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自动识别技术

合集下载

电子标签与RFID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电子标签与RFID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电子标签与RFID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引言: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中,电子标签(Electronic Tag)和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成为了物流、供应链管理和智能交通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尽管电子标签和RFID技术经常被提及,但许多人对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仍然存在疑惑。

本文将对电子标签与RFID技术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详细阐述。

一、定义和基本原理电子标签与RFID技术都是一种用于物联网的自动识别技术,能够在不脱离物体的情况下自动地、非接触地获取并识别物体的信息。

尽管两者都属于自动识别技术的范畴,但它们在定义和基本原理上有所不同。

电子标签是一种通过无线通讯技术进行数据传递的标识符,通常由芯片和天线构成,芯片内部存储有与物体相关的信息。

当电子标签与读取设备(如电子标签读写器)进行无线通讯时,读取设备能够获取并解析标签中的信息,比如商品的批次、价格和产地等。

电子标签通常采用被动式传输方式,其芯片通过读取设备发射的无线电能来激活并传输数据。

RFID技术是一种通过电磁波进行数据传输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由标签(或称为标签卡)和读取器(或称为写入设备)组成。

与电子标签不同的是,RFID标签内部集成了电子芯片和天线,当RFID标签与读取器之间建立无线通讯时,能够通过电磁波的感应和辐射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RFID标签可以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分为被动式、主动式和半主动式。

被动式RFID标签不需要内部电池供电,通过读取器发射的电磁波来供给RFID标签的芯片工作;主动式和半主动式RFID标签则通过内置电池来供电,并主动发射电磁波与读取器进行通讯。

总结:电子标签是一种通过无线通讯技术进行数据传递的标识符,而RFID技术是一种通过电磁波进行数据传输的自动识别技术。

二、应用领域电子标签和RFID技术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它们的工作方法不同,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联系。

物联网识别技术

物联网识别技术

物联网识别技术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人们所获取和处理的信息量不断加大。

传统的信息采集输入是通过人工手段录入的的,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数据误码率高。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对信息自动识别,并可以工作在各种环境之下,使得人类得以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

自动识别技术是物联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每个物品进行标识和识别,并可以将数据实时更新,是构造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的基石。

关键词:物联网自动识别 RFID技术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自动识别、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让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无需人的干预。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

1 自动识别技术的概念和分类1.1自动识别技术的概念自动识别技术是将数据自动采集和识读,并自动输入计算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近二三十年来,自动识别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涵盖条码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以及磁识别技术等的计算机、光、电、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一体的高技术学科。

自动识别技术的崛起,为计算机提供了快速、准确地进行数据采集和输入的有效手段,解决了计算机通过键盘手工输入数据速度慢、错误率高造成的“瓶颈”难题,因而自动识别技术作为一种先导性的高新技术,正迅速为人们所接受。

1.2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按照国际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应用领域和具体特征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国际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标准,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分为数据采集技术和特征提取技术两大类。

数据采集技术分为光识别技术、磁识别技术、电识别技术和无线识别技术等;特征提取技术分为静态特征识别技术、动态特征识别技术和属性特征识别技术等。

按照应用领域和具体特征的分类标准,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分为条码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磁卡识别技术、IC卡识别技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等。

物联网感知与识别技术

物联网感知与识别技术

物联网感知与识别技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联网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智能家居到智能交通,从工业自动化到医疗健康,物联网的应用无处不在。

而物联网感知与识别技术,则是实现物联网智能化的关键。

什么是物联网感知与识别技术呢?简单来说,它就是让物联网中的各种设备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识别”和处理的技术。

就好像我们人类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来感知世界,物联网设备则通过各种传感器来收集数据,然后通过特定的算法和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理解。

传感器是物联网感知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等。

这些传感器就像是物联网的“眼睛”“耳朵”“鼻子”,能够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各种物理量和化学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

例如,在智能家居中,温度传感器可以感知室内的温度变化,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自动启动空调进行调节;在智能农业中,湿度传感器可以监测土壤的湿度,从而实现精准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除了传感器,识别技术也是物联网感知与识别技术的重要一环。

