欺骗。 (三)考茨基背叛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考茨基离开对帝国主义的各种历史环境的具体 分析,打出“经济分析”的幌子.论证俄国实行 社会主义“条件不成熟”,不应建立无产阶级专 政。他指责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拿破仑式的独 裁统治”,是“扼杀民主的暴政”,提出为了抢 救俄国革命,应当以“民主”代替无产阶级专政 。
(三)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伯恩施坦修在《前提和任务》中曾将自己比 喻为“在生活的花园里老脸皮厚地到处偷吃的花 花公子”,自供“我的话大部分不过是重复别人 已经说过的东西”。 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就是形形色色的资 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流派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想东 拼西凑而成的大杂烩。 伯恩施坦极力鼓吹折衷主义,批评马克思主 义的党性原则。
(五)伯恩施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篡改 首先,伯恩施坦把唯物史观歪曲为“庸俗的 经济唯物主义”。 其次,伯恩施坦将唯物史观歪曲成“历史宿 命论”。 再次,伯恩施坦鼓吹非阶级的国家观。 伯恩施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篡改,最根 本的目的是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因为科学社会 主义的名称导致一些错误的假设……,因此,我 宁可用批判的社会主义这一名称”。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国、英国、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国、英国、 大利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国的传播
在以财产和“人权”为基础的美国,盛 行的哲学主要是实证主义。美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家哈·威尔斯在《实用主义——帝国主义 的哲学》—书中率先对这种哲学进行了批判 ,剖析了现代实证主义的三种不同表现:逻 辑实证主义、语义学和实用主义。 美国进步哲学家巴·丹汉姆对辨证法进行了 独特的解释。
普列汉诺夫(1856—1919)作为第二国 际时期最著名的理论家,在对修正主 义的斗争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普列汉诺夫,格奥尔基• 瓦连廷诺维奇( Plekhanov,Georgii Valentlnovich)被誉为“ 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
列宁特别重视对修正主义和机会 主义的理论批判,从哲学、政治 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各个方面 揭露修正主义的内容和实质。在 哲学上,列宁着力批判伯恩施坦、考茨基用 折衷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 用新康德主义冒充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用庸俗的进化论代替革命的辩证法,用历史 唯心主义篡改历史唯物主义。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作为马克思主义队伍内部的一 种反对派,如普列汉语夫所指出的那样,采 取的是”跪着造反”的方式,即在马克思主 义的外在下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灵魂。 第二,借口时代发生变化,打出“反 对教条主义”的招牌。 第三,高喊“批评自由”,极力鼓吹对 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进行“自由讨论”,应 当有“批判”的自由。
第二节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共产 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研究
一、十月革命胜利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西方的传播 (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实 践 围绕着如何看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 一问题,西方各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革命派、 改良主义派和中派三种基本思想政治派别。
列宁关心着西方国家的革命运动。他强 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 ,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它的主要实质在 于劳动者的先进部队、先锋队、唯一领导 者即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四)伯恩施坦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面进攻 伯恩施坦在《前提和任务》中说:“社会 民主党必须有一个康德,他总有一天要十分苛 刻地对传统教义进行批判的审查和严厉的责备 。他要指出,这一教义的表面上的唯物主义在 哪些地方是最高程度的因而也是最易引入歧路 的空论,指出轻视理想和把物质因素提高为无 所不能的发展力量是自我欺骗。”他指责唯物 主义“事实上就是和无条件物质祟拜的观念连 在一起的。”似乎唯物主义者不讲观念、理想 ,完全否定精神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西方的曲折经历 (20世纪上半叶 世纪上半叶) (20世纪上半叶)
第二国际分化为左、 第二国际分化为左、中、右三派, 右三派, 形势变得复杂起来
第二国际改变了风向, 第二国际改变了风向, 改良占据上风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 一次曲折
一、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篡改 (一)第二国际对传播马克思 主义哲学起过积极的作用
第一,恩格斯在国际内部领导开展对“ 左”的无政府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 捍卫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第二,在第二国际活动时期涌现了一批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如奥古斯特·倍倍尔 、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弗兰茨· 梅林、克拉拉·蔡特金、拉法格、普列汉诺夫 等。
(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形成及其产生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英国的传播
30年代,英共受到共产国际“阶级对抗阶 级”的“左”的路线的影响,将工会视为资产 阶级的代理人,结果陷入严重的孤立。 二战以后,在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英 共试图根据本国工人运动的实践和民主传统, 总结反法西斯斗争的经验教训,独立地制定党 纲。 康福斯(1909—1980)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哲 学家中的突出代表。他捍卫哲学的党性原则, 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哲学,是同争 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实践紧密联系在—起的。”
Baidu Nhomakorabea
伯恩施坦攻击唯物主义,实质上是宣扬唯心主 义。这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第一歪曲人类意识的本 质。第二,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在认识论方面,伯恩施坦宣扬不可知论。他同 所有的新康德主义者一样,在现象和“自在之物” 之间构筑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伯恩施坦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等同于黑格尔 的辨证法,然后加以否定,集中批判对立统一规律 这一辩证法的核心。 伯恩施坦反对“对于社会主义理论发生影响的 辩证法”的另一内容,就是反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质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大利的传播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都十分重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 究,并依据这—学说探讨社会发展理论。在这方面最重要 的成果就是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葛兰西以列宁关于 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的断裂的思想为依据,提出意大利 这样发达的资本主义中间也存在着薄弱环节。意大利共产 党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采取“阵地战”的斗争 形式,走和平夺取政权的道路,但是,这并不排斥在具体 的历史时刻需要进行武装斗争,即”运动战”。他通过对 意识形态的研究,提出无产阶级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中 ,首先要掌握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后才能建立起 政治领导权。领导权的另一内容就是联盟政策,即工人阶 级应当扩大并努力与其它劳动者阶层结成联盟,其中他特 别强调知识分子的作用。他进而区分了传统知识分子和有 机知识分子。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四)“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观点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这指的是19世纪末产生于奥地利社会民主 党内的一个政治派别。该派哲学主要来自新康 德主义和实证主义,突出表现为企图将马赫主 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认为马克思主 义是“一种社会学知识体系”。他们认为社会 因果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以意识为媒 介的”。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最有影响的社会理论 ,是提出了“民族文化自治”的主张。
二、考茨基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和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背叛 (一)第二国际内中派主义的出现 第二国际内部除伯恩施坦主义外, 另一个机会主义派别就是考茨基主义, 即中派主义。 列宁:“我们从考茨基的很多著作 中知道:他是懂得怎样做一个马克思主 义的历史学家的;虽然他后来成了叛徒 ,他的那些著作仍将永远是无产阶级的 财富。”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及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 其哲学根源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思想的主要 代表有: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英国社会主义 联盟、意大利的“抵制派”共产党、美国的世 界产业工人协会、瑞士的海尔格派共产党、荷 兰共产主义的反对派等。他们自称是“原则上 的反对派”,希望革命,却不懂得无产阶级革 命的策略思想,犯了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和无 政府主义的错误。 “左派“只凭革命的愿望和激情,无视无 产阶级革命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不懂得革命的 基本规律。
社会根源和阶级基础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认为从此可 以不再受任何人的监督,立即以最公开的态度 和最完整的形式向马克思主义发动进攻。 1899年,伯恩施坦写成《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 会民主党的任务》(以下简称《前提和任务》) 一书。列宁指出,这部“最平凡的作品,却具 有显著的政治意义,它成了马克思主义内部的 一个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流派的宣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