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
园林景观设计的五大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的五大原则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自然美、人文景观和艺术创作的学科,旨在通过创造和塑造人们所处环境的外部形象,提供美丽、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场所。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旨在引导设计师创作出优雅、和谐且具有功能性的景观。
本文将介绍园林景观设计的五大原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
一、功能性原则园林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原则是指设计应满足特定场所和使用者的需求。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到空间的使用功能,包括人流、车流、采光等方面,从而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例如,公园设计时要考虑到人们休闲游玩、锻炼、社交等需求,而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则需注重居民的安全与舒适感。
二、美学原则园林景观设计的美学原则是指设计应具备艺术性和美感,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美与愉悦。
设计师需要运用色彩、纹理、形状、比例等元素,创造出符合审美标准的景观。
同时,景观设计也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融合自然和人文景观,使整个场所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
三、可持续性原则园林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原则是指设计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宜的植物、材料和技术,以降低能耗、减少水资源浪费,并提供适宜的自然通风和遮阳措施。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多功能原则园林景观设计的多功能原则是指设计应具备多种功能和用途,以满足不同需求和时间的变化。
例如,一个公园既可以用于人们的娱乐活动,也可以作为社区活动中心;一个花园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和观赏的场所,同时也可以为社区提供食物和环境服务。
五、文化传承原则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传承原则是指设计应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展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设计师需要了解当地的民俗、传统建筑风格、特色植物等,将其融入设计中,使景观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
这种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的方式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景观设计的六个原则
景观设计的六个原则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考虑美学效果,还要兼顾实用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景观设计中,有六个重要的原则,它们是:一、功能性原则景观设计的第一要义是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功能性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和习惯,以及场地的特点和限制,从而设计出最合适的景观方案。
例如,在公园中,需要考虑游乐设施、休息区、步道等功能的布局和设计。
二、美学原则景观设计的美学效果是其重要的目标之一。
美学原则包括色彩、形状、比例、对称、重复等方面。
设计师需要根据场地的特点和使用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色彩和形状,使设计更加美观和吸引人。
例如,在花园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花卉和植物,使其色彩和形状相互协调,营造出美丽的景观。
三、可持续性原则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植物,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在城市公园中,设计师可以选择使用可再生材料和低碳植物,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四、文化性原则景观设计需要考虑文化和历史的因素。
设计师需要了解场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以便在设计中体现出这些因素。
例如,在文化公园中,设计师可以根据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设计出符合这些特点的景观。
五、安全性原则景观设计需要考虑使用者的安全。
设计师需要考虑场地的安全因素,如地形、气候、交通等,以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例如,在游乐场中,设计师需要考虑游乐设施的安全性和使用者的年龄和身高等因素,以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六、可访问性原则景观设计需要考虑使用者的可访问性。
设计师需要考虑使用者的身体状况和行动能力,以确保使用者能够方便地进入和使用场地。
例如,在公园中,设计师需要考虑老年人和残疾人的行动能力,设计出符合他们需求的通道和设施,以确保他们能够方便地进入和使用场地。
以上就是景观设计的六个原则,它们是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设计师需要根据场地的特点和使用者的需求,灵活运用这些原则,设计出最合适的景观方案。
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一)
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一)摘要:将景观美学置于BBS建筑论坛等网站上经常有关于景观美学的思考与认识,甚至还出现了类似“建筑评论”、“建筑随笔”的“景观评论”、“景观随笔”等景观艺术的批评文体。
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可以发现,面对“景观”一词,真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时“景观”一词的使用几近随意。
其实在文化学、社会学、旅游学、林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等学科都有一套出于本学科知识谱系的对于“景观”的认知话语,而在美学文艺学领域,常见的做法是往往将“景”和“观”拆开来理解,犹如中国古典文论中将“情”和“景”拆开来作一种二元对立统一式的理解一样,其实这是一种带惯性的文论思维模式,容易拘于字面意义的限定而忽略其更深层次的人居文化内涵,从而将景观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旅游美学混淆起来。
严格意义上的“景观”一词,其实是一个外来词汇。
我们可以从英语、日译汉语和汉语三个语境来梳理一番,在英语中,“landscape(景观)”的古英语形式如Landscipe、Landskipe、Landscaef等和其古日尔曼语系的同源词如古高地德语Lantscaf、古挪威语Landskapr、中古荷兰语Landscap等表示的含义是接近的,都与土地乡间地域地区或区域等相关,而与自然风景或景色无关。
在汉语中,作为最为流行landscape的译名“景观”,其词义也是非常暧昧和复杂的。
据认为,景观这个日语汉字词汇是由日本植物学者三好学博士于明治35年(公元1902年)前后作为对德语“Landschaft”的译语而创造的,最初作为“植物景”的含义得以广泛使用,后来被陆续引入地理学和都市社会学领域。
而中国学者的著作中首次出现“景观”一词,是在1930年由中国景观学科的先驱陈植先生在其著作《观赏树木》的参考书目日文部分列有三好学的《日文植物景观》。
后来陈植先生在1935年出版的《造园学概论》中有两处使用了“景观”的词汇。
其时的景观一词已有“景色”、“景致”和“景物”等意思⑷。
景观美学知识点总结
景观美学知识点总结一、景观美学概念景观美学是研究景观的美的本质、规律以及美的表现形式、审美情感和审美活动等的学科。
它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景观美感和景观审美活动。
景观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景观美感的生成机理与表现规律、景观美感的文化差异、景观美学的认知基础与审美价值、景观美学的实践原则等。
