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中医)

中风病(脑出血)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中风病(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为脑出血的患者。
(ICD-10:I61)(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在起病10-30分钟为进行性加重。
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1)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
(2) MRI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脑出血,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和血管炎等。
3.证候诊断:(1)急性期①风火上扰,肝阳暴亢辩证要点:半身不遂,头痛头晕,口干口苦,舌红,脉弦数。
②肺热腑实,瘀阻清窍辩证要点:半身不遂,神昏目赤,项强身热,便秘溲赤,舌红绛,苔焦黄,脉洪滑数。
③痰浊内盛,蒙蔽清窍辩证要点:神疲肢冷,气短懒言,或神昏肢瘫,喉中痰鸣,舌黯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④元气不固,神明散乱辩证要点:头痛呕吐,四肢瘫痪,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自遗,舌痿苔枯,舌黯脉微。
⑤痰瘀阻络,自溢脉外辩证要点:肢瘫语謇,肢体麻木,头胀刺痛有定处,或猝然倒地,神昏烦躁,舌黯且散在瘀点,苔白腻,脉弦涩。
(2)慢性期①阳气虚衰,瘀血内阻辩证要点:面黄肢软,气短懒言,口舌歪斜,语言不利,舌淡苔白,脉沉细涩。
②肝肾两亏,筋脉失养辩证要点:眩晕耳鸣,语声低微或不语,神疲心烦,肢软无力,舌红苔少脉细。
2脑血管病后遗症门诊临床路径

2、脑血管病后遗症门诊临床路径脑血管病后遗症门诊临床路径一、脑血管病后遗症门诊诊疗流程(一)适用对象(ICD-I69.802)单纯脑血管病无合并症或合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的合并症、上级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可转门诊治疗的、既往有脑血管病史本次发病症状较轻可在门诊治疗。
脑血管病包括:脑梗塞、脑血管硬化、脑供血不足、脑出血康复治疗等病种。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既往住院病史。
2、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但症状较轻,或合并症无需特殊处理。
3、相关辅助检查检查:如TCD提示、头颅CT提示、MRI 提示等。
(三)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
(四)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
2、需要住院或并发症需要处理的在门诊无法治疗。
3、进展型。
(五)门诊检查项目:与疾病相关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脂,凝血功能,颅内多普勒血流图必需的检查项目:心电图,血糖,肝功能,肾功能。
(六)治疗常规1、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调控。
2、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3、改变脑循环、扩血管药。
4、神经保护剂。
5、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6、康复治疗。
7、其他对症处理。
(七)标准门诊诊疗日:7-10天(八)治愈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
2、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改善。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门诊治疗期间合并症突发,进展性,病情加重,需要转住院。
二、脑血管病后遗症门诊治疗临床路径表单病名称编码:ICD-I69.802适用对象: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就诊日期:年月日治愈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天三、脑血管疾病后遗症门诊治疗临床路径质量控制与考核要点。
康复科(中风恢复后遗症期临床路径表)卫生部格式

□物理因子治疗、相应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
临时医嘱:
□康复评定
□根据病情下达
康复治疗师工作
继续按康复处方进行:
□一对一徒手运动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破坏训练,作业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
□针灸治疗
□及时向主管医生反应康复中存在的问题
继续按康复处方进行:
护理
□正确执行医嘱
□观察病情变化
□按护理常规进行基础康复护理操作
□与康复医师、治疗师配合督促、指导主动训练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病情
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签名
主管护士签名:
时间:
主管护士签名:
时间:
主管护士签名:
□完成出院记录
医
嘱
长期医嘱:
□一级/二级护理
□饮食医嘱
□基础疾病用药
□根据病情下达
□物理因子治疗、相应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
临时医嘱:
□根据病情下达
临时医嘱:
□通知出院
□出院带药
康复治疗师工作
继续按康复处方进行:
□一对一徒手运动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破坏训练,作业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相应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
临时医嘱:
必查: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便常规
□急诊生化、肝功、血脂
□胸片
□心电图
可查:
□头颅CT或MR
临床路径之康复临床路径