识别技术主要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

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让物联网设备识别物体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例如在智能安防系统中,摄像头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识别出陌生人的面孔,并发出警报;语音识别技术则可以让物联网设备理解人类的语言指令,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智能音箱播放音乐、查询天气等;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技术则可以用于身份验证,保障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

在物联网感知与识别技术的应用中,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也至关重要。

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到服务器或云端进行处理和分析。

目前,常用的物联网通信技术包括蓝牙、WiFi、Zigbee、NBIoT 等。

这些通信技术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

例如,蓝牙适用于短距离、低功耗的设备连接,如智能手环、蓝牙耳机等;WiFi 则适用于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如智能家居中的智能摄像头、智能电视等;Zigbee 适用于低功耗、自组网的物联网应用,如智能照明系统等;NBIoT 则适用于大规模、低功耗、远距离的物联网设备连接,如智能水表、智能电表等。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技术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技术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物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这些设备不仅带给了我们更多的便利,也促进了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

其中,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技术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该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场景、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技术是一种将传感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对物体的自动辨识、检测及分析的技术。

它通过对物体的图像、音频或视频等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识别出物体的类型、属性以及状态等信息。

在当前,该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首先,在图像识别领域,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智能安防领域的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对人脸图像进行采集和分析,实现对人员身份的识别及安全监控。

此外,该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交通信号灯的视频监控,智能停车系统的实现等。

其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技术在声音识别、姿势识别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将语音转化为文本或命令,并实现对物体或系统的控制;姿势识别技术通过对人体姿态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实现人体动作的识别及应用。

然而,当前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技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对于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分析,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对于数据隐私和安全等问题,需要保障用户的权益和个人隐私。

二、应用场景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

1. 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该技术可以应用于交通、安全、环境等多个方面。

例如,通过智能化的道路监控系统,实现对城市交通的管控和调度;通过智能安防系统,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监测和报警;通过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对城市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2. 工业制造在工业制造上,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生产流程的控制和优化,促进自动化生产流程的实现。

例如,对生产流程中的物料、工件、半成品等进行监控和识别,实现物流调度和品质控制等。

自动识别技术与RFID

自动识别技术与RFID
更小的标签
随着技术的进步,RFID标签的尺寸正在不断减小,未来将能够应用于更小的物品和产品上,如珠宝、 手表等。
更快的读写速度
目前RFID的读写速度已经比较快速,但未来还有望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更高效的数据处理和传输需求 。
多频段与超高频段的开发与应用
多频段
随着不同频段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多频段的RFID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工作原理
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阅读器通 过天线发送射频信号,电子标签接收到信号后,将存储的信 息编码后反射回阅读器,阅读器接收到编码信息后进行解码 并传输到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
RFID的分类与标签类型
分类
RFID根据工作频率可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和微波 频段(MW)等类型。
06
结论:RFID的未来前景与影响
对各行业的影响与变革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RFID技术能够实现物品的快速、 准确识别,提高物流效率和透明 度,优化供应链管理。
零售业
RFID可以帮助零售商跟踪库存, 提高补货速度,实现智能化的商 品管理和陈列,提升客户购物体 验。
制造业
在生产线上使用RFID技术可以实 现自动化、高效的生产流程管理,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零售业
实现商品的快速结算和库存管 理,提高销售效率和客户满意 度。
身份识别
用于身份认证和门禁系统,提 高安全性和便利性。
02
RFID技术简介
RFID的定义与工作原理
定义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识别技 术,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从而达到识别 目的的技术。