二、景观美学基本原理1. 视觉原理:景观美学是以人的视觉感知为基础的美学学科,视觉原理是景观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人们在观看景观时,首先是通过视觉感知景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结构、色彩、纹理、形态等,视觉原理研究了人们在视觉感知中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特点以及对景观外在形象和内在结构的感知规律。
2. 整体原理:景观是一个整体,在景观美学中,整体原理是指人在观赏景观时,对景观的整体结构和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统一的认知和感受。
整体原理研究了人的整体感知与整体认知的心理过程。
3. 情感原理:情感是人类的主观体验活动,景观美学中的情感原理是指人在观赏景观时产生的美感、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
情感原理研究了人对景观美感的产生机制、情感的种类和特点以及情感与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
4. 评价原理:景观美学中的评价原理是指对景观美感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标准。
评价原理研究了景观美感的价值取向、审美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以及人们对不同景观美感的评价差异。
三、景观美学的审美特点1. 主体性:景观美学强调个体审美主体的感知、情感和认知活动,认为美感是主体在景观中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应。
2. 客观性:景观美学既强调主体审美的主观性,又强调景观美感的客观规律和客观性,认为景观的美感是客观存在的。
3. 综合性:景观美学强调审美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认为景观的美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景观美学的实践原则1. 结构原则:景观美学研究了景观的结构原则,认为景观的结构应当合理有序,各部分之间应当统一和谐。
2. 色彩原则:景观美学研究了景观的色彩原则,认为景观的色彩应当丰富多彩,有序和谐,符合审美规律。
园林绿化工程设计规范与美学原则
园林绿化工程设计规范与美学原则园林绿化工程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态环境需求,还能提升城市的整体美观度。
然而,要想设计出符合规范和美学原则的园林绿化工程,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探讨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规范以及美学原则,并提供相关的实例。
一、设计规范1. 绿地比例在城市规划中,绿地面积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惯例认为,城市绿地面积应占城市总面积的30%以上。
而在具体的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基地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
2. 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基地是园林绿化工程设计的基础。
在选择基地时,需要考虑土地的质量、水源、排水情况等因素。
同时,基地应具备开展绿化工程所需的面积和条件,以确保工程的可行性。
3. 植物选择在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中,植物的选择至关重要。
应根据基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生态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
合理的植物选择能够提升植物的生长状况,并为城市增添绿意。
4. 绿化配套设施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中,配套设施的设置也非常重要。
这包括座椅、休憩场所、步道、灯光等。
合理的配置可以提供舒适的环境,增加人们的参与感和使用价值。
二、美学原则1. 自然与人工的结合园林绿化工程应注重自然与人工的有机结合。
在设计中,要借鉴自然景观的特点,使其融入到城市环境中。
同时,可以采用人工手段来修饰和强调自然景观,以实现整体的美观效果。
2. 可持续发展园林绿化工程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设计中应注重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采用可再生材料和环保技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并为未来的发展留下空间。
3. 统一与多样性的平衡在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中,需要平衡统一性和多样性。
整体设计要有统一的风格和主题,使各个部分相互呼应。
同时,也要注重在设计中注入一定的多样性,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4. 人文关怀园林绿化工程设计还应关注人文关怀。
设计要贴近人们的需求和习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憩和活动场所。
同时,可以在设计中融入一些文化元素和历史意义,以增加人们的情感认同感。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美学要点分析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美学要点分析1.自然美学: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注重自然美的表现,追求自然景观的真实、原始和独特之处。
利用地势、植被、水景等元素,创造出自然、流畅、有机的景观。
例如,引入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并结合自然光线的变化,营造出具有自然光影效果的景观空间,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简约美学: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追求简约、纯粹的设计风格。
通过简化元素和形式,去除繁杂的装饰,突显空间和景观的原始风貌。
通过减少冗余的设计,使人们能够更加专注地感受到景观的美。
同时,简约美学还追求整体性和谐,使设计与环境相融合,达到一种视觉的平衡和完美。
3.功能性美学: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强调功能性,即在美观的同时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例如,在城市中,园林景观不仅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还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
园林设计要考虑到人们的活动需求,创造出能够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景观空间。
例如,设置休闲区、游乐设施、运动设施等,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4.可持续发展美学: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设计中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
例如,采用自然材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节约用水;利用植物来净化空气和城市微气候调节等。
可持续发展美学要求设计能够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园林景观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除了以上几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美学要点还包括创新、人文关怀和文化传承等。
创新是指设计要敢于突破传统,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和元素,打破常规,体现个性和独特性。
人文关怀是指设计要考虑到人们的情感和需求,营造出令人心情愉悦、舒适的环境。
文化传承是指设计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体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美学要点是多方面的,既强调自然美,又注重简约、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要创新、关怀人文和传承文化,使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元,符合人们的审美和实际需求。
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一、适当的尺度与造型布置在景观设计上应该尽量地采用使人感觉亲切的尺度与造型,比如步道,绿地轮廓,景观小品等采用自然曲线,忌用直线、尖角的景物,以免引致届住者心理上的不适。
