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14个]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14个]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目录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22脑出血临床路径73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124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185癫痫临床路径236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287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338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439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路径51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路径5811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6612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7113视神经脊髓炎临床路径78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8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重 点 医 嘱
主要 护理 工作
□ 正确执行医嘱 □ 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 交代出院后护理注意事项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白班
小夜班
..
大夜班
.
高血压性脑出血
一、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ICD10:I61. 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发病,病情进展迅速; 2.有高血压史; 3.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局灶症状和体征; 4.头颅 CT 提示脑实质出血病灶。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 2-4 周,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大小便 通畅,防治泌尿、呼吸道感染和褥疮等;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出现癫痫发作者,给予抗癫痫药物; 6.出血量较大者,请神经外科协助处理,并由神经外科医生确定是否手术治疗。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 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编码(ICD10:I61. 902); 2.不合并意识障碍的大脑半球出血量 20ml 以下、小脑出血量 10ml 以下、较小量的脑干 出血,且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等。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 2.血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 CT 复查; 5.MRA/CTA/DSA(必要时)。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速尿、丁尿胺。 2.降血压药物:必要时口服或静脉应用降血压药物,使血压维持于略高于发病前水平, 或 160/90mmHg 左右。 3.防止便秘:口服缓泻药物。 4.抗生素:并发肺部或泌尿系感染者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5.抑酸药物:可选用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 6.胰岛素:如果血糖升高者,皮下或静脉应用胰岛素。 7.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8.神经营养药物。

神经内科专业8个病种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专业8个病种临床路径

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10:A86/G0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3周有/无病毒感染史。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癫痫发作、精神改变、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5.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抗病毒治疗;2.糖皮质激素治疗;3.抗生素治疗;4.对症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重症或并发症严重者6–8周,轻症3–4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86/G05.1病毒性脑炎疾病编码。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3.就诊时或治疗过程中出现昏迷者进入重症病毒性脑炎路径,否则进入轻症病毒性脑炎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和X线胸片,并根据病情复查;(4)脑电图;(5)头颅CT/MRI;(6)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肿瘤全项及相关免疫学检查;(2)并发其他感染患者行分泌物或排泄物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3)诊断有疑问者检测血液和尿液毒物。

(七)选择用药。

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等。

2.渗透性脱水利尿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和速尿等。

3.抗癫痫药物:依据癫痫发作类型选用。

神经内科5个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5个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 年版)一、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照。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第一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二级预防指南( 2010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2010 )。

1.起病忽然,快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半连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 1 小时内恢复,但可频频发生。

3.除外癫痫。

4.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二级预防指南(2010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 2010 )。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拟订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齐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生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要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小并达到介入标准者予经皮血管内成形术(支架成形术或球囊扩充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9-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时期不需要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惯例、尿惯例;(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3)心电图;头颅 MRI 或 CT ,颈部血管超声。

2.依据详细状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同型半胱氨酸、TCD,CTA、MRA或 DSA ,心脏彩超、胸部X 线平片。

神经内科多系统萎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多系统萎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多系统萎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累及自主神经、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导致患者出现多种症状和功能障碍。

为了规范多系统萎缩患者的住院治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多系统萎缩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1、临床症状:患者通常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体位性低血压、尿失禁、便秘等)、帕金森样症状(如运动迟缓、肌强直、震颤等)、小脑性共济失调(如步态不稳、肢体共济失调、言语不清等)中的至少两种。

2、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能显示脑桥“十字征”、小脑萎缩等特征性改变。

3、神经电生理检查: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检查可能显示神经源性损害。

4、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帕金森病、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小脑变性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一般治疗(1)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2)饮食指导:建议患者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3)运动康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计划,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肢体活动等,以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2、药物治疗(1)针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体位性低血压:可使用米多君、屈昔多巴等药物提升血压。

尿失禁: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奥昔布宁。

便秘:可使用通便药物,如乳果糖。

(2)针对帕金森样症状可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或左旋多巴制剂,但疗效可能有限。