物联网识别技术

物联网识别技术

1.2 生物计量识别技术
(2)指纹识别技术
关键:每个人包括指纹在内的皮肤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 点上各不相同,呈现唯一性且终生不变的特点。这种唯一性和稳
定性是指纹识别技术的关键。
斗 纹
箕 纹
人体指纹形状典型图例
1.2 生物计量识别技术
(2)指纹识别技术
识别过程:主要包括对指纹图像的采集、图像处理(包括 极值滤波、二值化、细化等)、特征提取、特征值的比对与匹 配等过程。
要求:实时、迅速、有效地完成对人的识别。 识别过程:采集→解码→比对→匹配。 识别类型:主要有语音、指纹、面部、视觉等识别技术。
1.2 生物计量识别技术
(1)语音识别技术
定义:是一种将人发出的语音信号,识别(转换)成为一种 能够表达通信消息的符号序列从而识别人的一种识别技术。
核心:由于每个人的声音不同,语音识别重在根据声音识别 或确认发出语音的说话人本身,而非其中所包含的词汇内容。
• 目前用到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有:光学字 符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生物计量识 别技术、IC卡识别技术、条码识别技术、 RFID技术、磁卡识别技术、 GPS识别技术 等多种。
在生产、销售全球化的背景下,数据的快速采集与自
动识别成为了销售、仓库、物流、交通、防伪与身份 识别领域发展的瓶颈。基于条形码、磁卡、IC卡、 RFID的数据采集与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就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现场指纹采集
标准指纹 结果输出
1.2 生物计量识别技术
(3)面像识别技术(人脸识别)
定义:是以人的脸型识别为核心,通过分析面部特征的唯一形 状、模式和位置来辨识人,也叫人脸识别技术或脸谱识别。
技术特征: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从视频中提取面像特征, 通过生物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采用区域特征分析 算法完成计算识别。

自动识别技术课程标准

自动识别技术课程标准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1.1、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自动识别技术及应用》是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专业课程,课程涵盖了自动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及特点、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三大方面,是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理论,自动识别系统的结构组成和设计方法,以及各种识别技术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最新进展。

2、课程的基本任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前景、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对象与特点,以及应用领域。

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知识,熟悉RFID射频识别工作原理及其关键设备。

了解射频识别技术的特点、分类及应用。

了解条码的识读、符号的生成和检测设备的原理与系统应用的基本要求。

同时了解射频识别技术、涉及的协议、实现的标准、应用系统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自动识别原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能够达到以下职业能力目标:(一)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RFID的概念。

2.要求学生掌握RFID系统的组成。

3.要求学生掌握信号的编码与调制、传输的安全。

4.要求学生掌握低频、高频、微波的天线技术及天线制造工艺。

5.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器、应答器的天线的技术。

6.要求学生掌握串联、并联回路。

7.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标签的芯片电路、存储功能。

8.要求学生掌握低频、高频、微波的读写器。

9.要求学生了解RFID的标准体系中的ISO/IEC18000-6、ISO/IEC15693、ISO/IEC14443。

10.要求学生掌握射频识别的系统安全。

11.要求学生掌握EPC系统的构成和特点、EPC编码。

12.要求学生了解RFID的应用实例的架构。

(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使用各类条码工具软件制作、读取条码;2)能正常操作工具读写电子标签信息;3)能对电子标签类型特点做分析并结合项目应用正确选型;4)能正确安装、使用各类磁卡、IC卡识别系统;5)能正确掌握条码技术的原理,包括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的原理和识别方法,掌握条码技术应用的设计方法;6)能根据项目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原理、系统组成、应用和设计方法;7)能正确使用条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的各种标准规范;(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分析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培养科学的工作作风;2. 培养学生工程质量意识和工作规范意识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物联网epc技术特点及应用

物联网epc技术特点及应用

物联网epc技术特点及应用物联网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技术是一种用于物联网中物品识别和数据管理的技术。

它是一种使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实现的自动识别和跟踪物品的方法。

EPC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应用。

1. 高效自动识别:EPC技术可以通过RFID标签实现对物品的高效自动识别。

每个物品都有一个独特的EPC编码,可以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实现对物品的准确识别和跟踪。

2. 实时定位追踪:通过EPC技术,可以实时、准确地定位和追踪物品的位置。

在物联网系统中,可以通过对标签的扫描和信号定位技术,实现对物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准确追踪,实时获取物品的位置信息。

3. 大规模应用:EPC技术可以在大规模的物联网环境中应用。

通过对物品进行标识,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和跟踪大量的物品,提升物品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4. 数据集成和共享:EPC技术可以实现物品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通过将物品与EPC编码相关联,可以将物品的相关信息(如生产批次、生产日期、供应商信息等)与物品的EPC编码关联起来,方便不同环节的数据采集和共享。

5. 基于云平台的管理:EPC技术可与云平台相结合,实现物品信息的集中管理和远程监控。

通过连接到云平台,可以实时、远程地查看和管理物品的信息,提供更高效的物品管理和监控功能。

6. 提高物品溯源能力:通过EPC技术,可以实现对物品的溯源。

每个物品都有独特的EPC编码,可以通过该编码追踪物品的来源、生产过程、运输过程等信息,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物品溯源能力。