还有,应当改用适宜的尺度,比如除了车道外,其他道路不应过宽,以增加老人家之间的接触机会,促进街道社区关系的和谐与发腱,另外,还要注重细节方面的人体工学,缺少细节刻的景物容易让人觉得产生简单化,缺少激情。
二、注重人与历史文脉的结合尊重民俗传统,承接历史文脉。
俗话说一水土养一方菲律宾人,各政府部门地方的人都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民俗习俗和审美观念。
如果居住区景观能够挖掘当地的历史文脉,重视结合视觉性与艺术性的相结合,也就是说在美感减低之中增加一些人义精神方面的设计。
这样会使观内涵与居住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发生共鸣,才能达到“情与景”的相遇,情越深,越能达到景与情相结合的越怡人的降至效果,令人愉悦目心,韵昧无穷。
三、贴近自然,注重各种绿化物的结合重视绿化的质量,一方面应该达到相关除非规定的整体规划面积,满足量的要求。
另一方面,更要考虑绿化的质量,单排单凋的庭院总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一要注意植物种类的搭配,注重地被植物、灌木和乔木结合,高低错落,各显生姿;第二要注意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的结合,长廊、建筑外墙、阳台、护栏等可以用攀爬方面的植物或悬垂式植物加以各种小材料,远远超过装饰美化的效果;第三要注意药用植物的注意合理布局。
还有就是利用各种对景、借景等手法栽种植物,形成美观的景观效果;第四注意植物在时间上的搭配,包括速生与慢生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的观赏植物结合等。
简述中国园林的营造美学原理
简述中国园林的营造美学原理
中国园林的营造美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天人合一”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园林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因此,在园林中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并结合人文特色来设计园林景观。
2. “崇尚自然”倡导。
这种倡导认为园林应当打造一个自然的环境,旨在让人们通过园林景观来领略自然之美。
园林中的建筑、假山、水池、花草等物也应当尽可能地符合自然形态,不刻意追求仿制或修改自然。
3. 依据“四季宜景”的设计原则。
这种原则是指园林景观应当协调四季更替带来的风景演变。
园林应当依照不同季节中的景色来安排植被的种植,安排各种景观,使得四季皆宜。
4. 追求“意境”和“气韵”的价值。
这种价值认为园林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并且体现主人的审美追求。
因此,在园林中应当突出意境和气韵的设计,在景观构思中融入文学、诗歌、音乐、绘画等人文元素。
以上是中国园林的营造美学原理的简述,这些原理不仅仅适用于古代园林,也适用于当代园林设计和营造。
城市景观设计的美学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的美学原则城市景观设计是通过合理规划和布置城市内外环境,以达到提升城市形象和居住品质的目的。
设计师需要考虑一系列的因素,包括环境、历史、文化和功能等,同时也需要遵循一些美学原则来创造出具有吸引力和独特性的城市景观。
本文将探讨城市景观设计的美学原则。
1. 比例与尺度比例与尺度是城市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美学原则之一。
合理的比例和尺度可以使人们感受到空间的舒适和谐。
例如,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草坪、花坛和建筑物之间的比例应该协调一致,这样才能营造出宜人的环境。
2. 对称与平衡对称与平衡是美学设计中常用的原则之一。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对称与平衡可以通过对空间、物体和元素的布局来实现。
例如,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对称的排列方式可以创造出一种稳定和谐的感觉,而不对称的布局则可以产生一种有趣和活力的效果。
3. 统一与和谐统一与和谐是城市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美学原则之一。
通过使用相似的风格、材料和色彩等元素,可以实现景观的统一感和和谐感。
例如,在建筑物的外立面设计中,如果使用了相似的色彩和材料,可以使整个城市建筑物的外观更加一致和谐。
4. 节奏与动态节奏与动态是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美学原则之一。
通过合理的景观布局和空间序列安排,可以创造出节奏感和动态感,使整个城市环境更富有活力。
例如,在城市街道的设计中,通过设置适当的弯曲和交叉路口,可以引导人们的目光和步伐,创造出流动的感觉。
5. 色彩与光影色彩与光影是城市景观设计中常用的美学原则之一。
不同的颜色和光影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例如,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使用明亮和鲜艳的颜色可以给人带来活力和愉悦的感觉,而柔和的光影则可以创造出温馨和浪漫的氛围。
总结起来,城市景观设计的美学原则包括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平衡、统一与和谐、节奏与动态以及色彩与光影等。
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在考虑功能和实用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创造出美丽、舒适和吸引人的城市环境。
通过运用这些美学原则,可以打造出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城市景观,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居住体验和文化享受。
如何提升景观设计的审美观
如何提升景观设计的审美观景观设计是通过美学原则和技术手段来规划、设计和绿化环境,以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和生活品质。
审美观是指个体或群体对美的认知和评价能力。
在景观设计中,提升审美观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为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升景观设计的审美观的方法和技巧。
一、了解自然与文化了解自然与文化是提升景观设计审美观的重要前提。
自然环境的特点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是影响景观设计的关键因素。
因此,设计师应该深入了解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地域特征和文化背景,以便在设计过程中能够融入地域特色和文化元素,达到与自然和文化和谐相处的效果。
二、注重整体的统一与协调景观设计的审美观是建立在整体性的基础上的。
一个成功的景观作品通常体现了整体的统一与协调。
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应注重整体的规划和构思,使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
三、注意布局与比例的把握布局与比例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要素。
一个好的布局可以展示出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一个合理的比例能够保持场地的平衡和稳定。
因此,设计师应该合理安排景观中的各个元素的空间位置和比例关系,以确保整体效果的完美呈现。
四、运用色彩与光影的技巧色彩与光影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工具。
合理运用色彩可以为景观增加美感和活力,而合理运用光影可以为景观增添层次和深度。
因此,设计师应该善于运用色彩和光影的技巧,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环境,选择适合的色彩和光影效果,使景观设计更加生动和富有变化。
五、关注细节与材料选择细节是构建景观设计审美观的关键。
设计师应该细致入微地处理每个细节,无论是植物的选择、材料的使用还是构造的安排,都需要经过精心考虑和处理。
此外,选择适合的材料对于景观设计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设计师应该关注细节,选择适合的材料来表达设计的意图和风格。
六、追求创新与个性化创新和个性化是提升景观设计审美观的重要途径。
在设计中,设计师应该不断追求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实现景观设计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的效果。
园林工程中的景观设计原则
园林工程中的景观设计原则景观设计是园林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它旨在创造出美观、功能完善且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景观空间。
在园林工程中,景观设计原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指导着设计师如何进行规划、布局和选择景观元素。