(3)针对小脑性共济失调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试用丁螺环酮等改善症状。

3、非药物治疗(1)物理治疗:如电疗、热疗、按摩等,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2)心理治疗:对于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必要的药物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标准住院日为 10-14 天。

神经内科紧张型头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紧张型头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紧张型头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

神经内科紧张型头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用于首次诊断为紧张型头痛(ICD10:G44.2)的患者。

诊断依据包括双
侧头痛、头痛性质为压迫样或紧缩样、轻到中度疼痛、日常体力活动不会加重头痛、不伴恶心呕吐,可伴有畏光或者畏声,以及头颅CT无异常。

治疗方案的选择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预防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适当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惯,以及松弛治疗、物理治疗、生物反馈及针灸等治疗。

对症治疗则包括止痛治疗,而预防治疗则包括抗抑郁治疗和肌肉松弛治疗。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5天。

进入路径标准需要符合第
一诊断为紧张型头痛,且不合并严重焦虑症、严重抑郁症,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住院后检查的项目包括血、尿、大便常规、血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胸片、心电图、心理量表测试和头颅CT。

选择用药包括止痛药物和抗抑郁药物。

止痛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氯美扎酮、复合镇痛药,而抗抑郁药物则包括阿米替林、多赛平、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氟伏沙明等。

出院标准包括患者病情稳定和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若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需要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

临床路径释义·神经内科分册

临床路径释义·神经内科分册

临床路径释义·神经内科分册
临床路径是指医学上规范化的、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它是根据
患者的病情和诊断结果,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指南,制定出的一套
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和管理流程。

神经内科分册是指在临床路径中针
对神经内科疾病制定的具体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神经内科疾病包括
脑血管疾病(脑血栓、脑出血等)、神经系统感染、神经系统变性
疾病(如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脊髓疾病、神经肌肉
疾病等。

在神经内科分册的临床路径中,通常会包括患者的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如MRI、CT、脑电图等)、诊断标准、治疗
方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出院管理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根据神经内科疾病的特点和治疗需要
而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路径的制定需要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医学研究成果,因此在神经内科分册的临床路径中,医生们会根据最新的指南和研
究成果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修订,以确保患者得到最合适的治疗和管理。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可以通过了解临床路径,更好地理解疾病
的治疗过程和预后,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神经内科分册的临床路径是为了规范化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而制定的一套具体的治疗和管理方案,它是医学进步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结合体,对于提高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治疗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内科-脑出血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9)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脑出血分类及临床诊断要点:1、高血压性脑出血:①常于活动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有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急,多迅速进展,多与高血压有关;④可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⑥应做头颅CT或MRI检查;⑦必要时腰穿,脑脊液一般可能含血。

2、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①多为急骤发病;②多数无前驱症状;③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有明显头痛和呕吐;④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⑤必要时腰穿,脑脊液可能含血;⑥应做头颅CT或MRI检查。

3、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并出血:①发病多由于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②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有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应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④必要时腰穿,脑脊液可有红细胞。

4、脑肿瘤并出血5、脑梗死并出血6、其他:继发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抗凝剂、溶栓剂等导致的脑出血7、原因未明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1、外科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1)适应证①头颅CT证实脑出血,占位明显;②患者有明显意识障碍;③有脑干受损、脑疝或急性脑积水表现者;④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禁忌证①有明显凝血功能障碍且不能纠正者;②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者;③患者家属拒绝手术者;④恶性肿瘤晚期、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3)手术方法①开颅血肿清除术;②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③脑室外引流术。

2、内科药物治疗,建议:(1)稳妥运送;(2)控制脑水肿、降颅内压;(3)控制血压;(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5)止血剂的使用;(6)脑出血致内脏综合征的处理;(7)营养支持治疗;(8)康复治疗。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1. 引言1.1 神经内科概述神经内科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涉及大脑、脊髓、神经和肌肉等部位的疾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神经内科疾病种类繁多,包括脑血管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等,其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因此,神经内科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临床路径的概念与意义临床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系统化的医疗管理模式,通过制定一系列具有时间顺序的医疗措施,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缩短住院时间。