7. 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EPC技术可以降低物品管理的成本并提高效率。

通过自动识别和追踪物品,可以减少人工干预,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物品管理的精确度和效率。

EPC技术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例如:1.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通过EPC技术,可以对物流和供应链中的物品进行高效、精确的追踪和管理,提高货物的溯源能力和物流效率。

第2章 自动识别技术(2.1--2.2 )

第2章 自动识别技术(2.1--2.2 )

2020年7月20日星期一
9
图2-2 商品用条码组成图
刘化君 刘传清编著
1 )EAN 码 EAN 条码符号有两种版本,即 13 位标准码(又称 EAN-13 码)
和 8 位缩短码(又称 EAN-8 码)。
EAN-13 条码 2)UPC 码
EAN-8 条码
是由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 UCC )制定的一种码制,常用的
2020年7月20日星期一
3
刘化君 刘传清编著
《物联网技术》(第2版)
第2章 自动识别技术
2.1 条形码识别技术
条形码技术是集条码理论、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技 术、条码印制技术于一体的一种针对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 具有速度快、准确率高、可靠性强、寿命长、成本低等特点, 因而被广泛应用。
2.1.1 条码的基本概念
9. 条码双向可读性
从条码的左、右两侧开始扫描都可被识读的特性。双向可读的条码,识读过程 中译码器需要判断扫描方向。
10. 条码的码制
条码的码制指条码符号的类型。每种码制都具有固定的编码容量和所规定
的条码字符集。目前常用的一维码码制有EAN码、UPC码、交叉25码、39码、
128码以及库德巴码码(Codabar)等。
2. 模块的概念
模块是指条码中最窄的条或空。模块的宽度通常以mm或mil(千分 之一英寸)为单位。构成条码的一个条或空称为一个单元,一个单 元包含的模块数是由编码方式决定的。
3. 条码符号的密度
条码的密度指单位长度的条码所表示的字符个数。
2020年7月20日星期一
5
刘化君 刘传清编著
《物联网技术》(第2版)
第2章 自动识别技术
4. 条码的宽窄比
对于只有两种宽度单元的码制,宽单元与窄单元的比值称为宽窄比, 一般为2~3左右(常用的有2:1、3:1)。

物联网第3章 自动识别技术

物联网第3章 自动识别技术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97
NFC
近场通信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感应场
近场
辐射场
远场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98
3.5.1 NFC的技术特点
一块芯片 NFC传输范围比RFID小 应用方向不同。
第3章 自动识别技术
3.1 自动识别技术概述 3.2 条码识别 3.3 二维码识别 3.4 RFID
第3章 自动识别技术(续)
3.5 NFC 3.6 其他自动识别技术 3.7 自动识别应用系统的开发
3.1 自动识别技术概述
3.1.1 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 3.1.2 自动识别系统的构成
25码 39码 EAN码 UPC 码 ISBN UCC/EAN-128码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17
25码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18
39码
*
1
2
3
4
A
B
C
D
*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19
UPC条码
Universal Product Code UPC-A码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59
RFID系统组成
电子标签 读写器 中间件 应用系统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60
RFID系统构成框图
电子标签
数据 能量
读写器
读取 中间件和应 用软件
写入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61
1. 电子标签
电子标签信息 电子标签原理 电子标签分类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47

