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听评课活动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方案和评价标准
加强记忆
பைடு நூலகம்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
2、加热氯酸钾
3、加热高锰酸钾
下面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分解过
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方法
【实验】 【投影归 纳】 【板书】 【提问】 【追问】 【投影】
【板书】
【过渡】 【投影】
演示【实验 2-5】、【实验 2-6】
认真的看实验操作,仔细 培养学生的观察
的观察实验现象
能力
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缓慢分 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后, 培 养 学 生 的 归
3、加热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三、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
性 质 在 反 应 前 后 都 没 有 发 生 变 化 的 物 质 叫 做 催化剂, 它 又 叫 触 媒 。 催 化 剂
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四、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制取氧气》
科目
化学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45 分钟 学生经过课题 2 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 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 以引导。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 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 生的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理论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的科学思路。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评价设计
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评价设计引言:化学制取氧气是高中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氧气的制备原理,掌握实验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并培养科学实验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评价学生对于该实验的掌握程度,设计了以下教学评价方案。
一、知识理解与应用1. 实验原理:学生需要理解氧气制备的原理,并能清晰地描述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其过程。
他们还应该了解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实验操作过程:学生应能准确地描述整个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物质的配制、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等。
并能正确识别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学生需要将实验数据整理并进行正确的计算,包括氧气的质量、体积以及产率等。
他们还应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做出科学的结论。
二、实验技能和实验安全1. 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和灵活性,包括各种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化学试剂的称量和配制、实验后的设备清洁等。
2. 实验安全:评价学生对实验安全的认识和执行能力,包括正确佩戴防护眼镜和实验服、掌握紧急事故的应对措施、正确处理化学废弃物等。
三、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评价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包括对实验中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和描述,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沟通和合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包括组内合作和小组之间的协作,实验数据和结果的交流和讨论等。
五、实验思维和问题解决评价学生的实验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包括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判和解决方案的制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等。
六、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技能的评估、参与度和合作精神等。
七、评价标准对于每个评价指标,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各个层次的内容和技能要求,并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评分。
结论:通过以上设计的教学评价方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于化学制取氧气实验的掌握程度,发现他们在实验操作、数据分析、问题解决和合作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氧气的性质及其制取复习课评课稿
氧气的性质及其制取复习课评课稿郑嘉宾老师主讲的《氧气的性质及其制取》复习课基本实现了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将从一下几方面进行评课,具体如下: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氧气的性质及其制取》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气体的收集办法及原理,带火星木条的复燃及铁丝的燃烧等用于检验是否有气体生成的方法及原理,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三、教学过程较好体现三维目标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从始至终注意让学生亲自做,亲自体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讲实验”和学生“做实验”完全不同的效果。
特别注重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该过程中,教师放心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在民主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认真研究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总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得益匪浅。
四、课堂教学结构条理清楚整节课围绕氧气的制取,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虽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内容多,但一点都有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至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投入度,学习效果好。
五、师生配合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氧气的实验制取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氧气是地球大气中最重要的气体之一,对于维持生命、促进生物体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氧气的制取实验是基础实验之一,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为了提高氧气实验的教学效果,我校化学教研组于近日开展了氧气实验制取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氧气实验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2. 优化氧气实验的操作步骤,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氧气实验的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实验原理讲解活动开始,由教研组长对氧气实验的原理进行讲解。
主要内容包括:氧气的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装置的构造及注意事项等。
2. 实验操作演示随后,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氧气实验的操作演示。
演示过程中,教师详细讲解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分组讨论与操作将参与活动的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氧气实验的操作。
其他成员在旁观摩,共同讨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教学经验分享各小组代表就本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分享,其他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5. 总结与反思活动结束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氧气实验制取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并对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四、活动成果1. 教师对氧气实验的认识得到提高,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2. 优化了氧气实验的操作步骤,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3. 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培养。
4.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共同提高氧气实验的教学水平。
五、活动反思1. 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实验安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优化实验操作步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评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评课稿课堂信息•学科:化学•年级:初三•课本: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课时:第X课时•教材页码:第XXX页课堂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掌握化验方法,并明白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准备:1.教学资源:备好学生课本、教学课件以及实验器材,确保课堂教学资源充足。