临床路径的实施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神经内科疾病种类繁多,治疗过程复杂,临床路径在神经内科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分析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的现状,探讨临床路径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优化神经内科临床路径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包括神经内科疾病分类、临床路径的实施、优化策略等,旨在为提高神经内科疾病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提供参考。

2. 神经内科疾病分类及临床路径2.1 神经内科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涵盖了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2.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3.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

4.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等。

5.癫痫和发作性疾病:如癫痫、偏头痛等。

6.脊髓疾病:如脊髓炎、脊髓压迫症等。

7.周围神经病: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等。

各类疾病在神经内科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疾病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

2.2 常见疾病临床路径2.2.1 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临床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诊断:利用CT、MRI等影像学检查,快速识别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
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对未来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发展的展望和期待
拓展应用范围
提高个性化治疗
随着神经内科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和新的治 疗手段的出现,临床路径需要不断更新和 完善,以适应新的需求。
在保证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临床路径应 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以满足不同患者的 特殊需求。
加强科研支持
强化跨学科合作
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医疗资源,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
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
1 2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让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疾 病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 理能力。
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通过优化诊疗流程和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可以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
加大对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研究的投入,通 过科学研究推动临床路径的持续改进和创 新。
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协 作,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合作,有助于 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神经内科疾病的概述 •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
施 •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的效果分析 •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的挑战和对
策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临床路径,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成 本。
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神经内科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临床路径作为一 种标准化、规范化的医疗模式,对于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 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癫痫
临床表现包括抽搐、痉 挛等,诊断方法包括脑

神经内科韦尼克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韦尼克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韦尼克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韦尼克脑病(ICD10:E51.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特征
(1)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表现现为眼震、单侧或双侧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和精神障碍;
(3)多见于长期缺乏B族维生素、恶性贫血、酗酒等情况;
(4)磁共振成像(MRI)可见双侧丘脑和脑干有对称性病变,典型的改变为第三脑室和导水管周围有对称性长T2 信号影。

(4)大量补充B族维生素和叶酸可使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因治疗。

2.补充维生素B1。

神经内科亚急性海绵状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亚急性海绵状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亚急性海绵状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亚急性海绵状脑病(ICD10:A81.004)(二)诊断依据。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中老年人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进行性加重。

2.早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焦虑和抑郁,间有精神和和行为异常。

中期表现为痴呆,伴锥体束征、锥体外系体征、癫痫、视力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肌阵挛等。

晚期出现尿失禁,无动性缄默或去皮质强直。

4.腰穿颅内压力正常,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偶有蛋白轻度升高5.脑电图有间歇性或者连续性中至高波幅的尖慢或棘慢综合波同步放电。

6.头颅MRI检查,T1和T2像提示为脑萎缩表现,但实质改变。

但DWI可见局部或者弥漫性皮层带状和/或基底节区域片状高信号。

7. 脑活检病理提示灰质呈海绵状变性,神经细胞脱失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免疫组化PrP SC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 对症支持治疗2. 预防并发症。

3. 防止交叉感染和传播。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81.004,亚急性海绵状脑病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

3.患者已经晚期,且合并多种并发症,或者进入疾病终末期,则不能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项、血气分析、血清四项、血沉、CRP、病毒学免疫指标检测;甲状腺功能七项;叶酸及维生素B12检查;肿瘤指标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必要时根据职业状态,进行重金属中毒指标检查。

2.心电图、胸片、24小时动态脑电图,头颅MRI平扫、增强扫描和DWI,全身PET扫描(可以用胸部CT,腹部超声,前列腺或者妇科超声,胃镜和肠镜检查等替代),肌电图检查。

神经内科多系统萎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多系统萎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多系统萎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多系统萎缩(ICD10:G90.301)(二)诊断依据。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特征(1)自主神经衰竭和/或排尿功能障碍;(2)帕金森综合症;(3)小脑性共济失调;(4)皮层脊髓功能障碍。