高校电子信息类-物联网技术-第4章自动识别技术

高校电子信息类-物联网技术-第4章自动识别技术
15
一维条码
C. 25条码 25条码是根据宽度调节法进行编码,并且只有条表示信 息的非连续型条码。每一个条码字符由规则的5个条组 成,其中有两个宽单元,三个窄单元,故称为“25条 码”。它的字符集为数字字符0-9。
16
一维条码
D.交叉25条码 人们在25条码的启迪下,将条表示信息,扩展到用空也 表示信息,就产生了交叉25条码。这种识读率高,可适 用于固定扫描器可靠扫描,在所有一维条码中的密度最 高。
17
一维条码的优点
输入速度快 可靠性高 信息采集量大 使用灵活 制作简单
P107
18
一维条码的缺点
数据容量较小 存储数据类型比较单一 空间利用率低 安全性能低,使用寿命短
19
二维条码
线性堆叠式二维码 它是在一维条码编码原理的基础上,将多个一维码在纵 向堆叠而产生的。典型的编码方法如Code 16k、Code 49、 PDF417等。其中,PDF417是便携式数据文件(Portable Data File)的英文缩写,它由多行组成,具有连续性、 可变长、包含大量数据的符号标识。
37
RFID工作原理
3)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 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 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机系统进行相关处理。 4)主机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 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 行机构动作。
38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它并不是将说出的词汇转变为字典式的拼法,而是转 换为一种计算机可以识别的形式,这种形式通常可触 发某个指令,例如,打开某个文件、发出某个信号或 开始对某一活动录音。
41
语音识别技术原理
语音信号中的语言信息是按照短时幅度谱的时间变化 模式来编码的;

物联网 第四章 自动识别技术

物联网 第四章 自动识别技术
7
条形码的组成
条形码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和空、相应的数字组成, “条”指光线反射率较低的部分,“空”指光线反射率较高 的部分,这种用条、空组成的数据编码可以供机器识读,而 且很容易译成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
码制
这些条和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方法,构成不同的图 形符号,即各种符号体系,也称码制。
8
条形码组成
离,其原因在于写入要求更大的能量。
数据容量
•微波射频标签的数据存储容量一般限定在2kbits 以内,典型的数据容量指标有:1kbits,128Bits, 64Bits等。
41
RFID数据载体
存储数据方法 EEPROM FRAM SRAM
对一般RFID识别系统,使用电可擦可编程只读 存储器(EEPROM)是主要方法。但写入过程中 的功率消耗较大,寿命一般为写入10万次 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相比,它的写入 功率消耗减少100倍,写入时间减少1000倍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存储器能 很快写入数据。为永久保存数据,需要用 辅助电池作不中断供电
一致)。 (2) 利用阅读器发送频率的次谐波传送标签信息(标签反射波与阅读器的发
送频率不同,为其高次谐波(n倍)或分谐波(1/n倍)); (3) 其他形式。
43
RFID标签通信涉及的协议包括:时序系统协议;通信握手协议; 数据帧协议;数据编码协议;数据完整性协议;多标签读写防冲突协 议;干扰与抗干扰协议;识读率与误码率协议;数据加密与安全性协 议;读写器与应用系统之间接口协议等。
37
RFID的基本工作方式
全双工(Full Duplex)
•射频标签与读写器之间可 在同一时刻互相传送信息
半双工(Half Duplex)
•射频标签与读写器之间可双 向传送信息,但在同一时刻 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信息

物联网环境下的自动识别技术研究

物联网环境下的自动识别技术研究

物联网环境下的自动识别技术研究随着物联网的兴起,人们对于自动识别技术的需求愈发明显。

自动识别技术即通过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对物品、人脸等的自动识别、分类和辨别。

在物联网环境下,自动识别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安全,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环境。

本文将从物联网环境下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现状、技术原理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应用现状自动识别技术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生产等领域广泛应用。

首先,智能家居领域中的安防系统对自动识别技术的需求量非常大,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

其次,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各种设备互联,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实现车辆、人员的追踪监控,减少治安案件的发生。

同时,自动识别技术还可以用于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领域,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在工业物联网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二、技术原理自动识别技术涉及到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为重要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其主要包括图像获取、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等几个步骤。

其次是机器学习技术,主要是利用神经网络等模型进行训练,通过反向传输算法使模型收敛,最终实现准确的识别和辨别。

三、发展趋势随着5G技术的普及,自动识别技术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5G网络的高带宽、低时延和高可靠性将提供更为稳定的网络支持,有助于推进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

同时,随着边缘计算、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自动识别技术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精准化。

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能够更好地支持各种自动识别应用的实现。

总之,物联网环境下的自动识别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扩大,自动识别技术将会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基于深度学习的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物联网的出现不仅带来了设备的互联互通,还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智能化、自动化的变革。

而基于深度学习的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技术之一。

一、深度学习的应用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方法,它使用神经网络进行模式识别、分类、预测等操作。

深度学习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脸识别、图像分类、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问答等。