本文将介绍几个园林工程中常用的景观设计原则,以及它们的应用。
1.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是现代景观设计中常强调的一个原则。
在园林工程中,设计师应当注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生态特征的植物,以降低维护成本和资源消耗。
此外,景观设计中还应包括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能源使用和垃圾处理等方面的考虑。
2.功能性原则功能性原则是指设计师在规划园林空间时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创造出满足功能需求的景观元素。
例如,在一个公园中,设计师需要合理划分区域,设置儿童游乐区、休闲区和运动区等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美学原则美学原则是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设计师在创造美学效果时,应注重整体性、点线面的协调与统一、色彩搭配等方面的考虑。
同时,景观设计还需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风貌和文化特色,以确保新的景观元素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4.可读性原则在园林工程中,景观设计应能够被人们很容易地理解和使用。
设计师需要通过布局、标识和导向设计等手段,使人们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景观空间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景观元素的排布和空间的流线也需要遵循人类习惯和心理预期,以提升可读性和使用体验。
5.生态原则生态原则是现代景观设计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方面。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景观元素的生态功能,如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等。
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可以创造出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景观空间,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
6.文化原则文化原则是指设计师要将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展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元素的保护和利用,可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空间,为人们提供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综上所述,园林工程中的景观设计原则是设计师在创造美丽、舒适和功能完善的景观空间时的指导原则。
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1.可持续性原则:景观设计要注重保护和提升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
这包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并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
2.人本主义原则:景观设计需要以人为本,注重人们的需求和体验。
设计应考虑人们的行为习惯、审美偏好、社交需求等因素,为人们提供舒适、美观、便利的环境。
3.有机性原则:景观设计要追求有机性和自然性,模仿自然界的组织原则和流程。
设计应注重生态连续性、景观形式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使景观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综合性原则: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整合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土地利用、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等各方面的需求,并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5.可访问性原则:景观设计要注重提供便利的访问和移动条件,使人们可以方便地进入和使用景观环境。
这包括合理规划交通流线、设置无障碍设施等。
6.文化多样性原则:景观设计应尊重和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点。
设计要考虑到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材料使用、文化符号等,以体现地域特色和社会认同感。
7.生态环境原则:景观设计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设计师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8.安全性原则:景观设计要注重人们的安全和健康。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自然灾害、交通安全等因素,合理规划景观环境,提供安全的疏散通道和设施。
9.美学原则:景观设计要注重美学效果,创造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环境。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景观的比例、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的要素,以提供美感和情感体验。
10.可操作性原则:景观设计应注重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景观的可操作性,使其易于管理和维护,保持长期的使用价值和美观度。
总的来说,景观设计的原则是为了创造具有可持续性、人本性、有机性、综合性、可访问性、文化多样性、生态环境、安全性、美学和可操作性等特点的景观环境。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创造出符合人们需求和自然环境的宜人景观。
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
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摘要: 将景观美学置于自然美学和当代审美文化得整体系统中加以综合把握,通过对景观美学在美学知识谱系中位置得确定,体现了整体美学视阈中景观美学得特别性及其独特地位,从而探究在当代审美文化与和谐社会得都市文化建设实践得有机体中多层次、多方位、动态地提升景观美学得理论建构水平和现实审美价值.关键词: 景观美学;审美文化;自律;他律一、当代文化视野中得景观美学新一轮自然美学得讨论正在展开.有学者认为新得自然美学理论框架中,应该以生态美学为体,景观美学为象,环境美学为用.⑴笔者以为此三者得分野并不是那样截然清楚得,生态、景观、环境本来确实是浑然不可分割得一个整体,他们共同营造起人类生存得外部空间.相比之下,景观是最直观和具象化得.景观美学中需要面对具体得土地和人得关系,而通常意义上得景观美学研究对象事实上绝大多数基本上“人化得自然”,甚至确实是“人造得自然”,是人和自然相互协调得产物.不管是中国古代“虽由人造,宛自天开”得古典园林,依然西方20世纪以来专业景观设计师描绘在图纸上构筑在现实中得“诗意栖居地”,事实上都体现了这一理念.而支撑这一理念得是基于不同哲学基础得生态观和环境观.在现实中,我们并不可能直截了当领会到什么抽象得生态观和环境观,往往是面对一个具体得景观(能够是自然景观也能够是人造景观或人文景观),在赏游观看得经历中去逐步体会它得生态和环境得情况.这一点关于自然景观尚易理解,事实上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得生态和环境除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得意义以外,融会在其间得文化传统得积淀和地域文化得内涵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和环境得价值.WcoM我们不妨以景观美学为体,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构成两翼,构成所谓“一体两翼”式得自然美学理论框架,那个“体”不是本体得“体”,而是一个具象化得存在,而生态观和环境观得两翼是景观赖以存在得抽象化得基础.作为自然美得不同层次,不管是环境、生态,依然景观,它们都具有整齐一律、合乎规律和和谐得形式属性⑵,同时又和人类得日常生活、心灵体验和审美感受紧密相关,在逐步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偏见得前提下,假如我们认定景观是一种既定得具体得现象,那么透过现象观看其本质,即体会景观得生态意蕴; 评价现象得价值,即衡量景观得环境价值,就成为可能.不管在《辞海》依然《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都市规划卷》中都没有收入“景观美学”那个词条,在一般得美学理论读物和应用美学理论著述中也少见”景观美学”那个美学分支.