2、诊断标准可能MSA:第一个临床特征加上两个其它特征;很可能MSA:第一个临床特征加上对多巴胺反应不佳的帕金森综合症或小脑性共济失调。

确定诊断MSA:神经病理检查证实。

3、临床分型:(1)帕金森病型(MSA-Parkinsonian, MSA-P):以PD 或PDS为主要临床表现;(2)小脑萎缩型(MSA-Cerebellar, MSA-C):以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3)自主神经型(MSA-Autonomic, MSA-A):以Shy-Drager综合征为主要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可用多巴胺制剂缓解锥体外系症状。

2.治疗体位性低血压可用多盐、氟氢可的松、盐酸米多君等药物,可穿齐腰高筒弹力内裤,夜间睡眠时取头高位可能有效。

3.神经营养药。

4.对症治疗、康复训练。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多系统萎缩(ICD10:G90.301)编码;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进行的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1)测量卧立位血压;(2)血、尿、便常规;血生化、血清四项;(3)胸片、心电图;(4)脑电图;(5)头部MRI 检查。

2.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腰穿检查、肛门肌电图检查或神经心理测查。

(七)选择用药。

1.可用多巴胺制剂缓解锥体外系症状。

神经内科低颅压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低颅压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低颅压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低颅压综合征(ICD-10:G93.403)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发病年龄:多发于中青年。

2.临床表现:(1)直立性头痛表现为坐起或站立时明显,平卧后好转;(2)伴随症状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颈项强直等,少数患者可出现视物模糊、复视、面部麻木、面瘫等其他脑神经受累症状;(3)少见并发症:个别患者可出现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

3.化验检查:血沉、 C反应蛋白、血清四项、血生化、血常规检查。

4. 辅助检查:腰穿检查提示颅内压小于60mmH2O,脑脊液蛋白可升高,个别出现白细胞轻度增多,但糖和氯化物正常;部分患者头颅CT平扫即可见到硬膜下积液或渗血;头颅MRI通常表现为硬膜下液体聚集(渗血、积液)、硬脑膜强化、静脉系统充血扩张;放射性核素脑池显像、脊髓造影术后CT 扫描、脊髓MR检查可能发现潜在的脑脊液瘘口。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卧床休息2.对症治疗;3.补液治疗;(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低颅压综合征(ICD-10:G93.403);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1.血、尿、便常规;2.血沉、C反应蛋白、血清四项、血生化;3.腰穿检查测定颅内压,和脑脊液常规与生化;4.头颅MRI平扫+增强;5.必要时作放射性核素脑池显像、脊髓造影术后CT 扫描、脊髓MR;(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对症治疗:卧床休息。

2.补液治疗:大量饮水,必要时大量静脉补液>2500ml/日;(八)需要复查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生化;2. 头颅MR+增强。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神经内科是以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临床学科。

在神经内科的临床实践中,路径分析是一种重要的诊断工具。

本文将围绕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展开论述,从患者就诊初期的病史收集、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到病程观察、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病史收集在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中,患者的病史收集是基础和起点。

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因、发病过程、症状变化等信息,并结合家族史、既往史和个人习惯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问诊。

通过全面收集患者的病史,可以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的重要环节。

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的面容、步态、姿势等方面的特征,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和肌力情况,以及相关的生理反射和病理征象等。

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为后续的辅助检查和诊断提供线索。

三、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在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中具有重要地位。

常规的辅助检查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电生理检查(如脑电图、肌电图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尿液等)。

通过这些辅助检查,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患者信息,协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四、病程观察病程观察是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持续观察和记录,了解病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病程的观察,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自然进展,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五、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的最终目标是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进行诊断的推理和验证。

以此为基础,医生可以制定出个性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六、随访和预后评估随访和预后评估是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进行定期的复诊和观察。

通过随访和预后评估,医生可以判断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并为患者提供长期的健康管理建议。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