而物联网的智能识别技术便是基于深度学习这一技术实现的。

二、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在物联网应用场景下,智能识别技术的研究需考虑设备的自动感知、设备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大数据分析等问题。

而基于深度学习的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能够处理大规模异质数据、自适应学习以及实时分析等问题,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了更高效、更可靠的识别技术。

三、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实例1. 智能家居在智能家居中,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可将大量传感器收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与识别,使得家居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更高。

例如,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实现智能门锁的人脸识别,或者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实现智能音箱的智能交互等。

2. 环保监测基于深度学习的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还可用于环境监测,实时进行环境数据的分析、分类、预测等操作。

例如,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城市垃圾分类进行处理,或者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对空气质量进行智能监测等。

3. 智能制造在智能制造方面,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生产环节进行自动化控制与质量监测,或者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对产品进行智能识别与分类等。

四、面临的挑战尽管基于深度学习的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对于算法的优化、数据集的构建、覆盖范围的扩大等问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五、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将会不断创造新的应用场景,例如在医疗健康、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

同时,也将会通过不断优化算法、构建更加实用的数据集等方式来提高技术的性能与应用效果。

物联网识别技术 1.1 物联网识别技术

物联网识别技术 1.1 物联网识别技术

虹膜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技术
条形码技术 磁卡技术 I别技术
指纹识别技术利用人指纹唯一性和稳定性,通过将当前采集的指纹和预 先采样的指纹进行对比,来验证用户的身份。
指纹识别流程
图像 采集
图像 预处理
特征值 提取
指纹库
特征点 匹配
显示 结果
指纹识别技术
物联网识别技术
1.1 物联网识别技术
目录 Contents
物联网的概念与架构层次 指纹、人脸、语音识别技术 一维码、二维码识别技术 RFID射频识别技术
Education Solutions
Internet+
项目场景
物联网起源于射频识别领域,1999年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构想 为全球所有物品都提供电子产品编码,目标 是实现对全球任何物理对象进行唯一有效的 标识。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对物品信息 进行感知、采集,通过网络的可靠传输技术,将信息汇入互联网,进行 智能决策、安全保障及管理技术与服务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物联网架构
常见物联网识别技术
物品识别
人工识别 自动识别
有生命 识 别技术
无生命 识 别技术
声音和图片等信息。 纠错能力强,二维码在50%污损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可以识别。 支持加密,具有多重防伪特性。
RFID射频识别技术
RFID技术
• RFID是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 简称。
RFID系统
• RFID系统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 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一个是 读写器,另一个是标签。

物联网识别技术

物联网识别技术

物联网识别技术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联网识别技术正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就像一个无形的纽带,将各种物体和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的交互和管理。

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联网识别技术呢?简单来说,物联网识别技术是一种能够让物体“说话”、“交流”和“被认知”的手段。

通过特定的技术和设备,它能够赋予物体独特的身份标识,并实现对这些物体的精准识别和追踪。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走进一家超市,不需要繁琐的排队结账,只需将购物篮中的商品一次性通过扫描设备,系统就能迅速识别出每一件商品的信息,并自动完成结算。

这背后依靠的就是物联网识别技术。

目前,常见的物联网识别技术有很多种,比如射频识别技术(RFID)、条形码技术、二维码技术、蓝牙技术、近场通信技术(NFC)等等。

射频识别技术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

它由标签、阅读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

标签就像是物体的“身份证”,里面存储着物体的相关信息。

阅读器则负责读取标签中的信息,而天线起到了传输信号的作用。

RFID 技术在物流、仓储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物流行业,货物上贴上 RFID 标签后,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实时被追踪和监控,大大提高了物流的效率和准确性。

条形码技术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我们日常购买的商品包装上几乎都有条形码。

它是由一组宽窄不同、黑白相间的条纹组成,通过光学扫描设备可以读取其中的信息。

条形码技术成本较低,使用方便,但它所能存储的信息量相对有限。

二维码技术则是在条形码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二维码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比如文字、图片、链接等。

我们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快速获取相关的信息或者进行各种操作,比如添加好友、访问网页、下载应用等。