依照1996年出版得《社会科学学科大全》所收录得词条“景观美学”所表叙:我国学者陶济在《新美术》1984年第4期著文《景观美学刍议》,最早对景观美学进行了系统论述⑶.1985年陶济先生又在《天津社会科学》杂志上撰文《景观美学得研究对象和要紧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景观美学得研究范围.然而此后,景观美学得研究虽有一定拓展,但相关于其他艺术部门美学而言,不管是发表得论文依然出版得专著都乏善可陈.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得大量引进和新世纪之初景观设计师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认定为我国得新职业之一,在建筑理论、园林设计和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基于专业视角得对景观美学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如吴家骅著《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李迪华《都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等著述.而在美学文艺学界,伴随着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后工业时代人类生存咨询题得热烈讨论和逐步展开,景观美学、环境美学等概念也活跃在人文学术得视野中,成为美学文论界关注得话题.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目前国内为数有限得一些专著使用了“景观美学”或“景观美”那个名称,如王长俊著《景观美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旭晓编著《造化钟神秀:景观美》(河北青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以及杜卫在《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有关景观美育得论述等.此外,在时尚旅游杂志等大众传媒领域,审美意义上得“景观”一词也频繁见诸版面,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2005年和2006年分不推出了“选美中国”特辑和“景观大道”珍藏版,关于景观文化和景观审美得关注可谓偏好有加.另外,在业内人士主持得专业网站如景观中国()、中国景观建筑网(lbbs)、网易园林(co163/index_ylhtm)、中国建筑艺术网(cn/cn)、中国园林网()、abbs建筑论坛(cn/bbs)等网站上经常有关于景观美学得考虑与认识,甚至还出现了类似“建筑评论”、“建筑随笔”得“景观评论”、“景观随笔”等景观艺术得批判文体.然而我们认真研究一下能够发觉,面对“景观”一词,真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时“景观”一词得使用几近随意.事实上在文化学、社会学、旅游学、林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等学科都有一套出于本学科知识谱系得关于“景观”得认知话语,而在美学文艺学领域,常见得做法是往往将“景”和“观”拆开来理解,犹如中国古典文论中将“情”和“景”拆开来作一种二元对立统一式得理解一样,事实上这是一种带惯性得文论思维模式,容易拘于字面意义得限定而忽略其更深层次得人居文化内涵,从而将景观美学得研究对象和旅游美学混淆起来.严格意义上得“景观”一词,事实上是一个外来词汇.我们能够从英语、日译汉语和汉语三个语境来梳理一番,在英语中,“landscape(景观)”得古英语形式如landscipe、landskipe、landscaef等和其古日尔曼语系得同源词如古高地德语lantscaf、古挪威语landskapr、中古荷兰语landscap等表示得含义是接近得,都与土地乡间地域地区或区域等相关,而与自然风景或景色无关.在汉语中,作为最为流行landscape得译名“景观”,其词义也是特别暧昧和复杂得.据认为,景观那个日语汉字词汇是由日本植物学者三好学博士于明治35年(公元1902年)前后作为对德语“landschaft”得译语而制造得,最初作为“植物景”得含义得以广泛使用,后来被陆续引入地理学和都市社会学领域.而中国学者得著作中首次出现“景观”一词,是在1930年由中国景观学科得先驱陈植先生在其著作《观赏树木》得参考书目日文部分列有三好学得《日文植物景观》.后来陈植先生在1935年出版得《造园学概论》中有两处使用了“景观”得词汇.其时得景观一词已有“景色”、“景致”和“景物”等意思⑷.而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得景观学(简称la学科)概念时,是有其特定得内涵.这个地方需要提及到“景观学”得概念,所谓景观学(landscape studies) 是一门建立在景观规划与设计学科基础上,以协调人类与自然得和谐关系为总目标,以环境、生态、地理、农、林、心理、社会、游憩、哲学、艺术等广泛得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为基础,以规划设计为核心,面向人类聚居环境制造建设、爱护治理和人文建设得学科专业,是在工业化、都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产生得新型综合性得现代学科⑸.自100多年前在国际上出现第一个独立得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来,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都逐渐建立起成熟得景观教育体系,成立了景观教育(师)组织,负责制订统一得教育标准和评估方法,有专门得评估机构,并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和有妨碍力得国际景观教育组织.我国引进景观学科和景观教育体系只是最近10多年得事.而引进国门不久得景观学科理论和传统得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在“正名”得咨询题上也一直存在着分歧.在此,我们无意把景观美学概念狭隘地理解为景观学美学,但我们也不能无视景观规划设计在中国当代都市建设中方兴未艾得现实.现代景观设计已逐渐成为都市建设,城乡协调进展和爱护自然生态得新得重要环保手段之一.从那个意义上讲,景观美学得研究重心不宜过于宽泛,把山岳河流湖泊草原湿地得审美研究悉数收入囊中,也不能只是停留在要紧研究体现士大夫审美趣味或中世纪贵族鉴赏心态得古典园林得层面上,而应该更多得关注现当代各类景观建筑实物和都市化进程中各类景观设计、景观规划思想得美学品行.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得全面深入,景观学科和景观教育体系得逐步进展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得景观建筑点缀我们得生活,它们在协调土地和人得关系,营造和谐诗意得人居空间中发挥积极作用,对此我们应该运用美学得眼光给予认真研究.能够讲,景观美学是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得具象化和人居化,是建筑美学得延伸和拓展.预期在不远得今后,和人居环境与都市建设紧密相关得景观美学研究完全能够成为和建筑美学、影视美学、工艺设计美学并列得重要艺术部门美学分支.二、正确处理景观美学理论建构与其他相关学科建设得关系中国得景观美学从诞生之初起除了概念定义上得语焉不详和学科归属上得困惑之外,还因为景观科学本身确实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和传统得园林美学,建筑美学以及旅游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和地理科学都有着千丝万缕得联系.因此,正确处理好景观美学理论建构过程中与其他相关学科得关系咨询题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是与古典园林美学得关系咨询题.不管在东方依然西方,都有历史悠久得造园技巧与艺术,而且在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日本与英、法等国得造园艺术有过较为频繁和紧密得交流与妨碍.⑹面对丰厚得中外古典园林艺术得遗产和东西方园林艺术得交流历史,今天得景观美学研究具有宽阔得继承和开拓得空间.一方面,能够从传统得造园理念,专门是古典园林美学中得自然观上获得启迪.如中国古典园林得造园思想中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⑺;日本园林更加抽象和写意,尤其是“枯山水”更专注于所谓永恒;法国园林受以笛卡尔为代表得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妨碍,推崇艺术高于自然,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讲究条理与比例、主从与秩序;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受培根和洛克为代表得经验主义美学启发,认为美是一种感性经验,排斥人为之物,强调保持自然得形态,肯特甚至认为“自然讨厌直线”⑻.但由于过于排斥人工痕迹,因之细部也较为粗糙,园林空间也略显空洞与单调,以致于钞票伯斯曾批判它“与一般得旷野几无区不,完全粗俗地抄袭自然”⑼.以上古典园林中得自然观,不管是强调师法自然,依然高于自然,其本质基本上强调对“自然”得处理,差异之处,仅在于艺术处理手法得侧重点不同,从而造就了风格迥异得园林艺术形态,这关于现代景观得设计与规划得美学考虑无疑是值得珍视并继承得历史得观念与实践.