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整理初稿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英文名称:MarxismWorksSelectedReadings学分:3总学时:54开课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学位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水平,提高学生结合当代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新世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一)导论:今天我们如何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3课时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社会科学文献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区别(2)自然科学认识与人文社会科学认识的区别(3)理解与解释的区别3、本课程学习要求大家做到“三结合”:(1)历史与现实的结合(2)基本原理的学习与领会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结合(3)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结合(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上)3课时一、《提纲》的写作背景二、《提纲》的框架结构与基本要点《提纲》共11条,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条),揭示出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懂结合实践活动的意义,说明实践是新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提纲的“总纲”,以下诸条是第一条的具体化第二部分(第2条),说明实践是认识和理论的基础,是新哲学的基本点第三部分(第3—9条),说明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而陷入唯心史观第四部分(10,11条),指出了新旧哲学不同的立足点和阶级基础,新哲学的根本使命在于改造世界三、对《提纲》几个概念的解释1、“感性”与“人的感性的活动”2、“世俗家庭”与“社会化人类”3、“人类社会”与“社会化人类”4、市民社会5、“直观的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三)《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下)3课时一、学习提纲需着重领会的问题1、以实践的基本出发点,认清旧哲学的主要缺陷2、以实践为基本立场,阐发新唯物主义关于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历史观的基本观点3、从实践出发,阐发新世界观的目标、性质和功能二、《提纲》的理论贡献及当代启示(四)《共产党宣言》序言与引言3课时一、《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二、《宣言》的框架结构与基本要点《宣言》全书由七篇序言和四章正文组成序言序言包含的重要观点引言《宣言》简短的引言共6个自然段,阐明了《宣言》的写作背景和发表目的三、《宣言》的理论贡献及当代启示《宣言》巨大的理论贡献在于:1、《宣言》所贯穿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被至今的世界历史证明是正确的2、“两个不可避免原理”和“两个决不会原理”构成了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哲学基础(五)《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第二章3课时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这一章,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阶级斗争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讲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它产生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

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唯物史观;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论。

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以后他们的毕生活动中,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一词,是在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才被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组成部分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

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国家中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与欧洲各国共产党内,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内,有两种不同的趋向:①按照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3.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4.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5.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6.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845-1846年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1908年2-10月4.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5.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6.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8月7.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节选)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节选)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节选)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节选) 1920年月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2.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节选) 1952年2月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4.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5.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7.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节选) 1979.3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合计26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语句分析1.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

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

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

2.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

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

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

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

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一、学习马列经典原著的意义和方法(一)目的和意义1.通过研读原著,扩大自己的理论和思想视野,本真地了解人类文化所创造的富有较高意义的思想理论财富。

2.学习经典,可以从本源的角度尽可能本真地了解经典作家的原始思想,避免其他对经典作家思想的错误解释的消极影响。

(二)学习的方法1.理论和现实互释的方法显思想:即在当下就可以为人们所理解,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在不断传播过程中逐渐变成人们所熟知的尝试性的东西。

如唯物史观。

隐思想:指隐含于经典作家言论和著作中,需要经过社会历史和人生的不断发展变化,才能逐渐显现出来的,并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思想观念。

这种思想具有很强的历史超前性,需要借助新的社会历史经验,才能从隐蔽走向显明。

如马克思全球化思想。

2.解构和重构相结合的方法读经典著作往往会受到读者自己原来所受的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解释也往往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专家学者对经典著作的解释也往往不尽一致,甚至有歪曲以致错误的认识。

这就要求我们研读经典著作要深刻理解和斟酌,对已有解释要做到以我为主,以他人的解释为参考,吸取合理的正确的成分,解构或消除错误的歪曲的解释,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科学准确理解原著的精髓。

最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提纲资料

最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提纲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提纲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怎样批判旧唯物主义答案在第一页,大家可以总结一下。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请论述这个前提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在第五页。

实现的条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要在社会物质基础发展成熟后才能实现。

过程: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实现共产主义是会经过数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把这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作用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把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并阻止资本主义的复辟。

在这段时期,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仍然存在。

当社会主义建设完成后,政府、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会完全消失。

最后,人类的社会就进入共产主义的阶段。

这个时候,城乡差异和社会分工会完全消失。

人类就能够以低工作量去满足生存所需,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人们不再将劳动做为谋生的手段,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人不会被分工所局限著。

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阶段。

现实意义:第一,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未来的社会形态,其重大意义就是从理论上明确我们的前进方向。