专家共识
组织神经内科专家撰写共识意见 ,作为制定临床路径的参考依据 。
系统评价
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综合 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 全性。
实施步骤与内容
患者评估
根据临床路径要求,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 括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和诊断,按照临床路径要求,制定 最佳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
02
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与治疗策略
脑卒中
诊断标准
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等。
治疗策略
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和外科干预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癫痫
诊断标准
包括病史、脑电图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根据发作症状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 为癫痫。
治疗策略
包括药物治疗、癫痫灶定位手术治疗和神经调控治疗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合适的治疗方案。
改进措施与建议
要点一
建立标准化诊疗流程
要点二
加强数据收集与分析
制定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和 流程,明确诊疗路径,提高诊疗质量 和效率。
建立神经内科数据库,收集和分析相 关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要点三
实施多学科联合诊疗
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发挥不同 专业优势,提高诊疗效果和患者满意 度。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确定患者是否符合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疗效评估
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疗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 整治疗方案。
优势与局限
优势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规范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同时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神经内科急性脊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急性脊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急性脊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脊髓炎急性期(ICD 10:G04.904)(二)诊断依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急性起病,一周内达到高峰。

2.神经系统检查: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双下肢传导束型运动,感觉及尿便障碍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累及双侧,但不一定对称,有明确的感觉平面;3.化验: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及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加,细胞增多主要为淋巴细胞,糖及氯化物含量正常,寡克隆区带多阳性、IgG指数及合成率可增高;4.辅助检查:脊髓MRI+强化:脊髓可有不同程度肿胀,可累及多个脊髓节段并有弥漫性长T1、长T2信号,病灶呈实质性或周边强化;5.鉴别诊断:脊髓压迫症、放射性脊髓病、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血管畸形、结缔组织病、特殊感染、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及脊髓肿瘤。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明确诊断急性脊髓炎急性发作或复发期,需激素治疗者,向家属交待病情及激素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激素冲击治疗知情同意书;2.不能应用激素或激素效果欠佳者,可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 10:G04.904急性脊髓炎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病变累及高段颈髓或延髓,但未累及呼吸肌者,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所进行的检查项目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 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清四项;3. 血风湿免疫相关检查;血清自身抗体检测(AQP4-Ab);甲功七项,淋巴细胞亚群;4. 腰穿:脑脊液常规、生化、免疫球蛋白、寡克隆区带、24小时IgG合成率、 IgG指数;5. 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6. 脊髓和/或头颅MRI平扫+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主编:蒲传强副主编:黄旭升、于生元、张家堂编者(按姓氏笔画排序):贾渭泉、王湘庆、田成林、石强、刘若卓、杨飞、崔芳、崔荣太、黄德晖、董钊目录病名编写人页码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田成林……………………… 3-6 2.脑出血……………………………………田成林……………………… 7-11 3.蛛网膜下腔出血…………………………刘若卓……………………… 12-16 4.烟雾病……………………………………刘若卓……………………… 17-21 5.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田成林……………………… 22-25 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田成林……………………… 26-30 7.结核性脑膜炎……………………………张家堂……………………… 31-36 8.化脓性脑膜炎……………………………张家堂……………………… 37-42 9.病毒性脑膜炎……………………………张家堂……………………… 43-47 10.肥厚性硬脑膜炎…………………………………………………………… 48-52 11.病毒性脑炎………………………………张家堂……………………… 53-58 1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59-64 13.亚急性海绵状脑病………………………………………………………… 65-70 14.癫痫……………………………………王湘庆……………………… 71-78 15.癫痫持续状态…………………………王湘庆……………………… 79-83 16.吉兰-巴利综合征………………………黄德辉……………………… 84-88 17.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崔芳………89-91 18.POEMS综合征…………………………崔荣太……………………… 92-96 19.面神经炎………………………………杨飞……………………… 97-99 20.动眼神经麻痹…………………………………………………………… 100-102 21.肘管综合征……………………………崔芳……………………… 103-104 22.腓总神经麻痹…………………………杨飞……………………… 105-107 23.多发性硬化……………………………黄德辉……………………… 108-112 24.视神经脊髓炎…………………………黄德晖……………………… 113-117 2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黄德晖……………………… 118-122 26.急性脊髓炎……………………………黄德辉……………………… 123-127 27.帕金森病………………………………田成林……………………… 128-131 28.多系统萎缩……………………………王湘庆……………………… 132-134 29.肌萎缩侧索硬化………………………崔芳……………………… 135-137 30.亨廷顿舞蹈病…………………………董钊……………………… 138-140 31.肌张力障碍…………………………………………………………………141-143 32.肝豆状核变性…………………………董钊……………………… 144-146 33.亚急性联合变性………………………杨飞……………………… 147-151 34.韦尼克脑病……………………………王湘庆……………………… 152-153 35.亚急性小脑变性………………………崔荣太……………………… 154-158 36.低颅压综合征………………………………………………………………159-162 37.多发性肌炎……………………………崔荣太……………………… 163-167 38.包涵体肌炎……………………………………………………………… 168-172 39.重症肌无力……………………………黄德辉……………………… 173-179 40.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石强……………………… 180-182 41.周期性瘫痪……………………………石强……………………… 183-186 42.肌营养不良……………………………………………………………… 187-191 4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192-195 44.线粒体脑肌病…………………………石强……………………… 196-198 45.丛集性头痛……………………………………………………………… 199-201 46.紧张型头痛……………………………刘若卓……………………… 202-204 47.偏头痛…………………………………………………………………… 205-20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ICD10:G45.90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或视网膜的功能缺损;2、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在1小时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反复发作;3、无任何急性梗死的证据发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抗凝治疗(适用于心源性栓子脱落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5、外科手术治疗:当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在70%以上时,在患者和家属同意下,可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易栓症筛查(必要时)、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光氨酸,抗心磷脂抗体(必要时),血栓弹力图,风湿免疫相关检查(必要时);3、头颅MRI,MRA/CTA,颈动脉、椎动脉超声,TCD,颈动脉高分辨率MRI(必要时),DSA(必要时);4、胸片、心电图;5、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必要时),24小时心电图(必要时);6、其他必要的相关检查。