蓝牙技术和近场通信技术则主要应用于短距离的无线通信。

比如,我们使用蓝牙耳机与手机连接,或者使用支持 NFC 功能的手机进行支付,这些都是物联网识别技术的实际应用。

物联网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在工业生产中,它可以实现对生产线上的零部件和产品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14 / 2015 学年第一学期)物联网的自动识别技术
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朱凌亮
班级学号B********
摘要:
物联网是一次新的信息产业革命浪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

自动识别技术是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通过被识别物品和识别装置之间的接近活动,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一种技术。

关键字:
物联网、自动识别技术、光符号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生物计量识别技术、IC卡技术、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
自动识别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上发展出来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是信息数据自动识读、自动输入计算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归根到底,自动识别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信息或者数据采集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近几十年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认为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分为:光符号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生物计量识别技术、IC卡技术、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

一般来讲,在一个信息系统中,数据的采集(识别)完成了系统的原始数据的采集工作,解决了人工数据输入的速度慢、误码率高、劳动强度大、工作简单重复性高等问题,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提供了快速、准确地进行数据采集输入的有效手段,因此,自动识别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高新技术,正迅速为人们所接受。

自动识别系统通过中间件或者接口(包括软件的和硬件的)将数据传输给后台处理计算机,由计算机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或者加工,最终形成对人们有用的信息。

在有的场合,中间件本身就具有数据处理的功能。

中间件还可以支持单一系统不同的协议的产品的工作。

完整的自动识别计算机管理系统包括自动识别系统(Auto Identification System, 简称 AIDS),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Interface, 简称API )或者中间件(Middleware)和应用系统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

自动识别系统完成系统的采集和存储工作,应用系统软件对自动识别系统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应用处理,而应用程序接口软件则提供自动识别系统和应用系统软件之间的通讯接口包括数据格式,将自动识别系统采集的数据信息转换成应用软件系统可以识别和利用的信息并进行数据传递。

1. 光符号识别技术
所谓OCR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是指电子设备(例如扫描仪或数码相机)检查纸上打印的字符,通过检测暗、亮的模式确定其形状,然后用字符识别方法将形状翻译成计算机文字的过程;
即,对文本资料进行扫描,然后对图像文件进行分析处理,获取文字及版面信息的过程。

2. 语音识别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包括语音拨号、语音导航、室内设备控制、语音文档检索、简单的听写数据录入等。

语音识别技术与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机器翻译及语音合成技术相结合,可以构建出更加复杂的应用,例如语音到语音的翻译。

语音识别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概率论和信息论、发声机理和听觉机理、人工智能等等。

3. 生物计量识别技术
所谓生物计量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指静脉、人脸、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4. IC卡技术
IC卡具有防磁、防静电、抗破坏性和耐用性强;防伪性好;存储数据安全性高(可加密);数据存储容量大;应用设备及系统网络环境成本低;品种型号齐全;技术规范成熟等特点。

其极高的安全性现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已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磁卡及其它数据卡片,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IC卡作为一种新的高科技产品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关键在于IC卡的应用,它标志着一种信息处理手段的问世。

未来多功能的IC卡普及与应用将改变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全面迈向电子化时代的钥匙。

5. 条形码技术
条码技术最早产生在二十年代,诞生于Westinghouse的实验室里。

条码技术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条码技术包括条码的编码技术、条码标识符号的设计、快速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它是实现计算机管理和电子数据交换不可少的前端采集技术。

6. 射频识别技术(RFID)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

无线电的信号是通过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把数据从附着在物品上的标签上传送出去,以自动辨识与追踪该物品。

标签包含了电子存储的信息,数米之内都可以识别。

与条形码不同的是,射频标签不需要处在识别器视线之内,也可以嵌入被追踪物体之内。

总结:
自动识别技术在国外发展较早也较快,尤其是发达国家具有较为先进成熟的自动识别系统,而我国在2010年左右也实现了自动识别技术的产业化。

美国的军品管理、中国的二代身份证、中国的火车机车管理系统、日本的手机支付与近场通信等都是自动识别技术比较成功的大规模应用案例。

自动识别技术不是稍纵即逝的时髦技术,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高效率和方便性影响深远。

物联网三大发展趋势:
(1)更深入的智能化:使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整合分析海量信息,以支持决策;
(2)更透彻的感知:利用可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便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
(3)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交互和分享,实时监控环境和业务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