2.教学环境:在实验室内设置好学生实验桌,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
3.预习安排:提醒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知识,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参与讨论。
课堂内容及教学步骤引入1.创设情境:通过提问和实例引入,引发学生对制取氧气的思考,例如问学生:你知道氧气的制取方法吗?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
理论探讨1.介绍制取氧气的方法:利用讲解和课件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制取氧气的方法,包括氧化亚铜法、加热氯酸钾法等,详细解释每一种方法的步骤和原理。
2.讨论氧气的性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氧气的性质,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助燃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进行相关实验和探究。
3.气体采集演示: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演示,展示各种制取方法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
同时,讲解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1.实验目的:向学生介绍本节课所进行的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实验步骤:详细介绍实验操作的步骤,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条件的控制。
3.学生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解答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重点强调实验安全和注意事项。
4.观察记录: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实验结果分析1.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实验结果背后的化学原理。
《制取氧气》教学案例与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案例与反思《《制取氧气》教学案例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制取氧气》教学案例与反思制取氧气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制取气体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二、重点难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学生动手制取氧气。
三、教具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胶塞、药匙、棉花、高锰酸钾等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学生回答并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讲出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以及反应条件。
再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1、查示范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巡视学生实验情况提问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提问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如果先用手紧握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能否正确查出装置的气密性,为什么?提问为什么导管稍伸出胶塞即可?讲出有关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仪器名称,并在练习本上动手连接仪器(导管的连接,胶塞的连接)动手检查装置气密性小结写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并读一次。
分组讨论得出不能这么做的原因弄清楚为什么有的同学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装置气密性好,却看不到气泡的原因讨论小结:便于排出管内的空气,和导出氧气。
掌握如何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2、装示范装高锰酸钾药品检查学生是否把试管横放先装药品,并加以指正提醒学生在试管口放团棉花提问为什么要在管口放团棉花?在实验桌上找出高锰酸钾药品观察药品的颜色、状态,气味用药匙和纸槽装5克高锰酸钾药品入试管在试管口放团棉花先思考(加热高锰酸钾时记得注意团棉花)巩固如何取用固体药品的方法3、定示范固定仪器提示学生注意装仪器顺序,铁夹夹试管的位置,试管的方向提问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为向下倾斜?巡视学生实验情况一学生回答装仪器的顺序,小结固定仪器的`方法:由左至右,由下至上,试管口稍为向下倾固定好装置小组互评固定好的装置的优缺点并指正错误分小组讨论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为向下倾斜。
制取氧气评课记录[优秀范文5篇]
制取氧气评课记录[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制取氧气评课记录制取氧气评课记录上课内容: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二氧化锰1、实验原理:在刚才的实验中,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如下表示:过氧化氢水+氧气2、气体发生装置:3、气体收集装置:问题: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归纳: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评课稿
拓展延伸:其他制取氧气方法及性质探究
其他制取氧气方法
除了实验室常用的加热分解法外,还可以通过电解水、光合作用等方法制取氧气。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 不同的场合和需求。
氧气性质的进一步探究
氧气除了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外,还具有一些其他的性质,如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产生特殊现象(如铁在氧气中 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的现象)。可以通过设计实验进一步探究氧气的性质及其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
火柴
点燃酒精灯。
木条
用于检验氧气的性质。
实验步骤与操作规范
1. 检查装置气密性
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用手紧握圆底烧瓶外壁,若导管口有 气泡冒出,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 装入药品
将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装入圆底烧瓶中, 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
实验步骤与操作规范
3. 加热
点燃酒精灯,加热圆底烧瓶中的药品。
双氧水催化法
原理
双氧水在催化剂(如二氧化锰) 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和水。
优点
反应条件温和,无需加热;产生的 氧气纯净,适合实验室制取。
缺点
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需要注意安 全;催化剂的选择和用量对反应速 率影响较大,需要仔细控制。
03
氧气性质探究实验
氧气物理性质实验
氧气的色、态、味
01
无色、无味、气态。
安全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若发生酒精灯倾倒或酒精泄漏等情况,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火焰,并清 理泄漏的酒精。
若收集到的气体不是氧气而是其他有害气体,应立即停止实验并开窗通 风换气,必要时向老师或实验室管理员报告并寻求帮助。
05
结果分析与讨论
实验结果展示与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详细 记录了不同条件下氧气制取的产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评课稿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评课稿1. 引言《制取氧气》是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一个重要实验项目。
通过该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本评课稿将对该实验的教学设计、学生表现和教学反思进行评述。
2. 教学设计2.1 实验目标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能够: - 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应用领域; - 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2 实验学时安排•第一学时:实验介绍和前期知识概念复习。
•第二学时:实验操作演示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第三学时: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四学时:实验总结和展示。
2.3 实验器材和试剂•器材:燃烧瓶、导管、水槽、橡皮管、温度计等。
•试剂:氢氧化钠、过氧化氢溶液等。
2.4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并保证实验室环境安全。
2.小组合作,分配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
3.首先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技巧。
4.学生们按照实验操作演示的要求,自行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学生们进行结果记录和数据分析,并进行小组内的讨论。
6.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代表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展示。
2.5 实验安全措施•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避免燃烧和其他危险情况的发生。
•强调实验室的规范操作,禁止个人行为不当和违反实验室安全规定。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器材和试剂,并做好消毒工作。
3. 学生表现3.1 学生实验操作表现在本次实验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并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他们能够正确连接实验器材,注入适量的试剂,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少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些小错误,但并没有对实验结果产生明显影响。