如果我们现在不把握住人类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就不可能正确选择今天的发展道路。

我们不能只会盲目地摸索前进,被动地走一步看一步。

那样必然会吃很多苦头,走很多弯路。

如果我们现在仍然相信剩余价值理论,仍然纠缠于我们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否保持公有制,我们就不可能认识到良性私有制对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就不可能认识到用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当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巨大意义。

所以,我们所面临的历史性使命依然是解放我们的思想,把我们的思维既从传统马克思理论束缚中解放出来,也从对西方经济制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依靠十几亿中国人民的智慧,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中国才会真正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二,要想实现共产主义,首先要建设好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习资料(5篇材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习资料(5篇材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习资料(5篇材料)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读1、黑格尔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表现形式”,这个命题的内涵什么?答:一方面,每一中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

但是,费尔巴哈就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

历史对他来说是一个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

2、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如何论证个别和一般辩证法关系的?答: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辩证的。

⑴个别与一般是同一的。

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系。

相互包含的。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个别也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与个别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⑵个别和一般是对立的、有差别的。

个别与一般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关系。

每个个别的特性并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个别比一般丰富、一般比个别贫乏。

因此,个别和一般是有差别的。

⑶个别和一般的联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客观事物是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孤立的和外界脱离的个别事物是不存在的。

因为个别和一般,个别与个别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通过个别和一般的转化,可以把这一类的个别与另一类的个别联系起来,把一个一般同另一个一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的链条。

在现实世界中,个别和个别、个别和一般的相互转化,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⑷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包含有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我们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个别的、现象的、偶然的东西,发现一般的、本质的、必然的东西的辩证过程。

⒊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如何针对费尔巴哈提出的“人类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的观点进行批判的?答;首先,费尔巴哈把人类的历史看做是宗教的变迁史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举例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答、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

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得出的唯一的科学结论,是解决法的具体问题的立足点和归宿,是不可动摇的.非常明显,社会必须首先解决人们的吃、穿、住等生产和生活的经济问题,然后才能进行政治、法律等活动,这个道理极为朴素和科学。

2、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是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发生矛盾,就会发生社会革命?答: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经济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灭亡,都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命题.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其要点是:⑴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一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现实基础。

⑵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⑶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相矛盾。

而一旦这些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将发生社会革命;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将相应地发生变革.简而言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这就是所谓“两个决不会",是相对于“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来说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词解释:1)对象性的活动:所谓对象性活动是指真正人的活动,即实践。

实践是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现实的活动,实践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这里是指实践的对象性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2)感性的直观:指不经过概念判断、推理过程,而直接把握对象的认识活动,即感性认识,也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直觉和意象,它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片面的和外部的联系,它的特点是生动性、直接性,由于与感性世界相联系,故称之为感性的直观。

3)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是指政治社会。

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脱国家脱政治的领域”。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做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这里特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有产者。

广义地说,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总和;狭义地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

4)直观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的另一种说法,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直观性是其最大的缺陷,它承认事物有其固有的本质或规律,人的认识任务就是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把握这种本质和规律,而忽略了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5)社会化的人类:人的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6)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是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前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前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课前言提纲一、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弗罗姆:“马克思既非狂热分子,也非投机家,他是西方人性的精装。

是一个具有不妥协的真理意识的人;他追求的是现实固有的本质,而从不为欺骗性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身上充满不可动摇的胆识和不容侵凌的正直感;他满腔热情地关心人和人的未来;他忘我无私,缺少的就是权势欲,任何时候头脑都清醒,任何时候都能激励人,凡他所为,都注入了生命。

他代表了西方传统最优秀的品质:相信理智和人类进步。

他真正体现了他思想中那种人的品格。

”1、个人体会2、专业要求3、国家命运1)有助于从根本上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

在新的形势下,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就要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2)我们要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要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素养,加强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

理论修养党性锻炼4、人类未来二、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读书:背景还原,原汁原味2、反思:寻求真谛,把握本质3、联系实际:先学习后联系,化作世界观,化作方法,化作能力个人、国家实际、全人类建议:关于原著学习的几点建议:1、学习原著要有两方面的本领,即钻进去,走出来。

具体方法因人而宜,要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初学者要注意处理好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的关系。

2、要做一个够格的读者。

(1)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三史(世界近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社会主义思想史);文学史;有关自然科学知识。

(2)要有正确的态度。

要与经典作家思想相通;信仰问题;态度上,有理论感;处理好党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关系。