1010 个临床路径之康复临床路径名称发布时间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2016脑出血恢复期康复2016脑梗死恢复期康复201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2016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2016手外伤康复2016肢体骨折术后康复2016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2016周围神经损伤康复2016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2016颈椎病康复2016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检查:头颅CT、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评定内容包括:(1)意识状态的评定(2)运动功能的评定(3)感觉功能的评定(4)言语功能的评定(5)吞咽功能的评定(6)认知功能的评定(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9)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以患者为中心,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及专家共识,规范患者诊疗全程的一种路径性医疗模式。
它是通过明确负责人、设定目标、制定过程和时间、考核结果并及时进行反馈等方式,协调各专业组织、团队成员、协同工作,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主体作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连续性和协作性的优质医疗服务。
脑出血是指由于脑的血管破裂引起的大脑出血,患者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脑出血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规范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全面、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流程。
临床护理路径明确患者护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入院评估、医嘱执行、监护观察、病情评估、护理干预、出院指导等,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有据可依。
通过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可以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规范化水平,避免护理中的疏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二、全程管理,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强调全程管理,注重患者的整体护理和康复。
脑出血患者常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需要及时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
在临床护理路径中,可以设定康复目标和落实康复措施,如早期开展功能锻炼、康复训练、语言训练等。
及时开展康复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重建,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三、多学科协作,提高护理效果脑出血患者的护理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包括神经内科、护理、康复科、心理科等多个学科。
在临床护理路径中,可以明确各学科的责任、任务和工作内容,建立协作机制和沟通渠道。
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效果,避免工作重复和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服务。
四、信息共享,提高护理效率临床护理路径将所有有关脑出血患者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包括患者的病情资料、诊断结果、治疗计划、护理记录等。
神经内科-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9)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脑出血分类及临床诊断要点:1、高血压性脑出血:①常于活动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有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急,多迅速进展,多与高血压有关;④可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⑥应做头颅CT或MRI检查;⑦必要时腰穿,脑脊液一般可能含血。
2、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①多为急骤发病;②多数无前驱症状;③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有明显头痛和呕吐;④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⑤必要时腰穿,脑脊液可能含血;⑥应做头颅CT或MRI检查。
3、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并出血:①发病多由于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②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有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应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④必要时腰穿,脑脊液可有红细胞。
4、脑肿瘤并出血5、脑梗死并出血6、其他:继发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抗凝剂、溶栓剂等导致的脑出血7、原因未明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1、外科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1)适应证①头颅CT证实脑出血,占位明显;②患者有明显意识障碍;③有脑干受损、脑疝或急性脑积水表现者;④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禁忌证①有明显凝血功能障碍且不能纠正者;②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者;③患者家属拒绝手术者;④恶性肿瘤晚期、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3)手术方法①开颅血肿清除术;②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③脑室外引流术。
2、内科药物治疗,建议:(1)稳妥运送;(2)控制脑水肿、降颅内压;(3)控制血压;(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5)止血剂的使用;(6)脑出血致内脏综合征的处理;(7)营养支持治疗;(8)康复治疗。
1010个临床路径之康复临床路径

1010个临床路径之康复临床路径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检查:头颅CT、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评定内容包括:(1)意识状态的评定(2)运动功能的评定(3)感觉功能的评定(4)言语功能的评定(5)吞咽功能的评定(6)认知功能的评定(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9)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2.康复治疗(1)体位摆放与处理(2)意识障碍处理(3)运动治疗(4)作业治疗(5)物理因子治疗(6)认知功能训练(7)言语治疗(8)吞咽治疗(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11)中医治疗(12)痉挛处理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1)感染的治疗(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3)压疮的治疗(4)异位骨化的治疗(5)其它: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
康复科脑出血临床路径新

脑出血康复临床路径一、脑出血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261: 900 )(二)诊断依据。
依照《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显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者。
2.头颅影像学检查发觉相应脑部出血灶。
(三)选择医治方案的依据。
依照《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医治: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固,降低血压、操纵颅内压、预防并发症和其他对症支持处置,必要时外科手术医治。
2.康复评定及康复医治:增进运动功能、言语、吞咽、认知功能恢夏,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避免并发症。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ICD-261 : 900脑出血疾病编码。
2.生命征平稳,病情稳固,神志清醒,症状无进展。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置也不阻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能够进入路径。
4.排除外科手术指证患者。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录凝血功能;(3)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依照具体情形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
(七)选择用药。
1・1降压药物:依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操纵颅内压:20%甘露醇脱水医治。
4.依照病情可选用营养神经药物、抗癫痫及制酸药物等辅助医治。
(八)监测生命体征和康复评定。
1.生命体征监测。
2.康复评定:1)脑血管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2)运动功能评定:Brunnstrom分级评息Fugl-Meyer躯体功能量表(上肢、下肢、关节活动度测评、平稳功能评定、感觉功能评测1步行功能评定3)语言功能评定:汉语标准失语症评定、构音障碍评定4)吞咽功能评定5)认知功能评定:如MMSE评定6)Barthel指数评定7)心理状况评定:焦虑、抑郁量表评定8)生存质量量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出血后遗症(恢复期)临床路径
一、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ICD-10 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血生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或胸部CT。
(6)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
(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我院没有
(2)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3)C反应蛋白、
(4)超声心动、
(5)高同型半胱氨酸、
(6)D-2聚体、
(7)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8)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
(9)双下肢血管B超等。
(七)治疗方法
1.静脉滴注脑代谢改善及神经营养药(奥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长春西汀等),中药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
)
2.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3.针灸治疗:多数可以应用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4.推拿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微波、超声、红外线等治疗。
6.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7.康复训练:帮助指导合理进行康复训练。
8.护理:辨证施护。
脑出血后遗症(恢复期)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ICD-10编码为:);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