3.2 学生团队合作表现学生们能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实验中,并分工协作。
互相帮助和配合,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氧气评课教研活动记录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我校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化学教研组于2023年4月15日开展了以“氧气”为主题的评课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观摩、评课、讨论等形式,对氧气这一课题的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提高教师对氧气教学的理解和掌握。
二、活动目的1.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氧气课堂教学,学习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2. 分析氧气教学中的重难点,探讨解决策略。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氧气教学水平。
4. 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3年4月15日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四、活动参与人员1. 化学教研组全体教师2. 校领导3. 邀请的外校化学教师五、活动流程1. 课堂教学观摩2. 评课环节3. 教学研讨4. 总结与反馈六、活动内容1. 课堂教学观摩本次氧气课堂教学观摩由我校化学教研组优秀教师张老师主讲。
张老师以“氧气”为主题,通过实验、演示、讲解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在课堂上,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 评课环节在评课环节,各位教师针对张老师的氧气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剖析。
以下为部分评课内容:(1)张老师的课堂氛围活跃,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张老师在讲解氧气性质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氧气的特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受益匪浅。
(4)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3. 教学研讨在研讨环节,各位教师就氧气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下为部分研讨内容:(1)氧气性质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氧气制取实验的教学,应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避免学生发生意外。
氧气评课教研活动记录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2021年11月10日开展了以“氧气”为主题的评课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共同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二、活动时间2021年11月10日三、活动地点学校多媒体教室四、活动参与人员1. 校领导2. 教研组长3. 各学科教师4. 邀请的专家评委五、活动流程1. 课堂教学观摩2. 评课环节3. 专家点评4. 总结与反思六、活动内容1. 课堂教学观摩本次观摩的课题是“氧气”,由我校化学组优秀教师张老师主讲。
张老师以“氧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课堂教学中,张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评课环节(1)教研组长发言教研组长对张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总结,认为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同时,教研组长也指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如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个别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等。
(2)教师代表发言教师代表们纷纷发言,对张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们认为张老师的课堂设计巧妙,教学方法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代表们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如加强课堂时间管理,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等。
(3)学生代表发言学生代表们表示,张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让他们对氧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多开展类似的实验活动,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 专家点评邀请的专家评委对张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
专家认为,张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同时,专家也指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如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个别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等。
4. 总结与反思校领导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张老师的课堂教学,并对全体教师提出了要求。
制取氧气评课
制取氧气评课制取氧气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操作,旨在演示分析和回收纯净的氧气气体。
以下是一节关于制取氧气的评课内容:1. 实验目的和原理介绍:- 目的: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并能够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 原理:通过氯酸钠(NaClO3)的热分解反应,产生氧气气体。
2. 实验设备和试剂准备:- 设备:烧杯、醇灯、导管、过水瓶、水槽等。
- 试剂:氯酸钠(NaClO3)、硫酸(H2SO4)、纸巾等。
3. 实验操作过程:- 步骤1:将一定质量的氯酸钠称入干净的烧杯中。
- 步骤2:点燃醇灯,并将其放置在烧杯下方,用来提供加热源。
- 步骤3:将一根导管的一端插入烧杯中,另一端通过橡皮塞连接至过水瓶。
- 步骤4:将过水瓶倒置放入水槽中,保持导管的另一端处于水中。
- 步骤5:缓慢加热烧杯,观察氯酸钠的热分解反应以及氧气的收集过程。
- 步骤6:可以观察到氧气气泡逐渐集聚在过水瓶的顶部,通过调节水位保持气体的收集。
4.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记录加热过程中的观察现象,例如氯酸钠的热分解反应以及氧气收集的情况。
- 分析反应式以及气体收集的纯度与效率。
5. 实验安全措施:- 确保实验环境通风良好。
- 操作时佩戴适当的防护眼镜和实验室服装。
- 注意火源的安全使用,避免引起意外火灾。
- 确保氧气的收集与储存安全,避免氧气泄漏引发火灾。
6. 讨论与总结:- 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的方法。
- 总结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过程。
- 引导学生思考制取氧气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以上是制取氧气评课的内容,通过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过程、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安全措施以及讨论与总结等环节的评价和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技术和相关知识。
实验室制氧气评课
实验室制氧气评课实验室制氧气评课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教师能够从日常水的净化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突出水的'净化课题。
亮点二:教师能够对课堂上的实验采取演示实验,过滤的实验讲的非常好,采取对比的实验,使实验现象明显,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课堂容量大,内容讲的充实,补充的内容紧扣大纲,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亮点四:板书清晰,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不足之处: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实验之间的平衡。
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也不要太过注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多媒体的作用。
制取氧气微型课教案及反思
制取氧气微型课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制取氧气微型课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了解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取方法。
2.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介绍。
2.氧气的制取方法及实验步骤。
3.实验设备和材料准备。
4.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 引入氧气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领域。
- 提问学生关于氧气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 介绍制取氧气的方法及实验原理。
3.实验操作(30分钟):- 分发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记录表。
- 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制取氧气。
- 教师辅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记录观察现象。
-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制取氧气的结论。
5.实验总结(5分钟):- 学生回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实验技巧。
6.反思(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资源和材料:1.教师准备:- PowerPoint课件,包含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取方法的介绍。
- 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的手册。
- 实验设备和材料,如试管、酸性过氧化氢溶液、酶等。