3、要有刻苦读书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1.教学内容: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摩尔根及其《古代社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就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取得的成绩而写作的,摩尔根通过对北美印第安人生活习俗、称谓制度的研究,总结出古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唯物主义结论。

即技术和发明、财产观念、政治观念等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本书由第一版序言、第四版序言和正文九章组成,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国家的本质特征等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家庭形式的发展、变迁受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影响,历史上出现的家庭形式,地域资源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并影响家庭的发展;爱情的本质与特征,爱情实现的条件;妇女的社会地位的影响因素,妇女解放的道路等等。

4、国家的起源、特征及其消亡的必然性伴随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氏族制度就被国家取代了;国家形成的过程、实质和国家消亡的条件。

二、列宁《国家与革命》、《最后的八篇书信和文章》(一)列宁《国家与革命》导读1、《国家与革命》写作的背景国际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中造成恶劣影响。

国内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对立;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争议极大。

2、《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1)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2)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和1871年革命经验的总结”3)论述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4)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歪曲,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3、《国家与革命》的主要观点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是阶级专政的工具,它与人类历史一定阶段相联系,必然走向消亡。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五、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1、2条)是全文的总纲,从总体上概括 第一部分:(1 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 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树立 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把实践理解为整个社会 新唯物主义” 历史过程的基础和人类认识的基础。
1条:批判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去理解客观世界和人的 认识。批判旧唯物主义对实践的错误认识。 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只把客观世界看作与人的活动无关的纯客 体。只是以直观的形式理解客观事物,否认人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 体。只是以直观的形式理解客观事物,否认人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 的变革作用,否认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客观事物对主体的关系。第二、 批评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理解为对事物消极直观的反映,忽视了认识的 批评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理解为对事物消极直观的反映,忽视了认识的 能动性。同时,批判唯心主义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主体对客体依 能动性。同时,批判唯心主义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主体对客体依 赖关系的错误。第三、批判费尔吧哈对实践活动的错误看法,指出实 践活动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第一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提纲》 一、《提纲》的写作:
《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 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 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 哲学的终结》 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 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 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 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3、马克思哲学的主要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SELECTED READING OF THE WORKSBY MARX AND LENIN学时数:54学分数: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马列原著选读是为了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以及深入领会导师们的科学思想而设置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思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列原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较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和社会工作的需要。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篇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7学时)一、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批判(一)旧唯物主义在认识方面的根本缺陷(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三)环境、教育与人的辩证关系(四)宗教产生的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五)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使他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二、对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批判(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宗教感情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三)实践是社会生活和人类认识的基础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区别(一)考察的对象不同(二)立足点不同第二篇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2学时) 一、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黑格尔哲学破产的内在必然性(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阶级实质(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三)黑格尔哲学的根本缺陷(四)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产生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基本问题(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三、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一)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二)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四、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一)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二)费尔巴哈的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第三篇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8学时)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三)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一)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二)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三)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第四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4学时)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二)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五篇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3学时)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及其历史局限性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一)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道路(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和发展(二)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的道路四、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设想(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二)社会主义政治的特征四、课程各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教学方式:1、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著作的内容、观点和原理,培养应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一、名词解释1.经院哲学: 在中世纪所形成的一种由理论到理论, 由思想到思想, 由文本到文本的关于真理性的空洞的真论, 这种真论只相信《圣经》所说的话是唯一的真理, 凡是符合《圣经》的就是真理, 反之就是谬误, 这种从理论出发并将它绝对化的观点就是经院哲学, 也可叫“空洞的争论”2.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不合理性的批判, 创造了一种与以往的所有哲学完全不同的新的世界观或本体论, 即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或实践本体论完成了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本体论转向。

社会静态结构:即社会有四大要素两大基本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私有制社会都是由这两个矛盾构成, 人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历史的存在状态, 都必须从这种基本结构出发。

3.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 以区别于其它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

就其本质而言, “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进一步规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形式正式出现。

5.实践的唯心主义: ①马克思把意识分为“实践的意识”和“理论的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权力属于前者, 哲学等属于后者。

实践的意识(社会权力)作为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如市民社会)的反映, 也是第二性的东西。

②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条件下, 社会权力必然要独立化(统治阶级化, 政治化), 同它的经济基础相对立。

③这个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就是“实践的唯心主义”, 即剥削阶级的国家。

其中, “唯心主义”指国家对社会的经济剥削;“实践的”指这种剥削的手段是具有普遍强制性的暴力(Gewalt,权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理论方面: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实践方面:编报、著书、创办工人协会,参加工人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前言:马克思主义的特点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