另一方面,现代园林景观还需要在扬弃古典园林自然观得基础上,不断有新得开拓.这种拓展要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由“模仿”自然,向生态自然拓展.如美国宾州大学园林学教授迈克·哈格(lan mcharg)早在1965年就在其经典名著《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中,就提出了综合性得生态规划思想;另一个拓展,是静态自然向动态自然得拓展,即现代景观设计,开始将景观作为一个动态变化得系统.设计得目得,在于建立一个自然得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得如画景色.有意识接纳相关自然因素得介入,力图将自然得演变和进展得进程,纳入到开放得景观美学得体系之中.典型得例子如20世纪90年代荷兰得west8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得鹿特丹海堰旁得贝壳景观工程.此外,现代景观在功能定位上,也不同于古典园林以宫廷贵族和少数文人士大夫为要紧服务对象,要紧得功能只是围绕他们得日常活动和心理需求展开,而是更多考虑大众得多元需求和开放式空间中得种种行为现象,充分运用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方法来为大众“量身定做”现代园林景观.总之,现代景观美学在全面汲取与继承古典园林美学成就得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非常大得创新.其次是与建筑美学得关系咨询题.这个地方首先涉及到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得区不咨询题.在米歇尔·柯南看来,“通过景观作品实现得意图,在景观再美化得时期显现自身.如今,制造者和大自然得结合更像是一种对话而不是一种先在得造型律令.与艺术形成强烈对比得是,景观制造是长久得、一系列得交流过程,然而它们之间得区不却被艺术家们自己忽略了:建筑基于对人类意志自由得确信,它确定了空间对时刻得优先权.景观设计艺术通过自然意志与人类制造性想象之间得重新对话,对现有得场所进行重塑.在不断显现出来得变动中,自然总是会打上人类曾在此生活过、参观过和工作过得新烙印”⑽.当我们不断感叹建筑文化对人类得生存空间和历史风貌得巨大改观时,不妨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文艺复兴以来主宰着建筑设计和园林与景观设计得、片面追求艺术作品得统一性得经典思维方式,反思一下欧洲传统得艺术观,即认为高尚得艺术品味标准是由上层社会来决定得适应思维.新时代得景观设计在相当程度上要实现一种建筑文化领域中非常难实现得突围,这种景观美学将不拘泥于特定得等级品味,而是向不同使用人群诉讲;其美学价值也必须通过使用者得互动来实现.这种景观美学理念下得创作视角会兼顾不同人群得兴趣.这一景观美学得创作视角和思维方式符合当今全球化和多文化社会得需要,将对全世界范围内关注当代社会中自然观得文化多样性得人们有重大得启发.此外,和建筑评论不同,景观评论得所有诗意源于生物与能量得动态运作,即与自然得诗意交融,这种动态活动将超越一切人类艺术或工程制造得界限.如当代中国高速公路建设中得景观美学咨询题就值得充分重视,如何制造性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得景观设计得独创性和与场所得对话性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若干施展景观艺术才华得舞台.新得景观思维方式与当代中国咨询题得结合,能够预期产生中国特色得当代景观美学.此外,在景观美学理论建构中辨析和处理好与旅游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和地理科学得关系,加强对国外景观文化和景观设计思想得译介和消化汲取,基本上促进中国本土景观美学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得有效方式.三、景观美学得差不多原则与和谐社会得都市文化建设景观美学得理论建构中应该始终体现功能性、艺术性和生态性相统一得原则.这既是从景观设计与规划艺术自身进展得特点和规律提出得要求,也是习惯了当今都市化进程中应该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走可持续进展之路得需要.(一)功能性原则.毫无疑咨询,景观设计与规划,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艺术,美学.在充分尊重科学规律得前提下,我们必须指出景观美学中功能性因素得重要性.从规划设计得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得优劣,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得是其是否首先解决了功能得咨询题,是否形成了适宜得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土地资源得开发利用是否合理等.景观规划得使用功能存在于各类景观设施自身,它直截了当向人提供便利、安全、爱护、信息等服务.它是景观设计外在得、首先为人感知得因素,因此也是第一功能⑾.有时我们往往过于偏重景观形式得新异怪诞、色彩得眩目夸张和某些象征意义含混得符号构成,而忽略了其技术含量和对功能得合理诠释;人们容易把某种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甚至不无浪漫、理想主义得设计理念寄予在形式之上,而忽略了功能得完美和景观对人得良好服务才是美得真正源头.事实上,形式也只有和功能紧密结合,才具有理性得根基.都市景观得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得美学价值,也只有在功能与形式得相互协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二)艺术性原则.卡尔普纳认为,艺术不能提供任何知识层面得意义(intellectual meaning),艺术只以美为对象⑿.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景观规划得美学评价,景观设计得艺术性因素是一个特别重要得因素.至于附着在景观规划之上得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往往蕴涵在我们对形式—观念提出得新得解读之中,而不是我们追求得唯一目标,更不能用替代景观规划设计得权利意志,先入为主得所谓某某文化得特征、风格、功能来束缚甚至窒息了富于想象和制造力得景观设计.如期不然,往往会导致设计得呆板和思维得僵化,所制造出来得景观可能是既流于形式得空洞化又缺乏精神蕴涵得败笔.如在有“中国角”之称得武汉南岸嘴地区得景观规划得招标方案得评审中就体现出这一原则.武汉南岸嘴地区位于长江和汉水得交汇处,北邻汉口,东望武昌,南枕龟山,西接月湖,作为武汉山轴水系得交点,是武汉特大都市自然景观得中心.为了将南岸嘴地区建设成为具有鲜亮滨水特色得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旅游观光中心和都市景观中心,塑造武汉具有国际知名度得标志性景观,武汉市邀请了荷兰、澳大利亚、日本、德国、香港和内地等9家海内外知名得景观设计机构得参与规划竞赛,并对提交得11个创意方案进行了两轮评审.在这些方案中,有两个选用了塔得造型,两个用了“白云黄鹤”造型,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在这些古典得塔式、白云黄鹤式、黄鹤展翅式、万众一心式得造型中无一例外地都被贴上了诸如历史、传统、楚文化、时代精神等标签,而这种将传统文化泛化成一种大众文化得叫嚣工具得做法,则直截了当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作为“卖点”和炫耀得存在中消逝了原有得深刻内涵.尽管任何一个景观设计,尤其是都市得文化景观设计,必定要涉及特定都市得历史文脉、地理环境以及人文风俗等要素,但一味固守这些原则得定律,无疑会扼杀艺术得创意和美学得精神.一个真正优秀得景观设计,要体现出继承传统和尊重文化内涵得品位并非简单机械套用传统得躯壳那样肤浅.正如马克思所讲,“社会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得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得进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得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缺乏得器官从社会中制造出来.⒀”那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景观设计与规划,各种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都能够作为要素“从属于自己”,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得制造、更新、发掘出新得艺术意蕴也正是景观设计与规划美学走向成熟和深刻得必由之路.(三)生态性原则.生态咨询题差不多成为当前都市景观规划中一个焦点咨询题.在景观设计中,环保要紧体现在人与自然得亲和及绿化等方面.西方得绿色研究(green studies)提倡市内得绿色景观与室外得自然融合,内外合成一个有机得整体,自然也成为景观得一部分;而景观,则是对自然得改善和提升.如贝聿铭先生得设计得许多景观基本上没有基座得,与地面直截了当接触,仿佛建筑物是从地面直截了当“生长”出来得.这些生态景观设计正如布鲁诺・赛维所描叙得那样,景观规划“一方面将取代拥挤得、污染严峻得、混乱得、充满凶杀得都市,另一方面也将代替荒凉得、未开化得山林.⒁”它带给人得不是一时得视觉刺激,而是长久得精神愉悦,具有持续不断富于制造性得审美体验.与此同时,景观设计得生态性原则还应该体现在节约上.