(七)选择用药1、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或口服豆素类药物(华法林),口服双香豆素类药物需监测INR值,用于心源性栓子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3、他汀类药物: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扩容药物:用于低灌注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中成药(八)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需要进一步诊治,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2、发现合并其它系统疾病并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ICD10:G45.9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高血压性脑出血一、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ICD10:I61. 902)(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急性发病,病情进展迅速;2.有高血压史;3.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局灶症状和体征;4.头颅CT提示脑实质出血病灶。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2-4周,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治泌尿、呼吸道感染和褥疮等;2.控制血压;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4.控制体温;5.出现癫痫发作者,给予抗癫痫药物;6.出血量较大者,请神经外科协助处理,并由神经外科医生确定是否手术治疗。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编码(ICD10:I61. 902);2.不合并意识障碍的大脑半球出血量20ml以下、小脑出血量10ml以下、较小量的脑干出血,且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等。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2.血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3.胸片、心电图;4.头颅CT复查;5.MRA/CTA/DSA(必要时)。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速尿、丁尿胺。

2.降血压药物:必要时口服或静脉应用降血压药物,使血压维持于略高于发病前水平,或160/90mmHg左右。

3.防止便秘:口服缓泻药物。

4.抗生素:并发肺部或泌尿系感染者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5.抑酸药物:可选用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

6.胰岛素:如果血糖升高者,皮下或静脉应用胰岛素。

7.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8.神经营养药物。

(八)监测神经系统体征和生命体征。

1.住NICU;2.血压、心电、血氧监测;3.脑功能监测(有条件)。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3.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可能导致这些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二、脑出血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 I61. 90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ICD10:16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2.头颅CT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3.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至少4周,避免用力大小便,防止剧烈咳嗽。

烦躁不安者适当应用止痛镇静药,稳定血压,控制癫痫发作。

可以进行腰穿放脑脊液;2.脱水治疗;3.止血及防治再出血;4.防治动脉痉挛及脑梗死;5.治疗脑积水;6.病因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定义(ICD10:160);2.不出现意识障碍,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