(1)批判和革命的对象:雇佣奴隶制(资本主义制度)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2)3、马克思的理论是系统全面的科学的理论。

(3)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的哲学。

(3)(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4-5)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形成过程(1-2)“在欧洲全部近代史中,特别是18世纪末叶,在同一切中世纪废物,同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展开决战的法国”“唯物主义成了唯一彻底的科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及其他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精神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唯物主义者。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哲学”形成过程。

(3)“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增添了“辩证法”把“哲学向前推进了”。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如镭、电子、元素转化,都出色的证实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的形成过程(4-5)“这种科学理论说明,······长出资本主义”“正如人的认识反映不依赖它·····经济制度”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来源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经济制度(1)(2)核心理论:剩余价值理论(3-7)定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整理初稿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整理初稿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名词解释1、社会利益和谐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利益和谐,是相对而言的,它并非指各主体的利益分毫不差的完全一致,而是指它们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利益取向具有一致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能够并行不悖,某一主体实现自我利益的行为并不干扰或阻碍其它主体利益的实现。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阿奎那、亚当·斯密、巴师夏。

2、教会税:又称为宗教税,是对教会成员征收的一种税。

由于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在各国的税法体系中往往显得很独特,目前主要存在于部分欧洲基督教新教国家,如德国、瑞士及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

在德国、瑞士、奥地利,由于政府与天主教和新教教会签的条约有教会税。

教会税是所得税的百分之九左右。

而且,在弥撒可以捐款。

别教会的会员通常自愿地付款。

别的欧洲国没有教会税。

例如,因为法国没有教会税,法国人只自愿地捐款,所以法国的教会很贫穷的。

3、政治自由:指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政治意愿的自由。

它通常表现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但都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自由要受法律的制约,自由只能做法律允许的事情,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就是违法行为,就要受到法律的限制或制裁。

4、排他性利益:是指一种利益只能被某一特定的主体来占有或消费。

排他性利益通常与对抗性(rivalry)联系在一起,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团体来享有或消费这一利益时就会发生零和性的对抗,一方所得即为另一方所失,某一民族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建立在排斥其它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的。

排他性利益最典型的例子是国际关系领域国家主权属下的自然资源,根据国际法的原则,它只能由当事国来开发、管辖,其他国家不能干预。

5、应然:人们在追求世界的理性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评判事物,探究事物应该如何,从而使人的主观努力趋向于某种特定的价值目标,即“求善”。

应然的意蕴是阐述事物依据其自身的特性应该是什么或者应该怎样,使人们基于理性对事物本身满足人类的客观需求的应有状态的判断。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课件整理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课件整理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5年12月1日一、写作背景一、从大背景上看,五卅运动把中国革命推向高潮,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在运动中都有比较充分的表现,革命联合阵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矛盾也日益显露。

生动丰富的革命实践为共产党人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又把许多缺乏现成答案的新问题提到了共产党人面前:■如怎样认识和对待资产阶级?(党的一大认为资产阶级都是革命的对象。

二大认为资产阶级民主派是可以联合的力量。

三大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中国资产阶级的大部分有两面性。

四大明确指出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反革命的“大商买办阶级”和“新兴的民族工业资产阶级”两部分。

五卅运动时,民族资产阶级最初曾积极参加反帝斗争并发挥过重要作用,以后却动摇妥协,充分表现出它在政治上的两面性)■在国共合作开展大革命的局面下,既要积极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又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和妥协作必要的斗争,对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如无产阶级对待自己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农民应采取什么态度?■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五卅运动,证明了农民斗争的奋起,是国民革命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民是工人阶级最需要最靠得住的同盟军。

二、从具体环境说,此文是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

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

第二种倾向,以张国涛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

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

■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

毛泽东并且预见到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他们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其右翼将要跑到帝国主义方面去。

1927年所发生的事变,证明了这一点。

品读马列经典发言稿

品读马列经典发言稿

品读马列经典发言稿
篇一:回归经典_感悟马克思主义的永恒魅力――品读《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概论的基础上学习经典著作,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国革命和建设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取得了震
古烁今的绩。

仍而不得不让人感叹世界变化的真是太快!20世纪的最后
十多年至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质疑,无
论是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还是在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都充斥着马克思
主义的“过时论”、“失败论”、“狭隘真理论”、“宗教论”等话语。

无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低落和声誉的下降是一个无需争论的
客观事实,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面。