2.学生准备:- 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 实验服和安全眼镜,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教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学生对氧气的制取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能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然而,部分学生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总结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观评记录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观评记录教师教学观察量表课题:制取氧气年级:八年级时间:2016.11.17 执教人:王世田观察者:崔晓英郭勇观察者:牛现光叶春林崔晓英老师评课:优点:《制取氧气》一课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初中化学的学习重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气体的制取、收集、检验,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作用的探究。
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教学环节设计完美,亮点较多。
如:身边的催化剂——胜利八中博爱酵素园的介绍;故事阅读催化剂的发现——魔术神杯;在难点催化剂概念的突破上,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很成功。
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探究实验中没有此项内容。
如果课上做,也费时费力。
王老师利用动画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效果很好。
建议:评价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如果由学生总结出来更佳;课堂小结由学生来回忆总结会更好。
牛现光老师评课:优点: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如在实验中很多地方师生同步动手,配合默契、感情融洽,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方面的学法指导。
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很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建议:1、实验过程和现象要及时予以记录,以备实验失败时用于分析原因;2、问题的设置应该多一点启发性,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小实验来给出答案;3、课堂小结的时候,让学生总结,说出他们的收获会更好。
叶春林老师评课:优点:“润物细无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生成性,利用小组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方法给了学生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如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分解),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及操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
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手持一瓶氧气,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瓶气体是什么吗?它是如何制得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2 接着,教师展示几种常见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试剂(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提问:“这些试剂中,哪些可以用来制取氧气?为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教师手中的氧气瓶,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试剂,思考其可能用于制取氧气的原理。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实物展示和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讲解原理:详细介绍高锰酸钾分解和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强调反应条件和产物。
•装置展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典型装置图,讲解各部分的作用和组装要点。
•实验演示: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验演示,边操作边讲解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气体产生速度、颜色等。
•讨论交流: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及实验结论。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
•观察教师实验演示,注意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分组进行实验,相互协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疑惑。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制取氧气方法的理解。
•讨论交流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听评课活动
听课时间:2020年9月24 第二节
听课地点:九年级备课室学科:化学
上课教师:吴吉甫
课题3 制取氧气
板书教学目标: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
活动一: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
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分组展示交流小结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
1、实验原理:在刚才的实验中,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
如下表示: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气体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装置:
问题: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归纳: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与验满:
问题: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何判断氧气已集满?如何检验氧气?
归纳: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木条复燃,证明已满(气泡从瓶口溢出,证明已满);
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5、老师组装仪器,演示实验,检验气体(排水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活动二:除了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外,实验室还可用哪些方法制取氧气呢?请
同学阅读教材。
演示实验:
学生小组演示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按照实验步骤边操作边讲解。
学生: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讨论:1、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有何特点?它们与化合反应有何不同?
2、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与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哪一套装置更好,怎样来比较两套装置的优劣?
归纳总结:1、分解反应概念2、特点:一变多(AB→A+B)
学生课堂练习::工业上用氧气的特点是量大,工业上制取氧气也和我们实验室制取一样吗?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并思考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师生归纳:
1、原则、特点: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成本是否低廉、能否大量生产及对环境的影响。
2、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方法)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是
存在的问题是
作业布置
评议:1、教学方法得当。
2、教学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好。
3、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学过程层次清楚。
4、课堂模式能推陈出新,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课堂气氛活跃。
6、将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演示,教师指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7、学生参差不齐,个别学生兼顾不到。
利用现代化教育媒体的集成功能,把图像的、声音的、文字的教学材料融合在一起,向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化学知识信息,也可以提供一些有关化学教学方面的文化背景认识材料,增强化学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使学生提供多方面获得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引发对化学知识的关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教学模式用老师口述,黑本书写,教学速度慢,信息量少,效率低。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的信息化化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含的信息量更大。
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的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
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比如复习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复习课对所学多个章节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内容多,知识点间的联系较多,逻辑性强。
如果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仅单调,老师板书也非常困难,如果把多媒体运用于这节课,完全可以克服这一缺点,体现了多媒体辅组教学的卓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