现代建筑对能源得巨大消耗以及对生态平衡得破坏所引发得生态咨询题已是一个不争得事实.为了景观建筑中某些富于象征意味得视觉形象,在看似简洁、明快得景观造型背后,往往要付出比传统得繁文缛节式得造型更加昂贵得代价.英国人hackett曾指出:“在针对景观规划如此大面积地区得规划领域,日益注重对生态学基础得需要是一件令人鼓舞得事实,但同意生态学原则是一回事,而将其付诸实践又是一回事.⒂”在当今中国都市化与都市化扩张迅猛进展得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得都市扩张模式和规划编制方法得诸多弊端,如何协调在迅速得都市化进程中景观设计与规划与日益脆弱得生态环境之间得关系咨询题,就具有十分重要得战略意义.在此,俞孔坚博士得“反规划”思想值得重视,其关于国际上曾经风靡一时得“都市美化运动”和中国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小农意识和“暴发户“心理所走入得某些景观设计与规划得歧途都有较为清醒和深刻得反思.提出了一整套建立土地与人居相互融洽,努力保持都市可持续进展得生态型景观规划得思路.⒃此外,设计适度性原则、文化传承性原则、地域化原则等也均是在当代审美文化与和谐社会得都市文化建设实践得有机体中多层次、多方位、动态地提升景观美学得理论建构水平和现实审美价值得题中之意.在对美得本质认识上,当我们差不多开始突破传统得主客二分得思维方式得禁锢,强调美是生成得,不是现成得.同样关于景观美学得认识也应该是开放得和不断拓展得,景观美学得理论建构将在进一步明确自身得逻辑起点,广泛吸纳和综合相关学科知识视野和思维方法得基础上,伴随着都市文明建设得步伐不断丰富与完善.参考文献:⑴刘成纪生态学时代得新自然美学[n] 光明日报2005-2-8 理论周刊⑵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6-128⑶高放等社会科学学科大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63⑷以上有关“景观”得词源学考察,能够参看: 林广思景观词义得演变与辨析(1)(2)[j]中国园林2006(6)(7)。
生态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几项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几项原则生态景观设计是当今景观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未来景观设计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景观设计的生态性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
所谓生态设计就是在景观设计时,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尽量达到最小的限度。
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要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水循环,维持植物生活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评价一个景观设计是否符合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可以看它是否遵循了一下几点。
1、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从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科学的原理、生态伦理学的情怀和自然美学的方法研究人与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强调生克互济、形神和谐的整体美,对环境开拓适应、协同进化的共生美,物质循环、信息反馈的动态美的一门学科。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2、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
即使对可再生资源也要尽可能地节约使用。
3、整体设计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整体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景观设计的目标是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
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
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的⽣态美学原则城市景观设计的⽣态美学原则 ⼀个具有⽣态美的城市景观并⾮就是⾃然美,⽽是代表的⼈与城市景观的和谐。
适宜⼈居住的建筑、宽阔平坦街道以及公共设施相映成趣,整体感与多元化相得益彰的城市轮廓线的美。
那么城市景观设计的⽣态美学原则⼜是什么呢? ⼀、城市景观设计和谐化的⽣态美学原则 现代城市景观⼤多是⼈为设计建造⽽成的,在建筑物的基础上进⾏景观规划,⼤部分不会顾及到原有的⾃然地貌,现代城市较多地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钢筋混凝⼟成了城市的特有标志。
⽬前,很多设计师开始追求⾃然的⽣态美,⾛绿⾊、低碳、⽣态的景观之路。
⾃然与城市的环境都是⼈类⽣存的宝贵财富,城市为⾃然增添了浓烈的历史⼈⽂底蕴,⽽⾃然则为城市增添了许多感性与诗意,⾃然与城市环境如同两⾯价值之镜互相映衬对⽅之意义并反衬⼰⾝之内涵,最终有助于⼈类⾃⾝的和谐发展。
城市景观价值的集中体现就是景观的宜⼈性,即⽐较适于⼈类的⽣存,包括⾛向⽣态⽂明的⼈居环境、可⽤空间拥挤度、景⾊优美度、环境整洁度和景观通达度等。
⽣态美学已发展成为引领国内外设计领域的主流思想,当今设计师最重要的职责之⼀,就是促使⼈们采⽤可持续的⽣活⽅式来解决环境危机。
可持续设计需要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具备良好的使⽤功能。
设计的建筑物能与⾃然的背景相和谐,使得建筑美能够基于房屋与⾃然的和谐,⽐如芬兰的设计师阿尔托的设计⽅向――外部空间是内部空间的延续。
⾃然再现的理念在阿尔托的设计中反复出现。
在⽣态这⼀概念出现之前,阿尔托就早已在他的建筑设计中体现出了⽣态建筑的理念。
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就是要回归⾃然,只有将⾃然重新拉回城市,只有在城市建设中善待⾃然,才能将整座城市打造成⼭⽔园林城市,我们才能⾔及⾃然与城市环境的和谐以及⼈类⾃⾝发展的和谐。
⼆、城市景观⽂化传承性的⽣态美学原则 ⽂化是城市的灵魂,今天的城市时刻经历着来⾃全球的互动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精神⽂化⽐城市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
景观环境营造中的韵律和节奏
景观环境营造中的韵律和节奏摘要:节奏与韵律是园林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长期从事实践活动中审美意识的积淀和升华。
人类的园林实践活动中,不仅使园林景观中的节奏与韵律美得以产生,而且使之获得丰富的内涵和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节奏与韵律景观营造生活中捕捉到的韵律比比皆是:街区的流线以及足球场上娴熟的球技展现的完美画面等等,韵律给我们留下的是舒畅漓淋的快感,进而使我们联想到音符的温婉跌宕。
园林艺术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与音乐、诗歌及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有很多相通之处。
在本案的景观环境的设计中,根据主题不同,在地形、植物、色彩以及硬质景观上,突出了韵律感和节奏感。
韵律,近似节拍,是一种波浪起伏的律动,当形、线、色、块整齐而有条理地重复出现,或富有变化地重复排列时.就可获得韵律感。
此文以四川德阳都市乐章小区设计为例,浅谈在景观环境的营造中,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本案基址概况:“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鹿头山》一诗中对德阳的恰好概述。
属于长江上游沱江流域。
东北接绵阳市,东南与遂宁、资阳两市交界,西南连成都市,西与阿坝州接壤。
距省会成都50余公里,是成都旅游门户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北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南部为丘陵,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5.7-16.7℃。
本项目位于德阳市北河巷北侧,位于市中心,交通十分便利。
总占地面积约为21106.35平方米,绿地面积约6391平方米。
地处繁华闹市,在提供基本的设施及公共设备的同时,利用自然资源在都市的水泥森林中为住户提供一个自然,轻松的家园。
阳光、自然山石、天然石材、原木、树木、卵石、小溪等,营造了一个色与声的华彩乐章。
设计主题:都市乐章设计理念:诗云:音乐在别处。
莫不是,音乐不在乐器里,却在宁静的大自然——蓝天白云,鸟语花香;音乐不在歌声里,却在声色斑斓的城市——车水马龙,步履匆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
摘要:生态、景观、环境本来就是浑然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们共同营造起人类生存的外部空间。