如果我们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
是仅凭主观的好恶看问题的话,则不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它永恒
的魅力,正是凭藉着这种永恒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广范
的影响。

福柯认为,在现时,研究历史要想超越马克思所定义和描写的思
想地平线是不可能的。

詹姆逊指出,马克思哲学“是我们当今用以恢复自
身与存在之间关系的认知方式”,它提供了一种“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

德里达断言:我们“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的继承人”,“仍旧是在用马克
思主义的语码说话”,“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

的确马克思哲学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
学”,仍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1999年,在人类社会迈向第三
个千年之际,英国BBC公司在网上评选“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名词解释1、社会利益和谐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利益和谐,是相对而言的,它并非指各主体的利益分毫不差的完全一致,而是指它们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利益取向具有一致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能够并行不悖,某一主体实现自我利益的行为并不干扰或阻碍其它主体利益的实现。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阿奎那、亚当·斯密、巴师夏。

2、教会税:又称为宗教税,是对教会成员征收的一种税。

由于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在各国的税法体系中往往显得很独特,目前主要存在于部分欧洲基督教新教国家,如德国、瑞士及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

在德国、瑞士、奥地利,由于政府与天主教和新教教会签的条约有教会税。

教会税是所得税的百分之九左右。

而且,在弥撒可以捐款。

别教会的会员通常自愿地付款。

别的欧洲国没有教会税。

例如,因为法国没有教会税,法国人只自愿地捐款,所以法国的教会很贫穷的。

3、政治自由:指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政治意愿的自由。

它通常表现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但都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自由要受法律的制约,自由只能做法律允许的事情,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就是违法行为,就要受到法律的限制或制裁。

4、排他性利益:是指一种利益只能被某一特定的主体来占有或消费。

排他性利益通常与对抗性(rivalry)联系在一起,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团体来享有或消费这一利益时就会发生零和性的对抗,一方所得即为另一方所失,某一民族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建立在排斥其它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的。

排他性利益最典型的例子是国际关系领域国家主权属下的自然资源,根据国际法的原则,它只能由当事国来开发、管辖,其他国家不能干预。

5、应然:人们在追求世界的理性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评判事物,探究事物应该如何,从而使人的主观努力趋向于某种特定的价值目标,即“求善”。

应然的意蕴是阐述事物依据其自身的特性应该是什么或者应该怎样,使人们基于理性对事物本身满足人类的客观需求的应有状态的判断。

6、实然:人们在追求世界的理性时,追求的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探究事物是什么,即“求真”。

实然的意蕴是描述事物性征的各种现实表现以及事物的实际存在状态,是关于事实的判断。

7、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即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它是全面完整的政策。

8、三自教会:三自教会又称为三自爱国教会,特指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不受国外教会的管理和干预的自治、自养、自传的中国基督教教会。

三自教会接受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的管辖,中国的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庭和国外的基督教教,是中国唯一合法的基督信仰教会,其他任何形式的基督教会都是违法的。

目前全国性的三自爱国教会组织,基督新教有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以及中国基督教协会(通常合成“全国两会”);天主教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即“两会一团”)。

9、三自原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成立以后,中国的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组织在中国共产党政府的影响下,改造旧教会,新的教会以“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为方针,也可称作“三自”原则。

三自,即“自治、自养、自传”。

自治:指教会内部事务独立于国外宗教团体之外,同意接受本国宗教事务管理局的管辖自养:指教会的经济事务独立于国外政府财政和国外宗教团体之外自传:指完全由本国教会的传道人传教和本国教会的传道人负责解释教义10、拉斯特法里教: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或组织的统称。

因坚持俭朴、虔敬的宗教生活而形成。

是20世纪30年代起自牙买加兴起的一个黑人基督教宗教运动。

该运动信徒相信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是上帝在现代的转世,是圣经中预言的弥赛亚重临人间。

其教义体现了中美洲牙买加黑人在摆脱身体的束缚后,自我意识觉醒,开始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其信徒用黑人至高无上来瓦解白人至高无上,用极端对抗极端,用不平等来诉求不平等,以多元神学颠覆西方人所强加的殖民学说。

11、相对剥夺:在社会的动态发展变迁过程中,当个体或群体将自身的处境与其参照的其他个体或群体比较并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地位时,就会感到自身受到了剥夺,这种剥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即使个体或群体本身的处境相对于以前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如果这种改善的程度等于或是小于被参照的其他的个体或群体的改善程度,相对剥削感也会产生。

这种相对剥削感会影响个体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可能会导致自卑、压抑、排斥、抵触甚至暴力行为。

二、辨析题1、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辩:这句话是片面、不全面的。

析:(1)马克思关于宗教有一句名言——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苦难的抗议,宗教是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列宁是如实转述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的,可是中文版的《列宁全集》却把这句话译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而之后又在竞相摘引中加入了“烟”,几字之差,却把马克思的原意给修改了,许多年来对于宗教的性质、功能,看法上偏颇也产生了。

“鸦片论”的适用范围主要是指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条件下的宗教,而不应指一切社会条件的宗教。

(2)马克思是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的,鸦片本是一种比较昂贵的镇痛剂,而他对宗教的比喻也正是说宗教是一种镇痛剂,类似鸦片酊、止痛片等,但这种镇痛剂多是对症不对因的,治标不治本,马克思对鸦片的态度并不是全盘的否定,而是一种全面态度。

但人们把宗教翻译成麻醉人民的鸦片或是鸦片烟,它就成了毒品,等同于老百姓心目中的大烟土,对鸦片进行了全盘的否定(3)宗教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当然是错误的,但问题不在于人们信教的表象,而在于为什么信教的本质,即宗教是人们面对一时无法或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侵袭干扰时,为摆脱身体或是精神上的痛苦困惑而使用的一种“代价昂贵的镇痛剂”。

(4)宗教具有群众性、复杂性、长期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特点,我们应当对宗教持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要认识到宗教对于不同的时代、对于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在承认宗教对人民的反抗意识起着麻痹作用的同时,也要承认其积极作用的存在。

如宗教在阶级社会的历史上比较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对于历史上被压迫的人民和进步阶层则更多的起着消极作用。

要认识到,在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阶级对抗社会中,宗教主要表现为剥削阶级麻痹人民的鸦片;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则直接表现为信教群众的世界观问题。

当今的中国,应当坚持继续实行有力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宗教人士的积极作用和宗教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积极促进作用。

2、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辩:马克思主义不等于马列主义,马列主义是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

析:(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是总的思想大纲。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它包含了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

(2)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地说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是一种思想体系,与之相似的还有我国的毛泽东思想等。

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绝大多数共产党仍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尊为基本的意识形态。

(3)这些理论只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所提出来的理论;各个国家必须要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之;这些主义只是纲领性的指导理论而绝不是教条;并且它也必将根据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等等因素需要及时的发展、补充与继续进一步的完善。

三、简答题1、越南、古巴社会主义政党处理宗教问题的政策越南:(1)政策历程:1945——1975年南北统一前,越共实行积极的宗教政策,尽力吸收宗教人士进入其阵营;1975年——1986年同意后革新前,越共实行反宗教运动;1986年革新开放后,越共实行解冻和渐趋积极地宗教政策。

(2)革新开放后,A、越共认为宗教是长期存在的事务,信仰和宗教是一部分人民的精神需要,宗教提倡的道德与新社会的建设有许多共同点;B、要克服对宗教信徒的狭隘态度、偏见和歧视,要禁止和制止破坏民族独立和团结的宗教活动,也要反对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任何侵犯,要反对对宗教信徒行使公民权利的阻碍;越南共产党提倡无神论,但并不排斥党员信教。

越南共产党员可以自C、由参加各种宗教活动,越南人在申请加入越共时无须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前提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党章》各项规定。

此外,越共也积极在宗教信徒、专职僧侣和教会人士中发展共产党员。

古巴:(1)坚持无神论,坚决实行强烈的无神论,驱逐教徒、关闭天主教学校、废除圣诞节等,但这引起了古巴政教关系持续紧张了数十年。

(2)然而在现实层面,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宗教对古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具有重大印象。

宗教的社会影响广泛,很大部分古巴人受过天主教的洗礼;部分教徒在国家革命和建设中发挥过积极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巴天主教也开始改变对古共政府的态度,表示拥护政府,谴责美对古巴的封锁和造成的国家困境,此后古巴政府和天主教会的关系逐渐缓和。

各国共产党处理宗教问题的一些经验启示:(1)通过“依法治教”,消除社会和谐的隐患。

(2)以宗教扩大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增强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3)以党的思想观念与宗教教义感化大众,促进社会和谐。

(4)以宗教抵御外部的和平演变,促进国内的社会稳定。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需要与时俱进,结合中国国情全面准确地看待“鸦片论”。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论断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对欧洲宗教的分析和批判,表明了马克思对宗教的基本态度和看法,揭示了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