景观美学研究的对象绝大多数是人化的自然,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生态和环境除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意义以外,融会在其间的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和环境的价值。
关键词:景观美学;艺术性;生态意蕴;人造景观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the environment has always been totally inseparable whole, they co-create from the external space of human existence.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object of study of landscape aesthetics personified natural, man-made landscap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o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o bring together in cultur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geographical connotation from another reflects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value.keywords: landscape aesthetics; artistry;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artificial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一、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景观美学新一轮自然美学的讨论正在展开。
有学者认为新的自然美学理论框架中,应该以生态美学为体,景观美学为象,环境美学为用。
相比之下,景观是最直观和具象化
的。
在现实中,我们并不可能直接领略到什么抽像的生态观和环境观,往往是面对一个具体的景观(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造景观或人文景观),在赏游观看的经历中去逐步体会它的生态和环境的情况。
这一点对于自然景观尚易理解,其实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生态和环境除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意义以外,融会在其间的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和环境的价值。
我们不妨以景观美学为体,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构成两翼,构成所谓“一体两翼”式的自然美学理论框架,这个“体”不是本体的“体”,而是一个具象化的存在,而生态观和环境观的两翼是景观赖以存在的抽像化的基础。
仔细一研究可以发现“景观”一词在文化学、社会学、旅游学、林学等以及在建筑、景观设计学科都有一套出于本学科知识上的认知,而在美学文艺学领域,常见的做法是往往将“景”和“观”拆开来理解,作一种二元对立统一式的理解一样,其实这是一种带惯性的文论思维模式,容易拘于字面意义的限定而忽略其更深层次的人居文化内涵,从而将景观美学的研究对像和旅游美学混淆起来。
中国学者的著作中首次出现“景观”一词,是在1930年由中国景观学科的先驱陈植先生在其著作《观赏树木》的参考书目日文部分列有三好学的《日文植物景观》。
后来陈植先生在1935年出版的《造园学概论》中有两处使用了“景观”的词汇。
其中的景观一词已有“景色”、“景致”和“景物”等意思。
而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景观学(简称la学科)概念时,是有其特定的内涵。
这里需要提及到
“景观学”的概念,所谓景观学(landscapestudies)是一门建立在景观规划与设计学科基础上,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总目标,以环境、生态、地理、农、林、心理、社会、游憩、哲学、艺术等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为基础,以规划设计为核心,面向人类聚居环境创造建设、保护管理和人文建设的学科专业,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型综合性的现代学科。
我国引进景观学科和景观教育体系只是最近10多年的事。
而引进国门不久的景观学科理论和传统的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在“正名”的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分歧。
在此,我们无意把景观美学概念狭隘地理解为景观学美学,但我们也不能无视景观规划设计在中国当代城市建设中方兴未艾的现实。
现代景观设计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城乡协调发展和保护自然生态的新的重要环保手段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景观美学的研究重心不宜过于宽泛,把山岳河流湖泊草原湿地的审美研究悉数收入囊中,也不能只是停留在主要研究体现士大夫审美趣味或中世纪贵族鉴赏心态的古典园林的层面上,而应该更多的关注现当代各类景观建筑实物和城市化进程中各类景观设计、景观规划思想的美学品格。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深入,景观学科和景观教育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景观建筑点缀我们的生活,它们在协调土地和人的关系,营造和谐诗意的人居空间中发挥积极作用,对此我们应该运用美学的眼光给予认真研究。
可以说,景观美学是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具象化和人居化,是建筑美学的延伸和拓展。
预期在不远的将来,和人居
环境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景观美学研究完全可以成为和建筑美学、影视美学、工艺设计美学并列的重要艺术部门美学分支。
二、正确处理景观美学理论建构与其他相关学科建设的关系中国的景观美学从诞生之初起除了概念定义上的语焉不详和学科归属上的
困惑之外,还因为景观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和传统的园林美学,建筑美学以及旅游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和地理科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正确处理好景观美学理论建构过程中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是与古典园林美学的关系问题。
面对丰厚的中外古典园林艺术的遗产和东西方园林艺术的交流历史,今天的景观美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继承和开拓的空间。
一方面,可以从传统的造园理念,特别是古典园林美学中的自然观上获得启迪。
日本园林更加抽像和写意,尤其是“枯山水”更专注于所谓永恒;法国园林受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影响,推崇艺术高于自然,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讲究条理与比例、主从与秩序;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受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美学启发,认为美是一种感性经验,排斥人为之物,强调保持自然的形态。
但由于过于排斥人工痕迹,加之细部也较为粗糙,园林空间也略显空洞与单调,以致于钱伯斯曾批评它“与普通的旷野几无区别,完全粗俗地抄袭自然”。
另一方面,现代园林景观还需要在扬弃古典园林自然观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开拓。
这种拓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由“摹仿”自然,向生态自然拓展。
如美国宾州大学园林学教授迈克·哈格(lanmcharg)早在1965年就在其经
典名著《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中,就提出了综合性的生态规划思想;另一个拓展,是静态自然向动态自然的拓展,即现代景观设计,开始将景观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
设计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画景色。
有意识接纳相关自然因素的介入,力图将自然的演变和发展的进程,纳入到开放的景观美学的体系之中。
典型的例子如20世纪90年代荷兰的west8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的鹿特丹海堰旁的贝壳景观工程。